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古书散佚的原因和辑佚的产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辑佚的概念
• 古代文献,在前代《艺文志》、《经籍志》或其 他目录书中已著录了的,往往经历了一个时期后 却找不到了。于是有些好学博览之士,想方设法, 希望通过其他书籍中引用的材料,把这些散佚的 文献重新搜辑、整理出来,力图恢复作者原书的 面貌,使之成为足本。这便是辑佚。
• 辑佚是随着古文献的大量散佚而产生的。辑佚也 是整理古代文献的具体工作之一,我们除了要懂 点校勘知识之外,也要了解辑佚方面的知识。
• 汉代以后,今文家经说大部散亡,这是一个重要 原因。
第三,由于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重视文词,鄙弃朴
• 若医药、卜笠、种树之书,当时虽未尝废韧,而并无一卷 流传至今。以此见圣经贤传,终古不朽;而小道异端,虽 存必亡。
• 这虽是封建学者们的一套老调,但我国过去一切有用的科 技书籍,确实在“小道异端”的思想支配下被排斥了。请 看二十四史中,能寻出多少科学家的传略呢?
第二,在古代传播文字的工具没有完各时,所有书 籍,全靠手写。假若某类之中,有一部删繁存简足 以概括多种内容的书籍出现,大家便都传抄此书而 抛弃其他各家了。
• 南宋书籍将近六万卷,元军伯颜南下,破临安, 图书礼器,抢劫一空,这是书的第十次厄运。
• 但是,书的浩劫远不止于此。清朝修《四库全书》, 征书全国,凡有民族思想的书籍,一律销毁查禁。 乾隆时期总共烧毁了多少书和版片,当时没有精确 统计,后世也无法查考清楚。
• 近人据《禁书总目》《掌敌丛编》《文献丛编》 《办理四库全书档案》诸书考之,“在于销毁之例 者,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部以上,种数几与四库 现收书相坪。”所以《四库全书》告成之日,也正 是古代文献散亡最多之时。我们看看近人章炳麟 《哀焚书》中所谈到的,便可见其一斑。如果接续 牛弘、胡应麟各举五厄数下去,这可算是书的第十 一次厄运。
• 1900年,八国联军人北京,肆行杀掠,抢去的珍 贵图书甚多,即以《永乐大典》一项而论,原书 本一万二千册,光绪初年尚有五千册,庚子之后, 只剩六十册,几乎全被帝国主义侵略军抢去。其 他古籍可以类推,这是书的第十二次厄运。
• 敦煌石室的写本刻本古书,是我国的文化宝藏, 被斯坦因(匈牙利籍英国人)、伯希和(法国 人)、橘瑞超(日本人)、华尔纳(美国人)等 帝国主义分子陆续盗窃而去。据调查所得,英国 伦敦大英博物馆藏有七千卷左右,法国巴黎国家 图书馆,藏有四千卷左右,日本有两千卷左右, 前苏联还有一些,这可说是书的第十三次厄运。
• 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人关,唐玄宗李隆基奔蜀, 书籍损失殆尽,这是书的第七次厄运。
• 广明元年,黄巢人长安,禧宗出走,书籍焚毁不 少,这是书的第八次厄运。
• 北宋雕印盛行,加以扩大进士科名录,故编撰文 典骤增,微宗有书七万多卷,及金人于靖康二年 破汁京,“太清楼、秘阁、三馆书,天下州府的原因
• (一)古书流失的外部原因(战火烧毁, 统治者和平时期的禁书焚毁)
• 历来不少学者谈到书籍散亡的原因时,便都只称正史里所 记载的几件有关“兵灾”、“祸乱”的大事。如《隋书》 卷四十九《牛弘传》记载弘在开皇初年做秘书监时,曾上 表诸开献书之路,其中指出古今书籍,经过了五次大的灾 厄。
第八章 辑佚
第一节 古书散佚的原因和辑佚的产生
一、教学目标
主要知识点:古书流失原因。书的辑佚随着书的流 失而产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古书流失原因。 难点:辑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 三、课时安排:1课时
• 四、授课方式:
• 1、围绕多媒体图片进行讲授 • 2、提问,个别发言
• 五、教学手段:
• 1、设计课程纲举目张,进行个案分析 • 2、审美感受与理性分析并重 • 3、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
(二)古书流失的内部原因(即书籍本身的原因, 或内容浅陋流传不广,或思想高深难以理解)。
• 通过以上所述,可知书籍散亡的原因有三: • 一是历代统治者的禁书和焚书; • 二是兵灾和祸乱; • 三是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文化侵略。 • 但这三种原因还不能概括殆尽,根据张舜徽先生
《中国文献学》所述,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由于重德轻艺的思想笼罩了整个封建社会.凡
是涉及技艺方面的书籍,人们总是不加重视,因而导 致了书籍的散亡。
• 例如秦代下令焚书时,明白规定:
• 所不去者,医药、卜筵、种树之书。
• 这里面几乎包含了秦代以前的科技书籍。但到后来,却不 见一本存在。恰巧相反,那些为明令严禁的《诗》《书》 一类的经典,到汉初便陆续出现了。马端临在《经籍考序》 中又说:
• 魏晋又整理书籍,编订目录,及刘渊、石勒乱华, 进陷洛阳,文物荡然,这是书的第四次厄运。
• 南朝文化发展,未曾停顿,阮孝绪《七录》列书三 万余卷,梁元帝萧绎平侯景之后,把公私典籍重本 七万余卷,运至荆州,及北周攻破江陵,萧绎将所 有书籍焚之于外城,这是书的第五次厄运。
• 隋文帝、隋场帝俱好书籍,西京嘉则殿、东都修 文殿共有书三十七万卷,并精选三万七千余卷, 各写五十副本。及遭宇文化、王世充兵乱,场帝 杨广在江都被杀,一时大乱,图书被焚大半,这 是书的第六次厄运。
• 例如汉末郑玄,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经学家,由 于他的治学范围较广,是“通学”门庭,和当时 专守一家师法的“博士之学”截然不同。所以他 研究经学,是融会“今文”、“古文”的不同说 法而加以折中的。虽有宗主,却无门户。他遍注 群经,写成了简要的注本,于是学者们都传钞他 的注本,而原来立于学官的今文经学的专门著述, 却无人问津了。从
• 明朝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卷一中谈到古书的散亡时, 认为牛弘所论,都是隋唐以前的事,从隋唐到宋末,还有 五厄。
• 大意是以为秦始皇下令焚书,是书的第一次厄运。
• 西汉自武帝以后,奖励献书,访求遗书,到刘向、 刘故校书,积书有三万余卷,王莽末年,“焚烧无 遗”,这是书的第二次厄运。
• 东汉提倡儒术,亦重史籍,到了“董卓移都之际, 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 都诸藏,典策文章.兢共剖散,其嫌帛图书,大则 连为帷盖,小则制为滕囊”。这是书的第三次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