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同步练习卷: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和元朝的统一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单选题1.宋代初期,中央时常派遣专人充任采访使、按察使、察访使等,不定期却经常性地巡访诸路,观望民情,监察官吏和监督法令的执行。

后又有规定:在出外察访的“特使”中,如果有人任意违法,允许被巡察地方的监司“觉察闻奏”,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宋朝政制()A. 有着完善的分权与制衡机制B. 存在“三冗两积”的问题C. 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体制D. 以清明廉洁作为治吏标准2.欧阳修的《归田录》里讲了一则轶事:有一位姓昆的少卿,是余杭人,很喜欢吃螃蟹。

他曾请求外任,想到外州当个知州。

有人问他希望到哪个州上任,他说“但得有蟹、无通判处,则可矣”。

成为一时之笑谈。

通判让人避之是因为通判A.监督制约知州B.是知州的上级官员 C.负责考核知州D.掌握地方的军事权3.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土”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工作。

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A. 提高了行政效率B. 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C. 加重了财政负担D. 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4.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将宋代视为“看不见篡夺”的时代。

他说:“在唐以前的中世,强有力的贵族一旦压倒皇室,就要发生篡夺,宋以后,便看不见篡夺了,天子的地位非常稳定。

”宫崎市定作出上述判断的依据可能是,宋代A.杯酒释兵权,皇权达到顶峰B.分散机构权力,维护君主权威C.设监察御史,完善监察体系D.派文官任知州,加强中央集权5.北宋与辽、西夏的和议中都有“岁币”“岁赐”规定,对此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指出“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他认为“以钱财换和平”做法A.被迫委曲求全实不可取B.实属权衡利弊无奈之举C.导致百姓负担更加沉重D.推动边境榷场得到发展6.《辽史》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反映的制度是A.南北面官制B.行省制C.猛安谋克制D.四等人制7.史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提出,中国的政治分为两段,前一段是汉唐两宋,文官与君主共治天下,后一段是元明清,实行绝对君主专制。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提升复习卷: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和元朝的统一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提升复习卷: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和元朝的统一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西夏常以马匹和盐通过边境互市换取北宋的谷物和茶,并铸造有汉文“天授通宝”的钱币;金后期出现我国货币史上第一次铸造法定计数的银币。

材料主要反映了( )A.互通有无活跃商业市场B.经济交流缓和民族关系C.汉文化在边境广泛传播D.少数民族商业发展面貌解析:选D 材料主要反映了西夏和北宋的贸易往来,以及西夏和金货币的发展状况,所以材料的主旨是体现少数民族商业发展的面貌,故D项正确;A项概括不全面,而且活跃商业市场材料体现不明显,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这是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有关我国古代一项重大科技成就的相关记载。

这项科技成就为( )A.人类进入热兵器时代奠定了基础B.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C.欧洲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D.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解析:选D 从材料“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可以看出该发明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由此可知,该发明是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外传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故D项正确;A、C两项是火药的意义,B项是指南针的意义,均排除。

3.《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绍兴六年樊宾提举江淮营田公事,置司建康府,“官给牛、种,抚存流亡,岁中收本谷三十万斛有奇,除客户当给六分,官收十余万斛”。

这表明南宋“营田”的实行( ) A.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导致了税收政策的改变解析:选C 南宋“营田”的实行使流亡的农民获得了一定的生产资料,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进行,这有利于减少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营田”的实行稳定了社会秩序,为政府提供了财政收入,并未缓解土地兼并,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不是商品经济,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营田”的实行稳定了社会秩序,并未体现税收政策的改变,D项错误。

2023年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免费试卷完整版

2023年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免费试卷完整版

选择题唐宋两代民族问题呈现出不同现象和特点的原因是A.民族的优劣B.封建制度的强化C.封建国家的盛衰D.民族政策的正确与否【答案】C【解析】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时是主动的,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而两宋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处处被动,归根结底是由国家的实力决定的,民族政策的差异也跟实力相关,故选C项;选项A表述错误,民族不存在优劣之分,排除;唐宋封建制度呈现出加强趋势,但是这与民族问题之间并无必然关联,选项B排除;民族政策因朝代而异,取决于国家实力,选项D排除。

选择题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

这反映出宋代统治者A. 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现念B. 体现了宋统治者的虚伪C. 突出了科举制度的重要性D. 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宋代吸取唐末五代时期藩镇权力太大,武人粉墨登场,纷纷称王称帝的教训,赵匡胤自己也是这样黄袍加身的,所以采取了偃武修文的国策,材料体现了宋代的重文轻武的观念,故选A;材料无法反映宋统治者的虚伪,排除B;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选择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最能体现此治国策略的朝代是A. 唐朝B. 北宋C. 元朝D. 明朝【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多设官职来加强统治,这样必然会造成冗官的问题,这在北宋是最为明显的,所以最能体现此治国策略的朝代是北宋而非唐朝、元朝和明朝,所以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选择题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

”由此可见,元代A.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B.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C.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D.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官员的任命权都集中到了中央政府(吏部、中书省、皇帝)手里,这说明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故选C。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含答案)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含答案)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1.宋代,皇帝的诏令在没有下达之前,中书省要进行是否可行的审批,下达之后还有御史或谏官指出其是否错误。

这反映了宋代()A. 皇权专制受到了抑制B. 宰相权力进一步扩大C. 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D. 行政监督体系的严密2.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限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A. 江浙行省B. 宣政院C. 中书省D. 澎湖巡检司3.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A. 颁布附益之法B. 设置转运使C. 推行募兵制度D. 实施行省制度4.培根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此之大,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发现了。

”这里所说“影响”主要是指()A. 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遥遥领先B. 使世界由分散走向了整体C. 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D. 是欧美T业革命开展的根本原因5.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市民文学兴盛③印刷工艺提高④专制政治强化。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6.同学们发现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史实的穿帮镜头。

下列情景中不属于穿帮镜头的是()A. 孔子周游列国时经常以玉米充饥B. 荀子书房悬挂着隶书书写的“仁者,爱人”C. 战国时期的秦国将军子安说“纸是包不住火的”D. 元朝时人们在瓦肆中观看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7.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 行省制代替郡国制D. 内阁制代替三省制8.元代枢密院的最高长官枢密使由皇太子兼任,无太子时空而不置;元代的宰相及其他行政官员常常兼任枢密院的要职。

人教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提升检测: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人教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提升检测: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1.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

其中的“匈奴”指的是()A.匈奴统治者B.女真统治者C.契丹统治者D.党项统治者2.北宋建立之初,北有强悍的契丹、北汉虎视中原,西南有后蜀坐险自大,南有吴越、南唐割据集团占据重要经济区。

赵匡胤确定以汴京为都城,实行“先南后北”战略决策来统一全国。

北宋定都汴京、实行“先南后北”战略决策的缘由是()A.汴京地区农业生产发达B.从军事经济地理角度考虑C.北方游牧民族迁徙不定D.建立统一国内市场的须要3.“程门立雪”的典故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A.“为政以德”B.“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C.“以法治国”D.“民贵君轻”4.唐诗及其以前的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厚庄重,简洁精炼;宋词及以后的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

出现这种变更的最主要缘由是,宋代()A.各民族政权并立人民渴望统一B.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C.印刷术的应用提高了平民的审美要求D.中外经济文化沟通的推动5.《九章·橘颂》中“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通过橘树不离开南国,表现诗人忠于祖国的爱国情怀。

“南国之橘”蕴含的文化内涵在宋朝得到了极大的发扬光大,其主要缘由是()A.宋词的辉煌B.理学的勃兴C.商品经济的发展D.造纸术的进步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看法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7.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觉,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纳了汉族的营造法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

这一发觉最能证明宋辽时期的()A.农业生产的发展B.民族文化的交融C.民族斗争的频繁D.海外贸易的兴盛8.据《元史·百官志》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同步练习卷: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和元朝的统一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同步练习卷: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和元朝的统一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1.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以下四种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郡县制→分封制→行省制→郡国并行制B.分封制→郡国并行制→郡县制→行省制C.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D.行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分封制3.下图列举的历史现象出现的朝代是( )●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瓦子(舍)在城市出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句子长短不一的新诗歌体裁的出现A.汉朝 B.唐朝 C.宋朝D.明朝4.现在网上颇为流行历史穿越小说。

假如小明同学成功穿越,到了古代一个都城,这里人烟稠密、商业繁荣,读书人在茶楼酒肆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个商人用纸币交易大宗丝绸生意,索取“岁币”的契丹和西夏使者纵马狂奔,全不顾在“瓦肆”游玩的百姓的安全,路人脸上显出愤愤之色。

据此可推断,小明应该是穿越到了( )A.唐都长安B.北宋东京C.南宋临安D.元朝大都5.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从唐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

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反映南移完成的是( ) A.临安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B.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C.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D.广州、泉州成为闻名世界大商港6.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以下属于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①辽②北宋③金④南宋⑤西夏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7.元朝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一统局面。

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和统治,它开创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B.分封制C.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8.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通判等官职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C.宋朝D.明朝9.隋唐时期,宰相都是可以坐的。

统编版高一上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测试卷及答案

统编版高一上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测试卷及答案

统编版高一上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

”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A.加重人民的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C.使北宋走向衰亡D.加强了社会管控2.隋炀帝开凿通济渠,并与唐初武则天先后从长安迁都洛阳,北宋则更进一步将京师移向开封,以靠近运河干道。

唐宋之际中国古都有一种自西向东迁移的明显态势,这主要缘于()A.地理环境影响了国都位置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统治者对运河交通的重视D.北方动乱不断加剧3.茶叶种植至宋代已遍及南方97个州郡,北宋中叶,产茶在五、六千万斤左右,南宋增至一亿斤上下。

以每斤均价30文计,产值达200万~300万贯铜钱,折合米约200万~300万石,相当于北宋漕粮总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据此可知宋代()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经济结构发生剧变C.商品经济发展较快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4.宋朝,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手工业出现了众多特色瓷器,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与之相关的结论可以是()A.宋朝长期稳定B.战乱助推经济C.宋代经济发展D.宋代贸易繁荣5.行省最早是中央的临时派出机构,遇到一个地方出现紧急情况需要处理,中书省派人到该地行使中书省的职权,事情处理结束以后,行省也随之取消。

到了忽必烈统一全国之后,行省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这反映出行省()A.权力不断扩大与中央分庭抗衡B.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机构的双重特点C.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D.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6.13世纪末,虽然蒙古帝国一分为四,但以元朝为核心、贯通欧亚的海陆交通体系(如图所示)仍异常繁忙。

受此影响()A.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中国的民族构成日趋丰富C.元朝和欧洲国家开始互派使节D.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有所扩展7.宋廷对于宦官集团非常重视,他们常常被委以重任,“衔命赴边,寄任方面”。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验卷(含解析)第三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这种变化反映了( )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答案C解析材料中“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为边疆地区,元朝时期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人口增加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元朝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不属于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这些地区由“唐所谓羁縻之州”变成了“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说明由唐朝少数民族自我管理,变成了中央直接管理,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这些地区采取的管理制度是否与其他地区一样,仅是说明这些地区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致,故D项错误。

2.唐初官营手工作坊中的劳动者,主要是官奴婢与刑徒、番户和杂户,没有人身自由;也有少量的短蕃匠(可纳资代役)、和雇匠(政府出资招雇的匠人)。

北宋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有从军队调来仍隶名军籍的军匠,也有从民间雇来的和雇匠,此外还有一种当行差充的工匠,称“当行”或“麟差”,“当行”工匠需付给一定的“雇值”。

据此可知( ) A.工匠身份的变化是促使北宋手工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B.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有所松弛C.北宋手工业生产超过了唐朝D.北宋的官营手工业处于优势地位答案B解析材料只涉及官营手工业工匠的概况,未提及其对北宋手工业发展的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北宋……‘当行’工匠需付给一定的‘雇值’”得出北宋官营手工业工匠人身相对自由,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唐朝与北宋的手工业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北宋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3.有学者谈到“坊巷的开放,坊市的混一,展现了宋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的开放的特点,显示了宋朝的城市管理不再如唐代那样以政治管理和治安管理为最重要目的”。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后练习及单元测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后练习及单元测验

第三单元课后练习及单元测验9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 1 - 10辽夏金元的统治 ................................................................................................................ - 8 - 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 15 - 12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 - 23 - 第三单元检测 ....................................................................................................................... - 31 -9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2020·菏泽B)《朱子语类》记述道:“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作者认为北宋制度设计( )A.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B.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C.根本上杜绝割据存在的隐患D.导致地方贫弱无力对抗边患【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中外历史纲要上 单元测试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解析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单元测试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解析版)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 )皇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A.秦朝B.汉朝C.宋朝D.明朝正确答案:C解析:宋朝建立后,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并称二府,分别负责行政和军事。

中央政府还设置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管理财政赋税。

宋朝分割宰相权力,是为了加强皇权。

同时,宋朝通过设立禁军、派文官做知州、设置转运司等,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

秦朝、汉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汉武帝时还设立中朝。

明朝废除宰相,分权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设置内阁。

本题正确答案选C项。

2.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以历史人物包拯为情境考查北宋的政治制度,需要对北宋中央二府三司的职能有较细致的理解。

转运使负责将地方的财赋税收集中到中央,不是“位同宰相”。

兵部员外郎隶属于兵部,是兵部正职之外的次官。

知府是地方的行政官员,一般由文官充任。

宋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负责行政;枢密使负责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故枢密副使“位同宰相”。

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3.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正确答案:A解析:宋太祖自身是统兵大将,通过“皇袍加身”夺取了皇帝的位置。

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变自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接受赵普的建议,“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把地方精锐部队编成禁军,实行更戍法,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转运司管理地方的财政,地方节度使成为虚衔;在中央还分割宰相职权,巩固统治,加强皇帝对行政、军事、财政等的控制。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单元测试: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含答案解析)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1.宋代,皇帝的诏令在没有下达之前,中书省要进行是否可行的审批,下达之后还有御史或谏官指出其是否错误。

这反映了宋代()A. 皇权专制受到了抑制B. 宰相权力进一步扩大C. 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D. 行政监督体系的严密2.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限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A. 江浙行省B. 宣政院C. 中书省D. 澎湖巡检司3.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A. 颁布附益之法B. 设置转运使C. 推行募兵制度D. 实施行省制度4.培根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改变了整个世界……如此之大,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发现了。

”这里所说“影响”主要是指()A. 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遥遥领先B. 使世界由分散走向了整体C. 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D. 是欧美T业革命开展的根本原因5.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市民文学兴盛③印刷工艺提高④专制政治强化。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6.同学们发现古装影视剧中经常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史实的穿帮镜头。

下列情景中不属于穿帮镜头的是()A. 孔子周游列国时经常以玉米充饥B. 荀子书房悬挂着隶书书写的“仁者,爱人”C. 战国时期的秦国将军子安说“纸是包不住火的”D. 元朝时人们在瓦肆中观看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7.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 行省制代替郡国制D. 内阁制代替三省制8.元代枢密院的最高长官枢密使由皇太子兼任,无太子时空而不置;元代的宰相及其他行政官员常常兼任枢密院的要职。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dc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dc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dc第三单元测试1、北宋初年,中央直接统辖州、府、军、监。

后来,在州、府之上增设转运使、提刑按察使、安抚使和提举常平使,辖区称“路”,“路”级政府是中央派出的监督机构。

“路”的设置有助于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防范藩镇割据重演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

”这段引文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财政官制A. 汉代B. 唐朝C. 宋初D. 元朝3、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

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

这反映了宋代()A. 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B. 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C. 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D. 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4、“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

”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A. 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B. 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C. 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D.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5、有学者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

作者旨在说明行省制A. 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 巩固了元朝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C. 消除了地方分权,实现了中央集权D. 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6、史载:(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在距离省治较偏远的地区分道设宣慰司,边陲民族地区的宣慰司及其所辖机构,参用当地的土官任职。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测试题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宋朝的建立者是()A.赵匡胤B.李世民C.王安石D.赵普2.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当时普遍受到人们尊重的阶层是()A.士人B.商人C.军人D.艺人3.为了牵制地方知州的权力,北宋在各州府设置的官吏是()A.刺史B.通判C.转运使D.节度使4.下列关于北宋初年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措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B.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C.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D.军队增多,战斗力提高5.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最初目的上看,产生的最重要的积极作用是()A.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B.大大加强了皇权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D.铲除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祸根6.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A.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条件B.使农民手中拥有更多土地C.富国强兵D.增加收入7.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

这说明()A.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B.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C.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D.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部危机8.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A.理财B.整顿军队C.富国强兵D.科举9.王安石变法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负担依然沉重B.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C.王安石变法的决心不够坚决D.不可能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10.下列对南宋与金的和议表述错误的是()A.南宋是在大败金军的情况下同金议和的B.金向南宋称臣C.南宋给金“岁贡”D.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分界限11.“(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材料中的“蕃”指的是哪一少数民族()A.吐蕃B.女真C.契丹D.党项12.澶渊之盟后,京城里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试卷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试卷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测试卷一、单选题 1.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

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

此举意在( ) A .继承隋唐政治传统 B .防止官员专擅权力 C .提高士人政治地位D .创新官员监察机制2.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

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 )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 B .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C .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 .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3.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曹翰知颍州,“部内不治”。

其下属汝阴县令孙崇望告发曹翰"盗用官钱,擅筑烽台,私蓄兵器,擅补牙官,取官租羡利钱五百万,绢百匹”等,太宗因而削夺曹翰官爵。

据此可知,北宋前期A .地方行政制度混乱B .州县官员权势过重C .中央集权得以强化D .君主专制制度完善4.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

这些现象A .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B .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C .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 .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A .经济型作物地位提升B .种植特色作物成为农业主导C .农业生产普遍商品化D .家庭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6.元代王祯的《农书》记载:“北方村落之间,多结为锄社。

以十家为率,先锄一家之田,本家供其饮食,其余次之,旬日之间,各家田皆锄治。

……间有病患之家,共力助之,故苗无荒秽,岁皆丰熟。

” 这一现象 A .推动大土地所有制发展 B .萌发了早期的土地公有 C .消除了农村的贫富分化D .有助于稳定自耕农经济7.宋代规定地方刑事案件须在一个月内审结,但对地方民事诉讼有“务限法”,即地方司法机构以每年二月初一到九月三十日为“务限”,停止审理民间的上诉案件,至每年十月初一“开务”后,始行受理。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单元测试(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分割宰相的权力,北宋设置( )①参知政事②三司使③通判④枢密使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B解析通判是监督地方的官员,排除③;①②④均为分割宰相权的中央官员。

故选B项。

2.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这句话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①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②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③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④实现广大人民安居乐业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贫的局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③正确;“积弱”指军队战斗力弱,材料没有反映,排除①;④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选B项。

3.下面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某个政权的名称。

其中订立某某和议的是( )A.①③ B.①②C.③④ D.②④答案 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分别代表西夏、金、北宋和南宋,签订某某和议的是金和南宋,故选D项。

4.北宋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C.兵越多,战斗力越强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答案 D解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消除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利大于弊,排除A项;宋代经济仍然繁荣发展,排除B项;“冗兵”反而战斗力低下,临阵多败,排除C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分化事权等办法,造成机构重叠、官员冗滥、兵员过多,财政困难,效率低下,D项正确。

5.宋神宗在评价辽和西夏时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这说明辽夏强盛的原因是( )A.城池坚固B.游牧生活C.农耕生活D.游牧农耕兼有答案 D解析宋神宗的话反映出这一时期辽夏民族政权,在统治本民族居民的同时,还向中原农耕地区拓展,从而增强了实力,故选D项。

人教版(2019)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试

人教版(2019)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试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代的一致一、选择题1.以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 )皇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A .秦代B.汉朝C.宋朝D.明朝2.北宋名臣包拯清正清廉、公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当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此中“位同宰相”的是( )A .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3.北宋初年,为增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纳的举措有(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文官担当地方长官③地方赋税大多数转运中央④在地方设置节度使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在地方设置官职,分别掌管地方行政权、财政权、兵权等,这是( )A .秦代广泛推行郡县制度B.北宋解决地方盘据问题C.唐朝成立起大一统政权 D .清代增强对边疆的管辖5.《辽史 ?百官志一》记录“兼制中国 ( 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地区扩大) ,官分南北 ( 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 ,以国制治☆,以汉制待汉人。

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资猜中的☆处应当是( )A .党项B.蒙古C.契丹D.女真6.北宋成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还推行募兵制,战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生活,兵员最多时达120 多万人。

这一制度( )A .提高了边疆防守能力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7.“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优秀人物。

与他有关的史实是()A .成立元代B.设置行省C.一致蒙古D.开凿运河8.《元史 ?百官志七》记录:“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A .三司B.行中书省C.中书省D.宣政院9.阅读以下的“宋朝赋税构造变化表”。

表格能够说明( )年月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 ( 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 ( 997 年)60∶ 40天禧末年 ( 1021 年)40∶ 60熙宁十年 ( 1077 年)28∶ 72 A.商税收入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财路B.北宋期间纸币成为市场流通的钱币C.宋朝增强乡村契约租佃关系的管理D.边疆榷场贸易促使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10.《宋史》记录:“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1.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以下四种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郡县制→分封制→行省制→郡国并行制B.分封制→郡国并行制→郡县制→行省制C.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D.行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分封制3.下图列举的历史现象出现的朝代是( )●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瓦子(舍)在城市出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句子长短不一的新诗歌体裁的出现A.汉朝 B.唐朝 C.宋朝D.明朝4.现在网上颇为流行历史穿越小说。

假如小明同学成功穿越,到了古代一个都城,这里人烟稠密、商业繁荣,读书人在茶楼酒肆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个商人用纸币交易大宗丝绸生意,索取“岁币”的契丹和西夏使者纵马狂奔,全不顾在“瓦肆”游玩的百姓的安全,路人脸上显出愤愤之色。

据此可推断,小明应该是穿越到了( )A.唐都长安B.北宋东京C.南宋临安D.元朝大都5.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从唐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

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反映南移完成的是( ) A.临安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B.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C.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D.广州、泉州成为闻名世界大商港6.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以下属于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①辽②北宋③金④南宋⑤西夏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7.元朝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一统局面。

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和统治,它开创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B.分封制C.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8.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通判等官职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C.宋朝D.明朝9.隋唐时期,宰相都是可以坐的。

到了宋朝,太祖认为坐着对皇帝不敬,就把椅子撤走了。

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

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说明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B.封建等级秩序的模糊C.君主专制的加强D.古代礼仪制度的不断发展10.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11.有学者认为:“北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

”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交子的出现B.热闹的瓦子C.景德镇的兴起D.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完成12.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中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

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昼市”“夜市”,许多交易可用“交子”,“动即千万”。

以上情形最早可能出现在( )A.汉代长安B.唐代洛阳C.北宋东京D.元朝大都13.据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到宋仁宗时,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

由此可知,宋代 ( )A.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B.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C.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14.高一(2)班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他整理的内容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B.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C.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明朝最后完成D.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15.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16.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所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A.汉朝 B17.将黏土刻成一个个单字,烧硬后用于排版印刷。

印完一版,单字可卸下以备再用。

此项技术最早记载于( ) A.《史通》B.《农政全书》C.《农书》D.《梦溪笔谈》18.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学习研究古诗词文化的热情、某班诗词比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特点:豪放风格;成就:文学家、书法家;经典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符合题目要求的词人是( )A.苏轼B.李清照C.岳飞D.辛弃疾19.“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后人为纪念一位豪放派著名词人而作的楹联。

这位词人是( )A.李白B.柳永C.辛弃疾D.曹雪芹20.人们常用“比黄连还苦,比窦娥还冤”这句话形容一个人含冤命苦。

你知道窦娥这个艺术形象是谁塑造的吗( )A.苏轼B.汤显祖C.马致远D.关汉卿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概从公元200年到500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材料二海外贸易的兴盛刺激了中国的内部生产,宋代的冶铁数量在当时整个世界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其他如制造瓷器、丝绸、茶叶、酒类以及各种工艺品,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也是惊人的。

也因为这些缘故,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敌国可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

而在完全失去北方以后,偏安在南边的南宋,地方小了,人口少了,生活条件居然比过去还好。

——上述材料均选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并指出北民南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敌国可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的一个事例,并分析宋代之所以能这样做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以南宋农民阶层为例,说明材料二中“生活条件居然比过去还好”的结论。

22.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容。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

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材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及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并分析其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军功爵制盛行于战国秦朝,察举制盛行于两汉;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到明清盛行科举制。

答案:D2.以下四种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郡县制→分封制→行省制→郡国并行制B.分封制→郡国并行制→郡县制→行省制C.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D.行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分封制答案:C3.下图列举的历史现象出现的朝代是( )●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瓦子(舍)在城市出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句子长短不一的新诗歌体裁的出现A.汉朝 B.唐朝 C.宋朝D.明朝答案:C4.现在网上颇为流行历史穿越小说。

假如小明同学成功穿越,到了古代一个都城,这里人烟稠密、商业繁荣,读书人在茶楼酒肆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个商人用纸币交易大宗丝绸生意,索取“岁币”的契丹和西夏使者纵马狂奔,全不顾在“瓦肆”游玩的百姓的安全,路人脸上显出愤愤之色。

据此可推断,小明应该是穿越到了( )A.唐都长安B.北宋东京C.南宋临安D.元朝大都答案:B5.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从唐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

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反映南移完成的是( ) A.临安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B.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C.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D.广州、泉州成为闻名世界大商港答案:B6.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以下属于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①辽②北宋③金④南宋⑤西夏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答案:B7.元朝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一统局面。

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和统治,它开创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B.分封制C.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解析:依据所学知识,由于元朝疆域广大,为了有效实行控制地方,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者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故选C项。

A项是秦朝时期在地方实行的制度;B项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制度;D项是隋唐时期实行的制度。

答案:C8.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通判等官职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C.宋朝D.明朝解析: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并设置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权力,设通判监察百官,故选C项。

答案:C9.隋唐时期,宰相都是可以坐的。

到了宋朝,太祖认为坐着对皇帝不敬,就把椅子撤走了。

到了明清时期,大臣奏事必须跪着。

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说明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B.封建等级秩序的模糊C.君主专制的加强D.古代礼仪制度的不断发展解析:题干宰相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反映了君权不断加强的历史发展趋势,故选C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