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网络舆论研究述评_桑丽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
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引导对策研究一、概述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公众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作为拥有庞大网民群体的国家,网络舆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中国网络舆情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快速化的特点。
网络舆论场日益活跃,各类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论坛博客等成为公众发声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议题日益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既有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讨论,也有对个人权益的维护和诉求。
网络舆情的复杂性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难以保证,虚假信息、谣言等在网络空间中泛滥网络舆论的情绪化、极端化倾向明显,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网络舆论的监管难度加大,对政府部门和媒体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深入分析,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关切,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
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完善网络监管机制,也是保障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
1. 背景介绍: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网络舆情不仅反映了民众对于各类事件、政策、社会现象的观点和态度,更是影响政府决策、社会舆论乃至国家形象的关键因素。
网络舆情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益显著。
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网络舆情是民众意见表达的重要渠道。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平台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使得网络舆情成为反映民意的重要窗口。
网络舆情对政策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分析网络舆情了解民众需求,优化政策制定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反馈也能够推动政策的执行和改进。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2班姓名艾尼瓦尔·吾斯曼学号20112555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开放、互动、自由的环境,公众可以随时在这个公开的环境中表达意见和看法。
而公民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近几年以来政府部门和社会看重对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同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和管理。
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就现在网络所拥有的表象分析,对于舆论所表达的概念,还有出现的问题及其必要性展开梳理,期望能为网络舆论的治理提供全面的总结资料。
关键字:网络舆论、网络论舆监管、文献综述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ffairs offers an open, interactive, free environment, the public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at any time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While citize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in the network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f some of the inevitabl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harmony, so in recent ye ars sinc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manag ement network, whil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 authors col lected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necessity, status, and its im pact on the conduct of the system comb, hoping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inform 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目录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1)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3)(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3)(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3)(三)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4)(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4)(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 (4)(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5)二、国内外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研究现状 (6)(一)国外网络舆论监督管理的研究现状 (6)(二)国外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7)(三)国内网络舆情监管的研究现状 (8)三、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9)(一)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被动,行动速度迟缓 (9)(二)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执行网络法规刚性不强 (9)四、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10)(一)政府信息公开 (10)(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10)(三)完善对网络舆情预防和处理 (11)(四)完善网络立法 (11)(五)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 (12)参考文献 (12)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一)网络舆论的概念书面上所描述的是一种特有情况,即公众对于互联网问题的关注焦点,还有互联网表象出的热点对公众的影响力,这些现象所具有的针对、倾向的特性。
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发展与现状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热点、表达意见和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平台。
网络舆论研究也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现状、主要方法、研究成果及不足,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互联网经历了飞速的发展。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研究开始受到学术界的。
进入21世纪,随着博客、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的兴起,网络舆论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拓展。
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研究已经涉及网络舆情的生成、传播、引导、监管等多个方面,研究成果日益丰富。
然而,面对网络舆论的复杂性和海量性,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
在数据采集方面,研究者多采用网络爬虫、文本挖掘等技术来获取大量的网络舆情数据。
在数据分析方面,则运用词频分析、情感分析、主题模型等文本分析方法对舆情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还有一些研究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引入网络舆论分析,为舆情监管和引导提供了新的手段。
我国网络舆论研究在舆论引导、监管和用户参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舆论引导方面,研究者提出了诸多策略和方法,如设置议题、回应关切、发布权威信息等。
在舆论监管方面,探讨了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的建立等问题。
关于用户参与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旨在了解网民参与网络舆情的行为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等。
然而,我国网络舆论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由于网络舆情数据的海量和复杂性,现有研究往往难以全面、深入地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
在研究方法上,我国网络舆论研究仍以传统的方法为主,而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引入网络舆论分析的研究尚不多见。
在实践应用方面,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较少,亟需加强产学研用的结合。
展望未来,我国网络舆论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引入先进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加强网络舆情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能力。
网络舆情反转弱传播实证研究
网络舆情反转弱传播实证研究一、简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让人们不禁感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因此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对于政府、企业和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A.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网络舆情可以对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引发重大的社会事件。
然而网络舆情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却一直备受争议,在这种情况下,反转现象的出现更是让人们对网络舆情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因此对于网络舆情反转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网络舆情反转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网络舆论传播的规律。
通过对网络舆情反转现象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网络舆论传播的过程和机制,从而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政府和企业对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避免因误判舆情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其次网络舆情反转现象的研究有助于增强公众的信息素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面临着大量的信息,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技能。
通过对网络舆情反转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教育公众如何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和判断信息,提高公众的信息鉴别能力和判断力。
网络舆情反转现象的研究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网络舆情反转现象往往伴随着一些不实信息和谣言的传播,这些不实信息和谣言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和不安。
通过对网络舆情反转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制止这些不实信息和谣言的传播,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网络舆情反转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深入研究网络舆情反转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网络舆论传播的规律,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对于构建一个健康、有序、和谐的网络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B.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时政论坛舆论领袖研究以强国社区中日论坛为例
首先,我们来探讨强国社区中日论坛的舆论领袖群体。这些领袖并非传统意 义上的政治家或媒体人,而是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背景和观点的网民。他们 在论坛中积极发表观点,通过理性、客观的分析和解读,影响着其他网民对时政 问题的看法。这些舆论领袖往往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独特的见解和优秀的沟通 能力,他们通过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启发他人思考,促进论坛的讨论氛围。
一、网络时政论坛舆论领袖的形 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网络时政论坛的兴起为网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流平台,在这里,人们可 以针对时政热点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网民因为其独特的观 点、深刻的分析以及较高的影响力,逐渐成为了网络时政论坛中的舆论领袖。
据统计,目前国内外很多网络时政论坛中,舆论领袖的数量已经相当庞大。 例如,在某知名国际论坛中,舆论领袖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百万人。这些舆论领袖 往往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他们的言论和行为对于 其他网民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然后,我们需要分析网络时政论坛舆论领袖的作用机制。舆论领袖之所以能 够发挥其影响力,一方面是通过他们对时政问题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另一方面则 是他们善于运用网络传播的特点,采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有效地传达自己的 观点。此外,舆论领袖还通过与其他网民的互动交流,不断调整自己的观点和言 论,以更好地回应和引导公共舆论。
接下来,我们以强国社区中日论坛为例,深入探讨其舆论领袖对公共舆论的 影响。在这个论坛上,舆论领袖们针对中日关系等时政议题积极发表看法,他们 的观点得到了广大网民的和认可。通过深度分析强国社区中日论坛的舆论领袖言 论及其影响力,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言论对公共舆论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外,我们也需要看到,网络时政论坛舆论领袖在引领公共舆论的同时,也 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如何在保证言论自由的前提下,避免过度渲染情绪、甚 至引发网络暴力的现象;如何在多元观点的交锋中,保持理性和客观,避免陷入 偏见和歧视等等。这些问题需要舆论领袖们审慎思考并积极应对。
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论引导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论引导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论在社会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网络舆论引导成为了各方面关注的焦点。
在中国,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论引导更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本文将对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论引导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影响和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舆论引导对政府的影响非常巨大。
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舆论引导往往与政府的宣传政策密切相关。
政府通过网络媒体发布各种宣传信息,引导舆论,使之符合国家的政策目标。
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宣传手段和舆论控制方式。
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舆论引导会超出政府的控制范围,甚至对政府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网络舆论引导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众情绪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人口基数较小,传统习俗和文化保持较为严格,民众的情感和认同感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非常重要。
网络舆论引导的内容如果能够合理引导民众的情绪和认同感,将对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如果网络舆论引导不当,甚至引发民族矛盾和冲突,将极大地破坏社会稳定和民众情绪。
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网络舆论的匿名性和分散性,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
政府和相关机构往往只能通过一些软性手段,在思想意识上引导民众。
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发展相对滞后,网络覆盖面和传播速度有限。
这导致了网络舆论的传播范围和效果受到限制。
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文化和主流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也给网络舆论的引导带来一定的挑战。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网络舆论引导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网络舆情发展现状
网络舆情发展现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
首先,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
在过去,舆情信息通过传统媒体传播需要一定时间,而现在通过社交媒体,舆情信息可以瞬间传播到全国乃至全球。
这种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得网络舆情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可以迅速影响到公众的情绪和行为。
其次,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互联网的全球化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舆情话题的讨论和引导中。
有时候,一个微博、一个短视频,甚至是一句话都有可能引发巨大的舆情波动。
网络上的声音和情绪可以迅速聚合在一起,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对政府、企业和个人产生重大影响。
第三,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多样化。
在网络时代,传播渠道非常丰富,舆情信息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各种社交媒体传播,也可以通过新闻门户网站、论坛、贴吧等传统媒体传播。
这种多样化的传播路径使得舆情信息更加广泛地传播出去,同时也增加了舆情管理的难度。
第四,网络舆情管理日益重要。
由于网络舆情的快速传播和广泛影响,各个领域的政府、企事业单位都加强了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应对能力的建设。
越来越多的机构成立了专门的舆情监测部门,采取舆情监测、舆情分析、舆情应对等手段来管理网络舆情。
同时,各种舆情预警和舆情管控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第五,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不断创新。
针对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也在不断创新。
除了传统的舆情危机公关手段,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采用搭建话语权平台、制定舆情管理规范、开展舆情培训等手段来主动引导和管理网络舆情。
此外,一些智能化的舆情管理工具和算法也在不断涌现,帮助机构更加精准地识别和分析网络舆情,并迅速做出应对措施。
总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传播路径多样化,管理和应对策略不断创新。
这些都为我们了解公众情绪和舆情动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给政府、企业和个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应该加强舆情意识,提高舆情应对能力,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应对和引导网络舆情,促进公众参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论引导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论引导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成为社会公共话语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论引导更是具有特殊的价值和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论引导的研究,不仅关乎地区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更关乎地方发展和国家统一。
本文旨在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现状和对策,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拥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
受限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这些地区的信息交流和舆论引导一直面临着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成为了信息传播和话语表达的主要途径,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论引导关乎地区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在多民族地区,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良好的网络舆论引导可以帮助不同民族之间增进交流、理解和融合,减少民族冲突和隔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论引导关乎地方发展和民生改善。
网络舆论可以传播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和民生信息,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论引导关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基础。
良好的网络舆论引导不仅可以消解民族分裂势力的影响,还可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受限于地理环境和数字鸿沟,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网络覆盖面和网速较差,限制了信息的传播和舆论的引导。
由于部分地区的文化传统和言论习惯,一些不良信息和舆论在网络上泛滥,影响了地区的社会秩序和民族团结。
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舆论引导力量相对薄弱,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对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的引导人才和有效的引导手段。
为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网络舆论引导,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
2006年:繁荣而活跃的网络传播研究
2006年:繁荣而活跃的网络传播研究陈力丹付玉辉论文提要:2006年网络传播研究成为我国新闻传播研究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
随着Web2.0时代各种信息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网络传播研究正在呈现不断繁荣的态势,其研究视野也因此更加开阔。
本文概括了2006年我国网络传播发展的总体特点,归纳了2006年网络传播研究的整体情况,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思考。
关键词:网络传播web2.0博客媒介融合1994年以来,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推广和普及,其技术属性日益鲜明,社会影响日益深刻。
与此同时,网络传播的研究在经历了10年的发展之后,骤然成为我国新闻传播研究领域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分支。
随着Web2.0、3G技术、宽带技术等各种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媒介融合、网络融合等趋势的明朗,我国网络传播的研究视野也随之更加开阔。
有研究者认为:“2006年是中国互联网步入新阶段后进一步发展的一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
中国网络媒体和网络传播继续展现出空前的活力,蓬勃向前。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进一步朝着理性和规范的方向前行。
”[1]2006年我国网络传播发展呈现新的特征:1.在网络传播技术方面,其宽带化、移动化、互动性等技术特征得到进一步强化;2.在网络内容发展方面呈现出参与性、创造性、视频化等特征;3.在网络传播发展方面热点迭出,博客传播、手机媒体、媒介融合、网络实名制等不断成为社会和研究界所持续关注的焦点,而网络侵权、网络恶搞、网络示丑等现象也成为如何加强互联网管理的争论焦点。
经历了2006年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网络传播在发展的繁荣中呈现理性的需求,并在发展的繁荣中逐渐迈向规范之路。
然而,我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迅猛,热点现象迭出不穷,网络传播的成就与问题相互交错呈现,也使得网络传播的研究者们疲于进行应对性解释,理论创新不够,知识积淀有限。
对网络传播现象的跟踪、阐释较多,以实证的方法对网络传播深层次的研究较少。
微博舆论的伦理问题研究的中期报告
微博舆论的伦理问题研究的中期报告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平台,对于社会公众的意见表达和信息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微博舆论也出现了一些伦理问题,如谣言传播、网络暴力等,给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带来了一定的损害。
本文将探讨微博舆论存在的伦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建议。
一、谣言问题谣言在微博上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容易引起公众恐慌和误导。
现阶段,互联网监管尚不完善,因此,微博用户可以随意发布内容,使得谣言更容易在微博上传播。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对谣言的监管,对发布谣言的用户进行处罚,并提高公众对谣言辨别的意识。
二、隐私问题微博作为一个公开的社交平台,用户发布的信息很容易被他人获取和使用。
一些不法分子可能利用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诈骗、侵犯隐私等活动。
为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我们建议加强对微博平台的安全措施,提供更多的隐私保护选项,并加大对侵犯他人隐私行为的打击力度。
三、网络暴力问题微博作为一个互动平台,用户在表达观点时常常会遭遇网络暴力。
一些用户可能因为个人立场、肤色、性别等原因而遭到网络暴力的攻击,这不仅伤害了用户的感情,也损害了社会的和谐。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友好的网络环境。
四、信息真实性问题在微博上,一些用户可能发布不准确、夸大事实的信息,给公众带来误导和困惑。
这些不准确的信息可能影响公众对事件的判断和态度。
为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我们建议加强对微博内容的审核和管理,提高用户的信息发布责任感。
五、版权问题微博用户经常在其账号上发布各种图片、视频等内容,但涉及版权问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许多用户可能未经授权就转发他人的作品,对原创作者的权益进行侵犯。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对微博内容的版权保护,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罚力度,并提高用户对版权保护的重视程度。
综上所述,微博舆论存在着一系列的伦理问题,这些问题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关于“中国网民社会舆论作用日显”的分析研究
关于“中国网民社会舆论作用日显”的分析研究第一篇:关于“中国网民社会舆论作用日显”的分析研究关于“中国网民社会舆论作用日显”的分析研究研究摘要:伴随着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网民数量的迅速增加,网络舆论应运而生,并在国计民生、政治经济伦理等多方面发挥出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网民舆论的影响力和对现实事件的作用凸显,引起了多方关注。
那么,网民舆论缘何会产生如此大的作用?网民社会舆论作用日显得实质又是什么?在其轰轰烈烈的影响中,是否存在一些需要我们担忧或注意的问题,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带着这些疑问,我组将从网民,政府等多个角度,通过对近年来网民舆论热点的深度剖析,试图揭开上述疑问,解析这一案例背后的真实信息。
一、案例背景:以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第一封E-mali为标志,网络进入中国以来,我国网民人数正以平均每年22%的惊人速度增长,网民年龄段也不断延伸。
至今中国网民人数已逼近4亿,每日博文增加量高达4000多万篇,这也带来了网民舆论势力的迅速扩张和网民社会舆论份量及影响力的提高。
回顾近三年的网民舆论热点,从“许霆案”到“躲猫猫”,从“周老虎”到“喝水死”,再到胡主席、温总理的多次坐客人民网,与网民面对面,无不反映出网民舆论的日益重要。
在这个自由性,交互性和开发性明显的舞台上,以往在传统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舆论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现,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便可无所不言,形成舆论的“自由市场”。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以前社会舆论仅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些谈资,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个人的利益边界越来越清晰,网络也就顺势成为了公众表达民声、反映民意、维护公民利益的重要平台,其作为独特的“意见公开市场”,为网民提供了展开讨论,进行意见的交锋、认同和融合的场所,而当某一事件被激烈讨论,并获得大体一致的意见时,网民舆论对焦点事态和社会或政府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真实社会所产生的作用也就被极大地凸显了出来。
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
略论网络舆情的 概念# 特点# 表达与传播
!刘 毅
*天津社会科学院 舆情研究所$ 天津 7889:9+
摘要)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 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
的多种情绪# 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它具有自由性与可控性# 互动性与即时性# 丰富性与多元性# 隐匿性与外
情研究$
责任编辑) 刘忠琦
理 论 界 !""!#"
"$!
万方数据
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刘毅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天津,300191
理论界 THEORY HORIZON 2007,(1) 13次
参考文献(6条) 1.陈学明 哈贝马斯交往 1998 2.孟威 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 2004 3.刘建明 穿越舆论隧道--社会力学的若干定律 2000 4.Kling R Assessing Anonymous Communication on the Internet Policy Deliberations 1999 5.陈力丹 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1999 6.凯斯·桑斯坦 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 2003
丰富性与多元性从网络舆情表达的内容来看它具有丰富性与多元性丰富性是指网络舆情信息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和事件包罗万象也包括舆情表达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民众同时对共同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出现了分布于社会各处的意识传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诉说呈现出辐射形态有的看法和态度的不同以及利益需求和价值观等的多样化此外多元性还特指网络舆情表达中所体现的意识形态的多元性互联网打破了地域阻隔使得西方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的渗透无处不在体现不同意识形态的网络言论随处可见这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和引导无疑是巨大的挑战隐匿性与外显性加里马克思曾提出过现实社会中个人身份识别的七大要素合法姓名有效住址可追踪的假名不可追踪的假名行为方式社会属性比如性别年龄信仰职业等以及身份识别物以达到不同程度的隐匿这些致使网络用户具有不同程度的隐匿性因此网络舆情的传播也具有了隐匿性不过绝对匿名是不存在所谓可追踪的假名和不可追踪的假名只是反映了追踪的难易程度而已而外显性是与隐匿相对的更准确的说是和舆情的内隐性相对的舆情是公众主体内在的心理活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公众的行为倾向但它并不是行为本身行为可以一目了然而舆情只能从公众主体的言论举止表情等间接地推测和分析但是较为复杂的是人们的言行未必是真实心理活动反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某种顾虑而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态度也正是因为网络可以隐匿人们的真实身份人们无需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顾及太多可以畅所欲言这样一来在现实中往往内隐在人们心中的舆情也就很容易地被表达出来通过一个人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能够较为清楚地推断出他的情绪和态度这种外显且较为真实的舆情尤其是涉及敏感问题的舆情在现实中并不很容易把握amp
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
室、 个人网页 ( 站) 等多种网络传播形式,发表自己对于
某焦点事态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再通过网络独有的 “ 意 见公开市场”的特点展开讨论,进行意见的交锋和碰撞、
认同与融合, 获得大体一致的意见, 并对焦点事态产生一定 的影响。网络舆论也就随之形成了。
三、网络舆论的现状分析
1. 网络典论存在的问题。一是谣言增多的倾向,网络 , 谣言主要来 自 两个方面: 一是一些新闻媒体的报道不准确或 者因角度差异, 造成网民群体的理解差异, 进而形成与事实 相距很远的谣言。二是通过网络信息的留言或者 BBS 上的
一、网络舆论的定义及其形成
所谓网络舆论, 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对某一焦点事态所
表现出的多数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或言论。 网络舆论的兴起,自 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随着社会财
3.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网络舆论观点的多元化造 成对传统一元化价值观的挑战; 同时,网络主体 “ 年轻部
落”的反传统倾向以及网络本身脱胎于西方文化的事实,
一些道听途说改编之后形成新的谣言。而这些谣言在得到澄
二、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1. 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网络舆论起到两个作用, 一是 “ 排气阀”的作用,由于人们在网络上可以畅所欲言, 渲泄情绪,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压力; 二是起到了 “ 舆论镜子”的作用,即决策层可以更准确地获取信息、把 握民情 , 从而制定相关措施来解决问题。 2,从社会舆论的角度来看,可以将社会关注的话题引 人网络舆论,给其提供交流、碰撞的空间, 从而将民间的思 考聚合起来, 有助于整个社会寻找解决转型过程中种种问题 的破解之策。在这样的交流讨论中,民众本身也可以学习理 性地辩论的技艺, 这对于一个理性而成熟的公民社会的发
收稿日期: 2005 一 - 05 12 作者简介: 李琼瑶。 女,浙江杭州 人, 浙江传媒学院社科部讲师。
移动新闻时代下社会舆论塑造与公共话语权提升研究
2024.03一、移动新闻时代对社会舆论塑造的影响1.移动新闻普及与传播加快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日渐取代桌面PC 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
一些商业机构推出聚合类移动新闻客户端,各大媒体机构也在进行媒体融合打造移动新闻客户端。
同时,一些移动社交平台也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载体。
媒介赋予了公众话语自由的权利,媒介话语权自然也随着媒介的变化而改变。
移动新闻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越来越深入和广泛,其对舆论的塑造与公共话语权的影响应引起高度关注。
随着媒介技术的革新,网络环境的蔓延以及自媒体的兴起,话语权在时代浪潮下进行着消解、分配、重构、迁移等一系列的演变过程。
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移动设备获取新闻信息,甚至成为主要获取信息的渠道。
相比传统媒体,移动新闻可以实现即时传播到世界各地,无论是重大事件、突发状况还是日常新闻,都能够迅速在移动平台上传播,人们可以实时地了解到最新新闻动态。
同时,移动新闻也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媒体形式,如视频、音频和图像,进一步提升了新闻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
在获取新闻渠道方面,通过关注新闻机构或其他专业机构账号,用户可以及时了解到最新的新闻报道。
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发布自己的观察、经历和看法来分享新闻事件,从而丰富了新闻的多样性和立体性。
移动新闻的实时性也增加了人们对新闻的参与度。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和新闻应用程序,人们可以直接参与到新闻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这种互动性赋予了公众更多的话语权,使得舆论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虽然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但也增大了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风险。
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轻易地在移动平台上传播,给公众带来困扰和误导。
因此,媒体和用户都需要对非权威来源的信息保持警惕,积极验证和确认新闻的真实性。
2.社交媒体平台崛起放大影响社交媒体的兴起源于博客的兴起,随后演变为社交网络平台兴盛。
在移动新闻时代,抖音、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我国大陆网络舆论传播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大陆网络舆论传播研究现状分析
郭志蓉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0(000)023
【摘要】舆论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舆论的历史、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学说。
①舆论传播研究以传播学视角、运用传播学原理及研究方法,围绕舆论这一主题形成了一套拥有完整体系的研究框架。
【总页数】2页(P25-26)
【作者】郭志蓉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大陆地区网络鸿沟现状分析--基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数据的研究[J], 袁勤俭;黄奇;朱庆华
2.我国网络论坛舆论传播研究——以天涯论坛为例 [J], 黄茜;
3.中国大陆地区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应用现状分析——对我国三种主要学术期刊的考察 [J], 沈翠婷;王海龙
4.网络借贷平台在我国的现状分析研究 [J], 杨赛
5.军民融合视角下的我国情报共享研究现状分析——基于社会化网络分析 [J], 张铭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年来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历史性回顾
近年来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历史性回顾
穆建刚;刘立红;连水仙
【期刊名称】《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6)4
【摘要】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特点、研究视角及研究存在的不足加以探讨.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穆建刚;刘立红;连水仙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20;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20;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0.7
【相关文献】
1.近年来我国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研究回顾与反思 [J], 熊亮;韩冰
2.我国网络舆论研究10年:回顾与展望 [J], 薄明华;曾长秋
3.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文素质公选课研究回顾与展望 [J], 王中华;奚慧萍
4.近年来对我国晚清图书馆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J], 苏全有; 李燕南
5.近年来我国家校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J], 赵雪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引导方式
论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引导方式
李畅
【期刊名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8)005
【摘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舆论成为舆情研究的新热点.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网络舆论更加复杂多变,这给引导网络舆论工作增加难度.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论特点进行梳理与归类,可探究引导网络舆论的方式方法,以便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
【总页数】4页(P117-120)
【作者】李畅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
【相关文献】
1.龙江最牛群主评选创新网络舆论引导方式 [J], 王巍
2.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演化特点与影响因子 [J], 柴樱芝
3.创新网络舆论引导方式的探索和实践——以云南曲靖日报为例 [J], 孙云霞
4.论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引导方式 [J], 张人文
5.浅析网络舆论的引导方式 [J], 郭荔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网络评论再认识:概念、分类、特征及意义
网络评论再认识:概念、分类、特征及意义
王世华
【期刊名称】《编辑之友》
【年(卷),期】2014(0)10
【摘要】网络媒体作为融媒体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这直接造就了网络评论的形态多样化。
如果基于传统新闻评论学理念去理解网络评论,必然落入狭隘视域。
文章指出了对网络评论现有认识的不足,力图对其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再认识——立足网络媒体的特性和新闻评论的本质,给出网络评论的狭义、中义和广义概念,对其进行了分类并探讨其特征和意义。
【总页数】4页(P48-51)
【关键词】概念;分类;特征;意义
【作者】王世华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0.7
【相关文献】
1.再论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 [J], 桑丽
2.基于多路层次聚类的商品评论数据概念分类构建 [J], 涂鼎;陈岭;陈根才;吴勇;王敬昌
3.了解网络结构特征,理解网络价值意义
——"网络基本概念"的教学 [J], 李维明
4.基于文本挖掘算法的网络评论分类分析
——以豆瓣电影评论为例 [J], 王睿
5.基于文本挖掘算法的网络评论分类分析——以豆瓣电影评论为例 [J], 王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网络舆论研究述评Xt 桑 丽摘 要:网络舆论是近年来国内舆论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
目前网络舆论研究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学者们对该问题的探讨也是见仁见智。
收集整理近年来国内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从网络舆论的概念、网络舆论的主体、网络舆论的特征和功能、网络舆论的引导、既有研究的特征和不足等几方面对网络舆论研究进行述评。
关键词:国内研究 网络舆论 述评中图分类号:G2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43(2010)05-0094-03一、网络舆论的概念通过检索相关期刊发现,自2000年以来,在国内学术期刊中相继出现/在线舆论0、/因特网舆论0、/网上舆论0等概念。
直到2003年之后,研究者才明确提出/网络舆论0这一概念,网络舆论开始为人们所熟悉。
对于什么是网络舆论,学者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早在2003年就有学者指出,/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来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0。
[1]几乎是同时,另一位研究者提出,/网络舆论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0。
[2]有学者从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解释了网络舆论的含义。
他认为,/广义上的网络舆论,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
它包含了所有的社会舆论形式,有没有经过任何过滤的公众舆论,有新闻媒体舆论,还有各种利益集团制造的舆论假象,同时还有官方舆论。
而狭义的网络舆论,特指网民在互联网上表达的舆论0。
[3]也有研究指出,/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是通过网络所体现出来的社会舆论0。
[4]也有研究认为,/网络舆论是网民对自己所关心的话题(包括公共事务、公众人物、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历史评价等),以网络为载体,通过以网络论坛为主阵地的网络公共空间,公开表达的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影响力的意见0。
[5](P71)通观众多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大部分研究对网络舆论概念的界定都从舆论的概念引申而来,认为网络舆论是一种意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二、众多研究中所指涉的网络舆论均为狭义上的网络舆论;三、在概念的界定中包括网络舆论的主体、网络舆论的客体、网络舆论的传播平台以及网络舆论自身。
以上对网络舆论概念的探讨为之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虽然网络舆论属于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网络舆论概念的界定应该与网络传播的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部分的研究并没有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来界定网络舆论的概念;第二,对网络舆论主体的界定比较宽泛)))既有公众,又有网民;第三,对网络舆论的客体的表述也不是很完整,比较分散。
网络舆论缘何而发?网络舆论的对象是什么?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既有/某一焦点0,又有/公共事务0,还有/网民关心的话题0等等。
二、网络舆论的主体由以上对网络舆论概念的探讨,我们可知大部分研究将网络舆论的概念界定在狭义层面。
因此,对网络舆论主体的研究也是基于狭义层面的,即所94X作者:桑丽,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博士生,邮编:1000912010年第5期有参与网络讨论的网民们。
对于网民的界定大部分研究并没有给出一个明晰的概念。
有的研究对网民概念的变迁作了描述,/最早的网民被称为赛博朋克,网民一词来自英语的Netizen,是-互联网.(Inter-net)及-市民.(citizen)两个概念的混合体。
网民每天都要花上数个小时在网上,他可能在工作、可能在阅读电子邮件、也可能在聊天室或留言板与其他人交谈。
在中国,一些经常呆在网上的人被称为网虫。
0[4]有的研究认为,/网民并不是与现实中的-实体.人完全对应的。
网民在网络中只是以符号形式出现,它可能是现实中芸芸众生之普通一员,也可能是某利益集团的代表,还可以是以不同面目出现的同一个人。
0[3]除此之外,大部分研究认为网络舆论的主体)))网民基本上有以下几种特征:一是草根性。
网民是来自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公众,都是具有草根性的社会阶层;二是群体极化性,由于网民群体具有以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聚集的特性,因此,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网民群体容易出现严重的/群体极化0倾向。
三、网络舆论的特征与功能对于网络舆论特征的研究,基本上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从网络舆论内容的角度来归纳网络舆论的特征,认为网络舆论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多元性、冲突性、难控性0[1]等特征;二是从网络舆论构成要素的角度出发,对网络舆论的特征做出概括:/主体的复杂性、客体的分散性、本身的双重性、数量增长的快速性、持续时间的相对短暂性0[6];三是从网络舆论的内容和现实影响的视角出发,认为网络舆论有以下特征:/参与性、互动性、监督性、叛逆性、排他性、冲击性0[3](P73);四是从网络传播的基本特性入手,对网络舆论基本特性做出以下分析,认为网络舆论具有/自主性、放大性、时评性、多元性、过程性0[7]等特征;五是从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舆论相比较的角度出发分析网络舆论,认为网络舆论具有以下特征,/时间和空间上的更具广泛性、形成和反应的快速性、传播的自由性和内容的多样性0[8],以及/主体的隐匿性和分散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形成的快捷性0[9]。
关于网络舆论功能的研究基本上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将网络舆论的功能与社会影响相混淆,认为网络舆论的功能与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是相一致的,有/正0/负0之分。
如国内有些学者从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入手,认为网络舆论既有/正功能0又有/负功能0。
网络舆论的正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反映民情民意的公共舆论空间,促进政府政策透明化、公开化的推进器;负功能体现在:存在情绪型的潜在舆论,假新闻误导舆论走向,网络话语权被垄断的隐患等几方面0[10];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网络舆论的功能与社会影响是有区别的,网络舆论的功能没有/正0/负0之分。
如有的学者就认为,网络舆论的功能描述的是一种可能性,也就是指它具体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我们应该从理论层面分析网络舆论的功能,而不能从/后果评价0角度出发去分析网络舆论的功能,功能与社会影响是有区别的,并无好坏或者说正负之分。
持该种观点的研究认为,网络舆论有如下几项功能:/信息功能、导向功能、沟通功能和监督功能0。
[5](P90)四、网络舆论引导关于网络舆论引导的研究思路可以总结如下:网络舆论为何需要引导,网络舆论由谁引导,网络舆论应该如何引导。
首先,关于网络舆论为何需要引导的探讨。
大部分的研究认为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重性。
如有学者认为:/网络舆论有着双重效应,这需要我们强化引导,只有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正面社会影响,抑制其负面社会影响,才能使网络舆论符合最大多数社会公众的利益。
0[5]也有学者认为:/网络舆论需要引导是因为网民缺乏自律,将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发布到网络上,从而使得网络舆论出现偏差,影响到公众认识以及政府的决策0。
[3]除此之外,大部分关于网络舆论引导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认为,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在于网络舆论有正向与负向之分,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也有正负两面性。
也就是说,网络舆论作为整个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对社会发展产生着消极影响。
总的来说,网络舆论之所以需要引导是因为网络舆论与传统舆论一样对社会发展会产生双重效应。
其次,关于网络舆论引导主体的探讨。
通过检索相关期刊我们可知,关于舆论引导的主体,曾经就有学者认为:/舆论引导的确切含义是指新闻舆论对公众舆论的引导,舆论引导的主体是新闻舆论0。
[11](P12)受学科视角的限制,网络舆论引导的论文也大多也从新闻学、传播学角度出发,将舆论引导的主体研究视角限定在媒介机构上。
但也有学者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认为网络舆论引导的95o桑丽:国内网络舆论研究述评主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它们分别是:决策主体)))执政党和政府、执行主体)))网络媒体管理层、参与主体)))权威网民。
0[5](PP106-107)无论是将执政党和政府作为舆论引导主体,还是将媒介机构、权威网民或者说舆论领袖作为引导主体,大量的研究只注重论述引导主体应该如何引导网络舆论,如何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也就是引导技巧。
对为什么要由执政党和政府,或者说媒介机构来引导舆论并没有论述。
也就是说,大多数研究只停留在/工具理性0层面。
最后,关于网络舆论引导对策的探讨。
网络舆论引导的对策性研究相当之多。
有研究认为,/网络舆论要从宏观政策到微观操作两个层面双管齐下进行调控,加强网络立法,重视网络把关人作用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0。
[10]有研究认为,/要做到有效地引导网络舆论必须从政府与公众共识的形成入手,提高政府话语技巧,同时加强相关法律与制度的建设0。
[12]也有研究认为应该将控制与引导相结合,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规范和引导:/一是以政府监管为主导,并注重制度建设和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从而提高网络舆论引导的效率;二是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并通过-意见领袖.的方式达到网络舆论引导的最佳效果;三是大力开展网络素质教育,不断增强网民及网络服务商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强化网络舆论引导的内在动力0。
[13]不管是何种形式的网络舆论引导模式,研究者们提出的方案不外乎:/宏观+微观0式引导模式,或者是/综合0式引导模式。
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好像方法很多,其实,本质上就是/硬控制0与/软引导0的有效结合。
五、既有研究的特征及不足总体上看,在网络舆论的研究领域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和不足:一是研究视角过于狭窄,各学科之间整合不够;二是对网络舆论缺乏系统性研究;三是研究停留在实践和应用层面,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
首先,多数研究采用舆论学、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研究视角,与其他学科之间整合不够。
网络舆论研究涉及的面很广,单学科的研究不足以解决问题。
现有的大多数著述对网络舆论的研究主要是站在舆论学、新闻学和传播学的视角,从/本位0出发,停留在工具理性层面。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网络舆论的研究落后于其实践的发展。
由于其他学科在该领域的缺位使得现有关于网络舆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因此,注重从多学科角度研究网络舆论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
其次,对网络舆论缺乏系统性研究。
一项完整、系统的研究至少包括对/是什么0/为什么0/怎么做0等基本方面的分析。
就网络舆论而言,至少要对其概念、特征、功能、影响、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引导作一个全面系统的分析。
综观近年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网络舆论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从概念、特征、功能到如何调控和引导等各方面都有所探究。
但这些研究只有广度而无深度,仅仅停留于现象层面,绝大多数研究只是探究了网络舆论表面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而对其背后存在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缺少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