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治疗方式与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经鼻内镜下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切除的手术方式探讨

经鼻内镜下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切除的手术方式探讨

经鼻内镜下鼻腔鼻窦乳头状瘤切除的手术方式探讨引言乳头状瘤是一种常见的鼻腔和鼻窦良性肿瘤,患者常常会出现鼻塞、鼻出血、嗅觉异常等症状。

对于乳头状瘤的治疗,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

而经鼻内镜下的手术方式在治疗乳头状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乳头状瘤概述乳头状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鼻腔和鼻窦内,其中最常见的是上颌窦、筛窦和额窦。

该瘤发生多见于中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临床上,乳头状瘤的症状表现为鼻塞、鼻出血、鼻分泌物增多、头痛等,严重者可出现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

二、手术治疗方式对于乳头状瘤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

而手术切除是治疗乳头状瘤的首选方法。

目前,常用于手术切除乳头状瘤的方式包括经经鼻内镜下手术和经经外科开放手术两种。

1. 经经鼻内镜下手术经鼻内镜下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式,通过鼻腔内的天然腔道,利用内镜和显微手术器械进行手术切除乳头状瘤。

这种手术方式的优势主要包括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等,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

由于手术视野清晰,也能够更精确地切除鼻腔和鼻窦内的乳头状瘤。

2. 经经外科开放手术经外科开放手术是一种传统的手术方式,通过面部切口,直接进入鼻腔和鼻窦进行手术切除。

由于切口较大,因此伤口愈合时间较长,术后疼痛感较重,且常常需要更长的住院时间。

由于手术视野相对受限,也容易导致手术创伤较大,有一定的术后并发症风险。

三、经鼻内镜下手术的优势在治疗乳头状瘤方面,经鼻内镜下手术具有许多优势。

该手术方式创伤小,能够保留鼻腔和鼻窦的天然解剖结构,术后患者鼻部外观不会有太大变化。

由于手术视野清晰,能够更加精确地切除乳头状瘤,大大降低了术后复发的风险。

由于切口小、出血少,术后疼痛感轻,康复迅速,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高。

四、术中操作要点经鼻内镜下手术切除乳头状瘤时,手术前需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鼻腔解剖结构,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

在手术中,应注意保护鼻腔和鼻窦的粘膜,避免损伤造成术后并发症。

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临床分析

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临床分析

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临床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真菌性鼻窦炎的病理特征与发病临床表现进行研究,找出正确的治疗方案与手段。

方法:50例患者在全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比内镜手术,从中找出引发真菌性鼻窦炎的真正原因。

结果:50例患者在经过治疗之后,病症都已经消失,其中的并发症消失。

手术之后的第一个月中每一周都要换药,而手术后的第二与第三个月要每隔两周换一次药。

同时要用生理盐水清洗手术腔。

结论:真菌性鼻窦炎是一种比较特异的鼻窦炎病症,这种病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一旦转换成恶性的肿瘤,就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

因此,加快对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临床的研究,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鼻内镜治疗真菌性鼻窦炎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42-01真菌性鼻窦炎是在医院临床治疗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特异性鼻窦炎。

引发真菌性鼻窦炎的重要病因包括:曲霉菌、湿热气候、经常接触花盆与土壤、局部的慢性炎症或者窦腔中的分泌物滞留以及同侧上列的牙齿发生病变。

这种疾病不仅影响人们的睡眠质量,降低消化系统的功能,而且极易引发哮喘、记忆力差、疲劳以及食欲不振等病症。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

本组有50例真菌性鼻窦炎的患者,男性有26例,女性有24例。

其中年龄为24-62岁,平均年龄为54岁。

这些病例的病程大都在半年到13年之间。

50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鼻塞、流脓涕等一些慢性鼻炎症状的患者有40例,涕中带血的患者有15例,流恶臭或者米汤样液的患者有5例,头痛的患者有16例,其中嗅觉消退的患者有3例。

在鼻内镜手术之前,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鼻甲息肉发生病变的患者有6例,鼻腔粘膜充血以及有分泌物的患者有19例,鼻中隔偏曲影响通气的患者有23例。

50例患者的病变是单侧的发病,其中有10例上颌骨的内侧骨质被吸收,有30例患者的上颌窦的内侧壁向鼻腔膨出。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扩大的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分析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扩大的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分析

系统医学 2024 年 2 月第 9 卷第 3期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扩大的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分析张蕾,田双双临沂河东医院耳鼻喉科,山东临沂276000[摘要]目的分析鼻内镜鼻窦手术应用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扩大患者中的使用价值。

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临沂河东医院收治的72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扩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参比组和研究组,每组36例。

参比组实行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常规治疗+采用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有效率、炎症因子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44%)显著高于参比组(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0,P=0.011)。

治疗后,研究组的左、右鼻腔阻力小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研究组治疗后的白细胞介素-5、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术腔粘连闭塞、出血严重、鼻腔结痂)低于参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扩大患者的治疗选用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方式效果更好,有利于降低机体炎症水平,整体疗效高。

[关键词]鼻内镜鼻窦手术;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扩大;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并发症;炎症指标[中图分类号]R85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4)02(a)-0095-04Analysis of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or Non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ZHANG Lei, TIAN Shuangshuang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 Linyi Hedong Hospital, Linyi, Shandong Province, 276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non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 Methods A total of 72 patients with non-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itis admitted to Linyi Hedong Hospital from June 2022 to June 2023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reference group and study group, with 36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reference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treatment,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treatment + nas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The effective rate, inflammatory factor indexes and complication ra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study group (94.44%)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72.22%),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6.400, P=0.011). After treatment, the resistance in the left and right nasal cavities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oth P<0.05). The levels of interleukin-5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after treatment of research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oth P<0.05). 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surgical adhesion occlusion, severe bleeding, and nasal scab) in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non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 nas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has a better effect, which is conducive to reducing the level of body inflammation, and the overall effect is high.[Key words]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Non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 Low temperature plasma radiofrequency DOI:10.19368/ki.2096-1782.2024.03.095[作者简介] 张蕾(1979-),女,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耳鼻喉临床。

鼻内镜术治疗鼻窦真菌病临床分析

鼻内镜术治疗鼻窦真菌病临床分析

术前鼻 内镜检查鼻腔外侧 壁膨隆 1 5 例 ,鼻 但是 ,当术前鼻窦 C T 无 特异 性影像改变 时 , 则 容易初诊 为
中隔偏曲 2 8 例,钩突肥大及息肉样变 2 1 例,中鼻道见脓性 慢性鼻窦炎 、鼻息 肉或者鼻腔 占位性病 变。 1 . 6 治疗方法 所有 患者全部行鼻 内镜 手术 ,其 中 1 O 例 经
学论坛 ,2 0 1 1 ,1 5( 2 2 ) : 7 1 0 — 7 1 1 .
的查体 , 评估其发生娩头困难的概率 。 对胎头高浮 、 巨大胎儿 、 肥胖 、腹壁较厚 的孕妇 、骨盆异 常者 等 ,术者 在思想上高度 重视 , 应 术前 常规备好压肠板 ,以便术 中应用 。 ( 2 ) 对于腹
【 关键词 】 鼻内镜 ; 鼻窦真菌病 ; 临床效果
d o i :1 0 . 3 9 6 9 0 . i s s n . 1 6 7 4 - - 4 9 8 5 . 2 0 1 3 . 0 5 . 0 2 7
随着鼻 内镜技术 的普及应用 , 鼻 腔鼻窦 的 C T检查也 相 分 泌物 2 2例 。 . 4 术前 鼻 窦 C T检查 应增加应用 于鼻腔鼻窦疾 病的诊断 ,鼻窦真菌性疾病被发现 1 其 发病 率有增加 的趋 势而受 到人们 的重视 【 1 】 。现将本院 2 0 0 5 年6 月一 2 0 1 1 年1 2 月收治 的鼻窦真 菌病 6 2 例 ,经鼻内镜术 治疗后 ,疗效满 意 ,现报道如下 。
①广东 医学院附属南 山医院
通讯作者 :张红伟
广东
深圳
5 1 8 0 5 2
气 管 内全 身麻 醉 ,5 2 例 行表 麻 + 利多 卡 因局 部浸 润 麻醉 , 根据 C T片中受病灶侵犯 的鼻窦情况 ,分别行 上颌窦 、筛窦 、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价值分析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价值分析
围 。术 中 鼻 内镜 下 可 见 黏 液 脓 性 分 泌 物 或 黏 土状 物 ,色 泽 有 黑
色 、褐 色 、棕色 及 黄色 等 ,手术 最 后用 生理 盐水 及 双氧 水对 鼻 腔
发挥作用 ,术中对硬脑膜和眶骨膜的保护和彻底清除已病变的骨
质 和软组 织 也是治 疗侵 袭性 鼻一 鼻窦 炎 的关键 。 术 后需 采用 抗真 菌 的药物 以防感染 ,但 是抗 真菌 药物 的使用
理盐 水 反复 冲洗 窦 腔 内残 留的 霉菌 团块 ,对 于蝶 窦 病变 者尽 量 彻
不及时治疗往往会产生严重后果 ,对于此类真菌性鼻一鼻窦炎治
疗 的关键 是 彻底 的清 除病 灶 ,去 除坏 死组 织 ,使抗 真 菌药 物有效
底清除腔内病变 ,对于筛窦病变者行 自前向后的顺序清理病变范
1 . 2 治 疗 方 法 :所 有 患 者 均 在全 身 麻 醉 下行 鼻 内镜手 术 。对 于 伴 有鼻 中 隔偏 曲 的患者 应先 行 鼻 中隔矫 正 术 ,对 于 鼻 腔结构 不 良 者 同时 行切 除术 。经鼻 内镜 开上 颌 窦 自然 口,首 先 对鼻 腔 内 的菌
团及 脓 液进 行清 理 ,并 对息 肉样 变 黏膜 进行 彻底 去 除 ,然后 用 生
1 . 1 一般 资料 :选择 我 院2 0 1 0 年1 月~ 2 0 1 2 年l 2 月 收治 的真菌 性
和 黏 膜 以及 鼻 腔 周 围结 构进 行 保 护 ,大 大 减 少术 后 并 发 症 的发 生 ,鼻 内镜 下 冲洗 鼻 腔 ,可 利用 弯 头 吸 引 器对 上 颌 窦 窦腔 内的 真 菌 菌 块 进 行 反 复 的 冲洗 ,可 彻底 清 除病 灶 ,行 鼻 内镜 治 疗 可 以重 建 鼻 腔 内 的 引 流 道 ,有 利 于术 后 在 明视 的 条 件 下 清 理 病 灶 ,随 时 了解 鼻 腔周 围局 部 病情 的变 化 。 】 。在 本 组 的病 例 中 , 3 例鼻 一 鼻 窦 真 菌 球无 复发 ;8 例 变 应 性 真 菌 性鼻 一 鼻 窦 炎 和 l 3

经鼻内镜鼻窦手术65例临床分析

经鼻内镜鼻窦手术65例临床分析

经鼻内镜鼻窦手术65例临床分析作者:于洋洋于海江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3期[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4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5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

结果经过治疗,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7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5%。

结论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显著,若术后处理并清洁术腔,可缩短愈合时间。

[关键词] 鼻内镜;鼻窦炎;鼻息肉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26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19-02鼻窦炎鼻息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其发病率约为4%。

患者的主要症状为持续性鼻塞、头痛、流涕、耳鸣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之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中鼻甲切除术,然而该法对机体的损伤较大,故逐渐被淘汰。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鼻内镜鼻窦手术由于具有微创、损伤小、复发率低而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1]。

本研究将2009年1月——2013年4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5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应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甚佳,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09年1月——2013年4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5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20-65岁,平均(36.12±5.77)岁;病程0.5-35年,平均(8.53±3.91)年;单侧21例,双侧44例;分型分期:I型22例(I期4例,II期6例,III期12例),II型29例(I期7例,II期13例,III期9例),III型14例。

1.2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和鼻内窥镜鼻腔检查。

手术即将开始前应用20ml 1%丁卡因联合2ml 1‰肾上腺素进行表明麻醉,麻醉鼻腔黏膜3次,5min/次;同时将4滴1‰肾上腺素加至10ml 2%利多卡因中,取1ml浸润筛前神经,并取4ml浸润蝶腭神经,之后开始手术:对鼻息肉的病灶所在进行观察,仔细分辨中鼻甲及其残端、上颌窦窦口、钩突等,之后将后钩突切除,使上额窦自然口开放,将额隐窝中的病变组织切除以开放额窦,将筛泡切除以清理前组筛窦,将甲基板垂直部切除以便清理后组筛窦,切除时应小心以免损伤正常的筛窦黏膜,对蝶窦前壁探查并于其下方做一小口以使蝶窦处于开放状态。

240例鼻内镜下慢性鼻-鼻窦炎手术的临床研究

240例鼻内镜下慢性鼻-鼻窦炎手术的临床研究

1 资 料与方 法
11 临床资料 . 20例慢性 鼻窦炎鼻息 肉患者 中。男 10例 , 4 3
女 10例 ; 1 年龄 1 8岁 , 均 4 6~6 平 2岁。按照海 口会议 标准 】 , I型 1 1 , 2 期 4例 2期 6例 , 3 3期 0例 , Ⅱ型 1期 5 O例 , 2期 9 o 例, 3期 1 , 0例 Ⅲ型 2 0例。 。有 1次手术 史者 4例。头痛 10 4
内镜手术病 例进行 临床分析 , 现报道如下 。
采用局 部麻 醉。鼻腔 黏膜 用 1 %丁卡 因肾上腺 素 ( 2 l 每 Om 丁
卡因中加 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肾上腺素 ) m o 1 棉片分 3 次麻醉 , 鼻丘 、 J在 钩突
基部 蝶腭孑 、 L 中鼻 甲后端 、 颌 窦 自然 开 口周 围黏 膜 下注 射 上 1 %利多卡因局部麻 醉。部分病例术 中进行 心电监测 。手 术应 用 Wo 鼻 内镜系统。手术 方法 : l f 应用 M sek ne 技术。术后 esrl gr i 常规 填 塞 R F 04 6( 计 鼻 腔 前 后 径 较 小 者 可 选 用 E 400 估 R F 00 ) 号 的 ME O E , 其 长度 剪 成 前 宽后 窄 的 3 E4 0 2型 R C L顺 块, 表面用红霉 素软膏涂抹 。对上颌窦 内病变较 重的患者采 用 经上颌 窦 自然 开 口和下鼻 道开 窗双 径路 手术 原 则进 行处 理 。 同期行 鼻中隔矫正术 18例 , 1 其中鼻 中隔黏膜下切 除术 3 4例 ,
的兴奋性 , 改善缺氧 , 中毒 , 氨 二氧化 碳潴 留。本 文结果 显示 , 纳洛酮与醒脑静联用 可以起到相辅相成 的作用 , 能够显著 的提 高疗效 , 副作用较少 , 是临床治疗肝性脑病 的有效药物。

探讨轮廓化鼻内镜手术对伴息肉难治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

探讨轮廓化鼻内镜手术对伴息肉难治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

探讨轮廓化鼻内镜手术对伴息肉难治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一、轮廓化鼻内镜手术的原理及优势轮廓化鼻内镜手术是一种通过鼻孔进入鼻腔和鼻窦,利用鼻内镜和显微镜操作,进行精细清理和重建鼻窦解剖结构的手术方式。

相比传统的鼻窦手术,轮廓化鼻内镜手术有以下优势:1. 术中可视性好:鼻内镜和显微镜的使用,使医生可以清楚地观察鼻窦内部的病变情况,精确定位和处理病灶。

2. 术中操作精细:通过显微镜放大的视野,医生可以进行微创手术,精细地清理和修复鼻窦结构,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3. 术后恢复快:轮廓化鼻内镜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患者术后的不适感减少。

二、轮廓化鼻内镜手术在伴息肉难治性鼻窦炎中的应用伴息肉难治性鼻窦炎是一种复杂的鼻窦炎类型,常常伴随鼻息肉的生长和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和常规鼻窦手术,但是难以根治鼻窦炎的问题依然存在。

而轮廓化鼻内镜手术的出现,为治疗伴息肉难治性鼻窦炎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1. 有效清理和重建鼻窦结构:轮廓化鼻内镜手术可以更加精细地清理鼻窦内的病变组织和息肉,并且可以重建鼻窦的通道和解剖结构,减少鼻窦内的病变物滞留,降低了病变复发的可能性。

2. 减少术后并发症:传统的鼻窦手术切开破坏了正常鼻窦结构,易导致出血、粘连等并发症,而轮廓化鼻内镜手术的微创性质和精细操作,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三、临床研究分析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了轮廓化鼻内镜手术在伴息肉难治性鼻窦炎中的显著临床疗效。

以一项最新的研究为例,通过对100例伴息肉难治性鼻窦炎患者分别采用轮廓化鼻内镜手术和传统鼻窦手术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显示轮廓化鼻内镜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疼痛感更轻,术后并发症更少,治疗效果更好。

鼻内镜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临床研究

鼻内镜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临床研究

鼻内镜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行鼻内镜手术患者的治疗体会。

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70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守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鼻内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平均住院时间、鼻黏膜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对治疗的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p005)。

1.2 方法①对照组:患者接受了抗菌素加糖皮质激素治疗,选用局部滴鼻抗生素与激素,本研究选用鼻炎灵滴鼻液,本品为复方制剂,含有复方阿米卡星,扑尔敏等[3]。

滴药时患者平卧,头部后仰80°,将药液沿鼻缘周围缓缓滴入双侧鼻腔内,滴入药后,后仰5~10 min,然后平躺10~20 min,儿童1次/d,成人1~2次/d,1次1支。

②观察组我们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

取患者卧位头抬高0°~15°,用1%丁卡因15 ml及01%的腺上激素1 ml混合,棉签浸湿之后用于麻醉鼻道,中鼻道,嗅裂,再将2%的利多卡因在鼻腔进行局部的黏膜下注射麻醉。

在手术进行中在鼻内镜的帮助下对鼻息肉进行摘除,再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一定范围的病变切除。

术后我们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分别在2~4 d取出患者鼻腔填塞物,取出之后还要持续至少连续4 d的换药,药物滴鼻也要持续治疗1~2个月,手术后约6个月可以恢复。

此外,在术后我们还会给予鼻腔微波治疗,每天进行一次,每次持续20 min左右,连续治疗2个星期。

1.3 判断标准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内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且无任何息肉等阻塞情况,在清理鼻腔的时候没有发现任何的脓性分泌物。

好转:症状大部分消失,内镜检查的时候发现窦口内黏膜部位有轻度红肿症状,在清洗鼻腔的时候发现有少量的脓性分泌物。

无效:症状没有出现改善的现象,内镜检查的时候发现术后鼻腔粘连,窦口出现了狭窄甚至是闭锁的现象,且有较多的脓性分泌物流出[4]。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临床效果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临床效果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临床效果张星煜;黄春龙;张丕华【摘要】目的:研究鼻内镜下不同入路方式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效果。

方法:收集85例进行鼻内镜手术的上颌窦真菌性鼻窦炎病人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将其分成鼻内镜柯‐陆手术组(A组),鼻内镜上颌窦窦口开放入路手术组(B组),鼻内镜上颌窦窦口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入路手术组(C组),比较三组的临床效果。

结果:B、C两组病人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的高于A组,C组明显的高于B组;C组半年后的复发率显著低于A、B两组,B两组低于A组;治疗后三组病人的VAS以及Lund‐Kennedy评分显著的下降,并且B、C两组病人的VAS以及Lund‐Kennedy评分显著低于A组,C组显著低于B组;上述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结论:鼻内镜上颌窦窦口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入路手术方式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式。

【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45)008【总页数】2页(P1014-1015)【关键词】鼻窦炎/外科学;鼻内镜手术对比研究【作者】张星煜;黄春龙;张丕华【作者单位】广西自治区桂林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桂林541002;广西自治区桂林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桂林541002;广西自治区桂林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桂林54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4主题词鼻窦炎/外科学@鼻内镜手术对比研究真菌性鼻窦炎是由于曲霉菌属真菌感染所引起的,该病好发于上颌窦,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单侧脓涕或血涕、多伴同侧鼻塞以及嗅觉减退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1-2]。

目前,手术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主要方法,尤其是随着鼻内镜技术的日渐成熟以及普及,为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提供一种可靠有效的治疗方式[3]。

但有研究认为,在鼻内镜下进行鼻窦炎手术中,可能会由于手术入路方式选择的不同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4]。

因此,本研究以上颌窦真菌性鼻窦炎为例,探究了不同手术入路方式的效果。

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分析

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分析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8 年第 5 卷第 39 期2018 Vol.5 No.3957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分析吴永强,刘 柳(乌鲁木齐市眼耳鼻喉专科医院耳鼻喉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2015-2018年收治的3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均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分析其治疗情况。

结果 治疗后,30例患者治愈23例,总有效率为96.7%;治疗前患者的SRSS评分为(41.9±2.8)分,治疗后SRSS评分为(11.6±1.2)分,对比存在差异性(P <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真菌性鼻窦炎在临床上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疗效显著,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恢复正常。

【关键词】鼻内镜;真菌性鼻窦炎;疗效【中图分类号】R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39.57.01真菌性鼻窦炎在临床上属于一种特异性疾病,对患者的睡眠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降低了患者消化系统的功能,引起疲劳、食欲不振哮喘以及记忆力下降等并发症。

本次对我院收治的3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2018年收治的3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在22-61岁,平均年龄为(42.5±0.3)岁,病程为0.5-11年,平均病程为(6.3±3.2)年,症状为鼻塞、流脓涕、涕中带血、米汤样液、流恶臭、嗅觉消退或者头痛等。

1.2 方法给患者均进行全麻,然后进行鼻内镜手术,若患者鼻中隔偏曲需要并进行矫正手术,然后切除鼻息肉,若患者为蝶窦或者筛窦时应该开放筛窦,将蝶窦开口扩大,将窦腔中息肉样变黏膜进行清除。

术中需要及时彻底性的对窦腔中残留的真菌团块进行清除,最大程度上保证表面的光滑,采用生理盐水对其进行清洗。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和鼻息肉的临床效果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和鼻息肉的临床效果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和鼻息肉的临床效果[摘要] 目的研究并分析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和鼻息肉的临床效果。

方法该院于2010年12月—2012年6月的1年半期间共收治了鼻窦炎和鼻息肉患者128例,对所有的患者进行科学的随机分组,使两组分别由64例鼻窦炎和鼻息肉患者组成,其中,对照组患者所运用的临床治疗方法为传统治疗,而观察组患者所运用的临床治疗方法为鼻内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观察组的64例患者中,痊愈39例,有效22例,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31%,而观察组的患者中,治愈34例,有效19例,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鼻窦炎和鼻息肉的患者而言,运用鼻内镜手术的方式来进行治疗是极为安全与有效的,临床疗效明显、确切,值得借鉴与推广。

[关键词] 鼻内镜手术;鼻窦炎;鼻息肉;临床治疗效果;分析观察[中图分类号] r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1(b)-0034-02鼻窦炎和鼻息肉均是耳鼻喉临床中十分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为caldwell—luc手术以及killian手术等,然而,上述的手术方法具有手术并发症较多,且临床疗效并不显著等局限,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1]。

随着临床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鼻内镜的广泛应用,鼻内镜手术已经成为治疗鼻窦炎和鼻息肉的首选方式了,其将鼻窦炎和鼻息肉的治疗提高了一个崭新的水平。

为了进一步确定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和鼻息肉的临床效果,该院特对2010年12月—2012年6月收治的128例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中64例患者运用了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方式,临床疗效十分显著,现将详细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研究的临床资料均来自于该院门诊所收治的鼻窦炎和鼻息肉患者,其为该院1年半时间中所收治的128例鼻窦炎和鼻息肉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为72例,女性患者为56例,患者的病程长短时间不等,平均为12.5年。

鼻内镜下治疗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疗效论文

鼻内镜下治疗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疗效论文

鼻内镜下治疗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疗效分析【中图分类号】r7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39-02【摘要】: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126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经鼻内镜鼻窦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6~12个月。

【关键词】:经鼻内镜鼻窦手术;鼻窦炎;鼻息肉引言:鼻窦炎鼻息肉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目前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技术已成为广泛应用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综合微创外科技术。

手术操作在鼻孔内进行,鼻面部没有切口,是一种既能祛除疾病,又能保留正常生理功能的手术技术。

鼻内镜手术不但可将鼻炎、鼻窦炎和鼻息肉彻底清除,还可同时矫正鼻中隔偏曲,从而降低术后复发率。

本文对黄梅县人民医院2009年4月~2011年3月的126例患者经鼻内镜鼻窦手术诊治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4月~2011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126例,其中男81例,女45例,年龄18~64岁,平均41岁。

患者临床表现有有进行性鼻阻塞、鼻涕增多、嗅觉障碍及头痛等症状,可单发或多发,单侧或双侧。

术前进行常规鼻窦冠状位或者水平位的ct扫描,并进行鼻内窥镜鼻腔检查。

1.2 术前治疗手术前全身应用抗生素1周,鼻息肉患者术前1周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局部应用丙酸氟替卡松喷雾剂喷鼻。

禁烟酒,有高血压者控制血压达正常水平。

术前半小时肌肉注射血凝酶或酚磺乙胺。

1.3 手术方法所有病例给予围术前期处理,均采用表麻联合蝶腭神经、筛前神经阻滞麻醉。

表面麻醉使用1%的丁卡因20 ml棉片,加1‰肾上腺素2 ml,收敛、麻醉鼻腔黏膜3次,5 min/次;同时使用2%利多卡因10 ml,加1‰肾上腺素4滴,于双侧分别取4 ml浸润蝶腭神经及1 ml浸润筛前神经。

手术采用messerkinger术式:观察鼻息肉的原发部位,中鼻甲或中鼻甲残端,钩突,上颌窦窦口等,辨清结构后完整切除钩突,开放上额窦自然口,切除额隐窝内病变组织开放额窦,切除筛泡清理前组筛窦,切除中甲基板垂直部并由此进入后组筛窦,尽量保留正常筛窦黏膜,清理后组筛窦,仔细探查出蝶窦前壁并在其下部开窗以开放蝶窦。

鼻窦炎病例分析报告

鼻窦炎病例分析报告

鼻窦炎病例分析报告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可分为急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

鼻窦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感染、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变态反应、免疫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有关。

以下将通过对几例鼻窦炎病例的详细分析,深入探讨鼻窦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后情况。

病例一患者姓名 1,男性,35 岁,因“鼻塞、流脓涕伴头痛 1 周”就诊。

患者 1 周前感冒后出现鼻塞,逐渐加重,伴有大量脓性鼻涕,前额部头痛明显,嗅觉减退。

查体:双侧鼻腔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可见脓性分泌物引流。

鼻窦 CT 检查显示:双侧上颌窦、筛窦炎症,窦腔内充满低密度影。

诊断:急性鼻窦炎(双侧上颌窦、筛窦炎)治疗: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口服抗感染治疗,同时使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剂冲洗鼻腔,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减轻鼻腔黏膜炎症。

治疗 1 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鼻塞减轻,脓性鼻涕减少,头痛缓解。

继续治疗 2 周后,症状完全消失,复查鼻窦 CT 显示鼻窦炎症基本消退。

病例二患者姓名 2,女性,42 岁,因“反复鼻塞、流脓涕 2 年,加重 1 个月”入院。

患者 2 年来经常出现鼻塞、流脓涕,伴有嗅觉下降,曾多次在外院诊断为鼻窦炎,给予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时有反复。

近 1 个月来,症状加重,伴有右侧面部胀痛。

查体:双侧鼻腔黏膜慢性充血,下鼻甲肥大,中鼻道可见脓性分泌物。

鼻窦 CT 检查显示:双侧上颌窦、筛窦、额窦炎症,窦腔内密度增高,部分窦壁骨质增厚。

诊断:慢性鼻窦炎(双侧上颌窦、筛窦、额窦炎)治疗:在完善术前检查后,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

手术中开放上颌窦、筛窦和额窦,清除窦腔内的病变组织和脓性分泌物,并矫正鼻中隔偏曲。

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鼻腔填塞止血 48 小时后取出。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鼻塞、流脓涕等症状明显改善,嗅觉逐渐恢复。

出院后定期复查,进行鼻腔清理和换药,随访 1 年,鼻窦炎未复发。

病例三患者姓名 3,儿童,8 岁,因“鼻塞、流涕 3 个月,睡眠打鼾 1 个月”就诊。

86例鼻窦手术临床治疗分析论文

86例鼻窦手术临床治疗分析论文

86例鼻窦手术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鼻窦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以便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方法:为患者实行鼻内镜治疗。

使鼻窦及鼻腔处于充分通气状态,以保证引流通畅,为患者保留鼻黏膜及鼻腔固有的生理结构;术中,如发现肥大的下鼻甲及中鼻甲或息肉,可将其外折或部分切除,矫正偏离中位的鼻中隔。

结果:在86例患者中,治愈了65例;18例为显效,其余3例为无效,总有效率为96.5%。

结论:鼻内镜的手术治疗方法在治疗鼻窦炎、鼻甲肥大及鼻息肉方面具有优势,治疗的有效率高,且能减少鼻窦的复发,可以在临床治疗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鼻窦;手术;鼻窦粘膜【中图分类号】r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079-02鼻息肉及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当中的临床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嗅觉减退、流脓涕、鼻塞及黏性鼻涕等[1]。

本文分析了86例鼻窦手术临床治疗的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共选取鼻窦手术临床治疗的86例患者,其中男50例,女36例;患者的年龄在20岁至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2岁;患者的病程在3周至11年之间,平均为3.74年;25例为双侧发病,61例为单侧发病;86例患者在入院时均伴有头痛、嗅觉减退、流脓涕及鼻塞等症状;42例患者为鼻息肉、鼻窦炎1型,30例为2型;14例为3型。

86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无效,转为外科手术治疗,手术之前为患者做了鼻内镜检查及ct鼻窦扫描。

1.2方法在施行手术之前,让患者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手术治疗方法如下:为患者实行鼻内镜引流手术治疗。

保持鼻窦及鼻腔处于充分通气状态,保证引流通畅,为患者保留鼻黏膜及鼻腔固有的生理结构。

以术前的内镜检查结果作为依据,来确定实施手术的范围。

如为1型病变,则将钩突切除,开放后组筛窦及前组筛窦,将额隐窝及上颌窦的自然口扩大;如为2型病变,则将钩突及息肉切除,并开放所有鼻窦或上颌窦;如为3型病变,则需将筛漏斗开放或行开放全鼻窦术。

手术记录:经鼻内镜鼻窦手术

手术记录:经鼻内镜鼻窦手术

手术记录:经鼻内镜鼻窦手术
术前及术后诊断:
患者李先生,年龄45岁,因长期遭受鼻窦炎的困扰,曾尝试过多种药物治疗,但症状仍持续加重。

根据其症状和检查结果,术前诊断为慢性鼻窦炎伴息肉。

手术方式:
手术采用经鼻内镜鼻窦手术,该手术方式为目前鼻窦炎治疗的主要手段,具有微创、恢复时间快、治愈率高等优点。

麻醉方式:
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在手术过程中患者无痛感,且对手术过程无记忆。

手术经过:
1.在全身麻醉生效后,常规消毒铺巾;
2.选用高清鼻内镜及相应的器械;
3.在鼻内镜下观察鼻腔,切除鼻腔息肉及粘膜病变;
4.对鼻腔、鼻窦进行充分止血及清洗;
5.在鼻内镜监视下进行粘膜修复,并进行相应复位及填塞。

整个手术过程患者无明显不适感,术中和术后生命体征平稳。

术后注意事项:
1.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术后24小时取出鼻腔填塞物,注意保持鼻腔清洁;
3.定期复查,医生将根据情况对鼻腔进行清理和换药;
4.饮食以清淡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5.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6.如出现出血、流脓涕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术后患者李先生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经过治疗及护理,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治疗方式与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对经鼻内镜对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进行分析。

方法:观察540例手术病例,分析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结果:治愈 395例,好转110例,无效35例。

结论:全面观察分析术前术后的鼻腔骨结构情况变化,纠正术后系统换药和鼻腔冲洗提高术后的疗效判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鼻内镜鼻窦炎鼻息肉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97-01
鼻内窥镜一种耳鼻喉科设备,是一种能对鼻腔进行详细检查的光学设备,一般指的是硬管镜,有0至90度不等的角度,由于有良好的照明,加之本身比较细,直径只有2.7-4.0mm,但鼻内窥镜有时也指软管镜。

鼻内窥镜可以很方便的通过狭窄的鼻腔和鼻道内的结构,来对鼻腔和鼻咽部甚至鼻窦内部结构进行检查,是诊断鼻窦炎鼻息肉的重要手段,通过配套的手术器械还能对鼻窦炎鼻息肉进行精细的治疗,使手术能够达到传统手术无法到达的区域。

在为患者检查的时候,传统的方式经常会为患者造成痛苦,而耳鼻喉内窥镜检查时患者可以坐位,也可以半卧位,医生将耳鼻喉内窥镜伸入患者口腔、耳腔、鼻腔内,然后仔细的检查所需要了解的部位,由于医用内窥镜照明好、清晰度高,可以清楚地看到深在、狭小、不能在额镜下直接窥视的结构。

如中鼻道内的钩突、筛泡、上颌窦开
口、嗅裂、鼻咽部咽鼓管开口、腺样体组织等。

1资料和方法
2007~2010年完成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鼻息肉切除术540例,男390例,女150例;年龄6~73岁,平均42岁;均常规鼻内镜检查和鼻窦冠状位ct扫描诊断为鼻息肉、鼻窦炎360例,其中慢性单纯性鼻窦炎120例,单纯性鼻息肉60例;有手术史者13例;双侧鼻窦炎鼻息肉者280例,单侧鼻窦炎鼻息肉80例,鼻中隔偏曲者440例。

经过1997年海口标准分型大部分ⅱ型以上,主要症状不同程度的鼻阻、流粘脓性鼻涕、头痛、嗅觉下降。

手术方法:采用0°和30°olympus鼻内镜和配套鼻内镜手术器械,全部病例采取气管插管全麻,先吸割息肉或鼻中隔矫正术后,用messerklinger手术方法,开放鼻窦清理病灶。

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和激素,局部用达芬霖和雷诺考特喷鼻治疗,出院后采用鼻内镜检查和清理鼻腔,第1个月内10日1次,第2个月2周1次,第4个月开始1个月1次或根据具体情况约定清理时间。

2结果
经术后 1~3年随访,进行了疗效结果判断分析统计,治愈395例,其中定期来随访清理术腔3个月以上的340例,好转110例,其中随访清理术腔2个月左右的80例,无效35例其中出院以后1~2次清理术腔的12例,其余患者失访。

由于术后采取了鼻腔的有效冲洗,其他并发症明显减少。

主要为残余中鼻甲与鼻中隔或鼻腔外侧壁的粘连,及创面肉芽囊泡,复发小息肉等。

据不完全统计有26
例使用相应的及时处理而好转。

3讨论
本组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有效率为94%左右,影响鼻内镜手术疗效的因素有以下几种:①术者的操作熟练程度和对局部解剖的识别:识别解剖结果,熟练的手术技巧是开展此项手术的前提。

②病情严重程度:ⅱ型i期以下的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愈率高于ⅱ型ⅱ期或ⅲ型者,尤其复发多发鼻窦炎鼻息肉治愈率较底,而术后反应也较重。

③部分患者不能按规定的时间定期来清理鼻腔,术后的随访清理术腔占手术成功的大一半,及时摘除小囊泡和水肿、增生的肉芽、清除鼻腔的分泌物、凝血块、干痂,及时解除纤维粘连、瘢痕粘连,本组结果说明术后按时复查和用药,是鼻内镜手术成败的关键。

④变态反应的因素:变态反应鼻窦炎鼻息肉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造成鼻息肉复发和术腔上皮化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

⑤鼻中隔偏曲的因素:维吾尔族鼻部解剖发育比较特殊,鼻梁较高、鼻中隔偏曲发生率较多,尤其是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交界处偏曲较多,直接影响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发育和中鼻道的引流,故鼻窦炎发病率较高。

⑥围手术期的治疗:术前、术后正规使用抗生素和皮质激素,是恢复鼻腔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的不可少的治疗手段。

鼻内镜术后转归时间10~14周,应注重术后随访和清理术腔。

术后第2周内及时清洁术腔,清除位于窦口的干瘕和术腔内分泌物。

术后2~10周术腔出现囊泡,息肉,肉芽增生,以及窦口周围黏膜
水肿,及粘连的好发阶段。

这个时期是术后护理的最重要阶段。

应积极清除术腔的增生组织,保持已开放鼻窦的引流通畅,分离粘连的黏膜,术后16周左右术腔逐渐轮廓化,逐步覆盖正常黏膜上皮,最终完成上皮化。

参考文献
[1]韩德民,周兵.鼻内窥镜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古庆家,李国义,梁传余.鼻内窥镜手术治疗ⅲ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150临床分析.临床耳鼻咽喉杂志,2003,4:232-233 [3]游全贵,梅乐,等.鼻内镜鼻窦手术186例临床分析.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6,2:74-75
[4]内镜下80例鼻息肉鼻窦炎手术疗效分析.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6,6:232-233
[5]陈枫虹,许庚,史剑波,等.鼻内镜鼻窦手术眼部并发症及其处理.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2,43(2期)
[6]孙秀珍,张军,苏英峰,等.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15,4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