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协议收购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_马德才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收购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商业活动。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的对策。
问题一:信息不对称在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管理层通常有更多的信息和资源,而普通股东则常常处于信息的弱势地位。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操纵市场、不公平交易等问题。
对策一:增加透明度加强信息披露工作,提高公司内外部信息的透明度。
管理层应当按照法规要求,及时披露相关信息,预防潜在的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
同时,应鼓励股东积极参与和监督公司经营,确保对公司决策和运营有清晰、准确的了解。
对策二:加强监管加强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行为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和惩罚,维护市场秩序。
监管机构应加大执法力度,对垄断行为、操纵市场等行为进行严查,净化市场环境。
问题二:利益冲突与代理问题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也容易引发利益冲突和代理问题。
管理层可能会因为个人利益而偏向于自己的决策,而不是为公司股东创造最大化的利益。
这种行为可能损害公司的长期发展和股东的权益。
对策一:完善制度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制度,明确管理层和股东的权益、义务和责任。
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设置独立董事并提升其权威性,有效避免利益冲突和代理问题的发生。
此外,适时进行公司财务审计,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对策二: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激励管理层根据公司整体利益行事,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
通过股权激励和绩效考核等方式,使管理层的个人利益与公司长期稳定发展紧密相连。
同时,对于犯罪行为严重的管理层个人,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问题三:融资困难在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中,融资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
管理层购买股权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融资渠道有限、成本较高是制约因素之一,这给管理层收购增加了一定难度。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达到 3 0 0 亿美元左右 , 2 0 年高 出 3 比 08 倍之多 。
二 、 国 上市 公 司并 购 重 组 存 在 的 问题 我
我 国证券公 司的投资银 行业 务主要集 中于一级 市场上 证券的发行与承销 , 真正 的并 购重组业务开展 较 少 , 现代 投资银 行相 比存 在较 大差距 。 与 除部分 大
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法制经济 , 上市公 司的并
上市公 司并 购重组不 仅仅产生 优化社 会资源配
购重组作为一种经济行为 , 由健全完善 的法律体系 置 , 应 提升“ 存量 ” 资产的经 济效益 , 同时也是企业健全 、 进行 约束 和规范 。 目前 , 国上市公 司并 购重组 主要 完善公 司治理结构 和构建现代企业制度 的重要契机 。 我 有 《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 、上市公 司重大资产重 因此 , 必须 高度重视重组后 的整合 工作 , 除了传统意 组管理 办法》 等一 系列法律法 规 。 由于我 国上 市公 义上 的资产整合 、 但 业务整合 、 构整合 和人员整合外 , 机 司的并购重组行为 日趋复杂 , 现有 的并购重组法律体 还 应包 括制度整合 、文化整合 和管理模式 的整合 。 青
之一 , 涉及金额更 是高达 3 0 3 0多亿 元 。0 0年 , 据 肆并 购重组进行规模扩张 , 21 根 但对并 购重组后 的发展缺
央企数 量减少 到 8 _ l0家的 目标 ,目前上 市 的 8 乏 缜密的整合计划 ,有并购元重 组 ,有 合并无 整合 ” 0_0 6 “ 家央企还将迎来大规模 的并 购重组 。 二是提升核心竞 是很多上 市公司并购重组 中存在 的问题 。 恩贝收购 康 争力 的战略性 重组逐渐 成为热点 。 目前 , 国资本市 浙 江凤凰后 , 我 由于一 直未能 理顺经 营管理关 系 , 法 无 场并购重组 已经 由简单 的收购 、保 壳” “ 重组逐渐演变 形成 战略协 同 、 文化 协 同和 制度协 同 , 导致浙 江凤 凰 成以产业链 和价值链为导 向、 以公 司内在 价值评 估为 的不 良资产形成 巨额 亏损 , 吞蚀 了康恩 贝原本不错 的
对我国上市公司协议收购偏好的思考
对我国上市公司协议收购偏好的思考摘要: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热潮,而股权协议收购则又是最受追捧的收购方式,成为上市公司收购的主流。
那么到底是什么致使协议收购成为了收购的首选方式呢?本文介绍了我国上市公司收购方式和现状,并在对我国上市公司要约收购和协议收购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之后,论述了形成我国上市公司协议收购偏好的制度原因,最后对未来我国上市公司收购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协议收购;要约收购;股权分置中图分类号:f7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325-01一、我国上市公司收购方式及现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收购作为一条迅速而有效的途径成为了许多企业进行扩张的选择,因此也成为了广受人们重视和关注的话题。
根据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规定,“上市公司收购可以以要约收购和协议收购方式进行。
”然而从我国上市公司收购活动的实践来看,大量的上市公司收购几乎都是采用的协议方式。
有统计数据显示,1993年到2004年间发生的a股上市公司收购案中,协议收购的比例高达99.62%。
由此可见,协议收购是我国上市公司首选的收购方式,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对协议收购的偏好呢?本文将分析形成我国上市公司协议收购偏好的原因,并对我国未来上市公司收购方式进行展望。
二、协议收购与要约收购的比较要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偏好协议收购的原因,首先需要知道它与其他收购方式的区别。
本文主要对要约收购和协议收购进行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交易的场所不同。
要约收购只能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进行,而协议收购则可以在证券交易所场外通过协议转让股份的方式进行。
第二,公告的义务不同。
要约收购的投资者持股比列在5%以上时,应当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三日内,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通知该上市公司,并予以公告。
而以协议方式收购不受此约束和限制。
论制约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并购行为的因素及对策建议
论制约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并购行为的因素及对策建议【摘要】上市公司企业并购行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本文从上市公司企业并购行为的主要因素、政策和法规的制约因素、市场环境的影响因素、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上市公司企业并购行为受到市场规模、行业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政策和法规的制约因素包括外部监管政策、并购审批程序等。
市场环境的影响因素表现在资本市场状况、宏观经济环境等方面。
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因素主要包括财务状况、企业文化等方面。
针对这些限制因素,提出了针对上市公司企业并购行为的对策建议,如加强监管、完善法规、健全市场机制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并购行为的因素,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上市公司、企业并购、制约因素、对策建议、政策法规、市场环境、企业条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对于这一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分析上市公司企业并购行为的主要因素,政策和法规的制约因素,市场环境的影响因素,以及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因素等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推动上市公司企业并购行为向更加健康、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
对上市公司企业并购行为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为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并购行为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1.2 研究意义上市公司企业并购是当今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对于推动企业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制约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并购行为的因素以及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研究上市公司企业并购的意义在于,通过深入分析影响并购行为的主要因素,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市场环境和政策法规对并购活动的影响,具体制定对策和规划,并加强企业的战略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
对于政府监管部门和相关利益方而言,掌握企业并购行为的制约因素和发展趋势,有助于建立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难点及对策研究引言在我国的企业经营中,收购一直被视为一种有效的发展策略之一。
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通过管理层收购可以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并实现快速发展。
然而,管理层收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难点和挑战,同时需要制定适当的对策来应对。
本文将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难点,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难点分析1. 股权结构复杂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通常比较复杂,存在着大量的股东。
管理层收购需要面对这些股东的利益博弈,往往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谈判和协商。
2. 资金需求高管理层收购需要支付收购成本,包括股权购买价格和相关费用。
这对于大部分管理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尤其是对于小型上市公司来说可能更为困难。
同时,若未能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可能导致收购失败。
3. 管理层在收购方面的经验不足虽然管理层在企业管理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但在收购方面经验相对欠缺。
此外,管理层对于市场情况和法律法规的了解也可能不够全面,从而增加了收购的风险。
4. 监管和合规风险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收购活动受到多方的监管和合规要求,包括证监会的审批和规定等。
管理层收购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进行规范的程序操作,以避免违规行为带来的风险。
对策研究1. 加强内部协调与沟通在管理层收购过程中,加强内部协调与沟通非常重要。
管理层应当与关键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进行积极的沟通和协调,以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
此外,建立一个高效的决策机制,以便能够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消除内部不确定性。
2. 寻求外部资金支持为了解决资金需求的问题,管理层可以积极寻找外部投资者或合作伙伴的支持。
这可以包括私募股权投资、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等多种途径。
通过引入外部资金,可以缓解管理层的财务压力,提高收购的成功率。
3. 增强专业能力与知识储备为了提高管理层在收购方面的能力,可以通过培训和学习来增强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
建议管理层关注收购领域的最新发展,加强对于市场情况和法律法规的了解,同时可以聘请专业人士提供咨询和支持,帮助降低收购的风险。
浅谈我国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浅谈我国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收购是一种常见的资本运作方式,其中协议收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协议收购是指收购者在证券交易所之外以协商的方式与被收购公司的股东签订收购其股份的协议,从而实现控制该上市公司的目的。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协议收购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整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和解决。
一、我国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的现状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的案例数量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活跃程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表明协议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收购方式,越来越受到市场参与者的青睐。
从收购主体来看,既有产业资本,也有金融资本。
产业资本通常出于整合产业链、扩大市场份额等目的进行收购;金融资本则更多地关注投资回报和资产增值。
在收购的行业分布上,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制造业、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
其中,一些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领域成为协议收购的热点。
二、我国上市公司协议收购存在的问题(一)信息披露不充分在协议收购过程中,部分收购方未能充分、及时、准确地披露相关信息,导致投资者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这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影响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二)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由于协议收购涉及到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变更,容易引发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的行为。
一些内部人员利用提前获取的信息进行交易,获取非法利益,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
(三)中小股东利益保护不足在协议收购中,中小股东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其利益容易受到侵害。
例如,收购价格可能不合理,导致中小股东的权益受损。
(四)监管体系有待完善我国目前对于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的监管还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监管手段和力度有待加强。
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管的效果。
三、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协议收购问题的对策(一)加强信息披露监管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对协议收购中信息披露的要求,明确披露的内容、格式和时间,加大对违规披露行为的处罚力度。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引导语:管理层收购,是杠杆收购的一种。
它是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大量的债务融资收购本公司的股票,从而获得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行为。
下面是yjbys店铺为你带来的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作为一种特殊的杠杆收购,管理层收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收购主体为目标公司的管理层;②通常公司的管理人员以该公司的资产或该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作为抵押来筹集资金。
因而收购资金的绝大部分为债务融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为管理层的自有资金;③管理层收购通常以继续经营原有业务为前提去取得经营权;④收购的后果为管理层安全控制目标公司。
通过收购,企业的经营者变为企业的所有者,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
一、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前不久,财政部在给原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的复函》中建议,在相关法规未完善之前,暂停受理和审批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待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相关措施后再做决定。
这使一度活跃的管理层收购销声匿迹了。
这也表明在目前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期,由于证券市场还不成熟,法律法规也不健全,使得我国上市公司在实施管理层收购中面临着更多的问题。
1.收购主体的合法性问题。
目前的管理层收购通常是由管理层注册成立一家新公司作为收购目标公司的主体,然后以新公司的资产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来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这个新的公司的资金来源大部分需要金融机构的贷款。
这种壳公司也应当遵循《公司法》,而《公司法》要求对外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的50%,从目前已发生的几个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的案例来看,就存在有些公司对外投资超过净资产50%的现象。
另外,当前中国的管理层收购案例中有不少采用了职工持股会的做法,但职工持股会的性质是社会团体法人,实际上是不能从事投资活动的。
2.融资渠道的问题。
国外管理层收购通常的做法是:管理层先成立一家公司,然后将资金注入公司,再由该公司以自身资产及目标公司的资产或未来收益做担保向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然后对目标公司进行收购。
我国上市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上市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上市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企业并购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开展和成熟起来的,是企业实现资本集中、企业扩张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上市企业并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高并购效率的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上市企业并购问题对策一、引言我国股票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成立以来得到了飞速开展,上市企业数量已从90年代初期的十几家增加到2021年的2000多家。
与此同时,上市企业并购重组的现象也日渐频繁,无论是并购次数还是并购交易额都到达了很大规模,根据投中集团旗下CV Source统计显示,2021年共披露涉及中国企业并购案例2656起〔以涉及标的企业数量计〕,其中披露金额案例为2057起,交易金额达1696.43亿美元。
中国企业并购交易额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并购交易市场。
并购重组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资源的再配置,影响上市企业的治理结构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对企业的未来开展产生影响。
从企业角度看,正确识别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是企业实施资产重组决策的前提,也是投资者能准确合理把握市场重组行为的准那么;从政府角度来看,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为政策制定者、立法者和监管者进行资产并购重组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如何通过并购重组,使中国的资本市场为上市企业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政府所关注的重要话题。
二、中国企业并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比照分析西方兴旺国家企业并购历程与我国企业并购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企业并购还存在很多缺乏,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并购行为市场化程度低我国企业并购存在的第一个突出问题是并购行为的市场化程度较低。
在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以前,资本市场市场化的进程非常缓慢,因为我国上市企业总股本的70%不允许流通,剩下的允许流通的股份只占总股份的30%左右。
低比例的流动股严重影响了并购交易市场的开展,市场化程度很低,对资本市场的开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面对问题:2024公司收购协议现状与改进措施一
20XX 专业合同封面COUNTRACT COVER甲方:XXX乙方:XXX面对问题:2024公司收购协议现状与改进措施一本合同目录一览1. 收购方与被收购方1.1 收购方1.2 被收购方2. 收购标的2.1 收购的资产2.2 收购的股权3. 收购价格3.1 收购价格的确定3.2 支付方式4. 收购程序4.1 签署意向书4.2 尽职调查4.3 签订收购协议4.4 办理工商变更登记5. 收购双方的义务与责任5.1 收购方的义务与责任5.2 被收购方的义务与责任6. 收购双方的权益保障6.1 收购方的权益保障6.2 被收购方的权益保障7. 收购后的经营管理7.1 经营管理权的转移7.2 收购方对被收购公司的影响8. 收购失败的处理8.1 收购失败的原因8.2 收购失败后的处理方式9. 违约责任9.1 收购方的违约责任9.2 被收购方的违约责任10. 争议解决方式10.1 协商解决10.2 调解解决10.3 仲裁解决10.4 诉讼解决11. 合同的生效、变更与终止11.1 合同的生效条件11.2 合同的变更11.3 合同的终止12. 其他约定12.1 保密条款12.2 知识产权归属12.3 竞业限制13. 合同的附件13.1 收购协议附件13.2 相关法律法规附件14. 合同的签署日期与地点14.1 签署日期14.2 签署地点第一部分:合同如下:第一条收购方与被收购方1.1 收购方1.1.1 收购方的名称:____________1.1.2 收购方的注册地址:____________1.1.3 收购方的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 1.1.4 收购方的联系方式:____________1.2 被收购方1.2.1 被收购方的名称:____________1.2.2 被收购方的注册地址:____________ 1.2.3 被收购方的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 1.2.4 被收购方的联系方式:____________第二条收购标的2.1 收购的资产2.1.1 收购的资产范围:____________2.1.2 收购的资产评估价值:____________2.2 收购的股权2.2.1 收购的股权比例:____________2.2.2 收购的股权评估价值:____________第三条收购价格3.1 收购价格的确定3.1.1 收购价格的计算方式:____________3.1.2 收购价格的支付时间:____________3.2 支付方式3.2.1 支付方式:____________(如现金、转账等)3.2.2 支付账户信息:____________第四条收购程序4.1 签署意向书4.1.1 签署意向书的日期:____________4.1.2 签署意向书的地点:____________4.2 尽职调查4.2.1 尽职调查的时间:____________4.2.2 尽职调查的范围:____________4.3 签订收购协议4.3.1 签订收购协议的日期:____________4.3.2 签订收购协议的地点:____________4.4 办理工商变更登记4.4.1 办理工商变更登记的时间:____________4.4.2 办理工商变更登记的地点:____________第五条收购双方的义务与责任5.1 收购方的义务与责任5.1.1 收购方应按照约定支付收购价格:____________5.1.2 收购方应协助被收购方办理工商变更登记:____________5.2 被收购方的义务与责任5.2.1 被收购方应如实提供收购所需的资料:____________5.2.2 被收购方应协助收购方办理工商变更登记:____________第六条收购双方的权益保障6.1 收购方的权益保障6.1.1 收购方在收购过程中所获得的商业秘密予以保密:____________6.1.2 收购方在收购完成后享有被收购方的经营管理权:____________6.2 被收购方的权益保障6.2.1 被收购方在收购过程中所获得的商业秘密予以保密:____________6.2.2 被收购方在收购完成后享有收购方的支持与协助:____________第七条收购后的经营管理7.1 经营管理权的转移7.1.1 经营管理权转移的时间:____________7.1.2 经营管理权转移的方式:____________7.2 收购方对被收购公司的影响7.2.1 收购方对被收购公司的影响范围:____________ 7.2.2 收购方对被收购公司的影响期限:____________第八条收购失败的处理8.1 收购失败的原因8.1.1 收购失败的具体原因:____________8.1.2 收购失败的责任归属:____________8.2 收购失败后的处理方式8.2.1 收购失败后的退款或赔偿:____________8.2.2 收购失败后的合同解除:____________第九条违约责任9.1 收购方的违约责任9.1.1 收购方违约的具体情形:____________9.1.2 收购方违约的违约责任:____________9.2 被收购方的违约责任9.2.1 被收购方违约的具体情形:____________9.2.2 被收购方违约的违约责任:____________第十条争议解决方式10.1 协商解决10.1.1 协商解决的时间:____________10.1.2 协商解决的地点:____________10.2 调解解决10.2.1 调解解决的组织或个人:____________ 10.2.2 调解解决的时间:____________10.3 仲裁解决10.3.1 仲裁机构:____________10.3.2 仲裁解决的时间:____________10.4 诉讼解决10.4.1 诉讼法院:____________10.4.2 诉讼解决的时间:____________第十一条合同的生效、变更与终止11.1 合同的生效条件11.1.1 合同生效的条件:____________11.1.2 合同生效的期限:____________11.2 合同的变更11.2.1 合同变更的条件:____________11.2.2 合同变更的程序:____________11.3 合同的终止11.3.1 合同终止的条件:____________11.3.2 合同终止的程序:____________第十二条其他约定12.1 保密条款12.1.1 保密信息的范围:____________ 12.1.2 保密信息的期限:____________ 12.2 知识产权归属12.2.1 知识产权的归属:____________ 12.2.2 知识产权的保护:____________ 12.3 竞业限制12.3.1 竞业限制的期限:____________ 12.3.2 竞业限制的地域:____________第十三条合同的附件13.1 收购协议附件13.1.1 附件的名称:____________ 13.1.2 附件的份数:____________ 13.2 相关法律法规附件13.2.1 法律法规的名称:____________ 13.2.2 法律法规的版本:____________第十四条合同的签署日期与地点14.1 签署日期14.1.1 签署日期:____________14.2 签署地点14.2.1 签署地点:____________第二部分:其他补充性说明和解释说明一:附件列表:附件一:收购标的资产清单详细列出被收购的资产明细,包括但不限于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知识产权等。
上市公司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
上市公司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一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资本市场的支持,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度的逐步扩大,为我国资本市场加速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随着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步伐的加快,上市公司并购活动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为深化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手段,上市公司并购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逐渐显现,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完善市场机制,营造良好的并购环境,推进我国的上市公司并购活动,在现阶段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务两方面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推进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上市公司并购概述这一部分对上市公司并购中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并对上市公司并购的动机进行了分析。
第二部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实践主要回顾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所经历的几个阶段,并对上市公司并购中的一些特点及发展趋势做了描述,同时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绩效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实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该部分指出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所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市场化程度低,政府介入过深。
我国大多数的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建而成,在并购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体现着政府的意愿,但政府的过度干预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并购效率低下。
2、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
资本市场的功能残缺和低效率给上市公司并购带来很大障碍,主要体现在股票市场中普通股被人为分割、市场本身缺乏支上市公司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持并购的手段和功能,以及资本市场的资本定价机制不健全等。
3、投资银行发展滞后。
作为资本市场重要中介机构的投资银行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远远无法适应上市公司并购业务的需要。
4、并购法律制度不健全。
主要体现在相关并购立法的滞后、并购法律体系不完备、现行立法的权威性不足以及立法中存在缺陷。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的监管及完善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的监管及完善摘要:上市公司收购在证券市场领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随着证券交易的繁荣,对上市公司收购制度进行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论述了上市公司收购的监管,并提出完善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收购;监管;完善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因其自身具有的多种形态以及上市公司收购时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上市公司收购已经成为法律上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
同时由于我国起步较晚、经济体制尚处于转型期、证券市场建立的短暂性等原因,上市公司的收购制度在各个方面都有待完善。
二、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的监管(一)上市公司收购的监管模式世界范围内,上市公司收购的监管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政府监管型体制,另一种是市场自律性体制。
前者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其对上市公司收购的监管主要通过立法和行政管理进行。
后者以英国为代表,其对上市公司收购的监管主要通过市场参与者的自律进行。
我国结合自身的国情,采取了国家统一监管和自律监管相结合的制度。
与此同时,国家依法设立证券业协会,实行行业组织自律管理。
(二)上市公司收购对垄断行为的监管在市场经济中,自由竞争发挥着重要作用,收购行为,特别是以掌握控制权为目的的上市公司的收购对市场自由竞争有巨大的阻碍作用,极易产生行业垄断,因此在上市公司的收购活动进行反垄断监管十分有必要。
自2008年8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监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反垄断法》第二十条规定了经营者集中的三种情形:经营者合并或通过取得股权或资产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再有就是经营者通过合同等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能够对其施加决定性影响。
第二十一条规定了当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时,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
同时,该法对涉及外资的并购还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反垄断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外资并购境内的企业或者以其他方式参与经营者集中的,涉及国家安全时,除了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外,还应当进行国家安全审查。
浅谈我国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浅谈我国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协议收购是指以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为目的,收购人以协议受让方式购买上市公司一定比例的有表决权股份的行为,协议收购是公司收购方式的一种重要形式.一、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程序1、谈判.收购人与目标公司的股东(尤其是大股东)就股权转让问题进行协商,拟定协议草案。
2、经协议双方国有关机构批准。
大宗的股权转让、受让一般均须经买卖各方股东或者董事会批准.上市公司收购中涉及国家授权机构持有的股份,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须经有关部门批准。
3、正式签订收购协议.4、报告与公告。
以协议方式收购上市公司时,达成协议后,收购人必须在三日内将该收购协议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及证券交易所作出书面报告,并于公告。
在公告前不得履行收购协议。
5、发出要约。
采取协议收购方式的,收购人收购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收购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达到30%时,继续进行收购的,应当向该上市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上市公司全部或者部分股份的要约。
但是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免除发出要约的除外。
6、履行收购协议.上市公司的股票是实行托管的,买卖双方应到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办理过户手续。
7、实施改组或合并计划。
对上市公司实施改组或合并计划的前提是,收购人须持有足够的股份,或是绝对控股,或是相对控股。
如果协议收购没有达到控股的程度,则不能实施对上市公司改组计划,更不能实施合并计划。
二、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特点:1、股份的转让一般是在证券交易所场外进行,不必支付印花税和其他费用,交易成本较低.2、程序简单、方便快捷.一般情况下只要交易双方达成协议就可以到相关部门办理股权过户手续,而要约收购则一般需要公布要约、要约期等待、交付股票等若干个步骤,在中国完成一项要约收购至少需要3个月以上的时间。
3、由其性质所决定,协议收购基本都是友好收购,一般不可能发生恶意收购。
4、协议收购对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不会产生直接影响,可以减少对股市的冲击。
浅析我国的上市公司收购法律制度
浅析我国的上市公司收购法律制度在咱们国家的经济舞台上,上市公司收购可是个热闹非凡的大戏。
这事儿就跟咱们平时买菜差不多,只不过买的不是菜,而是公司的股权。
咱先来说说为啥会有上市公司收购这回事儿。
想象一下,有一家公司,业务做得风生水起,发展前景那叫一个好。
另一家公司一看,嘿,这要是能把它收过来,自己不就更强大了嘛!或者有个大老板,手里钱多得没处花,觉得某家上市公司有潜力,就想把它纳入自己的商业版图。
这就是上市公司收购的常见原因。
咱们国家为了让这场收购大戏能演得稳稳当当,可制定了不少法律制度。
比如说,得保证信息披露透明,不能藏着掖着。
就像你去买东西,卖家得把东西的好坏、价格啥的都给你说清楚,要不然你能乐意?还有,对收购人的资格也有要求,不是谁随便有点钱就能来掺和的。
我之前就碰到过这么一件事儿。
有个朋友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突然听说公司可能要被收购了。
大家一开始都挺紧张,担心饭碗不保。
结果呢,因为收购方在信息披露上做得不好,搞出了不少麻烦。
一会儿说要收购,一会儿又变卦,弄得员工们人心惶惶。
这就是不遵守法律制度的后果啊!再说说反收购措施。
上市公司也不是坐以待毙,如果觉得收购对自己不利,也能采取一些合法的手段来抵抗。
但这得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能瞎搞。
在收购过程中,中小股东的权益保护也特别重要。
不能因为人家股份少,就不把人家当回事儿。
法律得给他们撑腰,让他们也能在这场资本的游戏中有说话的份儿。
总的来说,我国的上市公司收购法律制度就像是一个大管家,既要保证收购能顺利进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又要防止有人乱来,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虽然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它一直在努力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让这场资本的大戏能够演得更精彩、更公平、更有序。
希望未来,咱们国家的上市公司收购法律制度能越来越完善,让企业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发展壮大,为咱们的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论我国上市公司购并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论我国上市公司购并的风险及防范措施我国上市公司购并的风险及防范措施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购并活动不断增加。
这种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购并的风险及防范措施,旨在引起更多的关注和警惕。
首先,一些上市公司购并未能充分考虑自身核心业务的发展方向,盲目追求规模扩张。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企业战略不合理,资源投入失衡,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因此,上市公司应提高自身战略眼光,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理性确定购并的目标和方式,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和共赢。
其次,上市公司购并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在购并活动中,信息的披露和透明度是关键因素之一,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多时候投资者难以获取真实和准确的信息,容易错估企业的风险和价值,从而对购并决策产生偏差。
为了减轻这种风险,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透明度,增加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度,确保购并活动的公平性和规范性。
第三,上市公司购并的交易定价可能存在问题。
一些上市公司在购并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估值不准确的情况,即被购并方估值偏高或偏低,这可能导致购并价格不合理,给购并双方带来损失。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上市公司应在购并前进行细致的尽职调查,全面了解被购并方的财务状况和潜在风险,并结合市场和行业情况合理确定购并价格,以保证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第四,上市公司购并可能会面临管理融合的难题。
在购并后,双方的管理团队需要共同合作,协调一致,实现管理的融合和协同效应。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和利益冲突,管理融合往往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为了降低这种风险,上市公司应提前进行人员培训和文化融合,加强组织管理,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提高管理者的应变能力和协作能力。
第五,上市公司购并存在监管风险。
购并活动涉及到资金、市场、合规等多个方面,监管层需要加强对这些活动的监管,提高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公司协议收购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公司协议收购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合同编号:__________甲方(收购方):__________乙方(被收购方):__________鉴于甲方拟对乙方进行收购,为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特订立本协议,以共同遵守。
第一条收购标的1.1 本协议项下的收购标的为乙方持有的__________%的股权。
1.2 收购标的的详细情况包括但不限于股权结构、资产状况、财务状况、业务运营等,详见附件一。
第二条收购价格及支付方式2.1 甲乙双方同意,本次收购的交易价格为人民币__________元整(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整)。
2.2 甲方应按照本协议约定的付款方式分三期向乙方支付收购价款。
具体付款方式如下:第一期:在本协议签署后5个工作日内,甲方支付收购价款的__________%;第二期:在收购完成后的第12个月内,甲方支付收购价款的__________%;第三期:在收购完成后的第24个月内,甲方支付收购价款的__________%。
2.3 甲方未按约定时间支付收购价款的,应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支付违约金。
第三条收购完成的时间及条件3.1 本协议签订后,甲乙双方应尽快办理股权转让手续,确保收购在__________个月内完成。
3.2 收购完成的条件包括但不限于:(1)乙方合法拥有标的股权,且有权进行转让;(2)标的股权未设质押、抵押等权利限制;(3)乙方及标的股权不存在任何争议、诉讼或仲裁等法律纠纷;(4)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及相关监管机构的规定。
第四条收购后的经营管理4.1 收购完成后,乙方应全力配合甲方进行经营管理,确保公司稳定运营。
4.2 甲方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对乙方进行调整,包括但不限于组织架构、人员配置、业务策略等。
4.3 甲方应尊重乙方的合法权益,保护乙方员工的劳动权益,确保收购后公司员工的稳定。
第五条违约责任5.1 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的约定,导致收购或造成对方损失的,应承担违约责任,向对方支付赔偿金。
公司协议收购的现状、问题和对策(2024版)
公司协议收购的现状、问题和对策(2024版)合同编号:__________甲方(收购方):__________乙方(被收购方):__________丙方(担保方):__________鉴于甲方拟对乙方进行收购,为明确各方权益,经甲乙丙三方协商一致,特订立本协议,以便共同遵守。
第一条收购标的1.1 甲方拟收购乙方持有的__________%的股权,即对乙方进行全资收购。
1.2 收购标的股权的收购价格为人民币__________元整(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整)。
第二条收购方式2.1 甲方应按照本协议约定的价格和条件,以现金支付方式收购乙方持有的股权。
2.2 收购过程中涉及的税费,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规定由各方承担。
第三条收购价格及支付方式3.1 收购价格为人民币__________元整(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整)。
3.2 甲方应在本协议签订之日起____个工作日内,向乙方支付首期收购款,金额为人民币__________元整(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整)。
3.3 剩余收购款应在本协议签订之日起____个月内,分____期支付给乙方,每期支付金额为人民币__________元整(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整)。
第四条收购条件4.1 乙方应保证其持有的股权不存在任何权利瑕疵和负担,否则甲方有权拒绝收购。
4.2 乙方应在本协议签订之日起____个工作日内,向甲方提供股权的权属证明和相关文件。
4.3 本次收购需经乙方股东会/董事会批准,乙方应负责办理相关手续。
第五条违约责任5.1 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的约定,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向守约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为本协议收购价格的____%。
5.2 若乙方违反本协议第4.1条的约定,导致甲方收购,甲方有权解除本协议,并要求乙方支付违约金。
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的弊端及立法治理对策
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的弊端及立法治理对策
关永红
【期刊名称】《现代法学》
【年(卷),期】2001(023)006
【摘要】上市公司协议收购是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唱主角的收购方式,也是立法规范最缺乏、操作适用中产生问题最多的收购方式.为此,本文概括论述了协议收购现存的主要弊端,具体提出了加强立法规范的建议和对策,期望促进我国证券收购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总页数】4页(P85-88)
【作者】关永红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438.7
【相关文献】
1.上市公司协议收购中中小股东的利益保护 [J], 邱保佳
2.浅析上市公司协议收购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J], 黄蓓艳
3.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的法律问题的浅析 [J], 孟祥楠
4.协议收购下如何为目标上市公司定价——兼论上市公司协议收购中目标公司定价的特殊性 [J], 田冠军;张家瑞;董延安
5.上市公司协议收购信息披露的逻辑与规范 [J], 徐鸿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制约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并购行为的因素及对策建议
论制约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并购行为的因素及对策建议随着全球一体化步伐加快,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更大的挑战。
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在市场经济日益的今天,企业并购已成为实现资本快速扩张、增强企业实力的最为常用的外部扩张策略或途径。
企业并购自19世纪末开始在西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兴起以来,已先后经历了五次大的并购浪潮,前三次基本属于国内并购,第四次主要是大的跨国公司之间的并购。
我国面临的是第五次跨国并购浪潮,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并购。
始于1993年的第五次全球并购浪潮当前正方兴未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一次跨国并购浪潮势必给我国带来极大的冲击与挑战。
我国企业并购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近年来,我国企业间的并购活动日益频繁,过去5年内我国企业并购交易额以每年70%的速度增长,我国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并购交易活跃的国家。
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并购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市场环境和规范的制度和成熟的运作经验,我国上市公司的企业并购很难达到行为效率的最大化。
本文拟对制约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并购行为的因素进行,以期对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企业并购行为效率有所帮助。
一、制约我国企业并购行为的因素分析企业并购行为效率体现在实施并购为企业所带来的利益同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成本,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总和的对比。
如果并购所产生的利益可以弥补由此而花费的成本,就可以认为该企业并购行为是有效率的。
反之,则认为是没有效率的。
由于实施并购后产生的利益(损失)大部分不能在并购的当期释放出来,而会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慢慢释放出来,然而未来是不确定的。
因此,本文在分析制约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并购行为的因素时,仅从并购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及成本的角度来考虑。
(一)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对上市公司企业并购行为的制约分析上市公司企业并购的大规模开展,离不开一个有序高效的股票市场。
股票市场可以为进行并购交易的对象提供合理的价格估计或价格估计的参照,从而促进企业并购的顺利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者简介 " 马德才 ) (*+’ & , , 男, 湖北天门人,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法学研究和教学。
! " #$ !
我国上市公司协议收购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另有规定 ” 这里的 即指协议收购。 二 《证券法 》 笔者发现 通过比较 第 !" 条与第 #$ 条的规定, 对于协议收购引起的持股比例的变化《证券法 》竟然没有规 《证券法 》第 !" 条规定的是大股东 定相应的信息披露义务。 申报义务,不仅适用于上市公司,也适用于非上市的股份有 限公司。但该条文只规定了大股东在持股比例达到 %& 时负 有报告义务,而对其持股比例达到 %& 时是否负有公告义务 以及达到 %& 以后的持股比例的变动是否同样负有报告义务 投资者通过 都没有规定。而根据《证券法 》 第 #$ 条的规定, “证券交易所 ” 的证券交易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 负有持股比例变动增减 %& 的报告和公告义务。该条 %& 时, (场外交易 ) 规定排除了协议收购 的持股比例变动的报告、 公 《证券法 》 告义务, 将之与 第 !" 条相联系, 可以看出这两条规 定为通过协议收购取得目标公司大量股份后的持股比例变 动的报告和公告义务留下了一个真空地带。 鉴于上述协议收购的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中国证监 会新出台的《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对 “持有、 控制一个上市公 此进行了完善。该办法第 "’ 条规定: 司已发行股份的 %& 以上的信息披露义务人,预计持股变动 超过该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的 %& 的,应当提交持股变动报 因协议转让导致持股变动出现本办法 告书。 ” 第 (" 条规定, 第 "’ 条规定的情形,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自股份转让协议 签订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 履行相关义务。 可见, 该办法第 "’ 《证券法 》 条的规定比 的规定前进了一大步。由于协议收购的 公平、公开方面存在的局限性,证券主管部门对其实施的监 督应更严格。协议收购股份变动的报告和公告义务不可或 缺。同时, 笔者注意到, 该办法第 "’ 条做出持股比例变动报 “%& ” 《证券法 》 “超 告的出发点不在局限于 第 #$ 条的 , 而是 “整体性 ” 。 笔者认为, 这是基于股权转让协议 的特点, 过 %& ” 不宜将转让的股份按照比例数加以切割,即无需对协议转让 股份适用阶梯式的披露方法。例如, 持股变动数为 ’& , 无需 先披 露 %& ,再 披 露 )& ,可 以一 次 性披 露持 股 变动 数为 ’& 。但考虑到《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 属于部门规章,其位阶大大低于《证券法 》 ,这将导致其适用 《证券法 》 的优先性也低于 。 对此, 笔者建议, 在该办法已对通过协议收购方式产生的 《证 持股比例及其变动做出较为完善规定的情况下, 仍然要对 第!"条增加持股 券法 》 第!"条和第#$ 条的内容做出补充完善: 第#$ 比例达到%& 之后的持股比例变化时的报告和公告义务; 条增加通过场外交易市场的证券交易, 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 公司已发行股份%& 以上应当报告和公告, 当其持股变动超过 负有报告和公告义务。 该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 的, 三 目前我国的协议收购多是国有股、法人股的协议转让, 国有股和法人股由于不参加流通,没有可参考的流通价格。 因而,如何确定一个合理的转让价格是协议收购中极为敏感 的问题。国家监管机关在审批协议收购时,往往认为转让价 格必须以每股所代表的公司净资产值为标准,不能低于每股 净资产值, 否则就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事实上, 单纯以净 资产值为标准是对等价交换原则的片面理解。因为实行等价 交换原则必须以市场的认同为基础。 因此, 笔者建议在确定转让价格方面, 不应作硬性规定, 而应由协议收购的双方自由商定,体现意思自治原则。在实 践中,国有股或法人股的转让价格高于或低于每股净资产值 的情况时有发生,关键是必须充分考虑资产的质量及其盈利 能力。科学合理地确定转让价格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每股 净资产及资产的优劣性、股份流通性、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 及业绩增长能力、 无形资产、 市场因素等。 四 从实践来看,由于我国独特的股权结构,我国的许多协 议收购都有政府参与其中,甚至政府在其中扮演最后决策人 的角色。这就使得公司收购这样一个纯商事行为成为一种半 政府的行为。收购的出发点不再是追求规模经济效益,而是 为了地方利益或部门利益着想。比如,将本地上市公司当作 “圈钱 ” “壳 ” 工具, 阻挠外地投资者对其属上市公司 资源的收 购。公司收购本应该是按照经济规律运作的经济行为,如果 政府未能理性而公正地代表国家行使权力(所有者权、监督 管理权 ) ,则会使股权的协议收购尤其是国有股的协议转让 扭曲甚至失去其资源配置与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 因此,笔者建议,协议收购应以收购双方的意思自治为 主,注重交易主体本身的交易意愿,尽量减少政府的非经济 目的的行政干预。当然,立法上不能简单的排除政府在股权 流通过程中的参与,但这种参与应当是极为有限的,而且政 府必须以理性的股权所有人和理性的监管人的身份出现。 参考文献: 〈证券法 〉 * " + 汤欣 , 上市公司协议收购与 的适用 * - + , 证 ($ ) 券法律评论, : (.." , ’), * ( + "$$% 年 # 月,日本五十铃等公司协议转让北京北旅 公司非流通法人股; "$$% 年 ’ 月,四川广汉市过资局将其所 持有的广华化纤部分国有股协议转让给美国凌龙公司,参阅 贝卫东、吴群 , 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的法律问题 * - + , 企业经 () ) : 济, "$$$ , !), * ) + 汤欣 , 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研究 * - + , 比较法研究, () ) : "$$$ , %.", * 责任编辑: 徐国庆 +
! " #$ !
! 收稿日期 " #$$% & $’ & ($
《证券法 》 做了更为详尽与具体的规定, 其中也包括了不少的 “以协议收购方式转让一 创新。该办法第 (* 章第 ( 款规定: 个上市公司的挂牌交易的股票,导致受让人获得或者可能获 得对该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的,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 该条文突破了以往协议收购仅适用于非挂牌交易的股份(国 有股、 法人股 ) 的思维定势, 明确了协议收购的适用范围既包 括非流通股也包括上市流通股份。这是与国际通行的做法相 接轨,因为英、美等少数几个存在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现象的 国家的证券市场并不存在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划分,其协议 《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 收购是针对整个证券市场的所有股份。 的规定存在明显的 办法 》第 (* 条的创新突破却与《证券法 》 “经依法核准的上市交易股票、 《证券法 》 矛盾。 第 -# 条规定: 公司债券及其他证券, 应当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该法第 “证券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应当采用公 -- 条第 ( 款规定: 开的集中竞价交易方式。从广义上来看,上市公司的收购行 《证券法 》 为是证券交易的一种, 而根据 第 -# 、 -- 条的规定, 可流通股份的交易(包括收购 )只能采用公开集中竞价的方 《证券法 》 式, 也就是说, 第 -# 、 -- 条的规定明文禁止了以协 议方式转让上市流通的股份,这当然也包括“以协议收购方 式转让一个上市公司的挂牌交易股票 ”导致上市公司控制权 的转移。这样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情况下,存在相互抵触的 规定。 这种在法律上的冲突会导致实践上的混乱。 而且, 由于 《证券法 》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 》 的位阶高于 , 一般情况下 《证券法 》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 》 应优先适用 的规定, 则 的 规定无法适用, 只能成为装饰性的条文。 针对有关协议收购等商事法律法规的诸多规定自相矛 《公 盾, 缺乏统一性的情况, 笔者建议国家立法机关应抓紧对 《证券法 》 司法 》 、 的修订, 使协议收购的相关法律、 法规以及 《公司 规章相互协调, 增强其统一性, 以维护法律的权威。如 “股东转让其股份, 应当在依法设立 法》 第 (%% 条可修改为: 的证券交易场所进行。但法律、 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目前,在我国存在大量限制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情 况下,协议收购成为中国上市公司收购最主要的方式,其作 用不可代替。它有利于盘活国有资产,使国有资产可以通过 证券市场达到合理配置; 其成本较低, 易于成功; 有利于股市 的稳定等。所以, 我国有关法律肯定了其合法地位。但是, 随 着中国证券市场上协议收购事件的大量发生,我国上市公司 (( ) 有关协 协议收购制度的不足之处日益凸现, 主要表现为: 议收购的法律规定缺乏统一性,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无法衔 (- ) (# ) 有关协议收购的信息披露不够严密; 相 接, 相互矛盾; 关证券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协议收购中受让方的资格要 (% ) (’ ) 求; 协议收购中的转让价格限制过死; 协议收购中的 政府色彩浓厚。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 (以 (**. 年 (# 月 #* 日通过的 ) “上市公司收购可以采取要 下简称《证券法 》 第 /. 条规定: 约或者协议收购的方法。 ”该条文肯定了协议收购的合法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位, 这是我国立法的一大进步。但它却与 (以下简称 《公司法 》 ) 司法 》 的相关条文存在冲突。(**% 年 / 《公司法 》 “股东转让其股份, 月 ( 日起实施的 第 (%% 条规定: 必须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进行。 ”上市公司的协议收 “股东转让其股份 ” 购正是 的表现形式之一。上市公司的协议 收购是收购人在场外与目标公司的管理部门或股东私下协 《公司法 》 商, 达成协议, 完成收购行为的。根据 第 (%% 条的规 定,在证券交易场所之外的任何转让股份的行为均是被禁止 的, 这也就排除了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的合法性, 而《证券法 》 的 /. 条却明文规定了协议收购的合法地位。这导致 《 证券 《公司法 》 法》 和 两部重要的商事法律存在冲突, 无法协调。这 不利于法律权威以及法制的统一。 为了推动协议收购规范有效地进行,中国证监会新出台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 》 的 以专章规定协议收购规则, 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