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十则译文
人间词话七则原文-翻译及赏析
人间词话七则原文|翻译及赏析朝代:清代作者:王国维原文: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鱼儿出,微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出。
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人间词话》十则详解
此中有真意, 的主观感情及个性
欲辨已忘言。
特征
精品课件
元好问《颖亭留别》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精品课件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的根本区别
“有我之境”偏重情感的外 显,主观性强; “无我之境”偏重理性的描 述,客观性较强。
精品课件
下面诗句属“有我之境”的是: AD
()
BC
属“无我之境”的是:
()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精品课件
王国维认为这两种境界那种更高明? 为什么? (为什么创作“无我之境”更难?)
人莫不有七情六欲,观景赏物莫不带 有主观上的一些色彩,形成文字,多 表现为“有我之境”;相对而言,灭 绝掉主观情思,超然物外,达到物我 浑然的境地,写出“无我之境”就比 较难了。
精品课件
第五、六则从作者感受、作品表现 的角度谈“境界”。包含三层含义:
1.写真景、真情:景真,写出自然神韵 ,不只求形似;情真,发自肺腑,诚挚深 切,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
精品课件
拟题3、“那人”是个怎 样的人?作者塑造这样 一位美人,用意是什么? 8ˊ
精品课件
• 参考:
•
①那人是一个孤高脫俗、傲然不群独
在“灯火阑珊处”的女子,表现了词人内心的
孤独、寂寞。
•
②她既是作者志同道合者,也是作者一
种理想人格的化身。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
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了不愿跟统治者(“当权
phil--《人间词话》
情景为二,而实不可分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夫之《姜斋诗话》
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 合而为诗。孤不自成,两不相背。 谢榛《四溟诗话》
《人间词话》十则 王国维
关于《人间词话》和王国维
《人间词话》,青年们 读得懂的太少了;肚里要 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 首词,读此书也就无 用。……我个人认为中国 有史以来,《人间词话》 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 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 匙。一个人没有性灵,光 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 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 也鲜矣!
解读:
第二则,从创作方法角度谈“造境”与“写境”。包含 两层含义: 一是指出“造境”与“写境”之分主要是由不同的艺术 创作方法所造成的。造境主要是由理想家按其主观“理想 ”虚构而成,离现实较远;“写境”则是由写实家按其客 观“自然”描写而成,贴近于现实。“造境”即是“虚构 之境”,“写境”即是写实之境。由于两种创作方法的不 同,而造成两种不同的境界,文艺就分成了理想与写实两 大派。 二是进一步分析了两派的联系和渗透。指出“造境”并 非是胡编乱造,而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植根于客观世界; “写境”并非是照搬自然,而必须用审美理想对生活加以 提炼、改造。实质上强调了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 现理想,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这一观点与我国传统的“ 虚实”论有关,并受到西方美学观的影响,较为精辟地论 述了“写实”与“理想”两派(即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 派)的特点、区别和联系。
一个旧文人,他从小接受的思想就决定了他不会允 许这种文化这种制度在他面前消失,他无法理解,他
人间词话第十则解读
人间词话第十则解读人间词话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编写的一部词话理论文章集,共分为十则。
第十则是《非节》一则,本则主要阐述了词的创作要追求情感真实,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和规范,强调“人与物之不可不触也”。
这则文章给词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后世的词坛影响深远。
首先,本则指出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应该追求情感的真实性。
文章开头就提到:“人间词话者,以长于心尤也。
”这句话强调了词的创作要围绕着人的内心世界展开,要表达人的真实感受。
词的主题可以涉及到爱情、离别、思乡等等,但关键是要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所传达的情感。
这与之前的传统词作有所不同,传统词作多注重形式、格律,追求言辞华丽,而不太注重情感的真实性。
杨慎的观点使得词的创作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给了后来词人更多的自由和创作空间。
其次,本则强调了词的创作要注意情感和物象的结合。
“人与物之不可不触也。
”这句话意味着词的创作不仅要传达人的情感,还要通过描写物象的方式来表达。
词的创作要追求真实感受,要通过对物象的描写来增强感染力。
这一点在后来的词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巧妙地运用物象描写,使得词的语言更加具体、生动。
例如杨慎自己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就充满了对江水的描绘,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这种将情感与物象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发。
再次,本则主张打破传统词的格律和规范。
“往往强得佳人词令之,反觉拘谨者是。
”杨慎认为词的创作要自由随意,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和规范。
他认为这种自由的创作方式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也更能够契合词这种文体的特点。
这一点也与当时的传统观点有所不同。
传统词人往往要遵守特定的格律和韵律规则,要符合特定的格式要求。
而杨慎的观点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使得词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新。
本则的观点对后世的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以后的词人们在创作上更加注重个性和真实感受的表达,他们不再拘泥于格律和规范,而是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人间词话十则原文与翻译
译文:
诗有有我的境界,有无我的境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 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的境界。“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的境界。有 我的境界,是以我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外物都著上我的主观色彩。无我 的境界,以物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不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物。古人写 词,写有我之境的为多,然而并不是不能写无我之境,对于这个问题有才 华的诗人是能够自己有所建树的。
第八节原文: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 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译文:
苏东坡的词旷达,辛稼轩的词豪迈。没有二 人的胸襟而学他们的词,犹如东施效仿西施 捧心啊。
第九节原文: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 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 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第一则原文: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崇 高的格调),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 以独绝者在此。
译文:
词以有境界为高。有境界就自然成就崇高的 格调,自然有名句。五代、北宋的词独成绝 妙的原因就在这里。
第二则原文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 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 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 故也。
译文:
有的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想象而缔造文学境界,有的 作品是摹写、概括与提炼生活而形成境界,这就是理想 和写实两派的区别。然而二者很难区别开来。因为大诗 人所创造想象出的境界,一定会合于自然,所摹写的境 界,也一定与理想的境界相近的缘故啊。
第三则原文: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 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 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 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 树立耳。
王国维〔近现代〕人间词话七则原文、翻译及注释
王国维〔近现代〕人间词话七则原文、翻译及注释作品简介:《人间词话七则》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原文:人间词话七则王国维〔近现代〕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出。
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译文:境界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高中语文第十单元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研读》.doc
《人间词话》十则国学大师——王国维王国维 (1877 - 1927) ,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又号永观。
浙江海宁人。
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家、哲学家,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
世代清寒,幼年苦读,为秀才。
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云变化之际弃绝科举。
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
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 年赴日本留学。
1902 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
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
1907 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弃西方理论的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
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因此,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被人们认为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1925 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
1927 年 6 月,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留下了难解之谜。
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剧烈动荡、冲突、融合的时代。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文化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向着畸形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转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思想界的动荡尤为突出,并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文学。
10 《人间词话》十则正式版
当王国维发现自己醉心研究的哲学无助于解决现实的人生困 惑时,这位集诗人、哲学家气质于一身的学者把研究方向转向了 文学和史学,并在诗词创作、文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 成就。1908年,《人间词话》问世。作为王国维生命底蕴的流露、 精神生气的灌注,《人间词话》给词的创作开辟了一条精微深美 的“哲理化”境界的新道路。作为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 《人间词话》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康德、叔本 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相 结合,形成了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 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
10 《人间词话》十则
王国维之死 刘再复
雪在无声地飘落,雪花在静悄悄地为你撒着纸钱。 你毕竟是天生的美学家,选择那么柔润的波,那样秀丽绝顶 的湖,作为你的坟,连死也被美所拥抱。 雪飘落着,雪花在为你惋惜。你是聪慧的学者,目光比别人 伸延得更加遥远。你看到了近代美的曙色。你的笔,像长天的彩 虹,吸取过西方科学的亮光,然后把它撒到故土的地上。你本来 应当走在时代的前列,时代也需要你更多地播种。
2.背景资料 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 人生理念剧烈动荡、冲突、融合的时代。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 社会在经济和文化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向着畸形的资本主义 政治制度转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思想界的动荡尤为突出,并 深深影响着当时的文学。
王国维“体素羸弱,性复忧郁”,在多难的时代面前不断追 寻着人生的真谛。22岁以前,王国维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为以 后治文史、考据之学奠定了基础。但他却不喜欢科场诗文,参加 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表现出鄙薄功名、重情多思的人生志 趣。1898年后,王国维来到上海,逐渐开始接触康德、叔本华哲 学,对叔本华的《世界是意志和表象》(又译为《作为意志和表 象的世界》)更是“大好之”,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 中的困惑。叔本华哲学的社会批判色彩、高扬生命意志的异端精 神,和少年王国维求新求异的思想倾向相顺应,而二人在“悲观 主义人生论”上的契合,对王国维此后的人生观、文学观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也给王国维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浸染上了浓厚的悲观 主义色彩。
《人间词话》全文翻译目录
《人间词话》全文翻译目录《人间词话》全文翻译目录: 1.卷上手定稿词以境界为最上 62.卷上手定稿淫词、鄙词、游词 2.卷上手定稿造境与写境 63.卷上手定稿马致远《天净沙》得唐人绝句妙境3.卷上手定稿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64.卷上手定稿人各有能有不能 4.卷上手定稿无我之境优美,有我之境宏壮 65.卷下未刊手稿姜夔词余最爱者仅二语 5.卷上手定稿写实家与理想家 66.卷下为刊手稿双声叠韵之论 6.卷上手定稿喜怒哀乐亦境界 67.卷下未刊手稿诗词是否为羔雁之具为升降之关键 7.卷上手定稿著一字境界全出 68.卷下未刊手稿曾觌中秋应制词 8.卷上手定稿境界大小,不关优劣 69.捐献未刊手稿史达祖、吴文英等人词失之肤浅 9.卷上手定稿兴趣、神韵,不如境界 70.卷下未刊手稿余填词不喜作长调 10.卷上手定稿气象 71.卷下未刊手稿沈昕《蝶恋花》词 11.卷上手定稿深美闳约和精艳绝人72.卷下未刊手稿作词力争第一义12.卷上手定稿词句与词品 73.卷下未刊手稿抒情诗、叙事诗、戏曲13.卷上手定稿南唐中主李璟妙句 74.卷下未刊手稿北宋名家以贺铸为最次 14.卷上手定稿句秀,骨秀,神秀 75.卷下未刊手稿易学难工,难学易工 15.卷上手定稿词至李煜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76.卷下未刊手稿不得其平而鸣 16.卷上手定稿词人不失赤子之心 77.卷下未刊手稿习惯杀人 17.卷上手定稿诗人与阅世 78.卷下未刊手稿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18.卷上手定稿李后主之词以血书者 79.卷下未刊手稿言气质、神韵不如言境界 19.卷上手定稿冯延巳词开北宋一代风气 80.卷下未刊手稿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 20.卷上手定稿冯延巳《醉花间》词 81.卷下未刊手稿昔人论诗词 21.卷上手定稿欧阳修词本前人而尤工 82.卷下未刊手稿故知孔门用词 22.卷上手定稿秦观、欧阳修学梅尧臣、冯延巳 83.卷下未刊手稿专作情语而绝妙者 23.卷上手定稿咏春草绝调 84.卷下未刊手稿长调以周、柳、苏、辛为最工 24.卷上手定稿风人深致85.卷下未刊手稿辛弃疾《贺新郎》非有意为之25.卷上手定稿忧生与忧世 86.卷下未刊手稿辛弃疾、韩玉词已开北曲四声通押之祖26.卷上手定稿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87.卷下未刊手稿“莫雨潇潇郎不归”,当是古词 27.卷上手定稿欧阳修词豪放中有沉著之致 88.卷下未刊手稿谭献论词 28.卷上手定稿秦观词淡语有味、浅语有致89.卷下未刊手稿贺裳论张炎《词源》29.卷上手定稿秦观词境,最为凄婉 90.卷下未刊手稿周济论张炎词 30.卷上手定稿气象相似 91.卷下未刊手稿词家时代之说 31.卷上手定稿词中少陶渊明诗、薛收赋气象92.卷下未刊手稿生香真色与彩花32.卷上手定稿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93.卷下未刊手稿王士词佳者似贺铸 33.卷上手定稿周邦彦词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 94.卷下未刊手稿学人之词,朱孝臧为极则 34.卷上手定稿词忌用替代字 95.卷下未刊手稿宋徵舆、谭献词害兴深微 35.卷上手定稿用代字不为工 96.卷下未刊手稿王鹏运和冯延巳词 36.卷上手定稿周邦彦《苏幕遮》得荷神理97.卷下未刊手稿温庭筠、欧阳修、苏轼词皆兴到之作37.卷上手定稿苏轼和韵似原唱 98.卷下未刊手稿贺裳论史达祖词 38.卷上手定稿咏物之词以苏轼《水龙吟》最工 99.卷下未刊手稿元好问论陈师道诗 39.卷上手定稿姜夔写景之作,终隔一层 100.卷下未刊手稿北宋词有句,南宋以后无句 40.卷上手定稿隔与不隔之别 101.卷下未刊手稿朱熹论梅尧臣诗 41.卷上手定稿写情、写景之不隔 102.卷下未刊手稿“自怜诗酒瘦”等语非警句 42.卷上手定稿姜夔词有格调而无意境 103.卷下未刊手稿文天祥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 43.卷上手定稿南宋词人仅辛弃疾堪与北宋人颉颃 104.卷下未刊手稿和凝《长命女》词不减夏英公《喜迁莺》也44.卷上手定稿苏轼之词旷,辛弃疾之词豪 105.卷下未刊手稿北宋词不妨疏远 45.卷上手定稿苏、辛词雅量高致 106.卷下未刊手稿宋人遇令节、朝贺、宴会 46.卷上手定稿词中之狂、狷、乡愿 107.卷下未刊手稿顾梧芳刻《尊前集》,自为之引47.卷上手定稿辛弃疾咏月词108.卷下未刊手稿朱彝尊贬《草堂诗余》而推《绝妙好词》 48.卷上手定稿史达祖、周邦彦词品 109.卷下未刊手稿辨《古今词话》 49.卷上手定稿吴文英词佳者 110.卷下未刊手稿政治家之言与诗人之言 50.卷上手定稿取其词中语评吴文英、张炎词 111.卷下未刊手稿宋人小说,多不足信 51.卷上手定稿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112.卷下未刊手稿有句与有篇52.卷上手定稿纳兰性德词真切 113.卷下未刊手稿倡优与俗子 53.卷上手定稿词未必易于诗 114.卷下未刊手稿《蝶恋花》为欧阳修所作 54.卷上手定稿一切文体,始盛终衰115.卷下未刊手稿艳词可作而万不可作儇薄语55.卷上手定稿诗词有题而诗词亡 116.卷下未刊手稿词人之忠实 56.卷上手定稿大家之作所见者真,所知者深117.卷下未刊手稿“沧浪”、“凤兮”,开楚辞体格 57.卷上手定稿诗词之道 118.卷下未刊手稿词集与诗集的类似 58.卷上手定稿白居易、吴伟业隶事优劣 119.卷下未刊手稿论词之失 59.卷上手定稿近体诗与词之体制 120.卷下未刊手稿苏轼、姜夔之旷 60.卷上手定稿出入宇宙人生 121.卷下未刊手稿内美与修能 61.卷上手定稿轻视外物与重视外物 122.卷下未刊手稿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
《人间词话》十则(知识讲解)
《人间词话》十则学习目标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话》。
2.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词话评论词、词人、词派以及有关词的本事(扼要叙述诗词或小说、戏剧等作品中的故事和基本内容),作为介绍和考订的著述,始于宋代。
最早的词话专著是宋杨绘的《时贤本事曲子集》,今佚。
著名者有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王国维《人间词话》等。
王国维与《人间词话》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字静安,号观堂。
我国近代在文学(人间词)、美学(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史学(观堂集林,殷周史)、哲学(受尼采叔本华,较悲观)、古文字、考古学(对甲骨文的研究造诣颇深,提出二重证据法: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等各方面成就卓著,是公认的国学大师。
但天妒英才,王国维50岁时投湖自杀。
对其自杀的原因有很多解释,归结起来有两个:一是表层原因:王国维关心时政,封建忠君思想比较浓郁,对晚清民初的政局心灰意冷,未能承受国民党北伐的心理冲击。
二是深层原因,王国维受叔本华思想影响很重,悲观情绪很深,性格内向,用今天的话说,有一定的心理疾病,所以才不能承受外界的压力而自杀。
人间词话是讨论历代词作的批评著作。
从形式上看,他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残丛小语式点评方式。
所谓残丛小语,意思就是一则一则的点评,前一则和后一则之间没有什么关联,不是首尾贯通长篇大论的论文。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人间词话,就会发现,它与传统的词话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王国维在整个64则点评中有自己的主线,有较为清晰内在的逻辑。
这个逻辑就是:什么是境界,词作最高的境界的标准是什么,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创造最高境界。
当然,他还有一个最有名的三境界说,意思是,人生如词作,也须有三种不同之境界,等等。
字词汇总语音餍.(yàn)缧绁..(léixiè)婉慝.(tè)蓦.(mò) 遽.(jù)为.(wéi):被动重点字词 1.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崇高的格调。
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原文译文鉴赏
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原文|译文|鉴赏《人间词话七则》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下面一起欣赏这篇古文吧!《人间词话七则》原文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出。
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译文及注释译文境界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原文译文鉴赏
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原文|译文|鉴赏《人间词话七则》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下面一起欣赏这篇古文吧!《人间词话七则》原文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出。
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译文及注释译文境界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人间词话》全文及名家点评原文及翻译
《人间词话》全文及名家点评原文及翻译〔一〕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鞦韆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四〕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五〕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
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
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七〕「**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八〕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九〕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十〕太白纯以气象胜。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像已不逮矣。
〔十一〕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
人间词话第十则解读
人间词话第十则解读
《人间词话》是清代学者王国维所著的一部词学批评著作,其中第十则尤其引人深思。
这一则词话主要探讨了诗词创作中“境界”的问题,认为境界是诗词的灵魂,是评价诗词的重要标准。
王国维认为,诗词中的境界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
有我之境指的是诗词中充满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读者可以通过作者的视角来感受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而无我之境则是指诗词所呈现的是一种超越个人情感的境界,作者在其中隐身而去,将读者的视线引向更广阔的世界。
这一境界理论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王国维通过“境界”的概念为诗词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更加明确和具体的标准。
在此之前,诗词的鉴赏往往是主观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但是,王国维通过“境界”这个概念,将主观的感受转化为客观的评价标准,使得诗词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准确。
另一方面,王国维的境界理论也提醒我们,在欣赏诗词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和意象上,更要深入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中去,去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诗词的美妙之处,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用心和苦心。
总的来说,《人间词话》第十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和价值。
同时,这一则词话也提醒我们,在欣赏诗词时要有一种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诗词的美妙之处。
王国维《人间词话》十则原文及翻译
王国维《人间词话》十则原文及翻译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人间词话》十则的翻译《人间词话》的一二三四六七二十六四十四五十六六十最佳答案第一则评论诗词以境界为最高标准。
一首词如果有境界,自然显得格调高迈、超逸不群。
高中语文第十单元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人间词话》十则国学大师——王国维王国维(1877-1927),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又号永观。
浙江海宁人。
中国近现代之交的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家、哲学家,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
世代清寒,幼年苦读,为秀才。
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云变化之际弃绝科举。
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
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
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
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弃西方理论的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
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因此,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被人们认为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
1927年6月,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留下了难解之谜。
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剧烈动荡、冲突、融合的时代。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文化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向着畸形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转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思想界的动荡尤为突出,并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文学。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十单元 经典原文 《人间词话》十则 Word版含解析
文学作品是表达“心声”的最佳方式。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无不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隐秘心理。
不但如此,中国文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识与表现方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揭示的“境界”就是其中极富代表性的特色之一,这是王国维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做的评论。
同时期的黄遵宪也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
他主张诗歌反映现实,其作品富于爱国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1.了解中国近代文艺理论及学术研究的转型,培养和启发学生阅读文艺学论著的兴趣,用现代哲学眼光审视文学作品。
2.研读《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领会王国维的“境界说”和“红学”观点,把握王国维的文艺思想及其意义。
3.结合《〈人境庐诗草〉自序》,学习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主张,把握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传统文化特点,形成开放而健康的文化态度。
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走近先贤国学大师——王国维1.生平简介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又字静安,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
中国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
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
1898年后,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
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
1927年6月,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
2.主要成就主要著作有《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观堂古金文考释五种》《古礼器略说》等。
3.地位影响他学术精进,成果丰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论殷周、释甲骨、释钟鼎,处处卓绝,话语精到,皆出自自己心得、发明和独创,为古代历史、古代地理等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博得海内外学人的推崇和尊敬。
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词话》十则译文
教学参考
0903 1517
《人间词话》十则译文
词以有境界为高。
有境界就自然成就崇高的格调,自然有名句。
五代、北宋的词独成绝妙的原因就在这里。
有的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想象而缔造文学境界,有的作品是摹写、概括与提炼生活而形成境界,这就是理想和写实两派的区别。
然而二者很难区别开来。
因为大诗人所创造想象出的境界,一定会合于自然,所摹写的境界,也一定与理想的境界相近的缘故啊。
诗有有我的境界,有无我的境界。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是有我的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是无我的境界。
有我的境界,是以我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外物都著上我的主观色彩。
无我的境界,以物为主体观察外物,所以不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物。
古人写词,写有我之境的为多,然而并不是不能写无我之境,对于这个问题有才华的诗人是能够自己有所建树的。
无我的境界,人只能从静观中得到。
有我的境界,从由动到静时可以得到。
所以一为优美,一为宏壮。
境界并不只是指景物。
喜怒哀乐,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
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称它为有境界。
否则就称它为无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拈出一个“闹”字,而境界全部显出来。
“云破月来花弄影”,拈出一个“弄”字,而境界全部显出来。
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一定要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是第一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第二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第三种境界。
这等语言都非大词人不能说出。
然而就用这样的意思解释这些词,恐怕要遭到晏殊、欧阳修诸公的反对啊。
苏东坡的词旷达,辛稼轩的词豪迈。
没有二人的胸襟而学他们的词,犹如东施效仿西施捧心啊。
大家的作品,其言情一定沁人心脾,其写景一定使人耳目一新。
其文辞脱口而出,没有矫揉造作妆扮的姿态。
这是因为他们所见真切,所知深刻啊。
诗词都这样。
拿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古今的,可说没有大的误差啊。
诗人对于宇宙人生,一定要深入到它们的内部去体验,又一定要跳出它们之外来思考分析。
深入内部,才能摹写创作。
跳出其外,才能观察到本质。
深入内部,所以作品具有生命力。
跳出其外,所以能有高妙的情致。
周美成能入却不能出。
从姜白石以来,对这两件事都梦想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