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口导向到内需主导
中国的经济发展要由出口导向走向内需主导
中国的经济发展要由出口导向走向内需主导作者:李新成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5年第11期李新成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31-0001-03一、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概念及目前实施所面临的困境(一)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概念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现工业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最早由耶鲁大学教授古斯塔夫·拉尼斯(1973 年)提出。
它的基本含义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用工业制成品替代初级产品作为主要的出口商品,以加强本国或本地区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工业化。
(二)我国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所面临的困境1.外部压力(1)与发达国家间的矛盾。
第一,经济矛盾。
中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敢于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对外贸易成绩斐然,并有力地带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但同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给进口国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等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尤其是西方的发达国家,作为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主导者,不会坐视他国在国际市场中获得巨大利益而无动于衷,为了维护他们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必然会提出各种借口来设法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政治矛盾。
我国在出口贸易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与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斐然成就大幅的提升着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从而加剧了与某些发达国家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冲突和矛盾。
贸易问题升级为政治问题,实际上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势力对中国发展崛起的担忧与遏制。
(2)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也造成我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利益关系上的矛盾。
比如,当前我国在出口领域的大部分反倾销事件来自发展中国家,例如如墨西哥、巴西等国家,这说明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已经对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
2.内部压力(1)阻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一,产业结构失衡,阻碍优化升级。
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战略新取向
来 ,国家推 出新 的加 工贸易政 策 在 引导加 工 贸易转型 升级也 采取 了一系列 的综合措 施. 包括加工 贸易由单纯 加工向产 业链 高端
面放开外 贸经营权 ,初步形成 了与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 相适
式 , 动 加 工 贸 易 转 型 升 级 方 面 。 0 6 以 推 20 年
国外 贸体 制改革 的持续深入 和发展 。首 先 ,加强 了外 贸领
域法律 法规建设 .加快 了对 外贸易管理 的法制化 进程 ,通 过清理 修 订和新颁布 有关法律 、法规 ( 尤其是颁 布和实施 新 的 《 外贸易法》 ,中国的外贸管理 走上 了与 国际规则 对 )
新 时期 中国对外 开 放 战略新 取 向
■ 张 莉
进 入 新 世 纪 以 来 , 国经 济 内部 与 外 部 中
外贸 由大幅 超前增长 向与国民经济平衡增 长转变 。改 革 开放 以来 ,中国的外贸增长在很 大程度上 锁定在出 1创 : 3 汇 和拉 动国 内经济 增长等短期 目标 上 。 正是基 于这样的 目 标导 向 ,国家 出台了一系列鼓励 出 1 3的财政 、税 收等政策 措施 .使外 贸出现 了大幅 超前增长 。但 是 ,随着国 内经济
原有外资 法的基础上 ,制定 了有 关开放服务 贸易领域 的法 规和规章 ,提 高 了利 用外资 的水 平及质量 .投资带动 贸易
效果显著 。 第四 , 制定 与实施 了贸易救济法律 法规制 度 初 步建立起应 对贸易摩擦 的 “ 四体联 动 ”机 制 ,为 中国外贸
发 展 创 造 了较 为 稳 定 的 制 度 环 境 。 第 五 ,稳 步 推 进 出 I退 : 1
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表现
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表现
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近年来加快了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出口导向向内需拉动转变。
中国传统上以出口为主要经济增长动力,但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外部需求下降,中国开始加强内需拉动,通过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增加消费和投资需求,提高消费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逐步实现经济增长自主稳定。
二、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中国过去主要利用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进行加工制造业,但这种发展方式存在着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为此,中国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加大技术和管理投入,努力实现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三、由单一贸易模式向多元化发展转变。
中国过去主要依赖对外出口,但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中国开始加强多元化的贸易模式,通过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积极参与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和签署,以及发展新兴市场,实现贸易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四、由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
中国过去主要是制造业大国,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开始加强服务业的发展,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中国也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创造,提高了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中国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于调整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
关于调整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逐渐建立起来。
实践证明,这种发展战略在过去是行之有效的,为中国的经济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随着国内国际形式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并且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各种影响。
于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进行调整,从出口导向型向综合平衡型转变。
一、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实施的战略背景(一)基本国情的决定出口导向型经济(Export-oriented Economy)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手段,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与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出口工业的发展,促进出口产品的多样化,以增加外汇收入,并带动工业体系的建立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当出口对GDP的贡献远远高于20%,而投资和消费对GDP的贡献远远低于80%时,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就被称之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属于外向型经济。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出口导向型模式取得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
1、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里,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片面地重视重工业,导致轻工业和农业严重滞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践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坚持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的巨大成就。
这种增长业绩与上世纪50年代的工业化战略以及为工业化战略服务的相关政策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工业化战略以强化高度集中的资本积累和制造业投资为基本特征,长期忽略内部消费市场的开发。
并在人均收入很低水平上出现了产能过剩。
从开始对外开放到加入WTO,中国的过剩产能得以通过国际市场逐渐释放,并且使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获得了强劲的生命力。
2、剩余劳动力的增长上世纪50年代的婴儿潮和70年代后期的独生子女政策为中国劳动力的积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但是中国人多地少,我国农村人口本来就拥有庞大基数,加之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地区的作用大打折扣,导致农村地区闲散劳动力增多。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创新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创新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在过去几年中,随着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中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需要转变增长模式,创新发展方式,以适应新的时代和需求。
一、由出口为主向内需拉动转变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以出口为主的发展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在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危机不断发生的背景下,仅凭出口无法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因此,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思路,更加重视内需,以拉动经济增长。
这一转变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
首先,在政策方面,需要加大内需政策的力度,包括扩大消费规模、促进投资增长、加强社会保障等。
其次,在产业结构方面,需要逐步摆脱依赖出口产业,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
最后,在市场方面,需要改变过去过于依赖出口市场的情况,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提高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由低成本竞争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低成本。
然而,随着人工成本和资源成本上升,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
而创新则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全球创新排名位列第十三。
但是,中国在基础研究和高端制造等方面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加大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在创新方面,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在社会环境方面,需要建立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人才创新和创业。
其次,在政策方面,需要出台鼓励创新发展的政策,包括企业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
最后,在人才方面,需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人才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和经济模式。
这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在环境转型方面,中国需要采取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环保政策,实施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控制措施。
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转变的研究
企业 与 日俱 增 , 一 步恶 化 了贸 易条 件 。 T 进 W O成立 以 来 , 国遭 性 。 个 模 型 可以 推广 到 多 个企 业 的情 况 。 我 这 以 简 单 的博 弈 模型 受的反倾销调查 一直高居 榜首 。 目前 , 国 与 美 国 、 盟 等 主 解 释 了在 目前 的 出 口退 税 制 度 下 , 多出 口低 附 加 值 产 品的 企 我 欧 许
典 型 的 例 子 就 是 对 出 口退 税 政 策的 调 整 。 面 用博 弈 论 的 下 知识 简 单 地 建 立 一 个 出 口退 税 下 低 附 加 值 产 品 的 出 口竞 争 模
型 。 该 模 型 中 , 设 有2 企 业 , 产 同 质 的低 附 加 值 产 品 , 在 假 家 生 若
《 中国商贸》 C 1 BSNS&RD tN tIESTAE tA ;
I t r a i n 1 r d 国际商 贸探 索 n e n t o a T a e
出口导 向型经济 向内需 主导型经济转变的研究
华 中科技大学 傅毅夫
摘 要 : 出口导向 型经济发展 战略 t经使我 国经济一直 保持 高速增长 , 而近 年来持 续的 “ 版差 ” 日益恶化 的贸 易条件 .资 然 双 , 源与环境 巨大的双 重压 力以及逐 渐升敛 的贸易摩擦 等都说 明我 国经济增长模 式的转型迫在 眉睫 。 关键 词 : 出口导 向 内需拉 动 中图分 类号 :I F 货 币政 策 的 有 效 实 施 。 影
业 定 价 不 可 能 低 于 C。 方 定 价 都 高 于 c , 双 时 每方 都倾 向于 定 价
2贸易条件恶化及摩擦升级
作 为 出 口大 国 , 国的 出 E市 场 集 中 , 口产 品 类 型 单 一 , 中 l 出
从出口导向到内需主导:我国外贸战略的调整
民经 济 的贡 献 , 仅表 现 在 其 支持 GD 不 P增 长 上 , 更 重 要 的是 其对 经济 增 长产 生 间接 的动态 影 响 。 1 利 于经济 快速 、 . 有 协调 发展
对外 贸易 的快 速 稳定 发 展 使 我 国可 以在 更 广 阔 的领 域 内优化 资 源配 置 。 在更 广 泛 的 空 间 内 享 受 国际分 工 产生 的比较 利益 。 而 促 进 了我 国 从
维普资讯
3 0
南 昌 高 专学 报
20 0 7正
速增 长 的 势 态 ,在有 力 带 动 我 国经 济增 长 的 同 时 .也造 成 了对 发达 国家 某 些制 造业 的 冲击 , 使
出 口增 长 在带 动技 术进 步 的同 时 。 也促 进 了 产业 结构 的调 整 和优化 。 在对 外 贸易发 展 的过 程
已进 入 贸易摩 擦 的高发 期 。据 我 国商务 部有关 统
计 , 17 从 9 9年 到 2 0 0 5年 3月 。 共有 3 6个 国家 和 地 区发 起 6 4起 针 对 中 国产 品 的反 倾 销 、反 补 9
一
、
出口导 向模式对 经济发 展 的积 极影 响
二、 我国 实施 出 口导 向模式 面 临地新挑 战 改 革 开 放 至 今 ,我 国 对 外 贸 易 年 均 增 长 1 % , 外 贸 易 规 模 突破 万亿 美 元 , 志着 我 国 7 对 标
外 贸发 展正 在 进入 一个 新 阶段 。在充 分肯定 贸 易
往 要 求 企 业 必 须 按 照最 佳 的生 产 方式 组 织 生 产
取 胜 的路 子 , 口产 品特 别 是 劳动 密 集 型产 品 在 出
国际市 场 上具 有 很强 的竞 争力 , 然 所赚 取 的外 虽 汇 不 多 , 出 口数 量 十分 庞大 , 占世 界 市 场 同 但 所
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其中,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种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首先,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注重外贸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决定推进出口,以引进外汇和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这一决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通过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外国公司的代工订单。
中国的出口产品遍布全球,从电子产品到机械设备,从服装鞋帽到家电用品。
中国的出口市场也成为促进全球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次,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就业机会。
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了广泛的就业需求,尤其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
许多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了制造业的主力军。
这种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也提升了亿万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通过劳动力的流动,中国的农村地区逐渐实现了贫困地区的脱贫,增加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然而,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此种模式导致中国的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市场。
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压力。
其次,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往往会导致资源过度集中在出口产业,而忽视了国内市场的需求。
这使得中国的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波动影响。
最后,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也面临着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大量的工业生产和高能耗的制造业,给中国的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开始加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力度。
在面对上述问题和挑战时,中国也在逐渐转变其经济发展的模式。
中国政府提出了“内需拉动”的新战略,以扩大国内市场的需求,减轻对外需求的依赖。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消费,促进内需,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等。
经济宜从外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过渡
经济宜从外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过渡随着国家不断地发展,中国的经济模式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逐渐向内需主导型经济转型。
自2012年以来,中央政府提出了“新常态”发展战略,将经济转型的重心逐渐从外向型经济转向内需主导型经济。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经济宜从外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过渡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
一、经济宜从外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过渡的原因1.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的出口贸易一直处于增长趋势。
但随着欧债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等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出现,全球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不平衡,许多国家经济增长放缓,这使得出口形势不利。
2.资源环境压力随着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资源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在全球经济环境崩溃、海上贸易受到打击的背景下,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会越来越明显。
3.国内市场潜力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和市场,人均收入逐年增长,国内消费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加上中央政府推动消费扩大、增加住房、教育等环节的投入,以及增加养老、医疗等服务消费,鼓励民间投资等政策,内需市场已经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
二、经济宜从外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过渡的现实意义1.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需要适应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压力、国内市场潜力大等诸多变化,必须实现转型升级。
只有实现内需主导型经济,才能使中国的经济更具有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2.拉动内需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实现内需主导型经济,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将有助于拉动国内经济增长,从而为全球经济极大地贡献力量。
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内需经济发展的本质只有让人民生活更加舒适,社会更加美好,才能激发人们更多地消费需求。
从长远来看,这将成为内需经济发展的本质。
通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逐步实现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经济宜从外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过渡,具有战略和现实意义。
未来,我们应该在外向型经济和内需经济之间寻求更好的平衡,基于对经济发展环境的深入理解,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出口拉动向扩大内需转变的必要性措施
出口拉动向扩大内需转变的必要性措施
答:
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减少和国内经济放缓,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明显减弱。
出口拉动形式的经济发展已经不复存在,我国内部经济发展形式的转变必不可少。
扩大内需,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效缓解出口经济衰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改善民生,是有效改善我国经济结构的必要措施。
一是加大政府支出,扩大社会消费需求。
稳步增加政府支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居民收入,提升支出水平,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二是培育服务业及中小微企业,激发新的消费活动。
推广传统服务业,开发新兴服务业,支持民企发展,推进中小微企业创新,营造优良企业环境,发挥就业拉动经济的作用。
三是推进大众消费,带动经济增长。
政府采取综合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和消费市场提供贷款,实施全民消费促进计划,创造全民消费的有利环境,扩大消费规模,提升消费品质,改变消费结构。
此外,还需强金融体系,完善金融监管机制,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的职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扩大投资规模。
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面临着一系列的转型和挑战。
这个变化源于全球化的浪潮,以及中国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
本文将就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进行探讨。
一、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经济的转型需要从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的转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主要以出口贸易为主要的经济增长动力,但这种模式已经面临问题。
一方面,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进出口面临压力;另一方面,国内需求的提升需要更多关注。
因此,中国需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内需的增长,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实现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
过去,中国主要以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为主导,但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
中国需要加强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此外,中国还需要鼓励创新,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三、资源和环境压力中国的经济转型还面临着资源和环境压力。
过去的高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资源消耗过于集中。
在转型过程中,中国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这将需要政府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对高污染产业的管控,鼓励绿色能源的发展,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人口结构变化中国的人口结构正面临着巨大的变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力资源将会减少,挑战经济的发展。
在转型过程中,中国需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教育和技能培训水平。
同时,中国还需要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鼓励家庭照料模式的发展,以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
五、金融体系改革金融体系的改革对于中国经济转型至关重要。
当前,中国的金融体系在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改革金融体系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市场机制,增强金融创新能力。
此外,金融体系的国际化也是一个重要任务,需要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
世界经济概论一.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
研究内容:1.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市场经济模式与经济发展战略2.国际经济关系生产的国际关系交换的国际关系3.经济关系的协调国内经济协调,国际经济协调4.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二.世界经济运行的动力与机制(一)。
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的扩展为世界经之形成与发展提供制度基础市场经济是指经济资源基本上由市场进行配置的经济1.价格是自由的、灵活的,能作为市场供求的指示器——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运作机制,也是世界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运作机制2.市场是开放的,生产要素、商品可自由流动而形成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实现供求平衡的调节机制,也是世界市场供求平衡的调节机制3.决策是分散的——是保证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基础条件4.有完整的市场体系——是所有市场实现供求平衡,保证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基础条件世界经济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
科技革命为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向纵深发展提供动力科技革命——生产力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分工加强世界企业制度演变——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跨出国界范围——推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劳动力流动——推动世界经济形成与发展——推动贸易量、贸易结构、技术的国际传播,金融工具的创新等(三)。
国家干预以及国际经济协调是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手段重商主义主张政府干预古典自由主义排斥政府干预凯恩斯经济理论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新自由主义理论再次强调市场作用的重要性,但不完全排斥政府干预政府干预的作用是强化市场的作用,避免市场失败政府溢出效应——国家间政策相互作用——共同经济制度、共同行事标准——保证世界经济顺利运行必要手段第二讲美国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模式一.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与经济现状(一)经济发展战后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50年代至60年代——经济平稳发展时期;70年代“滞胀时期”80年代低速增长和经济调整阶段90年代的经济持续发展时期50年代经济平稳发展时期1946至1973GDP年平均增长率为3.5%,60年代达4.3%持续增长达106个月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②侵朝,侵越战争的刺激③廉价原燃料的充足供应④执行凯恩斯主义反危机政策,加强政府干预,减少衰退对经济的破坏作用经济衰退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消费扩张性货币政策经济复苏、高涨充分就业、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加大经济过热通胀消除消费投资减少,企业紧缩性财政政策减产裁员,失业增加紧缩性货币政策70年代陷入了“经济滞胀”之中,表现为:经济停滞,失业率剧增与通货膨胀并存,货币贬值①能源危机②长期执行凯恩斯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反危机政策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战略新取向
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战略新取向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实行了正确的开放战略,对外开放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机制和动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经济内部与外部都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变化,对对外开放也提出了新要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成为中国处理对外经贸关系,引领对外开放战略调整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当前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和政策的调整经济增长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出口导向为重要支撑点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有力地拉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了经济质量。
但由于外贸依存度迅速提高,也加大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
为保持经济的长期快速健康增长,我国对当前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适度调整,在保持对外贸易适度增长、提升产品出口结构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内需主导发展战略,通过开发国内市场、促进国内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把经济发展的增长动力由过多依赖出口转移到内需、出口、投资“三驾马车”上来,尤其是发挥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作用。
外贸由大幅超前增长向与国民经济平衡增长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锁定在出口创汇和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等短期目标上。
正是基于这样的目标导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财政、税收等政策措施,使外贸出现了大幅超前增长。
但是,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加上当前持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以及日益多样的贸易摩擦,单纯关注外贸总量的增速和增长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提升国家经济整体竞争力和确保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等更高层面上来规划外贸发展的方向,使出口贸易增长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数量扩张及片面追求速度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以及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方向上来,成为新时期我国改变外贸增长方式的战略举措。
我国经济宜从外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过渡
我国经济宜从外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过渡以下是关于我国经济宜从外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过渡,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在中国经济、贸易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的情况下,我国外贸增长势必会对世界经济、贸易影响越来越大,贸易摩擦会越来越多,甚至可能对世界市场供需平衡关系造成冲击。
特别是从市场需求角度分析,贸易适度规模和适度增长尤其重要。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不等于我们发展经济的目标达到了。
我们发展经济的目标不是把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加工基地。
我们的产业也不能永远停留于只做加工贸易。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富裕化,精神生活丰富化,国家实现民主富强。
这跟外资公司在我国投资以期盈利最大化的企业目标是不同的。
■我国外向型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但中国是一个大市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不可忽略的事实。
发展自己的大市场,势必应采取内需主导型的发展战略。
积极发展内需经济与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实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可以分步骤、分地区逐步推进。
一、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势在必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约9%,外贸年均增长约·16%,比同时期世界经济、贸易增长速度快两倍。
在中国经济、贸易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的情况下,我国外贸增长势必会对世界经济、贸易影响越来越大,贸易摩擦会越来越多,甚至可能对世界市场供需平衡关系造成冲击。
特别是从市场需求角度分析,贸易适度规模和适度增长尤其重要。
1、我国出口贸易规模大、增长猛,导致贸易摩擦日益升温。
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报告,从1979年到2004年8月,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发起664起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涉案金额达到115.96亿美元,影响我国约191亿美元产品出口。
发生的案件之多、影响我国出口金额之大,居世界各国前列。
而美国、欧盟、印度、阿根廷、土耳其、澳大利亚、南非、墨西哥、加拿大、巴西成为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的前十位国家。
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切换与策略
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切换与策略随着国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了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
这种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潜在的问题和风险,使得很多国家开始重新思考出口导向型经济的策略,并寻求新的发展模式。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来探讨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切换与策略。
一、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定义与特点出口导向型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把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追求出口创汇和扩大出口的规模和比重。
这种经济模式的发展依赖于国内企业和产业对外贸易的积极参与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出口导向型经济的特点主要包括:1.外向型。
出口导向型经济需要与国际市场相适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并扩大出口规模。
2.成本优势。
为了追求更高的出口规模和外汇收入,出口导向型经济通常采用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并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资源。
3.市场竞争力。
出口导向型经济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并应对国际市场上的各种挑战。
二、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与问题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外贸+外资”和“模仿创新+进出口”。
前者主要依赖于外贸和外资的进入,通过吸引外资和外资企业的转移来进行技术引进和产业链升级,从而实现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出口比重的提高。
后者则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收益。
但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风险,比如:1.外部不稳定性。
出口导向型经济依赖于外部市场和国际贸易环境,一旦国际市场出现不稳定性或贸易保护主义,就会给出口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挑战。
2.内部不均衡性。
出口导向型经济会导致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和不合理,缺乏内在的动力和创新能力,导致国内经济的内部不均衡性,带来一些不利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三、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切换策略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切换策略主要是向内需型和创新型经济的转变。
针对出口导向型经济的问题和风险,国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升级转型。
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表现
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表现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中国的对外经济发展也变得更加重要。
为了应对国内外的变化,中国必须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这种转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内需。
中国经济从出口驱动转向内需驱动,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随着消费升级,中国的中产阶层和上层阶层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
因此,中国政府正在采取措施鼓励消费,提高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二、加强创新和技术转移。
中国的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但是大部分企业都还停留在低端制造阶段。
为了实现经济转型,中国必须加强创新和技术转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这也可以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三、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
中国的对外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基础之上。
中国不仅需要吸收外来的技术和人才,还需要学习其他国家的管理经验,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和投资合作。
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
作为中国的对外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促进参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
这一倡议已经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参与。
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促进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互利合作。
五、加强环保和社会责任。
中国的对外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到环保和社会责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关注公众利益。
这不仅有利于中
国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和竞争力。
总之,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对中国来说是必然的选择。
中国应该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实现对外经济发展的转型和升级。
我国经济宜从外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过渡
我国经济宜从外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过渡关于我国经济宜从外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过渡的论文报告一、引言二、我国经济已经由外需主导向内需主导过渡1. 珠三角地区的转型优化2. 国内消费升级3. 服务业结构优化4. 互联网+战略推动内需经济5. 稳增长政策的实施三、我国经济宜从外向型向内需主导转型的原因1. 对外贸易面临的压力2. 外资兴趣下降3. 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4. 内需市场发展迅速5. 内需消费升级的需求四、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1. 物质资源短缺的问题2. 升级难、转型难的问题3. 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的问题4. 能源和环境问题5. 内需消费暂时无法支撑大规模发展的问题五、结论六、参考文献引言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我国的加入到WTO中,我国的经济已经走向了一个外需主导的路径。
这样的发展模式不但有利于流通行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使得不少国外的资金纷纷涌入到我国市场中来,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升级和改善。
而在当今世界的形势下,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外需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同时内需市场的潜力已越来越大,因此,我国经济应该向内需主导型转型。
本次论文主要从珠三角地区、国内消费升级、服务业结构优化、互联网+经济和稳增长政策实施等角度,阐述我国经济已经向内需主导型过渡,同时也对我国经济转型面临的原因、挑战以及解决方案进行探讨,并给出结论,为中国经济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我国经济已经由外需主导向内需主导过渡1. 珠三角地区的转型优化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先锋区,这里的开放环境和产业优势优秀,这使得珠三角成为中国和全球的经济中心之一。
因此,当前对于珠三角来说,如何加强经济的外向型转型,为珠三角未来健康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一课题。
而珠三角的企业已经开始向外销售产品,海外市场正在集中拓展,这对于珠三角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此外,珠三角地区还以是我国国家能源政策试点地区之一,通过能源效率提升和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能够推动内需主导经济的更好发展。
关于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路实施问题的思考
品的比 例很高, , 因此 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尤其是引
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这也是我国外贸出口增长迅速、 吸
起进 口国的恐慌, 它们以此为借口, 不断制造贸易摩擦。中 引外资成效显著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结果是加剧了我国资
国已连续 1 年位居全球贸易摩擦 目 1 标榜首。据统计, 0 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的程度。因此, 22 0 实现经济发展战略从出
年 一05年, 20 中国共遭受反倾销案件 29 , 0 起 已成为世界 上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对外依存
口导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势在必行。 内需包括国内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2 世纪 9 0 0年
度过高, 经济发展的风险加大。同时, 为减少贸易摩擦, 为 代中后期以来,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 投资的持续增 我国产品的出口营造一个 良好的国际环境, 我们在内外政 长 , 极大的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但随之而来的是投资增速过 策的制定上有时不得不作出一些妥协和让步, 给予外资和 快和部分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 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并进一 出口企业过多的优惠政策, 造成了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 不 步加剧了能源原材料的紧张状况和环境的污染。同时, 如
长、 为国家积累资金、 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同 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密不可分的。国际产业结构的优化 升级 , 发达国家夕阳产业的向外转移, 一方面为发展中国家 利用外资, 扩大出口提供了机遇, 但同时也加剧了发展中国
我国的外贸出口走的是一条以廉价和数量取胜的路 家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发达国家一般都是把那些能耗 子, 产品附加值低 , 数量大, 出口产品所占世界市场同类产 高、 污染严重、 自己不愿生产但又是本国必须消费的产品的
出口 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经济 优势,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靠建立在低生产成本基础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出口导向到内需主导【作者】孔祥敏——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反思及转变【文章日期】2006-10-06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关于出口导向和内需主导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
但从实践的结果来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在事实上逐渐形成了以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促进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为重要支撑点的经济发展战略,即开放式加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1]。
时至今日,这种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成效。
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在中国整体经济实力有了较大增强、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这种出口导向战略的带动和刺激效应逐渐弱化,其弊端日益显现。
为了保持今后较长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的顺利转型,我们有必要对目前这种发展战略进行反思和调整。
一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起源于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经过战后10年的重建和恢复,从1956年开始,日本全面转向追赶欧美、实现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提出了“贸易立国”的国策,充分利用进口国外资源,积极发展加工业,在限制进口的同时,大力促进出口主导型经济的增长,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资本主义经济国家。
从20世纪60年代,这一经济发展模式被东亚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一步采用,并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但是,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阶段性。
二战后,美国出于对抗前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对以上国家和地区采取了扶持的态度,加上当时美国经济的巨大规模和持续繁荣,向这些工业赶超国家和地区打开了大门,因此他们的工业才能以超过自身需要的规模扩展,工业加工能力迅速提高,并由此通过巨额的贸易顺差为经济发展积累了必不可少的资金,从而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可以说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东亚8个高速增长经济体(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国家和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的出口额占世界的出口的份额由1965年的7.9%上升到1989年的18.2%[2]。
此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开始使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遭遇到了越来越大的阻力。
一方面,冷战局面的结束使美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扶持力度减弱,另一方面,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以上国家和地区已形成的强大工业生产能力和出口规模导致与美国和西欧国家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矛盾日益尖锐,美国无法容忍快速增长的进口对本国产业和就业所造成的冲击以及巨大的贸易逆差。
1985年9月,在美国主导和西欧国家支持下,美、日、英、法、德西方5国出台了支持美元贬值的“广场协议”,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其中主要是针对日元的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3]。
该项措施在20世纪90年代曾一再阻滞日本出口强劲增势,导致日本经济两次复苏中途夭折,致使日本金融体系遭受重创,日本经济10年几乎没有增长。
1997年,外汇制度的仓促改革导致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从而严重打击了东南亚新型工业国家和韩国的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停滞多年。
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自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
德国社会学家、亚洲问题专家格罗·詹纳分析各国的工业化道路时,认为目前已经成型的工业化道路中,以促进出口刺激经济发展为内容的日本模式是现代化起飞的最有效的发展工具。
日本模式对出口的重视,决定了其成功实施的基础是全球开放性的自由市场,日本模式的推行需要新自由主义模式为它开道,即要以贸易自由主义为前提。
由于过于强调出口,这种富有侵略性的出口战略在增加本国财富的同时,也使得其他国家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其不断用自己的产品替代别国产品或将别国产品排斥到市场之外。
由于日本模式是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的基础上,一旦其他国家竞相采用它,国际经济联系就会崩裂,它的作用就会消失。
这是日本模式的致命软肋。
[4] (第3-7页)实际上,这也是出口导向战略的内在缺陷。
实现出口导向战略,要以贸易的自由化为前提,以其他国家的巨大需求为基础,这就决定了这种发展战略对别国的高度依赖性,使本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市场的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
当个别国家或地区实现出口导向战略且出口规模不大,国际经济发展平稳、需求旺盛时,这种战略的实施就会比较顺利,不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抵制和反对;如果参与实施的国家太多,特别是有大国参与,产品出口的规模过大,对其他国家的产业发展造成冲击和损害,就会引起贸易摩擦,导致对方采取限制措施来抑制产品的过快进口,从而导致出口方产品出口下降。
在出口导向战略的主导下,出口国的产业结构一般是围绕着出口建立的,当出口受到抑制后,扭曲了的产业结构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转和扭转,产能过剩,从而引起经济的长时期衰退,给本国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打击。
因此,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作为赶超型国家或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在经济起飞阶段的指导战略是行之有效的。
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必须适时地进行调整,通过不断提高本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加强技术创新来继续维持经济的增长,以最终完成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整个社会的现代化。
否则,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持续扩大的出口受到阻碍后,本国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较大的挫折。
二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做法。
同时,与之相比,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外依赖性更强。
一是中国在更大程度和范围上鼓励和支持外商进入,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
而日本为避免对外的依赖性,比较注意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建设,因而对外国投资者进入本国采取了种种限制措施;韩国在开始的时候向国外借入了大量的贷款,后来它也决定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建设一个不断发展的、均衡的工业结构。
二是中国国内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较高。
为了更好地吸引外资,中国采取了以市场换资金、技术的做法,外商就地设厂、就地销售,虽然在较长的时间内中国对进口保持了很高名义上的关税,但外商通过投资打开和占领了中国的市场;而日本、韩国在积极促进出口的同时,十分注意保护国内市场,想方设法将别国商品拒之国门之外,以防止对本国工业产生竞争威胁。
[4] (第8-10页)因此,中国经济的发展更严重地依赖外资外贸和国际市场。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世界性经济大国,必须具有自己自主性较强的经济发展战略。
“在世界竞争舞台上,国家无论大小都必须有自己的生存战略。
显然,大国战略与小国战略之间应该有本质的区别。
”[5] 大国通常国内区域广阔,经济发展所需求的各种资源一般比较丰富,经济发展的潜能很大;而且大国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和国内需求很大,拥有比小国更多的国内贸易机会。
因此,大国如果能够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规则整合国内资源,面向国内市场,发展国内贸易,也可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而像韩国、荷兰、新加坡这样的国家,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引进国际竞争,很容易形成垄断性的国内市场结构,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虽然中国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国家,但也是一个大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很大。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庞大的13亿人口能够使任何一种进入普及期的产品形成巨大的生产规模,尽管人均收入水平偏低,但是国内市场容量极大,从而为工业产能的大规模持续扩张创造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国内重要的资源都十分丰富,发展加工业的物质条件十分有利;国土面积庞大,各地的消费习惯与消费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能够产生各种不同的需求,可以培养出一批产品差异性较大的生产企业集团,从而形成有效的竞争格局,并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
因此,中国即使不过分依靠于外资外贸和国际竞争,只要在有着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下,通过国内的区域贸易和区域竞争,也可以维持国内市场的竞争性,改善市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创新活动,从而保证经济健康发展。
从发达大国发展本国经济的过程,我们也可以看出它们往往比小国更少地依赖外资外贸,而是更主要立足于国内市场和国内贸易来支撑经济的增长。
这一点能够根据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得到证明。
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美国的外贸依存度在1978年是14.9%,到20世纪80至90年代基本上维持在15%~18%的水平;而以“贸易立国”的日本,其外贸依存度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约为21%~26%,到了80年代中期则下降到20%以下。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依存度呈直线上升态势,200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大约为1.15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按调整后2004年中国的GDP为1.93万亿美元)的比重为60%左右,远远高于其他大国包括发展中大国的水平,这里面虽然有汇率因素造成了人民币值的低估,但也说明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国外市场的依存度相当大。
这种状况不仅和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地位不相称,而且在剧烈动荡、竞争激烈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容易受到伤害。
这一点已为日本、韩国的发展教训和东南亚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所充分证明。
因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开拓强大的国内市场和扩展对外贸易一定要平衡发展,二者不可偏废;内外两种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应通盘考虑,均不可漠视。
通过依赖出口来维持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模式,既不适合我国国情,也不符合当今国际竞争环境。
立足国内市场,有效增加内需,适度发展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才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目标。
三从现实情况看,在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之后,随着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以出口导向为重要支撑点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继续实施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内外阻力,中国也正在为这种发展战略付出越来越高的代价。
1.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外部阻力加入WTO后,中国对外贸易仍然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限制进口中国产品,从而引发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摩擦事件急剧增加。
贸易摩擦首先表明,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益不同,从而导致双方在经济利益领域产生冲突。
凭借经济全球化和入世所带来的有利条件,中国充分发挥自身劳动力资源丰富和规模化生产优势所带来的竞争力,对外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在有力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给进口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及就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全球化是为了给那些西方工业国带来利益而设计的,而现在中国、印度及亚洲其他国家在全球化中获得了好处,西方国家就想改变游戏规则”。
[7] 在没有获得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给自身带来巨大利益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权,西方发达大国必然设法阻止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从他们所倡导的贸易自由主义开始退回到贸易保护主义,以保护国内产业和国内就业为借口,逼迫人民币升值,有针对性地单方面对中国出口设置各种障碍,来压制中国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