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口导向到内需主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出口导向到内需主导【作者】孔祥敏

——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反思及转变

【文章日期】2006-10-06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关于出口导向和内需主导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但从实践的结果来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在事实上逐渐形成了以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促进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为重要支撑点的经济发展战略,即开放式加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1]。时至今日,这种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成效。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在中国整体经济实力有了较大增强、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这种出口导向战略的带动和刺激效应逐渐弱化,其弊端日益显现。为了保持今后较长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的顺利转型,我们有必要对目前这种发展战略进行反思和调整。

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起源于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经过战后10年的重建和恢复,从1956年开始,日本全面转向追赶欧美、实现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提出了“贸易立国”的国策,充分利用进口国外资源,积极发展加工业,在限制进口的同时,大力促进出口主导型经济的增长,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资本主义经济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这一经济发展模式被东亚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一步采用,并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但是,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阶段性。二战后,美国出于对抗前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对以上国家和地区采取了扶持的态度,加上当时美国经济的巨大规模和持续繁荣,向这些工业赶超国家和地区打开了大门,因此他们的工业才能以超过自身需要的规模扩展,工业加工能力迅速提高,并由此通过巨额的贸易顺差为经济发展积累了必不可少的资金,从而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可以说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东亚8个高速增长经济体(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国家和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的出口额占世界的出口的份额由1965年的7.9%上升到1989年的18.2%[2]。此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开始使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遭遇到了越来越大的阻力。一方面,冷战局面的结束使美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扶持力度减弱,另一方面,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以上国家和地区已形成的强大工业生产能力和出口规模导致与美国和西欧国家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矛盾日益尖锐,美国无法容忍快速增长的进口对本国产业和就业所造成的冲击以及巨大的贸易逆差。1985年9月,在美国主导和西欧国家支持下,美、日、英、法、德西方5国出台了支持美元贬值的“广场协议”,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其中主要是针对日元的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3]。该项措施在20世纪90年代曾一再阻滞日本出口强劲增势,导致日本经济两次复苏中途夭折,致使日本金融体系遭受重创,日本经济10年几乎没有增长。1997年,外汇制度的仓促改革导致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从而严重打击了东南亚新型工业国家和韩国的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停滞多年。

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自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德国社会学家、亚洲问题专家格罗·詹纳分析各国的工业化道路时,认为目前已经成型的工业化道路中,以促进出口刺激经济发展为内容的日本模式是现代化起飞的最有效的发展工具。日本模式对出口的重视,决定了其成功实施的基础是全球开放性的自由市场,日本模式的推行需要新

自由主义模式为它开道,即要以贸易自由主义为前提。由于过于强调出口,这种富有侵略性的出口战略在增加本国财富的同时,也使得其他国家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其不断用自己的产品替代别国产品或将别国产品排斥到市场之外。由于日本模式是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的基础上,一旦其他国家竞相采用它,国际经济联系就会崩裂,它的作用就会消失。这是日本模式的致命软肋。[4] (第3-7页)实际上,这也是出口导向战略的内在缺陷。实现出口导向战略,要以贸易的自由化为前提,以其他国家的巨大需求为基础,这就决定了这种发展战略对别国的高度依赖性,使本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市场的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个别国家或地区实现出口导向战略且出口规模不大,国际经济发展平稳、需求旺盛时,这种战略的实施就会比较顺利,不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抵制和反对;如果参与实施的国家太多,特别是有大国参与,产品出口的规模过大,对其他国家的产业发展造成冲击和损害,就会引起贸易摩擦,导致对方采取限制措施来抑制产品的过快进口,从而导致出口方产品出口下降。在出口导向战略的主导下,出口国的产业结构一般是围绕着出口建立的,当出口受到抑制后,扭曲了的产业结构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转和扭转,产能过剩,从而引起经济的长时期衰退,给本国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打击。

因此,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作为赶超型国家或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在经济起飞阶段的指导战略是行之有效的。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必须适时地进行调整,通过不断提高本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加强技术创新来继续维持经济的增长,以最终完成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否则,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持续扩大的出口受到阻碍后,本国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较大的挫折。

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同时,与之相比,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外依赖性更强。一是中国在更大程度和范围上鼓励和支持外商进入,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而日本为避免对外的依赖性,比较注意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建设,因而对外国投资者进入本国采取了种种限制措施;韩国在开始的时候向国外借入了大量的贷款,后来它也决定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建设一个不断发展的、均衡的工业结构。二是中国国内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较高。为了更好地吸引外资,中国采取了以市场换资金、技术的做法,外商就地设厂、就地销售,虽然在较长的时间内中国对进口保持了很高名义上的关税,但外商通过投资打开和占领了中国的市场;而日本、韩国在积极促进出口的同时,十分注意保护国内市场,想方设法将别国商品拒之国门之外,以防止对本国工业产生竞争威胁。[4] (第8-10页)因此,中国经济的发展更严重地依赖外资外贸和国际市场。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世界性经济大国,必须具有自己自主性较强的经济发展战略。“在世界竞争舞台上,国家无论大小都必须有自己的生存战略。显然,大国战略与小国战略之间应该有本质的区别。”[5] 大国通常国内区域广阔,经济发展所需求的各种资源一般比较丰富,经济发展的潜能很大;而且大国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和国内需求很大,拥有比小国更多的国内贸易机会。因此,大国如果能够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规则整合国内资源,面向国内市场,发展国内贸易,也可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像韩国、荷兰、新加坡这样的国家,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引进国际竞争,很容易形成垄断性的国内市场结构,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虽然中国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国家,但也是一个大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很大。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庞大的13亿人口能够使任何一种进入普及期的产品形成巨大的生产规模,尽管人均收入水平偏低,但是国内市场容量极大,从而为工业产能的大规模持续扩张创造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国内重要的资源都十分丰富,发展加工业的物质条件十分有利;国土面积庞大,各地的消费习惯与消费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能够产生各种不同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