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检测(二十八)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作业】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课时规范练28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课时规范练28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课时规范练28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一、选择题1.(2019博雅闻道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19)美国历史学家罗伯兹说:“16世纪早期,一场深重的危机令西方基督教世界大为震动。

它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

”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A.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展开B.新航路促进基督教传播C.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D.英国发生清教革命运动“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可得出与宗教改革有关,故A项错误;“基督教传播”不会对宗教产生冲击,故B项错误;“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是宗教改革产生的影响,故C项正确;“英国发生清教革命运动”是在17世纪,故D项错误。

2.(2019河北唐山摸底考试,35)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以路德为代表的市民阶级同以萨克森选侯为代表的世俗贵族阶级结成了反对罗马教廷的同盟。

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二者都有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B.民族矛盾成为德意志主要矛盾C.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D.建立资产阶级廉俭教会的需求,他们阻碍、反对发展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由材料“以路德为代表的市民阶级同以萨克森选侯为代表的世俗贵族阶级结成了反对罗马教廷的同盟”可知市民阶级与贵族阶级共同反对罗马教廷,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宗教改革而非文艺复兴,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对罗马教皇的反抗而非建立廉洁教会,故D项错误。

3.(2019广东揭阳一模,33)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

”下面能够体现马丁·路德这一宗教思想的是()A.因行称义B.神权高于教权C.人权至上D.信仰得救,信徒和上帝不需要第三者,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使可以获得拯救,即信仰得救,故D项正确。

1517年,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只要信徒购买赎罪券即可得救,即因行称义,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题目未体现神权高于教权、人权至上,故B、C两项错误。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13.2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含答案)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13.2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含答案)

13.2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马克思认为:“他把人从外在宗教中解放出来,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

他把肉体从枷锁中解放出来,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枷锁”。

“他”的主要思想是() A.因行称义B.君权神授C.因信称义D.人非工具解析: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判断“他”指的是马丁·路德,其主要思想是因信称义,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答案:C2.英国学者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本质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B.反世俗君主的民主革命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解析:题干强调反对教皇是因为他“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说明宗教改革的性质是反封建的政治斗争,D项正确。

答案:D3.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

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

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

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

”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它()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B.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C.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的宗教改革。

材料中的信息“义人必因信得生”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思想,即只要信仰即可得救,这实际上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故答案为B。

答案:B4.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曾在《快乐的科学》中借疯子之口喊出了“上帝死了”,疯子接着承认,是“我们”杀死了他。

这里的“我们”是() A.文艺复兴文学家B.宗教改革家C.启蒙运动思想家D.社会主义者解析:启蒙思想家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自己的“理性”,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因此题干中“我们”是启蒙思想家,答案为C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9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9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含解析新人教版

考点规范练39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1.1555年,欧洲奉行新旧教两派的国家签订《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协议由各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不能接受者只有迁居他国。

由此可知,这一和约( )A.界定了新旧教派的势力范围B.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C.推动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开展D.促成欧洲世俗权力高于教权,故A项错误;材料“协议由各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说明《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故B项正确;和约签订时,欧洲宗教改革已经开始,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世俗权力高于教权的信息,故D项错误。

2.笛卡尔认为,需要哲学家们用“自然的理由”来说服不信宗教的人,归结到一句话,就是用几何学那样精确的方法来处理形而上学的神学。

笛卡尔的这一“方法”( )A.消除了科学与宗教的对立B.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宣扬C.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发展D.巩固了天主教会的统治,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自然的理由”“用几何学那样精确的方法来处理形而上学的神学”,强调用科学理性的方法来宣扬神学,这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发展,故B项正确;宗教改革强调“因信称义”、信仰得救理念,与材料宣扬神学的方法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宣扬神学的方法,未巩固天主教会的统治,故D项错误。

3.18世纪初,欧洲兴起了一股博物学热,这股博物学热实质上反映的是一种流行性的自然崇拜之风。

“自然界几乎被视作神”,是人们心目中的美德导师。

当时的思想家热衷于从精神上追求人类早已逝去的“自然状态”,并进而移情于实际存在的自然界。

出现材料中博物学热的历史条件是(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启蒙运动的影响C.生物进化论提出D.人文主义的复苏,追寻人类早已逝去的“自然状态”。

结合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8世纪初”,可知这一时期启蒙思想传播,进一步发展了人文精神,使人们摆脱外在的神学束缚,力求认识客观的外界事物。

故B项正确。

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是18世纪中后期,A项错误。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教版)练习: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 含解析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人教版)练习: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 含解析

一、选择题1、1521年,在沃尔姆斯帝国议会上,路德引用《圣经》宣称:“今天基督福音仍然与古代一样引起纷争与动乱。

这是上帝福音特点,是早已预定。

耶稣基督曾经说过,我来并不是让人间享太平,而是动刀兵。

”路德这番言论意在()A、谴责德国教派林立纷争不断B、强调基督教蕴含着反抗精神C、赞赏帝国议会保障了普选权D、激励新教徒应做上帝逆子解析: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谴责德国教派林立纷争不断,故A项错误;据材料“今天基督福音……纷争与动乱……而是动刀兵”可知路德强调基督教蕴含着反抗精神,以此反对罗马天主教会权威,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赞赏帝国议会保障了普选权,故C项错误;依据“引用《圣经》”“耶稣基督曾经说过”可知依然顺从上帝,并非激励新教徒应做上帝逆子,故D项错误。

答案:B2、马丁·路德认为:“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券并不需要痛悔人,是在传与基督教不符道理。

……一个真诚悔改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该主张直接目是()A、推动宗教信仰自由B、否定教会权威C、抵制天主教会掠夺D、传播无神论思想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认为天主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即可免罪说法是不符合基督教教义,即反对天主教会用兜售“赎罪券”方式进行掠夺,故C项正确。

答案:C3、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地接受起来。

所谓“因信称义”,就是内心真诚,外在不论,只要内心信仰上帝,都可以得到上帝救赎。

“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接受”主要原因是()A、人们渴望得到上帝救赎B、其符合基督教信仰原则C、马丁·路德积极倡导D、其蕴含了自由主义精神解析:“因信称义”体现了人价值,摆脱了对教会依赖,蕴含了自由主义精神,这才是人们“真正接受”它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答案:D4、学者钱乘旦指出:“值得注意是宗教改革运动直接后果并不是社会生活世俗化。

恰恰相反,16、17世纪欧洲正是由于新教出现才使得宗教情绪变得更为强烈。

【配套K12】2019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模块三 第12单元 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配套K12】2019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模块三 第12单元 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第28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考点1|“与上帝直接对话”——宗教改革(对应学生用书第225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背景1.经济条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思想条件:文艺复兴的影响下,人们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3.主要原因:天主教会与德意志之间的矛盾加深。

4.导火线:1517年,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二、概况1.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2.扩展: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如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

三、主张1.因信称义:只要虔诚地信仰灵魂便可获得拯救。

因信称义的主张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是一种人文主义宗教观。

2.简化宗教仪式。

每个人都可和上帝直接交流,无需神职人员干预和繁缛的礼拜仪式。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3.《圣经》是人们的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

人人在上帝和《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不用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4.世俗统治权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教会应该从属于国家,罗马天主教会不应该干涉德意志内部事务。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5.僧侣可婚配和还俗,铲除教士和俗人之间的隔阂。

四、影响1.直接影响: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

2.经济方面: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3.经济方面: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4.思想方面: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总之,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史料二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

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三 第12单元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课后限时集训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三 第12单元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课后限时集训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第28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理解为对教会某些弊病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

”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A.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的B.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运动实质C.宗教改革是因为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D.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B[材料并未涉及“异端的形式”,故A项错误;材料“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说明宗教改革一词并不能反映该运动的根源、本质,故B项正确;材料论及宗教改革的本质,非引发改革的原因,故C项错误;D项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2017·大连模拟)1517 年,传教士马丁·路德揭露赎罪券的欺诈,宗教改革像野火一样烧遍欧洲,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否定信仰上帝B.主张废除教阶制与宗教仪式C.挑战教会权威D.极力宣扬《圣经》的至高无上C[否定信仰上帝与材料“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宗教改革的内容没有涉及废除教阶制与宗教仪式,故B项错误;从材料“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可知,马丁·路德的改革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故C项正确;D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与题意不符。

]3.马丁·路徳废除了教士的豁免权以及牧师、僧侣、修女不交纳赋税、不履行城市义务的权利,从而把他们纳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

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繁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

这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A.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B.倡导因信称义,宣扬理性主义C.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D.关注民众疾苦,体现人文主义C[题干材料有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马丁·路德倡导因信称义不是宣扬理性主义而是人文主义,故B项错误;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德国宗教改革关注民众疾苦,故D项错误。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4.27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课时提升作业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4.27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课时提升作业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4.27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课时提升作业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马丁·路德提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的观点。

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人们应严格遵守基督教的仪式B.在宗教信仰上应遵循牧师指导C.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直接沟通D.人们应自觉传播基督教的教义【解析】选C。

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故选C项。

2.(xx·深圳调研)德国纽伦堡市的慈善救济观念在16世纪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认为政府应该介入社会救济机构的管理,个人慈善捐助是人世间的善行,与是否拯救自身灵魂无关等。

出现这些变化主要是因为()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推动社会福利改革B.宗教改革带来的世俗化影响C.德意志的统一加强了政府职能D.地理大发现开拓了人们的眼界【解析】选B。

16世纪德意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使民众逐渐从教会的精神束缚中解脱出来,在慈善救济观念方面强调政府的介入和个人慈善捐助,而这些“与是否拯救自身灵魂无关”,表明他们更加关注现实社会的生活,体现出世俗化的趋势,故选B。

A、C不符合时间限制;地理大发现与题意无关,排除D。

3.(xx·新郑模拟)法国启蒙思想家毕封说:“大自然之所以能全面发展,所以能够达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样完善和辉煌,完全是靠了我们的双手。

”他的这一论点的实质意义是()A.否定上帝创造世界的观点B.揭示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C.宣扬他对自然科学的贡献D.号召人们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解析】选A。

解读题干信息,意思是大自然得以发展是靠人的双手,也就是说明人的劳动创造了世界的美好,故否定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观点,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加固训练】(xx·金丽衢十二校一模)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其著作《资本主义论丛》中曾经指出,18世纪的欧洲,“礼拜堂日趋没落,实验室欣欣向荣”。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8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28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八) 某某改革和启蒙运动(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8·某某模拟)1521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传召贴出“九十五条论纲”的路德参加帝国会议,企图让他在会上公开放弃自己的观点。

路德却这样回复:“我不能,也不愿放弃,因为反抗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确,这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

”这表明 ( ) A.王权取代教权获得某某裁判权B.路德坚持人文主义某某观C.封建势力与罗马教廷立场一致D.德国拉开某某改革的序幕B[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马丁·路德坚持自己的“良心”,也就是坚持信仰自主和精神自由,这是人文主义某某观的反映,故选B项。

]2.路德认为,“信”不是外在修炼的结果,而是与之俱来的、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之中的东西。

路德把最基本的某某信条直接建立在个人内心之中,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某某。

这一主X( )A.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B.把人从外在的善功和圣事的枷锁中解放出来C.使天主教会及其神职人员失去了存在的必要D.与宋明时期“陆王心学”的思想本质上一致A[根据材料中“路德认为,‘信’不是外在修炼的结果,而是与之俱来的、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之中的东西”“也就是说他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发现了某某”,得出他主X“因信称义”,认为人可以通过自己发现“义”,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故A项正确。

]3.马丁·路德曾指出:“所有节日都应当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

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日,就应当把它们并入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的时间。

”这一观点( )A.有利于促进工商业发展B.将矛头指向“因信称义”C.强调市民要禁欲和节制D.揭开了某某改革的序幕A[材料内容说明马丁·路德主X将某某节日与某某仪式简约化,以便节省时间与金钱发展工商业,故A项正确;将矛头指向“因信称义”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与禁欲和节制无关,故C项错误;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某某改革的序幕,与题干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训练33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训练33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考点训练33 某某改革与启蒙运动[题组一基础小题]1.(2019·某某永安一中月考)德意志某某改革时期,以路德为代表的市民阶级同以萨克森选侯为代表的世俗贵族阶级结成了反对罗马教廷的同盟。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二者都有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B.某某矛盾成为德意志主要矛盾C.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D.建立资产阶级廉俭教会的需求答案 B解析市民代表和世俗贵族联合反对教廷,是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对本民族权益的捍卫,是欧洲民族国家兴起的表现,故某某矛盾成为德意志主要矛盾,故选B项。

世俗贵族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排除A项;材料与某某改革相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资产阶级建立廉俭教会的需求,排除D项。

2.(2019·某某雅礼中学月考)马丁·路德宣称,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

这种主X在当时的主要进步意义在于( ) A.打破了罗马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B.使个人获得了与教皇同等的某某地位C.打击了某某权和专制王权D.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救赎的自主权答案 D解析马丁·路德认为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否认了教皇和教士是通往天堂钥匙的掌管者,使人们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和精神的自由,马丁·路德的主X是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故答案为D项。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通过某某改革,个人并没有取得与教皇同等的某某地位,排除B项;某某改革没有打击王权,排除C项。

3.(2019·某某某某实验中学诊断)马丁·路德认为:政府必须掌握在世俗统治者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负责,人世间的教会作为一种世俗组织,也要归世俗政府管理。

这一观点( )A.否定了神学对人们的精神控制B.有利于加强世俗君主的权力C.使德意志建立起统一的国家D.得到欧洲贵族的普遍支持答案 B解析根据“政府必须掌握在世俗统治者手里……人世间的教会作为一种世俗组织,也要归世俗政府管理”可知,马丁·路德主X世俗君主不仅掌握世俗权力,而且应该控制教会,这有利于加强世俗君主的权力,故B项正确。

高三一轮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课堂练

高三一轮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课堂练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课堂检测1、当传教士把中国文化带回欧洲后,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就感觉到这是一个以道德为本的、以人的自我提升为主的文化.中国和西方的传统宗教文化完全不一样,是以人为本的。

由此可知( C )A.西方近代人本主义源自中国文化 B.中国文化孕育着西方近代人文精神C.启蒙运动从中国文化中级取了营养 D.中国古代文化逐渐摒弃了神秘色彩2、“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在组织一个人统治人的政府时……须首先使政府能管理被统治者,然后再使政府管理自身……经验教导人们,必须有辅助性的预防措施。

”这反映了启蒙思想家们要求( C )A.天赋人权反对君主专制 B.人民主权强调以人为本C.分权制衡防止绝对权力 D.契约精神尊重公共意志3、伏尔泰说:“公民能够使用自己的笔就像使用自己的声音那样,我们中的每一员都拥有这些好处,即用自己的笔向全民族发出声音!”可见,伏尔泰( B )A.反对封建专制 B.强调思想自由C.主张社会契约 D.提倡人人平等4、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

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

”这一材料表明他主张( B )A.实行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B.利用社会契约保障人民权利C.国家权力应相互制约与平衡 D.人不应视他人为自己的工具5、17世纪的中国出现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著名思想家,18世纪的法国涌现出了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举世闻名的大启蒙思想家。

中法两国思想家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B )A.倡导理性主义,批判愚昧和迷信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C.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6、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试图限制君主的权力,剥夺君主及其政府干预司法事务的权力,以保障人民的政治自由和生命财产的安全。

为此,启蒙思想家主张( C )A.权力的运用须体现人民意志 B.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C.分权制衡必须成为建制原则 D.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7、高二某班的一堂关于启蒙运动的综合探究课中,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的观点,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A )①启蒙思想用理性之光照亮了欧洲近代社会发展的道路②18世纪中叶启蒙运动进入高潮③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等要求,实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④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宗教思想体系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8、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现代化的进程。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一、选择题1、在14世纪初的佛罗伦萨9万人中,约有8000—10000名男女学童在“俗语学校”就读,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教育( )A.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B.重在培养人们的政治素养C.意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D.渗透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答案:D解析:材料并未体现反宗教神学的一面,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注重培养“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并非政治素养,故B项错误;14世纪,文艺复兴,是假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推行资产阶级文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以人为中心,是人文主义的发展,故D项正确。

2、文艺复兴时期,骄傲的人文主义者喜爱研究异教拉丁诗人,但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这些人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得到许多富有的教会人员的欣赏。

这说明( )A.教会人员是文艺复兴的推动者B.人文主义者避免与基督教冲突C.基督教的包容性助力文艺复兴D.文艺复兴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答案:D解析: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神学的思想解放运动,教会人员不是文艺复兴的推动者,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主要内容是抨击教会神学的腐朽黑暗,故B项错误;基督教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是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反对神学禁欲苦行,抨击教会腐朽,但从“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可知,文艺复兴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故D项正确。

3、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康德认为启蒙的真谛在于( )A.推翻专制B.人身自由C.思想自由D.主权在民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归纳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可看出康德认为启蒙运动就是要实现思想自由,故C项正确。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8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课堂练习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8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课堂练习

第28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题组一宗教改革1.马丁·路德提出:“让每一个知道自己是基督徒的人确知:我们都是祭司,我们彼此没有分别,即是说,我们对于圣道和一切圣礼都有同等的权利。

”这一主张在当时最主要的积极意义在于()A.破除了人们对宗教神学的迷信B.顺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C.有利于各民族国家的形成D.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特权解析:马丁·路德强调的仍是宗教的信仰,故A 项错误;材料与资本积累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国家,故C项错误;路德教剥下了教士神圣的外衣,否认了他们的特权,体现了人与人的平等,故D项正确。

答案:D2.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提出“先定论”,主张信徒不仅要信仰上帝,还要做荣耀上帝的“善功”(对职业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

这一思想的提出()A.巩固了民众对宗教的信仰B.扩大了路德教的社会影响C.强化了天主教的禁欲思想D.拉近了宗教与世俗的距离解析:巩固了民众对宗教的信仰与材料强调的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加尔文思想影响下宗教派别是加尔文派,故B项错误;强化了天主教的禁欲思想与材料中“还要做荣耀上帝的‘善功’(对职业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相左,故C 项错误;在材料中对于上帝的信仰(即宗教)与对职业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世俗生活)相提并论,故D项正确。

答案:D3.马丁·路德说:“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地说服我,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话捆绑。

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见,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当。

我不能那样做。

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

”由此可知马丁·路德()A.主张信仰即可得救B.反对信仰基督教C.主张人是自由和独立的D.认为人人都可直接阅读《圣经》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马丁·路德信仰方面的改革,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只是改变信仰方式,不是反对基督教,故B项错误;材料中“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见”说明思想自由的主张,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宗教改革内容,故D项错误。

[精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三 第12单元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课后限时集训

[精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模块三 第12单元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课后限时集训

第28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理解为对教会某些弊病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

”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A.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的B.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运动实质C.宗教改革是因为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D.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B[材料并未涉及“异端的形式”,故A项错误;材料“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说明宗教改革一词并不能反映该运动的根源、本质,故B项正确;材料论及宗教改革的本质,非引发改革的原因,故C项错误;D项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2017·大连模拟)1517 年,传教士马丁·路德揭露赎罪券的欺诈,宗教改革像野火一样烧遍欧洲,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否定信仰上帝B.主张废除教阶制与宗教仪式C.挑战教会权威D.极力宣扬《圣经》的至高无上C[否定信仰上帝与材料“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宗教改革的内容没有涉及废除教阶制与宗教仪式,故B项错误;从材料“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可知,马丁·路德的改革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故C项正确;D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与题意不符。

]3.马丁·路徳废除了教士的豁免权以及牧师、僧侣、修女不交纳赋税、不履行城市义务的权利,从而把他们纳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

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繁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

这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A.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B.倡导因信称义,宣扬理性主义C.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D.关注民众疾苦,体现人文主义C[题干材料有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马丁·路德倡导因信称义不是宣扬理性主义而是人文主义,故B项错误;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德国宗教改革关注民众疾苦,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人教版)(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人教版)(含答案)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一、选择题1.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们能够回想起来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

能反映此观点的是(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②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影响。

拜伦的《唐璜》反映的是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人们对资产阶级革命后现实社会的不满,与题意不符,排除④,故选A项。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属于文艺复兴的影响,符合题意。

答案 A2. “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

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

”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卢梭BC.孟德斯鸠D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卢梭的人民主权的思想。

答案 A3. “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作出这一论述的思想家应该是()A.孟德斯鸠B.C.卢梭D.解析本题为材料理解题。

通过材料中“启蒙运动”以及选项内容可对应至启蒙思想家。

材料中多次提到“自由”,最后又具体到“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可得到关键词“理性”。

启蒙思想家中强调“理性”为康德的特点,总结自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

答案 D4.观察下图,图一反映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图二的内容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A.反皇权专制B.反封建礼教C.反殖民侵略D.反教会压迫答案 D5.薄伽丘的《十日谈》讲了一百个故事,主要诉说了天下有情人的种种悲欢离合的遭遇,其思想价值在于()A.宣传主权在民思想B.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C.弘扬人文主义思想D.倡导宗教改革解析薄伽丘的《十日谈》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人教版)(含答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人教版)(含答案)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一、选择题1.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们能够回想起来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

能反映此观点的是(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②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影响。

拜伦的《唐璜》反映的是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人们对资产阶级革命后现实社会的不满,与题意不符,排除④,故选A项。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属于文艺复兴的影响,符合题意。

答案 A2. “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

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

”这段话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卢梭BC.孟德斯鸠D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卢梭的人民主权的思想。

答案 A3. “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作出这一论述的思想家应该是()A.孟德斯鸠B.C.卢梭D.解析本题为材料理解题。

通过材料中“启蒙运动”以及选项内容可对应至启蒙思想家。

材料中多次提到“自由”,最后又具体到“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可得到关键词“理性”。

启蒙思想家中强调“理性”为康德的特点,总结自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

答案 D4.观察下图,图一反映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图二的内容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A.反皇权专制 B.反封建礼教C.反殖民侵略 D.反教会压迫答案 D5.薄伽丘的《十日谈》讲了一百个故事,主要诉说了天下有情人的种种悲欢离合的遭遇,其思想价值在于()A.宣传主权在民思想B.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C.弘扬人文主义思想D.倡导宗教改革解析薄伽丘的《十日谈》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检测:(二十七)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检测:(二十七)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含解析

课时检测(二十七)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如图是1535年欧洲的一幅画《路德是魔鬼的风笛》,画中路德的脑袋被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笛。

此画反映了当时()A.路德否定了对上帝的信仰B.路德教摆脱了教皇的控制C.宗教改革缺乏民众的支持D.新、旧教派之间的冲突激烈解析:选D马丁·路德的说法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新教派,“路德是魔鬼的风笛”应该是旧教派对新教派的攻击,故D项正确。

2.《圣经·新约》中称:“心里相信,就可称义。

”但又强调“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

因此有宗教学者认为马丁·路德强调信仰即可得救是“故意曲解了《圣经》”。

这种“曲解”()A.缓解了天主教会的危机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C.打破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解析:选C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的思想专制,创立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故C项正确;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破除了教皇的宗教权威,加重了天主教会的危机,使民众的传统信仰发生危机,故A、B、D三项错误。

3.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

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

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

但丁本意在于()A.坚持教权的至高无上B.厘清王权与教权职责C.阐述王权与教权平等D.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解析:选D“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看出当时教权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

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表明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故D项正确。

4.(2018·苏北四市期中)“(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7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作业】.do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7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作业】.doc

第37讲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一、选择题1.(2019·菏泽模拟)“他呼吁世俗权力,要求国家驾驭宗教;他谴责教士不同于俗人是欺人之谈;他力劝人们在《圣经》中找寻真谛。

”他的主张( )A.完全否定了提倡人性反对神性的主张B.逐渐破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C.极大阻碍时人获得灵魂救赎的自主权D.深刻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答案 B解析据材料“他力劝人们在《圣经》中找寻真谛”说明并没有完全反对神性,故A项错误;“他呼吁世俗权力,要求国家驾驭宗教;他谴责教士不同于俗人是欺人之谈”说明他主张破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故B项正确;据材料“他力劝人们在《圣经》中找寻真谛”可知他主张人人有权读《圣经》、理解《圣经》,使人获得灵魂救赎的自主权,故C项错误;深刻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的是启蒙运动,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故D项错误。

2.(2018·黄冈质检)海涅把马丁·路德称为“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其主要理由是马丁·路德推行的宗教改革( )A.抵御了罗马帝国的侵略扩张B.破除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C.突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D.建立了不同以往的现代宗教答案 B解析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当时罗马帝国早已结束,故A项错误;“罗马霸权”是指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粉碎罗马霸权”即破除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故B项正确;“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没有刻意说明人的主体意识,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只是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其形式没有完全现代化,故D项错误。

3.(2018·福州一中5月模拟,32)有学者研究发现,宗教改革时期,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会,都致力于重新制订缔结婚约的规则,给有效婚姻的缔结附加了一些条件,其中“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成为欧洲社会各界普遍提出的一个要求。

这表明宗教改革时期( )A.阶级对立十分严重B.家长权威得到充分尊重C.新旧教会逐渐合流D.人文主义受到沉重打击答案 B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子女和父母之间不是对立的阶级关系,故A项错误;通过“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的表述,可知在宗教改革时期,家长的权威得到了尊重,故B项正确;题干体现不出新旧教会合流的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人文主义问题,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测(二十八)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马丁·路德废除了教士的豁免权以及牧师、僧侣、修女不交纳赋税、不履行城市义务的权利,从而把他们纳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

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烦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

这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A.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B.倡导因信称义宣扬理性主义C.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D.关注民众疾苦体现人文主义解析:选C题干材料有关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的内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从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这适应了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故C项正确。

2.1543年《天体运行论》出版,针对“日心说”,路德讥讽哥白尼是“自命不凡的占星术士”“愚蠢到公然与《圣经》相违背”,加尔文也回应道:“有谁胆敢将哥白尼的依据置于圣灵之上呢?”这表明()A.自然科学仍待突破神学的束缚B.宗教改革阻碍科学革命的推进C.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背道而驰D.新教与旧教教义主张基本一致解析:选A针对“日心说”,路德和加尔文持反对意见,说明自然科学仍待突破神学的束缚,故A项正确。

3.(2018·山西名校联考)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和“王权侵害罪法”,前者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否则按侵害王权罪论处。

这反映出英国()A.不承认罗马教廷B.世俗王权不断加强C.把新教作为国教D.推崇宗教信仰自由解析:选B材料中“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禁止……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都体现了限制罗马教会权力的特点,这在客观上加强了世俗王权,故B 项正确。

4.《圣经·新约》中称:“心里相信,就可称义。

”但又强调“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

因此有宗教学者认为马丁·路德强调信仰即可得救是“故意曲解了《圣经》”。

这种“曲解”()A.缓解了天主教会的危机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C.打破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解析:选C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的思想专制,创立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故C项正确;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破除了教皇的宗教权威,加重了天主教会的危机,使民众的传统信仰发生危机,故A、B、D三项错误。

5.“他呼吁世俗权力,要求国家驾驭宗教;他谴责教士不同于俗人是欺人之谈;他力劝人们在《圣经》中找寻真谛。

”他的主张()A.完全否定了提倡人性反对神性的主张B.逐渐破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C.极大阻碍时人获得灵魂救赎的自主权D.深刻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解析:选B“他力劝人们在《圣经》中找寻真谛”说明并没有完全反对神性,故A 项错误;“他呼吁世俗权力,要求国家驾驭宗教;他谴责教士不同于俗人是欺人之谈”说明他主张破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故B项正确;据材料“他力劝人们在《圣经》中找寻真谛”可知他主张人人有权读《圣经》,理解《圣经》,使人获得灵魂救赎的自主权,故C项错误;深刻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的是启蒙运动,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故D项错误。

6.(2018·黄冈质检)海涅把马丁·路德称为“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其主要理由是马丁·路德推行的宗教改革()A.抵御了罗马帝国的侵略扩张B.破除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C.突出了人的主体意识和精神D.建立了不同以往的现代宗教解析:选B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罗马帝国早已结束,故A项错误;“罗马霸权”是指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粉碎罗马霸权”即破除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故B项正确;“一个由天意选中出来粉碎罗马霸权的贫苦修道士”没有刻意说明人的主体意识,故C 项错误;“宗教改革”只是打破了天主教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其形式没有完全现代化,故D 项错误。

7.17~18世纪,朱子学在法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等许多启蒙思想家都曾研究过朱子学,并从中吸取营养。

这一现象表明()A.启蒙思想根源于理学B.启蒙思想和理学在本质上一致C.利用理学为批判现实服务D.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解析:选C启蒙思想家从朱子学中吸取营养,其目的是为批判法国封建专制服务,故C项正确。

8.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的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这主要反映的是() A.社会契约论B.人民主权说C.自由平等D.三权分立学说解析:选B材料主要强调“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社会契约也可以废除,本质上反映出人民主权,故B项正确。

9.孟德斯鸠曾指出,英国革命把封建贵族打垮以后处于最危险的状态,很有可能会蜕变成最可怕的一种专制,个人最自由的情况实际上是专制产生最可怕的一个契机。

材料反映出孟德斯鸠()A.反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赞成英国的立宪政体C.违背了三权分立精神D.同情英国的封建贵族解析:选B材料中孟德斯鸠认为英国革命后的状态“有可能会蜕变成最可怕的一种专制”,主张以法制限制“个人最自由的情况”,即孟德斯鸠赞成英国的立宪政体。

10.自从卢梭发表小说《爱弥儿》之后,法国年轻人模仿小说中的情节,要做“居住在城里的野蛮人”。

路易王太子也深受《爱弥儿》的影响,按照卢梭的观点教育他的儿子,学一门手工匠人的手艺。

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出()A.卢梭的启蒙学说得到普遍认同B.雇佣劳动制度已遍及法国城乡C.理性主义是法国社会普遍共识D.启蒙运动促进了社会观念变化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要做“居住在城里的野蛮人”“学一门手工匠人的工艺”说明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故D项正确。

11.据不完全统计,从1789年到1800年,在世界58项重大科研成果中,法国有23项,占总数的40%。

同时期,英国只有13项,占20%;德国6项,占10%。

这一时期法国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主要得益于()A.启蒙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新古典主义思潮对科学的积极影响C.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D.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高度重视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在1789年到1800年的世界重大科研成果中法国占主体,联系史实可知此时期的法国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从而推动科学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故A项正确;新古典主义强调对历史人物的推崇,不会推动科学发展,故B项错误;1875年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最终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于19世纪中后期产生,均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C、D两项错误。

12.弗兰克·萨克雷在他的《世界大历史》一书中说道:“启蒙思想,要求我们摈弃上帝启示和传统教条,强调理性和自然规律,并且相信人类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据此可以判断,启蒙思想()A.推动了人们观念的解放B.与科学革命互相促进C.摈弃了天主教的教义D.开启了理性主义之旅解析:选A启蒙思想肯定了人的价值,提高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推动了人们观念的解放,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材料二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

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用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关于法的基本主张,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韩非子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异同。

运用相关史实分析说明两者思想的实践效果。

(1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首先翻译材料一中韩非子的言论,然后归纳概括韩非子关于法的主张;第二小问,结合韩非子所处的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总结其产生的背景。

第(2)问,从法在当时的作用方面总结二者的相同之处,从二者所处的时代、思想主张的目的、性质、内容等方面总结二者的不同点;结合韩非子、孟德斯鸠思想的作用,总结两者思想的实践效果。

答案:(1)主张:法要有权威性,由官府制定,用文字形式公开颁布并告之全体百姓;法要有公信力,赏罚分明,顺应民心;法要有实用性,是君主统治百姓的工具,刑德并用是其重要特征。

背景: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小农经济的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同:都顺应时代的要求;都重视法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都付诸实践并产生了实际效果。

异:目的不同,韩非子为了适应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需要,用法来强化专制;孟德斯鸠是为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用法来约束专制。

主张不同,韩非子主张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孟德斯鸠主张分权制衡和君主立宪。

性质不同,韩非子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孟德斯鸠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实践效果: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化了统治,完成了大一统,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奠定了基础;但因其严刑峻法,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使其短暂而亡。

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分权学说的重要代表,其三权分立的思想首先被美国成功实践,从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典型模式,对其他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14.材料在西欧,曾有过一场思想骚动,而在欧亚其他地区则没有。

这一根本的不同之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中国,儒教继续在社会中居支配地位。

它尊崇老年人,轻视年轻人;尊崇过去,轻视现在;尊崇已确认的权威,轻视变革;从而,使它成为保持各方面现状的极好工具。

最终,导致了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的气氛,排除了思想继续发展的可能;这一点有助于说明为什么中国尽管最初在发明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后来却在技术上落后于西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根据材料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自拟一个具体论题(或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