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探索更小地微粒教案1

合集下载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教案: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和电子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及其关系。

3. 能够解释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1. 原子和电子的基本概念。

2. 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及其关系。

3. 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1. 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及其关系。

2. 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相关教具或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已知的微粒概念。

2.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组成微粒有哪些呢?二、新课内容(15分钟)1. 介绍原子和电子的基本概念。

解释: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电子是带负电的粒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2. 讲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及其关系。

解释: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电子带负电,围绕原子核运动。

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电磁力相互作用使得原子保持稳定。

3. 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

解释: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电子带负电,与质子之间的电磁力相互作用使得原子保持稳定。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给出一些关于原子和电子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2. 让学生通过观察模型或教具,描述原子结构和微粒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原子和电子的基本概念。

2. 强调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及其关系。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做相关练习,进一步巩固对原子和电子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原子和电子的基本概念,使学生了解了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通过讲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及其关系,使学生掌握了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

通过课堂练习和总结,巩固了学生对原子和电子的理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设计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探索更小的微粒”部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的组成以及电子的发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组成,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能够解释一些与原子结构有关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型、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难点:原子核的结构,质子、中子、电子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原子结构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组成?分子又由什么组成?”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索更小的微粒。

2. 课堂讲解:(1)介绍原子的结构,讲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2)通过模型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核的结构,讲解质子、中子、电子的作用。

3. 课堂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4. 课堂练习: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原子的结构2. 原子核的结构3. 质子、中子、电子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描述原子的结构,并说明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2. 简述质子、中子、电子的作用。

答案:1.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 质子、中子、电子的作用: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质子和电子相互吸引,使原子保持稳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模型展示、实验等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掌握了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八年级下册物理《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物理《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与原子相关的图片,如电子显微镜下的原子结构、化学元素周期表等,引导学生关注微观世界。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上的小点点是什么吗?它们与我们生活中的物质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教师总结:这些小点点就是原子,它们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探索更小的微粒——原子。
4.结合我国在原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祖国科技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5.引导学生关注原子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达到以上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八年级下册物理《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理解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认识原子内各微粒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是由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组成的。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认识物质微观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物质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解释原子内各微粒之间的关系。
3.讲解元素的概念,强调元素是由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组成的。
4.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原子在物质世界中的重要性。
5.结合教材,讲解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如原子序数、电子层数等。
1.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原子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微观世界观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3探索更小的微粒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3探索更小的微粒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更小的微粒,从而加深对微观粒子的理解。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2.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原子内部结构,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原子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

难点: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原子内部结构。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子显微镜、原子模型道具、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索原子结构(15分钟)1. 让学生观察电子显微镜下的原子模型,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2.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实验器材观察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是一个不断研究和发展的过程。

四、课后拓展延伸(5分钟)让学生结合课后资料,进一步了解原子结构的研究历程,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重点:原子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

难点: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原子内部结构。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索更小的微粒,加深了对微观粒子的理解。

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器材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的训练。

课后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对物理学研究的兴趣得到了进一步激发,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关注。

八年级物理下册《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4.举例说明原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原子能、半导体技术等,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总结出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如原子序数、电子层排布等。
3.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4.学生针对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教师提问,教师解答疑问,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原子结构、电子层排布、原子性质等方面。
3.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分析学生答题中的常见错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6.注重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7.创设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8.拓展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原子结构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通过动画、模型等教学资源,展示原子内部电子层的排布规律,解释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3.讲解原子结构的稳定性,引导学生理解电子为什么围绕原子核运动,以及原子结构的稳定性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原子应用实例,解释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入科学史实,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探索更小的微粒电子教案

探索更小的微粒电子教案
教具
金刚石、石墨原子模型、图片多媒体
板书设计
7.3探索更小的微粒
一、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二、科学家探索微观粒子的进展
微粒的大小: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电子
三、生活、物理、社会
一、知识链接(或上知识回顾)
二、情境导入
问:“一尺之棰,日取一半,万世不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此我们知道原子一定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什么组成?
提问:同学们知道,他是谁提出来的吗?看一看它的动态图。它像什么?
二、科学家探索微观粒子的进展
图片介绍:从原子到夸克的介绍。
到此,我们对微观世界的粒子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其实这些粒子的名称是和科学家的名字紧紧相连的。
一个小故事:大家看了这么多的科学家和他们研究的成果有什么感想?
在这些科学家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卢瑟福是查德威克的研究生导师,有一次卢瑟福在演讲中预言说原子核中还存在一种不带电的微粒,当时查德威克正好在下面听,这样的语言引起了他的重视。遗憾的是居里夫妇没能听到这场精彩的演讲,所以在一次研究中偶然发现一种穿透力很强的射线,当时他们也无法正确解释,认为是一种已知的粒子。查德威克在读了居里夫妇的这篇论文后立即重复他们的实验,最终得出这种可以很容易就穿透2cm的铅板的射线就是中子流。
充、红笔手写)
2、学生创生性问题:(课后补充、红笔手写)
习题补充:
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分布的?原子核是否可以再分?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索更小的微粒。
三、新知探索(一)
1、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的设置一、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我们虽然看不见这个小颗粒,但是可以通过模型来认识这些微粒的性质。其实科学家以前也就是用了这样的方法,所以在最初,对于原子内部的结构模型有了很多种猜想,比较典型有1904年,J.J.汤姆逊提出了“枣糕”模型,但后来与其他实验现象不符合,所以就被否定,能被大多数科学家承认和赞同的模型是这样的(图片)

八年级物理下册《探索更小的微粒》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下册《探索更小的微粒》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展示一个透明的玻璃瓶,里面装有无色无味的液体,然后向学生提问:“这个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学生们可能会给出各种答案,这时我会点燃一根火柴,并将其放入瓶中,火柴熄灭。这个现象会让学生感到惊讶,我会借此机会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这个瓶子里装的是一种特殊的气体,它可以扑灭火焰。今天我们将要探索这种气体以及构成它的微小粒子——分子和原子。”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原子、分子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理解物质微观结构的能力,能运用原子、分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学会使用显微镜等实验器材,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能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数据分析。
4.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方法,培养他们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问题导向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针对原子、分子的概念、性质和作用等方面,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策略。我将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合作中,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共同完成实验、讨论和探究任务。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例如,一组探讨分子的性质与应用,另一组研究原子的结构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每个小组需要完成一份讨论报告,并与其他小组分享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确保讨论的有效性。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doc

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doc

<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K教学目标』A、知道分了是由原子组成的,原了是由原了核和电了组成的,原了核是由质了和屮了纟R成的。

A、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B、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広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A、通过对微观粒了的了解,知道自然界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人类不断去探索、研究,感知微观世界的丰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K重点难点11、重点:分了由原子纽•成,原了是由原了核和电了组成的,原了核是由质了和屮了纽成的,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2、难点: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K教学过程』.前提测评1.物体是由____________纽成的,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 组成的.2.什么样的微粒叫分子,分子的大小和相互间的关系怎样?3.描述一下摩擦起电的现象.冋顾摩擦起电的木质.4・分了是不是最小的微粒?有什么事实能证实你的观点呢?.以学定教(引入:观看PPT—显微镜下看人体)I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观察科学家通过电了显微镜拍摄到的水分子图片,从颜色、结构、形状■、体积大小等角度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学生答案得到初步结论:水分了屮有更小的微粒,科学家把这种微粒叫做原了。

一个水分了定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

)观察生物分子,你又会有什么发现?观察富勒稀分了,对比前面的观察结果你又有什么新发现?总结得:r单质分了:由同种原了组成的分了工化合物分了:由不同原•了构成的分了再來观察酒精分了,你又有什么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酒精分了屮有构成水分了的氢原了和氧原了,又有构成富勒稀分子的碳原子。

)进一步谈谈为什么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请同学们思考:由同种原了纟R成的单质是否完全相同呢?分析书木图7-11屮的三种物质•结构,结合三种物质的物理性质,能得到什么结论?得结论:微观上原子排列的顺序不一样,导致宏观上物质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差异。

苏科版八年级下《7.2探索更小的微粒》板书设计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7.2探索更小的微粒》板书设计教案

本篇文章将重点介绍苏科版八年级下《7.2 探索更小的微粒》板书设计教案。

该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更小的微粒,探索微观世界,同时通过设计板书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和实践探索。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完成学习任务,掌握更小的微粒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分类方法;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构成、性质和运动规律;3.理解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和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1.更小的微粒的分类方法及特性;2.原子和分子的构成及基本概念;3.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4.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及实际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引入环节:板书设计: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如原子模型、无机物与有机物的区别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内容:(1)更小的微粒的分类方法及特性:板书设计“更小的微粒”,引导学生了解原子、分子、离子、原子核等微小微粒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加深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2)原子和分子:板书设计“原子和分子”,引导学生了解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构成、性质和运动规律,通过“拼图”游戏等实验活动,加深对原子分子的认识。

(3)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板书设计“元素和化合物”,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形式和规律。

(4)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及实际应用:板书设计“化学反应”,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和实际应用,如氧化、还原等。

3.实践拓展环节:板书设计:微观世界的进一步探索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如通过显微镜观察不同样品的微粒、分析不同元素的特性等,进行实际应用和实践探索。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索更多有趣的微观现象。

4.总结环节:板书设计:微粒世界,奥秘无穷引导学生进行课程的总结和思考,加深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激发科学探究的热情。

四、教学评估方法与标准通过课堂实验和测试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主要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进行考核,评估标准为:1.掌握更小的微粒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分类方法;2.熟悉原子和分子的构成、性质和运动规律;3.理解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和探索。

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原子和太阳系行星的结构模型,感知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通过观看物质微观世界的视频音像,感悟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物质世界是有层次的。

3.通过收集整理科学家探索微观世界的资料,知道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激发学习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探索微观世界的方法。

难点:应用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解释摩擦起电现象。

三、设计思想本课的学习建立在“走进分子世界”和“静电现象”的基础之上,学生初步感悟物质可分的思想,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分子、原子均呈电中性。

由此进一步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摩擦起电的实质,感知科学家探索微观世界的方法。

原子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学生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接受、理解比较困难。

学生通过“走进分子世界”和“静电现象”的学习,仅能形成对微观世界朦胧的印象。

课时学习尽可能通过模型、视频增加学生的直观体验,为学生认识微观世界奠定感性基础;通过收集整理科学家探索微观世界的资料,感受科学家探索微观世界的方法、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后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激发学习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

课堂给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

以问题为线索,引领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基础知识,反思评价自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科素养。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的展示是在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

学生学出的问题是真问题,教师助力学生解决真问题,课堂教学才有针对性。

四、教学资源1.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演示器(用橡皮泥、铜丝制作)。

2.太阳系行星模型演示器。

3.物质微观结构科普音像资料。

4.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PPT课件。

5.学案、检测题。

课前安排学生分组收集科学家汤姆生、卢瑟福、查德威克、盖耳曼等探索微观世界的资料–科学贡献、趣闻轶事,概括成200字的短文。

每组一位科学家。

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说明◎组成分子的原子是可分的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提出问题。

第7章第2节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案 新苏科版

第7章第2节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案 新苏科版

个人复备第七章第三节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时间】________ 【 教者】 【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2.通过阅读教材,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了解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奥秘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知道这种探究还将继续进行下去;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4.了解加速器在探索微观粒子中所起的作用,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知道在对粒子世界的探索中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与加速器技术的革新和进步是分不开的。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 二、目标定学: 三、预习探学:1.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建立了类似____________的核式结构模型。

该 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 和带负电的 构成的, 且正负电荷 相等, 位于原子的中心, 受原 子核的吸引,绕核做高速运动。

2.在探索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的历程中,人们首先发现了 ,进 而认识到原子是由 和 构成的,后来国,人们发现原 子核是由_______和_______构成,_______带正电荷,_______不带电。

质 子和中子统称为 ,它们都是由被称为 的更小微粒构成的。

3.请你从原子开始,将你所知道的组成物质的微粒按照直径从大到小的顺序 大致排列出来。

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 (一)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提出问题:原子是可分的,那么,电子和原子核是如何分布的?原子核是否可以再分?2123(三)生活·物理·社会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交流下列问题:1.什么是加速器?它有什么作用?2.我国在加速器方面有什么贡献?3.加速器在科学技术中有什么重大作用?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五、总结提学:1.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建立了类似____________的核式结构模型。

该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和带负电的构成的,且正负电荷相等,位于原子的中心,受原子核的吸引,绕核做高速运动。

《探索更小的微粒》参考教案1

《探索更小的微粒》参考教案1
3.平常所说的“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依靠摩擦,使
,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电,并且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电荷。
4.通常情况下,原子是呈中性的,这是因为()
A、原子核不带电
B、中子不带电
C、组成原子的所有微粒不带电
D、原子内的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5.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
分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呢?
交流课后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粒子的知识。
我国古代有这么一段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它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科学家研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
猜想:原子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
1897年,汤姆逊借助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知道了原于中有电子,后来人们经实验研究还发现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的。
为了检验盖尔曼所提出的设想,科学家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了使粒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人们采取的办法就是将粒子的运动速度加至极快,于是人们便不断地改进加速器,可见加速器是我们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3页。
夸克可不可以再分呢?
如果想找到更小的微粒,该怎么做?
师:很好。在探索微观世界的进程中,人们不断发明探测工具,由放大镜到显微镜再到加速器,这些工具拓展了人们的视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还会继续深入下去。
教具
1.活动器材:塑料尺、碎纸屑、玻璃棒、丝绸、塑料绳。
2.各种物质的分子模型、图片资料、原子行星结构的模型课件。
3.学生课前准备的有关资料。
教学程序设计
学生活动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素材大全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素材大全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苏科版

一、微粒的性质1. 学习目标:(1) 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如体积小、质量轻、不断运动等。

(2) 掌握微粒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2. 教学内容:(1) 引入微粒概念,展示微粒模型图,让学生直观了解微粒的形态。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微粒的基本性质。

(3) 分析微粒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如物质由微粒组成、微粒间有间隔等。

3.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微粒的性质。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学习兴趣。

二、原子结构1. 学习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如原子核、电子等。

(2) 掌握原子核的组成,如质子、中子等。

2.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结构模型,展示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

(2)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如质子、中子等。

(3) 分析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关系,如电子绕核运动等。

3. 教学方法:(1) 采用模型展示法,让学生直观了解原子结构。

(2) 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掌握原子核的组成。

三、元素周期表1. 学习目标:(1)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如原子序数、电子排布等。

(2) 掌握常见元素的位置及其性质。

2. 教学内容:(1)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如原子序数递增、电子排布等。

(2) 讲解常见元素的位置及其性质,如金属、非金属等。

(3) 分析元素周期表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如化学反应、材料科学等。

3. 教学方法:(1)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2)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四、化学键1. 学习目标:(1) 了解化学键的类型,如离子键、共价键等。

(2) 掌握化学键的形成及其作用。

2. 教学内容:(1) 介绍化学键的类型,如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

(2) 讲解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如电子转移、共享等。

(3) 分析化学键在物质结构中的作用,如稳定性、熔点等。

3. 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键。

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和分子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

2. 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和电子,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探究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原子和分子的概念2. 原子核和电子的结构3. 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原子核和电子的结构,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

2. 教学难点: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关系,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的实验探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子和分子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增强学生对原子和分子结构的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实验器材。

2. 提前让学生预习相关知识,了解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概念。

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原子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是由哪些粒子组成的?”二、探究原子核和电子:1. 提问:“原子核和电子之间有什么关系?”三、学习分子:1. 讲解分子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的。

2. 提问:“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四、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1. 讲解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引导学生了解它们在空间中的运动特点。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原子和分子的运动情况。

五、课堂小结:2. 强调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六、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绘制一幅原子结构的示意图,标注原子核和电子的位置。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分子运动的观察日记。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望。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构成,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基本性质。

2. 引导学生认识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7.3 探索更小的微粒知识梳理:一、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二、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提出者:卢瑟福观点: 1.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的;2.原子核位于中心,电子绕核告诉运动;3.原子核很小,电子更小类似:行星绕日的太阳系结构三、原子核的结构观点:原子核有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与中子由夸克构成。

四、带电性1、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带电数量相等;2、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课堂例题]例1 物体带电是怎么回事?分析原子中存在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而且原子核所带正电的电荷跟原子中所有电子所带负电的电荷是相等的,原子处于不带电的中性状态。

当中性的原子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时,就显示出带正电,相应的物体就带上正电。

反之,当中性原子获得多余的电子时,就显示出带负电,相应的物体就带上负电。

点拨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这样的中性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就能使物体带上电。

例2 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分析原来,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点拨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要想带电,它们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要不同。

如两个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就不能使物体带电,因为它们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相同。

例3 电子、质子和中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分析(1)它们的相同之处是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它们的不同之处是:①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②质子、中子的质量差不多,电子的质量很小,因而原子的质量几乎多集中在原子核上。

例4 某同学拿着橡胶笔杆在头发上摩擦几下,然后用笔杆靠近吊在细线上的泡沫塑料小球,小球被吸引过来,但一接触就分开了。

请对该同学的这个小实验作出解释。

分析橡胶笔杆跟头发摩擦而带电。

当带电的笔杆靠近不带电的泡沫塑料球时,由于相互吸引而接触,两者接触时,泡沫塑料球与笔杆带上了相同的电荷互相排斥,所以两者又分开。

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二、探索更小微粒[设计说明]本节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三个层面来展示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世界:第一方面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制作水分子的模型,结合学生在有关科学、自然等课程中所获得的对原子、分子方面的基本认识,是学生认识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第二方面展示了比原子更小的世界,通过学生探究摩擦起电的活动,得出原子还是可以再分的,使看起来很深奥的知识通过巧妙的探究活动来体会认识。

第三方面是展示了人们在探索原子内部的粒子世界所做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激励学生献身科学的志向[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4、通过对微观粒子的了解,知道自然界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人类不断去探索、研究,感知微观世界的丰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教具学具]石墨、金刚石分子模型;DNA分子模型;反映原子模型的课件;玻璃棒、纸屑、丝绸;阴极射线管;纸风车、水分子模型、塑料绳[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2、难点: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课前研究(学习)的问题]1、查阅资料,了解水分子的构成,并制作模型2、了解一些微观世界中的粒子的基本知识[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一、导入 4分钟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能不能再分呢?我们来看我国古代的这么一段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生:大致意思是说一根一尺长的短木棍,每天截取一半,分也分不完。

万世不竭”。

它表达了什么意思呢?师:那么是不是像他们说得那样可以无休止的分下去呢?上堂课要求大家回去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粒子情况,大家都完成得不错,这里搜罗了一些相关网站。

八年级物理下册《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材主要涉及微粒、元素和化学反应三个方面的内容。

教材内容相对简单,但是学生对微粒的认识需要从以往的经验中得到推理和升华。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系统的科学思维方式。

二、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粒的概念,懂得元素和化学反应的定义与特征,掌握探索微粒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科学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微粒的概念,了解元素与化学反应的定义与特征;教学难点: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欲望,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思维。

四、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课堂讲解、个案分析、组织讨论、实验探究等方法。

在课堂讲解时,教师要注意阐述知识的前后关系及其实际应用,让学生能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在实验探究中,注重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知:通过引导学生对微粒的认知,了解微粒的概念与作用;2. 课文解析:让学生理解元素与化学反应的定义及特征,运用它们探索更小的微粒;3. 组织实验活动:通过组织实验,让学生了解微粒的性质和形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4. 拓展知识:通过拓展知识,让学生了解微粒的种类和作用,拓宽他们的视野;5. 归纳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复述能力;6. 课后作业:布置适当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本单元知识。

八年级物理下册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学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学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学案《探索更小的微粒》学案一、预习目标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知道原子还可以由更小的质子和中子组成.3. 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二、导学流程问题一:既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能否再分呢?分析:从摩擦起电的原因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带负电荷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原子核组成的,说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问题二:那么,电子和原子核是怎样分布的?原子核是否可以再分了呢?活动一:探究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学生阅读课本P31图7-17和图7-18或者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原子核的结构.(1)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发现了________,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________.(2)人们知道了原子核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3)原子是不显电性的,而组成原子的电子是带________电的,所以原子核肯定带正电;而中子是呈中性的不带电,所以质子肯定的是带________电的.总结: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分子是由不显电性的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2.再读课本P31图7-17和图7-18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①在1897年,汤姆逊首先发现了电子,提出了原子核的________________,他认为电子像蛋糕中的枣子一样是镶嵌在原子核内部的.②,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结构的__________ ______,提出了电子是围绕原子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结论]:1)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转.2)原子核带正电的电量和电子带负电的电量相等.3)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上.4)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一样.问题三:那么质子、中子能不能再分下去呢?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问题四:那么夸克可不可以再分呢?分析:如果想找到更小的微粒,假如你是科学家,你会怎么做?在探索微观世界的进程中,人们不断发明探测工具,由放大镜到显微镜再到加速器,这些工具拓展了人们的视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还会继续深入下去.活动二:阅读课本P33“生活物理社会”,了解加速器在生产、生活以及探索微观世界奥秘中的重要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问]丝绸和玻璃棒相比,哪个对电子的
束缚能力较强?毛皮和橡胶棒呢?
师:从以上的结论,你能不能总结出物质生: 得失电子的能力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摩擦绸末 起电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毛皮和橡胶棒相比 [结论]
1)物质得失电子的能力与原子核对电子的
束缚能力有关
2)摩擦起电的原因: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
丝绸和玻璃棒相比,丝
子能否再分呢?
[摩擦起电实验]: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可以吸引小纸屑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可以吸引小纸屑
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什么?(摩擦 可以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
[提问]
1)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与此类似呢?
2)既然原子是不显电性的,为什么摩擦能
(谈谈分子后回答总 子是有原子组成的,
原子是不显电性的。
师:既然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 一样,有没有可能电子会脱离原子核的束 缚而“离家出走”呢?
刚才我们做的“摩擦起电”实验就能 说明这个问题,下面我们来解释一下摩擦 起电的过程
3.解释摩擦起电的过程
师: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经过摩擦 之后就会失去电子,从而带上正电,而丝 绸得到玻璃棒的电子带负电;用毛皮去摩 擦橡胶棒,橡胶棒经过摩擦会得到电子, 从而带负电,而毛皮失去了电子带正电。
课题7,
2探索更小的微粒授课时间
的。马
学教 最小」 冃具

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 组成

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
[元,原子还可以由更小的粒子组成。橡胶棒、小纸屑
3•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 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 种 糅去沐取纵统 徘行下
生: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
「的,原子核对电子有一
束缚作用,使得电子围
绕中央的原子核作圆周运
动;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 组成的;质子和中子又是有 许多的夸克组成的。
么规律:
[结论]:
1)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转。
2)原子核带正电的电量和电子带负电的电
量相等。
3)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上。
4)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 一样。
总结: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分子是 由不显电性的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带负电 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原子核是 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 质子和中子是由大量的夸克组成。
2.原子模型
师:物质的微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百 多年来,科学家一直不断的研究探索这些 微小粒子,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1897年,汤姆逊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 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提岀了 “枣 糕模型”他认为电子像蛋糕中的枣子一样 是镶嵌在原子核内部的;在此基础上,卢 瑟福建立了 “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提 出了电子是围绕原子核做高速的圆周运 动。下面我们根据原子的结构来看看有什
学生思考后回答。
起电呢?
[启示原子是可以再分的(阅读课本為 并观看录象,观看录象后提问)
师: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核是由什组M么组成的?质子和中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定郎 师:我们现在来共同分析一下以上的微粒 都呈现怎样的电性?原子是不显电性的, 而组成原子的电子是带负电的,所以原子 核肯定带正电;而中子是呈中性的不带电, 所以质子肯定的是带正电的。
C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
D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
6.通常情况下的原子和组成它的微粒当
中,不显电性的是()
A整个原子、原子核B整个原子、质子
C整个原子、中子D质子、中子
322
7.lcni水里含有3. 35X10
个水分子,一 个水分子的质量是多少克?
8.191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a粒子 从氮原子核中打出了。卢瑟福提
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试根据后面“相 关连接”,简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的行星
板 书 提 纲
4哭生。
:甲L rl -』亠
沐丿口/J、羽
现了,从而揭开了人们对
内部的认识。
2.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组成的,若一
个原子的直径是10
切米,我国科学家制造
的纳来碳纤维管的直径是33纳米,相当于
个原子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长度(1
◎米)
纳米二10
3.平常所说的“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
电,只是依靠摩擦,使,
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电,失去电子的物
体带电,并且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同
时带上了电荷。
4.通常情况下,原子是呈中性的,这是因
为()
A原子核不带电
B中子不带电
数与
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学生回答。
学生练习。
5.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
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
是()
A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
B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
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强;
,橡胶棒
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强一
止匕
■VO
到另一个物体
4.小结:
师: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请你们回忆一
下,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1)分子的组成、原子的组成结构、组成 原子的微粒的电性
(2)知道原子结构得岀规律
(3)摩擦起电的过程、原因
5.课堂练习:
1.1879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首先发
玻璃棒、丝绸、毛皮、
审占
姙占
豹r%肉窘
教学冃标教呻
?日幻招旦瑩出汪对1
1.物质的微观世界
师: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分子生: 是不是最小了呢?还可不可以再分?结):分
师:比如水分子H20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 氧原子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COr是由一个 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组成的。
师:既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