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人写的英文版_中美关系史_新著_美国与中国_简介

合集下载

中美关系史读书笔记

中美关系史读书笔记

中美关系史读书笔记中美关系史的作者简介陶文钊,1943年2月生于浙江绍兴。

1964年杭州大学外语系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近代史研究所工作。

1994年起任职美国研究所,曾任副所长、中华美国学会秘书长。

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会长。

获1999年国家入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长期从事中美关系史、中国对外关系史的研究,多次作为专家赴美国、英国进修、讲学,先后在美国乔治城大学、斯坦福大学、美国国家档案馆、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英国公共档案馆等处研究中美关系史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

已出版著作:《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合著)》,《日本侵华史》(合著),《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二卷(合著),《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主编),《抗日战争·外交卷》(资料集,主编),《中美关系一百年》(合编),《中美文化交流论集》(合编),《架起理解的新桥梁》(合编),《美国与近现代中国》(合编),《费正清集》(编选)等。

中美历史关系一、近代的中美关系(公元1844年—1949年):1、1844年,美国驻华公使乘中国满清 -在第一次 -战争中失败、惧怕洋人之机,在广东澳门附近的望厦村逼迫清-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从中获取大量利益。

这可以说是中美两国最早的一次直接交往。

2、1856年,第二次 -战争爆发,美国驻华公使以从中为清 -与英法联军调停为名,伺机获得清军情报,并为英法侵略军出谋献策。

3、1899年,美国继1898年美西战争夺取菲律宾和关岛之后,来到中国,为获取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的侵略权益,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利益均沾,共同侵略中国。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美国是其中之一,《辛丑条约》许诺:赔给侵略者白银4.5亿两,美国人用这笔赔款办教育,在北京创立了“燕京大学”即清华大学,主观上是进行文化渗透,文化侵略,培养中国本土高层次的亲美人才,为美国的进一步侵略打下基础,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中国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中美关系中英对照

中美关系中英对照

FACT SHEET: U.S.-China Economic Relations中国和美国认识到双方在促进强大而开放的全球经济、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方面有着共同利益。

这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起来的,由多边经济机构支持的国际金融体系已经让两国人民受益。

两国都认识到国际金融机构的价值和它建立以来对全球增长、收入的提高、减轻贫困和维护金融稳定所做的重大贡献。

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帮助推动了中国过去35年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让数亿人脱离了贫困。

美国同样受益于全球中产阶级的兴起,到2030年,预计这个群体仅在亚洲就将包括30亿以上的消费者。

美国的商品和服务出口支撑了美国约1200万个工作岗位。

中国在维护和进一步加强全球金融机构,以及推动其现代化问题上利益攸关。

美国欢迎中国在亚洲及其它地区的金融发展和基础设施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国际金融架构随着时间推移而演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规模、范围和多样性,并且在将高标准和良好管理纳入其核心原则的过程中纳入新的机构。

两国都致力于支持这一国际金融架构,欢迎二十国集团在全球经济管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确保一个包容、有韧性和不断改善的国际经济架构,以应对当今和未来挑战。

鉴于中国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比重上升,能力提高,美国欢迎中国在全球金融构架中以及在扩大双边合作以解决全球经济挑战的活动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为此: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recognize their shared interest in promoting a strong and open global economy, inclusive grow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 stable inter 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supported by the multilateral economic institutions founded at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that have benefited the peoples of both nations. Both countries recognize and value the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ve made to global growth, higher incomes, the alleviation of poverty, and the maintenance of financial stability since their establishment. The rules-based inter national economic system has helped to propel China’s unprecedented economic growth over the past 35 years, lifting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out of poverty. The United States has also benefited from the emergence of a global middle class that, by 2030, is projected to include more than 3 billion consumers in Asia alone. U.S. expor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supported approximately 12 million job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14. China has a strong stake in the maintenance and further strengthening and modernization of glob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the United States welcomes China's growing contributions to financing development and infrastructure in Asia and beyond. The inter 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 has evolved over time to meet the changing scale, scope, and diversity of challenges and to include new institutions as they incorporate its core principles of high standards and good governance. Both countries are committed to supporting this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and welcome the greater role of the G-20 in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to ensure an inclusive, resilient, and constantly improving inter national economic architecture to meet challenges now and in the future. In light of China’s increased share of global economic activity and increased capa city, the United States welcomes China playing a more active role in and taking on du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 as well as expanded bilateral cooperation to address global economic challenges. To this end:中国和美国承诺加强多边发展金融体系,并且使其现代化。

中美关系历史沿革

中美关系历史沿革

中美关系历史沿革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一直是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之一。

二战中,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卷入了战争,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日本法西斯,中美成为盟国。

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为了称霸世界,美国需要在中国建立一个稳定的、统一的亲美反共政府。

于是,美国积极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同时加强了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形成了独占中国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实行了长期的封锁、禁运、孤立等敌对政策,还发动侵朝、侵越战争威胁中国安全,把海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中美双方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 是中美双方逐渐产生外交意向的时期。

20世纪50年代中期, 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新中国在国际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美国开始谋求与中国对话。

1955年8月,中美两国在日内瓦, 1958年在华沙, 先后进行了两次大使级秘密会谈, 双方就台湾、贸易等问题进行了商谈, 到1968 年1月, 会谈举行了134次,但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1968年8 月,尼克松出任美国总统,中美关系开始有所突破。

首先,他指示美国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重新考虑同中国的关系;然后,美国第七舰队的行动缩小到台湾海峡以内,并放松了对中国的贸易限制。

中国方面也领会了这些信号,1970年1月两国恢复了在华沙的大使级会谈。

不久,尼克松又请法国总统戴高乐等人把美国谋求与中国对话的想法转告中国政府,同时放宽美国公民访问中国的限制,后来又表示愿派一名高级密使秘密访问北京。

同年底,毛泽东主席在与访问中国的美国友人斯诺谈话时也明确表示欢迎尼克松访华。

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是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时期。

1971年 4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美国乒乓球队发出希望访问中国的信号,中国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1971年4月10 日,美国乒乓球队抵达北京,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称他们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关系史上揭开了新篇章。

关于美国外交的5本书

关于美国外交的5本书

• 这本书的上部详细阐述了变革美国的施政方略:首先要摆脱经济衰退、 使美国经济重回全球经济领头羊的轨道上来。必须坚持的核心原则是, 推动经济发展为所有美国人创造机遇。其次,将着手进行有史以来最 为大刀阔斧的道德改革。接下来,未来的奥巴马政府将结束美国的对 外战争,阻止核武器的扩散、重建联盟以应对新的挑战。最后将与国 际社会积极合作、恢复政府间的信任并促进平等。
内容简介
• 美国需要一项外交政策吗?这是由美国人来回 答。但是,受基辛格这一深入浅出,既通俗又 奥妙的问题的刺激,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我的 祖国不仅需要而且已经成熟了自己的外交政策。 比如,作者说,在苏联解体、德国统一之后, 应该建立“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并在政治 和社会领域组建新的协商机构“大西洋指导集 团”;在21世纪,美国和西方要保证在新出现 的国际体系中听到俄罗斯的声音并予以尊重, 同时必须强调,对力量平衡的关注并未随冷战 结束而结束;在不断变化中的亚洲,美国的利 益是防止任何军事大国控制该大洲,要坚持与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美国外交的渊源 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情绪和海权思想 门罗主义:孤立主义外交思想的发展 美国大陆主义时期的外交思想 走向太平洋的“青年美国” 海外扩张思潮的泛滥 开放思想和门户开放政策:新老殖民体系的交替 开放的前门和关闭的后门:大棒和金元 威尔逊外交中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有的新闻敏感、超强的思维能力和多年 从事调查研究所积累的翔实史料,全面 而深刻地剖析了美国精英阶层如何利用 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宗教等种种 手段,保持其对世界的控制,维系美国 全方位主导世界的地位。书中涉及众多 近期国际热点,包括西藏、新疆等美国
对中国战略中极其重要的地缘遏制问题。

千年中国与百年美国:中美关系三十年

千年中国与百年美国:中美关系三十年

千年中国与百年美国:中美关系三十年
肖刚
【期刊名称】《战略决策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和两百多年发展史的美国,从中美建交的三十年来看,文章认为最值得总结的,是发展历史阶段的不同对一国对外政策方式的影响。

中美两个发展历史明显不同的国家相互的交往就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虽然在三十年来的中美关系中,美国对中国设置了不少的障碍,但中国总是能够把握中美关系的大局,并且把中美关系逐步地引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总页数】7页(P30-36)
【作者】肖刚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5104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22
【相关文献】
1.中美关系中的噪音"中国威胁论"的翻版美国渲染中国军事威胁
2.一部中国人写的英文版“中美关系史”新著——《美国与中国》简介
3.论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对中美关系的认识——基于毛泽东对《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的评论
4.智库论道系列访谈录专访美国太平洋国际政策理事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杰拉德·格林:中美关系不会脱轨,应保持“阳光心态” 美国“重返亚太”是中国掌握主动权后的被
动反应5.中美关系视域下对美国中国学的再审视——以吴国桢《美国为何不能更好理解亚洲事务》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荐4本用英文讲述中国的书,不一样的视角读懂中国

推荐4本用英文讲述中国的书,不一样的视角读懂中国

推荐4本用英文讲述中国的书,不一样的视角读懂中国读完它们中的任何一本,你都能够对这片土地,这个国家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些书的行文风格各异,出版年代不同,但却都算得上备受肯定的畅销之作。

前两本书皆出自中国人之手。

第一本书用中文写成,给中国人看;第二本书在美国出版,给西方人读。

前者是社会学读物,后者是文学读物。

后两本书则是美国人写的,一位是在中国生活了十年的美国记者,另一位是中美几十年外交关系的推动者。

一本是关于记者的旅途见闻,另一本则是关于大外交家的历史纪实。

四本书都能在网上找到中英版,不妨找来读读。

双语君推荐这四本书的顺序大致按照它们的篇幅由短到长,大家也可以以此做参考,合理安排阅读顺序。

乡土中国From the soil: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费孝通豆瓣评分:9.2版本:中/英/汉英对照费孝通(1910-2005),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深感西方社会学研究话语无法触及中国社会的本质,于是从自身独特视角出发,写就《乡土中国》一书,成为经典。

这本书根据作者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授课的讲稿整编而成,读来就如同与亲切的老教授进行对话。

全书最著名的要数关于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描述。

Written in Chinese from a Chinese point of view for a Chinese audience, From the Soil describes the contrasting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ocieties, thereby conveying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both.《乡土中国》透过中国人的视角,面向中国读者,以中文写成。

这本书描写了中西社区截然不同的组织原则,由此描绘出两种社区组织的根本特征。

Fei shows how these unique features reflect and are reflected in the moral and ethical characters of people in these societies. This profound, challenging book is both succinct and accessible. In its first complete English-language edition, it is likely to have a wide impact on Western social theorists.费孝通展现了这些社区中人们的道德和伦理特点与该社会组织原则相互反映,互相影响的独特特征。

世界史—美国史必读书目(个人收藏) 2

世界史—美国史必读书目(个人收藏) 2

世界史—美国史必读书目(个人收藏)考博参考书目:一、全球史《全球通史》(中英)两卷本斯塔夫里阿诺斯北京大学出版社《全球通史》十二卷本美国时代生活编辑部吉林文史出版社《世界通史》六卷本崔连仲人民出版社《世界通史》六卷本齐世荣高等教育出版社《新全球史》两卷本(美)本特利、齐格勒北京大学出版社《世界文明史》两卷本(美)拉尔夫商务印书馆《世界文明史》十一卷本(美)威尔·杜兰特华夏出版社《世界史纲》两卷本(英)H·G·查尔斯上海世界出版社北京大学西学影印丛书——希腊史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史新全球史历史思想史。

二、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何兆武、陈启能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当代西方史学理论流派》徐浩、侯建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西方史学的理论和流派》姜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西方史学名著导读》萧圣中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外国史学名著导读》赵立行复旦大学出版社《史学概论》离隆国北京大学出版社《历史著作史》(美)J·W 汤普森商务印书馆《西方历史学名著提要》陈启能江苏人民出版社《西方史学史》张广智复旦大学出版社《美国历史学家特纳及其学派》杨生茂商务印书馆《历史研究》(美)阿诺德·汤因比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历史哲学》(德)黑格尔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马克思的历史、国家和社会学说——马克思的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德)亨利希·库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北京大学翻译西方历史理论系列——历史的观念译丛三、西方文明史《西方文明史》(美)罗伯特·E.勒纳、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中国青年出版社《西方的没落》(德)斯宾格勒上海译文出版社《西方世界的兴起》(美)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华夏出版社《国外文明理论研究(上、下)》(世界文明通论)姚介厚、王逢振、杨深福建教育出版社《文明衰落论:西方文化悲观主义的形成和演变》赫尔曼上海人民出版社《资本主义文明的衰亡》(英)锡德尼·维伯、比阿特里斯·维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通史美国通史(六卷本)刘绪贻、杨生茂人民出版社美国史新编杨生茂、陆镜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美国史概通论何顺果学林出版社《美国史——从威尔逊到肯尼迪》(法)安德烈·莫鲁瓦上海人民出版社《美利坚文明论——美国文明与历史研究》何顺果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国内战史》刘祚昌人民出版社《美国史讲义》刘祚昌天津古籍出版社《美国人》(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美国历史简介、政府简介、地理简介、经济概貌(中英文)》美国大使馆文化处编译出版《美国史论文选》杨生茂天津人民出版社《美国史论文资料索引(1949—1982)》四川大学历史系美国史研究会《美国志——五十州现状》(美)尼尔·R·彼尔斯、杰里·哈格斯特洛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美国政治史《论美国的民主》(法)托克维尔商务印书馆《美国政府与政治》(美)查尔斯·A。

美国史及中美关系

美国史及中美关系

三 次 科 技 革 命 时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美国 与德国领先世界,美国在 1894年时工业总产值居世 界第一位;第三次科技革 命首先在美国兴起,以美 国为中心,率先进入知识 经济时代
美国崛起的条件和启示
①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强国的 先决条件;(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 ②积极采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二三次科技革命) ③注重改革和创新,制定科学合理、正确的发展策 略和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④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美国的兴盛
• • • • • 美国简史 美国兴起的条件和启示 中美关系 中美两国历史上的相同之处 《面对面》P163,《密参》P108--110
美国简史(面对面P163)
概况 18世纪中期,英国 美国 的殖民统治严重阻 独立 碍了北美资本主义 战争 经济的发展,1775 年爆发独立战争 第一 次工 19世纪中期完成工 业革 业革命 命 事件 影响 战争使美国赢得了独立 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实现了国家的独立,有 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 展 社会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 的发展,产生了工业资产 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合作中有摩擦,交流合作是主流
中美关系
对中 美关 系的 认识
中美两国是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和则两利、斗则 两伤;发展中美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 本利益,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 稳定、繁荣;两国间因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等方 面的不同和差异,必然存在矛盾和分歧。但随着 全球化的发展,中美关系有着更广泛的合作前景。
美国简史
1941年12月7日,日本 偷袭美国珍珠港,太 平洋战争爆发,美国 参战;1942年签署 《联合国家宣言》, 加入国际反法西斯联 政治:1947年出台杜 盟 鲁门主义;经济: 1948年实施马歇尔计 划;军事:1949年建 立北约。美苏两极格 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 局的形成与瓦解: 胀 1955年华约的成立至 1991年苏联解体。 加入反法西斯同盟,成 为战胜国

《美丽的国度与中央帝国:1776年至今的美国与中国》

《美丽的国度与中央帝国:1776年至今的美国与中国》
目( B E 我学》 , 连续六年每晚在电视台播放。 凭借该节 目, 凯茜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英语老师。 此后 , 凯茜曾多次回到中 国, 亲眼见证中国发生的变化。 该书将 当今 中国的巨变置于历史背景下, 剖析 了其内在的文化属性。 该书阐释了中国人的热情、 睿智、 幽默和人文情怀。 作者认为, 2 0 0 8 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并波及中国, 有些工厂被 迫关停 , 但是大多数失业人士并没有怨声载道 , 而是回归家乡。 不得不说, 中国人的耐心、 勤勉I O N A L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 中国文化风俗精华汇 》
i n a — Cu l t u r e Sm a r t !T he E s s e n t i a l Gu i d e t o Cu s t o m s & Cu l t u r e
H e n r y H o l t a n d C o . ,2 0 1 6 年l 1 月 出版
作者蒋潘文( J o h n P o m f r e t ) 是一位对中国事务有着广泛关注与报道 的美国记者。 在《 美国与中国》 中, 蒋潘文通 过历史上大量与中国有关的美国人 的故事 , 描绘了自1 7 7 6 年至今微妙的中美关系。 作者除了讨论两国领导层交流方式 外, 还介绍了一些非政治关键 人物所发挥 的作用。 作者称 :“ 华盛顿肘 年来一直辩称, 随着中国的强大, 它会变得更像
中国取 得 的成 就 引以为傲 。
《 美丽的国度与中央帝国 :1 7 7 6 年至今的美国与中国 》
T he Be a u t i f u l Co u nt r y a n d t h e Mi d d l e Ki n gd o m:
Am e r i c a a n d C h i na , 1 7 7 6 t o t he pr e s e nt

中美关系英文讲稿

中美关系英文讲稿

Good morning, I have been fortunate enough today to show you, because of time constraints, and I can only show some general content of the Sino-US relations,if you find something is not good,please forgive me.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is topic ,welcome to talk about it with me after the class.As we all know,China is the world's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world's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 China is the world's largest exporter,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world's largest importer, so, Sino-US relations are very important.First, we take a look at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no-US relations, Sino-US relations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First stag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o the early 1970s, and china and america have a full-scale confrontation in this period, this a hostility period.Phase II: In the early 1970s to the 1980s, during this period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 Sino-US relations achieved normalization,and china and america established diplomatic relations.Phase III: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during this period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ormed a strategic partnership, cooperation and friction is the topic in this period.let us take a concern about the first period, the period of hostilities,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 defeated the Kuomintang which suppor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confirmed "one-sided" strategy. So,The next 20 years China has been treated with political hostility and diplomatic isolation, military threats by america. The most typical manifestation is the Korean War,here we see the video of the Korean War,in this video, Chairman Mao made ainspiring speech in the the last,from this video,not only we can get the history, but also can experience the indomitable spirit with china’s leader.But this period end of China coming back to the United Nations,this case also mean U.S. policy of isolating china failed,Look at this picture ,this is a very famous picture, called qiao’s laughing,", Qiao Guanhua is the head of the Chinese delegation, the picture recorded after the victorylet's look at the second stage of normalization of the Sino-US relations in the 1970s to 1980s, and do you know why the two sides are seeking to improve relation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first should be the failure of U.S. policy of isolating China, Second, during this period,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defensive in US-Soviet hegemony,the Soviet hegemonism was a direct threat to our country in that age, from a strategic consideration, the normalization of Sino-US relations is the needs to against Soviet Union, which also gave the Soviet Union a big suprise indeed, of course, this decision is also out of the needs of the Taiwan issue.Look at this picture , Premier Zhou Enlai and President Nixon,you know, this handshake across the world's widest oceans.And This is in the state banquet,Premier Zhou Enlai take food for Nixon .Here we look at the video section of Nixon’s china visiting. I do not know did you notice the scene when Nixon took the coat for Zhou Enlai, it’s a famous detail,Premier Zhou Enlai has a very strong personality, foreign guests who have been in contact with Premier Zhou will be impressed by his sincerity, which is also worthy of our Chinese diplomat to learn.Let’s come to the final stage, perio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 devid this period into three stepsThe first step is the late 1970s to the late 1980s, this period is the first dacade after the normalization of Sino-US relations,the relations developed smoothly during this period, and vice-premier Deng Xiaoping visited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is time. Here is a video of Deng Xiaoping's visiting to U.S..The second step of the late 1980s to the early 1990, United States began sanctionsduring this period,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in Eastern Europe, China has also undergone a political storm, commonly known as the student movement. The United States believes that China's suppression of the counter-revolutionary rebellion is terrible, so america made sanctions against China.Incidentally, I personally do not agree with the student movement event, any historical event must hav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background and underlying causes, and this incident precisely do not have.Ok,Return to the Sino-US relations, the third step, since the mid-1990s, the sanctions have no effect, the U.S. change the policy, cooperation accounted for the main line, such as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Here is a video of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Premier Zhu Rongji visited the United States.Actually,except these,i intended to show you Sino-US relations after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took office, such as trade friction, the United States to return to the Asia-Pacific strategy, but this problem is too complex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be explained today.Why the Sino-US relations is so important and complex, only one word can describe,there is no permanent friends, no permanent enemie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Ok,This is the entire contents of the speech today ,Finally, I want to do a summary with Chinese to end the speech,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奔腾向前,浩浩荡荡,势不可挡。

读《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与中美关系(1949—1950)》(期刊)

读《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与中美关系(1949—1950)》(期刊)

读《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与中美关系(1949—1950)》罗志田 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中美关系是最近一二十年中美关系史研究的热点。

以美国的《外交史》(Diplomatic H istory)杂志为例,该刊从创刊到1990年的14卷中,有关中美关系的论文约35篇,其中关于1948—1952年间者就在20篇以上,可见此趋势之一斑。

国内的中美关系史研究也一向以40年代为重点。

80年代中期以前侧重于抗战时期,以后就逐渐移向40、50年代之交这一段了。

时殷弘先生的《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与中美关系(1949—1950)》,就是这个趋势的一个代表(此书虽出版于1995年,却基本是作者在1987年底就已完成的博士论文)。

该书分5部分共12章。

首先检讨了该题目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接着从历史和观念入手,着重考察分析了该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发展演变,最后推出简明的结论。

该书的风格属于传统派的外交史研究,即在大量精读档案资料的基础上立论,复以众多论据支持其论说。

在今日许多学者关注所谓“学术规范”之时,本书不失为一个“规范”的楷模。

这当然与作者的经历有关。

时先生在写作前有机会到美国公私档案馆阅读并大量收集第一手资料,这是国内许多外交史研究者难以做到的。

由于第一手资料的缺乏,我们的中外关系史研究长期不能与国外或海外学者争胜。

学者即使心存“规范”,文献不足征,奈何!许多研究者不得不退而在“观点”上发挥,但无米之炊,巧妇难为,此举终不可恃。

该书是少数能在资料上可与国外学者抗衡的著作之一,而其论证分析的严谨,也不让任何中外学者。

相信此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时先生得出了与大多数中外研究者看法不同的结论。

他认为:“杜鲁门政府在1949年和1950年对新中国实行的是近乎彻底的敌视政策。

这套政策既是出于对利益的权衡,也是出于感情和意识形态的驱使。

中美关系史的新叙事_评徐国琦著_中国人和美国人_一部共享的历史_王立新

中美关系史的新叙事_评徐国琦著_中国人和美国人_一部共享的历史_王立新




ir s t
Ce n
ur y

New Y or k


e ss Co l u mb i a U n i ver si ty P r

1 9 9 6





3 8 8

② Xu G u oq ③ Xu




Ch

n ese and A mer ic ans :
4




1
5 2

美 国 研 究
期 来 华 的 两 位 美 国 知 名 学者 古德 诺


a n k J oh n so n Go o d now Fr

和 杜威 在 中 国 国 际 化 进

程 中 的 作用 第 六 章则 考察 中 美两 国 通 过 体 育 比 赛 进 行 的 外 交合 作


中 国 人和美 国 人



部共 享 的 历 史 》


书 集 中 体 现 了 国 际史 研 究 的 这

特色

全 书 共六 章

前三章 分别 叙述 蒲 安 臣 留 美 幼 童 和 美 国 首 位 华人 中 文 教 师 戈 鲲 化 的
1
经 历 作 者 将 这 些 人 物视 为




解 释 深 化 了 对 蒲安 臣 使 团 的 研究



如 在 第 六 章 作 者 没 有 简 单 地 把 体 育 放在 中 美 文 化 交 流 史 的 脉 络 里 去 考 察 而 是 把

《美丽的国度与中央帝国:1776年至今的美国与中国》

《美丽的国度与中央帝国:1776年至今的美国与中国》

龙源期刊网
《美丽的国度与中央帝国:1776年至今的美国与中国》
作者:
来源:《对外传播》2017年第02期
作者蒋潘文(John Pomfret)是一位对中国事务有着广泛关注与报道的美国记者。

在《美国与中国》中,蒋潘文通过历史上大量与中国有关的美国人的故事,描绘了自1776年至今微妙的中美关系。

作者除了讨论两国领导层交流方式外,还介绍了一些非政治关键人物所发挥的作用。

作者称:“华盛顿几十年来一直辩称,随着中国的强大,它会变得更像一个自由的西方国家。

但中国并没有变成那样,因此美国已经不再让中国得到任何好处。

华盛顿方面认为,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美国都应该阻碍中国公司收购西方企业,也要加强其与中国周边国家的盟友关系。

遏制与接触的微妙平衡曾是美国对中国政策的定义,如今这种平衡已经打破,变为严重地偏向遏制。

”作者在接受采访时说:“在竞选期间,特朗普在两个极端之间不断反复,一会儿指责中国在贸易上‘强奸’美国,但又威胁要让美国撤出其与东亚的联盟从而把西太平洋送给北京,一会儿又提出与中国进行某种‘大交易’的想法,甚至提出美国将接受中国的崛起。

特朗普上任后面对的亚洲情势更加复杂,我认为他会更务实,程度会超过许多人想象。

”。

向你的美国朋友介绍中国名著英语作文

向你的美国朋友介绍中国名著英语作文

向你的美国朋友介绍中国名著英语作文China has a rich literary heritage spanning thousands of years. From ancient philosophical texts to beloved novels, the country's classical literature offers a wealth of timeless wisdom and captivating stories. As your American friend, I'm excited to share some of the most renowned works from this incredible literary tradition.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widely-read pieces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i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ompiled by the philosopher's disciples after his death, this collection of aphorisms and anecdotes presents Confucius' teachings on ethics, social harmony, and good governance. At the heart of the Analects is Confucius' emphasis on cultivating virtue, fulfilling one's social roles, and maintaining a just, orderly society. Through pithy yet profound statements, the text imparts timeless insights into human nature and the ideal way of life.For example, Confucius famously said, "The gentleman understands rightness; the small man understands profit." This concise line encapsulates the philosopher's belief that the truly noble personshould be motivated by a sense of moral duty rather than selfish gain. Another oft-quoted passage reads, "It is not the failure to learn that is a calamity, but the failure to learn from what one has learned." This wisdom encourages lifelong learn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rather than the mere accumulation of information.Beyond the Analects, another revered work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is the Dao De Jing, attributed to the legendary philosopher Laozi. This short yet enigmatic text expounds on the concept of the Dao, or the "way" of the natural world. Through paradoxical language and vivid imagery, the Dao De Jing extols the virtues of simplicity, spontaneity, and non-action, proposing an alternative to the Confucian emphasis on social order and moral cultivation.One of the most famous passages from the Dao De Jing reads, "The Dao that can be told is not the eternal Dao. The name that can be named is not the eternal name." This highlights the idea that the true nature of the Dao is beyond the limits of human language and conceptualization. The text encourages readers to transcend the constraints of rigid thinking and embrace the fluid, ever-changing essence of reality.Moving from philosophy to fiction, one of the most beloved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is Journey to the West, a fantastical tale of a Buddhist monk's pilgrimage to India accompanied by a team of supernaturalprotectors. Written in the 16th century by Wu Cheng'en, the novel blends religious allegory, folk mythology, and slapstick humor to create a captivating adventure story.At the heart of the narrative is the monk Xuanzang, a pious seeker of enlightenment, and his three unruly companions: the mighty Monkey King, the pig-like Zhu Bajie, and the river monster Sha Wujing. Together, this motley crew faces a host of challenges and bizarre encounters as they traverse the treacherous path to the sacred scriptures of Buddhism. Along the way, the characters grapple with themes of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the nature of good and evil, and the delicate balance between order and chaos.One of the most iconic scenes in Journey to the West is the Monkey King's rebellion against the Celestial Emperor, in which the mischievous simian deity wreaks havoc in the heavenly palace. This episode vividly captures the character's boundless energy, cunning intellect, and rebellious spirit—qualities that make him one of the most beloved and enduring figures in Chinese literature.Another cherished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is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lso known a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Written by Cao Xueqin in the 18th century, this epic work chronicles the decline of a wealthy aristocratic family and the intricate web of relationships among its members. Blending realism, romance, and metaphysicalspeculation, the novel offers a sweeping panorama of 18th-century Chinese society, exploring themes of love, loss, and the ephemeral nature of human existence.At the center of the narrative is the sensitive and introspective protagonist, Baoyu, who struggles to reconcile his artistic sensibilities and romantic inclinations with the rigid social expectations placed upon him. As Baoyu navigates the complex dynamics of his family, he becomes entangled in a tragic love triangle that ultimately leads to the family's downfall.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s renowned for its vivid characterization, poetic language, and profound insights into the human condition. The novel's rich symbolism and philosophical depth have made it a perennial favorite among scholars and general readers alike, cementing its status as one of the greatest works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These are just a few examples of the remarkable literary treasures that have emerged from China's long and illustrious cultural tradition. From the timeless wisdom of Confucius and Laozi to the captivating narratives of Journey to the West and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offers a wealth of knowledge, inspiration, and entertainment that transcends cultural boundaries.As your American friend, I hope this introduction has piqued your curiosity and sparked your interest in exploring the depth and diversity of China's literary heritage. I encourage you to delve deeper into these and other classical Chinese texts, for they hold the power to enlighten, captivate, and transform the human spirit.。

中口第一部分参考译文(1)

中口第一部分参考译文(1)

在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有几百位美国和中国的学者相互访问,在对方的国家教授和学习法律、经济、诗歌和历史等课程。

对我们来说,我们欢迎这种新的太平洋浪潮,让这种浪潮和平地向前流动,使双方的人员和思想进行交流,消除疑虑和不信任的障碍,建立起合作的纽带和共同的乐观主义精神。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undred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cholars have visited each others’ countries to te ach and study subjects ranging from law and economics to poetry and history. // For our part, we welcome this new Pacific tide. Let it roll peacefully on, carrying a two-way flow of people and ideas that can break down barriers of suspicion and mistrust, and build up bonds of cooperation and shared optimis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锡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太湖之滨,是中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

无锡的旅游景点很多,包括鼋头诸、蠡园、梅园、锡惠公园等,在1998年的全国旅游城市评比中,无锡位列江苏第一。

无锡的工业非常发达,国内生产总值名列全国第七,外商直接投资全国第五,商业指数全国第三。

无锡的文化底蕴非常浓厚,以盛产院士著称,国内很多一流大学的校长都是无锡人,如北大的许宏智、南大的蒋树声、苏大的钱培德等。

费正清

费正清

费正清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 (1907.5.24.-1991.9.14.)费正清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

生前历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席、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等重要职务,还曾是美国政府雇员、社会活动家、政策顾问。

费正清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长达50年,从他进入牛津直到他1991年去世,他的著作绝大部分都是论述中国问题的。

在半个多世纪里,费正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考察中国,他的研究、著作和主要观点代表了美国主流社会的看法,不仅影响了几代美国汉学家和西方的中国学界,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政界和公众对中国的态度、看法以及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当今美国诸多有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皆出自其门下。

一、生平简历费正清1907年5月24日生于南得克萨斯州胡龙镇,是亚瑟·波·费和罗莱娜的独生子。

父亲是位牧师的儿子,早年立志跟随其父从事教会,后从学法律,入考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法学院。

1901年毕业后在南德克塔州定居,在胡龙镇做律师,任市镇律师。

母亲罗莱娜对费正清的成长影响很大。

她出生于德克塔,在芝加哥就学,最后又回到故乡,但她所留恋的始终是芝加哥、纽约、波士顿和那里的文化。

她是美国大学妇女协会成员,随后任该协会一分支机构主席。

罗莱娜毕生为争取妇女权利而工作,参加妇女选举权的游行和示威活动,组织各种集会,是位政治上相当活跃的人物,费正清早年的从政志向都与其母亲的引导有关。

在1927年进入哈佛时,费正清尚未考虑研究中国,而且,当时的哈佛还没有开设系统研究现代西亚的课程。

他主攻文科,包括希腊语、历史、哲学、政治、艺术和经济。

1929年秋,费正清赴牛津大学。

他的专业方向为东亚研究,但当时他尚不具备汉语和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好在当时牛津大学的学位论文不要求参加考试,也不要求相关的学术经历。

毛泽东为什么写《别了,司徒雷登》

毛泽东为什么写《别了,司徒雷登》

精心整理郝平首先,我们要看一下毛泽东为什么要发表《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

《别了,司徒雷登》一文,是毛泽东当年为批驳美国政府发表的中美关系白皮书,为新华社撰写的五篇评论文章中的第二篇。

白皮书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呢?这还要从白皮书出台的经过说起。

1949年8月5日,就在司徒雷登一行抵达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珍珠港的当天,美国国务院就中美关系问题发表了一部重点介绍从1944年到1949年期间美国对华关系的报告书,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着重1944~1949年时期》。

这部报告书(即白皮书)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征得了杜鲁门总统的同意后,组织国务院工作人员编纂的。

》,《,及电报、,一。

方面,在信中,1948年初秋,运输、1947显示,,由此可见,美国国务院发表中美关系白皮书主要是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其一,对内平息国会中反对党派和美国公众就总统对华政策失败而发出的指责,为自己辩护;其二,揭露蒋介石政府过去几年与美国的实际关系,以表明国民党政府的倒台主要责任不在美国政府方面,而是由于国民党本身的无能;其三,推卸美国政府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的责任,对外重塑和平爱好者的形象。

白皮书一经问世,便在中美关系史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甚至包括那些美国政府内部与国务院在对华政策问题上意见相左的人,都对白皮书的发表做出了异乎寻常的强烈反应。

让我们看一下中国共产党面对白皮书的反映。

白皮书里关于对中国共产党的指责完全是歪曲事实的,特别是司徒雷登有关中国共产党方面的片面的报告更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8月12日,即在白皮书发表的一周后,新华社以《无可奈何的供状——评美国关于中国问题的白皮书》为题,发表了第一篇评论文章。

紧接着,在从8月14日到9月16日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中央主席毛泽东又亲笔撰写了五篇评论文章,以新华社社论的形式陆续公开发表,对白皮书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与批判。

关于为什么要围绕白皮书展开讨论的问题,毛泽东在他的第四篇评论文章《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中做了明确的阐述:“现在全世界都讨论中国革命和美国的白皮书,这件事不是偶然的,它表示了中国革命在整个世界历史上的伟大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