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1
禅宗文化的名词解释
禅宗文化的名词解释禅宗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闪耀的一颗明珠,它承载着千年智慧,展现了人类追求真理与自我超越的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禅宗文化的核心概念和思想,揭示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1. 禅宗禅宗(Chan Buddhism)起源于公元6世纪的中国,是传承佛教禅定思想的一个分支。
禅宗注重体验直接认知的境界,通过悟道来实现心灵的觉醒与超越。
清净心境、专注与寂静均为禅宗修行的要点。
2. 禅定与参禅禅宗强调修行者通过禅定(Dhyana)来培养内心的宁静和专注。
禅定是指通过静坐冥想,使心灵达到超越物质世界的状态,融入宇宙的智慧与和谐之中。
参禅(Zazen)是禅宗修行者的主要行动方式,通过专注呼吸和肢体的姿势,培养内心的平和与觉醒。
3. 是与非禅宗倡导超越对传统论述的执着,以体验与悟性为准则。
禅宗强调的是直接体验,而非通过概念和逻辑的分析与推理。
在禅宗看来,真正的自性并不依附于任何概念或形式,通过突破对是与非的执念,可以开启智慧与境界的提升。
4. 禅师禅师(Zen Master)是禅宗传承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在禅宗中具有开悟境地的智慧和经验,通过言传身教来启发和引领修行者。
禅师常常以无言无语的方式与修行者互动,通过问答、公案和直接示教等形式来点化修行者的悟性。
5. 禅堂与禅院禅堂(Zen Hall)是禅宗修行的场所,通常是一个安静的空间,用于禅定和开示。
禅宗修行者在禅堂中静坐,与禅师一同探索真理。
禅院(Zen Monastery)是禅宗修行者集体生活和修行的地方,这里提供了无尽的修行机会和交流的环境。
6. 公案与禅语公案(Koan)是禅宗中常用的修行工具,是一种蕴含悖理和矛盾的问题或故事。
禅师会给予修行者一个公案,通过思考和反思来超越对常识和逻辑的依赖,达到开悟的境地。
禅语(Zen Saying)是禅宗中具有警示和启示的短语或句子,通常简洁明了,却含有深刻的智慧。
7. 禅画与禅诗禅宗文化还涌现出精美的禅画和禅诗。
禅宗历史
迫得顶门开正眼,相逢原是本来人。”
——圆瑛大师
此外临济宗的行棒喝、
沩仰宗的示圆相、
曹洞宗的传宝镜、
云门宗的一字关、
法眼宗的明六相等玄妙机锋,这
里不再一一枚举,只要我们老老 实实蓦直参去,自然会有破颜含 笑的一天。
五家七派
五家之中最兴盛的可算临济宗。自从临济义
三祖僧璨
隋代僧人,因参二祖大悟,而得其衣钵。北
周武帝灭佛时,因得二祖诲示,遁迹于舒州 (今安徽潜山)司空山、皖公山之间。直至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0年)才正式驻锡三谷 寺(今潜山三祖寺),公开讲经弘法。将衣 钵传道信后,前往广东罗浮山传法。隋炀帝 大业二年(606年)在树下为大众讲法时合掌 立化。唐代宗李豫赐号“鉴智禅师”,有 《信心铭》一部传世。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听后,请人代笔作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偈深得五祖赞许,密授禅法衣钵。
为免遭他人加害,惠能躲入山林混迹猎人群
中一十六载。后至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 宝林寺,弘扬顿悟之法。唐神龙元年(705 年),唐中宗李显诏请他入京,谢绝未赴。 713年在新州国恩寺圆寂,谥号“大鉴禅师”。 门下弟子将其顿悟之理辑为《 六祖法宝坛 经》,后来禅宗发展成为佛教第一大宗派。
禅宗历史概观
禅宗由来
禅宗,它是中国佛教最主要的一个宗派。是
根据初祖达摩大师依《楞伽经》与六祖惠能 大师依《金刚经》而创立的宗派 。
☆禅宗历史☆
中 国 禅 “宗 一祖 花师 开 五之 叶 ”
初祖菩提达摩
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婆罗门族姓刹帝利, 师从般若多罗尊者。于南朝宋、齐间航海至 广州,游历各地,授徒说法。因与梁武帝萧 衍话不投机,乃北上嵩山少林寺面壁静修, 长达九年,世称“壁观”。西魏文帝大统二 年(536年)圆寂,葬于熊耳山(今河南陕 县),建塔于宝林寺;唐代宗李豫赐号“圆 觉禅师”,塔曰“空观”。今少林寺有“初 祖庵”、“面壁洞”等故迹。
宋代的禅宗文化与精神教育
宋代的禅宗文化与精神教育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时期。
在宋代,禅宗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精神教育。
本文将从禅宗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禅宗思想的特点,以及宋代禅宗文化对精神教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禅宗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禅宗,是佛教宗派之一,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佛教的特色之一。
禅宗的创始人是达摩祖师,他传授的禅法被后来的禅宗祖师继承和发扬。
宋代是禅宗繁荣的时期之一,禅宗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宋代禅宗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禅学的繁荣和禅文化的传承上。
禅学在宋代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一些著名的禅宗祖师如禅宗六祖惠能、南宗道一、曹洞宗祖师普心等,都在禅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禅文化方面,宋代的禅宗文人除了写诗作画外,还喜欢借助诗词、书法等方式表达禅宗思想,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文化。
二、禅宗思想的特点禅宗的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拒绝因果报应。
禅宗认为因果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自身造成的结果。
禅宗鼓励人们不要过于在意因果报应,要学会放下过去的种种故事,才能自由自在地过好今天的生活。
二是强调直接体验。
禅宗认为人们不必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来刻画世界,通过直接体验,才能真正认识世界。
禅宗一直强调禅修的实践性,认为通过禅修可以直接体验人生的真谛。
三是注重无为而治。
禅宗认为个体的追求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强求,不执着,不干预,顺应自然,才能因势利导,发挥自身的潜力。
三、宋代禅宗文化对精神教育的影响宋代禅宗文化对精神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育心灵。
禅宗讲究直接体验和内心修行,注重个体的内在发展。
宋代禅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让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内心修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二是塑造人格。
禅宗注重个体的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讲究坚强的个性和卓越的品质。
宋代禅宗传承和发扬,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人们的个性,提高了个体追求卓越的意识。
禅宗文化的内涵与传承
禅宗文化的内涵与传承禅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始于印度,于中国发展、壮大。
其内涵丰富、深邃,既具有哲学思辨的深度,又包含着心灵上的归属感和满足感。
禅宗的传承方式特殊,除了书籍的传承外,更重要的是名师的传授和传统的仪轨。
建立并传承禅宗文化的过程,历经千年,透过每一位禅师和禅徒的了悟和经验,直至今日,依旧传递着。
本文将对禅宗文化的内涵和传承进行探讨。
禅宗文化的内涵禅指的是禅定,是人们通过冥想和专注,以止思定境,达到心神平静的境界。
它的核心是内观,即通过对自己及其身外环境的观察,达到对自己和对世界的更深刻认识。
禅宗文化,就是围绕禅这一核心展开的文化,包含禅的哲学思想、修行法门、禅艺和禅文化等方面。
禅宗文化的哲学思想,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一心不生、涅槃、缘起空、般若和变易等理论。
其中,一心不生指的是不应将注意力放在身体或心灵上,而是专注于“无我”的状态。
涅槃是指人们获得解脱,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
缘起空则是指一切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绝对的实体存在,即“空”;般若强调的是抛弃事物的狭隘本位意识,追求全体的智慧视角;变易则是指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和转化的状态,坚持究其本质,超越形式。
除了哲学思想,禅宗文化还包括了丰富的禅艺和禅文化,如茶道、花道、石道、剑道、禅戏、禅诗、禅画等。
这些艺术形式中,都体现了禅的精神内核,注重在身体上感悟禅理、净化心灵、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禅宗文化的传承禅宗文化的传承方式独特,在人类历史中堪称独树一帜。
它的传承不仅通过书籍的传递,而且更重要的是名师的传授和传统的仪轨,其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传授方式禅宗文化的传承方式,是历经几个世纪间的禅师和禅徒的实践所形成的一种独特形式。
禅宗中,为了明确传承目标,禅宗各派都会规定成为禅宗传承人的条件,一般要求具备破般波羅蜜和第四离别等几重修行境界。
学生向师父请教,师徒之间会进行言传身教的交流。
禅师会通过问答、打坐、传递密诀等方式教导学生,让其在身心上彻底体悟禅宗的精神内涵,达到自我超越的境界。
禅宗简史·一花五叶
云 岩 昙 晟
洞 山 良 介
有 伴 即 来
泉问众曰:来日设马祖斋, 未审马祖还来否? 众皆无对。 师出对曰:待有伴即来。 泉曰:此子虽后生, 甚堪雕琢。 师曰:和尚莫压良为贱。
消 灭 寒 暑 的 妙 法
问:寒暑到来,如何回避? 师曰:何不向无寒暑处去? 曰:如何是无寒暑处。 师曰:寒时寒杀阇黎, 热时熱杀阇黎。
任 运 第 七
石饥 淡 柳 上餐 烟 岸 山渴 芳 春 童饮 草 波 睡随 绿 夕 正时 茸 照 浓过 茸 中
相 忘 第 八
白月 人 白 云透 自 牛 明白 无 常 月云 心 在 任云 牛 白 西影 亦 云 东白 同 中
独 照 第 九
归拍 一 牛 来手 片 儿 犹高 孤 无 有歌 云 处 一明 碧 牧 重月 嶂 童 关下 间 闲
鞭红牛骑 绳日也牛 空三空已 顿竿兮得 草犹人到 堂作也家 间梦闲山
第 八 图 人 牛 俱 忘
到红碧鞭 此炉天索 方焰辽人 能上阔牛 合争信尽 祖容难属 宗雪通空
第 九 图 返 本 还 源 水庵争返 自中如本 茫不直还 茫见下源 花庵若已 自前盲费 红物聋功
第 十 图 入 尘 垂 手
直不抹露 教用土胸 枯神涂跣 木仙灰足 放真笑入 花秘满廛 开诀腮来
未 牧 第 一
谁一 奔 狰 知片 走 狞 步黑 溪 头 步云 山 角 犯横 路 恣 佳谷 转 咆 苗口 遥 哮
初 调 第 二
犹从 一 我 得来 回 有 山劣 奔 芒 童性 竞 绳 尽难 痛 蓦 力调 加 鼻 牵制 鞭 穿
受 制 第 三
牧手 渡 渐 童把 水 调 终芒 穿 渐 日绳 云 伏 自无 步 息 忘少 步 奔 疲缓 随 驰
谭 嗣 同
敬安
农
禅
禅宗典籍种提要
禅宗典籍种提要禅宗作为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经典著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奥。
本文将对禅宗典籍进行提要,概括介绍其主要内容,旨在帮助读者初步了解禅宗思想。
一、《坛经》《坛经》是禅宗主要经典之一,由泰西古称所撰写。
该经以对话形式展开,阐述了禅宗的实修方法与境界。
其中,泰西古为《坛经》的主要讲述者,通过对禅宗的言传体系进行阐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禅宗的基本教义和修行方法。
二、《禅宗启蒙录》《禅宗启蒙录》是禅宗创始人达摩传世的一部重要文献。
该书主要以问答的形式,记录了达摩传授给弟子的教诲,阐释了禅宗的实修要点。
这部典籍通俗易懂,内容深入浅出,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读物。
三、《禅门正宗》《禅门正宗》是南宋僧人宗璨所编撰的禅宗经典总合。
该书内容广泛,包括了禅宗的起源、发展以及相关术语和修行方法等。
宗璨对禅宗各家流派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归纳,对于研究禅宗的演进历程和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法华经》《法华经》是佛教经典之一,也是禅宗重要的经典之一。
该经阐述了佛陀教导众生实现佛果的法门,其中包含了禅修的要点。
禅宗将《法华经》视为禅修的支柱经典,认为通过修持《法华经》中的法门,可以获得更深层次的禅悟体验。
五、《禅宗心地觉照经》《禅宗心地觉照经》是中国禅宗最早的一部禅经,被视为禅宗主要的基础经典之一。
该经从禅宗的观点出发,详细论述了心性觉照的境界和实现方法。
禅宗强调通过内观自性,觉知自己的本源,实现心境的纯净和觉照。
六、《碧岩录》《碧岩录》是禅宗宗匠宗杲所著,收录了他对禅宗诸家思想的批判和总结。
该书内容广泛,论述了禅宗的起源、发展和特点等。
宗杲以自己的觉悟体验为基础,对禅宗的历史和教义进行了深入探讨。
七、《五灯会元》《五灯会元》是中国禅宗史上最重要的一本经典,是对五祖弘忍及他的四位弟子的事迹和教诲进行编纂的集大成之作。
该书详细记载了禅宗祖师们的传承与教诲,对于了解禅宗的发展轨迹和禅宗思想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禅宗典籍是禅宗思想的重要载体,经过多代禅宗宗匠的努力传承和总结,形成了丰富的经典文献。
传统文化中的禅宗与禅修修行
传统文化中的禅宗与禅修修行禅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以禅修修行为核心特征,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禅宗的起源与发展、禅修修行的内涵与意义、禅宗与禅修修行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传统文化中禅宗与禅修修行的重要性。
禅宗起源于公元6世纪的中国,由印度佛教瑜伽行派传入。
禅宗主张通过冥想、行坐禅等修行方法,超越言语概念,直接体悟人生的本质。
禅宗对于内心的觉醒与解脱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式,它不同于其他佛教学派对于教条、经文的倚重,更强调个体的直接经验。
禅宗以如来佛本尊的无言无语为最高境界,强调通过默坐与默听,深入体悟自己内心的本源。
禅修修行是禅宗的核心实践,也是禅宗与其他佛教学派有所区别的关键所在。
禅修修行强调透彻观照个体心性的本来面目,通过直接体验超越分析概念的境地。
禅修修行主要体现在默坐禅修中,修行者通过呼吸调节与集中注意力,使心境平和静谧。
通过对呼吸与思维的观察,禅修修行者能够逐渐超越喧嚣的外在环境,透彻观照内心的本源。
禅宗倡导将禅修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中,使修行者能够在忙碌与压力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禅宗与禅修修行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禅宗强调超越言语概念,倡导心与心直接的交流。
它教导人们从思维的束缚中解脱,直接体验世界的本质特征。
这对于传统文化中重视仪式与礼仪的观念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使人们更加注重内心的觉醒与自我探索。
其次,禅修修行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与情绪调节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与挑战,而禅修修行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稳定。
通过呼吸调节与集中注意力,禅修修行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压力管理方式。
它使人们学会放松身心,以更加平静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挫折。
另外,禅宗与禅修修行对于个人品行的塑造也不可忽视。
禅宗倡导“即此即佛”,强调人们自身具备觉悟的潜能。
在禅修修行过程中,个体能够逐渐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弱点与局限,并通过修行来开发与感悟自身的潜能。
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禅宗
《起信论》与禅宗思想——真心本觉
“觉”指“心性不生不灭”的方面, 即人心本来状态。 本觉 始觉
阿赖耶识
“不觉”指“心生灭”方面。
道生的超前思想 一阐提人皆得成佛 :劣等根性之人,反对佛 教之人亦具佛性。 顿悟成佛:佛性不可分,只能见其全体,或是 毫无所见。所以见性成佛只可能是顿悟。 佛无净土:言到彼岸:夫大乘之悟,本不近舍 生死,远更求之也。死在生死事中,即用其实 为悟矣。 涅磐生死不二,得性便是涅磐。
东山法门——禅宗真正的发端
但一到唐初,达摩禅进入一崭新的时代。 (四祖)道信住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县)西北三十多里 的破头山(也名双峰山),会下有五百多人。 接着,(五祖)弘忍住黄梅县北二十五里的凭墓山;凭墓 山在破头山东,所以也叫东山,受学的多到七百多人。 《传法宝纪》说:弘忍“既受付嘱,令望所归,裾屦凑门, 日增其倍。十(此上疑脱一字)余年间,道俗受学者,天 下十八九。自东夏禅匠传化,乃莫之过”! 达摩禅在黄梅的勃兴,五十多年来(六二0顷──六七 四),成为当代中国的禅法中心, 这当然应归功于道信、 弘忍的深悟,而环境与门庭施设,也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我之管见
由“缘起性空”而有“一切皆苦”的人生价值判断, 这里体现得是对人生有限性的现实和无限性追求之间 紧张感。对这种紧张感的强调,表现了佛教的一种悲 观和否弃人生的色彩。但也时时警示我们:人生应有 一个无限、绝对的纬度:那就是对永恒和自由的追求。 佛教是极度悲观的,又是极度乐观的。它认为这种紧 张可以通过它的“道”而“灭”的。禅宗尤其是这样 的乐观和肯定人生的佛教宗派。禅宗认为这样的解脱 之“道”不离世间,它的依据就在于人人含有的本心、 自性,它的方法是超越而不离感性的直觉领悟。这样 的解脱境界是一种类似于审美体验的“瞬间的永恒”。
禅宗的兴起和繁盛
禅宗的兴起和繁盛禅宗的建立,禅宗的形成,是整个佛教史上的大事。
但后人的记述纷杂不一,异说多端。
据早期文献记载,从禅思潮在与义学对立中兴起,到禅众形成为僧侣中的特殊群体;从禅众批量流动的生活方式,到群聚定居,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有极深刻的社会原因,特别与北魏以来波浪式出现的流民问题息息相关。
传说的达摩一派禅师,自北向南流动,代表了隋唐之际禅众发展的主要方向。
慧可门下僧璨已在南方活动,但形迹难详。
至于僧璨的弟子道信(579---651)先入舒州(安徽潜山)皖公山,再往江西庐山,最后定居蕲州黄梅(湖北黄梅县)双峰山,一住30余年,聚众500余人,成为禅宗真正的发端者。
道信以双峰山为据点,在皖、鄂、赣临界地区的官民中间,产生过重大影响。
杜胐的《傳法宝记》载,道信“每劝门人曰:努力勤坐,坐为根本。
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疗)饥疮,即闭门坐,莫读经,莫共人语”。
在这里,定居聚徒,坐(坐禅)作(劳动)并行,不读经,不共人语,都是禅宗初期的基本特征。
能够发扬他的成果,终于使禅宗成为遍及全国最大宗派的,则是弘忍。
弘忍(600---674)被奉为禅宗五祖,在道宣时已知名于世。
他提倡“静乱无二”,“语嘿恒一”。
“四仪(坐住行卧)皆是道场,三业(身口意)咸为佛事”,把禅(静、嘿)贯彻到了日常“役力”生活(乱、语)中,改变了凡禅必坐的传统。
日常劳动和与之有关的俗务,被引进禅学内容,是禅宗对传统佛教思想的重大改革。
这一改革,到弘忍时代已经达到相当的理论自觉。
弘忍的门徒难以确记,被认为能传其禅法的有11人,南到韶州(广东韶关),北至潞州(山西长治),西到资州(四川资中北),东到越州(浙江会稽),分布全国,各为一方师,聚徒传法,声震朝廷。
其中法如和老安(慧安)在嵩山,声望极高,直接影响东京;玄赜在安州(湖北安陆),后入洛阳,被贵族禅师净觉一系推奉为师;智诜在资州,开成都净泉(众)、保唐一大禅系;神秀在荆州当阳(湖北当阳),名闻西京,后被推为禅宗北宗领袖;慧能在韶州,扎根山林市民,被推为禅宗南宗始祖。
中国禅宗的传承和流派
中国禅宗的传承和流派禅起源于印度,并不是佛教专有,佛祖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学习外道禅,证道成佛之时,就是对禅的开悟。
禅宗传入中国,是在南北朝时期。
公元520年前后,南印度僧人菩提达摩航海来到中国,入北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后,开始传授佛法。
初祖达摩一、禅宗名称的由来禅宗主张以“禅定”方式修习佛法,因此称为“禅宗”。
禅宗讲究明心见性,明心见性要通过“禅定”来实现。
佛教有“戒、定、慧”三学,“禅定”就属于其中的“定学”。
最初,“禅定”特指僧人“坐禅”过程中达到的一种入定状态,所谓“万缘俱息,杂念不生”,即使僧人也很难做到。
随着禅宗的普及和大众化,对“禅定”有了更广义的解释。
在修习过程中,能够专注一境,心神不散,持之以恒,有所领悟,也就是“禅定”,这是普通信众能做到的,这样更利于禅宗的普及。
二、中国禅宗的传承初祖达摩。
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修习大乘佛法。
南朝宋末年自海路到广州,后入北朝,梁武帝大同元年圆寂,终年150岁。
北魏时期,达摩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二入四行”禅法,是中国禅宗的开创者。
相传他的著述有《达摩论》、《二入四行论》、《无心论》、《正心论》、《悟性论》、《安心法门》、《修心要论》等。
中国禅宗称达摩为“西天(印度)二十八祖”的第二十八祖,东土(中国)禅宗初祖。
达摩颇具神通,留下“达摩面壁”、“一苇渡江”的传说。
二祖慧可禅师断臂故事二祖慧可禅师(公元487—593年)。
俗姓姬,名光,虎牢(现在的河南荥阳)人,年少为儒生,精通易经,后在洛阳龙门香山出家,钻研三藏佛典,始终未能了悟生死。
40岁那年,忽然梦到一个神人,告诉他这样枯坐修行没有结果,真正的大道在南方。
慧可知道这是神人的点化,于是南行去嵩山少林寺,拜见达摩祖师。
达摩本来无意收徒,一心面壁,对慧可不予理睬。
慧可心意坚韧,把拒绝当做对自己的考验,始终不离左右,时值寒冬,下起大雪,慧可在达摩洞外,一动不动站了一夜,积雪没过了膝盖,终于打动达摩。
1讲禅宗的渊源与历史
慧能初见五祖, 五祖问:“你从哪儿来?” 慧能道:“从岭南来。” 五祖问:“你到这里想干什么?” 慧能道:“不求别事,只求作佛。” 五祖道:“你这个獦獠,又是岭南 人,你怎么能够成佛呢?” • 慧能道:“人虽然有南北之分,佛 性却没有南北之别。”
六祖慧能
• 六祖慧能著有《坛经》
六祖慧能
六祖慧能禅语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 世纪的古代印度。 6-5世纪的古代印度。由 当时的迦毗罗卫国( 当时的迦毗罗卫国(今尼 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 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 所创其原姓乔达摩 其原姓乔达摩, 所创其原姓乔达摩,名悉 达多(一切事成) 达多(一切事成),因而 又称“释教” 又称“释教”。 佛教与基督教、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 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从三国两晋开始逐渐流 传开来, 传开来,越来越显示出自己 的独立品格。魏晋时代, 的独立品格。魏晋时代,佛 教与玄学合流, 玄学合流 教与玄学合流,大乘佛教的 般若学” 玄学” “般若学”借“玄学”之风 繁盛起来;东晋、 繁盛起来;东晋、十六国时 期,出现了汉地佛教的第一 个高潮。 个高潮。经过四五个世纪的 流传之后, 流传之后,中国佛教进入了 宗派形成和发展的大成时期。 宗派形成和发展的大成时期。 三者鼎足而立。 儒、佛、道三者鼎足而立。
断臂求法
• 达摩此时仍未被感动,斩钉截铁地说:“让我把法传给 你,除非天上下红雪。” • 慧可听到这话,知道达摩仍然在担心自己把道教、儒 教和小乘佛教混入大乘禅学,就决定断臂已表自己的决心。 于是他顺手抄起一把戒刀,将自己的左臂砍落在地,飞溅 的鲜血很快把亭前的积雪染成了红色。 • 对于下红雪,还有另外一个传说故事,说慧可断臂后, 观世音菩萨非常感动,便撒下一块红绫,把整个寺院罩住, 达摩睁眼一看,天空变成了红色,真以为下了红雪,便把 慧可搀进亭内,达摩深受感动,便把衣钵法器传给了慧可, 慧可从此就成了禅宗的第二代祖师。
禅宗的经典故事
禅宗的经典故事禅宗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汉族佛教(即禅宗)。
那关于禅宗有哪些经典故事?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禅宗经典故事的内容,欢迎阅读禅宗经典故事1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很难看。
小和尚看不过去,对师傅说:“师傅,快撒点种子吧!”师傅曰:“不着急,随时。
”种子到手了,师傅对小和尚说:“去种吧。
”不料,一阵风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着急地对师傅说:“师傅,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
”师傅说:“没关系,吹走的净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刚撒完种子,这时飞来几只小鸟,在土里一阵刨食。
小和尚急着对小鸟连轰带赶,然后向师傅报告说:“糟了,种子都被鸟吃了。
”师傅说:“急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
”半夜,一阵狂风暴雨。
小和尚来到师傅房间带着哭腔对师傅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
”师傅答:“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
”几天过去了,昔日光秃秃的地上长出了许多新绿,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头。
小和尚高兴地说:“师傅,快来看呐,都长出来了。
”师傅却依然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禅宗经典故事2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
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地当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是谁呢?就是你们自己。
禅宗五家七宗——沩仰宗
禅宗五家七宗——沩仰宗中国禅宗是指以菩提达摩为初祖,探究⼼性本源,以期“见性成佛”的⼤乘佛教宗派。
禅宗,⼜称佛⼼宗、达摩宗、⽆门宗。
禅宗的传承,中国以释迦世尊在灵⼭会上拈花⽰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为其滥觞。
释迦世尊传法迦叶以后,经阿难尊者、商那和修尊者,直⾄菩提达摩,是为西天第⼆⼗⼋祖。
菩提达摩于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南天竺抵建业(今南京),将禅宗传⼊我国,因⽽他就成为中国禅宗初祖。
菩提达摩最初来到中国,拜谒梁武帝,由于机缘不契合,于是北上⾄少林寺⾯壁九年,⼈称“壁观婆罗门”。
慧可⽴雪断臂,⽴志向菩提达摩求法,最终感动菩提达摩传付⼼印,为中国禅宗第⼆祖。
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本宗渐盛。
道信传法弘忍,是为中国禅宗第五祖。
五祖弘忍常住蕲州(湖北)黄梅⼭,阐扬《⾦刚经》奥旨,门下辈俊秀出。
惠能因⼀⾸偈语受到五祖弘忍印可,传授⾐钵,成为中国禅宗第六祖。
在惠能门下出了南岳怀让、青原⾏思两位禅门巨匠。
在南岳怀让门下,分别形成临济宗和沩仰宗两个宗派。
在青原⾏思门下,形成了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三个宗派。
其中,临济宗门下⼜分出黄龙派、杨岐派两个⽀派。
由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合称为“五家七宗”。
沩仰宗沩仰宗是中国禅宗“五家七宗”之⼀。
以唐代沩⼭灵祐禅师(771-853)和仰⼭慧寂禅师(814-890)师徒两⼈为宗祖。
因灵祐常住湖南沩⼭(今湖南宁乡县西),慧寂常住江西仰⼭(今江西宜春县南),故取沩仰⼆字⽽为宗名,称为沩仰宗。
唐元和年间,灵祐住潭州(今湖南长沙)之沩⼭,宣扬宗风,门⼈慧寂承继宗风,禅风⼤盛。
沩仰宗在唐末五代时期极为繁盛,到宋代之后渐渐绝迹,最后与临济宗合并,前后⼀百五⼗年。
灵祐禅师是福州⼈,俗姓赵,⼗五岁出家,⼆⼗三岁游江西,参礼百丈怀海禅师,因百丈“炉中有⽕否”的问对,⽽豁然有悟。
悟道之后,被百丈禅师选拔为沩⼭住持。
灵祐到沩⼭之后,披判斩棘,营宇⽴像,开法传禅,⼀时禅风⼤盛,门徒云集。
禅宗简说
禅宗简说摘自: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一、概说1、禅宗解题: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因重于禅,主参禅,故名。
2、禅宗特点:“以心传心”(直传佛的心印,故称佛心宗)3、传承方法:「以心传心」的心,指佛心,自心。
意思是师父与弟子本着同一的佛心,以心领神会而完成授受。
这也叫做传佛心印。
弟子为师父当下直接认可而得到的心印称为“正法眼藏”,即是得佛教正法。
被师父直接印可的徒弟可以相承嗣法,为嗣法弟子。
如此由师父传弟子,弟子传徒孙,一代一代内证传承,构成禅宗的“法脉”。
4、禅宗特征:“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不立文字”,即不依据文字,不依据经书。
“教外别传”是“不立文字”说的发展,它并不是与经教完全绝缘,而是强调在传授上不依文字、言教,即另有“心印”。
故禅宗又称作别传宗。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指探究、彻见心性本原,以成就佛果。
5、宗旨:他们把实现自我觉悟,开发自己心灵世界,作为人生的主要任务和最大追求。
强调要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实现自我超越,解脱烦恼、痛苦和生死,成就为佛,即在有限、短暂、相对的现实中实现无限永恒、绝对。
6、三大阶段:一是从印度禅法传入,尤其是菩提达摩推行「理入」和「行入」,亦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禅法以来,一直到弘忍时代,提倡凭借经典,重视整体佛法,以求参禅成佛,可以说是准备时期。
二是从慧能开始提倡自性清净,超越文字义解,直下彻悟心源,顿悟成佛,可以说标志了中国化禅宗的形成。
随后并分衍出五家七宗,禅宗臻于鼎盛,可以说是兴盛期。
三是从宋代以后,禅宗思想,包括心性思想趋于停滞,由守成渐至衰退,可以说是守成期。
二、慧能与《坛经》1、慧能禅学特征:慧能更重视文句简单且又透彻地发挥无相、无住思想的《金刚经》,摆脱繁琐名相的束缚,提倡单刀直入的顿教。
2、心、自心、本心与自本心(1)心:《坛经》认为人心的本来的原始状态是清净的,而人心的当下现状虽有时清净,但往往是迷妄的。
“心”的范畴包含了“本心”和“妄心”的对立。
什么是禅宗?禅宗的宗旨是什么?
什么是禅宗?禅宗的宗旨是什么? 什么是禅宗?禅宗的宗旨是什么?曙提法师:禅宗,⼜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 曙提法师: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
汉传佛教宗派多来⾃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发展出的三个本⼟佛教宗派。
其中⼜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
其宗旨为:“不⽴⽂字,教外别传;直指⼈⼼,见性成佛”,意指透过⾃⾝实践,从⽇常⽣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我。
如本法师:禅宗的⾏者是难能可贵的,发⼤愿⼼今⽣了办⽣死⼤业,为明⼼见性⽽精进菩提,所谓:断⼀分⽆明,增长 如本法师:⼀分法⾝,渐断渐增,如是⽽办道,终结为证得法⾝(梵语dharma—kaya)为宗。
赵朴初:禅是禅那(dhya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般叫做禅定。
此法是将⼼专注在⼀法境上⼀⼼ 赵朴初:参究,以期证悟本⾃⼼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
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
禅学⽅⾯,在中国有⼀⽀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
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是直指⼼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
禅宗是密宗还是显宗? 禅宗是密宗还是显宗?多识仁波切:佛教中的“密法”⼀词有两种含义: 多识仁波切: ⼀是⾦刚乘密法。
另⼀种是将与⼴⾏般若波罗蜜多(⾏法)相对的深密般若波罗蜜多(观法)称密法。
第⼆种密法指的是性空真理。
只有慧根⾼之⼈才能认识这种真理,普通弟⼦不但认识不了这种妙理,反⽽会产⽣顽空,堕⼊虚⽆主义⽽毁掉善根,因此,佛律禁⽌向普通弟⼦讲性空妙理。
在这种情况下将性空之理称作深密。
如《解深密经》所说的“深密”就指这种情况。
“禅宗”顾名思义,重点是修禅悟真,所谓“悟真”和“见性”的“真”和“性”就是指事物的本来⾯貌,万法的本性,就是《般若经》所开⽰的中观妙理。
这种妙理虽属深奥难解之密义,但从法理上讲,仍然属于显法,并不属于⾦刚乘密法。
宋朝的佛教繁荣禅宗与密宗的兴起
宋朝的佛教繁荣禅宗与密宗的兴起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而宋朝时期正是佛教得到极大繁荣的时代。
在宋朝,禅宗和密宗成为佛教发展的两大流派,其兴起和繁荣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禅宗的兴起禅宗是中国佛教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它的出现与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内心对于修行的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宋朝时期禅宗成为主流佛教的一大特点。
禅宗在宋朝得到了皇室和士人阶层的广泛推崇。
诸如南宋理学家朱熹、周敦颐等重要文化名人,都对禅宗持有极高的赞赏,并且积极倡导禅修的实践。
他们普遍认为,禅修可以帮助人们开悟,提升智慧,进而改善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
禅宗的兴起还得益于当时社会的安定与相对的富裕。
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为人们提供了追求内心修养的机会。
禅宗的修行方式注重内心冥想,提倡静坐默念,可以获得精神上的宁静与平和。
这与当时社会繁荣的背景相契合,因而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崇。
二、密宗的兴起在宋朝,密宗的兴起也是佛教发展的一大亮点。
密宗是佛教中的一个特殊分支,它在修行方式和教义上都与其他流派不同。
密宗兴起的背后有着社会变迁和文化需求的驱动。
首先,密宗得到了皇室的支持和关注。
宋朝皇帝对佛教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而密宗作为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信仰体系,在当时显得尤为吸引人。
因此,皇帝在宗教活动中经常亲自参与,密宗教派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得以推广。
其次,宋朝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兴起也为密宗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士大夫们对于文化和宗教的追求使得他们更容易接纳新的思想理念。
密宗中的些许神秘主义成分与文人心中的浪漫主义相契合,因此受到他们的青睐。
士人阶层的影响力使得密宗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三、佛教繁荣的影响宋朝佛教的繁荣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兴起使得社会上出现了更多的寺庙和僧侣。
佛教的普及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发展,为当时的文化繁荣提供了场所和基础。
其次,佛教的传播也使得人们对于个人修行和内心追求产生了更多的关注。
了解禅宗
•
菩提达摩通称达摩,是中 国禅宗的初祖。他生于南印度, 婆罗门族,出家后倾心大乘佛 法。梁·普通年中(520~526, 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 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魏, 到处以禅法教人。据说他在洛 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 自言年已150岁,历游各国都不 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 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 一)。 • 达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 在那里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 他为壁观婆罗门。有道育、慧 可二沙门礼见达摩,并亲近和 供养四、五年。达摩感觉他们 真诚,传授以衣法。又把四卷 《楞伽经》授与慧可说︰‘我 看中国人的根器于此经最为相 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离 世间。’
禅宗在中国的发展
南朝末年:初祖菩提达摩 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取 代
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 北宗:神秀
南宗:慧能(六祖)
Tip:衣钵相传:衣钵是指僧尼的袈裟和食器。中国 禅宗初祖至五祖师徒间传授道法,常付衣钵为信, 故称。 “衣钵相传”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 袈裟和钵,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问、技能等 。
关于南宗和北宗的产生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有尘埃。
神秀所作偈语,代表了印度佛教自产生来一 直奉行的正统观点: 渐悟成佛——佛门僧人须持 之以恒,勤修苦练,清除世俗干扰,排除内心杂 念,以保证身心的觉悟。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静,何处染尘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慧能的偈语,一开始就通过对佛教“诸法皆空”的感 悟,否定了菩提树和明镜台的实际存在。尘埃污染更是 虚幻,佛性本来就是明明净净的,哪有什么尘埃去染呢。 既然心灵的佛性不存在污染,那么人就没有必要勤修苦 练通过长久的坐禅方式来清除污染,只要领悟了自己本 来清静的心性,任何人皆可在瞬间成佛,这就形成了南 派禅宗倡导的“顿悟成佛”
中国古代禅宗的起源和传播
中国古代禅宗的起源和传播中国古代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印度的禅宗,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播,逐渐在中国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禅宗的起源和传播过程。
一、禅宗的起源禅宗起源于印度的达摩祖师,他是佛教禅宗的创始人。
据传,达摩祖师在公元6世纪初期来到中国,传授禅宗的教义。
禅宗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禅修和默观来达到觉悟和解脱的境界。
禅宗注重直接体验,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和直觉,而非依赖于经典和教义的解释。
二、禅宗的传播1. 禅宗在中国的发展禅宗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当时,佛教在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翻译经典的限制,佛教教义的传播并不广泛。
禅宗的到来为佛教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强调直接体验和内心觉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相契合,因此很快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2. 禅宗的兴盛与分化隋唐时期,禅宗在中国达到了巅峰时期。
当时,禅宗的代表人物有六祖慧能、神秀、僧璨等。
六祖慧能的《六祖坛经》被誉为禅宗的经典之作,对后来的禅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在这一时期分化为多个派别,如南宗、北宗、曹洞宗、临济宗等,各派别在禅宗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不同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3. 禅宗的传播与影响禅宗的传播主要通过禅师的弟子传承和禅宗寺庙的建立来实现。
禅师们通过讲授禅宗的教义和指导弟子的修行,逐渐形成了禅宗的传统和体系。
禅宗寺庙成为禅宗修行的场所,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学者前来学习和参与禅修。
禅宗的影响逐渐扩大,不仅在中国佛教界占有重要地位,还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禅宗的特点和影响1. 直接体验和内心觉悟禅宗注重个体的直接体验和内心觉悟,强调通过禅修和默观来达到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
禅宗的修行方法包括坐禅、行禅、看话头等,通过这些方法,禅宗追求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境界,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2. 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思想,与儒家、道家等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交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宗1
“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兼之佛教有云:“不可说,说不得。
”于是,我们只能沿着它走过的足迹,去追求它的真谛。
禅宗自灵鹫山上的“拈花微笑”开始,经历“菩提亦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发展,直至“一叶开五花”的繁荣。
我们无法详细描述禅宗的发展过程,以及太过高深的禅意,只能挑选些较重要、较有趣的禅宗故事来和大家分享。
所以,接下来请和我们来进行一场禅宗故事大杂烩,定让你像对待大混料的麻辣火锅一样对我们这篇文篇爱不释手。
于是现在,我们从佛祖拈花示众,迦叶破颜微笑以及《碧岩录》第一则达摩单传心印、开示迷途讲起,这两则佛教传说便是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十六字玄旨的来源,这是一种无言的心态。
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花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然后,偷偷告诉你个你想不到的事哦——
禅宗是所有众多佛教流派中,叛逆最为激烈和鲜明的!!!
禅宗主张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所以,任何有碍于顿悟的信仰,皆是无妄的执著,其中包括对佛祖的依赖。
因此禅宗认为若要深刻的认清自己,回皈清静心之本原,就必须打破一切阻碍。
故而,呵佛骂祖就首当其冲的成为了禅宗破执的对象。
例如,德山宣鉴禅师,他就全然不把佛祖放在眼里,指名道姓地骂道:“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撅,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
禅门之人不仅语言上呵佛骂祖,而且在行动上也表现出恣意妄为。
义玄禅师曾去谒访达摩始祖塔,塔主问他,是先拜佛还是先拜祖,他却说“佛和祖我都不拜”
另一“叛逆行为”是“同参互打”。
“同参”顾名思义就是师徒一起参悟。
至于互打就不必说了,实在太令人咋舌了。
师傅打弟子是合情合理,而弟子打师傅,岂不是离经叛道、大逆不道吗?然而,在禅宗却是:互打有着特殊的作用。
正如临济义玄用棒用唱,呵佛骂祖。
棒有不同的作用,而临机应用。
“同参互打”则为证明弟子意识卜度,引发弟子悟入的有效手段之一。
它使得“德山棒”、“临济喝”,形成禅宗特有的棒喝交加,最能代表那一时期的南宗禅风。
禅宗宣称自性就是佛性,自心就是佛心,佛不再遥不可及,所以,禅宗会毫不犹豫地废除抽象的思辨、烦琐的礼节、摒弃权威、凭借个人的人生经验和悟性直达信仰,以人的主体性取代神的虚幻性。
所以,成佛就是一个追求自我自由本性的过程,不需向外在的圣人、佛主、经典去讨教。
所以,就有禅宗公案之一:“我不会佛法”,即六祖慧能的三代弟子石头希迁的故事。
石头的徒弟天皇道悟曾问他:“曹溪的意旨让谁得了呢?”石头说:“会佛法的人得了。
”道悟问:“师父得了吗?”石头说:“没得。
”道悟问:“为什么没得?”石头说:“我不会佛法。
”。
之后又有人来问石头希迁:“什么是祖师西来意?”石头希迁答:“你去问柱子吧!”那人说:“我不懂。
”石头希迁说:“我更不懂。
”。
看完这些小故事,是不是很无语啊,为什么高僧大德不懂佛法啊。
因为禅宗主张顿悟成佛,即心即佛,唯存本体心性的真实。
所以,根据另一禅宗公案:石头路滑,可了解到石头希迁其实真是高僧大德,创石头禅法,并非不懂佛法就不懂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