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耳和听觉2》教案
《第二章第3节耳和听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耳和听觉》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耳部结构的基本知识,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深化对耳部结构和听觉功能的认识。
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耳部结构的名称及功能。
2. 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在耳部的传导机制,以及不同结构对听觉形成的影响。
学生需要结合实验观察,通过教师引导,理解复杂的生理过程。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人体耳部结构图、耳部结构模型、实验器材(如音叉、橡皮管等)。
2. 多媒体资源:耳部结构和听觉形成的视频或动画,用于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
3. 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内容,了解耳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可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都在用耳朵听声音,那么你们知道耳朵是怎么工作的吗?”然后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清晰的自然声音,如鸟鸣、流水等,引导学生去体验声音的美妙,进而引导他们去探索声音的奥秘。
二、新知探索(一)介绍耳朵的基本构造教师可以利用模型、图示和实物等方式,向学生们展示耳朵的基本构造。
让学生了解外耳、中耳和内耳的各自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动画或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声音在耳朵中的传播过程。
(二)探究听觉的生理机制教师可以详细讲解声波如何通过外耳道传递到鼓膜,再由鼓膜振动引发听骨链的运动,最终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送到大脑皮层,形成听觉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声音的特性和影响因素教师可以介绍声音的特性和影响因素,如音调、音量、音色等。
通过实验或图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声音的这些特性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听觉的。
(新)苏科版物理八上《1.4人耳听不见的声音》公开课(教案)
1.4人耳听不见的声音教学目标1.了解超声波的特点;知道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了解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
2.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现象;训练学生运用准确的物理语言表述观察到物理现象;培养学生查找、整理相关资料以及交流表达能力。
3.通过对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开展;通过对次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的分析,加强学生的社会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超声波的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次声波的来源及其危害。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多媒体辅助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一师:在我们生活中,我们能听见蜜蜂飞舞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为什么听不见蝴蝶飞舞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呢?用多媒体播放《蓝猫淘气三千问》中火山、地震爆发前夕,自然界的动物引颈倾听,然后立即四处逃散的片断。
[猜一猜]〔1〕火山、地震爆发前夕,自然界的动物有什么异常反响?〔2〕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这种信息的呢?人为什么不能?学生讨论交流后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人耳听不见的声音导语二师:我们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那么对于听觉正常的人在空气中是不是都能听见物体振动发出的所有声音呢?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人与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做一做]用一台音频发生器由低到高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你先闭上眼睛仔细听,当听见声音就举起手,直到听不见声音就放下手臂,另一些同学根据你的动作记录相应的声音频率的数值,这就是你能听见的声音频率范围。
以同样方式测一测其他同学的听觉频率范围。
[点拨]师:每个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并不相同,一般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通常在20Hz----20000Hz之间,叫做可听声。
频率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
各种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不同,像蝙蝠、海豚、飞蛾能听见超声波;而大象、鲸能听见次声波。
[小结归纳]〔板书〕1.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4节“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本节主要介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类型、产生原因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2.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类型:次声波、超声波;3. 声音的产生原因:振动;4. 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B超、声呐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类型、产生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产生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 教学重点: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类型及其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振动器、声呐等);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现象;2. 理论讲解:介绍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类型、产生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 实验演示:进行相关实验,如振动器实验、声呐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人耳听不到的声音;4.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如“人耳为什么听不到次声波和超声波?”、“次声波和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等;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类型:次声波、超声波产生原因:振动应用:B超、声呐等七、作业设计1. 请列举生活中你听到过但不知道是什么声音的例子,并尝试解释其产生原因;2. 请查阅资料,了解次声波和超声波在医疗、海洋探测等方面的应用,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3. 思考一下,如何利用次声波和超声波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理论讲解、实验演示、随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类型、产生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单元第四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听觉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 学情分析面对的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事物的特点。
但是,对于耳朵的内部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形象的图片和模型,以及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知道听觉的形成过程。
2.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
2.难点:耳朵内部结构的和工作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有趣的实验和观察,以及深入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耳朵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图片和模型。
2.准备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实验器材,如振动的物体、听诊器等。
3.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耳朵和声音。
故事讲述一个男孩,他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听不到声音了,他非常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男孩突然听不到声音了,这引起了学生对耳朵和听觉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图片和模型,向学生介绍耳朵的各个部分,如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等,并讲解它们的作用。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与同步练习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说课稿【教材分析】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
本节课要研究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聚焦板块,通过“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这一问题的思考讨论,从而了解学生原有的认识。
探索板块,向学生介绍耳的结构,让学生推测耳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它们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通过学生的活动了解耳郭的作用,及模拟记录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
对耳郭和耳膜结合实验说出他们的理解。
通过观察听诊器,了解其工作原理。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耳朵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它的外部特征以及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听觉器官等一些浅显的知识上。
至于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大部分学生不清楚。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
2.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经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模拟自制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2.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耳郭的作用。
3.能初步利用简单的表格来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自制鼓膜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实验时的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初步了解对于鼓膜的保护。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模拟自制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难点:耳的各部位结构及功能。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耳的结构”挂图或耳的结构模型,塑料杯、大于塑料杯口的薄橡胶(气球皮)、橡皮筋、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细沙或碎纸屑,听诊器。
初中生物耳与听觉教案
初中生物耳与听觉教案
教学内容:解剖耳部结构,探讨听觉原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耳部结构及其功能;
2.理解听觉原理;
3.能够解答与听觉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1.耳部结构及功能;
2.听觉原理。
三、教学难点
1.听觉原理。
四、教学准备
1.投影仪、幻灯片资料;
2.解剖模型或图纸;
3.视频资源。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投影仪播放一段音乐视频,让学生观看并听取他们的感受,引发学生对耳与听觉的兴趣。
(二)呈现
1.对耳部结构进行解剖,介绍耳廓、外耳道、中耳、内耳等部位的功能;
2.播放视频,展示声波在耳部的传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听觉原理。
(三)探究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搜集有关听觉原理的知识;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如声音是如何传入耳部的?听觉与平衡感受器官有何不同?
(四)实践
让学生分组模拟不同声音频率对听觉的影响,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体会不同声音对耳部的刺激效果。
(五)总结
1.请学生总结耳与听觉的知识点;
2.回顾今天的内容,强化学生对耳与听觉的理解。
六、作业
要求学生用一段文字描述声音如何传入耳部,并说明听觉与平衡感受器官的区别。
七、板书设计
1.耳部结构:耳廓、外耳道、中耳、内耳;
2.听觉原理:声音传入耳部的过程;
3.问题:听觉与平衡感受器官的区别。
八、拓展
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听觉的知识,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以上为初中生物耳与听觉教案范本,供参考。
七年级生物下册《耳和听觉》教案、教学设计
c.创设情境,引入听障人士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关注听力健康,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
2.教学方法:
a.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耳和听觉的奥秘。
b.结合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交流讨论,提高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点掌握:耳的结构、功能及听觉形成过程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学生需要对这些知识点有深入理解。特别是耳蜗内部结构及其在听觉中的作用,以及声波如何转化为神经冲动,这些内容较为抽象,是学习的难点。
2.技能培养:学生需要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听觉现象,以及进行简单的听觉实验,这些技能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关爱听障人士、关注环保、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这是教学中的重要难点。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难点,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a.利用耳模型、动画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耳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听觉形成过程。
七年级生物下册《耳和听觉》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耳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通过学习耳的基本构造,如外耳、中耳、内耳的组成及其作用,使学生对耳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2.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通过分析听觉障碍的原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a.选择题:关于耳的结构和功能,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及反思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单元一单元学科科学年级四年级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2.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重点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难点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新课聚焦播放视频《感觉世界》播放歌曲《少年》,提问:这首好听的歌曲,我们是用什么器官听到声音的呢?提问:耳朵有哪些勾结?都有什么功能?耳朵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出示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板书课题)观看视频耳朵我们都是通过耳朵才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那么耳朵有哪些结构,各个结构有什么功能,这就开启了对耳朵结构和功能的探索。
2. 科学探索探索一:观察耳朵的结构图播放视频《一分钟了解耳朵》;观看视频认识耳朵结构通过这一部分学习,了解耳朵的结构及其功能。
实验记录:实验现象:用裸耳能听到微小的声音;用自制纸喇叭听声音的时候,听的更清楚了。
实验分析:用纸喇叭听声音时,收集声波的范围更大,因此听得就更清楚。
由此推断,我们的耳郭主要起到收集声波的作用,它能增强我们的听力。
实验结论:耳郭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探索三:模拟鼓膜振动实验播放视频《一分钟了解鼓膜》;实验材料:气球皮、塑料杯、橡皮筋、音叉、小锤、碱面等。
实验步骤:(1)把气球皮放在杯口上面绷紧,用橡皮筋固定(气球皮模拟鼓膜)。
(2)在“鼓膜"上面放少量的碱面。
(3)用音叉等能发声物体,在“鼓膜”的上方制造强弱不同和远近不同的声音。
仔细观察“鼓膜”是怎样振动的,上面的碱面是如何变化的。
(4)重复以上的步骤多次实验,仔细观察“鼓膜”的振动。
耳和听觉
《耳和听觉》教学设计【设计意图】通过应用多媒体和远程中的教学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体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生活实际,突出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概述人体通过耳及其它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3、说出耳的卫生及预防措施4 、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二、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及参与听觉形成过程,然后和大家一起交流,进一步认识科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的重要性,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知识学习,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应该多去关心别人,同时也要珍惜自己的健康。
了解噪声对人类的危害性,树立起防止噪声污染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1、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听觉的形成。
2、耳的卫生及预防的措施。
3、概述人体通过耳及其它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讨论观察相结合师生共同参与、探索,通过各种实际例子,掌握有关听觉以及耳的各种知识[教学课题]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内容教学过程简表[课后反思]《耳和听觉》课后反思《耳和听觉》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内容。
本节课内容不多。
又在前一节课学习“眼”的基础上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经验与方法。
在这些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耳”这个重要的感觉器官,学生更加感兴趣,学习并不困难。
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施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体现时代特点,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耳和听觉》第二课时
《耳和听觉》第二课时1.教学目标(1)教材分析“声音的特性”和“噪声污染”是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3节《耳和听觉》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同时认识到噪声污染的危害及防治途径。
教材突出学生探究活动,通过探究音调由什么因素决定,让学生能一边探究,一边体会,充分给了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过程的机会。
教材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科学,从科学到社会,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注重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2)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虽然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但学生大多没有注意观察,并且缺少理论知识,因此对于声音的特性的相关知识相对比较模糊,尤其是音调和响度。
但学生都已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和素材,因此很容易联系到该节的知识中来。
教材按照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声音的特性的教学。
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往往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淆,而且“响度”比“音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感受到,也更容易理解些,因此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来探究声音的特性,将顺序调整为响度、音调到音色,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初一学生有两个明显心理特征,一是求知欲强烈,自我探索意识强烈,好奇心很强。
二是他们逐步学会了遵守规则,相互竞争,分工、合作、服从、争执,互助,独立等个性品质。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关注学生的行为水平,要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来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声音的特性。
使每个学生通过自身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中,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是不同的。
②了解噪声的来源,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途径。
1.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案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材分析】我们耳朵中的鼓膜就是接收声音振动的“探测器”。
鼓膜是一个很薄且具有弹性的组织即使很轻微的声音都可以让它产生振动。
在本课,学生要用一块很薄的气球皮,包住一个塑料杯口制作一个鼓膜模型,通过观察气球皮的振动,来模拟鼓膜的作用,了解人的耳朵是如何工作的。
【学情分析】本课为四年级上册的内容,但因本校四年级所有学生已经学过了该内容,因此,借用三年级的学生来上本课,学生对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一无所知,对人耳的认识也是只停留在它的外部特征。
【学习目标】1.科学观念:通过观察耳的结构,知道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
认识到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再经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
2.科学思维: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耳郭和鼓膜的作用3.探究实践:在模拟实验中,能细致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用简单的表格来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
4. 态度责任:在探索实验中,能认识到身体器官的重要性,增强保护身体器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模拟自制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难点:知道耳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耳的结构”的挂图及拼图、鼓、绿豆、听诊器、自制耳郭模型、自制鼓膜模型。
【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学生进行打鼓游戏,从中探索鼓面振动能产生鼓声,撒上绿豆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鼓面的振动情况。
二、聚焦:导入新课1.引导: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听到了哪些声音?(预设:鼓声、人说话声等)提问: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这些声音呢?这主要和我们身体的哪个器官有关?(预设:和耳朵有关。
)2.提问:那我们的耳朵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揭示课题。
3.想要知道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就必须要了解耳朵的结构。
三、探索:耳朵的结构及作用(一)耳朵的结构1.提问:有没有同学知道耳朵的结构?老师这里有一份拼图,是由耳朵的各个结构组成的,但是已经被打乱了,你能帮助老师把这个拼图拼起来吗?学生活动:玩耳朵拼图游戏。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该内容出自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第五单元第二课。
主要介绍了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人耳的构造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通过模拟人耳的听觉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声音的相关知识,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
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进一步深入探讨声音的传播过程,以及人耳如何将声波转化为听觉信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巩固已有的声音知识,并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核心素养目标1. 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 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知能力;3. 掌握人耳的构造和听觉的形成过程,提升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三、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差异。
在知识层面,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声音的基本概念,如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
然而,对于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的构造和听觉的形成过程等知识,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盲区。
在能力层面,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可能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生的合作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在探究过程中,如何与他人沟通、交流和合作,是学生需要培养的。
在素质层面,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较高,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原理感到困惑。
此外,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知识。
在行为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主动性不强等问题。
这些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充分吸收知识,影响学习效果。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等基本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声音并不陌生,但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可能了解不多。
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实例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水盆、尺子等。
2.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图片、视频等。
3.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呈现(10分钟)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一:将音叉放入水盆中,音叉振动产生声音;实验二:让 students 用手掌拍打桌子,感受声音的传播。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操作,验证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每组选取一个实验器材,如尺子、音叉等,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如:为什么我们不能听到远处的声音?为什么我们在室内能听到外面的声音?5.拓展(10分钟)利用课件讲解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耳与听觉(2)说课稿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耳与听觉(2)说课稿八年级上册第16章第二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二课时耳和听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上册第16章第二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二课时:耳与听觉。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课。
一、学习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特点,设定如下三维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耳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耳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听觉的形成过程。
难点:听觉的形成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前面学习了“眼与视觉”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耳与听觉”,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因此本课采取的教法和学法就是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探究学习法、分析归纳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当好“配角”就行了。
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开始,我指着播放音乐的小喇叭,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小喇叭。
我便在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答用眼睛看到的。
由此复习眼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
接下来我用鼠标点击小喇叭,优美的歌曲响了起来。
听完歌曲,便问这是什么歌?学生答《国家》。
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答用耳朵听到的。
同学们,你知道耳的结构与功能吗?正常人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耳为什评价,选出一组有代表性方案并做为样板,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呈现课堂实录)(2)实验探究,观察发现。
在实验前,我提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鼓面和自制教具的皮膜平行且在一条直线上;火柴棒与小球靠近并保持静止状态;小组成员互相配合,做好认真细致地观察。
学生开始实验,我巡回指导,学生敲击小鼓,观察现象,多数小组实验现象明显,个别小组实验可能会失败。
请看同学们的表现。
(呈现课堂实录)(3)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案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目标1.了解人的耳朵的结构组成及各部分的特点和作用。
2.知道人耳的工作原理,明白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震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3.通过实验,探究耳廓和鼓膜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了解人耳各部分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耳廓和鼓膜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人耳的模型、鼓膜的演示材料、杯子、塑料薄膜、细沙、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声音的传播。
那么,声音传播到我们的耳朵后,我们是怎样听见这些声音的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学生猜测我们人类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二、聚焦人耳是人体最重要的听觉器官,它包含哪些结构呢?观察人耳的结构图,认识人耳的各个部分。
三、探索活动一: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仔细观察耳的结构图和模型,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结构图中清晰的标注了外耳、中耳、内耳的各个部分,再让我们看一看耳结构的模型,你能否将这些名称与耳的各部分相对应。
学生通过认识结构图,了解耳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耳的结构模型,了解耳的构造和位置。
活动二:探究耳廓的作用人的头部两侧都长着耳朵,实际我们看到的外面这部分叫做耳廓,那耳廓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用一张纸折成喇叭的形状,模拟耳廓的作用。
学生模拟耳廓的实验,体验耳廓的收声作用。
活动三:探究鼓膜的作用声音的振动通过耳道进入内部,到达了鼓膜这里,鼓膜是怎样接收到声音的呢?让我们看两个模拟实验,让同学们明白鼓膜的工作原理了。
首先将塑料薄膜套在杯子上面,发出声音,我们发现薄膜会振动,在上面撒一些细沙,细沙在薄膜上跳动。
然后做鼓膜振动演示实验二,发现鼓膜振动的原理。
学生通过实验,体验耳膜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总结:通过实验的研究,我们认识了耳廓和鼓膜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耳廓呢,就像一个声音收集器,可以收集到更多的空气中的振动,鼓膜就像一个精密的接收装置,能接收大小强弱不同的振动,从而告诉大脑不同的声音。
四、拓展听诊器也具有收声的作用,通过听诊头上的薄膜振动,来收集声音传送到我们的耳中。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实验教学说课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 进行家庭声音实验:鼓励学生在家中与家人一起进行声音实验,如比较不同材质的物体敲击时的声音差异,观察声音在空间中的传播等,将学习延伸至生活之中。
-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声音: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声音的现象,如汽车鸣笛、电话铃声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 创作音乐作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声音知识,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如编写简单的歌曲、制作音乐片段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通过学习,学生将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学会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将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增强对自身生理的认识。在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过程中,学生将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4. 题型:请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答案: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是因为声音通过耳朵的听觉器官将声波转换为电信号,然后传递到大脑,大脑解析这些信号,使我们能够感知到声音。
5. 题型:请描述声音的特性,如音调、音量、音色等。
答案: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音量和音色。音调是由声音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音量是由声音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音量越大;音色是由声音的波形和频率决定的,不同的波形和频率会产生不同的音色。
1. 声音的产生:板书上简要列出声音的产生原因,如振动、气流等,并用图示或符号表示振动产生的过程。
2. 声音的传播:板书上展示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如声波的传播、介质的振动等,并用图示或符号表示声波的传播过程。
3. 耳朵的结构与功能:板书上简要描述耳朵的各个部分,如外耳、中耳、内耳等,并用图示或符号表示耳朵的听觉功能,如声波的接收、振动传导等。
初中生物教案 《耳和听觉》的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教案《耳和听觉》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
2. 知道听觉的基本过程。
3. 掌握音的特性。
4. 了解声音如何传播。
5. 增强学生对耳保护的意识。
【教学难点】1. 听觉的基本过程。
2. 音的特性。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小组讨论。
【教学工具】1. 讲义、电脑。
2. 示范模型、实验器材。
3. 图片、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学生:你们知道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都是通过什么感官感受到的吗?2. 提问:听力对我们来说有多重要?你们希望你的听力有什么特别的功能?3. 引出主题: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耳和听觉。
二、知识讲解(25分钟)1. 耳的结构和功能(10分钟)(1)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分及其结构(2)外耳的作用:引导声音进入耳道。
(3)中耳的作用:加强声音并将振动向内传递。
(4)内耳的作用:转换声音为神经信号并向大脑传递。
2. 听觉的基本过程(10分钟)(1)外耳接收声音。
(2)声波进入耳道,通过耳膜进入中耳。
(3)声波在中耳内的三个小骨头上造成振动。
(4)振动传递至耳蜗内的听觉感受细胞。
(5)听觉感受细胞将振动转换成神经信号并向大脑传递。
3. 音的特性(5分钟)(1)音高:发生率高低。
(2)音强:音量的大小。
(3)音色:不同的声音所具有的特殊质量。
三、实验(25分钟)1. 实验1:“声音的压力”(10分钟)(1)讲解实验操作流程。
(2)学生进行实验。
2. 实验2:“吸烟和听力”(15分钟)(1)讲解实验步骤。
(2)学生进行实验。
(3)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四、总结(5分钟)1. 小组讨论结果的汇报。
2. 强调耳的保护。
3.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对基本概念和实验结果作简单回顾。
【巩固作业】1. 画出耳的结构并写出各部分的功能。
2. 以“音的特性”为主题,写出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教学体会】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掌握耳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听觉的基本过程,并能够分析音的特性和声音传播。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学案
一、教学内容1. 人耳听觉范围的了解: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在20Hz到20000Hz之间。
2. 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3. 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实例:超声波在医学、工业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超声波洁牙、超声波焊接等;次声波在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中有一定的预警作用。
4.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的原因:除了超声波和次声波,还有一些其他的声音频率超出人耳的听觉范围,因此听不到。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人耳的听觉范围,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定义及特点。
2. 掌握超声波和次声波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3. 能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解释为什么人耳听不到某些声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人耳的听觉范围,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定义及特点。
难点:超声波和次声波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以及为什么人耳听不到某些声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超声波洁牙仪、次声波发生器。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超声波洁牙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超声波可以用来洁牙?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人耳的听觉范围,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定义及特点。
3. 实例分析:分析超声波和次声波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如超声波洁牙、超声波焊接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超声波或次声波现象。
5.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为什么人耳听不到某些声音。
7. 作业布置:(1)请列举生活中你认为可能存在超声波或次声波的应用实例,并说明原因。
(2)请解释为什么人耳听不到超声波和次声波。
六、板书设计1. 人耳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2.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应用实例:超声波洁牙、超声波焊接等。
3.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应用实例: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预警。
七、作业设计1. 请列举生活中你认为可能存在超声波或次声波的应用实例,并说明原因。
初中生物耳和听觉教案
初中生物耳和听觉教案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类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听觉的基本原理;
3. 知晓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 耳的结构和功能;
2. 听觉的原理;
3. 保护听力的方法。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个耳朵模型,让学生猜测耳朵的功能。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可以听到声音?耳朵是如何运作的?
2. 讲解耳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
通过PPT展示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并讲解各部分的功能。
带领学生一起体验音叉和听诊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耳的运作原理。
3. 学习听觉的原理(15分钟)
通过实验演示声波传播和耳蜗工作原理,让学生理解听觉的基本原理。
带领学生一起做听力测试,感受不同频率的声音对耳蜗的刺激。
4. 学习保护听力的方法(10分钟)
讲解过度噪音对听力的危害,并介绍保护听力的方法,如远离嘈杂环境、佩戴耳塞等。
组织学生一起制定保护听力的计划。
5. 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自己的听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耳和听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知晓了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生活中,希望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听力保护意识,保护好自己的听力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
2、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科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的重要性,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课知识学习,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应该
多去关心别人,同时也要珍惜自己的健康。
2、通过噪声等知识的学习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乐音的三要素及决定因素
教学难点乐音的三要素及决定因素
三、教学准备
梳子、硬纸板、鼓、音叉等
四、教学预设
(一、教学引入)
播放:音乐问:听了刚才的不同声音,有什么感觉?
学生讨论:
小结:
有些声音是悦耳动听的,而有些声音却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噪声。
我们把悦耳动听的声音称乐音;把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声音称为噪声。
同样是音乐,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
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
1、用一把塑料尺划过梳子尖,一次快速一次较慢,比较哪次声音高?两次梳子尖振动的快
慢有什么不同?
2、将直尺置于桌面上,分两次将尺的一部分露出桌面,用手拨动尺,使尺上下振动,实验
时,使直尺离开桌面的长短有较大差别,然后注意观察两次声音的高低和尺振动的速度
快慢。
学生实验,然后报告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1.快速划过时音调高,因为梳子振动快;2、直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低。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简称赫。
所以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试一试:撕一张薄纸片,两手拉紧它,放在嘴上,用不同速度的气流吹纸片。
你能不能吹出不同的音调呢?
学生动手试。
思考: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当蜜蜂和蝴蝶同时飞近你身体时,你是否都能听到他们的声音?蜜蜂是靠什么结构的振动发声的?蝴蝶的翅膀飞行时在振动吗?为什么你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呢?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的,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大约是20~20000赫。
蜜蜂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内,而蝴蝶振动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
我们把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叫做超声,把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做次声。
儿童说话的音调一般比成年人高,女人的音调一般比男人高,c的频率是261.6次每秒;男低音歌唱家发生可以低到65赫,女高音可达1180赫。
阅读:不同物体发出不同音调的表格,表述表格包括的信息。
学生阅读、表述
讨论:你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吗?
利用:B超,超声波测距,蝙蝠,雷达。
多媒体演示:轻敲队鼓和重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小纸屑的跳动情况的不同。
学生表述,教师小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响。
小实验:用仅仅前面学生能听到的声音讲话,问学生能听到吗?
小结:声音的大小跟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师:经过前面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1.响度:人耳感觉到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2.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有关。
学生实验:请你用同一种物体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
学生自己选择材料做实验,然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师: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dB)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大小,阅读课本图表,看了这些信息后你有什么感想?
游戏:请一位学生站在讲台后背向大家,并蒙上眼睛,教师请不同的学生讲话,请那位学生判断是谁发出声音。
思考:正常情况下,为什么能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师:你知道为什么他可以猜出是谁呢?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不同。
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发生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都能影响音色。
师:优美的歌曲同学们都喜欢听,除了丰富人们的文娱生活,还可以使人奋进。
但是,对建筑工地的敲击声、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隆声、电锯声、机器的轰鸣声等,同学们听起来感到烦躁,心神不安,这些声音都是噪声。
我们接下来将知道什么是噪声?噪声是从哪里来的?噪声有什么危害?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减弱噪声?
学生讨论:
小结: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三、课堂小结)
乐音三要素及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