温病学课件:湿温

合集下载

温病学湿温病PPT大纲

温病学湿温病PPT大纲
增强体质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
避免接触传染源
在湿温病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减少与患者的接触。 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衣。
02
湿温病的辨证论治
辨证分型
湿重于热证
表现为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胸 闷脘痞、苔白腻等,脉象濡缓。 多因中焦脾胃为湿热所困,湿邪
跨学科合作
加强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跨学科合作,共同 推动湿温病的研究和治疗水平的提高。
THANKS
感谢观看
心呕吐、大便稀溏等表现。既往体健,无慢性病史。
查体发现
03
体温38.5℃,面色萎黄,舌淡红苔黄腻,脉濡数。心肺听诊无
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
诊断思路与方法
01
02
03
辨病辨证
根据患者发热、身重、疲 乏无力等症状,结合舌象 脉象,初步辨证为湿温病 。
鉴别诊断
与暑湿感冒、脾胃湿热等 病证进行鉴别,排除其他 可能性。
蒙蔽清窍
湿热之邪上蒙清窍,可出现神识昏蒙 、表情淡漠、嗜睡等症状。若湿热之 邪化火,上攻头目,则可出现头痛剧 烈、目赤肿痛等症状。
阻滞经络
湿热之邪阻滞经络,可导致肢体关节 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症状。若湿 热之邪流注下焦,则可出现小便不利 、尿黄赤等症状。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湿温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初期可见恶寒发热、身重疼痛、胸闷脘痞等症状;中 期可见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身重痛等症状;后期可见低热缠绵、食欲减退 、神疲乏力等症状。
如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可健脾和胃、改善脾胃功能 。
食疗单方
如冬瓜皮、西瓜翠衣等,可单 独食用或煮水代茶饮,具有清 热利湿、解暑等功效。

温病之湿温课件

温病之湿温课件

返回
下一页
(2)为何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湿为土之气,脾胃同属中土,湿土 相亲,内应脾胃;湿温多发生于湿盛、 气候炎热之时,此时脾胃功能呆滞,加 之饮食不节、恣食生冷、劳倦过度等致 使脾胃虚弱,湿热病邪可乘虚侵入人体 ,并且直趋中道,归于脾胃。
下一页
(( 3 )中气的盛衰决定着湿热的转化和湿温的发 展趋势:薛生白指出:“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 虚则病在太阴。” (4 )湿温虽然以脾胃为病变中心,但仍然可以蒙 犯上焦、流注下焦、或者弥漫三焦,波及其他脏腑
下一页
【辩证要点】身热不扬,脘痞腹胀,苔白腻 【治法】芳香宣化,燥湿运脾 【方药】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藿香、佩兰、白蔻仁——芳香化浊; 半夏、厚朴、陈皮、大腹皮——燥湿理气运脾; 杏仁——宣肃肺气; 薏苡仁、白通草、滑石——淡渗分利; 鲜荷叶、淡竹叶——升清化浊,轻透郁热。
2.湿热并重,困阻中焦
下一页
5.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证候】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清醒之时, 表情淡漠,耳聋目瞑,,反应迟钝,问答间有清楚之 词,甚则谵语乱言,苔浊腻,脉濡滑数。 【分析】气分湿热留恋不解,酿蒸痰浊蒙蔽心包 心神受痰浊蔽扰——神识昏蒙,其特征为神志似 清似昧,或时清时昧,清醒之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问答间有清楚之词,甚则谵语乱言 湿热蒸腾,清窍失灵——耳聋目瞑 湿热交蒸——身热不退,朝轻暮重,苔浊腻,脉 濡滑数
下一页
(三)后期:湿胜阳微
【证候】形寒肢冷,口渴胸痞,呕吐泄泻,舌淡 苔白腻,脉沉细。 【分析】素体中阳偏虚,邪从湿化,日久伤阳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既为寒湿所伤,不能温 煦充养机体——形寒肢冷,舌淡,脉沉细; 肾虚蒸化无力,脾虚升运失职,津不上承 —— 口渴; 浊阴上逆——呕吐 水湿下注——泄泻 寒湿内阻——胸痞,舌苔白腻 下一页

湿热类温病的要点.ppt

湿热类温病的要点.ppt
第八章 湿热类温病
第一节 湿温
定义:
湿温是湿热病邪所引起以脾胃病变为中心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 以恶寒少汗,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主要 临床表现,病机演变主要稽留于气分,病变过程中既可湿热化燥 伤阴,也可湿盛困阻伤阳。发病较缓,病势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发病季节以夏末秋初为多。
湿重于热 湿困中焦
湿热中阻
邪阻膜原
薛生白:“太阴内伤 湿饮停聚,客邪再至 内外相引,则病湿热”
湿பைடு நூலகம்下焦
湿浊蒙上 泌别失职
湿渐化热 湿热并重
湿热中阻 湿热蕴毒 黄疸
湿热酿痰
蒙蔽心包
白培
热重于湿
化燥入血:伤络便血
湿阻肠道 传导失司
气随血脱
湿温病主要病机特点: 1初起以湿遏卫气为主要病病理变化。 2阻滞气机、湿热流连气分,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若因湿阻热郁,郁热内迫深入营血,虽舌苔尚白腻或黄腻, 但可见舌质红绛。
所以舌苔与舌质的变化,清楚地表明了湿温病中湿与热的多 少与轻重程度。并可揭示出湿温病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薛生白:“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
其次,依症状辨别病变所在的部位,及卫气营血浅深层次。
病在上焦: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胸脘痞闷,或神志昏蒙者、咽
根据中气的盛衰,可表现为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之 证。如薛生白所说 “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3湿邪燥化后其病理变化与一般温热类温病基本相同。在湿温病 的发展过程中,若湿随热化,热势转盛,而湿邪逐渐消失,直至 呈现但热无湿的证候时,便称为湿邪“燥化”。气分湿邪燥化, 可见热盛津伤、阳明腑实等病证,热入营血分后,可见热盛动血 之证,不过本病以肠络损伤而致的便血为多见。

11第十一章-湿温PPT课件

11第十一章-湿温PPT课件
(二)本证湿热在表,证见发热恶寒,头痛少汗 等证类似伤寒,但不能用辛温之剂强发其汗。 因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 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欲言。
2021/1/29
-
22
宁夏医学院 中医学院温病学教研室
(三)本证可见胸闷脘痞,若误认为积滞而攻下,会导 致脾胃阳气受损,脾气下陷,造成洞泄不止,甚则发 生阙逆等坏证。但如果湿已化热,与积滞相结,则应 当导滞通下。
(四)本证午后热象较显,若误认为液耗阴虚而乱投养 阴柔润滋腻之品,以阴助阳,必造成病深锢结不解。 但如果湿从燥化,耗津伤液,或热邪深入营血,耗血 动血,则治疗原则同温热一样,养阴增液,清营凉血 之法又必不可少。
(五)本证治疗在临床上可合以淡渗之法,使湿热之邪 从小便而出。
2021/1/29
-
23
2021/1/29
-
41
宁夏医学院 中医学院温病学教研室
湿阻肠道与热入心包鉴别
热入心包 湿阻肠道
神昏
神昏程度较重,谵语或昏愦,并 有灼热、舌蹇、舌绛。
神昏程度较轻、昏蒙,并有便秘、 腹满、苔垢。
2021/1/29
-
42
宁夏医学院 中医学院温病学教研室
湿阻肠道与阳明腑实鉴别
阳明腑实 湿阻肠道
腹满且硬痛拒按,潮热 苔黄厚焦燥,可见谵语
第十一章 湿温
-
1
病案讨论
李××,男,22岁,1976年8月16日住院。住院 号:25748
病史:起病至今已10余天。始病觉恶寒怕冷,继 则发热,体温在39.5~40℃左右。用多种抗生素治 疗效果不著,仍高热不退,转来本院治疗。
症状:身热不扬,汗出不多,周身酸楚,头昏面 色萎黄,胸闷不知饥,头重,大便干,小便黄赤, 舌苔白微腻,舌质红,脉濡。

温病学课件:湿温

温病学课件:湿温

22
下焦湿温
下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23
五十五、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
温 病 大便不下,宣清导浊汤主之。 条 辩 宣清导浊汤(苦辛淡法)
猪苓(五钱) 茯苓(六钱) 寒水石(六钱)
原 晚蚕砂(四钱) 皂荚子(去皮,三钱) 文 水五杯,煮成两杯,分二次服,以大便通快为度。
下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上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11
相 再诊为湿温误治后之变证。

病 案
治以宣肺利气,清利湿热。 方用三仁汤。服20剂痊愈
杏仁、制半夏、白蔻仁(后下)、滑石(包)各10g,薏苡仁30g,通草、竹叶、厚 朴各6g。偏热加连翘、黄连、黄芩各10g,银花30g;偏湿加苍术、白术各 10g。
上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案 片治疗未效,体温升至3 9 . 8 ℃ 。又予青霉素肌注三日,
恶寒消失而高热等症未退。并述发热以午后为甚,入夜
汗出,热势下降。口干饮水不多,大便干结,小便黄赤。
面色潮红,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19
相 关
此湿热外受,肺胃同病,郁于肌腠,结于咽喉。 治以利湿宣肺,清热解毒。
温病条辩原文第四章素材的收集不整理5上焦湿温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脉弦濡非伤寒舌白丌渴面色淡黄非伤暑之偏于火胸闷丌饥湿闭清阳道路午后身热湿为阴邪旺于阴分湿性氤氲粘腻难速已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丌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丌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湿温
第四章 素材的收集与整理
2



湿




湿
湿
湿
37

温病学 湿温PPT课件

温病学 湿温PPT课件
薄腻。 辨证要点:身热已退、食少、苔薄腻
病 机:余邪蒙绕,胃气不舒,脾气未醒。 治 法:轻清芳化,涤除余邪。 方 药:薛氏五叶芦根汤
第33页/共37页
病案讨论
李××,男,22岁,1976年8月16日住院。住院号: 25748 病史:起病至今已10余天。始病觉恶寒怕冷,继则 发热,体温在39.5~40℃左右。用多种抗生素治疗 效果不著,仍高热不退,转来本院治疗。 症状:身热不扬,汗出不多,周身酸楚,头昏面色 萎黄,胸闷不知饥,头重,大便干,小便黄赤,舌 苔白微腻,舌质红,脉濡。 检查:体温39.2℃,脉搏89/分,白细胞计数:总数 4600/mm3, 中性70%,淋巴30%。肥达氏反应 “H”1:160,“O”1:160。

机:湿热久郁不解,化燥化火,侵入血 分,
损伤肠络,迫血下行。
治 法:凉血止血
方 药:犀角地黄汤
第28页/共37页
气随血脱
临床表现:便血不止,面色苍白,汗出肢
冷,舌淡无华,脉象微细。
病 机: 便血过多,气随血脱 治 法:急用益气固脱,再予温阳健脾,养
血止血。
方 药:独参汤, 黄土汤
第29页/共37页
心烦 身重脘痞较轻
二便 便溏,溲混
便干,溲赤
舌苔 白腻
黄微腻
脉 病机 治法 方药
濡缓
滑数
湿困脾胃,气机郁滞
热盛阳明, 脾湿未化
燥湿化浊
清热佐以化湿
三仁汤,雷氏芳香化浊法 白虎加苍术汤
第27页/共37页
(四)化燥入血
临床表现:灼热烦躁,或发斑,或便下鲜血,舌
质绛而干。
辨证要点:发斑,或上窍出血、或便下鲜血、舌绛
白虎加苍术汤湿重于热湿重于热热重于湿热重于湿发热发热身热不扬身热不扬高热高热口渴口渴不渴或渴不欲饮或喜热饮不渴或渴不欲饮或喜热饮口渴欲饮口渴欲饮面色面色萎黄萎黄面赤气粗面赤气粗神情神情淡漠淡漠心烦心烦胸腹胸腹脘痞腹胀较甚脘痞腹胀较甚身重脘痞较轻身重脘痞较轻舌苔舌苔湿困脾胃气机郁滞湿困脾胃气机郁滞热盛阳明热盛阳明燥湿化浊燥湿化浊清热佐以化湿清热佐以化湿方药方药三仁汤雷氏芳香化浊法三仁汤雷氏芳香化浊法白虎加苍术汤白虎加苍术汤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的鉴别

湿温教学课件

湿温教学课件

第十一章 湿温
常见证候治疗
一、湿重于热证治——湿遏卫气 本证的鉴别诊断
疑似证 疑似症状 鉴别 脉浮紧 误治 本证
风寒表证 发热恶寒, 无汗或少汗 食滞里证 胸闷脘痞
辛温发汗 脉濡缓
苔垢腻,脉滑 苦寒攻下 苔白腻 实嗳腐食臭 脉濡缓
阴虚证
午后热甚
颧红,五心烦 滋润腻补 面色淡黄 热舌红少苔
第十一章 湿温
常见证候治疗
一、湿重于热证治——湿遏卫气 湿温初起三禁 吴鞠通:“汗之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 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提出湿温初起禁汗、 禁下、禁润。 ① 禁辛温发汗。误用辛温,助热动湿,湿热蒸腾,上 蒙清窍,致神昏耳聋,甚者内闭心包见目瞑不欲言。 ② 禁苦寒攻下。误用苦寒或攻下过早,更伤脾阳,脾 气下陷则洞泄不止。 ③ 禁滋润腻补。误用滋阴,滋腻助湿,湿邪滞着不化, 病情缠绵难愈,病深不解。
第十一章 湿温
第十一章 湿温
常见证候治疗
一、湿重于热证治——邪阻膜原 证候与分析: 寒热往来(如疟状)——邪正反复交争于半表半里。 寒甚热微,身痛,手足沉重——湿浊偏盛,外郁肌 肉经络,阳气受遏,不达肌表四肢。 有汗——阳气郁极而通。 呕逆胀满——湿阻气机,升降失司,胃气上逆。 苔白厚腻浊如积粉,脉缓——湿浊阻于膜原的临床 特征。 辨证要点:寒甚热微,苔白厚腻浊或如积粉。
第十一章 湿温
诊断依据
发病多在夏秋雨湿季节,特别在长夏季节较为多见。
起病缓慢,初起湿热郁遏气分为特征,或邪阻膜原 之特殊证型,热象不显,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病程中以湿热留恋气分阶段为主,可出现蒙上流下, 弥漫三焦的变化,易发白培,后期易出现便血。
发病滞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愈后 易复发。

《温病学》湿温 ppt课件

《温病学》湿温  ppt课件
1
ppt课件
2
目录
ppt课件
精品资料
你怎么称呼老师?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教师的教鞭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ppt课件
27
(3)湿困中焦 •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呕吐,口不 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泄,小便浑浊,苔 白腻,脉濡缓。 • 【病机】湿困脾运,气机郁阻。
ppt课件
8
(二).沿革 1.关于病名:《难经.五十八难》首载。 2.关于治疗:不可发汗—治在太阴
治湿利小便 3.全面认识湿温:
《湿热病篇》--湿温病的专著 《温病条辨》
ppt课件
9
(三).历代医家对湿温的认识
1.《难经·五十八难》 “伤寒有五,有伤寒, 有中风,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2.宋代朱肱在《伤寒类证活人书》中提出:湿 湿当用“白虎加苍术汤主之”。 3.清代,薛生白撰写了论述湿温病的专著《湿 热病篇》。
杏仁-开上 夏朴蔻-畅中
藿朴夏苓汤与三仁汤比较
藿朴夏苓汤
豆豉、藿香 -疏表透邪
赤苓、猪苓、 泽泻-淡渗 利湿
薏仁-渗下
三仁汤
竹叶、滑石、通 草----泄热利湿
ppt课件
24
芳化及渗 湿作用较 强,适用 于湿邪较 重,热象 不显,表 证较著者
更适用 于湿中 蕴热者
25
(2)邪阻膜原 •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如疟状,寒甚热微,身痛有汗, 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舌苔白厚腻浊,或如积粉,脉 缓。 • 【病机】 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 【治疗方法】疏利透达膜原湿浊。

第八章湿热类温病.ppt

第八章湿热类温病.ppt

热 热 营 热 气灼液 热 语或昏 缩质红 阴豁痰 安宫牛黄丸
蒙 病 两 邪 成痰蒙 灼 愦不语 绛苔黄 开窍 或紫雪丹、
蔽 燔 气 心包热 手 呼之不 燥
至宝丹

邪偏盛
应 脉细滑

营阴被

耗痰蒙
热扰
湿 湿 气 湿 湿热郁 身 神志呆 舌苔白 化湿清 菖蒲郁金汤
热 热 分 热 蒸酿痰 热 痴时昏 腻或黄 热芳香 送服苏合香
二、历代医家对湿温的认识
•《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 • 刘河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并创制天水散 • 叶天士“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 • 薛生白著《湿热病篇》,详细讨论湿温病的因证脉治 • 吴鞠通首立湿温专病,阐述三焦分证论治规律
(一)初期:发热,可有畏寒,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 退,咽痛与咳嗽,热退出汗不显著
(二)极期:高热,食欲不振,腹部不适,腹胀,多有便秘, 少数有腹泻, 肝脾肿大,黄疸,玫瑰疹,白痱, 精神恍惚,表情淡漠, 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或出现脑膜 刺激征,舌边尖红,苔厚腻, 相对缓脉
湿热流连(留恋)气分
热处湿中,湿裹热外,湿热郁蒸,胶着难解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滞湿停,热被湿遏而 难以速化
治疗 治疗棘手,难获速效
脾胃为病变中心
病邪侵入途径有利于内传脾胃 邪由口鼻而入; “邪由上受,直趋中道”
病邪同类相召,终归脾胃 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湿土之气,同气相求,同 类相召,湿对脾胃有易感性或趋向性 章虚谷:“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 终归脾胃”
此湿温之证,过服滋腻寒凉,乃湿阻不化,遂成冰伏之势, 逼热邪入营。非通阳温中并宣化疏解之法不能开闭通窍,冷已 十二日,用辛温开闭以畅气机,芳香宣解而通神明,病势甚 重,诸宜小心,饮食当慎,防其增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20
补 充 条
六四、阳明湿温,呕而不渴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呕 甚而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 生姜主之。
文 六五、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
灰滞,面目萎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
六六、湿郁经脉,身热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内外 合邪,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辛凉淡法,薏苡 竹叶散主之。
上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5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
文 难速已,名曰湿温。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脉弦濡
非伤寒
舌白不渴,面色淡黄
非伤暑之偏于火
胸闷不饥
湿闭清阳道路
午后身热
湿为阴邪,旺于阴分
湿性氤氲粘腻
难速已
上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病 拟黄芩滑石汤加味: 案 黄芩 20 克 滑石 30 克 茯苓15克 猪苓1 2 克 通 草 8 克 白
蔻 12 克 桔梗 12 克 连翘20 克 栀 子 15 克 重楼 15 克 大
腹 皮12克。水煎, 日服 2 剂。
两日后,体温降至37.8℃,诸症缓解,惟咳嗽仍著。 原方去桅子,加杏仁12克,两日内再服4剂,体温正常,症状消失。

析 茯苓皮汤(淡渗兼微辛微凉法)
茯苓皮(五钱) 生薏仁(五钱) 猪苓(三钱)
大腹皮(三钱) 白通草(三钱) 淡竹叶(二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中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16
温 病 条
63,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 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 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证, 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黄芩滑石汤主之。
6
原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

解 析
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误汗之,汗伤心阳, 湿邪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 瞑不言。见其中满不饥,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
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
上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7
原 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病 案
中医见其大汗不止,又以温中补虚、止汗固表法治之,但头痛、 胸闷、心烦加重。诊见昏睡不醒,口闭不语,阵发身热,舌质 正常、苔薄白脉濡缓。
认为外感风热挟湿,即以银翘汤加减治疗,。翌日即现头痛如 裹,胸闷不饥,周身重痛,苔白厚腻,口淡不渴,午后身热等
银花、连翘、芦根、荷叶各30g,竹叶、薏苡仁各15g, 荆芥、薄荷各6g,秦艽、佩兰各12g
14
温 病 条
56,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 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先宜芳香通 神利窍,安宫牛黄丸;续用淡渗分消浊湿,茯苓皮汤。



中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15
原 文
按:此证表里经络脏腑三焦,俱为湿热所困, 最畏内闭外脱,故急以牛黄丸宣窍清热而护神 明;但牛黄丸不能利湿分消,故继以茯苓皮汤。
湿温
第四章 素材的收集与整理
2



湿




湿
湿
湿





第四章 素材的收集与整理
3
上焦湿温
上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4
温 四三,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
病 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 条 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辩 原 文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 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中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21
补 充
案 片治疗未效,体温升至3 9 . 8 ℃ 。又予青霉素肌注三日,
恶寒消失而高热等症未退。并述发热以午后为甚,入夜
汗出,热势下降。口干饮水不多,大便干结,小便黄赤。
面色潮红,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19
相 关
此湿热外受,肺胃同病,郁于肌腠,结于咽喉。 治以利湿宣肺,清热解毒。
上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9
原 文 解
仲景谓湿家忌发汗,发汗则病痉。湿热相搏,循 经入络,故以清宫汤清包中之热邪,加银花、赤 豆以清湿中之热,而又能直入手厥阴也。至宝丹 去秽浊复神明,若无至宝,即以紫雪代之。

上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10
相 关
黄某,56岁,男,1990年8月诊。 10天前发热39.2℃,头痛,血白 细胞计数4.0× 109/L,中性粒细胞0.75,淋巴细胞0.30。西医 诊为外感用柴胡注射液、青霉素、APC治疗后症状不见缓解。
12
补 四五、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

条 文
四六、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 汤主之。
四七、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四八、《金匮》谓太阳中,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以夏 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第四章 素材的收集与整理
13
中焦湿温
中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中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17
原 文
不浮,舌滑不渴饮
非中风矣
继而复热
湿属阴邪,其气留连
解 转坏证: 析 成痉 发表则诛伐无过之表,伤阳
洞泄寒中
攻里则脾胃之阳伤
黄芩、滑石、茯苓皮 清湿中之热
蔻仁、猪苓
宣湿邪之正
腹皮、通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宣气利小便
中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18
相 关 病
陈某,女,19岁售货员。1 9 8 1年7月21日初诊。患者 于7月16日下午,始感周身困倦,四肢酸楚,头闷胀,不 欲饮食。次日诸证加重,伴见恶寒发热,咳嗽咽痛,咯 白稠痰,胸闷不适。某医院诊为“上感 ”,用银翘解毒

解 见其午后身热,误用柔药润之,湿邪与柔润阴药,

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如而不可解之势。惟 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
湿亦化也。
上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8
温 四四、湿温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 病 宫汤去莲心、麦冬,加银花、赤小豆 条 皮,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亦可。 辩 原 文
上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11
相 再诊为湿温误治后之变证。

病 案
治以宣肺利气,清利湿热。 方用三仁汤。服20剂痊愈
杏仁、制半夏、白蔻仁(后下)、滑石(包)各10g,薏苡仁30g,通草、竹叶、厚 朴各6g。偏热加连翘、黄连、黄芩各10g,银花30g;偏湿加苍术、白术各 10g。
上第焦四章湿素温材的收集与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