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_教案教学设计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数学教案设计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數學教案設計标题:以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为主题的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减法的定义,了解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使学生能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购物的故事,引出减法的概念。
例如,小明有10元钱,他买了一本书花了5元,他还剩下多少钱?2. 新知呈现:教师解释减法的定义,即从一个数中去掉另一个数,剩下的数就是它们的差。
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即被减数-减数=差。
3. 实例讲解: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计算,并说出被减数、减数和差分别是多少。
4. 练习巩固:教师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以此来检验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小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在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他们完成练习题的情况,来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
对于那些在理解和应用上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五、教学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看看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于下次更好地教授这一部分内容。
六、家庭作业:布置一些与减法有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中也能继续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与减法有关的例子,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教案: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理解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2.掌握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3.能够独立进行简单的减法运算。
三、教学重难点:1.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学生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1.导入减法的概念: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加法,你们还记得加法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那么,减法又是什么意思呢?来看这个例子:小红手里有5个苹果,她吃掉了3个,还剩下几个呢?同学们想一想。
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减法了。
2.引入减法符号:在黑板上写下“5-3=?”并解释减法符号的含义。
3.列举减法的身边例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减法的概念。
Step 2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1.讲解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a.减数、被减数、差的概念:减法中的数叫做减数,被减数减去减数得到的差叫做差。
b.例题演示:在黑板上写下“6-2=?”并解释每个数的含义,如何进行减法运算。
2.减法运算的步骤:a.从被减数中减去减数;b.得到的差就是答案。
3.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减法运算,巩固所学内容。
Step 3 练习巩固1.出示一些计算减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列举一些生活场景,让学生能够应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并且掌握了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希望同学们能够熟练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册上的减法题目;2.思考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减法有什么实际应用的场景。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减法的概念,讲解了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减法运算和概念。
课后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通用8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运用加、减法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你们有好朋友吗?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你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觉得它们会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猜想后简单回馈交流后板书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二、互动新授(1)教学加法的意义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一情境图师:认真读一读题目,你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如果要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画出来吗?怎样列式计算呢?学生绘制并进行展示,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 师:结合加法算式,说说这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义?你觉得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算式,叫做加法。
师:你知道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吗?交流后明确: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第(2)(3)小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观察并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第(2)(3)题都是分别已知了什么?求什么?怎样算?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
第(2)(3)题都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教师情调说明: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师: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数叫做什么?引导学生明确,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差。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数+ 加数= 和,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
2.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 差,被减数= 差+ 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采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加减法的起源和发展,引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讲解与演示:用实物或图片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练习与讨论: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 游戏教学: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拓展: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计算长度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以及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正确与否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练习题评价:对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际问题解决评价: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正确运用加减法,以及是否能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包括加数、被加数、和、减数、差等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思考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加数+ 被加数= 和;和一个加数= 另一个加数。
2. 减数、被减数、差的关系:被减数减数= 差;被减数差= 减数;差+ 减数= 被减数。
3. 应用题: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分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加数、被加数、和之间的关系;减数、被减数、差之间的关系。
2. 难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手段,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
2. 练习题、应用题等教学素材。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新课讲解:讲解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以及减数、被减数、差的关系。
3. 实例演示: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分配等。
7. 布置作业:布置练习题和应用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合作交流、思考探究中的表现。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究加减法与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
3. 引导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或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包括加数、被加数、和、减数、被减数、差等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思考探索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两个数相加,其中一个数叫做加数,另一个数叫做被加数,它们的和叫做和。
2. 减数、被减数、差的关系: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减去的数叫做减数,被减去的数叫做被减数,得到的差叫做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探究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生活实例,引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以及减数、被减数、差的关系。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总结的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 课堂讲解:教师总结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讲解。
5.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课堂表现、练习情况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分析学生的练习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收集学生的小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动画和图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2. 练习题库:准备一系列针对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练习题,包括口算、笔算和应用题;3. 小组讨论工具:提供纸张、彩笔等,让学生在讨论时绘制加减法关系图;4. 课后作业:设计具有层次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参考教案二)_教案教学设计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参考教案二)_教案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减法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之一。
本文将通过参考教案二,探讨减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理解减法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3. 初步理解减法与加法的关系;4. 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减法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帮助学生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3. 引导学生理解减法与加法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减法的概念,如:“班级有30个学生,今天请假了8个,那么今天实际来上学的学生有多少人?”引导学生思考并找出答案。
2. 概念解释和示例演示解释减法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即“减法是一种运算,用来求两个数之间的差。
”并通过示例演示减法的运算过程,如:“10-5=5”,“15-7=8”等等。
3. 运算规则讲解讲解减法的运算规则,即“从被减数中减去减数,所得的差即为减法的结果。
”示范几个简单的减法运算,让学生理解这个规则。
4. 减法与加法的关系通过减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减法的理解。
例如,“10减去5等于5”,相当于“5加上5等于10”,让学生体会到减法与加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5.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运用已学内容。
逐步增加难度,使学生能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6. 拓展应用通过一些生活实际问题的应用,让学生运用减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例如:“小明有20个苹果,他送给朋友5个,还剩下多少个?”等等。
7.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强化对减法的理解。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问和解答问题。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练习题答题情况、学生的口头表达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减法的理解程度、运算准确性和应用能力上。
五、教学延伸在巩固和拓展学生对减法的理解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更复杂的数学运算,如乘法和除法,并与减法进行对比。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_小学四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减法的概念和含义,掌握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1.减法的概念和含义。
2.减法的计算方法。
3.进行简单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1.减法与加法的关系。
2.解决情境问题在减法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
2.辅助教学工具:数字卡片、教学实物等。
3.准备练习题和相关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Step 1:热身导入(10分钟)给学生出示一些简单的加减法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
通过这个环节,可以回顾加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为后续的减法教学做好铺垫。
Step 2:引入减法的概念(10分钟)a.出示“6-2=”的式子,通过教师讲解和引导学生发现,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
学生应该明白“减法是一种运算,用来计算从一个数中拿走另一个数的值”。
Step 3:操作符号的意义和表达(15分钟)a.通过数学符号“-”的引导,让学生区分加法和减法的不同意义。
b.教师出示一些减法的式子,让学生读出,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计算结果。
c.引导学生总结出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规则。
比如:“减法的计算规则是:用被减数减去减数,得到差。
”Step 4:完成练习和巩固(20分钟)a.向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独立完成。
b.通过学生上台讲解解题思路和答案的方式,进行互动和讨论。
c.教师通过梳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答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评价。
Step 5:拓展应用(15分钟)a.出示一些生活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找出问题中涉及到的减法计算。
b.让学生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学生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并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Step 6: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精品教案123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精品教案12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教材第五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掌握加数与和、被加数与差之间的转换方法;以及减法中减数、被减数和差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关系进行问题求解。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使学生学会分享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转换关系,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各部分的概念,掌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例如购物找零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讲解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例题进行说明。
(2)讲解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同样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六、板书设计1. 加法各部分关系:加数 + 加数 = 和2. 减法各部分关系:被减数减数 = 差3. 转换关系:和加数 = 被减数和被减数 = 加数被减数 + 差 = 被减数被减数差 = 减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出至少5个加法各部分关系的例子。
(2)请列出至少5个减法各部分关系的例子。
2. 答案:(1)例如:3 + 4 = 7,其中3和4是加数,7是和。
(2)例如:9 5 = 4,其中9是被减数,5是减数,4是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反思自己对加减法各部分关系的理解,是否能够灵活运用。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家庭预算、购物等。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复习数学教案设计
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复习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复习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运用这些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在加法算式a+b=c中,c是a和b的和,a和b 是c的加数。
2. 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在减法算式c-a=b或c-b=a中,c是被减数,a 和b是减数,b或a是差。
三、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演示或者故事引入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知:教师讲解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3. 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尝试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
然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数学题目让学生解答,以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4. 总结回顾: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使用这些知识。
四、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是否理解和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关系。
2.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验成绩,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应反思教学过程,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家庭作业: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加深对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关系的理解。
2. 寻找生活中的例子,用加法和减法算式表示出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以"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复习數學教案設計"为主题的教案设计,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经典教育教学资料】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减法知识,概括出减法的意义;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2、通过学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深刻理解加法、减法之间的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减法的意义教学难点:掌握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春节假期,老师乘火车去旅游了,想知道老师去哪了吗?读完这道题目就会知道。
[课件出示]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读题,你知道了什么?(老师去拉萨旅游了)。
还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西宁到格尔木的路程和格尔木到拉萨的路程,要求西宁到拉萨的路程。
)(2)画线段图(用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二、探究规律,明确意义1、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814km 1142km西宁格尔木拉萨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问题:(1)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线段图的?(2)“西宁到拉萨的路程”在线段图上怎样表示?(3)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用什么方法?你是怎样想的?[课件:814km 1142km西宁格尔木拉萨814+1142=1956加数+加数=和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加数,加得的数叫和。
2、明确减法的意义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1956km。
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814千米?千米西宁格尔木拉萨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1956km读题你知道了什么?(西宁到格尔木的路程和西宁到拉萨的路程,求格尔木到拉萨的路程)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用什么方法?你是怎么想的?1956-814=11423、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掌握减法各部分之间的转换方法,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加数、被加数、和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2.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减法各部分之间的转换方法,提高解题速度。
3.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和转换方法。
教学重点:加数、被加数、和的关系,以及减法各部分之间的转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例如购物时找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详细讲解加数、被加数、和之间的关系,以及减法各部分之间的转换方法。
3. 例题讲解:结合PPT和黑板,展示并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思考。
4. 随堂练习:布置两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鼓励其他同学积极参与讨论。
六、板书设计1.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数 + 加数 = 和和加数 = 另一个加数2.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 = 差被减数差 = 减数差 + 减数 = 被减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45 + 23 =100 57 =(2)应用题:小华买了3个苹果,每个苹果5元,他给了售货员20元,问小华应该找回多少钱?2. 答案:(1)计算题答案:45 + 23 = 68100 57 = 43(2)应用题答案:小华应该找回15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掌握程度如何,是否能够熟练运用。
2. 拓展延伸:布置一道思考题,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
四、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1. 例题的选取要具有代表性,涵盖教学难点和重点。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技巧。
五、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
1. 作业题目要针对性强,涵盖教学难点和重点,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题目要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
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教学提供借鉴。
2. 拓展延伸要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过程中,语言要清晰、简练,语速适中,确保学生能够听懂。
2. 在强调重点和难点时,可以适当提高语调,引起学生的注意。
(2)设未知数为x,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并求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对运算规律的运用。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目标的设定
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3.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
5. 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保证了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6. 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是否有助于巩固知识和拓展能力?
2. 使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熟练地进行加减运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技巧,提高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实际运算中的应用。
重点: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的概念,以及加减运算的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123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x
2 ) 抽 象概 括 (
第
1
道 算式 中每 部 分 的名
数
x
称 是 什 么 ? 它 们之 间 有什 么 关 系 ? 这 个
①教 师板 书 例
知数
x
5
中的第
1
题
,
间
:
未知
算 式 中 什 么 是 已知 的 ? 什 么 是未 知 的 ? 怎
样 求差 ? 根据 学 生 回 答板 书
。
利 用减 法 各 部 分 间 的关 系 可以验
:
,
根据 是 什 么
算 减法
滋 湖 市 北 . 墓 高 松
,
想一 想 怎 样验 算减 法 ? 如 果 用 减数 加
,
、
教 学新 知 归 纳减 法 各部分 间 的 关 系
学 生 说一 说后 教师 说 明
上 差得到 被 减 数
1
或 者用 被 减 数 减去 差得到
1
减数 ~ 被 减 数 一 差 ③提 问
:
?
第
3
题与第
3
题 比较
、
,
己
三
、
巩 固练 习
1
知 和 未 知 有 什 么 变化 ? 第
题 求 的 什 么?
差有 什 么
做 练 习八 中 的 第
至
4
题
。
要 求 的被 减数 与 己 知 的 减数
《 小学教
学参 考 》
1 99 6
年第 7
、
8期
,
提间
:
被减
数 包含 哪 两部 分? 为 什 么 求 减数 用 减 法计 算 ?
教 师进 一 步 说 明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初步掌握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深对减法的理解.2.会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减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2.提高检查计算结果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在知识的迁移、归纳整理的过程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2.通过求未知数X渗透方程思想.教学重点: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口算:30-18 35+48 18+12 25×40350-170 370+120 135-98 350÷702.填空:加数+( )=和一个加数=和-( )3.求未知数X(口述):X+25=60 140+X=760二、探求新知1.导入:出示减法算式:30-10=20要求:把这个算式转化成其它关系的式子:第一种:30-20=10第二种:10+20=30 这个减法算式能转化成其它两种算式,减法各部分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它.板书课题: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2.学习例4:(1)出示例4的第(1)幅线段图:互相讨论:理解图意,列式并标明各部分名称,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确算式: 30-18=12(米)名称:被减数减数差知道减法算式:被减数-减数=差教师提示:上述减法算式也可以写成差=被减数-减数交流后板书:30-18=12(米)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差=被减数-减数(2)出示例4的第(2)、(3)幅线段图:讨论:通过看图与(1)题比较,你又知道了什么?(如果学生说不全面,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小结:通过看图知道②题已知被减数、差,求减数.③题已知减数、差,求被减数从而归纳出: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教师板书两个关系式.启发学生思考:求减数和求被减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被减数中包括减数和差两部分,去掉一部分就得另一部分,所以求减数用减法.把减数和差这两部分合起来就得被减数,所以求被减数用加法计算.3.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验算减法:(1)引导学生自读课本34页的“做一做”上面两句话,知道了什么?使学生明确:验算时,如果用减数加差得到被减数,或者用被减数减去差得到减数,就是减法做对了.教师说明:因为减数加差得被减数的验算方法以前就学过了,所以今天我们主要用减法来验算减法.(2)反馈练习:34页“做一做”.学生试做,教师巡视,要看学生验算的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对没有用减法验算的学生给予纠正.4.教学例5.(1)出示例5,求未知数X.①X-48=35 ②135-X=98引导学生观察:X在两个减法算式中各是什么数?根据什么求未知数X?用什么方法计算?指名板演,全班齐练,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2)引导学生口述检验过程.(3)反馈练习:例5下面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订正时指名口述求未知数X的根据.三、巩固发展1.填空:(1)被减数-( )=差减数=( )-差被减数=( )+减数(2)38-12=( )38-( )=1226+( )=382.练习八1题3.练习八3题4.判断:5.求未知数X(口述解题根据).540-X=80 -64=174 6.练习八2题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谁能说一说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应用这些关系,怎样检验减法和求未知数X?五、布置作业:练习八 4题最后2个.六、板书设计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小学四年级数学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3.求未知数x.
x-450=450 440+x=440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62-()=15()-80=470
3.求未知数.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求被减数?怎样求减数?
五、课后作业
1.(1)什么数减去32还剩27?
(2)从160里面减去一个数得55,减去的数是多少?
(3)920减去6300与45的商,差是多少?
2.求未知数x.
x-67=24 320-x=270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2)教师板书:
关系式:被减数-减数=差
也可以写作:差=被减数-减数
(3)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
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求用去多少米?如何列式?
(4)教师板书:
30-12=18(米)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
①要求的数在第(1)题里是什么数?
②已知的两个数分别是第(1)题里的什么数?
③怎样求减数?
被减数包含着两部分,去掉减数就得差,去掉差,就得减数,所以求减数用减法.求被减数就要把减去的数与差这两部分数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88~89页例5、例6和“想想算算”,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掌握,并能应用这种关系,学会用减法验算减法,进一步提高验算减法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50—30=74—50=63—21=
50—20=74—24=63—42=
30+20=50+24=21+42=
2、一道减法算式,可以有一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和它对应。
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是不是也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a)提问:电线上原来一共有多少只燕子?飞走几只?还剩几只?
b)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
提问:怎样列式计算?引导学生说,师板书:
14-8=6(只)
被减数减数差
提问:这个算式里,被减数减数得到什么?反过来说,差等于什么?(板书:差=被减数-减数)
c)出示第(2)题。
提问:这道题已知的是减法里的什么数,求的是什么数?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减法算式里减数等于什么?(减数=被减数-差)
d)出示第(3)题。
学生口答算式和答案,教师板书。
提问:这道题里已知的是什么数,求的是什么数?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谁能根据第3题说一说,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还有什么关系吗?(被减数=减数+差)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减法算式里的差,是用被减数-减数来求的,减法算式里的减数要怎样求呢?被减数呢?说明是。
1、做“想想算算”第1题。
2、教学例6。
(1)提问:我们过去验算减法算得对不对,用的什么方法?应用了里的哪一个式子?
说明:除了应用被减数=减数+差可以验算减法算得对不对之外,还可以用被减数算出的差,看得到的是不是原来的减数来验算。
如果得到的是原来的减数,说明原来的计算做对了。
(2)出示例2。
指名板演,想一想,怎样用减法验算?
提问:算出的得数和哪里的数一样?说明前面的减法算得对不对?
在横式里写哪一个得数?怎样用减数验算减法?这样验算的根据是什么?
2、做“想想算算”第2题。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七第1题。
2.做练习十七第2题。
3.做练习十七第4题。
4.做练习十七第3题。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