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高中生物基因的结构

合集下载

教案高中生物基因的结构

教案高中生物基因的结构

教案-高中生物基因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基因的概念和本质;掌握基因的基本结构特点;了解基因与DNA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型和图像,分析基因的结构;利用遗传信息传递的图解,理解基因的复制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感知生物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基因的概念和本质;基因的基本结构特点;基因与DNA的关系。

2. 难点:基因的复制过程;基因表达过程中的转录和翻译。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基因结构模型;遗传信息传递图解;PPT课件。

2. 学具:学生实验材料;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DNA的相关知识;引入基因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基因结构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讲解基因的概念和本质;展示基因结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基因的基本结构特点;讲解基因与DNA的关系。

3. 实例分析:以具体的生物实例为例,解释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及其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4. 基因复制过程:利用遗传信息传递图解,讲解基因的复制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图解分析基因复制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对基因结构的理解;强调基因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绘制基因结构示意图;2. 总结基因复制的过程,并简要描述基因表达过程中的转录和翻译;3. 收集有关基因突变与人类疾病的资料,进行分析与思考。

六、教学延伸1. 基因技术应用:介绍基因工程的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基因技术在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2. 基因伦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基因技术应用中的伦理问题;讨论基因歧视、基因改造等热点话题。

七、实验探究1. 实验目的:观察基因在细胞中的分布;验证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2. 实验原理:利用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观察基因在细胞中的分布;通过实验材料,观察基因突变后的生物性状变化。

高中生物教案:探索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高中生物教案:探索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高中生物教案:探索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一、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简介基因是生物体内一个个能够传递遗传特征的单位。

那么,基因的结构是怎样的?它又如何发挥作用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二、DNA:基因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探索基因结构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DNA(脱氧核糖核酸)。

DNA是生物体内存储遗传信息的分子,也是基因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由两条互补的链以螺旋状排列,形成了双螺旋结构。

DNA由四种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组成,并按照一定规则排列形成密码。

这种特殊的排列方式保证了遗传信息准确地传递给下一代。

三、基因:DNA中携带着遗传信息每个细胞内都含有许多基因,在人类细胞中有大约2万到2.5万个基因。

通过长达数十亿碱基对DNA序列中不同位置上特定可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被称为编码区域。

而并非所有DNA序列都编码蛋白质,剩余的DNA序列称为非编码区域,但这些区域仍然在基因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

基因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编码蛋白质来决定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并且在个体发育、维持和繁殖等生命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

每个基因通过三个碱基(称为密码子)对应一个氨基酸,这种对应关系被称为遗传密码。

根据不同的密码子组合,各种不同的蛋白质就能够被合成出来。

四、RNA:信息传递与分子作用除了DNA之外,还有一类分子起着关键作用——核糖核酸(RNA)。

RNA分子可以通过与DNA互补配对来复制DNA信息并将其转录成可被细胞机器读取和翻译的mRNA(信使RNA)。

mRNA随后会进入细胞质,在核糖体中被转化成具体指令以便合成蛋白质。

此外,还存在着多种类型的RNA,如rRNA(核糖体RNA)、tRNA(转运RNA)等。

它们各自担负着特定功能:rRNA参与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核糖体组装,tRNA则在核糖体上负责运输氨基酸并将其按照mRNA的要求进行排列。

这样,通过DNA、RNA和蛋白质相互配合作用,基因的遗传信息被准确地传递与表达。

五、基因发生突变:突破现象尽管遗传信息传递具有高度的准确性,但时而也会出现突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DNA的结构 基因的本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DNA的结构 基因的本质

科塞尔:
核酸含有嘌呤 和嘧啶
莱文: 核酸的基本构成单
位是核苷酸
• 1920年: 莱文发现两种不同的核酸,即:DNA和RNA。
• 1934年: 莱文发现核酸可被分解成含有一个嘌呤/嘧啶、一个核糖或脱 氧核糖和一个磷酸的片段,这样的组合称为“核苷酸”。
莱文 P.A.Levene 1869-1940
DNA分子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第2节 DNA的结构
课标要求
1.体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领悟模型方法在研究中的应用。 2.说出DNA结构的主要特点,举例说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素养要求
1.科学思维:思考在DNA分子中碱基的比例和数量之间的规律,总结有关碱基 计算的方法和规律。 2.科学探究:动手制作模型,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提示 4处;核糖应是脱氧核糖、碱基U应为T、磷酸二酯键连接位置及C、G间氢键 数错误。
学习 小结
随堂演练 知识落实
SUI TANG YAN LIAN ZHI SHI LUO SHI
04
1.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
①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②确定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③发现DNA如何储存
0.9
鲱鱼 1.43 1.43 1.02 1.02 1.02
➢ 不同生物DNA分子嘌呤与嘧啶 的物质的量大致相同。
即A+G=T+C ➢ 腺嘌呤(A)和胸腺嘧啶(T)的物质
的量大致相同;
鸟嘌呤(G)和胞嘧啶(C)的物质的 量大致相同。
E.Chargaff, et al. J Biol Chem,1949,177(1):405

教案-高中生物基因的结构

教案-高中生物基因的结构

教案高中生物基因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基因的概念和结构。

2. 让学生了解基因与DNA的关系。

3. 让学生掌握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排列方式。

4. 培养学生运用基因知识解释生物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基因的概念、结构和位置。

难点:基因与DNA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方式。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辅资料。

2. 教学PPT或幻灯片。

3. 染色体模型、DNA模型和基因模型。

4. 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生物现象,如遗传病、变异等,引发学生对基因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基因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基因是什么,基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3. 讲解基因的结构:介绍基因的结构特点,如编码区、非编码区等。

4. 讲解基因与DNA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基因是DNA的一部分,每个基因含有特定的DNA序列。

5. 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介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方式,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五、课堂练习与拓展1.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检验学生对基因概念、结构和位置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基因在生物育种、医学等方面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基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基因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基因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活动1. 基因突变的概念与类型讲解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

介绍基因突变的类型,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

2. 基因突变的原因分析导致基因突变的外部因素,如辐射、化学物质等。

探讨基因突变内在因素,如DNA复制过程中的错误等。

3. 基因突变对生物的影响讲解基因突变对生物个体性状的影响,可能引起生物的变异。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一、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提供的研究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启发学生用已知去探究未知,并对自己的探究结果加以归纳总结,最终促进学生透彻理解DNA分子的结构,并运用有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为此,教学中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生物(试验修订本·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3章“基因的本质”中的第2节。

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的整合进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2、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2)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三、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标性、连续性、逻辑性也已经初步建立,但还不够完善,他们对事物探究的好奇心强,但往往具备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目的性,此时若给予正确的学习指导,将对完善学生的思维品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的整合进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⑴准确判断 DNA 的组成单位⑵构建 DNA 分子的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双螺旋结构)⑶理清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教学过程和方法:学会构建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五、教学过程六、教学反思优点:这节课学生自主探究的氛围较浓,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的知识,例如:通过已学习的DNA的基本单位及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类型,推出DNA分子的结构。

整节课学生都在参与课堂所涉的活动中,思维都在高度运转。

不足:1.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需多加注意精炼的教学语言。

高中生物23DNA、RNA结构和基因-知识讲解

高中生物23DNA、RNA结构和基因-知识讲解

DNA、RNA的结构和基因编稿:闫敏敏审稿:宋辰霞【学习目标】1、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3、讨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

4、说明基因的概念和遗传信息的含义。

5、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要点梳理】要点一、DNA分子结构1. 结构层次(1)基本元素组成:C、H、O、N、P等(2)基本组成物质:脱氧核糖、含氮碱基(A、G、C、T)、磷酸(3)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四种脱氧核苷酸(4)化学结构(1级结构):脱氧核糖核苷酸链(5)空间结构(2~4级结构):①模式图②主要特点2. 结构特点 (1)稳定性: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决定因素:①DNA 分子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粗细均匀、螺距相等的规则双螺旋结构。

②DNA 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③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中间为碱基对,对应碱基之间形成氢键,从而维持双螺旋结构的稳定。

④DNA 分子之间对应碱基严格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配对。

⑤每个特定的DNA 分子中,碱基对的数量和排列顺序稳定不变。

(2)特异性:每种生物的DNA 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数目和排列顺序。

(3)多样性:DNA 分子碱基对的数量不同,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DNA 分子的多样性。

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应用(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 —T 、G —C ,即由此可推知DNA 分子碱基比的共性与特性 ①共性A T 1T A ==;G C 1C G==;A C A G 1T G T C ++==++。

要点诠释:上述比值不因生物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即不具有物种特异性。

②特异性 A T G C++的比值是不定的,这恰是DNA 分子多样性和特异性的体现。

(2)碱基计算的一般规律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双链DNA 中有关含N 的碱基数目、比例的计算;根据DNA 中碱基种类及配对方式,理解DNA 分子的特性。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dna分子的结构教案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教案(简案)清河中学高二生物组陈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2.说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概述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2.能力目标:(1)制作DNA分子的平面和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2)通过小组成员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科学家锲而不舍、执着追求、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教学重点】 (1)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的平面和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分析DNA分子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讨论法、提问法、讲授法、模型制作法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模式。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模型的材料和DNA双螺旋立体结构模型,并制作PPT多媒体课件、对话单和教案;学生预习本节课相关内容,并完成对话单上的“生本对话”部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几张不同的笑脸,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孩子的长相各不相同呢?”学生回答:“每个人的遗传物质(DNA或基因)不同。

”。

教师又问:“那么,每个人DNA不同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借此引出DNA分子的结构,导入新课。

二、新课研学(一)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展示学习目标,并带领学生学习一遍。

(二)复习回顾1.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2.脱氧核苷酸又是由哪三部分构成的呢?(三)模型建构模型建构1: DNA的平面结构教师:大家都知道,蛋白质是由它的基本单位氨基酸形成的,那么,氨基酸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学生:首先,许多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一条或几条肽链再经过盘曲和折叠,最终形成蛋白质。

教师:那么,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又是如何形成DNA的呢?教师安排各小组利用已发的材料在黑板上尝试构建DNA的平面结构,教师巡视、指导。

高中生物_《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 DNA分子的结构二、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对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分子的分析,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科学思维结合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阐明DNA分子作为遗传物质所具有的特征。

3.科学探究搜集DNA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并进行讨论和交流,基于资料提供的证据,得出DNA 的结构特点。

4.社会责任通过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认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DNA分子的结构特点2.教学难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四、教学方法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五、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情的了解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关键。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

他们喜欢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

他们已具有了一定的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认识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因此,设计这节课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以亦师亦友的身份走进他们,以基础的语言启发他们,从已知的遗传物质话题开始,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以及小组之间的讨论完成对DNA结构探究历程的分析,动手合作进行模型构建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效果分析《DNA分子的结构》这一节的内容相对来讲是比较抽象的,能否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教材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以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并通过学生动手尝试建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一.教的效果分析在本课教学中,通过遗传物质应该具备什么功能开始,让学生思考要具备这些功能需要什么样的结构,带着问题一步步深入探究;通过介绍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的事迹及其成果让学生感受到成功路上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构建模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将抽象的微观内容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dna双螺旋结构教案

高中生物dna双螺旋结构教案

高中生物dna双螺旋结构教案目标:1. 了解DNA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组成和作用3. 学会如何绘制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DNA的分子结构模型或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向学生介绍DNA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 讲解:讲解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根螺旋状的链条组成的,每根链条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

碱基包括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和鸟嘌呤(G)。

A总是与T配对,C总是与G配对,形成碱基对。

双链螺旋的两个链条是反向排列的,一个链条从5'端到3'端,另一个链条从3'端到5'端。

3. 实践: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可以使用纸板、彩色纸等材料来模拟DNA的分子结构。

帮助学生理解碱基对的配对规则和螺旋结构。

4. 总结:总结DNA的双螺旋结构的组成和作用,强调DNA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鼓励他们深入学习和探索。

扩展活动:1. 让学生通过研究DNA的序列和碱基对配对规则来理解基因的编码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2. 了解DNA的修复机制和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

3. 研究DNA在遗传疾病、进化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

教学资源:1. DNA双螺旋结构的图片或模型2. 纸板、彩色纸等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材料3. 生物教科书和参考资料评估:观察学生在绘制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的理解程度和操作技能,或者要求学生书面回答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问题来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

DNA的结构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DNA的结构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导练
解析 制作脱氧核苷酸模型时,每个磷酸上连接一个脱氧核糖,但是不连接碱基,B 错误;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过程中,嘧啶数与嘌呤数相等体现了嘧啶与嘌呤配对,但 是不能体现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全部内容,C错误; 选取材料时,用6种不同形状的材料分别表示脱氧核糖、磷酸和四种碱基,D错误。
网络构建
噬菌体侵染大 肠杆菌实验
肺炎链球菌体 外转化实验
艾弗里
DNA是怎样储存遗传信息的?又是怎样决定生物性状的?首先需要弄清楚DNA的结构。
<
>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1.1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富兰克林和同事威尔 在DNA中,腺嘌呤(A) 金斯采用X射线衍射技 =胸腺嘧啶(T),鸟嘌呤 术拍摄到DNA衍射图 (G)=胞嘧啶(C) 谱。
沃森和克里克撰写的 《核酸的分子结构— —脱氧核糖核酸的一 个结构模型》论文在 英国《自然》杂志上 刊载,引起了极大的 轰动。
沃森、克里克和威尔 金斯三人因这一研究 成果共同获得了诺贝 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1年
威尔金斯、富兰克林
1952年
查哥夫
1953年
沃森、克里克
1962年
沃森、克里克、威尔金斯
你能说出图中1~10的名称。碱基对 一个DNA分子含有几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胞嘧啶


腺嘌呤




氢键 鸟嘌呤


的 片
胸腺嘧啶
脱氧核糖

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活动2 DNA结构
3. 为什么G//C碱基对含量越多DNA越稳定? 氢键越多,结构越稳定,而G—C碱基对之间含有的氢键多,即含 G、C碱基对比例越大,结构越稳定,更耐高温。

《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说课稿

《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说课稿

《DNA分子的结构和特点》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DNA 分子的结构和特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DNA 分子的结构和特点》是高中生物必修 2《遗传与进化》中的重要内容。

DNA 作为遗传物质,其分子结构的揭示是现代生物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对细胞分裂、遗传规律等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介绍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让学生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

然后详细阐述了 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包括双螺旋结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等。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生命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细胞的基本结构、遗传物质的概念以及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等知识,对DNA 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 DNA 分子的具体结构和特点,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微观世界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借助直观的模型、图片和动画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2)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能力目标(1)通过制作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 DNA 分子结构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体验科学家探索科学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认同 DNA 结构的稳定性、多样性和特异性,体会生命的神奇和美丽。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教学难点(1)DNA 分子的空间结构。

高中生物_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关于该节内容,《生物课程标准》在 2.2“遗传的分子基础”中有一个具体的内容标准和两个活动建议分别如下:●(内容)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DNA分子碱基的计算;●(活动)搜集DNA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并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因此这节课的设计中,我打算以“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模型的科学史”作为背景,以“构建DNA分子结构的实物模型”为线索,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扮演科学家,重走科学探究之路,自我发现并构建DNA的结构模型。

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思考、讨论、合作,像沃森和克里克一样,默契配合,大胆尝试,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信息,最终一步步揭开DNA结构的神秘面纱。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做出错误的假设,然后在证据面前通过自我判断,排除错误,筛选正确,层层推进。

我的工作主要是创设情境,抛出问题,提供信息。

学生的任务是思考讨论,大胆的尝试,分析信息,自我评价。

最后通过合作、交流既完成了对DNA 分子结构的认知,又构建了双螺旋的结构模型,还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 描述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分子结构模型的过程;2.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3.掌握DNA分子碱基计算的规律;情感目标1. 认同科学研究中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2. 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能力目标1. 培养探究能力,训练提出假设及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2. 通过例题总结碱基计算的规律;三、教学实施过程学情分析本节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变异》模块中的第三章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

学生前面已学习了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的知识,了解了在有性生殖过程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

但是,对染色体上的基因是什么,基因的本质,基因与DNA的关系并不了解。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基因的表达第2节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4章基因的表达第2节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实例分析:我在教学中引入了生动的实例,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基因表达与性状之间的关系。这种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增加更多的实例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小组讨论: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探讨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和基因表达与性状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基因表达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基因表达与生物性状关系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基因表达。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基因表达与性状关系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1.基因表达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基因表达的定义,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6.实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基因表达与性状之间的关系,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等。
7.基因表达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介绍基因表达在医学、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基因表达的实际价值。
针对每个知识点,教师应详细讲解其相关概念、原理和应用,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2.基因表达调控生物性状
五、基因表达的调控
1.转录因子:调控转录过程
2.启动子:调控转录起始
3.增强子:增强转录效率
六、实例分析
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表达调控异常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学案(无答案):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导学提纲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学案(无答案):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导学提纲

第3章基因的本质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班级: 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小组: _______ 评价: __________【学习目标】1.阅读教材P47“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了解科学家构建模型的研究历程,体验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

2.结合教材49页图文,准确描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

3.能解答DNA结构相关的计算题。

【重点难点】重点:1.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

2.DNA分子结构的有关计算规律。

难点:DNA分子结构的有关计算规律。

问题记录【导学流程】一、基础感知★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和主要特点★阅读教材47-48页,独立思考,完成下列1-2:1.构建者:美国生物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和英国物理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

过程:2.DNA分子的结构(1)写出图中各部分的名称: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2)从图中可以看出,和A 配对的一定是T ,和G 配对的一定是C ,碱基对之间靠________连接。

其中A -T 之间是________个氢键,G -C 之间是________个氢键。

(3)双螺旋结构特点①DNA 分子是由两条链构成的,这两条链按__________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DNA 分子中的_______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_______排列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________连接成碱基对。

碱基配对的规律是:________与T 配对,________与C 配对。

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________________原则。

★二、DNA 双螺旋结构有关的计算规律★3.结合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归纳有关计算规律:(1)腺嘌呤与_______嘧啶相等,鸟嘌呤与________相等,即A =________,G =_______。

高中生物22基因工程(一)基因的结构和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知识讲解

高中生物22基因工程(一)基因的结构和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知识讲解

基因工程(一)基因的结构和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编稿:闫敏敏审稿:宋辰霞【学习目标】1、了解基因工程的诞生及概念。

2、知道基因的结构。

3、简述DNA重组技术所需三种基本工具及其应用(重点、难点)。

【要点梳理】要点一、基因工程概述要点二、基因工程的诞生【高清课程:基因工程(一)基因的结构和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369163 基因工程的诞生】1.遗传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艾弗里、赫尔希、蔡斯等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1958年,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1963~1967年,尼伦伯格、马太、霍拉纳破译遗传密码中心法则的提出和完善指出遗传信息在大分子间的传递2.技术发明使基因工程的实施成为可能技术上三大发明:⑴基因转移载体的发现——1967年,T.F.Roth(罗思)&D.R.Helinski(海林斯基)发现质粒的自我复制能力,并能够在细菌之间转移。

⑵工具酶的发现——1972年, H.C. Smith 、W.Arber & D.Nathans从流感嗜血杆菌中分离得到限制性内切酶;1970年,逆转录酶的发现使真核细胞的基因制备成为可能;此后,多种限制酶和连接酶被发现。

⑶DNA体外重组的实现—1972年,美国 Berg 第一次构建出了体外重组DNA分子。

重组DNA表达实验的成功—1973年,H.Boyer & S.Cohen选用仅含单一EcoRI酶切位点的载体质粒pSC101,使之与非洲爪蟾核糖体蛋白基因的DNA片段重组。

重组的DNA转入大肠杆菌DNA中,转录出相应的mRNA。

3.技术进一步推动基因工程的发展:⑴第一例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植物问世1980 年,科学家通过显微注射培育出世界第一个转基因小鼠。

1983年,科学家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烟草。

⑵PCR技术的发明1988年,美 K.Mullis发明PCR技术,使基因工程进一步发展。

2021年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2019)必修二教案:第3章 第2节 DNA的结构 (含解析)

2021年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2019)必修二教案:第3章 第2节 DNA的结构 (含解析)

第3章 基因的本质第2节 DNA 的结构教案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述DNA 分子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通常由两条碱基互补配对的反向平行长链形成双螺旋结构,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了遗传信息,根据上述要求和建议,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概述DNA 分子的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3、讨论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历程教学实际思路首先将中关村标志性建筑DNA 双螺旋雕塑介绍给同学们,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讲解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探索历程,说明最终是由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并将DNA 的结构特点介绍给同学们,同时介绍DNA 的三个特性,最后,让同学们学习制作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情景引入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 的结构 中关村标志性建筑。

掌握DNA 的结构特点。

查哥夫的研究成果。

DNA 的特性 熟悉DNA 的3个特性。

制作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模型。

DNA 的X射线衍射图谱。

结构更加稳定,所以,A与T或G与C的摩尔数比例均为1:1。

某生物细胞DNA分子的碱基中,腺嘌呤的数量占18%,那么鸟嘌呤的数量占()A.9% B.18% C.32% D.36%答案:C三、DNA的特性师生共同活动,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①稳定性:DNA分子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Pi交替排列的顺序和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从而导致DAN分子的稳定性。

②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相互配对的方式虽然不变,而长链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

如一个最短的DNA分子大约有4000个碱基对,这些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就有种。

实际上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数目是成千上万的,其排列种类几乎是无限的,这就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

③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自身严格的特异性。

听讲。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学案32DNA的结构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学案32DNA的结构

第2节DNA的结构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1.概述DNA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3.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掌握DNA结构的相关计算。

1.生命观念——运用模型构建,掌握DNA的双螺旋结构,理解DNA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

2.科学思维——利用归纳法,掌握DNA 分子中碱基数量的计算方法,理解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知识点(一)|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及DNA的结构1.模型构建(1)构建者:沃森和克里克。

(2)构建过程(3)新模型的特点及意义2.DNA的结构(1)平面结构(2)空间结构(1)DNA分子中的每个磷酸均与2个脱氧核糖连接。

(×)(2)DNA外侧是由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内部是碱基。

(√)(3)DNA的两条链等长,但是反向平行。

(√)(4)DNA的特异性由碱基的数目及空间结构决定。

(×)1.(生命观念)在人体内由碱基A、T、G、C、U共可以组成脱氧核苷酸和核苷酸的种类数分别是多少?DNA分子中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的两碱基通过什么结构连接?每条DNA单链中存在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所以任一DNA分子片段中含有几个游离的磷酸基团?DNA分子中磷酸数∶脱氧核苷酸数∶含氮碱基数是多少?提示:①脱氧核苷酸:4种,②核苷酸:8种—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两个1∶1∶12.(科学思维)试从以下角度分析DNA分子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稳定的表现稳定的原因外部稳定的骨架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内部碱基对稳定通过氢键连接,加强稳定性;严格执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空间结构稳定规则的双螺旋结构1.DNA分子的结构层次2.DNA分子的化学键3.DNA的功能(1)储存着生物体内的遗传信息: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蕴含着生物的遗传信息。

(2)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3)决定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

4.DNA结构特性(1)稳定性①DNA分子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粗细均匀、螺距相等的规则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结构教学设计

dna分子结构教学设计

dna分子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的简要分析《DNA分子的结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Ⅱ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它由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以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构成。

与原教材相比,本节教材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以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并通过学生动手尝试建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基因和染色体上的关系”以后,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阐明遗传的本质。

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又是学习“DNA分子的复制”以及“基因表达”等内容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1.知识目标简述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四种脱氧核苷酸概述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方式阐明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及意义2.能力目标:通过尝试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初步知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模型建构法,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家锲而不舍、执着追求、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三、教学重难点的处理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突出重点的方法拟采用:①设计问题串的形式:如“DNA是双螺旋还是三螺旋”“碱基排列在螺旋内侧还是外侧”──“碱基对如何连接起来”,进行不断地质疑和解疑;②在“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活动中,通过讨论和交流,建构以“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长链—平面脱氧核苷酸双链—立体双螺旋结构”的知识链,完成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初步认识。

如何有效地组织开展模型建构的活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突破该难点的方法拟采用课件动态的分步演示、教师恰当的示范、启发和引导、并注意直观教具(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使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该活动的基本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
课题:基因的结构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生物教科书选修全一册第三章第二节《基因的结构》。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指出:“高中生物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的,是理科学生的必选课,要为理科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打下良好的生物学基础。

选修课课程内容的安排侧重于生物科学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密切关系的基础知识。

本节《基因的结构》中,涉及到原核细胞基因、真核细胞结构和人类基因组研究三个方面的知识,本节课的内容,与必修课内容既不重复,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是必要的延伸和提高,力求做到从理科学生升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着重选取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新进展的内容,并且十分重视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我国生产、生物技术及环境保护等实际情况。

1.本章教材承接了高中生物必修课中有关遗传学的基本知识。

本节是对必修教材第六章《遗传和变异》的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部分知识的补充,并使学生对基因在遗传中的地位以及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

《基因的结构》涉及到DNA的结构特点及其作用,基因的概念、结构,复制及其表达,中心法则等知识,可以使学生对基因及其遗传机理在高二基础上取得更深一层的认识和理解。

2.为学习《基因工程简介》打好基础。

本章教材共包括三节:《细胞质遗传》、《基因的结构》和《基因工程简介》。

有关基因工程的内容在本章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基因工程技术是四大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的核心技术,基因工程的学习又是在掌握基因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

所以,无论是从其内容,还是从其所处的地位来看,本节教学内容对理解基因工程以至于第四、五章教学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精神,本节应该达到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
认识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知道人类基因组研究
2.能力目标:
(1)通过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和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的学习,锻炼运用对比法进行学习的能力。

(2)理解编码区,非编码区和RNA聚合酶的作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学习,体验科学研究中团结协作的精神。

(2)认知我国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爱国主义的思想。

(3)正确认识人类基因组草图的价值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艰巨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难点:原核和真核细胞基因非编码区上游RNA聚合酶结合位点的作用、真核细胞基因的间隔序列。

四、教学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完成课前预习学案,提出疑惑。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训练与提高。

此外还要有教具的准备,如:纸条,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基因的结构
一、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编码区:连续的(功能)
非编码区:(功能)
二、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编码区:间隔的、不连续的(功能)
外显子: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功能)
内含子: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功能)
三、人类基因组研究
(一)人类基因组概念
(二)人类基因组计划
1、起始情况:1990年
2、研究内容:四张图
3、参与国家:英、美、日、中、法、德(我国承担1%)
4、研究意义:①对各种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②进一步了解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细胞的生长、分化和个体发育的机制,以及生物的进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③推动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六、教学进程
非编码区:(功能)
二、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编码区:间隔的、不连续的(功能)
外显子: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功能)
内含子: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功能)
三、人类基因组研究
(一)人类基因组概念
(二)人类基因组计划
1、起始情况:1990年
2、研究内容:四张图
3、参与国家:英、美、日、中、法、德(我国承担1%)
4、研究意义:①对各种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②进一步了解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细胞的生长、分化和个体发育的机制,以及生物的进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③推动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讨论题目:1、原核细胞基因结构与真核细胞基因结构的异同点2、一般来说,如果你知道了某真核生物的一条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你能否确定其基因编码区的DNA序列?为什么?
结束: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原核和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以及了解了人类基因组研究。

我们重点比较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基因结构的异同点。

下节课,我们将在此节课的基础上学习基因工程,因此下节课开始我们会复习本节课内容,请大家在课后及时复习并作相应习题加强巩固。

小结:本节课,通过讲授并结合提问、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学习,运用对比法理解知识,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讨论
并派
代表
发言
讨论
结构
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小组讨
论,同学之间相
互补充知识,使
学生更好更全面
的理解知识,强
化对知识点的把
握。

提示:编码区,
内含子,外显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