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改革的必然性和趋势
第十六章 行政改革

第二节 国外行政改革
一、行政改革的背景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 (二)信息革命 (三)公众对政府期望增高 (四)官僚体制
二、行政改革的主要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
改革导向:一是在公共产品生产方面引入竞争 因素,打破传统的行政垄断局面。应当允许其他 主体参与公共产品提供活动,这样可以起到限制 行政机构规模扩大和促进效率提高的作用。二是 将公共产品的提供与生产分开来,将有些生产交 给私营企业。三是以随机组成并随时变化的专家 委员会对行政机构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估,以起到 监督促进作用。
(二)坚持依法改革,建立健全一整套的法律 规范
(三)注重政府管理内涵的改革,追求政府管 理的效益
(四)组建精干、高效的改革工作班子,重视 发挥参谋咨询机构的作用
第三节 我国行政改革
一、我国历次机构改革概况 (一)1949-1978年,经历了四次机构改革 (二)1978-1993年,其间经历了三次机构调
3、政府业务合同出租(Contracting-out),把政府主管 的部分业务工作推向市场,由政府与企业签订合同, 以保 证其业务目标的实现。
三、国外行政改革的主要趋势和 主要措施
(二)政府间纵向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 关系,扩大地方政府的权力
(三)精简机构,改革传统科层组织制度
(四)注重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加 强公务员定员管理
三、国外行政改革的主要趋势和 主要措施
(五)简化行政工作程序,改进行政管理 的方式方法
1、缩小审批事项的管理范围; 2、下放审批权限; 3、废除失效的、过时的条例; 4、合并重复的审批程序和审批制度; 5、简化申报程序和审批手续等。
四、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主要特点
(一)有计划、渐进式的行政改革,使行政改 革稳步发展
研究生公共管理考试及参考答案

研究生公共管理考试及参考答案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以及政府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过程。
这一概念包括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公共组织,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基础是公共权力,内容是社会公共事务,必须依法进行。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有研究对象与范围的扩展,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研究重点从“内”到“外”,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并重,管理过程的民主化,公共性与管理性的有机统一。
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包括组织人员、组织目标、职能范围、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力与职权、权责划分、规章制度、团体意识、组织设计、支持硬件、技术和信息。
现代政府角色定位包括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外部效应的消除者、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传统公共行政的基本原则包括行政管理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原则、行政官僚价值中立原则、效率原则是公共行政的最高标准。
其基本特点是严谨精准、责任到位、法治原则。
政府失灵的表现有公共政策的失败、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的低效率、内部性与政府扩张、寻租和腐败。
治理政府失灵的方法包括市场化改革、分权改革、厉行法治、促进公民的参与和监督。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有外部性问题、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垄断问题、分配不公问题、宏观结构失衡问题。
我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答:公共政策系统由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三个部分构成。
政策制定包括政策研究、政策制定和政策宣传;政策实施包括政策实施机构、政策执行和政策监督;政策评估包括政策效果评估、政策过程评估和政策影响评估。
这三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公共政策系统。
答:我国公共政策系统包括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评估和政策调整四个环节。
为了优化公共政策系统的运行,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①政策制定方面,应加强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行政管理学复习资料(课本要点)

行政管理学复习资料(课本要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行政管理与行政管理学一、行政管理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行政管理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它一直都占有重要地位和发挥正面或反面的巨大作用,以及对社会的发展发生促进还是促退的影响,从而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和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
行政管理在各种管理之中,是涉及面最广和最具有权威性的管理。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果行政管理不上轨道和管理不善,必将产生两种严重的不良影响:一是严重影响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声誉与形象,直接损害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二是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的声誉和形象,大大妨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二、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对象:1、作为国家权力的行政机关,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是行政管理的主体;2、国家和社会的法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是行政管理的客体;3、公共管理必须共遵守民主法治这一根本原则,行政管理更要率先垂范;4、行政管理关系国计民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内容:环境(形势)、目标、预测、计划、谋略、决策、组织(职能)、人力资源、培训、领导、授权、执行、协调、公共关系、监控、财务、后勤、法规、文化(道德)、心理、信息、沟通、咨询、服务对象、宣传教育、办公室(电子政务)、改革与发展、创新、效率、标准、方法、评估、知识管理、研究、总结、应急等。
方法:法学的、演绎的、归纳的、理论的、历史的、比较的、行为科学的、系统的、计量的、静态的、动态的、单科的、跨学科的、调查研究的、实验的、结构的、综合分类的、心理的等。
(方法更新首先要观念更新)第二章行政环境第一节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分析一、行政环境:是指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要素的总和,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根据各种因素性质上的差异,行政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可分为国际社会环境和国内社会环境。
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行政管理学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1. 现代行政管理的概念: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
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
在我国,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对象是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行政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依法行政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实质是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组织和管理活动2. 行政(管理)的三个特征:(1)执行性。
(2)政治性。
(3)权威性。
3. 行政管理学的涵义和特点: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也叫“公共行政学”,亦简称“行政学”。
行政管理学的特点:a、政治性和社会性。
b、综合性与独立性。
c、应用性和理论性。
d、权变性和规范性。
4.威尔逊是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代表作《行政研究》,主张行政与政治分离,首次提出要建立一门独立的学科---行政学,标志行政学的诞生。
法约尔是法国的管理学家和工程师,被称为“行政管理之父”。
史坦因——最早提出“行政学”概念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第二章行政环境1. 高斯:首先提出行政环境问题并予以研究。
他于1936年发表的《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提出了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
1947年,发表了《政府生态学》一文,首创以行政生态学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现象,强调了外部环境因素对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2. 里格斯:他于1957年发表了《比较公共行政的模式》一文,提出了生态模式的概念,提出“农业型行政模式”和“工业型行政模式”的概念,有人批评他忽略了农业型与工业型的中间型,于是他又提出了“过渡型行政模式”的概念。
于1961年发表《生态行政学》。
里格斯将行政管理区分为三种行政模式:①融合型的农业型行政模式②衍射型的工业型行政模式③棱柱型的过渡行政模式3. 行政环境的基本含义:行政环境即政府管理的环境,是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也即各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行政活动的外部客观因素的总和。
行政管理学要点

行政管理学要点一、行政管理:研究对象和内容:是研究国家行政机磁及其官吏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主休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即行政机关。
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
依据是行政权力。
行政权力是国家行政机关为有效实现国家意志,依靠特定的手段和宪法原则,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的权力。
目的是探讨行政管理客观规律,实现科学化。
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历史研究、比较研究)二、行政环境(主导性、联系性、综合性、层次性、变异性)包括自然(地理状况、人口分布、人工生态系统)、经济(物质技术和经济制度)、政治、文化(思想道德状况和科学文化水平)、民族宗教、国际环境。
对行政管理的制约的三种形式(要求支持反对)。
意义:1增强行政管理学应用性的重要前提2科学地确定行政职能和各个环节3树立系统整体的公共行政观念4开放平衡的公共行政模式。
三、行政职能1行政职能:指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政府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
2控制职能:指通过建立信反馈和绩效评估机制,按照行政计划标准,衡量计划完成情况并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
它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基本职能:政治(专政和民主)和社会(经济、文化、社会服务);运行职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
意义:前提和基础,行政组织建设和管理过程科学化。
转变必然性: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职能体系合理配置;机构改革前提和基础。
2、计划职能的地位与作用是行政管理过程的首要职能。
计划职能是确定行政管理的目标、任务及实现目标的具体程序、步骤和方法。
计划职能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计划也是执行的依据和控制的标准。
没有计划,就无法衡量现实的情况是否向着既定的目标方向发展。
3、组织职能的内容(1)将计划目标层层分解,并落实到具体机构。
(2)职权划分和人员的配备(3)人、财、物的调配与管理。
社区治理学题库

社区管理学题库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
1. 下面哪个不属于社区的功能(D)A政治功能B文化功能 C 维系功能D交换功能2. 不是按照社区空间特征分类的是(A)A亲属社区B 法定社区C自然社区D专能社区3.下列说法不对的是(D)A社区是社会的缩影B 社区是聚落的承载体C 社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D 社区是不变迁的4. 农村社区的特点是(C)A人口数量多,异质性强B 组织结构复杂C 家庭的社会影响作用较强D 社区居民差异性大5. 下面不属于社区管理的特征的是(B)A区域性B个体性 C 综合性 D 规划性6. 社区管理应该坚持的原则不包括(D)A全体利益B自治和自助C协调性和前瞻性D和谐性7. 社区管理体系不包括(D)A组织管理体系 B 工作管理体系 C 监督保障体系D 内部制衡体制8. 以下不属于社区服务的特点(A)A义务性 B 公益性C群众性D 互助性9.属于社区研究中的比较分析方法的是(B)A地区比较方法B国际比较方法 C 城市比较方法D 乡村比较方法10. 不属于社会调查方法的是(C)A观察法B问卷调查法C文献阅读法D 邮寄法二、多项选择题1. 社区的特征包括(ABCDE)A社区是社会的缩影B 社区是聚落的承载体C 社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D 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社区意识E 社区是不断变迁的2. 社区的功能包括(ABCD)A政治功能 B 文化功能C 维系功能D 服务功能3.社区管理的特征是(ABCDEF)A区域性 B 群众性C综合性 D 规划性 E 规划性F层次性4. 社区管理的研究研究原则包括(ABCDE)A实事求是原则B 系统分析原则C 矛盾分析原则D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E 比较分析原则5. 社区管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ABCD)A文献分析法 B 观察法C 个案法D 问卷法三、简答题1. 什么是社区,它有哪些要素组成?答:社区是一个区域性的社会。
社区包含以下4层含义:第一,社区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第二,社区都有以特定社会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一定数量的人口;第三,生活与该地域的人们具有一种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文化上的认同感;第四,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17版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怎么选题?行政法管理专业以各级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事务为研究对象,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行政管理专门人才。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
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探索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高绩效的服务型政府3、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述评及其启示4、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5、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6、公共事业单位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分析7、公共事业单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探讨8、我国公务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9、公共服务民营化研究10、非政府组织运作的困境及对策11、危机管理中政府职能重塑12、服务型政府运行机制的构建问题研究13、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动因和内容研究14、腐败治理过程中的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15、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16、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7、政府官员腐败问题及对策18、体制转型与腐败滋长的相关性分析19、论我国腐败的预防机制20、权力制约与反腐败机制问题研究21、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演变及其发展趋势22、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23、完善中国公共权力的路径分析24、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问题研究25、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及其现状分析26、新公共服务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27、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府职能研究28、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29、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及其方式转换探析30、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讨31、公民政治参与与和谐社会构建32、我国当前权力道德失范及其治理33、行政沟通中的障碍与对策研究34、我国行政监督的回顾与思考35、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研究36、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37、行政改革的必然性和趋势38、咨询在行政决策中的作用39、分析我国的行政职能转变和行政改革40、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分析41、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影响42、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43、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44、论述行政法制化45、论述行政领导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46、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必要性47、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因分析48、影响行政组织设置主要因素分析49、公共行政治理模式的理性分析50、官员问责制与公共管理改革51、WTO规则与中国政府的依法行政52、现代化进程中权力腐败的产生及其遏制53、政府职能定位及其对企业的管理54、加入WTO与中国政府公共政策选择55、危机管理与中国公共治理结构改革56、网络经济时代的政府危机与再造57、公共管理与非政府组织的角色58、有关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59、城市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60、市场经济时代的中国城市管理变革61、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62、论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关系63、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64、论公共管理模式的演变65、当前我国政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66、论公共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67、政策环境和政策系统的关系68、论影响公共政策质量的主要因素69、论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因素70、新公共管理思想对我国当前行政改革的指导意义71、公共管理职能的历史演变72、论中美公共政策构成的差异及原因73、论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74、试论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75、谈转变政府职能的几个问题76、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77、网络经济对政府职能的影响78、对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的思考79、政府实行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80、试析行政责任的缺失81、试析导致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82、当前我国政府机关后勤改革研究83、我国公务员晋升机制发展研究84、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85、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86、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角色研究87、网络时代的文化管理问题88、关于当前就业问题和就业制度的分析及对策探讨89、试析建国后中国社会分层的演化90、、试论当前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91、依法行政的政治环境研究92、当前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新标准93、如何推行行政决策的科学化94、社会政策与性别平等95、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96、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分析97、我国改革后社会流动的合理化趋势的表现98、当前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发展研究以上就是关于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的介绍,希望大家都能选到适合的题目,顺利毕业!。
行政管理学-夏书章

行政管理学-—————夏书章(说明:☆表示重点√表示次重点)第一章:行政和行政管理学1。
行政管理的特点及其涵义P62。
行政管理与各学科的关系P73。
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P84.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P9-105。
行政管理学在西方国家兴起的历史背景P116。
行政管理学的发展趋势P13√7。
我国行政管理学获得迅速和健康发展的体现P168。
行政管理的二重性P18☆9。
我国行政管理与封建社会和西方国家的行政体制相比,有哪些特点(五点)P20☆1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的主要原则(四点)P22第二章:行政环境1。
行政环境的内容P262行政系统和行政环境的关系P28—29☆3.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三点)P30☆4。
行政管理和行政环境平衡的主要特点P31☆5。
行政管理满足的需要有哪些情景(四点)P34概念:行政环境P26 行政生态平衡P30第三章:行政职能1.行政职能的特点P402.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P413。
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P434。
行政职能研究的意义P45√5.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职能呈现出哪些发展趋势P486。
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然性、必要性P507.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P518.我国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变P519。
我国行政职能关系的转变(08年论述)P52√10。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社会的弊端及政府社会管理的三个转变P55☆11。
当前发展形势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出哪些更高的要求(弱化、强化、增添某些职能)P56 概念:行政职能P40第四章:行政组织1.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P562。
行政组织的特性P593.行政组织的类型P62√4.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09年论述有关)P63—645.编制管理的具体内容P71☆6。
编制管理的意义(三点)P72☆7.编制管理的基本原则(三点)P728.编制管理的基本方法P73概念:行政组织P58 行政组织结构P63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P63 编制管理P71第五章:人事行政☆1.人力资源开发和人事管理的关系/有什么作用(三点)P76-78☆2.人事行政与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异同(对象、管理权、法律规范和宗旨不同)P78-793.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共同点P80☆4。
行政改革的必然性和趋势

行政改革的必然性和趋势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中共十六大在政治文明建设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提出的目标之一[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要求中国各级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2]。
从中共十六大规定的改革目标和入世后我国面临的新形势出发,中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就是要把政府建设成为有限政府、法制政府、效率政府、服务政府和信用政府,逐步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
去年召开的十七大也明确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更高地举起人民民主的旗帜”。
一、行政改革的含义(一)行政改革的含义行政改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行政改革主要是指政府行政体制和机构的改革.广义的行政改革泛指政府行政部门为追求行政效率的提高而对行政体制、行政方式方法及重大原则等的变革。
在我国,行政改革一般是指在政府行政管理领域内,为提高行政效率,规范行政责任,改革落后的行政方式,并建立合理的行政体制的行为。
(二)行政改革的类型1、突变式改革与渐变式改革。
这是依据行政改革方式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突变式改革是指在较短时期内对体制、机构和编制人员等进行大幅度改革。
这种改革方式能迅速推进,集中解决矛盾,但阻力较大,风险也较大。
一般适用于环境的剧烈变动和矛盾尖锐之时.渐变式改革是指用较长时间进行渐进改革。
这种改革较为稳妥,易于被人接受,但迟缓拖延,旧体制不易突破,矛盾的积累也可能引起更大的危机。
2、调适型改革、转轨型改革和发展型改革。
这是依据各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不同而作的划分。
调适型改革指发达工业化国家在现有政治、经济框架范围内所进行的适应性行政改革.转轨型改革是指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而由一种行政体制向另一种行政体制转轨.具体包括前苏联东欧的激进型转轨和以我国为代表的渐进型转轨两种类型。
社区管理习题答案解析(二)

一、单项选择题1.现阶段,我国社区管理的内容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A社区思想教育管理 B社区服务 C社区体育管理 D社区环境管理2.下面不属于社区管理体制构建的原则的是(B)A重心下移,立足基层 B条块结合,以条为主 C党政主导,各方参与 D管理与服务相结合3.社区管理组织的基本特征不包括(C)A社区性 B地域性 C共生性 D双重性4.按照管理组织的性质分,社区管理组织不包括(D)A行政管理系统 B社区自治管理系统 C社区管理支持系统 D社区执行系统5.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的关系有(D)A管理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法律关系6.下面不属于单位制的功能的是(C)A政治动员 B经济发展 C法律规范 D社会控制7.属于单位制缺点的是(B)A平等性社会 B总体性社会 C独立性人格 D法治型社会8.不属于街居制的现实困境的是(A)A越权操作 B职能超载 C职权有限 D角色尴尬9.社区制与单位制、街居制不同之处在于(A)A变管理为服务 B行政控制 C政府监控 D政府管理10.社区自治组织与政府组织的关系在于 (B)A社区自治组织活动受限于政府管理 B社区自治组织的生成有赖于政府的组织C社区自治组织发展不利于民主进程 D社区自治组织不是政府行为的结果二、多项选择1.我国的社区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ABCD)A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 B社区管理权责体系; C社区管理法律制度体系;D社区管理工作体系2.社区管理组织包括以下哪些(ABCDEFG)A社区党组织;B街道办事处; C居民会议;D居民委员会;E社区中介组织; F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G物业管理公司3.社区自治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包括(ABC)A社区自治组织的生成依赖于政府的扶持;B社区自治组织的生成就是政府行为的结果;C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与实践可以推动政府管理民主化; D 处理好两者经济关系与法律关系4.社区制的特征包括(ABC)A变管理为服务; B变行政控制为强调居民参与; C强调政府与社区的合作;D政府管理社区5.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如何科学构建(ABCD)A要完善社区居民会议制度建设;B组建强有力的社区管理委员会;C构建合理的社区管理运作执行体系; D完善社区的管理体制的协调和咨询功能三、简答题1.简述我国社区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
公共管理学课件:当代公共管理思想及发展趋势

通過取消控制、靈活管理和大組織分化等措施,改變照章 辦事的組織和人事制度,建立由使命和責任驅動的政府;
政府不應當把過多的精力放在投入和過程控制上,而應當 注重輸出和結果,建立一個講究效果的政府;
新公共行政學主要觀點
反思和批判傳統公 共行政學“效率至
上”觀點
突破傳統政治— 行政二分法
主要觀點
提倡社會公平價 值觀
建立動態、開 放組織形態
2、政策科學
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 強調對政策制定系統及過程的研究,形
成了公共管理的政策科學研究“模式”。
政策科學主要理論與觀點
一
拉斯韋爾論 政策科學
行政改革的歷史必然性。 行政改革內容和實質。 行政改革的方式。
三、專業人員國家論:
政府管理主體發展趨勢的探索
專業人員和職業團體。 專業精華:“無論是更好還是更壞――或者說
是既更好又更壞,總之,我們的政府在很多方 面而今是在專家們的掌握之中。” 政府內部的衝突及其根源:同一水平線上的專 業人員尤其是專業精華之間。 意義:集中反映了當代政府管理專業化的大趨 勢;充分發揮專業人員特長;強化對政府管理 主體的控制與監督。
性)
8、新公共服務
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在民主與公民權理論 、社區與公民社會理論、組織人本主義 和新公共行政以及後現代公共行政這些 理論先驅的基礎上形成的。
是關於公共行政在以公民為中心的治理 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
建立明顯具有完善整合力和回應力的公 共機構。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主要觀點
政府的職能是服務,而不是“掌舵”。 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 在思想上要具有戰略性,在行動上要具有民主性。 為公民服務,而不是為顧客服務。 責任問題其實極為複雜(官員對包括公共利益、憲法與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行政改革.pptx

第十七章 行政改革
16
(三)1965年第三次行政机构改革
1965年,中央开始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下放的权力 陆续收回,中央政府恢复和增设了机构,总 数达97个,形成中央政府机构设置的第二 次高峰。文革期间,国务院工作部门只设置 了32个,文革后,机构总数高达100个, 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第十七章 行政改革
15
(二)1958-1959年第二次行政机构改革
1956年底,中央政府机构总数为81个,形 成建国以来中央政府机构设置的第一个高峰。 行政部门大量增加,不仅使国务院本身机构 臃肿,妨碍行政效率,而且加重了中央集权, 影响了地方积极性。对此1958年,在央开 始进行改革,改革后 ,国务院所属部门高 部委39个,直属机构14个,办公室6个和1 个秘书厅,总数减少到60个。
第十七章 行政改革
18
(五)1988年第五次行政机构改革
1988年的机构改革,到头来成了旧体制 的又一次回归。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 务院的工作部门膨胀至86个之多,地方党 政部门平均数,省级达70多个、地区达 50多个、城市达65个、县级达45个。 1991年末,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人员达到 920万人,当年全国行政管理开支达370 多亿元,加上事业费,共支出1400多亿 元,占国家财政支出的37 %。
一、行政改革改革
3
行政改革是当代各国普遍关注的 问题,也是行政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研究行政改革,探讨行政发展的基本 趋势,对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需要的新型的行政体制,促进我国 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具有重要 意义。
第十七章 行政改革
4
第十七章 行政改革
第十七章 行政改革
12
第十三章 行政改革《行政管理学》PPT课件

制宜地进行改革。
第三节 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及发展趋势
二、中国行政改革的经验、困难与发展趋势
(二)中国行政改革的困难 1.转变观念难 2.在动态的过程中建立关于改革的共识难 3.恰如其分地把握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与政府职能转
变的关系难
第二节 当代西方国家行政管理改革
一、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主要理论
(一)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 (二)公共选择理论 (三)新公共管理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五)治理理论
第二节 当代西方国家行政管理改革
二、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内容
(一)优化政府职能,推进市场化与民营化 (二)改革政府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三)政府的分权与授权 (四)建立政府与社会的合作伙伴关系,完善多中心的
第三节 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及发展趋势
二、中国行政改革的经验、困难与发展趋势
(三)中国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 1.关注民主价值,转变观念误区 2.行政体制改革,旨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3.始终顺应市场改革的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4.服务型政府的建构
思政课堂
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
第一节 行政改革概述
一、行政改革的涵义及与其他改革的关系 (二)行政改革与其他改革的关系
行政体制 改革
政治体制 革
经济管理 体制改革
行政改革
第一节 行政改革概述
二、行政改革的必然性
(一)行政改革是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 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
(二)行政改革是行政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 (三)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需要
治理结构
第三节 中国的行政管理改革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行政改革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行政管理学》夏书章 (第三版)

第一章行政和行政管理学第一节行政管理学的对象、内容和特点一、什么是行政(一) “行政”是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广义上,把国家机关和非国家机关,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乃至私人组织中的计划、决策、协调、人事、后勤庶务等管理活动,称为行政;狭义上,认为行政是政府机关执行的任务和进行的活动。
本课程主要是基于对后者的认识而作如下界说:行政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
(二)政治与行政政治与行政是政府的两种功能。
政治与政策或国家意志的表达相关;行政则与这些政策的执行相关”。
自是以后,“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就成为行政学中一种影响很广的观点。
政治和行政分离的理论是对19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体制改革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来,政治与行政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
两者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
(三)管理与行政管理是伴随人类社会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活动。
国家产生以后,国家政务逐渐从混沌的社会事务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出现了以国家政务管理为主要职责的专门机构和集团。
但在国家的政务管理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管理领域以及由此形成的各各不同的管理主体和管理行为。
行政与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行政管理是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管理活动。
这种管理活动首先和主要地是由在任何社会中都是最大和最具权威性的公共组织——政府来承担和完成的。
从这一意义上说,行政管理就是政府管理,行政管理学是研究政府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行政管理是政府行政组织、非政府的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提供。
(四)立法、司法和行政西方国家把国家权力体系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并分别由议会、法院和政府“独立”行使。
行政是与立法和司法相互制约的一种权力体系。
西方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制,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这都是依据各自国家的国情而采取的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一、行政体制的基本问题: 回答一切问题的基本思路只有先回答了行政体制所包含的基本问题, 才能更好地回答一切有关行政体制的问题。
概而言之, 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法律法规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
围绕行政而形成的行政管理体制, 具体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组织与行政领导体制、行政运作机制等诸方面的制度构成。
这么说来, 行政体制改革其实就是在处理政府职能范围(市场还是计划)、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调整社会管理的重点、调整政府机构的设置、数量等方面的。
因此, 回答本题目可以基本上从上述几个方面出发。
二、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 认识历史和现状以及趋势的基础显然, “改革”必须有个对象, 改谁的革?对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而言, 其实一直处于变革的过程中。
因为随着时代的不同、随着具体历史任务以及高层管理者管理理念的不同, 我们的行政体制一直在变。
不过, 就本题目而言, 改革的对象指的是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性行政管理体制”。
因此, 我们在这里先简单谈谈中国行政管个体制的这个背景——计划性行政管理体制。
(一)计划性行政管理体制产生的几个依据第一, 计划性行政管理体制产生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党的领导理论都在计划性行政管理体制中有所体现。
尤其是党的领导理论体现的最为明显。
这种特征本无可厚非。
不过需要指出: 党的“事无巨细”的领导在行政管理体制中变成了“党政不分”, 遏制了行政积极性。
第二, 计划性行政体制产生的经验基础1: 革命政权中的行政实践如, 延安时期、江苏瑞金时期等革命政府在根据地开展的行政管理都为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奠定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和经验。
需要指出, 由于革命时期情况特殊, 行政管理体制的“集中性”较强, 而民主性相对较弱。
第三, 计划性行政体制产生的经验基础2: 苏联模式这一点最好理解, 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管理体制与苏联的“一大二公”性的管理体制几乎无二致。
行政管理所有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绪论1.行政的含义行政(西方):是指国家政府机关和其他行政组织,依据国家法律和运用国家法定权力,为实现国家社会目标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对社会事务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活动。
行政(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机关和其他行政组织,依据国家法律和运用国家法定权力,为实现国家的社会目标,对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社会事务实施科学管理的活动。
2.行政管理的含义以及构成要素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及具体运行的过程中,对于所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构成要素:①组织要素②人员要素③行为要素④资金和物材要素⑤时空要素3.行政管理学的含义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以国家行政机关依法、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为目的,系统地研究行政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4.公共权力的含义从狭义上说:是一种基于广泛的社会契约、并以现实力量的对比和历史的连续性为条件的、对契约双方均有约束力的权力。
从最广泛意义上说:公共权力涵盖一切经过公决而产生,并对决议各方均有约束力的权力。
我国学者认为:公共权力应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推行国家公务的权力。
5.行政管理的主体①政府②政府行政机关③行政首长④政府普通公务员6.行政管理客体①经济性组织②社会性组织③政治性组织④教科文组织⑤新闻性组织⑥公民7.行政管理的主要方式①行政立法②行政司法③行政管理法规④行政决策与决定⑤行政领导、行政指导与行政引导⑥行政规划、行政计划与行政预算⑦行政协调、行政沟通与行政平衡⑧行政干预、行政检查与行政制裁⑨行政支持、行政救济与行政服务8.行政管理学的主要内容①美国学者怀特将行政管理学的构成归纳为四大部分,即组织原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和行政法规②美国古立克提出“七要素”理论,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③我国台湾学者张金鉴提出“15M”理论,即目标、规划、人员、经费、物材、组织、方法、领导、激励、沟通、士气、协调、及时、空间、改进。
行政管理学专科考试复习必备

行政管理学专科考试复习必备(完整版).1、一般行政监督中,检查的种类大致有几种?;答:政府检查的种类很多,从不同的角度看常见的大致;1、政府采购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答:(1)采购;3、政府再造的战略主要有哪些?;答:第一项,核心战略:明确组织目标;答:一,立法机关确立的决策目标;5、政策的走向一般分为哪几种情况?答:政策的走向;答:包括:立法主体的民主性,立法权应由人民行使;;1、一般行政监督中,检查的种类大致有几种?答:政府检查的种类很多,从不同的角度看常见的大致有几类:第一类,全面检查和专题检查。
前者是指对监督对象在一个时期内全部立法或执法活动的检查,后者是只是对某一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
第二类,单独检查和联合检查。
单独检查是指一个部门或一个领导人进行的检查。
联合检查则是多个部门组成联合检查团(组)实施的检查。
第三类,立法检查和执法检查。
前者是对监督对象制定抽象行政行为的检查,后者的检查内容是行政执法活动。
2、依监督的主体划分,行政监督有哪几种类型。
答:(1)执政党的监督。
执政党对公共行政活动具有广泛的监督权力。
(2)权力机关的监督。
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实施的监督。
(3)行政机关的监督。
在公共行政过程中,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的监督,行政机关专门监督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监督,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的监督等。
(4)司法机关的监督。
司法机关实施的监督是指审判机关的监督和检察机关的监督。
(5),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是指参政党派和非国家机关对行政行为的监督。
Z1、政府采购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答:(1)采购资金的公共性。
(2)采购目标的非营利性。
(3)采购行为的规范性。
(4)采购主全的特定性。
(5)采购活动的政策性。
(6)采购范围广、规模大、影响力大。
2、政府采购的基本程一般分为哪几个主要阶段?答:(1)确定采购需求。
(2)选择采购方式。
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实施方案

江苏开放大学国开专业行政管理专业(专科)综合实践环节实施方案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指导下,吸收高等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试验,落实国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保证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行政管理专业专科集中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和毕业作业两部分。
一、社会调查(一)社会调查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行政管理专业的集中实践环节之一。
社会调查必须在学生学习行政管理专业课程学分达到全部课程总学分60%以上的基础上进行。
(二)社会调查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我国行政管理的了解,让学生接受行政管理思维和业务技能的基本训练,使他们具有运用行政管理理论和行政管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
通过社会调查,可以增加学生对社会实践的了解,并为撰写毕业作业打下基础。
(三)社会调查应限定在江苏开大给出的定向选题内。
各级开大(电大)如有自定改革项目,应事先向教学部及教务处提交相关材料。
(四)社会调查可采取行政机关实习、实地综合考察等形式。
(五)社会调查的成绩考核以学生提供的社会调查报告为依据。
参加行政机关实习、实地综合考察等活动的学生应独立完成调查报告,完整的调查报告包括:社会调查题目、参加时间、地点、方式、内容、过程、发现的问题、结论、效果和体会等。
字数不得少于2500字。
(六)社会调查的时间为3周,3学分。
但不得免修。
(七)社会调查的指导教师应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熟悉开大(电大)工作情况;应具有行政管理专业或相近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3年以上相应专业教学经历或实际工作经历。
(八)社会调查的指导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安排,制定详细工作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改革的必然性和趋势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中共十六大在政治文明建设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提出的目标之一[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要求中国各级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2]。
从中共十六大规定的改革目标和入世后我国面临的新形势出发,中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就是要把政府建设成为有限政府、法制政府、效率政府、服务政府和信用政府,逐步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
去年召开的十七大也明确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更高地举起人民民主的旗帜”。
一、行政改革的含义(一)行政改革的含义行政改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行政改革主要是指政府行政体制和机构的改革。
广义的行政改革泛指政府行政部门为追求行政效率的提高而对行政体制、行政方式方法及重大原则等的变革。
在我国,行政改革一般是指在政府行政管理领域内,为提高行政效率,规范行政责任,改革落后的行政方式,并建立合理的行政体制的行为。
(二)行政改革的类型1、突变式改革与渐变式改革。
这是依据行政改革方式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突变式改革是指在较短时期内对体制、机构和编制人员等进行大幅度改革。
这种改革方式能迅速推进,集中解决矛盾,但阻力较大,风险也较大。
一般适用于环境的剧烈变动和矛盾尖锐之时。
渐变式改革是指用较长时间进行渐进改革。
这种改革较为稳妥,易于被人接受,但迟缓拖延,旧体制不易突破,矛盾的积累也可能引起更大的危机。
2、调适型改革、转轨型改革和发展型改革。
这是依据各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不同而作的划分。
调适型改革指发达工业化国家在现有政治、经济框架范围内所进行的适应性行政改革。
转轨型改革是指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而由一种行政体制向另一种行政体制转轨。
具体包括前苏联东欧的激进型转轨和以我国为代表的渐进型转轨两种类型。
发展型改革是指经济水平还比较低下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改革,涉及发展行政和行政发展两个方面。
二、行政改革的一般内容(一)行政职能的转变行政职能的转变主要是通过对行政职能的改变、转变、丰富和扩大而进行的。
在宏观层面上,主要体现为总任务的变化、重心的转移和性质的转换等,主要处理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在微观层面上,则具体体现为工作再设计,即对行政工作的范围、幅度、专业、场所等进行再设计,以适应新的环境。
(二)行政体制的改革行政体制改革主要指行政组织形式和基本制度的改革,主要包括:1、行政权力体制改革,即对一国的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和政党等政治组织问的权力关系进行重构。
这方面的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极为密切。
2、行政组织体制改革,即对行政机关内部权责分配、机构设置等进行改革。
在横向上主要涉及各级政府本身的组织形式和机构设置的改革,纵向上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及各级政府内部的权责关系的改革。
3、行政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有:通过何种形式有效地录用优秀人才到政府任职,如何培养和有效激励行政人员等。
其目的是通过录用、考核、升迁、退休、流动等具体制度的改革来使行政人员的职、权、责、利有机结合,提高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行政监督制度改革,通过改革监督机构,改革监督方式和完善监督途径来有效地实施对行政人员和行政行为的监督。
(三)行政体制的再造行政机制的再造指通过改革旧的行政机制或引进新的行政机制的方式来提高行政管理运行效率。
其主要内容有:1、行政运行机制的改革。
传统行政管理主要通过科层制机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行政;现代行政管理则比较侧重于在政府内部引进公众参与和内部的竞争激励机制,以鼓励公众参政、下级参与、自主管理和行政人员的内部竞争的方式来提高效率。
2、行政程序的再设计。
根据新出现的情况而修改或重新设计行政机构的规章制度和规则、步骤等,以更完备、精确、简化和灵活的程序来适应新情况。
3、行政方法和技术的引进。
通过采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来减少经验和武断的成分,实现科学行政。
(四)行政文化的更新行政文化的更新指通过对与现代行政管理相适应的科学、民主、效率、服务等现代精神的弘扬,来使行政人员的主观倾向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三、行政改革的必然性当代世界各国的行政改革既有行政改革的一般必然性要求,又有当代社会的特殊必然性要求。
(一)行政改革的一般必然性1、调整社会矛盾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作为上层建筑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管理,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及由此而引起的经济基础的变化,就必须主动地进行自我调整,主动适应新的社会经济情况,充分发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才能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并使行政管理自身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行政改革也就是在生产力发生变化的条件下,主动改革和完善自身并不断地调节社会矛盾的过程。
2、适应环境变迁的需要。
行政生态理论和行政系统理论都认为,行政主体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真空之中,而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进行,受到环境制约的。
因此,环境的变迁必然引起行政系统本身的变迁,任何一种行政组织都不可能一成不变。
行政组织要适应政治、经济、文化和内部环境的变迁,就必须通过周期性的行政改革来进行主动的自我调整,否则,将导致危机和不满。
3、克服行政阻力的需要。
行政改革往往并不是自然或偶然发生的,而是当行政系统本身受到来自内部或外部的阻力之时,行政主体为寻求生存和发展而人为地有意识地导致行政现状改变的过程,行政改革也就是行政组织自身有计划地克服阻力以求生存的过程。
(二)当代行政改革的必然性1、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前提下,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世界各国形成了新的竞争态势,世界各国在经济和科技上竞争程度的加剧,一方面要求各国政府不断转换政府职能,加强经济科技的综合协调和宏观调控职能及服务职能,另一方面又促使各国政府不断地引进新的行政技术和方法,改造行政流程,建立新的行政机制,从总体上减少成本,提高管理能力,以提高本国的竞争能力。
在国内,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值进一步提高,私营企业在组织结构和管理技术上的革命也给政府造成更大的革新压力,大众传媒的普及和日益增长的公众监督意识又使政府的活动在更大程度上受到了公众的审视和评判。
上述情况的出现使各国政府都无不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压力。
2、行政地位的凸显。
相对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而言,直接面对大众的行政机关在现代社会中接纳了越来越多的公共事务,其作用和范围仍在扩大,内容和方式也更为复杂,行政手段和技术的发展使行政管理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程度也进一步加大。
一国的行政能力对国家的竞争水平和国际影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稍有闪失即可能导致重大的损失。
如果不及时改革和提高一国的行政能力,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中败下阵,并对本国人民的福利和安全造成重大损害。
3、政府自身的困境。
对政府要求的提高和政府职能的扩张,使世界上不少国家都面临着政府规模扩张的趋势,政府规模的扩张不但使各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大增,面临财政危机;同时还引出了管理中的失控和失调,导致行政效率的低下。
低下的效率又进一步使政府的形象受损,普遍面临信任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进行行政改革,各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将进一步恶化而进入不发展状态。
4、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需要。
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是当代行政管理的基本目标。
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就需要重新划分行政职权,科学配置政府职能,改革和完善行政体制,并不断改进行政手段和更新行政文化观念。
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行政改革才能实现。
不进行行政改革,旧的行政弊端就无法消除,新的行政体制也难以建立。
因此,行政改革是促进和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
四、西方的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改革的一些有益启示第一,新公共管理调整政府与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如实行“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鼓励私人投资和经营公共服务行业,打破政府的垄断,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缓解了政府财政困难。
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是基础设施行业长期存在着因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基础瓶颈”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
因此,可以借鉴西方的做法,在加强“产业管制”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和鼓励非国有产权进入这些领域与国有产权合作或单独投资和经营,这有利于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竞争机制和压力结构,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新公共管理注重遵守既然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向注重实际工作绩效,特别是顾客(社会公众)的满意程度方向发展。
这应被视为是西方公共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更为成熟的一种标志。
当然,在我国现阶段公共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健全一健套行政法规和人事法规(如制订《国家公务员法》),并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实现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法制化。
但我们是否也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政府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在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时,应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取向,始终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公众需求。
第三,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有促进作用的。
尽管公共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公有部门与私有部门,在各自的目的、对象和方法上均有种种差异,完全采用企业管理特别是私营的管理方法来实施公共行政管理并不可行,但企业管理特别是私营企业管理重视效率,重视产出,重视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这些方面则可为公共行政管理包括中国公共行政管理所借鉴。
最后,有必要指出的是,即使是同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欧美各国,由于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其实公共管理的进程、速度、重点及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均各有特点。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借鉴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时,更应立足国情,走“内生化发展的道路”,简单地照抄照搬,无益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五、中国行政改革的阶段划分及未来趋势为了保证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要认真考虑各种政治体制改革方案的可操作性和阶段性。
改革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是方案过于理想化,没有可操作性。
有的改革方案很完美,看了以后很振奋人心,但是无法实施。
主要问题在于理论可能与实际情况相差太大,或者舶来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
二是改革方案从部门出发,专门化、片面化,没有考虑此项改革的外部关系或者与之相联系部门的联动,从而使专项改革孤军作战,其他改革和措施不能配合和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