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实验设计之探究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
实验探究3:酒精与水混合
100ml 50ml
100ml 50ml
50ml酒精 50ml水混 合后,总体 积是否等于 100ml?
100ml 50ml
50ml酒精 50ml水
混合后<100ml
说明:分子间有一定间隔
思考:
物体为什么会有热胀冷 缩的现象?
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实验探究1: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水为什么会变红呢?
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不断向水中运动
现代科学 技术已能 将构成物 质的粒子 放大后呈 现在我们 的眼前。
分子
原子
结论:分子、 原子是真实存 在 的。
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 1.67×1021个水分子。 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 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的数,需要数3万多 年才能数完。
以再分成原子
接构成物质
③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
本质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 可再分
联系
原子 构成 分子
分成
• 1、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 原子不可再分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而原子不运动 2、因为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微粒,所以分 子一定比原子大。对吗?为什么?
分子的表示:
许多氧分子
许多水分子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水蒸气和氧气 的混合物
讨论交流
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和水的分 解有什么不同?
讨论⑴
从分子角度看,水的蒸发与 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间有间隔》-----探究实验生活处处皆学问。
张老师善于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事实作为知识学习的载体,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化学的功能和价值,值得欣赏。
生活处处皆课堂----我的一节情景教学课《分子间有间隔》-----探究实验一、探究目的:“分子间有间隔”是分子的基本性质之一。
在第一单元通过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实验很有兴趣,对身边的很多化学现象充满了探究欲望,因此开展了“分子间有间隔”的探究性实验课。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质疑释疑、化学实验探究能力。
二、探究过程:本节内容,主要采用4个环节来进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打火机内的液体是由气体压缩而成.(2)液体温度计的热胀冷缩原理.适当的问题情境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和思维起点的定位。
因此设计了生活中的几个实例,这样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
适当引导学生要想弄清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就要进入微观世界,利用分子的性质探讨。
(二)提出问题:上述两个生活实例的原理是什么?(三)实验探究:“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吗?”首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用哪些实验,怎么做才能证明、验证猜想。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力。
同学们会提出很多的不同的想法和实验。
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归纳总结,得出几个验证性实验:(1)水和染色酒精混溶后体积缩小(2)篮球球加满气后还可以被压缩(为什么篮球打气多、少总是那么大呢?)(3)注射器密封后还可以将注射器的活塞向里推经验和实验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是有间隔,进而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不同的小组可以选做不同的实验,最后小组之间交流。
(四)反思归纳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反思,通过自主学习、实验反思,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出实验的注意事项,误差分析。
进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改进,还有哪些实验可以验证“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间有间隙”实验的改进和反思
“分子间有间隙”实验的改进和反思作者:刘娟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6年第06期摘要:利用实验室常备物品和闲置仪器进行改进,节省药品,操作简单,省时省力。
关键词:水与酒精混合;实验改进;移液管;注射器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65-01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53页家庭小实验中"1+1是否一定等于2"[1],通过"将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所得体积小于200mL"的结论,验证分子间有间隙。
老教材中是作为演示实验,用量筒和胶头滴管来完成的,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1)酒精用量为100mL,比较浪费;(2)200mL量筒内径太大,混合后产生的液面差不大,现象不明显,实验效果不佳。
(3)由于另一种液体是从上面加进去的,在重力的作用下,两种液体已先发生了一定程度混合,也是导致最后的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之一。
(4)实验要进行再次量液,量液时液面接近刻度时还要改用滴管滴加液体,操作比较繁琐,费时费力。
这种实验方法尽管存在诸多不足,但对学生掌握"分子间有间隙"这一知识点仍有一定的帮助。
然而新教材将这一演示实验改为家庭实验后,老师在课堂上不再演示,而学生在家里呢,一没药品,二没器材,于是这一实验就形同虚设。
为此,我们试图寻找一种比老教材实验节省药品、材料易得、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的实验方法,增设这一实验,帮助各位同行改善教学效果,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通过使用各种常规仪器和实验手段实验,参照近年来人们对该实验进行改进的众多研究成果[2][3][4],我们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最后得出了一个最佳实验方案,现介绍如下,供各位同仁参考。
1.实验器材10mL一次性注射器1支,10mL移液管1支,打有半孔的3号橡皮塞2个。
2.实验方法2.1 将移液管短管一端插入橡皮塞的半孔中,然后将注射器针头插入橡皮塞中,使针头伸入移液管内,并将注射器活塞归零;2.2 将移液管尖嘴端伸入盛有酒精的试剂瓶中,拉动活塞抽取5mL酒精(如图2所示);2.3 然后将移液管尖嘴端伸入盛有稀红墨水的烧杯中,再抽取5mL稀红墨水,将移液管尖嘴端插入另一个半孔3号橡皮塞中密封(如图3所示);2.4 取下注射器,反复颠倒几次移液管,静置观察,液面几乎降到移液管的球泡内(如图4所示)。
探究分子之间的间隔
论文题目:探究分子之间的间隔学校:青岛第六十二中学姓名:栾锟柳杨指导老师:***探究背景:在化学课上我们学习了运动的水分子,通过学习知道分子之间存在间隔,但分子的确太小了看不见摸不着,那么如何通过实验知道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呢?我们对这个问题充满了好奇,在化学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设计了一些实验通过宏观的现象来验证分子之间的间隔及温度对分子之间间隔的影响。
因为水分子的大小在-275.6°以上是不会改变的,所以设计了如下实验。
探究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分子间隔以及影响分子间隔大小的因素,对微观粒子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实验器材:水、醋、牛奶、量筒A、量筒B、碘升华凝华管2个、酒精灯、试管夹、盛有凉水(6℃)的烧杯、温度计、注射器探究内容一:分子之间是否存在间隔实验猜想: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探究实验一:水和醋混合后体积变化。
实验步骤:(室内温度保持不变)1、往A量筒里倒入150毫升水,往B量筒里倒入150毫升醋。
2、把B量筒的醋倒入A量筒内,使醋和水充分混合。
3、读出A量筒的示数。
(混合前)(混合后)探究实验二:水和牛奶混合体积变化。
实验步骤:1、往A量筒里倒入150毫升水,B量筒里倒入150毫升牛奶。
2、把B量筒的牛奶倒入A量筒内,使牛奶和水充分混合。
3、读出A量筒的示数。
(混合前) (混合后)实验现象: 混合的液体水和醋 水和牛奶 混合前的总体积V/ml 300 300 混合后的总体积V/ml280285实验结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探究内容二:影响分子间隔大小的因素猜想一:分子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探究实验一:碘升华凝华实验。
实验步骤:将碘升华凝华管一端用试管夹夹住,另一端用酒精灯缓慢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固态的碘变成气态,冷却后又变回固态。
探究实验二:温度计液柱高度和温度的关系。
实验步骤:加热中与加热前对比停止加热冷却后在25℃的室内观察温度计液柱高度,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到6℃水中直至液面不再下降为止,观察液柱高度。
初中化学九上教材实验之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含答案解析)
初中化学(九上)教材实验之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含答案解析)实验一: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注意】大烧杯的作用:防止氨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或将氨分子局限在一定的空间内运动,浓度增大,使实验现象明显)。
1.实验步骤(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或水槽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图所示),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B烧杯中的溶液变为红色,A烧杯中的溶液不变色。
3.原因分析:浓氨水有挥发性,A中的氨分子运动到B中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酚酞溶液变红。
4.实验结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5.实验评价:(1)污染空气。
(2)药品浪费较大。
(3)实验用时偏长,约需要4~5分钟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
(4)原装置在讲台上演示时,不能移动,限制了能够观察到实验现象的学生范围。
6.实验装置的改进改进优点:操作更加简便,实验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减少了氨气的逸出,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更环保,实验所用溶液量较少,节约药品,现象明显7.其他装置改进8.实验拓展:比较分子运动的快慢现象:烧杯中的水都变红了,且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更快实验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2.构成水的微粒空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实验三: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现象:充分混合后的液体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液体体积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空隙相同;不同种微粒空隙不同气体微粒间的空隙大,固体、液体微粒间的空隙小。
1.如图所示,在小烧杯A中装入30mL蒸馏水,再滴入3滴酚酞,在小烧杯B中装入30mL浓氨水,用一大烧杯把A、B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过一段时间看到的现象是,该实验说明。
一些同学对上述结论有不同看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猜测:第一种:B烧杯中的蒸馏水使酚酞试液变红;第二种:B烧杯中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扩散到A烧杯中的溶液中使酚酞试液变红。
分子运动和分子间间隔实验-人教上第三单元课题1
图1分子运动和分子间间隔实验一、使用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二、实验器材无色透明的塑料饮料瓶两个,塑料滴管若干,分子间隔实验器,50ml 烧杯,培养皿(可用浅平容器代替)。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利用塑料滴管提前密封等量稀氨水,在饮料瓶中进行氨分子的扩散实验;使用由塑料滴管特制的工具向分子间隔实验器中注入酒精,免去了油酸的使用,提升了实验效果。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课程标准提供的相关案例中就有如图1所示的分子运动实验,人教版化学教材中也采用了这一实验方法。
这个实验操作简单,几乎不需要准备,但也存在以下一些缺点:(1)氨气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浓氨水放置在敞口的烧杯中,使教室中弥漫一股难闻的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造成人身的伤害和空气污染。
(2)实验所用浓氨水用量比较大,浪费药品。
(3)由于以上两点的共同影响,不便于进行学生分组实验。
(4)原装置在讲台上演示时不能移动,教室后面的学生难以观察到实验现象。
(5)不能对比出温度对分子运动速度的影响。
而对分子之间间隔的实验,课标和教材中都没有提供实验方案。
虽然很多学校实验室都配备了如图2所示的分子间间隔实验器,但由于需要用到油酸做为水和酒精之间的隔离介质,而初中化学实验室又没有配备油酸,所以这一仪器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
基于上述问题,对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1)原实验需浓氨水量较大,倾倒时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现改用塑料滴管吸取少量浓度只有2.5%左右的稀氨水封闭的胶头中,基本难以闻到氨气味了,避免了产生大量刺激性气味污染空气,保证了师生健康安全。
(2)原实验罩上大烧杯后不够密封,反应现象不图2够明显,现改用两个相对密封的饮料瓶,利用塑料滴管提前密封少量稀氨水,在白色的棉花团显出红色,更直观,用时更少,更环保(如图3)。
(3)两个饮料瓶一个用水浴加热,另一个保持室温,可以得出温度和分子运动之间的关系。
分子间间隔实验器在学校中很少使用,是因为没有油酸做隔离的情况下难以将乙醇快速平稳地加注到水面上方,防止乙醇和水快速混和影响实验。
“分子间有间隔实验”的分析与探究
实验教学“分子间有间隔实验”的分析与探究河南省南阳市实验中学(473000)郭 涛人教版化学教材9年级上册第3单元课题1“分 子和原子”中介绍了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和原子”是继前面两单元学习之后,从宏观物质世界向微观粒子世界跨进的第一课,正确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变化和分类,也是下一步正确嘶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教材中,对于“分子之间有间隔”这一特征的介绍,只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和图片说明,没有配套的实验探究,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合理认识和深刻理解。
而9年级学生处于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形成的启蒙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探究 化学现象本质表现岀了强烈的好奇心。
如果能设计实验,探究分子之间是否存在间隔,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快知识体系的建构。
在完成知识 学习的同时,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
鉴于此,教学中有必要补充实验,探究分子之间 是否存在间隔。
然而,采用不同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现象会有明显差异,甚至会影响正确实验结 论的形成。
对此,笔者进行了实验探究与分析。
1传统实验回顾教学实践中,传统的实验设计主要采用两种装置。
第一种是量筒。
大致有两种做法。
(1)用3个量筒进行实验。
用25 mL 量筒量取20 mL 水,倒入50 mL 量筒中。
另取1个25 mL 量筒,量取20 mL 酒精,再倒入上述50 mL量筒中。
观察示数。
现象:50 mL 量筒中,水的体积示数小于40 mL 0缺点:实验操作过程中,用2个量筒分别量取了 20 mL 水和20 mL 酒精,再倒入50 mL 量筒 中,存在明显系统误差。
无论实验现象如何,均缺乏说服力。
(2)用]个量筒进行实验。
用25 mL 量筒先量取10 mL 水,然后再量取10 mL 酒精。
观察示数。
实验现象:量筒中,水的体积示数小于20 mL o 缺点:实验中将酒精倒入量筒,量取10 mL 酒精的过程中,酒精和水就开始发生了混合,实际量 取酒精的体积已经大于10 mL,这导致最终液面下降很不明显,实验说服力不强。
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的实验微型化设计
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的实验微型化设计吴铭1张琼予1以白明玉2指导教师吴仕元31.昆明第十中学初三(5)班;1.昆明第十中学初二(2)班2. 昆明白塔中学初二(14 )班;3.昆明第十中学摘要:一般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的实验,常用水与酒精混合后体积的减小来说明,但实验设计存在科学性不强、实验现象不明显和浪费药品的缺陷。
通过查阅资料和大量的对比实验,新的实验设计一是增加液体混合前、后的质量、温度、体积的定量变化的实验测定,二是实验装置微型化,采用两个漏斗,既有效地防止了加水和酒精时液体的溢出和便于产生气泡的排放,还有利于水和酒精的混合;采用两头小,中间大的圆柱体,让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主要用半径大的圆柱体来盛大部分的液体,而让半径小的圆柱体用来盛小部分的液体,让体积减少的部分产生在此,起突出体积差作用,三是实验用品更简单易找,尽量使用代用品或废弃物。
改进后的实验效果好,而药品消耗量与原实验方法相比减少95%,还对过去实设计中没有考虑到可能影响体积变小的因素进行了补充实验,使之科学性更强。
关键词: 证明分子间隔实验改进微型化设计前言正确认识分子的性质、建立分子的概念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实验做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做得不好,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可能使学生对化学的科学性产生怀疑或疑问,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鉴于上述原因,中学化学教学中常用一些化学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形成分子的概念,最常见的比如用“100毫升水加100毫升的酒精来证明分子间有间隔[1],装置如图一,”[2]也有的资料介绍如图二[3]、图三[4]的装置。
按如图一的实验方法来做,实验现象不明显,又浪费药品;如图二的实验方法来做,就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它不能确定酒精与硫酸铜能否发生反应,体积的减小,可理解为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的;如图三实验方法来做,由于两头粗,中间细,容易形成液封,在底部的气体不易排出,易产生气泡,影响实验效果,而且图二、图三的方法中,引起液体体积减小的原因,还有因混合后残留在胶塞与玻璃缝隙之间而造成的,同时,上述三种方法,都没有考虑到液体相混可能引起温度和质量的变化,实验的结果缺乏说服力,因为如果液体相混发生反应产生了气体,也可能使体积变小;而如果液体相混后温度降低,也可能使体积变小,基于上述分析,我们的实验设计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增加液体混合后的质量、温度、体积的定量变化的实验测定;二是实验装置微型化;三是实验用品更简单易找,尽量使用代用品或废弃物;四是实验效果更好,增加实验的趣味性。
验证分子间有间隔实验的改进
验证分子间有间隔实验的改进
刘畅青岛第五十中学青岛266000
【实验目的】:改进验证分子间有间隔的实验,减小实验误差。
【实验仪器及用品】: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各一支、一个单孔橡胶塞、一根20cm长的玻璃导管、水、混有少量红墨水的酒精溶液
【实验装置图及说明】:取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各一支,在尖咀处用胶管相连,向碱管中加入水,向酸管中加入1/2容积的混有少量红墨水的酒精溶液,在酸管顶部加一个单孔橡胶塞,孔中插一根20cmc长的玻璃导管,玻璃导管在试管里不要露出橡胶塞,
【实验操作】:
第一步:取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各一支,在尖咀处用胶管相连,向碱管中加入水,向酸管中加入1/2容积的混有少量红墨水的酒精溶液。
第二步:旋开活塞,使水进入酸管至酒精液面达管口为止,(水密度大,沉在下面,酒精密度小,浮在上面,短时间还来不及混溶)
第三步:塞上带长玻璃导管的橡胶塞,用滴管或注射器将酒精从玻璃导管顶部注满。
第四步:一手持试管,一手持玻璃导管,食指堵住玻璃导管顶端,慢慢上下颠倒3~4次,水和酒精充分混溶后,正立试管观察,玻璃导管上部形成一大段空管,从而证明水
分子间和酒精分子间都有空隙。
【实验创新点及意义】
以前的验证分子间有间隔实验(如图)存在以下缺点:
①量取100ml水和100ml酒精时会产生误差,使实验结果不准确
②无法看出酒精和水混合
③实验速度慢和可见度太小。
改进后的实验比较起来有以下优点:
①不需要量取液体的体积,避免读数所产生的误差。
②在酒精里滴加少量红墨水,能直观地看出水和酒精的混合。
③水和酒精混溶后缩小的体积在玻璃导管里得到明显放大,可见度很大。
分子间的间隔实验改进
分子间的间隔实验改进
分子和原子之间有间隔,怎样证明?有这样一个实验:用两只量筒分别量取100mL酒精和100mL水,将它们倒入200mL的量筒中,振荡,体积小于20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这个实验,用酒精太多,造成较大浪费。
如何才能节约酒精,做好实验?
选择一个有细管容器,如右图,这种容器上部管子较细,
液体体积的微小变化也会引起液柱高度较大变化,能放大实验
现象,使学生清晰的看到实验现象。
先将约容器体积一半的水倒入其中,再滴入几滴油酸(工业油酸是黄色液体,它能溶于酒精,不能溶于水,用于标记水和酒精间的界面。
),再加入酒精至横线处,振荡,油酸先溶于酒精,然后酒精再与水互溶,溶解后,溶液体积减少,液面高度降低,现象十分明显,反映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但在操作过程中,油酸比较粘稠,不易溶于水,溶于酒精需要一定时间,油酸与酒精和水混合振荡时界面处出现乳化现象,颜色发白,让学生难以理解,如何进一步改进实验?
经过几次探索,我发现不加油酸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先将约容器体积一半的水倒入其中,再用注射器小心的将酒精加入,由于酒精的密度比水小,所以,水和酒精能自然分层,然后,稍加振荡,水和酒精就能迅速混合,体积减小,液面高度明显降低。
但这样做水和酒精的分界线不明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酒精中滴入几滴墨水,让酒精带有颜色,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酒精和水的分界。
这样做的好处是:实验现象明显,且酒精和水迅速互溶,节约时
间,用酒精的量较少,节约资源,提高了实验的综合效率。
证明分子间有间隔
证明分子间有间隔摘要:一、引言二、实验方法1.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2.气体的扩散现象3.溶液的浓度与体积关系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热胀冷缩实验观察2.气体扩散实验观察3.溶液浓度与体积关系实验观察四、结论正文:一、引言在化学领域,分子间有间隔这一观点是基础知识。
然而,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通过实验来证明它。
本文将介绍三种实验方法来证明分子间有间隔。
二、实验方法1.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将一定质量的金属块加热至一定温度,观察其体积变化。
再将金属块冷却至室温,观察其体积变化。
2.气体的扩散现象准备两个相同的容器,其中一个容器内充满某种气体,另一个容器内为真空。
将充满气体的容器口对准真空容器口,观察气体在真空容器中的扩散过程。
3.溶液的浓度与体积关系准备一定质量的溶质和一定体积的溶剂,将溶质加入溶剂中,观察溶液浓度的变化。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热胀冷缩实验观察实验发现,金属块在加热时体积膨胀,冷却时体积收缩。
这是因为金属分子在高温下运动加剧,间隔变大,而在低温下运动减缓,间隔变小。
2.气体扩散实验观察实验观察到,气体在真空容器中逐渐扩散,直至容器内气体浓度达到平衡。
这一过程说明,气体分子之间存在间隔,使得气体可以扩散。
3.溶液浓度与体积关系实验观察实验发现,将溶质加入溶剂后,溶液浓度逐渐升高。
然而,溶剂的体积并未明显减小,说明溶质分子之间存在间隔,使得溶液浓度改变而溶剂体积基本不变。
四、结论通过以上三种实验方法,我们证明了分子间确实存在间隔。
关于探究“分子间是否有间隔”实验的改进
关于探究“分子间是否有间隔”实验的改进湖北省武穴市凤咀中学翟祥桢段晓军一、改进原因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一节中,关于“分子间是否有间隔”的探究活动,是将100ml 水与100ml酒精混合,看所得体积是否小于200ml。
因为是微观粒子的探究,而又用上与直径一样的量筒来做此实验,总体积减小并不明显,缺乏说服力。
其实本实验只需改进一下,现象就特明显了,对这一微观粒子的实验也能做到“事实胜于雄辩”,让学生真正看到“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二、改进后的实验1、实验用品:一支250ml细颈容量瓶(带塞子)、两只烧杯、一根橡皮筋、水、酒精等。
2、实验原理:利用细颈容量瓶的颈下部分较大容积,使较多量的水与酒精混合,从而使大量水分子的间隔和酒精的间隔相互渗透,同时利用细颈部分来显示混合前后体积的变化,这样“一大一小”液面变化很明显,从而说明了“分子间是有间隔的”这一结论。
3、实验设计(1)先向细颈容量瓶中注入约一半体积左右的水,再用玻璃棒引流缓缓地向瓶中倒入约差不多量的酒精(注意液面要达到瓶颈中上部为宜),然后在此细颈瓶中上部的液面处用橡皮筋做好标记。
(2)再将瓶塞塞紧,用力大幅度的振荡一会儿。
(3)静置冷却一会儿观察此时的液面,结果发现液面下降,距红橡皮筋达4-5cm之间的空气柱,现象非常明显,从而直观地得出了“分子间是有间隔的”这一结论。
三、几点说明(1)这里不需要严格要求水与酒精等量,只要大致差不多就行,操作简便,但二者加入后的总液面要达到平底细颈容量瓶细颈的中部以上为宜,这样液面下降才明显。
(2)实验过程中应先加入水,后加酒精(因为酒精密度比水小),且后加酒精要慢慢倒入,尽量不要使水与酒精此时就相互混合充分,只有这样振荡混合前后,液面变化才明显。
四、改进后的优点1、利用细颈容量瓶颈下部分较大容积使大量不同分子的间隔充分混合渗透,同时使之体积变化用细颈部分呈现出来,液面下降的实验现象就非常明显,实验效果佳。
气体的奇妙之旅气体的扩散实验与分子间距规律
气体的奇妙之旅气体的扩散实验与分子间距规律气体的奇妙之旅:气体的扩散实验与分子间距规律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它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奇妙的特性。
本文将介绍气体的扩散实验以及分子间距规律。
通过这些实验和规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气体的本质和特性。
一、气体扩散实验为了研究气体的扩散现象,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其中,最为简单却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是通过两种气体的相互扩散来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过程如下:首先,在一个容器的一边加入一种气体(称为气体A),另一边加入另一种气体(称为气体B)。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观察到气体A和气体B逐渐扩散并充满整个容器。
实验结果表明,气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扩散的现象,这是因为气体分子具有不断运动并相互碰撞的特性。
通过扩散实验,我们发现了气体分子的运动趋势。
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相等,但它们的速度和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较轻的气体分子具有更高的速度,可以更快地扩散到较远的距离;而较重的气体分子由于速度较慢,扩散速度较慢,不能迅速地达到终点。
二、气体分子间距规律通过扩散实验,我们还可以研究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规律。
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种类的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存在差异。
这是由于气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不同所导致的。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相对质量越小的气体分子,其分子间距越大;而相对质量越大的气体分子,其分子间距越小。
这是由于质量较小的气体分子在相同的温度下具有更高的速度,导致它们之间的碰撞较为频繁,从而分子间距相对较大。
而质量较大的气体分子由于速度较慢,分子间碰撞较少,所以分子间距相对较小。
此外,实验还表明,气体分子间距与气体的温度和压力有关。
在一定的温度下,气体的压力越高,分子间的距离越小。
这是因为气体的压力与分子撞击容器壁的频率有关,当压力增加时,分子撞击的频率增加,分子间平均距离减小。
三、应用与展望气体的扩散实验和分子间距规律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初三化学实验设计之探究分子之间有间隔
初三化学实验设计之探究分子之间有间隔
初三化学实验设计之探究分子之间有间隔
1.化学原理: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作用是平衡的,使分子在一定的位置上运动,分子之间的间隔也就确定了。
当不同物质混合后,由于其他分子的渗入,改变了分子之间的这种平衡,分子之间的作用改变了,使分子间距发生了改变,从外观上看,就使物质的总体积发生了变化。
一般来说,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两种物质的体积和,但也有少数物质混合物,体积反而增大了。
2.实验仪器:量筒、烧杯、滴管、玻璃棒等。
实验药品:酒精、水等。
3.探究方案:
⑴ 取一去200 mL量筒,向其中倒入接近100 mL刻度的水。
视线平线100 mL刻度线,用滴管慢慢向其中加水至正好到100 mL刻度线为止。
如图9-1。
用同样的方法量取100 mL酒精,待用。
将酒精倒入水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静置,观察读数。
总体积为193 mL(室温下)。
4.探究评价:
该实验仅就混合溶解而言,是比较简单的。
但由于200 mL 量筒口径较大,总体积仅减少7 mL左右,不易观察。
准确平视液面凹液面的最底点也不易做到,误差较大。
这为实验。
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分子之间的间隙,是指在分子结构中,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或空隙。
这种间隙对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至关重要。
下面从不同角度进行创作,以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角度一:分子间的排列方式
分子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下的排列方式不同,其中固态下的排列方式最为紧密,液态次之,气态则是排列最稀疏的状态。
这意味着在分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间隙。
例如,固态下的晶体结构中,分子呈紧密堆积,但由于分子的尺寸有限,无法完全填满所有空间,因而分子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间隙。
角度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分子间的力来实现的,其中最常见的是范德华力,也称为分子间引力。
范德华力是由于分子间电子的运动而产生的,这种力相对较弱,使得分子之间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运动。
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的存在也意味着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
角度三:分子间的运动
分子在液态和气态下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运动。
这种运动的自由度要求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以便分子可以在其中自由移动。
例如,在液体中,分子之间的间隙决定了液体的流动性质,而在气体中,分子之间的间隙则决定了气体的膨胀性
质。
从分子的排列方式、相互作用和运动等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分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间隙。
这种间隙不仅对于分子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至关重要,也是物质性质多样化的基础之一。
通过对分子间间隙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物质的本质和行为,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实验设计之探究分子之间有间隔1.化学原理: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作用是平衡的,使分子在一定的位置上运动,分子之间的间隔也就确定了。
当不同物质混合后,由于其他分子的渗入,改变了分子之间的这种平衡,分子之间的作用改变了,使分子间距发生了改变,从外观上看,就使物质的总体积发生了变化。
一般来说,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两种物质的体积和,但也有少数物质混合物,体积反而增大了。
2.实验仪器:量筒、烧杯、滴管、玻璃棒等。
实验药品:酒精、水等。
3.探究方案:
⑴ 取一去200 mL量筒,向其中倒入接近100 mL刻度的水。
视线平线100 mL刻度线,用滴管慢慢向其中加水至正好到100 mL刻度线为止。
如图9-1。
用同样的方法量取100 mL酒精,待用。
将酒精倒入水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静置,观察读数。
总体积为193 mL(室温下)。
4.探究评价:
该实验仅就混合溶解而言,是比较简单的。
但由于200 mL
量筒口径较大,总体积仅减少7 mL左右,不易观察。
准确
平视液面凹液面的最底点也不易做到,误差较大。
这为实验的准确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5.资源开发:
在小型饮料瓶(颈部尽可能细些)中加入适量的白糖晶体(视饮料瓶大小而定),缓缓注入冷水直接完全加满为止。
盖上瓶盖并旋紧,上下颠倒若干次,到白糖完全溶解为止。
静置片刻,小心打开瓶盖,观察液面下降了。
该实验可安排学生家庭实验,很方便,且现象不难观察到。
6.创新思维:
在水中滴入少量红墨水,使其变红色,用量筒量取此液体50 mL。
倒入100 mL烧瓶中,再缓缓加入酒精直到加满为止,塞紧带长玻璃管的单孔塞。
用橡皮圈记下玻璃管内液体的高度(如图9-2A)。
用手堵住玻璃管口,将烧瓶颠倒多次,待液体呈现均匀的红色时,静置观察,玻璃管内水位高度明显下降了(如图9-2B)。
玻璃管的管径小,体积减少后形成的高度差较大,更方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