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3.12(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北宋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局部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3)历史教训: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采取了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
2.措施(1)收权:即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①削实权(行政):中央派文官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②制钱谷(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③收精兵(军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2)分权:即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
[中央]:①行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与宰相(同平章事)分权;②军政:枢密院专掌军政;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调兵与统兵分权;③财政:三司专掌财政。
[地方]:①路一级:设立“四监司”(四个平行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崇文抑武: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和地方长官;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3.特点:“事之为防,曲之为制”。
4.影响:(1)利: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2)弊: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1)原因:收地方精兵、定期更换驻地、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募兵政策(通过招募组建军队,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中处于劣势。
(1)原因:养兵、养官、“以钱财换和平”,财政状况日和恶化。
第3讲+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
于提高国家的行政管理能力,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赦令 2
更加规范化,其推行范围并未因此扩大,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
3 4
民众法律意识的高低,赦令的规范有利于地方官员的落实和管 5
理,排除C项;“完善”的表述太过绝对,且材料并非强调赦书 6
的传递程序,而是内容的规范,排除D项。]
第3讲 辽宋夏金多有利条件,A项正确;“从 3 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说法过于绝对,虽然这些变化对遏制 4 藩镇割据有积极作用,但不能说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排除B 5
6
项;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军事力量的变化,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 接受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6
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
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 [根据材料“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
俗、里至等内容”可知,元朝意图通过修纂全国性的地理志来树
题号
立正统地位,为全国统治秩序寻求合法性,A项正确;材料只提 1 及西域地区,不能代表全部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且“全面” 2
3
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修纂体例的变 4 化,只是强调地理志的范围更广,局部采用了外来制图法,排除 5
6
C项;汉武帝时期通过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
除D项。]
第3讲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主题一
主题二
大题增分 通史限时集训
1.唐宋时期的政治变革
士族政 治衰落,
君主专 制加强
隋唐实行并完善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从制 度上打破了门阀士族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隋唐实 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提升皇权;北宋实行重文 政策,大兴科举,士族政治进一步衰落;中央实行 分权政策,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加强皇权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2、杯酒释兵权
文臣任地方官 设通判制约
设转运司管 各路:设监司 理地方财政 各州:设通判
加强皇权 (分散中央
设枢密院
机构权力) (分宰相军权)
设参知政事
设三司
(分宰相行政权) (分宰相财权)
设台谏
中央集权的方式: 分割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重文轻武;强干弱枝。
加强皇权的方式: 分散中央机构权力,分割相权
4、影响: 对教育(四书) 南宋后受到官方尊崇
三、宋代文化科技
(二)文学艺术科技
1、文学---宋词繁荣:原因(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娱乐丰富) 流派(豪放派、婉约派)
2、绘画:山水画最突出,风俗画是亮点
3、科技:三大发明(活字印刷、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科学家(沈括 《梦溪笔谈》)
政权 名称
存在时间
建立民 族
重要人物
辽
北宋
西夏
都城
最终灭亡
金
南宋
政权 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 民族
重要人物
都城
最终灭亡
辽
916
契丹 耶律阿保机
上京
1125年,金灭 辽
北宋 960
汉
赵匡胤
东京
1127年,金灭 北宋
西夏 1038
党项
元昊
兴庆府
1227年,蒙古 灭西夏
金
1115
女真 完颜阿骨打
会宁府
1234年,蒙古 灭金
专题:经济重心南移
1、过程 魏晋南北朝:北民南迁---江南初步开发 唐中期以来:安史之乱---南北趋于平衡 北宋—南宋:北宋灭亡---南移完成
2、标志: 苏湖熟、天下足 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第一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统一
北 ①军事上,收兵权,编禁军,枢密院,更戍法,两半法 ②行政上,文官知州,通判监督
宋 ③财政上,赋税只留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
元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 朝 族地区设 宣慰司进行管理
元朝的行省制度特点: 流动的中央政府,腹里省,边疆设省,犬牙交错。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 与元朝统一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 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 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 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 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 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 代中国。……就宋代而言之, 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 代莫不有变。 —— 严复
• 2.元代:中央以 中书省为 最高行政机构,直辖河北、 山西、山东等地,其长官行 使宰相职权,权力很大。 (“一府二院”中书省,枢 密院,宣政院)
思考: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宋朝 的二府三司的分权有何区别?
二府三司:并以事任为中心 三省六部:以程序分工为主的运作方式。
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 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 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
的高度。
邓广铭
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 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 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 命、能源革命。
内
农业革命: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藤
信息革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湖 南
金融革命: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业革命:街市取代坊市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能源革命:煤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日益普遍
社会:流动化、商业化、平民化、世俗化
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2.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同步
①由北向南从黄河流
和商业发展;④出现了人口百万的大城市
中唐以后 (安史之乱)
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 江南一带;
北宋 南宋
元朝
①经济上依赖南方;②户口分布南多北少
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②由内地向沿海逐渐
经济上南方超过北方正式成为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转移;
①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②重开大运河,裁弯 取直,缩短航程;③开辟长途海运航线(漕运)
知识点三:思想文化的新发展
二、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
宋词
背景 特点
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句子长短不等,可配乐歌唱,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成就 士大夫词广泛流传。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元曲
散曲 杂剧
散曲词更灵活、配乐诗歌体裁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成套散曲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角色,表达完整故事情节
知识点二:经济
三、经济重心南移
1.主要原因:
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②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 较安定。③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⑤南方统治者较重视发展经济。
朝代
表现
特征
规律
魏晋南北朝
①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 ②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③农业、手工业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①岳飞抗金:岳飞率领“岳家军”北伐收复大片失地,取得郾城大捷等战果。 ②绍兴和议:1141年订立,南宋与金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向金称 臣,并给金“岁贡”。 5. 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单元分析】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可分三个阶段: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元朝的统一。
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内部统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也取得突出成就,但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
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突出两个方面:一两宋在政、经、文、军等方面的变化;二是各民族之间相关方面的交融,进而突出其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时空坐标】【依据时空坐标建构知识体系】(1)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政治方面(2)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实现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深化探究】一、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
后内地刺史加授节度使衔。
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
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
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中外历史纲要上)
法】
④引发党争与分裂,未能挽救衰亡。
①改革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②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启示 ③改革要有长远目标,不可操之过急;要讲究策略和步骤;
④改革要注意用人得当等。
考点训练
1 、 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
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
A ,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2 、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
“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C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以"理财"、"整军"为中心,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控制
原则
和管理 ①富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协调供需)方田 均税法、市易法(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措施 ②强兵:恢复“兵农合一”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 ③育才: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
(5)为了增加政府收入,统治者支持、鼓励;
(6)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压力增大。
考点训练
5、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表1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
A 正确的是诗句( )
诗句
历史现象
A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土地利用率提高
B 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 赋税征收货币化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
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一、两宋政治和军事1、北宋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措施特点评价中央行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1)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2)崇文抑武(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1)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2)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财政设三司专掌财政军政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枢密院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三衙”统兵权无调兵权监察台谏(御史台、知谏院)地方行政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军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监察设立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2、北宋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北宋的统治危机军事(边防压力)惨败于辽,签订协议(《澶渊之盟》),每年给辽“岁币”屡败于西夏,达成和议,每年送给西夏“岁赐”财政(财政危机)军队庞大(冗兵)、军费过高官僚队伍膨胀(冗官),财政负担沉重(冗费)3、王安石变法(1)内容:富国: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市易法)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逐渐恢复征兵制,取代募兵制(保甲法)。
(2)评价:积极: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消极:强兵效果不明显;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4、南宋偏安二、经济与社会1.经济(1)农业耕作制度进步;生产关系发展——租佃制的普及;经济作物的种植——固定经济作物种植与棉花种植的推广;边疆农业发展;人口增长(2)手工业制瓷业(宋代五大名窑、元青花、釉里红);矿冶业(煤的普遍使用);印刷业(推动文化普及和造纸业发展)(3)商业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商品种类增多;各民族间经济交往加深;海外贸易繁荣;货币需求增多,金属货币的大量铸造和纸币出现;城市的兴盛(4)经济重心南移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推动南方文化发展;改变南北人口分布格局2.社会三、文化1.程朱理学(具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1)概况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南宋时期朱熹主要观点宇宙观“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人生观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认识论/方法论提出“格物致知”,以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朱熹的教育贡献抽取《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说课稿)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古代历史知识,如唐朝的繁荣与衰落等。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各个政权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
2.对各个政权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的认识较为模糊。
3.缺乏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和分析能力。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2.加强课堂互动,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确保全员参与。
3.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2.主要内容:包括辽、宋、夏、金政权的建立、发展、相互关系,以及元朝的统一过程和历史意义。
3.风格:简洁明了,采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使用箭头、框架等符号表示逻辑关系。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强化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在课前精心设计板书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说课稿)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是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关键位置。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自10世纪初至14世纪末,中国历史上的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元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
2.多媒体资源:视频、PPT、网络资源等,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投影仪、电子白板等,方便展示教学资源,提高课堂互动性。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注意力。
(三)互动方式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的背景、过程、特点及其历史意义;元朝统一中国的过程、措施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运用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剖析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3.结合实地考察、文物鉴赏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
2.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总结等形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概括能力。
3.情感教育:强调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整理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统一的历史线索,以时间轴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2)针对本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适量的选择题、简答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辽宋夏金史》等相关书籍,了解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3.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辽宋夏金时期文物鉴赏”活动,让学生分组收集、展示辽宋夏金时期的文物图片或实物,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4.小组合作:
分组布置以下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合作完成:
1.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对于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政权的基本情况、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了解。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辽宋夏金四个民族政权的成立、发展、更迭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具体包括:
4.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对辽宋夏金时期和元朝统一进行评价,提高他们的历史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提高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具体包括:
1.通过讲述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政权的发展过程,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的丰富多彩,培养他们对历史的热爱。
2.引导学生认识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明白国家统一对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性,增强民族凝聚力。
3.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2.分配研究任务,让学生分组探究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政权的发展过程,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
3.鼓励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辽宋夏金时期和元朝统一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元朝的统一:总结元朝统一的背景和意义,强调国家统一对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性。
3.教师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习的意义。
(五)作业小结
1.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2.作业要求:明确作业生对课后作业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27张)
辽、夏、金、元
边疆地区农业都有显著进步。元重 农政策:《农桑辑要》、《农书》, 棉花种植到南方。
元棉织业发展。景德镇成为制瓷中 心,出现青花瓷和釉里红。
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杭州 是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大都是北 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修建京杭大运河,开辟长途海运。
知识脉络
二、宋元社会变革
性质:地主阶级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一次改革。失败原因:改革措施有 些操之过急,改革用人不当,未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制度,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目 的,无法真正给农民利益。评价: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 除了财政赤字,力的阻挠,不 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 推行改革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2.宋太宗继续采取崇文抑武的方针,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影响: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 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知识脉络
一、宋太祖改革
二、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1.公元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国,定都上京,史称辽国或契丹。政治上:实行 胡汉分治,设南北面官。实行四时捺钵制度。公元1125年,亡于金国。
2.公元1038年,党项族李元昊建国,定都兴庆(宁夏银川),宋人称之为“西夏” 。政治上:效仿唐宋制度,订立官职、军制和法律。公元1227年,亡于蒙古。
主要制度 南北面官、四时捺钵 中央:二府三司;地方:知州、通 判、转运使司、四监司、 汉礼蕃仪 中央:勃极烈制,地方:猛安谋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复习课件】
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 式的理论体系终于成为 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 天理,实质上也 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的本体论 、人性论、“存理 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 “格心”的认识论、 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功能论,都以伦 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地吸收了佛 道因素。宋代理学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 而上学,把佛道的 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 想,提出了“存 天理,去人欲”的道德主张。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儒学的复兴——理学的形成发展 由于传统儒学走向僵化,加之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北宋学者掀起复兴儒 学的运动,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经世致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形成理学(道学)。代表人物有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认为“理 ”是万物的本源,人生的目标应是“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 以达圣人境界。理学强调认识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带有客观唯心 主义倾向。朱熹编校的四书同五经一起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南宋后期始,程朱理学为官方认可,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
宋朝
政策
严格控制
放松控制
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位置设 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
商业地点 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全国
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
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政府管理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管理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经营时间
按时开市、闭市ຫໍສະໝຸດ 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 昼夜相接
(5)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建立大夏国,都兴庆。 (6)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都上京。金实行猛安谋克制。 (7)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都大都。元朝在中央实行一省制,在 地方实行行省制。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元朝修驿道、设驿站和急递铺, 又开运河,便利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对地方的控制。设宣政院,管理藏区 事务。设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澎湖巡检司管理 和经略台湾。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宋元时期的阶段特征宋元时期指从960年北宋建立到1368年元朝灭亡。
这一时期,中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1、政治方面(1)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北宋初,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
(3)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都很尖锐。
北宋和元朝的农民战争都说明阶级矛盾尖锐;民族间战争频繁说明了民族矛盾尖锐;统治阶级中主战与主和、改革与保守的斗争说明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经济方面(1)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2)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宋辽、宋夏、宋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各族的封建化进程。
(3)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超过了前代水平,农业表现在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手工业表现在手工业部门增多,除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矿冶业发达外,还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商业表现在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3、民族关系方面(1)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但“和”是主流。
(2)边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如契丹、女真等都向封建社会过渡(3)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完成统一。
(4)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融合。
(5)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如榷场贸易等。
4、对外关系方面(1)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展超过了前代大都和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范围扩大,东至朝鲜、日本,西到东欧和西非。
(2)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国科技(如四大发明)走向世界,对世界的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5、文化方面: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文化高度繁荣。
(1)科技成就突出。
我国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最为突出的成就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说课稿)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讲授法能够确保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案例分析法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讨论法则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学习的互动性。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按照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先介绍辽、宋、夏、金和元朝的基本情况,包括它们的建立、主要统治者和疆域范围。
2.通过案例分析,详细讲解每个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3.利用历史地图和时间轴,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各个政权的地理位置和时代背景。
4.结合文献资料和现代研究成果,对元朝的统一及其意义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历史事件。
5.在讲解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问,励学生思考,并及时给予反馈,帮助他们消化和吸收新知识。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历史小测验:通过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形式,检测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设定学习任务,如历史小论文、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历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5.结合现实生活,讨论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次教学中,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使学生掌握辽、宋、夏、金和元朝的历史知识,确保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有清晰的认识。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背”框架】【“背”时空】【“背”难点】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难点1 王安石变法一、历史背景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2)冗官、冗兵、冗费日益增加,财政日益入不敷出,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3)辽和西夏威胁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4)1043年,庆历新政失败。
二、目的改变积贫局面,实行富国之法;改变积弱局面,实行强兵之法;培养变法人才,实行取士之法。
三、认识1.性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2.失败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新法在推行中存在缺陷,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人民不满。
3.历史作用(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4.局限性(1)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2)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难点3 对两宋时期三次“和议”的认识(1)两宋政府接受少数民族政权的和议条件,是两宋政府软弱的表现。
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最终两宋政府仍然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
(2)三次“和议”,客观上有利于民族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3)民族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
彼此之间虽然都经过激烈的战争,但后来又曾友好相处,这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难点1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1)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
(2)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对少数民族用兵失败,对辽、西夏、金以输纳“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
(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西夏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