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课件-经行眩晕(月经前后诸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痰浊上扰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头重眩晕;平日带下量多,色白质黏, 月经量少,色淡;胸闷泛恶,纳呆腹胀,大便不爽;舌淡胖,苔 厚腻,脉濡滑。
证候分析:痰浊内蕴,阻碍气机,经前冲气偏旺,冲气夹痰浊 上逆,蒙蔽清窍,故头重眩晕;痰浊阻于冲任,气血运行不畅, 故月经量少,色淡;痰浊下注,损伤带脉,带脉失约,故带下量 多,色白质黏;痰滞中焦,脾阳受困,运化不良,故胸闷泛恶, 纳呆腹胀,大便不爽。舌淡胖,苔厚腻,脉濡滑,也为痰浊之征。
治法:燥湿化痰,息风止晕。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加胆南星、白蒺藜。 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炙甘草蔓荆子生姜大

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头晕眼花属湿痰壅遏者,症见头旋眼花, 头痛,胸膈痞闷。方中二陈汤化湿除痰,白术健脾,天麻息风化 痰,蔓荆子载药上行而止头痛,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2.阴虚阳亢证
治法:滋阴潜阳,息风止晕。 方药: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栀子黄芩杜仲生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桑
寄生夜交藤茯神
天麻钩藤饮主治高血压属肝阳上亢者,症见头痛,眩晕,失眠。 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栀 子、黄芩清肝泻火,益母草入血分以清风热,川牛膝引热下行, 夜交藤、茯神宁心安神。
【鉴别诊断】
1.内科眩晕表现为有相关病史,多有血压增高或偏低,或有神经 系统相关症状,发作无规律性,与月经周期无关。
2.耳、颈椎疾病所致的眩晕常与体位改变有关,与月经周期无关, X线或头部CT及脊椎检查有异常表现。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经行眩晕有虚实之分,因于虚者,多于经期或经后头目眩 晕;因于实者,多于经前、经期出现,经后逐渐缓解。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晕。 方药: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加熟地黄、制何首乌、枸
杞子。 归脾汤:人参炒白术炒黄芪龙眼肉茯神当归远志酸枣仁木香炙
甘草生姜大枣
归脾汤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症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 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方中人参、黄注、 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当归养血,茯神、远志、酸枣仁、龙眼 肉宁心安神,木香、生姜、大枣理气和胃,使脾气健运,气血化 源充足,眩晕自愈。
2.针灸治疗
(1)体针①气血虚弱证:治以益气养血。取穴风池、太阳、百会、 脾俞、肝俞、血海。②阴虚阳亢证:治以育阴潜阳。取穴太冲、 行间、风池、百会、合谷。③痰浊上扰证:治以化湿涤痰。取穴 中腕、解溪、内关、足三里。
(2)耳针取穴额、枕、太阳、皮质下、耳尖、神门。 (3)皮肤针取穴后颈、腰、甑、头部、风池、内关、太阳、足三Fra bibliotek 1.气血虚弱
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气血亏耗,或脾虚化源不足,以致气 血虚弱。经期气血下注冲任,气血更虚,脑络清窍失养,遂致眩 晕发作。
2.阴虚阳亢
素体肝肾亏损,精血不足,或产乳众多,或久病大病,精血耗 伤,肾阴亏损。经期阴血下注冲任,精血益虚,肾阴更亏,肝阳 上亢,上扰清窍,遂致眩晕发作。
3.痰浊上扰
经行眩晕的辨证要点有虚实之分,因于虚者,多于经期或经后 头目眩晕;因于实者,多于经前、经期出现,经后逐渐缓解。治 疗以调理肝脾为原则,或健脾以养气血,或滋养肝肾以潜阳,或 燥湿化痰以清利空窍。
月经前后诸证:经行眩晕
目 录
【病因病机】 【诊断】 【鉴别诊断】 【辩证论治】 【其他疗法及临证要点】 【预后转归及案例】
每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头晕目眩、 视物昏花为主的病证,并随月经周期发 作者,称为“经行眩晕”。
西医学经前期综合征出现眩晕者可参 照本病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发病机制是精血衰少或痰浊上扰。精血衰少,经行之 后精血更虚,头脑清窍失养;或痰浊之邪,上扰清窍。常见病因 有气血虚弱、阴虚阳亢、痰浊上扰。
素体痰湿内盛,或脾虚运化失职,痰湿内生,滞于冲任。经行 之际,气血下注冲任,冲气偏盛,冲气夹痰浊上扰清窍,遂发生 眩晕。
【诊断】
1.病史可有素体虚弱或慢性疾病史。 2.症状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轻者瞬间即
止,重者须闭目自持,如坐舟车,旋转不定,甚或不能站立,月 经过后,眩晕停止。下次经期又再次发作,随月经周期反复出现。 3.检查应进行耳、颈椎及心脑血管等方面的检查,排除相应病变。
(二)治疗原则
治疗以调理肝脾为原则,或健脾以养气血,或滋养肝肾以潜阳, 或燥湿化痰以清利空窍。
(三)分型论治
1.气血虚弱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头晕目眩;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少 腹绵绵作痛;神疲肢倦,怔忡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素体虚弱,气血不足,经血泄后,气血更虚,脑髓 失于充养,故头晕目眩;气虚血少,冲任不足,故月经量少,色 淡质稀;血虚胞脉失养,故经行少腹绵绵作痛;气虚则神疲肢倦; 血不养心,则怔忡心悸。舌淡,苔薄,脉细弱,为气血虚弱之征。
2.阴虚阳亢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头晕目眩;月经量少,色鲜红;心烦 易怒,腰酸腿软,口燥咽干,颧赤唇红,大便干结;舌红,苔少, 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虚于下,肝阳浮于上,经行气血下注,冲气偏 旺,冲气夹风阳上逆,上扰清窍,故头晕目眩;阴亏血少,故经 血量少;血被热灼,故经色鲜红;阳亢肝郁,气机不利,故心烦 易怒;阴虚精损及肾,故腰酸腿软;阴虚内热,故口燥咽干;虚 热上浮,故颧赤唇红;阴虚肠燥,故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 弦细数,均为阴虚阳亢之征。
若痰郁化火,症见头目胀痛,心烦口苦,舌苔黄腻,脉弦滑者, 可于方中加黄芩、竹茹以清热涤痰。
【其他疗法】
1.中成药治疗
(1)八珍丸每次6g,每日2次,温水送服。适用气血虚弱证。 (2)杞菊地黄丸每次9g,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阴虚阳亢证。 (3)正天丸每次6g,每日2〜3次,饭后服用。适用于血瘀证。
里、小腿内侧。 (4)头针取穴感觉区上1/5,血管舒缩区上1/2。前头痛者加感觉
区下2/5,后头痛、头顶痛者不加配穴。
【临证要点】
本病以经行头晕目眩,临床特征。轻者瞬间即止,主,月经过 后,眩晕停止。反复出现。多与肾虚、血虚的月经后期、月经过 少等病兼见。
可有素体虚弱或慢性疾病等病史。必要时应进行耳、颈椎及心 脑血管等方面的检查,排除相应病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