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谈备课 (1)

合集下载

对话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

对话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

对话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成果。

当前,《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已经公布,将于今年9月正式实施。

在新的历程即将开始的时刻,我们特地采访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就课程改革的理念、课堂教学实践、教师专业化成长等问题实行了深入探讨。

魏本亚(以下简称魏):尊敬的于老师,您好!课程改革已经实行了十多年,语文教育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作为一直引领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专家,您认为课程改革给您带来最大的触动是什么?于永正(以下简称于):“引领”谈不上,我也仅仅一个思考者和探索者。

课程改革对推动我国语文教育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我来说,我认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两个字——尊重,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更突出了这个精神。

有人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这是一种境界,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个别同学有时并不可爱,老师很难爱上他。

但我们至少要尊重他,因为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做老师的要走近学生,理解学生,体谅学生。

我很欣赏课程标准中的一句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实行。

“对话”昭示的是民主、平等和尊重。

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师生的平等对话,老师的姿态低了,学生的自信就高了。

和我一起上课,学生会很放松、很舒展、很快乐。

魏:学生只有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才有兴趣、有机会、有动力、有信心去主动学习,快乐成长。

您的课堂教学总是让人感觉轻轻松松、简简单单,学生的收获却非常丰厚,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于:语文姓“语”,小语姓“小”,小学语文是启蒙教育,是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

从时段上看,小学阶段跨越孩子6~12岁,身心发展、认知水平都在初级阶段;从学习内容上看,也是基础的阶段,如理解3000个常用字,会写其中的2500个字,学习读书,学习作文,养成良好习惯,等等。

所以,我认为教学中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是不越位。

当前越位现象比较严重,把小学生当成中学生、甚至大学生来教,人为拔高要求,特别是人文性的挖掘过深。

如很多老师在上《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过多挖掘母爱主题,围绕生命认知做文章,老师自己也许很感动,但学生未必像成人那样去理解母爱,理解活着的深刻含义。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材料:于永正和贾志敏教育思想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材料:于永正和贾志敏教育思想

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 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 感情)。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平时, 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 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 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 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 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 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 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 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 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 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 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
于永正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 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 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钻研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 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 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 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 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 记号。
观点四:教案一定要写
隐形实际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写教 案之前的准备工作。当然其中包括无形的思 考。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显性备课。所 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教案一定要写, 但不要拘泥于形式。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 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 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 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我先写一写, 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想每课 都让学生喜欢,所以更多的是“备课于心” 和“备课于书”。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 细微的东西在书上。




什么是阅读?阅就是不出声地读,读就是出 声地看。 朗读要像说话。(叶圣陶语)叶老曾言,你 把一个孩子关在屋子里朗读,你在屋外听。 如果听到里边像说话,就对了;如果听到里 边是朗诵,就不对了。 朗读与朗诵不同。朗读是课堂教学语文的方 式,朗诵是舞台上表演的方式。 语文阅读教学,课要上得简约,“环环相扣, 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两个字: 严密。

于永正等特级教师课前谈话与教学妙语集锦

于永正等特级教师课前谈话与教学妙语集锦

众所周知,当前一些教学活动,一般是异地借班上课,师生之间可以说是相当陌生。

于是,经济、高效的课前谈话便应运而生。

所谓课前谈话,是指教师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为沟通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而设计的即兴式谈话。

课前谈话这短短的几分钟,不仅是教师机智的体现,还是教师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的体现。

课前谈话犹如戏剧的“序幕”,必须讲究艺术。

一个妙趣横生的课前谈话会让一堂好课更是锦上添花,妙不可言。

那么,如何让课前谈话设计得体,并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呢?本人认为,课前谈话要努力追求:1.幽默风趣,让xx 课堂充满愉悦。

《XX》执教者:xx 崧舟师:认识XX 吗?师:听说过XX 吗?师:见过XX 吗?师:喜欢王老师吗?说喜欢的那是“一见钟情”。

师:喜不喜欢都没有关系,大家先看一看王老师。

师:你别直勾勾看着王老师,看得我直发毛,可以含情脉脉地看着我师:教你们语文的老师姓什么?生:姓李师:xx 看,我和你们的xx 有啥不一样?生:你胖一些,我们XX瘦”一些。

师:“瘦”这个词语用错了,应该叫“苗条生:您是男的,我们XX是女的。

(生笑)师:你还别笑,这一点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生:XX 不XX,您XX。

生:您穿西装,XX穿便装。

师:哦,这是便装,我还是头一次听说。

生:XX是XX,您是XX。

师:一个美丽,一个英俊,咱俩正好一对儿,就不知道李老师同不同意。

(笑声)生:您的性格比较幽默,XX比较温柔。

师:你比较喜欢哪一个呢?生:我两个都喜欢。

师:你是一个都不得罪。

(笑声)师:各位看看我和XX 哪些地方一样?生:你们都是老师,都有五官。

师:这话我听得怎么这么XX。

生:你们的教学目的都一样,就是培养好学生。

师:这话我怎么听得像吃了蜜似的。

师:还紧张吗?师:还担心吗?师:还害怕吗?师:还上课吗?生:上课!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课前谈话的案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王老师用他的幽默、智慧,让课前谈话这一小小的环节如春风化雨,沟通起师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得以更快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真可谓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于永正

于永正

优点:让学生读课题,一些教师往往习惯于在上课前先 板书好课题,上课时再指读,似乎读课题只是必不可少 的一个“过潮。于老师则不然,他在课堂上当着学生的 面来板书课题,而且边写边指点写字要领,还要求学生 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写。这样做,读课题就不再是走 “过潮,而是一次扎扎实实的写字训练。
“典型经验激励学生”
形式新颖的练习设计
师: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全班学生 举手,表示明白了。)不过,我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 你们写。写什么呢? (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自述”是什 么意思?对,就是自己介绍自己。现在我把全班分为五组, 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第二组……现在你们都 是新型玻璃了。(笑声。)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 来,为自己作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当然喽,要实事求是, 不要吹牛。(笑声。)
师:停下来,这句话再读一遍。眼睛看准,不要慌。(第 二遍该生仍然把“破”丢掉了。) 师:再看,“划”后面还有一个字。我想,你第三遍一定 会读好的。 生:(读)“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 师:对了!请接着读。
在教学中,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也不是那么 容易的。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当学生读书添字、 漏字时,于老师并不急于让别的同学来纠正, 而是以极大的耐心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改 正。看似小节,实是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 师既“教书”又“育人”,于细微处可见其良 苦用心。
于老师先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这个词 语的本义,再引导学生通过相似联想理解这个词语在语 境中所特有的比喻义。这样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 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联 系 上 下 文
生:“问世”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问题我想请你自己解决。请再读读第四段,边读边 想。其他同学也要这么边读边想。(许多学生举手,要求 说。) 师:大家把手放下,这个机会留给提问题的同学。他要说不 出来,再请你们帮助,好不好?(对提问题的学生)你看出 来了吗? 生:看出来了。“问世”就是“有了”。 师:对,说下去,哪里有了?生:商店里有了。 师:对哇!这不读懂了吗?“这样的玻璃早就问世了”,是 说它早就生产出来了,市场里有卖的了。记住,一边读,一 边联系课文想一想,好多词语是可以读懂的。

小学五年级语文:于永正老师案例

小学五年级语文:于永正老师案例

小学五年级语文:于永正老师案例一、重情境创设进行言语交际训练必先创设言语交际的情境,为交际说话构建必要的环境与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克服为作文而作文、作文没有目的、对象的弊端。

如何创设课堂情境,使训练具有实践意义,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

而于老师的创设情境之巧却常常让人拍手叫好。

于老师常常采用表演的形式,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抓住生活提供的机会、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等方法进行说写训练。

这种在一定环境中的说写训练,贴近学生的生活,大大激发学生言语交际的积极性。

正如杨再隋老师所说:当学生的表达欲望被激发起来的时候,兴致所至,妙语连珠,情之所生,妙笔生花。

案例一:在《当解说员,写通讯报道》的说写训练中,于老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黑板上挂着动物王国扳手腕决赛的横幅会标。

同学们好奇地看着。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动物王国扳手腕决赛。

看看是哪两个队参赛的,各有几名队员参加,裁判员是谁,比赛结果如何。

(3名戴兔子头饰,3名戴猴子头饰和1名戴大象头饰的同学上场。

大象为裁判。

两队将进行比赛。

)师:谁把刚才看到的说一说?生:今天参加动物王国扳手腕决赛的是兔子队和猴子队,每队有三名队员,裁判员是大象。

比赛结果,兔子队获胜。

师:说得不错我来介绍一下同学们,刚才是练习,不是正式比赛。

告诉大家,正式比赛的时候,动物王国小蜜蜂电视台现场直播,但是缺一名解说员,想请我们来担任然后引导解说员介绍双方队员,介绍比赛情况案例二:这是于老师创设的〈描述人物外貌,转述通知〉的交际情境:(上课铃响,于老师没有来。

一位陌生的年轻的女教师走进教室,小朋友都瞪大了惊奇的眼睛。

)[女:小朋友,于老师在这个教室上课吗?生:是的。

他还没有来。

女:怎么,还没来?小朋友,我是××区文教局的,找于老师有点事。

局长要他带着教学计划参加座谈会,时间是今天下午两点,地点是文教局一楼会议室,请于老师按时到会,不要迟到。

我还有别的事,不等他了。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三)读好书
于老师非常重视朗读,他说:“一切讲解在朗读面前 都是苍白无力的”。在朗读中,文本具有双重身份,一 方面,它是信息的载体,是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凭借 它入情入理,接受熏陶;另一方面,朗读时,学生还要 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在朗读教学中,于老师是这样做的, 拿到一篇课文先备朗读,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 韵味,童话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 对话要读谁像谁,不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学生读 得好的地方,他会给予很高的评价,如果读得不到位, 他会亲自领读、范读,课文读得声情并茂了,很多道理 就会从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这是自发的,而不是 教师长篇累牍地灌输和外在强加。师生都能读得入情入 理,课堂则会充满情趣和灵性。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读书交流
.
生活是个大舞台,于老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从教40余年,他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阅读教 学、作文教学、音乐、书法、绘画、戏剧等方面 都有很深的造诣。
于老师说语文教学很简单,无外乎是让学生多 读多写。
(一)写好字
识字与写字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 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于老师抓住这个基 础,扎扎实实地教小学生识字和写字。当然,要想学生 把字写好,教师必须自己练字,给学生做好正确的示范, 同时再进行细致的写字指导,效果会更好。写好字是对 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
一个新词让我印象深刻---“消化生活的胃”
对所从事的工作有深切的体察和深刻的认识,才能概 括出规律的东西。现在生活节奏很快,人们被社会逼着往 前走,走着走着,大踏步的往前走就成了习惯,忘记了为 什么出发,一个消化生活的胃是一盏灯塔让我们在繁忙之 中找到心灵栖息的港湾。学会反思自己教学过程的同时要 思考、要感受。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40年,学生想学好语文,牢记五个“重”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40年,学生想学好语文,牢记五个“重”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40年,学生想学好语文,牢记五个“重”于永正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已经超过了40多年,自从在师范毕业之后,他一直冲在教育的第一线,对于课堂实践讲课,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以及心得;并且总结出关于教育的五“重”学习法,而这对于很多教师的教学风格,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出生在莱阳的于永正,有着与同龄人不同的丰富童年生活。

当时虽然经济水平不高,导致物资十分匮乏,但是对于永正来说,却却不十分难熬,因为他除了每天学习之外,还会跟着当地的张敬斋老师学习京剧,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越多,越让于永正坚定想要从事教育工作,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从师范毕业后,于永正直接来到了搬运小学,在这里他正式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在教学的过程中,于永正不仅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更加重视对孩子的情趣培养,也就是五重中的“重情趣”。

上课与唱歌、诗词、古文化结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本上的知识,而不是被简单粗暴的被灌输解题方法。

“重情趣”的经验,也取决于于永正的幼年成长环境,他一边学习京剧,一边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让他能够一直保持学习热情的关键。

“重感悟”是于永正在教学过程中的另一特点,在他看来学习不仅需要“吸取”,更需要“沉淀”。

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足以证明在学习之后,学会思考、沉淀,才能真正的领会到其中的真义,学习贵在“稳扎稳打”,而不是一时速成的成绩。

在于永正看来,只有在学习中“重积累”,才能更好的弥补短板,提高语文成绩。

尤其对于语文这种科目来说,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会是一个小知识点,而且能够将语文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反而更能掌握好相关知识。

于永正认为,每学到一个新知识点,其实就是旧知识点的迁移,所以“重迁移”在日常学习中,也尤为重要。

每进到一个新学期,总有学生会出现知识断节、成绩下滑的问题,而这些都是因为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连接发生了问题,而扎实掌握旧知识,学会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并且理解其中的演变,也是快速学新知识的关键。

于永正教育理念案例(2篇)

于永正教育理念案例(2篇)

第1篇一、引言于永正,我国著名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一个于永正教育理念的案例,探讨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践行这一理念,助力学生成长。

二、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好动、聪明伶俐的孩子,但在学习上却总是提不起兴趣。

他的父母很着急,多次找老师沟通,希望老师能够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在一次家长会上,于永正老师得知了小明的情况,决定采用他的教育理念,帮助小明找到学习的乐趣。

三、案例实施1. 了解学生,尊重个性于永正老师首先与小明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

在交谈中,于老师发现小明喜欢音乐、画画,但对传统的学科知识却不太感兴趣。

于是,于老师决定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他的学习潜能。

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了激发小明对学习的兴趣,于永正老师尝试了以下方法:(1)音乐导入:在语文课上,于老师播放了一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课文的美。

小明被歌曲吸引,开始对课文产生了兴趣。

(2)画画辅助:在美术课上,于老师鼓励小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心中的美好。

在画画过程中,小明不仅提高了绘画技能,还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小组合作:于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学习、交流。

小明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与人沟通、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3. 个性化教学,关注差异针对小明的特点,于永正老师采用了以下个性化教学方法:(1)降低难度:在布置作业时,于老师适当降低了难度,让小明能够轻松完成,增强他的自信心。

(2)因材施教:针对小明的兴趣爱好,于老师为他推荐了一些相关的书籍、资料,帮助他拓展知识面。

(3)鼓励创新:在课堂上,于老师鼓励小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案例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他不仅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班级活动中,小明也表现出色,成为了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优秀课例欣赏第一次抱母亲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优秀课例欣赏第一次抱母亲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优秀课例欣赏《第一次抱母亲》在阅读教学中,"读"是最大体的活动,以读为主,以学生为主,从来是阅读教学最常常、最大体的教学手腕之一,叶圣陶先生有句耐人寻味的话:"教学语文讲义和文学讲义,几个重要项目里有一个项目,确实是好好地读。

读得好,就能够够深切传出课文的思想情感,同时也就领会了它的思想情感;读得好,就能够够受到专门好的语言教育,因为讲义里的语言是近乎标准的。

"于永正教师在西安培训会时所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一课,看起来简简单单,简单得似乎只剩下了"读",但正是那个"读",却读出了满常的出色。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师让五名同窗分段读课文。

生:十三,《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师:(打断学生)停下来。

听我说,十三,能够不读,若是要读,就读成"第十三课"。

咱不读,上来就读课题。

读完课题以后要停一会儿,再读正文,要让人家试探,自己也试探一下。

然后读正文,如此读--(师拿起书进行示范)第一次抱母亲,(成心在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一会儿)母亲病了,如此读,给他人、给自己留出试探的时刻。

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

母亲病了,(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的时刻稍长)师:有进步!停顿的时刻再长一点儿。

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

(题目与正文之间留下了足够的时刻)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咱们兄弟姐妹连番去守护。

" ………… 读课题,这是再简单只是的事了,但于教师并无轻易放过去,而是让学生反复尝试,直到感悟到朗诵的正确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育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育这种能力的要紧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于教师正是通过朗诵的实践,让学生把握朗诵的方式,体验朗诵的欢乐。

再看下面那个片断: 生:"轮到我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我让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费力。

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

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

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第一篇: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语文建设2012.12 人生是花,语文是根——特级教师于永正访谈1962年,于永正老师踏上小学老师岗位,到2012年,从教整整50周年。

于老师跟一般的语文老师不太一样,他教语文,却提倡学生人人学一样乐器;教语文,却经常带着孩子一起玩;教语文,却很少分析课文而是跟学生一起写、一起说、一起读。

于老师还爱唱京剧,写得好书法,写得好文章。

有时候,他说自己教的不是语文,而是孩子;有时候,他说自己至今还是像孩子般好奇、贪玩;有时候,他说自己教了五十年书才知道该怎么教。

以上种种,可以归结为于老师对语文的理解:“人生是花,语文是根。

”亦可以为于老师的如下课堂教学理念做一些注解“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

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

这应是做语文教师的最高境界吧。

这样说,于老师大概要反对的,他会说:“没有什么,我只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

”至今,“于永正”三个字似乎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是简单、扎实的教学风格的象征,是细心、耐心的教学方法的象征,更是把孩子当成孩子、把语文当成人生之根的教学思想的象征。

在于老师从教50周年之际,本刊采访到他,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不简单的语文老师。

语文最有情李节(以下简称“李”)在庆祝您从教五十周年的研讨会上,您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您说:“教了五十年书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为什么这么说?于永正(以下简称“于”):类似的话,李吉林老师也说过。

她自己说是“长大的儿童”,我还说过“要蹲下来看学生”的话。

这都是形象的说法。

意思是说,老师要有一颗童心,要与儿童相似。

比如说吧,为一年级的小朋友朗读《乌鸦喝水》,就不能用“大人腔”,无论是语气还是表情,都要活泼些、生动些,就像当年孙敬修老师给小朋友讲故事一样。

如果适当加些手势之类的体态语,小朋友会更喜欢,更容易进入文本。

五十年前我这样读,五十年后还这样读,而且比年轻时读得更认真、更生动。

于永正老师上课教案

于永正老师上课教案

于永正老师《望洞庭》课堂实录[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出示)相:相互。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教你如何上好一堂课 (1)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教你如何上好一堂课 (1)

【深呼吸】于永正五重教学法,教你如何上好一堂课2014-12-12 中国教育报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说起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育界,只怕是闻名遐迩,无人不晓。

他的“五重教学法”被引为教学圭臬,许多教师也一定不会否认曾经观摩过于老师的教学视频,汲取其中的宝贵经验和技巧。

今天,小编给您介绍的是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相信这会给身为教师或者有志于从事教育的您带来很大的帮助。

那么,五重教学法究竟是哪“五重”呢?请耐心地往下看吧!第一重:重情趣于永正:上课要有情。

“有情”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关注教材,二是关注学生。

课堂教学,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

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

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这一环是关键。

进入课堂,则是三者对话,更多的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和教材对话。

这时,关注得最多的不再是教材、教案,而是学生。

教学是一种艺术,而这种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

有人说,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

而于老师对学生的情是通过“戴高帽子”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解惑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耐心与激励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期待、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递给学生的……于老师喜欢“把芝麻说成西瓜”,也常常反话正说,于老师清楚地知道,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

在他们的眼里,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一声同情和慰劝便是伟大。

它是老师心中藏着的爱意和善意的自然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和令学生感动的教学艺术。

当然,对于严重影响别人学习的行为,对于那些视学习为儿戏、经常拖拉作业的学生,是要严肃批评的。

但有一道界线不能逾越,那就是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备好课,上好课是教师的立教之本心得体会

备好课,上好课是教师的立教之本心得体会

备好课,上好课是教师的立教之本心得体会1.高度的准确性凡需要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应该十分准确,不能似是而非,即使是最简单的概念问题,也要准确把握,不能出现问题。

有争议、不能作出结论的问题,一般应予回避,不能轻易搬上课堂。

2.明确的目的性教师应对每堂课,每个章节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要求,都必须十分明确。

这样才能依据目的合理处理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否则会东拉西扯,随心所欲,使教学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3.极强的针对性备课必须心目中有学生,时时想到学生,处处想到学生。

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4.周密的计划性就整册教材而言,课时的分配,新旧知识的联系,复习与检测的安排,均应有计划。

就每课而言,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板书的设计,教具的使用,实验的演示,都是统筹安排,有一个合理的“序”。

5.准确的预见性备课既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当然有明显的预见性,我们要求的是“准确”。

在备好教材,备好学生的基础上,要准确的预计到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情况,设想好应变的措施,以因势利导,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

预见性准确,教师上课时就能胸有成竹,应付自如,始终掌握主动权,不会出现忙乱无绪的情况。

备课的方法备课的方法因人而异人,因学科而异,没有固定的框框。

但一般地说不外乎备以下这几个方面。

1.备教材教师应对教材深入钻研,犹如演员要熟悉剧本。

它是包括熟悉教学大纲,熟悉全册教材,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深刻理解每一篇章,每一课的内容,明确它在全册的地位和前后的联系等。

尤其是,老师要认真分析教材中的核心知识,抓准重点和难点,找准训练点。

如果能在知识点和训练点之间找到路径,就抓住了课堂教学的主线,课堂教学的内在逻辑就清晰了,学生的认知就会变得简单起来。

2.备学生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课堂教学师生的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不能取得任何效果,所以必须备学生。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备课》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备课》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备课》每次拿到一篇新的课文,在阅读之后总感觉对文本的处理上有很多的困惑。

如何正确把握文本主旨,解读文本所包含的内涵,如何应对动态生成的内容……这些都成了我在课前思考的方向。

在平日的教学研讨之于与同事们谈的最多的也是对于文本内容、主题的把握上。

经历了本学期学校的双高课比赛后,对于教师在研读文本这一点上,感受颇深,因此借鉴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备课》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教了四十多年的语文,备了四十多年的课。

有些学生喜欢,老师们喜欢,自己也挺得意。

于是,有不少既是夸奖我也是讨教于我的话便送到我的耳边:“于老师,您读课文那么生动,您是怎么练的呀?”“于老师,这一课我教了几遍了,好多东西我怎么没有发现呢?”“于老师,您的这些教学方法是怎么想出来的呀?”……教师们问的,实际是一个问题,即怎样备课。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

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因此,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

隐性备课最重要的是“内功”,即文化修养高的、悟性好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花的时间会短得多,效率就会高,反之就会低。

隐性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

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钻研教材的第一步就是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

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

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凡是生字,拿不准读音的字,我都一一查字典,注拼音。

凡是新词(包说不准的词语),我都查字典,弄明白。

比如“翻山越岭”(《第一次抱母亲》),“越”是个生字,在这里作何解释?作为老师不但要意会,而且要“言出”。

小学教师培训之教学策略案例于永正的“儿童化的课”

小学教师培训之教学策略案例于永正的“儿童化的课”

于永正的“儿童化的课”一一次,我在教授《狐狸和乌鸦》一课。

这则寓言故事说的是一只乌鸦找来一片肉,由于爱听奉承话,结果被狐狸把肉骗走了。

课文学完了,一个学生问:“于老师,我们一年级学过一篇课文,题目为《乌鸦喝水》,乌鸦多聪明呀,怎么会上狐狸的当呢?”学生纯洁、善良的心容不得狐狸的丑恶、狡诈;平静的心境由乌鸦上了当而失去了平衡。

我心里一亮,说:“是呀,当它眼睁睁地看着狐狸把它好不容易找到的一片肉叼走了,心里会怎么想?会对自己说什么?”学生们说:“哎呀,我怎么忘了狐狸是一个狡猾的家伙!”“我不该爱听好听的话。

这下完了,我的孩子又要挨饿了。

”“今后,我再也不听好听的话了!”孩子们脑子里没有“奉承”这个词,能说出“好听的话”就足够了,就已经难能可贵了。

这个寓意是怎样揭示出来的呢?是通过发展情节,由“乌鸦”的“嘴”里说出来的。

我把它归纳成一句话:“发展情节,揭示寓意。

”简称“发展情节法”。

二下面是我执教的《刻舟求剑》的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我这里有投影仪,它能把“刻舟求剑”这个故事从头到尾演示出来,可惜只有画面没有声音,别人不一定看得懂。

请看老师演示。

(说完,我将自己制作的复合投影片在投影仪上将这个故事的全过程演示了一遍。

最后的画面是:一条江的横断面。

江中心的水底坠落着一把宝剑。

江对岸停着一只船,丢剑人从刻着记号的地方沉入江底)师:看明白了吗?生:看明白了。

师:下面我再演示一遍。

谁来当解说员?(我重新演示,一位学生指着画面解说)师:小朋友,故事讲完了,但这件事本身并没有完。

这时,开船人一定觉得可笑,一定会取笑他。

我想请一位同学来演开船的人,我演丢剑的人。

你们想想,开船的人会对我这个丢剑的人说什么?(小朋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师:谁愿意到前边来演开船的人?把台词想好。

(我指定一名小朋友来到讲台前)师:(扮丢剑人)哎,我的宝剑明明是从这儿掉到水中的(指着画面上的船记记号),可是,怎么从这儿下去找不到宝剑呢?生:(笑嘻嘻地)你太糊涂了!(笑声)你看(指着画面上的落在江底中心的剑),宝剑在这儿呢!船开动了,宝剑并没有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谈备课关于备课的重要性不必说了。

反正不备课,或者备得不充分,我是不敢进课堂的。

下面,我就说说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

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

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钻研教材。

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会很快抓住。

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凡是生字,拿不准读音的字,我都一一查字典,注拼音。

凡是新词(包括说不准的词语),我都查字典,弄明白。

第二步:朗读课文。

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一般要朗读四五遍。

对于情感型课文,如《月光曲》、《第一次抱母亲》,朗读的遍数还要多,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

朗读是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

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是赋予作品以生命。

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

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听了潸然泪下。

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

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

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读”,第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

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

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尤其是音乐修养),丰富自己的情感。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

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

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

对文章的妙处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课堂上变回自如第引导学生去感悟。

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诱导下超常发挥。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

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

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努力去做。

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先答一答(有时写在教案上,有时在心里想一想)。

要求学生写得字和词语,我一定先写一写,每个要求写的字应注意什么,特别是每一笔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一定把握准,否则就写不规范。

如《水上飞机》一课,要求学生用“究竟”造句。

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小海鸥决心去问个究竟。

”这里“究竟”当“结果”讲,即看个明白,看个结果。

但词典里讲,“究竟”还当“追问”讲,“因有疑问,而追问”。

如:“这种冰箱究竟省不省电?”我弄明白了之后,心里一亮,便有了底儿了,于是每个不同解释我都造了几个句子,这就取得了指导造句的发言权。

但我造句的目的,绝不是让学生抄袭以应付考试,那样做,就把孩子教“死”了。

此外,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

书到用时方恨少。

在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专门翻看了《中国通史》中有关鸦片战争的章节;教《海洋—2l世纪的希望》,我在网上搜集到了不少有关海洋方面的资料(如潮汐发电站等),受益不浅。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位历史老师讲课,很感动,问他是什么时候备课的,这位老师回答说:“备了一辈子。

”一个好的教师,随时随地都要为备课做准备。

观点三:要思考教法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

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

即使教师在教学前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来了,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有人请教一位台湾的教授怎样教语文,该教授说:“跟我读。

”这话真是说到根本上了。

观点四:教案一定要写隐性备课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

当然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

但我认为,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显性备课。

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

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

我所记下的东西都是重要的东西,以防忘记。

这相当于“作战计划”。

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我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

我以前书写较工整,为的是校长检查能得到好评。

现在写得较随意,底线是自己必须能看懂。

有些课文考虑得比较周密,我只写个大体教学过程。

对已经教过数次的课文,我只写新的体会、新的处理方法。

我还喜欢在课本上写“教案”,美其名曰“备课于书”。

我把隐性备课称为“备课于心”。

我是每课都想“出新”的人,想每课都让学生喜欢,所以更多的是“备课于心”和“备课于书”。

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在书上。

总之,备课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

观点五:讨论与自读尤为重要钻研教材时,我喜欢和同事讨论。

很有作用,有时会使我豁然开朗。

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一句话点破。

听别人上课,也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帮助你熟悉了教材。

我的好多教学方法,是在听别人的课的时候想出来的。

人教版小语课本第八册有一篇课文叫《全神贯注》,我读了一遍,就被罗丹的全神贯注的精神所感动。

当我又读了两遍后,教法一下子就产生了:我打算一开始把文章最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的两句话“那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提出来讲。

这一课,我备课的时间不过一个小时,教案写得很简单。

只是个过程,重点记下了要抓的关键词语,记下了怎样指导朗读的办法以及自己读了之后写下的“名言”。

教案虽然写好了,而且自己也较为满意,但出于习惯,我又查找了有关罗丹和茨威格的资料,这些东西虽然上课不一定用得上,但作为老师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写到这里,关于备课的话题似乎可以画个句号了。

但意犹未尽,我就写“教后记”(即写所谓的“反思”)说几句话。

我把我为徐州市民主路小学的《教学反思集》上的题词抄录下来,作为文章的结束:“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

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赏析:于老师在上述文字中对多年来的备课经验进行了提炼,试评价其合理性体现在哪里?为什么?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甘密(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教材分析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

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

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

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针对2011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

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

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1.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课题)2. 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

(板书:游记)3. 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

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

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1. 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习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

(课件出示词语)浙江臀部稍微额角蜿蜒3. 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 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1.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7自然段)2. 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