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套)第一课时:长度单位班级:------姓名------评价-------周培养目标:学会观察研究目标:1、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比较。
3、锻炼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体验研究带来的乐趣。
一、自主研究1、仿照课本第1页,请你用不同的物体量量书的宽,并记录下来。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2、仿照课本第1页,请你自由测量:用不同的物体量你喜欢的东西(如文具盒、桌子、凳子等),并记录下来。
()大约有()个( )长。
()大约有()个( )长。
()大约有()个( )长。
()大约有()个( )长。
……3、我想问、我想说:()。
(以上各题第二天给全班同砚展现展现你的佳构,可请你家长协助,表演给你家长看一看)二、合作探究(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交流,展示。
)1、小组间相互说说你的丈量结果并展现展现你的量法。
2、说说你的设法主意。
(三、过关检测:第二课时:长度单位班级:------姓名------评判-------周培养目标:学会观察研究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实际感知1厘米。
2、感触感染用尺子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锻炼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体验研究带来的乐趣。
一、自主研究1、准备一把尺子并观察尺子,说说你知道什么。
2、自学课本第3页,认识1厘米。
3、亲身感知1厘米,测量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
()的长大约是1厘米。
()的长大约是1厘米。
()的长大约是1厘米。
……4、看我的,我会量(以上各题第二天给全班同学展示展示你的杰作,可请你家长帮忙,表演给你家长看一看)二、合作探究(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交流,展示。
)三、过关检测。
第三课时:长度单位班级:------姓名------评判-------周培养目标:学会观察研究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米”,实际感知1米。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二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课型:新授课课题:认识乘法备课人:审稿人:数学组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一,认识乘法。
教学目标: 1. 在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积。
2. 在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
3.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5分钟)1. 2+2+2+2 3+3 4+4+42+10 3+6 5+5+44+4-4 6+5+6 7+7+72、3个2是多少? 6与4的和是多少?二、合作探究(10分钟)1、教学例1.(1)、出示例题。
(2)、看图,说一说图意。
(3)、小组讨论。
(4)、展示交流。
2、试一试。
(1)、独立完成。
(2)、展示。
3、课堂小结。
只有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才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示。
4、教学例2、(1)、出示例题(2)小组讨论。
你是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台电脑?(3)、用乘法计算。
4 × 2 = 8 或 2 × 4 = 84是乘数 2是乘数 8是积读作:4乘2等于8 读作:2乘4等于85、课堂总结。
三、交流展示(8分钟),填++++=()个()相加得()四、课堂小结(2分钟)五、检测反馈(10分钟)六、拓展延伸(5分钟)读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3×5=15 6×4=24 2×7=14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师生共用导学稿课型:练习课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备课人:审稿人:数学组教学内容:第 4——6页。
教学目标:1、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把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法,了解相同数连加可以用两个乘法算式来表示。
3、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形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重难点:1、乘法的含义,乘法中的各部分名称。
顺义区实验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4表内乘法一整理和复习导学案新人教版3
整理和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谈谈这节课设计的几个想法。
一、注意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用闯关游戏的形式把学生引到学习活动中来,把枯燥无味的练习课上得生动有趣。
二、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
例如:我设计的第四关,看图解决问题,再找出数学问题,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三、以小老师为动力,调动学生积极探索。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当小老师,以雪亮的眼睛观察题目,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采用小老师的形式,让他们帮小马虎改作业,学生积极性可高了,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
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加法满十进一,减法不够减向前一位借的意义就更明确了。
四、在闯关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低年级的学生好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不足之处:1、课堂调控能力不是发挥得很好。
2、教师的评价较少,大多都是让学生鼓掌。
3、最后都是五朵智慧花,讲的不好,应该鼓励他们说都很厉害,都很聪明,而不是说怎么办?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
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课本P1~P12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1课时《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主备人:审定人:执教者:导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练习一第1题)导学目标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导学重点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导学难点将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导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导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过程板书设计:解决问题问题:现在看戏的有几人?方法一:方法二22+13=35(人)22-6=16(人)35-6=29(人)16+13=29(人)22+13-6=29(人)22-6+13=29(人)教学反思:《解决问题一》导学案学习目标:通过观察情景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合作探究一:学习例1,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一种填上并汇报)1、原来有()人,走了()人,就先减去()人,算式是;后来又来了()人,就再加上()人,算式是;2、原来有()人,来了()人,就先加上()人,算式是;后来又走了()人,就再减去()人,算式是;合作探究二:将分步算式合成综合算式我观察到22+13=35(人)35-6=29(人)这两个分步算式与22+13-6=29(人)相同的数有:;不同的数有:;所以列出的综合算式是:当堂检测:1. 完成教材练习一第1题2、将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步算式合成综合算式:50+20=70 70—15=55 86—26=60 60+13=73综合算式是:综合算式是:3、变式练习(1)男生有22人,女生有27人,有16人参加接力赛,有多少人没参加接力赛?(2)公共汽车上原来有52人,到站后下车18人,又上来14人,车上现有多少人?4、扩展提高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请你口头编一道加减混合的解决问题,并解答出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3.角的初步认识:认识直角》优质课导学案_1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0页:直角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这节课的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
例3出示了红旗、椅子、双杠等生活中常见的实物,继续体现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里面呈现的角的开口度都是一样的,将这些角抽象出图形来,知道它的大小是一定的,使学生知道像这样的角就叫直角,并会标上直角符号。
再通过观察发现每个三角尺上都有一个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接下来通过操作,用任意一张不规则的纸都可以折出直角,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进一步了解直角的特征。
例4以3幅连续的直观图,呈现了用三角尺上的直角画直角的方法,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体会直角的特点。
在这一系列的认识直角的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并为下节课认识锐角和钝角做好了知识的铺垫。
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直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第三册认识角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角,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两边条组成,并且认识了角各部分的名称,知道比较角的大小采用的方法除了观察法以外,还可以用顶点予以跳板同时重合,看另一边哪个角叉开得大,那个角就大。
能在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为这堂课学习直角提供感性认识基础。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对于角的认识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得到新的发展。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直角。
2.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会用三角尺画直角。
3.在认识直角的过程中,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直角的特点,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学会用三角尺画直角。
教法与学法:1.在教法上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观看微课学习、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法。
2.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并适时地引导学生自学。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三角尺、不规则纸。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课题:统一长度单位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
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本节课的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
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学前导学用小棒量一量一支新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再用硬币量一量。
想一想,为什么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量数学课本的宽:你想知道我们的数学课本有多宽吗?我们动手来量一量。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
这说明什么呢?(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同步导学案附答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 厘米和米(P2~4)教材提示目标导向1.利用直尺、卷尺等工具了解厘米、米的实际长度。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学习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用直尺、卷尺以厘米、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厘米、米的认识。
培养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重点导学1.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认识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剖析1.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的方法: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把物体的左端和直尺的“0”刻度对齐。
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尺上的几,那么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当然,也可以将物体的左端对准刻度尺的任意位置,只需用物体右端对准的数字减去左端对准的数字得到的就是物体的长度。
2.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材新解讲解知识点1 统一长度单位【例】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分析】1.古代的长度单位。
庹(tuǒ):把双臂展开后两手之间的最大距离。
拃(zhǎ):张开手掌后,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最大距离。
脚长:以脚掌的长度为长度单位。
2.画面分析。
上图是古代人们经常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一块石头很大,人们把展开两臂后两手之间的最大距离作为长度度单位,去量石头一面的长度,用张开手掌后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最大距离作为长度单位去量布的长度,用脚长去量竹竿的长度。
3.用拃作为长度单位量课桌的长度。
同学和老师一起用柞作为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
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这是因为不同人的拃长短可能不同,用它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得到的数值不够准确。
要想得到一个准确的数值,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解答】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量,这样才能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第一单元比大小研究目标1. 能够准确地理解大小比较的概念2. 能够通过实物和图片判断大小的关系3. 能够用 <, > 和 = 符号表示大小比较的结果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大小比较问题研究内容1. 什么是大小比较?2. 如何进行大小比较?3. 如何用 <, > 和 = 符号表示大小比较的结果?研究重难点1. 掌握大小比较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学会用实物和图片进行大小比较3. 能够准确使用 <, > 和 = 符号表示大小比较的结果第二单元数到10以内研究目标1. 理解数字 1~10 的概念2. 能够认识数字 1~10,并准确地写出它们3. 能够用手指、计数棒、珠子等物品数出小于 10 的数字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研究内容1. 数字 1~10 的认识和书写2. 如何用手指、计数棒、珠子等物品数出小于 10 的数字3. 数字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研究重难点1. 掌握数字 1~10 的认识和书写2. 能够用手指、计数棒、珠子等物品数出小于 10 的数字3. 能够准确地进行数字大小比较第三单元加减法初步研究目标1. 理解加减法的概念2. 能够用实物、图片等形式进行加减法运算3. 能够用加号和减号表示加减法运算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加减法问题研究内容1. 加法的定义与应用2. 减法的定义与应用3. 如何用加号和减号表示加减法运算研究重难点1.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概念2. 能够用实物、图片等形式进行加减法运算3. 能够用加号和减号表示加减法运算第四单元形状研究目标1. 理解形状的概念2. 能够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并正确描述它们的特征3. 能够辨认和绘制各种几何图形4.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研究内容1. 常见的几何图形及其特征2. 如何辨认和绘制各种几何图形3. 几何图形的分类研究重难点1. 掌握常见几何图形的特征及其分类2. 能够辨认和绘制各种几何图形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人教版)
一、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1. 3 个 5 相加,和是多少?
2. 6 和 5 相加,和是多少?
3.一辆车装 6 筐苹果,5 辆车能装多少筐苹果?
4.第一辆车能装 8 筐苹果,第二辆车能装 6 筐苹果,这两辆车总共能装多少筐苹果?
3+3+3+3+3=( )×( )
4+4+4+4+4+4=( )×( )
5. 6×3=18 读作(
),表示( )个
( )连加等于 18。
知识点二: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6.一共有几个苹果?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或
二、巩固规律,达标检测 1.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一共有多少个 ?
三、拓展分享,总结反思 1.未解决的问题
2.作业 下面括号里最大可以填几?
( )×4<25
6×( )<38
20>3×( )
34>5×( )
3.新知识预习 预习教材第 63 页例 7 并完成练习十四第 8、9 题。
二
年级
数学
导学案
学校
班级
教师
时间
课题
乘法和加法应用题的区别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4 个 2 相加是多少?
(3)二三得六
(
)
(
)
4×5= 5×3=
(2)两个乘数都是 4,积是多少?
知识点: 熟记 2, 3, 4 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4.数苹果。
新乐市某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3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导学案 新人教版
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2没有正确掌握角的大小与边之间的关系。
【例题2】判断:角的两条边越长,这个角就越大。
()错误答案:√正确答案:×错点警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并不是边越长角就越大。
规避策略:任何角的大小都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两条边张得越开角就越大。
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本单元是二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主要内容是乘法的意义,由于在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很少会遇到乘法这个概念,从而对于体会运用乘法计算的优越性与必要性比较有难度,针对本单元的教学应让学生掌握至少两种“多个相同加数相加”的方法;体会加法与乘法的关系,根据加法列出乘法算式。
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的书写方法以及读法,并且可以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1节有多少块糖教材第16~17页的内容。
1.结合数糖块的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的抽象过程,为学习乘法积累活动经验。
2.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把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欲望。
重点:根据具体情境列连加算式。
难点:让学生理解相同加数及其个数的含义。
课件(教材主题图)。
师:同学们喜欢吃糖果吗?(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糖果,想奖励给坐姿端正、踊跃发言的同学,你们想不想知道这里有多少块糖果啊?我们来数一数好不好?(板书课题:有多少块糖)1.摆一摆,数一数。
师:谁来说一说,你打算怎样数这些糖果?(出示教材第16页第1幅主题图)预设:生1:我打算1块1块地数,这样不容易出错。
生2:我想2块2块地数:2,4,6,8,10…生3:我想5块5块地数:5,10,15,20…生4:我想10块10块地数:10,20,30………师:同学们可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数糖果”的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快乐地探究数学问题。
2.数一数,填一填。
张掖市第一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1长度单位第3课时解决问题导学案新人教版
第3课时解决问题3米>30厘米80厘米>79厘米1米=100厘米295厘米<3米3.判断。
(对的画“√”,错的画“×)(1)小华今年读二年级,他的身高是128厘米。
(√)(2)1米长的绳子比100厘米长的绳子短。
()(3)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从尺子的刻度1开始画到刻度8。
()(4)爸爸的身高是178米。
()(5)一座楼房高20米。
(√)(6)一张桌子长1厘米。
()(7)小明的手掌宽8厘米。
(√)(8)一个杯子高10厘米。
(√)4.选择。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一把凳子大约高(B)。
A.42米B.42厘米(2)一棵树大约高5(A)。
A.米B.厘米小明身高120()。
黑板长3()。
手指宽为1()。
一本书厚约1()。
手掌宽约8()。
操场长为60()。
课桌高约65()。
一条跳绳长2()。
手指宽为1(厘米)。
一本书厚约1(厘米)。
手掌宽约8(厘米)。
操场长为60(米)。
课桌高约65(厘米)。
一条跳绳长2(米)。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六、教学反思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
因此,我在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会选择用厘米还是米作长度单位。
特别是运用孩子感兴趣的身边事物,很多孩子都很有热情,学习劲头高,学习效率也高。
确实,这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直尺和窗外的电线杆比、用铅笔和教室门的高度比等等,还有大量的估测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教师点评和总结:5.1.8 9的乘法口诀1.把口诀补充完整。
四九( ) ( )六十三六九( ) ( )得九九九( ) ( )四十五二九( ) ( )二十七2.让花朵转起来!3. 27人租车去旅游。
小轿车每辆准乘4人,面包车每辆准乘7人。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精品同步导学案汇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精品同步导学案汇总《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教学导学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2、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比较。
3、锻炼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仿照课本第2页,请你用不同的物体量量书的宽,并记录下来。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书的宽大约有()个( )长。
……2、仿照课本第2页,请你自由测量:用不同的物体量你喜欢的东西(如文具盒、桌子、凳子等),并记录下来。
()大约有()个( )长。
()大约有()个( )长。
()大约有()个( )长。
()大约有()个( )长。
……3、我想问、我想说:(以上各题第二天给全班同学展示展示你的杰作,可请你家长帮忙,表演给你家长看一看)二、合作探究(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交流,展示。
)1、小组间相互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并展示展示你的量法。
2、说说你的想法。
三、过关检测:厘米的认识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4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实际感知1厘米。
2、感受用尺子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锻炼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准备一把尺子并观察尺子,说说你知道什么。
2、自学课本第3页,认识1厘米。
3、亲身感知1厘米,测量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
()的长大约是1厘米。
()的长大约是1厘米。
()的长大约是1厘米。
4、看我的,我会量。
(以上各题第二天给全班同学展示展示你的杰作,可请你家长帮忙,表演给你家长看一看)二、合作探究(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交流,展示。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一)、长度单位本单元是在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
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
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
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
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五)、观察物体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
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
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
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
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
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
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
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
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学前导学
用小棒量一量一支新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再用硬币量一量。
想一想,为什么量出的数据不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