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方法概论

合集下载

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法又称质的研究方法,是科学地研究和解释科学事实的一种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是一种不使用数理统计技术的研究方法,因此在国际上一直被人们视为客观的方法。

一、质性研究概述1。

质性研究方法的概念质性研究(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简称QER)是由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创造的一个心理学概念。

是一种科学地探讨行为和事件的方法。

它采用自由的、多变量、非实验性的观察,使用第一手资料而非第二手资料,并且强调理解而非解释。

虽然“科学”并不总是意味着数据和计算,但是质性研究不仅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而且要产生出可重复的结果,就像它所追求的那样。

从根本上讲,科学应当采用科学方法去了解事物,并运用这种知识和信息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质性研究是对科学实验所得到的感性资料进行分析,以提取出新知识的研究方法。

即不是依靠精确的实验设计,而是根据对一系列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通过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的方法来得到结论。

由于没有对实验做精确的控制,不能得到精确的结果,但是通过多次重复可以减少失误率,从而提高质性研究的可靠性。

2。

质性研究的历史发展2。

质性研究的历史发展。

质性研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心理学家埃米尔·伯克的《关于特殊儿童和问题儿童心理学的研究》(1835)这部著作中。

在19世纪后期,德国的格奥尔格·威特海默(Wolfgang Kanter, 1819-1894)、瑞士的阿道夫·迈尔(Adolph May,1819-1894)、奥地利的阿诺德·豪斯霍弗(Arnold Vos hetberg,1851-1926)等人开始对与态度相关的外界条件作定量的测量,他们认为,态度是行为的函数,因此他们将态度看作是能够测量的,并且对态度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

到了20世纪30年代,科学方法的引入,使得我们能够建立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范式,使得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政治学、法学、教育学等各种学科能够广泛的应用实证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同时也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加充分地、更加透彻地、更加深刻地挖掘其背后隐藏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内在原因。

质性研究方法与资料分析

质性研究方法与资料分析
分析资料
采用归纳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 释,形成对研究问题的深入理解。
Part
02
质性研究的主要方法
访谈法
总结词
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内心世界和经验
详细描述
访谈法是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观点、感受和经验。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取 研究对象的主观感受和深层次的想法,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研究主题。
案例研究法
总结词
深入研究特定个案的详细过程和背景
VS
详细描述
案例研究法是对个别研究对象进行深入、 全面的研究,包括其背景、过程、结果等 方面。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特定 情境下的研究对象,并从中提炼出一般性 结论。
文本分析法
总结词
通过分析文本内容理解其意义和主题
详细描述
文本分析法是对书面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包 括文章、日记、信件等。这种方法可以帮助 研究者理解文本的主题、意义和作者的意图, 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研究主题。
主观性强
质性研究依赖于研究者对资料的主观解读和分析, 因此其结果可能受到研究者个人观点、经验和背 景的影响。
耗时耗力
质性研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资料收集、 整理和分析,对研究者要求较高,且研究成果产 出较慢。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获取方式
研究者应以明确、易懂的语言获取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确保其充分理解并自愿参与。
特殊情况处理
对于某些特殊群体,如未成年人、智力障碍者等,研究者应特别关注其知情同意的能力, 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其权益。
保密原则
数据保护
研究者应对收集到的个人信息进 行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给无关第
三方。
存储和传输安全
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质性研究概述

质性研究概述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为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深入探究现象,从原始资料中得出结论和理论的活动。其目的是通过互动获得对研究对象行为和意义的解释性理解。它基于哲学基础和思维模式,强调人的能动性与情境的复杂性,关注关系与互动。选题应从小处入手,反思惯性思维,考虑情境迁移,可采用个案研究、叙事探究等方法。研究问题是一个涌现的过程,需要逐步聚焦并形成概念框架。资料收集包括访谈、观察、文本和实物,资料分析则通过主题、关联和分类进行,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言等部分。学习质性研究方法可通过教材研究、练习和项目实践进行。参考书目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资源。

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最终定稿)

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最终定稿)

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最终定稿)第一篇: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总结质性研究方法考试重点总结第二章质性研究的抽样策略抽样方法;极端或偏离标准的个案抽样;最大变异抽样;同质性群体抽样;典型案例抽样;关键个案抽样;标准抽样;分层目的性抽样;滚雪球抽样或链式抽样;机会抽样;方便抽样;志愿者抽样;三角交叉捡视抽样第四章:焦点团体焦点团体访谈定义:以描述和理解一组选定人群的观点和信念为预定目的,从小组参与者的观点中获得对特殊事件的理解。

焦点团体访谈的参与者(一般为6至10个)都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或有相似的经历,或相似的关注。

焦点群体访谈具有的特征:能进行深入交流;交流重点在感兴趣的某一特定领域;互动是焦点团体访谈独特的性质;协调员在应用焦点团体方法中获得良好而准确信息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参与者通常拥有相似的社会和文化经历。

焦点团体适用的情形:焦点团体是用于研究的;研究是集中的;参与者在团体中作为团体被访谈。

为什么使用焦点团体:1、当研究者对参与者的了解不深时2、当研究者希望探求人们的知识和经历时3、适合于检测“敏感”问题或研究中涉及的“敏感”人群4、被应用于反应边缘群体的呼声。

焦点团体的使用领域:λ健康问题的探索性研究λ检测对新项目的接受度和相关想法λ解决特别项目的问题λ评估健康方案。

焦点团体不应使用在以下情况:λ不适合小组讨论的议题λ参与者在讨论这个话题时很困难λ要求统计数据。

焦点团体作为方法1、作为一种“自我包涵”的方式使用,主要用于原始资料的收集。

2、焦点团体作为资料源的“补充”方式使用。

第五章非干预性研究方法定义:是一种无干预和反应的研究方法。

它从现存的资料,如文字记录、视听材料、自然痕迹或人们的行为中提取社会和文化意义。

,它不需要其他参与者的主动参与,被研究者的社会环境不受到打扰。

包括行为踪迹研究、档案研究、伪装监视和自然实验等。

为什么要运用非干预性研究法1.由于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或政治上的种种原因,他们可能言行不一致。

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第一篇: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特点和研究步骤质性研究方法是指将研究对象从主观的角度进行深入探究,以产生对对象本质和意义的理解。

其研究对象通常是个别的、小规模的样本,以非数量化的方式获取研究数据。

与定量研究方法相比,质性研究方法不是追求数据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而是强调数据的深度和质量,尤其是对对象的意义和文化背景进行挖掘和理解。

因此,质性研究方法适用于深入剖析对象的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以及对复杂现象、多元主体和深层内涵进行探究的研究领域。

质性研究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 研究对象多样化:质性研究方法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可以研究多种不同类型的对象,如个体、小组、组织、社区、文化、经验、情感等。

2. 数据采集灵活性:在质性研究方法中,数据来源多样灵活,可以通过访谈、观察、文本分析、情境还原等各种方式获得数据,有效地满足研究对象特征的需要。

3. 研究过程相对自由和开放性:质性研究方法中,研究者不是预先定义好假设和变量,而是通过不断的沟通和交流,让研究对象自行描绘他们的观点和经验,从而发现重要的问题和意义。

4. 数据分析方式多样化:在质性研究方法中,数据分析可以采用社会网络分析、主题分析、情境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方式,以满足不同研究对象所需的分析水平。

质性研究方法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研究目的和问题的确定:研究者首先要确定研究的目的和问题,并阐明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2. 研究设计: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包括选取样本、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等。

3. 数据采集:通过访谈、观察、文本分析等方式获取数据。

4. 数据分析: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以发现关键问题和意义。

5. 结论和发现: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和发现,并与已有文献做出比较和讨论,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

6. 研究结果的传达:将研究结果撰写成文章或报告,以向其他学者和实践者传达研究成果。

总的来说,质性研究方法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能够满足多种研究对象和问题的需要。

1《质性研究方法概论》齐力

1《质性研究方法概论》齐力

质性研究方法概论齐力壹、前言什么是「质性研究方法」?要定义质性研究方法并不容易,因为质性研究方法的内在歧异性很大,在介绍质性研究方法的各种参考书中,可能包括了很多不同的内容。

最常被介绍的质性研究方法可能包括:访谈法、观察法、焦点团体讨论(focus group discussion)、文献法等资料搜集的方法。

此外,民族志(ethnography)、历史研究、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方法、叙事分析(narrative analysis)、行动研究、多元方法等综合性的研究法也常会被包括在内。

但是,也有些参考书将符号互动论、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现象学的社会学(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诠释学(hermeneutics)、俗民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等方法也纳入介绍。

部分参考书还将女性主义或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也纳入质性研究方法的范畴。

以上这些名目,有些主要只是关于数据搜集的程序或原则(如访谈法、观察法、焦点团体讨论、文献法);有些较具综合性,包括一些知识论或方法论的讨论(如民族志、扎根理论、历史研究、行动研究、多元方法等);有些本身是一套社会科学理论(如符号互动论、俗民方法学);有些却比较像是一套知识论(如批判理论、现象学的社会学、诠释学);有些则似乎只是一种特定的观点(如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

(见胡幼慧,1996;中正大学教育学研究所,2000;陈向明,2002;Denzin & Lincoln, 1994;Bogdan & Biklen, 1998;Strauss & Corbin, 1990)表一、各种质性研究方法及其主要讨论层面●知识论的问题涉及知者(或能知者)及可被知晓之事物间的关系的性质。

譬如,如果假定有「真实」(real)的实在(reality),那么研究者为了得知「事物是什么样」,他们的态度就应该是客观隔离的,或是价值中立的等。

第一章质性研究概述

第一章质性研究概述

第一节
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质性研究的涵义 质性研究不是来自一种哲学、一个社会理
论或一类研究的传统,对于质性研究尚缺乏一 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一、质性研究的涵义
• Denzin和Lincoln把质性研究看成是一种在自然情境 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 观察、交流、理解、体会和解释的过程。
建构主义具有3个主要特征:①建构主义在本体论 上持相对主义的态度;②在认识论上,建构主义主张 交往互动;③在方法论上的阐释与辩证取向。
建构主义的经典例子
当我们看见在一个房间里有一些七八岁的孩子一 排排坐在桌子后面,手里拿着书,眼睛望着前面正 在说话的成年人,我们马上会将这一场景解释为 “上课”。而我们对这一事物的理解是基于我们对 自身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之上的。如果我们从来没有 在这个星球上居住过,或者从来没有上过学或者目 睹过此类场面,我们有可能将其解释为“一些孩子 坐在一个屋子里,前面有一个大人在讲话”。或者 更有甚者,我们对“孩子”、“坐”、“屋子”、 “大人”、“讲话”这些概念都会有不同的解释。 (摘自: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二)后实证主义
19世纪初叶, 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孔 德创立了实证主义哲学, 提出用实证方“批判的现实主义”。它与19世纪初叶,法 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 义哲学有区别。
与实证主义不同之处包括:
➢ 在本体论上,后实证主义者认为客观实体是存在 的,但是其真实性不可能被完全描述,即客观真 理虽然存在,但是不可能被人们完全证实;
2.对事物的认识只有在特定的情形中才有意义,质 性研究的推理方法是将片段整合,以整体观分析 事物。

质性研究概论

质性研究概论

质性研究概论《质性研究概论》作者: 文军 / 蒋逸民编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质性研究概论》内容简介:“质性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以了解主观意义、解释人类行为与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为宗旨,主张对调查资料的诠释和社会现象的“批判与解构”,强调对事物的复杂性和过程性进行长期深入的考察与体悟。

《质性研究概论》不仅对质性研究的基本理念、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作了系统的探讨和分析,而且还对一些常用的质性研究方法作了详细介绍和深入浅出的案例说明,为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更好地掌握质性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质性研究的涵义第二节质性研究的特征第三节质性研究的历史第四节质性研究的类型第五节质性研究的伦理问题第六节做好质性研究的标准第七节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比较第二章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实证主义第二节解释学第三节人种学第四节现象学第五节建构主义第六节批判理论第七节女性主义第三章质性研究设计第一节质性研究的基本步骤第二节质性研究课题的选择第三节质性研究中的抽样第四节质性资料的性质第五节质性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技术第六节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第七节质性研究设计中的信度与效度第八节电脑在质性研究中的运用第九节质性研究成果的发表第四章个案研究法第一节个案研究的涵义和特点第二节个案研究技术第三节个案研究的资料来源第四节个案选择的标准及其成果推广第五节个案研究的优点和局限第六节个案研究中的常见错误第七节个案研究法的应用第五章参与观察研究法第一节参与观察的含义与特点第二节参与观察的类型与适用情形第三节参与观察的实施第四节对参与观察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第五节参与观察研究法的应用第六章访谈研究法第一节访谈的涵义与类型第二节访谈准备第三节访谈技巧第四节访谈记录第五节焦点团体访谈第六节访谈研究法的应用第七章历史研究法第一节历史研究的价值第二节历史研究的步骤第三节历史研究中的资料来源第四节历史资料的评估和诠释第五节历史研究法的应用第八章民族志研究方法第一节民族志研究的渊源和发展第二节科学民族志时代第三节田野工作第四节作为民族志的深描第五节民族志研究法的应用第九章扎根理论研究法第一节扎根理论的渊源第二节扎根理论的特点第三节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步骤第四节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第十章内容分析法第一节内容分析法的历史和现状第二节内容分析法的涵义与特征第三节内容分析法的过程第四节内容分析法的应用第十一章行动研究法第一节行动研究法的涵义与特征第二节行动研究法的理论基础第三节行动研究法的类型及其运用第四节行动研究法的实施程序第五节行动研究法的应用第十二章德尔菲法第一节德尔菲法的涵义与特性第二节德尔菲法的主要类型第三节德尔菲法的运用步骤第四节德尔菲法的应用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质的研究与方法论

质的研究与方法论

质的研究与方法论质的研究与方法论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质的研究和方法论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特别是在社会学研究中,它逐渐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

什么是质的研究?质的研究是一种研究社会现象,探索非数量化因素的研究方法,它的研究内容可以从社会现象的方面探讨。

它重视深入地描述和理解社会现象,强调个体和网络的关系,并着重探讨社会成因及其结果。

质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介入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社会现实。

质的研究的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可以归结为三个。

第一,它不仅强调研究主题的描述,而且强调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它鼓励研究者从深入的角度去探究研究对象,采用多种数据收集方法,以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方法。

第三,质的研究方法论强调以人文关怀的视角来了解研究对象,以及思考如何实现改善研究对象的生活。

在实践中,质的研究的方法可以包括深度访谈、观察和文献分析,也可以包括定量研究的方法,如问卷、实验等方法。

从技术上讲,质的与定量数据收集技术是相适应的,它们可以和谐地结合起来。

质的研究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是实践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它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社会现实,并改善社会问题。

它可以为研究者和社会提供宝贵的参考,为改善社会建设提供有效的信息和策略。

然而,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它只能作为补充工具,而不是唯一的研究工具。

综上所述,质的研究与方法论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有助于研究深入、介入社会关系,也有助于提出有效的策略和解决社会问题。

重要的是要注意,它只能作为补充研究的一个方面,而不是研究的唯一工具。

第一讲质性研究概论_Microsoft_PowerPoint_演示文稿

第一讲质性研究概论_Microsoft_PowerPoint_演示文稿
❖ 将质与量的方法进行整合,使之进行优势互 补,从而更大可能地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和发 展的规律
周明洁,张建新,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1)
为什么兴起?
❖ Miles & Huberman说:“质性资料太性感” ❖ 一个美国女科学家珍妮在非洲丛林中单独居
住了三年,与大猩猩为伍,通过录像带、照 片、日志和动人的故事等丰富的、第一手的、 权威的资料,向人们展示了充满魅力的内容。
其群体的文化和行为 (2)对所研究的社会背景做出全面的、整体
的理解 (3)采用灵活而可重复的研究策略
质性研究的主要特征(陈向明)
❖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在自然情境下进行,对被研 究者的“生活世界” 及社会组织的日常动作进行考 察
❖ 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从被研究者的角度理解 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
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 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 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 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陈向明)。
质性研究的定义
❖ 是一种不依赖量化的资料与方法,对于现象 的性质直接进行描述与分析的方法
质性研究的主要特征
❖ Patricia M.Hudelson: (1)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描述、分析人类及
❖ 研究原则——强调实验室研究、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基 于自然科学精确概念的认识论
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比较
领 域 定量分析
质的研究
哲学基础 实证主义(客观主义) 现象学和释义学
研究场所 实验室
自然情境
研究工具 仪器、量表、软件 摄像机、录音机、记录表
研究者本人(身份)
研究目的 证实普遍情况,预测 理解特定的社会场景
抽样
随机抽样,样本大 目的性抽样,样本小

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4.1-课件

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4.1-课件

(三)反身性(reflexivity):
检视’what was happenning’外,也必须检 视’how people know what was hap-penning’; 检视被研究者所持的观点,也必须检视研究者 自身所持的观点,及研究者所处身的环境,并 予以表述。研究行动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行动。
• 小结:
质性研究强调的是「理论应自数据产生而非 预设理论」。
六、质性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
• 自然性:注重自然情景与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开
放性思维。与定量方法的变量简化和控制形成鲜 明对照。
• 理解性:从主观的角度理解当事人的生活世界。 • 反省性:研究者本人的主观性以及研究者与被研
究者的互动交流是研究的构成部分,它们是不可 避免的。研究者对它们的反思本身就是一种资料, 成为研究的一部分。
► 质性研究认为科学研究是需要研究者亲自的参与, 并经感同身受及主观的诠释,以产生知识。
• 扎根理论的发展步骤 • 质性研究很多是采用「扎根理论」为基础,步骤
如下:
• 1.先由数据中寻找「事例」 • 2.将事例分门别类 • 3.对分类后事例诠释 • 4.以其它数据再一次验证此诠释 • 5.将低层次的分类系统,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 类
• 注意:
• 有些学者使用质性方法常用的一些技术,例
如访问、观察来搜集资料,但是随后他们却 把这些资料译码再用统计技术加以分析。所 以,事实上他们实在以量化方式处理质化资 料。请注意,当我们指称一个质性研究时, 我们并不是指上述这种用量化方式分析质性 资料的过程;我们所指的乃是利用非数学的 分析程序,凭借各种方式,包括观察、访问 来搜集资料,并且利用例如文件、文书、书 籍、录音带,甚至人口普查这种为其他用途 而搜集到的量化资料加以分析的程序

质性研究概论

质性研究概论

《质性研究概论》作者: 文军 / 蒋逸民编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质性研究概论》内容简介:“质性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以了解主观意义、解释人类行为与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为宗旨,主张对调查资料的诠释和社会现象的“批判与解构”,强调对事物的复杂性和过程性进行长期深入的考察与体悟。

《质性研究概论》不仅对质性研究的基本理念、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作了系统的探讨和分析,而且还对一些常用的质性研究方法作了详细介绍和深入浅出的案例说明,为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更好地掌握质性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质性研究的涵义第二节质性研究的特征第三节质性研究的历史第四节质性研究的类型第五节质性研究的伦理问题第六节做好质性研究的标准第七节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比较第二章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实证主义第二节解释学第三节人种学第四节现象学第五节建构主义第六节批判理论第七节女性主义第三章质性研究设计第一节质性研究的基本步骤第二节质性研究课题的选择第三节质性研究中的抽样第四节质性资料的性质第五节质性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技术第六节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第七节质性研究设计中的信度与效度第八节电脑在质性研究中的运用第九节质性研究成果的发表第四章个案研究法第一节个案研究的涵义和特点第二节个案研究技术第三节个案研究的资料来源第四节个案选择的标准及其成果推广第五节个案研究的优点和局限第六节个案研究中的常见错误第七节个案研究法的应用第五章参与观察研究法第一节参与观察的含义与特点第二节参与观察的类型与适用情形第三节参与观察的实施第四节对参与观察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第五节参与观察研究法的应用第六章访谈研究法第一节访谈的涵义与类型第二节访谈准备第三节访谈技巧第四节访谈记录第五节焦点团体访谈第六节访谈研究法的应用第七章历史研究法第一节历史研究的价值第二节历史研究的步骤第三节历史研究中的资料来源第四节历史资料的评估和诠释第五节历史研究法的应用第八章民族志研究方法第一节民族志研究的渊源和发展第二节科学民族志时代第三节田野工作第四节作为民族志的深描第五节民族志研究法的应用第九章扎根理论研究法第一节扎根理论的渊源第二节扎根理论的特点第三节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步骤第四节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第十章内容分析法第一节内容分析法的历史和现状第二节内容分析法的涵义与特征第三节内容分析法的过程第四节内容分析法的应用第十一章行动研究法第一节行动研究法的涵义与特征第二节行动研究法的理论基础第三节行动研究法的类型及其运用第四节行动研究法的实施程序第五节行动研究法的应用第十二章德尔菲法第一节德尔菲法的涵义与特性第二节德尔菲法的主要类型第三节德尔菲法的运用步骤第四节德尔菲法的应用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教育通论的质性研究方法

教育通论的质性研究方法

教育通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教育通论是教育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教育现象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形成对教育事实的深刻认识,并提供改进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

在进行教育通论的研究时,研究者需要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获得丰富、具体的数据。

其中,质性研究方法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本文将讨论教育通论的质性研究方法。

一、质性研究方法概述质性研究方法是一种描述性、理论性研究方法,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中的某个特定方面的深入分析,其目的是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和解释,形成对研究对象的深刻认识。

这种方法往往不使用统计方法,而是主要基于对参与者观察、访谈、文本和文件分析的非结构性数据收集。

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现象的深入理解,促进对现象的理性分析和合理应对。

二、教育通论中的质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访谈法访谈法是指研究者与参与者之间的对话,研究者通过对参与者的发言,理解他们的看法、感受和经验,从而获得对问题的深入了解。

在教育通论中,访谈法被广泛应用于探索学生学习的动机、教育者的价值观和理念以及教师教育的问题等。

在访谈中,研究者应该注意规划好问题的选取和提问方式,建立良好的交流氛围,从而获得更加真实、准确的信息。

2.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来了解该现象的特征和变化的一种方法。

在观察中,研究者应该进行有意义的记录,例如记录事件的时间、地点、参与者和活动等,确保记录准确和客观。

观察法在教育通论中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教育质量、教师教育和教育政策等问题。

3.文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是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剖析,以了解问题的方法。

教育文本可以包括书籍、文章、电影等,通过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可以获得对教育问题的深刻认识。

文本分析法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通论的领域,例如研究教科书的设定、课程理念的变化以及教育法规等。

4.案例研究法在教育通论中,案例研究法是一种有效的质性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是指针对某个问题或个体进行调查和研究,并进行深入剖析和全面的评估。

质性研究概述与访谈法

质性研究概述与访谈法

質性研究 – How?
• 在質的研究中,雖然我們有一些待答的問題,但不是透過 受訪者的嘴巴來直接告訴我們,而是透過其在陳述他的經 驗/知識/感受/意見的過程中,我們跟他在一個信任的 基礎上互動,才了解他所說的是什麼?之後從蒐集來的資 料再經過內容分析去提煉,研究者再去形成一個有意義的 故事或有意義的概念,最後說明想要說明的現象
– 正在發生,新的現象,所知不多
• 個人經驗/內在經驗與認知的理解 • 動態的歷程 • 情境脈絡
質性研究 – When?
• 在自然的情境中接觸真實的人,觀察真實的事,與真實的 物互動 • 研究複雜的社會現象,強調”過程”而非結構,”了解” 而非解釋 • 欲”發展了解生活的真知灼見”,而不在預測或控制 • 研究”在地”,”小規模”的社會互動
質性研究 – What?
• 質性研究的特徵
– 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工具” – 同理心的中立 (empathic neutrality) – “自然”探究法
• As it naturally happens in the natural setting
– 重視”歷程” (process) – 主觀經驗的了解
信度與效度
• 三角檢定(triangulation)
– – – – 資料來源 研究方法 研究者--second coder 理論 – 多個理論視角
• Member check • Peer examination
QR研究設計的特徵
• • • • • 以人為中心 情境導向 整體性 (holistic) 歷程性 取樣大小 (n<30)
– 優點/缺點
資料分析
• 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 對資料內部的主要組型(pattern) 進行確認, 編號和分類的歷程 – 歸納性分析 – 編碼表 (例子)

第一章质性研究概述

第一章质性研究概述
第三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第一节
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一、质性研究的涵义 质性研究不是来自一种哲学、一个社会理
论或一类研究的传统,对于质性研究尚缺乏一 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第三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第三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特点 理论基础 特性 推理方法
研究情境
研究者的角 色
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的区别
质性研究
量性研究
反对现实主义
支持现实主义
注重主观性体验 注重客观性体验
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或演绎推 理
在自然状态下或者 在自然状态下开展 在标准实验条件下
开展
研究人员作为资料 收集工具,参与研 究过程中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二)扎根理论研究
扎根理论研究(Grounded theory approach)是 由芝加哥大学Barney Glaser 和哥伦比亚大学的 Anselm Strauss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 他们于1967年在专著《扎根理论之发现:质化研究的 策略》中提出的。
第三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第二节
质性研究的类型和特点
第三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一、质性研究与量性研究的区别
量性研究建立在实证主义哲学观基础上,遵循客观 的原则去认识和验证事物。研究过程中,强调科研 设计的严谨,极力排除干扰因素及研究者本人对研 究的影响。尽量做到价值中立和客观性。

第二章 心理学研究方法(质性研究)

第二章 心理学研究方法(质性研究)

是规律的。当所有的主观性从世界 社会互动而为新的一代所重新建构。
抽离后,真实世界方存在
所有的社会行动均是意图的。
研究方法 特性描述
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实验法、问 卷调查法等。
价值中立、客观性、研究信度、效 度、归纳、可复制
人文与诠释取向:田野工作、参与及 观察、访谈、文本分析、历史分析、 个案研究与叙事法等
(三)情景描述
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述,了解事件、行动、 观点及其意义如何在特定情境下产生
第六章 质的研究
第一节 质的研究概述 第二节 质的研究实施步骤 第三节 质的研究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质的研究的实施步骤
一 提出研究问题 二 选择研究对象 三研究者身份与研究关系对研究的影响 四 确定研究方法 五 收集资料 六 整理分析资料
常规的教育教学行动研究继续不断地进行下 去……
二 质的研究的特点
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将前设“悬置”起来,研究设计可以改变 2、关注有关现象的特殊表现或深入理解 3、结论从原始资料中产生,是对社会规则和意义 的解释性理解 4、主要用文字、图表表达研究结果 5、重视伦理道德问题,关注研究关系
质的研究者的基本资料是由他们亲自收集 参与式观察的现场笔记 访谈的笔记 所调查社会现象的相关笔记 了解一种生活方式的意义、规范和模式
长时期的、直接的时间投入
以意义为中心 韦伯强调社会分析中理解的重要性,他认为描述个体以理解社会
环境的意义 布卢姆的“符号互动理论”
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 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伴的互动 当个体在处理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 运用意义,有时修改这些意义
一 提出研究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多元方法(multi-method)原則 質性研究作為一般經驗研究方法,傾 向採取多元方法,也就是不只一種資料蒐 集與詮釋、分析的方法,多元方法可促成 交互檢證(cross-validation),可提升研 究的效度或trustworthiness。
(五)多元方法原則 研究者應避免自我設限,先行排除所 謂前科學(pre-scientific)的概念與非標 準化的資料,如日常生活經驗或內省所得。 這些經驗、前理解對於描繪出事物完整圖 像都有幫助。
質性研究方法概論
齊力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系 副教授
一、質性研究與計量研究的對稱性? 計量與質性研究方法名稱上似有明顯 的對稱性。其實,計量研究較宜視為一般 經驗研究中的一種特例。一般經驗研究沒 有理由排斥計量研究,但是也沒有理由獨 尊計量研究。獨尊計量研究,是實證主義 (positivism)思維下產生的態度,以計量 標榜客觀性、標準化性與可概推性。
三、質性研究方法的地位 質性研究常被視為整個研究的前導部分,相對 於後期的計量研究而言,它常被認為是比較不 嚴謹的、未標準化的、不重要的。質性研究的 專業地位常是在這樣的討論脈絡裡被定型,
三、質性研究方法的地位 質性研究方法一直未能發展成為較有系統的、 明確且標準化的程序。這可能是質性研究方法 被忽視的主要理由。但是…
實證取徑的研究者會選擇質性研究方法,常因 為研究所處的階段尚不便採行計量的方法,或 是研究者的條件尚無法進行計量的研究。這些 方法常被視為研究的前導部分。整個研究最後 的目的也仍然是在於找到法則,或對事物提出 因果性的說明。
質性研究與詮釋取徑更具有選擇的親近性。質 性研究適合展現詮釋取徑所欲展現的社會世界 的形貌。對詮釋取徑的研究者而言,社會研究 的目的是在發展對社會生活的了解,以及發現 他們在自然狀況下的人們如何建構意義。他們 想知道,對被研究者而言,什麼是有意義的、 什麼是他們所關切的,或者個人如何經驗日常 生活。
詮釋研究者研究有意義的社會行動,而不只是 外在的、可客觀觀察的人類行為。社會是人們 附上主觀意義的行動,是帶有目的或意圖的活 動。研究者必須將行動者的理由以及行動的社 會脈絡納入考慮。人類行為是在人群互動的過 程中獲得意義。那些人共享一個意義系統,使 他們能把人類行動詮釋成某個具有社會關聯的 暗語或行動。
一、質性研究與計量研究的對稱性? 關於人類社會現象的研究,不能忽視行 動者的主體性(subjectivity),這是自然科 學的研究對象最不同於社會科學的地方。從 而行動者會對於自身的行動與其他事物進行 詮釋,並賦予「主觀意義」(subjective meaning)。這種主觀意義並非真相(reality) 之外的添加物,而是真相的重要構成部分。
質性研究者在方法的講求原則與研究倫理上的 看法,仍然存在著極大的歧見。不過,詮釋學 取徑的立場似乎已逐漸成為質性研究的主導方 向,特別是結合著知識論上的建構主義 (constructivism)與實踐上帶有批判理論色彩的詮 釋學取徑,更是隱然已成為最具影響力的發展
七、資料來源 常見的質性研究資料來源,可包括書面文獻、 觀察、訪問、聲音與影像記錄等。書面文獻除 歷史文獻外,日記、書信,或各種有文字、圖 像的書面記錄也都可能成為研究資料。
研究取徑 做研究的理由
實證主義 發現自然法則,以便 人類可以進行預測與 控制 有既存的穩定模式與 秩序,俟人們去發現 理論由相互關聯的定 義、原理、原則所構 成
詮釋社會科學 了解與描述有意義的 社會行動 對情境的定義是流動 性的,透過人們的互 動而創造 理論是關於人們如何 產生和維持他們的意 義系統的描述
其他
符號互動論、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 現象學的社會學(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詮釋學(hermeneutics)、俗民 方法學(ethnomethodology) 、女性主義、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表一、 表一、各種質性研究方法及其主要討論層面
(四)重視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 默會知識是指未明言的知識,常存 在於以下的認識狀態中:可行動而未具備可 明言的了解,有了解卻無完整連結,懂得結 論卻無論證等。
(四)重視默會知識 默會知識扮演構成性(constitutive)角 色,也就是構成人們的經驗認識的基礎,特 別是在情境釋義中的基礎。忽略默會知識, 將無法充分掌握人們構成其經驗的過程與方 式。
對於各種不同的資料蒐集方法,需要有相聯的,質性研究者間未能建立清楚、 一致的程序與原則。有人依循實證主義取徑, 而有其自認為較嚴謹的的程序與原則要求,但 是,在揚棄了實證主義取徑後…
並沒有一種獨屬於質性研究而有別於計量研究 的資料與分析的方法。整個社會科學的研究, 本來就沒有某一套固定的方法,而要視研究的 目的、條件與研究者的構思、設計而隨時調整。 不論是計量或質性方法,都沒有理由被先驗的 排斥。而在質性研究的範疇內,各式各樣的方 法也都不宜在研究進行之前就決定取捨。
四、三種研究取徑 以上的三種研究取徑,目前尚處於彼此爭議不 休的階段,還沒有一種超越的綜合理論,能將 三者統一。這也使得研究者常被迫要採取某種 取徑,並在研究中為自己的立場進行自我辯護, 尤以詮釋取徑為然。
四、三種研究取徑 實證主義基於其思考邏輯,自然傾向計量性的 研究。因為計量較能避免主觀的、感性的特質 摻雜在研究過程中。故能符合實證的客觀性要 求。但是,部分實證研究仍然可能採取質性的 方法,換言之,選擇質性研究方法並不必然是 非實證主義取徑的。
要描繪出較完整的意義結構,一套限定的(即 使雖然是嚴謹的)方法所得到的資料常是不夠 的。而且,研究者的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 或前觀察也不可能不滲透進來。何如減少自我 設限,將資料的使用範圍擴大,盡量蒐集豐富 的材料。這並非說資料不需要做取捨,然而是 在研究過程中去斟酌。既有的理論、多人的經 驗、資料間的比對、被研究者的共鳴等,都可 以是取捨的考慮。總之,研究者必須在資料的 選擇、蒐集過程中,努力去辯護各種來源資料 使用的適當性
關於意義的陳述,顯然不是數字所能充分傳達 的。它必然要依賴敘述,而且要通過脈絡的呈 現,才能將意義展現。所以,詮釋取徑的研究 對於質性研究方法覺得較能親近。
批判取徑的經驗研究也較常採用質性研究方法, 不過,其主要理由可能不同於詮釋取徑。詮釋 取徑是為了便於掌握意義而採用質性研究方法, 而批判取徑則較常是為了發掘社會的深層結構, 以便進行批判,而採取質性研究方法。
(三)反身性(reflexivity): 檢視’what was happenning’外,也 必須檢視’how people know what was hap-penning’;檢視被研究者所持的觀點, 也必須檢視研究者自身所持的觀點,及研 究者所處身的環境,並予以表述。研究行 動本身也是一種社會行動。
六、效度問題 計量研究中,對於研究有效性 (validity) --或稱 「效度」--的問題最後幾乎都集中到以下幾個 效度問題上:內容效度、效標(criteria-related)效 度、建構(construct)效度、內部效度、外部效度 等。
Lincoln與Guba早期曾指出質性研究的三種基本 效度,分別是:(一)可信度(credibility),即 內在效度,指研究者真正觀察到的希望觀察的; (二)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即外在效度,指 被研究者的經驗能被有效地轉換成文字陳述; (三)可靠性(dependability),即內在信度
研究法名稱 訪談法、觀察法、 ˇ 焦點團體討論、文 獻法 民族誌、紮根理論、 ˇ 歷史研究、敘事分 析、行動研究、多 元方法 現象學的社會學、 詮釋學 符號互動論、俗民 方法學 批判理論 女性主義、後現代 主義 ˇ ˇ 研究程序 ˇ 方法論 知識論 實質社會觀 點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ˇ
三、質性研究方法的地位 在傳統的社會科學研究法的介紹中,常有意、 無意地忽略了質性研究方法。甚至在許多場合 裡,一項計量研究也常較質性研究更易獲得專 業上的肯定。即使是在一本兼陳質性與計量研 究方法的參考書裡,質性與計量兩種研究方法 間的主從關係仍然隱約可見。計量研究所提示 的判斷研究優劣的標準,似乎還是比較具有主 流地位。
二、常被介紹的質性研究方法 訪談法、觀察法、焦點團體討論(focus group discussion)、文獻法、民族誌(ethnography)、 歷史研究、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方法、 敘事分析(narrative analysis)、行動研究、多 元方法(multi-method)…
(一)深描
質性研究的表述應包含經驗的脈絡、組 織經驗的意向與意義(而非僅獨立的意向或 狀況)、呈顯過程性的經驗。韋伯(Max Weber)曾指出,人是被懸掛在意義之網上, 這個意義網是主觀構造的,深描則將此意義 網加以呈顯。
(二)自然主義(naturalism):
質性研究以民族誌為例,通常抱持自然 主義的態度,換言之,在研究過程中以不操 弄(manipulate)被研究者為原則。被研究者 基本上是以其原有生活方式參與研究。至於 研究者是否應該以中立、不介入、不涉入感 情的方式進行研究,現有不同的主張。
之後Lincoln與Guba的態度有所轉變,開始強調 研究者對自身視角的的自省、自覺、注重被研 究者和讀者的聲音,以及研究成果的行動的意 義,特別是對人類尊嚴、正義的正面意涵。 Lincoln揚棄實證主義者關於內部效度、外部效 度、信度、客觀性的原則,而轉為高舉公平性、 真實性(authenticity)的原則。總體而言,則是以 「值得信任」(trustworthiness)的原則取代效度 的原則
計量研究可能通過數量分析而發掘到行 動者未能意識到的因果法則。不過,計 量研究所揭露的結構特徵,常是外部的、 型態學的結構。計量研究在揭露整體結 構或深層結構上,有相當的侷限性。它 往往會將脈絡抽離,致使「結構」變得 過於抽象、空洞,以致不但事情變得不 易理解,甚且形成曲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