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革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意义
• 在“二次革命”后,北洋军源源不断进入了南方各省, 除了广西、贵州、四川、云南四省外,其他各省均已 成为北洋军及其附属军的控制范围。 • 二次革命既是民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南北战争,也是辛 亥革命中那场尚未完成之战争的继续,可惜的是,那 只是革命的退潮或者未尽的尾声。辛亥革命后,真正 统一的中华民国也就是在“二次革命”后、袁世凯统 治下的那两年。在列强环伺、国弱民穷的险恶局势下, 中央集权的确能给国家带来高效率的行政,这个要求 也是合乎现实需要的。由此,袁世凯在“二次革命” 的时候获得民众的支持,他获得合法的地位便也合理 了。何况还有那些假独立的和那些阳奉阴违,心里打 着自己的如意算盘的都督们在阻碍讨袁进程。
• 8月4日,熊克武在重庆宣布独立,自任四命鄂、陕、 云、贵都督围剿熊克武。9月12日,袁军占领重庆,四川讨袁运动失 败。
结果
• 四川的独立运动,已是二次革命的尾声,它的失败,意味 着二次革命的失败。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被通缉,相 继逃亡日本,二次革命宣告失败。 • 10月6日,国会选出袁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11月4日,袁 世凯以“叛乱”罪名下令解散国民党,并驱逐国会内国民 党籍议员。国会由于人数不足而无法运作,不久即被解散。 袁世凯从此成为寡头总统。应桂馨、赵秉钧不久即被灭口, 宋教仁案不了了之。 • 由宋教仁遇刺引发兵戎相见的二次革命,是民国史上一个 不幸的开端。不少建立民主国家必须的举措,如将军队国 家化、民选议会、以法治国等等,于事后都失去了健康发 展的契机。代之而起的是明目张胆的军队干政、起迭不断 的革命与反革命,引致兵祸连连。袁世凯在事件中的责任 是不容旁贷,事后的历史亦证明了他的野心。
开端和经过
• 江西起义后,江苏立即准备响应,驻江苏的第十一师两个旅长王孝缜、 黄凯元于7月13日赴上海请黄兴赴南京主持讨袁军事。7月15日,黄兴 抵达南京,担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并以江苏都督程德全的名义宣布 独立。独立后的程德全是旧立宪派,其政治上一直倾向袁世凯。宣布 独立后的第二天,程德全就拖病离宁赴沪。17日向袁世凯表明自己是 被逼无奈。 • 讨袁之战于7月16日打响,当日上午八时起,由冷遹率领的讨袁军与 靳云鹏率领的袁军第五师在徐州附近的韩庄展开激战,北军迭次增援, 南军逐渐不支,22日徐州失守,讨袁军战线崩溃,退守南京。26日, 袁世凯命令张勋率部取水道南下扬州,会合该军队进攻镇江,令冯国 璋率部沿津浦路南下,速去临淮,再趋浦口,与张勋联络,会攻南京。 面对来攻之敌,讨袁军显得毫无斗志。黄兴看到败局已定,认为再战 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于7月28日离开南京,讨袁军全局动摇。29日, 代理第一师师长周应时宣布取消独立。
黄兴孙中山关于宋案的分歧
• 1913年,宋教仁案的发生,使孙中山、黄兴和其他革命党人开始认识 到袁世凯是革命最凶恶的敌人。他们都认为必须采取行动与袁斗争。 孙中山提出“联日”、“速战”,先发制人,认为“宋案证据既已确 凿,人心激昂,民气愤张,正可及时利用,否则时机一纵即逝,后悔 终嗟无及”。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并认为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 为时不久,对于各方面的阴谋布置还未妥帖,推翻较易,切不可延误 时机”。他一边派人赴各省联络军人,一面还派陈其美、戴天仇来与 持反对意见的黄兴辩论。黄兴在致孙中山的信中称:“宋案发生以来, 弟即主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先生由日归来,极为反对。”黄 兴这里是要派人暗杀袁世凯,孙中山不同意。3月25日之后的几天, 当孙中山提出对袁“立即动兵”后,黄兴的意见是“宜持以冷静态度, 而等正当之解决。”他认为“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逆迹尚未昭著,南方 的革命军又甫经裁汰,必须加以整备才能作战”,“南方武力不足恃, 苟或发难,必致大局糜烂”,他充分认识到自己军事力量的薄弱,加 以当时美国将要承认民国政府,“甚不愿此事传播扩大,外交横生障 碍”,所以他坚持不能用武力解决,主张暂时“采取法律解决的办法” 和通过国会解决,认为“民国已经成立,法律非无效力”。但孙中山 态度坚决,认为通过国会和法律解决是不可能的,“国会乃口舌之争, 法律无抵抗之力,各都督又多仰袁氏鼻息,„„欲求解决之方,惟有诉 诸武力而已矣”。
开端和经过
• 7月15日,龚振鹏在芜湖宣布独立讨袁,7月17日,安徽第 一师师长胡万泰在安庆宣布独立。 7月 27日,柏文蔚奉黄 兴之命任安徽都督,暨安徽讨袁总司令,部署讨袁事宜。 由于胡万泰受袁贿赂,于8月7日倒戈,以皖军第一师第一 团为主力围攻都督府,柏文蔚出走,安徽取消独立。
• 7月18日,陈其美在上海宣布独立,7月22至28日,讨袁军 屡次向制造局发起攻击,未克,指挥部被上海租界当局解 散。 • 7 月 18 日,陈炯明响应孙中山号召宣布“广东独立”,同 日广东省议会发布讨袁通电。 7月 26日,袁世凯任命驻广 西梧州的龙济光为广东镇抚使,率兵入粤。31日,龙济光 占领肇庆,进逼广州。危急时刻,广州一些军队叛变,陈 炯明逃往香港。8月4日,广东取消独立。
对二次革命的认识
• 后来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斗争中大展神威的云南都督 蔡锷,当时也毫不含糊地公开声明:“宋案应以法律为 制裁,故审判之结果如何,自有法律判判。试问我国现 势,弱息仅存,邦人君子方将戮力同心,相与救亡之不 暇,岂堪同室操戈,自召分裂!谁为祸首,即属仇雠。 万一有人发难,当视为全国公敌。” • 国民党内的那些激烈派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行动 竟然遭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反对,有人甚至直接指斥他 们是以反袁为借口,实质上是为了权力之争,有人甚至 骂他们用革命的名义绑架全国人民,所谓的“二次革命” 根本不配叫革命。 • 即使在国民党内部,也有很多人对使用武力解决“宋案” 表示异议;
失败原因
•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其领导 的资产阶级革命无法挽救当时的中国 • 具体原因:国民党联合资产阶级,并且没有兵权。 政治基础 不牢,武装力量薄弱,亦二次革命失 败原因之一。二次革命的领导者没有发动广大人 民群众参加。仓促上阵的讨袁军,缺乏战略计划 和统一指挥,缺乏战略协同,他们冷冷清清,孤 军奋战,甚至连多数国民党议员都还在北京留恋 议席。 • 外部原因:袁世凯靠帝国主义的支持,以优势的 武力,很快把讨袁军打败。
二次革命
主讲人:魏萌
1、简介和背景 2、开端和经过
3、结果 4、失败原因 5、意义 6、认识
简介和背景
• 二次革命,即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于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 凯的一场战争﹐又称“讨袁之役”、“癸丑之役”﹑“赣 宁之役”。 • 1912年2月,南京的革命临时政府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 军妥协。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改选袁世凯出任,以换 取袁及北洋军支持革命,迫使清帝退位。1913年2月,中 国首次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国会选举,预备由 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沪宁车站 遇刺,两天後去世。凶手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获,袁世凯 则被认为暗杀背后的策动者。孙中山于事发后即从日本返 回中国,于上海开会,主张以武力讨伐袁世凯。
• 南京取消独立后,革命党人何海鸣、韩恢又潜回南京, 图谋补救,他们争取到驻南京的第一师、第八师部分 官兵的支持,于8月8日再次宣布独立。不料被陈之骥 派兵将何海鸣囚禁,再次取消独立。 • 8月10日,第二十九团乘陈之骥出城之机将何海鸣放 出。8月11日下午,何海鸣第三次宣布独立。南京再 次独立后,袁世凯任命冯国璋、张勋会同刘冠雄率领 的海军猛攻南京,9月2日,袁军占领南京。
对二次革命的认识
• 大部分的国人公开反对革命党人的暴行。在辛亥革命后做记者 的老同盟会员梁漱溟,他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现在很清 楚摆在外面的,就是武人势力的局面。至于说到助长这种武人 势力的原因,却不能不责备革命先辈,他们无论如何,不应用 二次革命那种手段。二次革命实在是以武力为政争的开端。从 此以后,凡是要为政治活动的,总要去奔走武人的门下,武人 的威权从此一步一步的增长,到现在而达极点。” • 事实上,辛亥革命与其说是一场暴力革命,倒不如说是一场和 平的政权更迭。在民国建立后,反对武力解决问题更是成为当 时国内的普遍舆论,因此,以“宋案”、“大借款”案为借口 发动一次国内战争,遭到大多数人的冷遇也就在情理当中了。 • 具有国民党背景的《民立报》上发表文章反对“二次革命”, 他在文中指出:“今日已为民国,苟对于民国而谋乱,即是自 绝于国,罪在不赦。即政府为恶,法律与国会,终应有解决之 能力,无俟谋乱,以扰苍生。故谋乱之事,为商民所疾视,亦 明达所屏弃也。”
历史意义
• 国民党激烈分子所发起的这场战争非但没有给自己加分, 反而给了袁世凯一个树立权威的好机会。辛亥革命后,袁 世凯虽然身为大总统,但他对地方上实际上是无法加以控 制。当时的全国各省基本都被当地的土军头所盘据,应缴 中央的各种地方税收,统统都被借口扣留了,袁氏的中央 政府对他们,可说是毫无办法,既不能行文,更不能动武, 结果弄得中央政府财政困难,只有靠举债度日。 • 战争的最终结果是袁世凯所代表的军政集团大获全胜,国 民党在广东、江西、安徽三省势力也都被一一清除。“三 藩”既除,其他省的大佬们也就噤若寒蝉,唯袁世凯是命 了。袁世凯本就有统一全国的愿望,如今孙中山号召各省 独立,岂非是天赐良机?
• 7月12日,被免职的李烈钧在孙中山指示下,从上海回到 江西,在湖口召集旧部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正式宣布江 西独立,并发表电告讨袁,二次革命爆发。 • 上午8时,战斗正式打响,李烈钧命林虎、方声涛各率一 路迎战。袁世凯命李纯署九江镇守使,统兵前往镇压,后 又任命段祺瑞为陆军第一军军长,率部增援江西。但起义 军在袁军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7月25日湖口失陷,8月 18日袁军占领南昌,江西讨袁失败。
开端和经过
• 湖南都督谭延闿应湖南革命党人要求,宣布独立。随后以讨袁为名, 将革命党控制的军队调出长沙,任命他的亲信驻守长沙,并于8月11 日密电袁世凯,称“湘事措置无方,咎在延闿一人,惟维持操纵实具 苦衷”。两天后,谭延闿宣布取消独立,湖南讨袁运动未经战事即告 结束。
• 江西宣布独立后,福建省四师师长许崇智组织讨袁同盟会积极响应, 向福建省都督施压。迫于无奈,孙道仁于7月20日宣布与袁世凯“断 绝关系”,但他并未出兵援赣或北伐,而是“征集军队,遣派腹心, 以期密布乱党”。许崇智自知处境危险于7月31日逃往香港。8月13日, 孙道仁宣布全省一律取消脱离,仍归中央统一。
谢谢!!!
知识补充
国民党议会政治领袖宋教仁,1913年3 月在上海被暗杀。宋教仁与孙中山对民 国政治模式存在巨大的分歧。宋氏坚持 责任内阁制,担心革命有功的人把持政 治、推行专制、妨碍民主。认为总统的 权力不能太大,须实行责任内阁制,由 内阁处理日常政务,总统是国家元首, 不处理政务。但孙氏认为临时政府要集 中权力,总统要有实权,主张总统制。 因为孙中山的坚持,南京临时政府实行 了总统制;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前夕, 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才同意 把责任内阁这一条写进临时约法。此可 谓“因人设法”,给革命党带来了诸多 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