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正式版
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岗位研究是指对某个岗位所需的工作内容、工作能力、工作方式和工作条件等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的调查、分析和评价,旨在为企业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人员流动、招聘、选拔、培训、考评、激励及组织结构设计等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在企业中,岗位研究对于提高企业的绩效和效益、实现人才合理配置和组织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岗位研究需要以系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将所需研究对象拆解成不同的维度和要素进行调查和分析。
只有部分了解和研究某些要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系统性的角度全面了解,才能够得出科学的结果。
2.科学性原则岗位研究的结果需要是科学和客观的。
研究者应该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避免主观性干扰,并采取科学的数据分析手段来得出结论。
3.实用性原则岗位研究应该关注实际应用效果,寻求可行性解决方案。
不应该陷入学术性的研究,而要关注实际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现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4.动态性原则岗位研究需要时刻跟进岗位变化的动态性,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对岗位研究结果进行更新和调整,确保岗位研究的指导意义是实时的。
5.信息共享原则岗位研究要保证信息的透明和共享性,相互协调和配合,以建立尽可能全面和准确的岗位知识库。
不同岗位的研究结果应该交流和共享,以促进企业在管理人员上的更高效率和最大化的协作。
岗位研究的方法1.岗位分析法岗位分析法是研究者利用笔记、问卷和访谈等方式,了解某个特定岗位的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难度和要求、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工作流程效率、人员素质要求和薪酬福利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分类。
2.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直接观察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观察他们的工作步骤、行为规范、协作方式等因素,并对他们的掌握程度、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等进行评估。
3.信息收集法信息收集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搜索网络、采访行业专家和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收集涉及岗位研究的信息和数据,帮助企业更全面、更准确的了解同类岗位的工作条件、薪酬水平、绩效要求等。
岗位分析的原则
岗位分析的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岗位分析的对象是详细的岗位,而非岗位任职者,进行分析时要明确对象,做到对岗不对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实从企业的战略目标动身,明确岗位设置的目的,对岗位在企业内部所处的地位、应担当的责任,做真实客观的分析。
2.全面原则岗位分析要全面,以岗位为中心,包括与岗位相关的垂直信息与平行消息。
如垂直的上下级关系,梳理了岗位的上下级关系,就把握了岗位在企业、在部门业务流程中所处的节点,这样就能够非常清楚地明确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职责。
3.经济性原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说究竟是经济行为,其目的是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比。
因此,岗位分析也讲究效率,节约不必要的分析成本。
4.动态性原则没有一个岗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飞跃进展都会带来新的转变。
企业处在不断变化中,企业的人力资源架构也在不断地更新,新的岗位会消失,旧的岗位被淘汰,随着企业战略结构的调整,岗位的主要职责与工作任务也在发生转变。
因此,岗位分析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人力资源工把握岗位的最新动态,能准时捕获岗位在新形势下的变化,准时修订岗位说明书。
5.有用性原则企业进行岗位分析,是为后续的人力资源工作供应参考依据,因此,必需坚持有用性原则。
实际工作中,不少人力资源工为了省事,没有对岗位进行仔细观看与分析,最终虽然编制了岗位说明书,但其中供应的有效信息很少,这无疑是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铺张。
6.针对性原则同一岗位在不同企业中因企业自身的特别性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甚至担当的工作有很大不同。
因此,人力资源工在进行岗位分析时要重视岗位的特别性,不能将其他企业同岗位的职位说明书拿来就用,必需立足企业、立足岗位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工作岗位职责的通用原则与方法论
工作岗位职责的通用原则与方法论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会在工作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担负着各自的职责。
而工作岗位职责的明确与执行,对于一个组织的运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工作岗位职责的通用原则与方法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一、明确职责范围明确职责范围是工作岗位职责的首要原则。
每个工作岗位都应该有明确的职责范围,包括具体的工作内容、目标和要求。
只有明确了职责范围,员工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
同时,明确的职责范围也有助于组织内部的协作与配合,避免工作重叠或责任模糊的情况发生。
二、合理分配工作在确定了职责范围后,合理分配工作是工作岗位职责的重要方法论。
合理分配工作意味着根据员工的能力、经验和兴趣,将工作任务分配给最适合的人员。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
同时,合理分配工作还可以避免员工负担过重或工作不平衡的情况出现,提高整体团队的工作效能。
三、建立明确的沟通渠道建立明确的沟通渠道是工作岗位职责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无论是上下级之间的沟通,还是同事之间的沟通,都需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
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及时传达工作任务和要求,解决问题和困难,促进信息共享和团队合作。
同时,明确的沟通渠道还可以减少误解和冲突,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是工作岗位职责的重要方法论之一。
一个团队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表现,更取决于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协作。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可以通过加强团队建设和培训,建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以及提供良好的团队氛围等方式来实现。
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五、持续学习与提升持续学习与提升是工作岗位职责的通用原则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工作岗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和环境。
持续学习可以通过参加培训课程、阅读专业书籍、参与行业交流等方式来实现。
企业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正式版
企业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正式版岗位研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主要是研究和分析各个岗位的职责、能力要求、绩效目标等,以便为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提供有效的依据。
下面将介绍企业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基本原则:1.目标导向原则:企业岗位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效率和员工绩效,因此必须以实现组织目标为导向进行研究和分析。
2.数据化原则:岗位研究必须建立在充分的数据基础之上,通过数据化分析来揭示岗位的特点和要求。
3.综合性原则:岗位研究应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岗位职责、技能要求、知识能力、工作关系等,从而形成综合性的岗位描述和要求。
4.动态性原则:岗位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变革,岗位要求也会发生变化,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
5.参与性原则:岗位研究需要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反馈,同时还要与岗位相关的上级和下级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
二、基本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同类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为岗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观察法:通过实地观察和交流,对岗位进行详细的了解,并记录相关信息。
3.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员工对岗位的认知和理解程度,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专家访谈法:邀请相关专家对岗位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其职责、要求和特点,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5.权威论证法:将岗位研究的结果提交给权威部门或专家进行论证和验证,提高研究的可信度。
6.数据分析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探索岗位的特点、要求和关联性,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步骤:1.确定研究目标:明确本次岗位研究的目标和重点,并设定研究问题。
2.收集岗位信息:通过多种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如文献资料、观察、问卷调查等。
3.整理和分析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建立岗位分析档案,制定岗位描述和要求。
4.验证和论证:将岗位研究的结果提交给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验证和论证,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简述工作岗位研究的原则
简述工作岗位研究的原则在现代职场中,工作岗位研究是每个求职者和企业HR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正确的工作岗位研究能够为求职者的职业发展和企业的招聘决策提供正确的方向。
下面是一些关于工作岗位研究的原则,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一、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法在开始研究前,必须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对于求职者来说,目标可能是寻找一份与自己兴趣和技能相符的职位;对于企业来说,目标可能是招聘一个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
研究的方法可能是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人脉关系等途径,收集有关岗位的信息。
只有明确了目标和方法,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
二、研究公司和职位的背景在进行工作岗位研究时,首先要研究公司和职位的背景。
了解公司的历史、文化、业务范围和发展方向等方面,有利于求职者对公司产生更深入的了解,更好地匹配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
对于企业的HR来说,了解公司的情况能够有助于更准确地制定招聘策略。
三、深入了解职位的要求和职责研究职位的要求和职责是工作岗位研究的重点之一。
只有深入了解岗位的要求和职责,才能更好地把握所需的技能和经验,进而做出职业发展或招聘决策。
此外,还可以通过研究同类岗位的职责和薪资水平等信息,更好地把握岗位的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
四、关注行业动态和趋势在工作岗位研究的过程中,也需要关注行业动态和趋势。
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可以帮助求职者和企业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企业的战略制定提供更准确的定位。
五、与相关人士交流和沟通最后,工作岗位研究也需要与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和沟通。
对于求职者来说,可以通过加入一些职业社交群体、参加招聘会和面试,与行业内的人士进行交流和了解。
对于企业的HR来说,可以与部门经理、行业协会等人士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更好地了解岗位的市场需求和人才状况。
以上就是有关工作岗位研究的原则,通过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岗位,做出更正确的职业发展和招聘决策。
希望本文对广大读者有所启示。
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岗位研究是指对某一职位或岗位群体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了解该岗位的职责要求、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等信息,以便为企业招聘、员工培训和绩效考核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以下是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的详细介绍。
一、基本原则1.全面性原则:岗位研究应该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一个职位或岗位群体的方方面面,包括职责、任务、要求、权力、责任等。
只有全面了解,才能准确把握该岗位对组织的贡献和价值。
2.系统性原则:岗位研究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去分析研究一个岗位,将其看作是组织结构的一个环节,了解其与其他岗位的关系、相互依赖关系等。
3.目标导向原则:岗位研究应该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导向,明确该岗位的目标和职责,以及其如何对企业的目标实现起到支持作用。
4.科学性原则:岗位研究应该依据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进行客观、准确、全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以获取真实有效的研究结果。
二、基本方法1.文件分析法:通过阅读公司制度、文件、规章制度等,了解该岗位的职责要求、工作流程、工作目标等信息。
可以通过文件的比较和分析,找出岗位之间的联系和依赖关系。
2.观察法:观察员工在岗位上的工作表现,记录下每个步骤、每个动作,并进行分析与总结。
观察法可以客观地了解员工在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难点和挑战,从而为该岗位的改进提供参考。
3.访谈法:与具体工作岗位的员工、上级、同事等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职责、工作内容和所需的能力等。
访谈法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多实践经验和案例,理解员工对岗位的理解和看法。
4.问卷调查法:通过编制问卷,向岗位相关的员工、上级、同事等发送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该岗位的评价、对改进措施的建议等。
问卷调查法可以量化数据,提供更具体的信息供分析使用。
5.实地调研法:亲自走访调研,深入了解该岗位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以及员工的工作状态等。
实地调研法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该岗位的真实情况,把握相关细节。
6.数据分析法:通过对岗位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其工作情况、工作量、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数据,并对比其他岗位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工作岗位设计的原则及内容
培训服务制度条款。“制度条款”需明确以下内容: ①员工正式参加培训前,根据个人和组织需要向培 训管理部门或部门经理提出的申请。 ②在培训申请被批准后需要履行的培训服务协约签 订手续。③培训服务协约签订后方可参加培训。
4.与有关协作方沟通联系:在招聘会开始之前,一定要与有关协作 方(包括招聘会的组织者、负责后勤事物的单位等)进行沟通。
5.招聘会的宣传工作:如果是专场招聘会,会前要做好宣传工作, 可以考虑利用报纸、广告等每体,或者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招聘会信 息。
6.招聘会后工作:招聘会结束后,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将收集到的 简历整理一下,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方式与应聘者取得联系。
通能力。结构合理的简历都比较简练,一般不超过两页。 2. 重点看客观内容:简历的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主观内容
和客观内容。在筛选建立时注意里应放在客观内容上。客观内容主要分 为个人信息、受教育经历、工作经历和个人成绩四个方面。
3. 判断是否符合职位技术和经验要求:在客观内容中,首先要注意 个人信息和受教育经历,判断应聘者的专业资格和经历是否与空缺岗位 相关并符合要求。
位评价是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所设的岗位的难易程度、责任大小 等相对价值的多少进行评价。
3.了解劳动力需求关系。了解企业所需人才在劳动力市场的惜缺性, 如果供大于求,薪酬水平可以低一点,如果供小于求,薪酬水平可以高一 点。
4.了解竞争对手的人工成本。为了保持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应进 行成本与收益的比较,通过了解竞争对手的人工成本状况,决定本企业的 薪酬水平。
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1. 从实践出发:岗位研究应该从实际工作的需求和实际操作中出发,重视实践性和针
对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
2. 客观全面:岗位研究应该客观、全面地对岗位进行调查和分析,包括岗位的任务要求、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以全面了解岗位的特征和要求。
3. 系统分析:岗位研究应该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分析,包括对岗位的组成要素、内部关
系和外部环境等的系统分析,以确定岗位的需求和职责。
4. 现代科学方法:岗位研究应该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包括观察、访谈、问卷调查、实
地调研、数据分析等方法,以获取准确的数据和信息,为岗位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5. 与相关岗位的对比研究:岗位研究应该将研究对象与其他相关岗位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其异同之处,以确定岗位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6. 与员工需求的对接:岗位研究应该重视与员工需求的对接,了解员工的能力、素质、兴趣等方面的需求,以确定岗位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为人才招聘、培养和激励提供依据。
7. 不断更新:岗位研究应该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变化,
岗位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需要及时调整和更新岗位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总之,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以实践为基础,客观全面地进行系统分析,运用现代科
学方法进行研究,并与员工需求对接,不断更新。
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岗位研究是组织管理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是为了帮助组织更好地了解员工的工作职责以及相关的工作任务,从而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其目的是通过了解员工对工作的态度和行为的特点,以及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本文将介绍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个领域。
一、基本原则1. 以员工为中心在进行岗位研究时,要以员工为中心,了解员工在工作中的各种情况,包括工作内容、流程、工作环境、收入福利等方面。
员工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员工的需求和认可程度对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
2. 尊重多样性人员的差异性非常大,如年龄、性别、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方面都有差异,因此在岗位研究中应该尊重多样性,考虑不同员工的需求和要求,充分考虑不同的职员类型。
3. 科学方法岗位研究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了解员工在工作中的需求,调查的方法应该是科学的、系统的以及客观的。
4. 统筹规划组织应该统筹规划,将岗位研究纳入到整个组织发展的计划中。
岗位研究结果需要以概览的方式呈现,以便正式的实施工作。
二、基本方法1. 调查问卷法这种方法允许员工发表对他们工作的看法。
调查中的问题应该探寻员工对职位的认知、任务、培训等方面。
最重要的是,成立调查及分析小组对数据作一个深入的分析。
2. 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观察员工在工作中的过程来确定工作的特点。
这种方法可以对工作流程、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因素做出详细的描述。
3. 采访法采访法是对员工进行个人采访,以了解他们对自己岗位的理解、对岗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提高效率的建议等方面的看法。
4. 测评法这种方法可以通在职人员能完成的测试和游戏来检测员工的技能。
该方法还包括观察员工任务的技能、分析员工的工作流程。
三、设置岗位研究过程中注意的要点1. 坚持问询在该过程中,需要与员工建立一个良好的互信关系,让员工能够诚实地表达对工作的态度。
2. 需要花费相对较多的时间岗位研究是一项需要花费相对较多时间的任务,应该充分准备及分配时间,并确保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完成。
企业岗位分析与设计原则
企业岗位分析与设计原则企业岗位分析与设计原则是指在企业组织中,对各个岗位进行分析,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并进行相应的设计,以达到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满意度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企业岗位分析与设计的原则。
一、岗位分析与设计的概念及重要性岗位分析是指对企业中各个岗位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明确岗位的职责、要求和工作流程等,为岗位的分配、组建和设定提供依据。
岗位设计则是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和设计岗位,使其适应企业组织的需要。
岗位分析与设计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对岗位的分析和设计,可以明确企业员工的职责和要求,避免岗位职责模糊不清,造成工作重复或工作遗漏的情况。
同时,科学合理的岗位设计也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效率和满意度,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
二、岗位分析与设计的原则1. 适应组织战略目标的原则:岗位分析与设计应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明确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使岗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目标服务。
2. 合理划分岗位职责的原则:岗位分析与设计应根据工作的性质、要求和流程等因素,合理划分岗位的职责,避免职责重叠或职责不清晰的情况。
3. 确定岗位需求的原则:岗位分析与设计要根据组织的发展需求,确定岗位的数量和需求,避免岗位过剩或岗位不足的情况。
4. 强调岗位之间的协作与配合的原则:岗位分析与设计应强调岗位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和协作配合性,避免各个岗位之间各自为战的情况。
5. 充分考虑员工的能力和特长的原则:岗位分析与设计要充分考虑员工的能力和特长,合理匹配岗位和员工,避免员工能力不符合岗位要求的情况。
6. 强调岗位发展与激励的原则:岗位分析与设计要强调岗位的发展潜力和激励机制,使员工对岗位充满激情和动力。
7. 规范化的原则:岗位分析与设计应遵循相关的规范和制度,确保岗位职责的规范和一致性。
8. 反馈与修正的原则:岗位分析与设计应及时反馈和修正,不断提高和完善岗位的设计,使其与企业的发展保持一致性和适应性。
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岗位研究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过对岗位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岗位所需的职责、技能和能力,为招聘、培训和绩效管理提供依据。
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下:1.系统性原则:岗位研究需要系统性地对岗位进行分析和研究。
首先,明确岗位的名称、职责和职级等信息。
其次,对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量、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等进行详细描述。
最后,确定岗位所需的技能、知识和能力等要求。
通过系统性的研究,能够全面了解岗位的要求,为之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2.透明性原则:岗位研究需要透明地进行。
即研究过程要公开、公正,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岗位研究应该对应岗位进行现场观察、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
3.标准化原则:岗位研究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方法。
可以参考职业分类标准、岗位分类标准和行业标准等,以确保研究的结果具有可比性和一致性。
在研究过程中,可以编制岗位调查表,明确研究的内容和所需的数据,以确保研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4.灵活性原则:岗位研究需要灵活地进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在进行岗位研究时,可能会发现实际情况与预期结果有差异,此时需要灵活调整研究的方向和方法,以确保研究的效果和准确性。
1.确定研究的目标和范围:明确需要研究的岗位和相关信息,确定研究的目标和范围,确定研究的时间和资源等。
2.收集相关信息:可以通过现场观察、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等方式,收集有关岗位的相关信息。
可以向岗位的现任工作人员、岗位的上级领导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和访谈,以获取相关信息。
3.分析数据: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总结。
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和图表等工具进行数据的展示和分析,以便于对岗位的要求和特点进行理解和分析。
4.编制研究报告:将数据和分析结果编制成研究报告,明确将岗位的职责、要求和技能等进行描述。
研究报告应该具有规范的格式和清晰的语言,以便于理解和运用。
岗位职责的职责与要求分析方法与技巧
岗位职责的职责与要求分析方法与技巧在职场中,每个岗位都有其独特的职责和要求。
对于求职者来说,了解和分析岗位职责的方法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分析岗位职责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求职者更好地准备应聘。
一、需求调研在分析岗位职责之前,有必要了解该岗位所在部门的发展状况以及公司的整体战略。
通过调研,可以了解到该岗位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对应的职责要求。
二、参考职位描述在招聘公告、职位描述或公司网站上,经常有相关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信息。
求职者可以借此了解该岗位所需的技能、经验和能力,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基础。
三、职责分解将岗位职责和要求细分为具体的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
通过将职责分解为小的任务,可以更好地理解每个工作环节的重要性以及所需要的能力。
四、工作流程分析通过分析工作流程,可以找出每个环节所需的职责和要求。
这有助于求职者了解每个环节的职责分工,更好地理解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
五、相关岗位对比对比不同公司或同一公司的类似岗位职责,可以发现共性与差异。
这有助于求职者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该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为自己的准备工作提供参考。
六、关键词分析透过职位描述和招聘广告中使用的关键词,可以了解该岗位所需的专业技术、领导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这有助于求职者明确自己所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在制定求职策略时有针对性。
七、编制能力矩阵将岗位职责和要求的关键指标整理成表格,帮助求职者更好地了解自己和该岗位的匹配度。
通过将自身能力与岗位要求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完善自我准备。
八、找到关键问题通过与该岗位相关人士的沟通和咨询,可以了解到该岗位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求职者可以根据这些问题,调整自己的思维和准备,更好地应对面试和工作中的难题。
九、实践和反思在准备面试和应聘过程中,求职者可以通过实践和反思,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
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反思可以帮助求职者更好地融入该岗位,并发挥最好的水平。
十、总结岗位职责的分析是求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工作分析与岗位研究
第2讲工作分析与岗位研究【本讲重点】工作分析与岗位研究的基本概念工作分析与岗位研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工作分析与岗位研究的原则与方法关于工作岗位研究的几点认识工作分析和岗位研究的基本概念岗位的概念与职位的区别1.岗位的定义在特定的组织中,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一名职工承担若干项任务,并具有一定的职务、责任和权限时就构成一个岗位。
岗位是职工职务、工作任务和责任、权限的统一。
◎一定的时间指的是一段时间内,可能两年或者三年。
也许因为做得好升职了,或者因为工作需要调动,或者被解聘了,不在这个岗位了。
所以,要求在一定时间之内。
◎一定的空间就是执行任务必定是在一个有限范围内。
如果在某家公司工作,一定是在这家公司内履行职责,不可能跑到另外一家公司去。
岗位是企业给予员工的任务、责任和权限的统一。
在岗位上,要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要负责任,要把工作做好。
如果做不好,可能会受到惩罚或者被解聘。
另外,领导会赋予一定的权限,有责便有权。
2.岗位和职位的区别人力资源管理经常讲到岗位和职位,岗位与职位在实际意义上相比较,没有太大的区别。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称为职位,什么情况下称为岗位呢?通常对于一些知识密集型企业或管理方面的岗位,叫做职位更恰当一点。
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或劳动密集型的岗位叫做岗位比较合适,例如工人就不要叫职位。
岗位的含义更广泛。
无论高层还是低层,都可以称为岗位。
低层次的人员称为职位就不太合适了。
工作分析与岗位研究的概念1.工作分析和岗位研究的定义工作分析与岗位研究是岗位分析、岗位评定和岗位分类等级等多项活动的总称。
它是以企业单位中各类劳动者的工作岗位为对象,采用科学的方法,经过系统的岗位调查,收集有关工作岗位的信息及科学的岗位分析、评定,制订出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岗位分类图等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文件,为员工的招聘、调配、考核、培训、升降、奖罚以及劳动报酬等提供客观依据。
工作分析与岗位研究简称工作岗位研究或岗位研究。
职位分析的原则与实施步骤
职位分析的原则与实施步骤1. 简介职位分析是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用于确定特定职位的职责和要求。
本文将介绍职位分析的原则和实施步骤,帮助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更好地进行职位分析。
2. 职位分析的原则职位分析的原则是指在进行职位分析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职位分析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职位分析的过程和结果应该客观、不带主观意识,准确地反映职位的实际要求和工作情况。
•全面性原则:职位分析应包括对职位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和详细的分析,包括职责、技能要求、知识背景、工作条件等。
•通用性原则:职位分析的结果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能够应用于类似职位的分析和描述。
•准确性原则:职位分析的结果应准确地反映职位的真实需求,避免主观臆断和误导。
•灵活性原则:职位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不同的职位需求进行调整和适应。
•参与性原则:在进行职位分析时,应积极引入职员、上级和同事的参与,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分析结果。
3. 职位分析的实施步骤职位分析的实施步骤是指进行职位分析时应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法进行的一系列操作和活动。
下面是职位分析的一般实施步骤:3.1 收集资料首先,需要收集与职位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包括公司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职位说明书、员工手册等。
这些资料可以作为职位分析的参考和依据。
3.2 确定分析方法在进行职位分析之前,需要根据职位的性质、职位级别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分析方法。
常用的职位分析方法包括工作分析法、问卷调查法、面谈法等。
3.3 进行工作分析工作分析是职位分析的核心环节,通过收集数据和信息,对职位的工作内容、职责、工作条件等进行详细分析和描述。
可以使用工作分析表、工作样本等工具进行工作分析。
3.4 确定职位要求在进行职位分析的同时,还需要确定职位的技能要求、知识背景、教育程度等。
通过分析职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明确职位要求的具体细节。
3.5 验证和修订完成职位分析后,需要将结果进行验证和修订,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我是AI文字生成器,以下是如何撰写“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一篇文档。
岗位研究是企业招聘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岗位研究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岗位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对该岗位所需能力、技能、知识以及工作特点等方面进行研究,为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体系提供依据。
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1. 综合比较原则:把同类岗位进行比较,寻找出不同的地方和岗位之间的相似点,从而得到该岗位的特点。
2. 善于归纳总结原则:在进行研究时,要善于总结和归纳,把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形成一张全面的蓝图。
3. 系统的原则:岗位研究要系统,以便于企业对该岗位的全面评估。
4. 目标的原则:岗位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企业能够根据此对该岗位进行有效的招聘和管理。
岗位研究的方法1. 职业分析法职业分析法是一种常见的岗位研究方法。
利用问卷或面试等方式,详细了解岗位以及岗位员工的性质、特点、工作方式等,包括员工的工作内容、职责、所需技能、教育等背景和经验。
2. 观察法观察法是另一种常见的岗位研究方法。
观察员工的工作流程、社交交互、工作环境和操作方式等,观察员工的能力和技能。
3. 文件分析法文件分析法是分析企业已有的记录来帮助岗位研究。
这包括有关岗位和员工的文件,如岗位说明书、工作绩效评估、工资水平记录和员工培训材料等。
4. 访谈法访谈法是通过组织对岗位员工、上级领导、同事等不同类型人员的面谈,对岗位员工的工作特点进行了解和总结。
总之,每个企业都需要精确的岗位研究来确定企业岗位架构和各个岗位职责,这对于企业的长期和短期成功都至关重要。
因此,岗位研究中必须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和方法,以获得最佳利益并确保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岗位职责明确与界定的原则与方法分析
岗位职责明确与界定的原则与方法分析一、背景介绍在一个组织内,不同的岗位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任务。
要确保组织的正常运转,就必须明确和界定各个岗位的职责。
本文将从岗位职责明确与界定的原则和方法两个方面展开。
二、岗位职责明确的原则1. 协同一致原则岗位职责的明确应与整体组织目标的实现相一致。
各个岗位的职责应该相互协同,共同完成组织的使命和目标。
2. 具体明确原则岗位职责应当具体明确,以便员工清楚理解和执行。
模糊的职责定义可能会导致员工产生困惑,影响工作效率和组织运转。
3. 动态调整原则随着组织的发展和变化,岗位职责需要进行动态调整。
当组织发生变革时,应及时调整岗位职责,确保组织在新的环境下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运作。
4. 公平公正原则岗位职责的界定应公平公正,不偏袒某个个体或群体。
每个岗位的职责应该合理、平衡,避免过度集中或分散权力。
5. 可操作性原则岗位职责应具备可操作性,即员工能够清晰地理解并能够按照规定的职责进行工作。
过于复杂或不切实际的职责定义会阻碍员工的工作效率,影响组织的运转。
三、岗位职责明确的方法1. 分析组织结构首先,需要对组织的结构进行分析。
通过了解组织的各个部门和岗位之间的关系和依赖,可以得出岗位职责的大体框架。
2. 制定岗位职责描述在确定了组织的岗位结构后,需要为每个岗位制定具体的职责描述。
职责描述需要清晰明确,包括工作内容、要求和目标等方面的信息。
3. 澄清岗位边界在确定岗位职责时,需要注意澄清岗位边界,避免岗位职责的重叠或冲突。
清晰的岗位边界有助于明确员工的职责范围,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能力。
4. 与员工沟通确定完岗位职责后,需要与员工进行沟通,确保他们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职责。
在沟通中,可以与员工一起讨论和调整职责,以便更好地适应组织的需要。
5. 定期评估岗位职责的界定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通过定期的职责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正,确保岗位职责与组织的需要保持一致。
岗位职责的明确化原则与方法
岗位职责的明确化原则与方法一、引言岗位职责的明确化是组织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帮助员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职责范围,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本文将探讨岗位职责明确化的原则和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二、明确岗位职责的重要性明确岗位职责对于组织和员工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对组织而言,明确的岗位职责可以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任务分工和协作。
对于员工而言,明确的岗位职责可以降低工作压力,明确工作目标,激发工作动力。
三、明确岗位职责的原则1.逐级明确原则:岗位职责应该依次逐级明确,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员工,每个人的职责都应该明确规定。
这有助于确保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职责范围,避免职责交叉和责任模糊。
2.职责分解原则:将一个大的任务分解成小的、具体的职责,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工作进展。
职责分解还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自己在整体工作中的作用和责任。
3.职责与权限一致原则:岗位职责的明确应该与权限相一致。
只有授予相应的权限,员工才能有效地履行岗位职责,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4.职责协调原则:不同岗位的职责之间应该相互协调,以实现组织整体的目标。
各个岗位的职责不应该相互冲突,要有良好的沟通和合作。
四、明确岗位职责的方法1.职责手册:建立一份详细的职责手册,清晰地记录每个岗位的职责范围、工作流程、工作目标等。
这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减少不必要的沟通和误解。
2.工作流程图:通过制作工作流程图,将每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可视化。
这有助于员工理解整个工作流程,识别瓶颈和改进点,提高工作效率。
3.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员工模拟执行自己岗位的职责。
这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职责,并及时纠正错误。
4.明确工作目标和绩效指标:为每个岗位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和绩效指标,使员工清楚自己工作的重点和要求。
这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五、明确岗位职责的挑战和解决办法明确岗位职责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如职责重叠、职责变化等。
岗位职责明晰的原则与操作方法的探究
岗位职责明晰的原则与操作方法的探究岗位职责明晰是一个组织内部高效运营的基本要求。
通过明确岗位职责,可以有效地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岗位职责明晰的原则和操作方法。
第一,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
一个组织的结构决定了各个岗位的设立和职责分工。
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应该满足两个原则:一是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二是保持适度的层级关系。
只有在良好的组织结构下,才能将责任明确地分配到各个岗位上。
第二,明确岗位职责的原则是一分为二。
岗位职责明晰的原则是将职责和权限分配到具体的岗位上,同时也要避免职责和权限的重叠。
明确岗位职责的原则是为了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降低工作的重复率,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确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和绩效考核体系。
明确的工作目标可以帮助员工了解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从而更好地分配工作时间和精力。
同时,设立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可以激励员工积极主动地履行岗位职责,提高工作绩效。
第四,建立沟通和协作的机制。
岗位职责明晰的前提是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
组织内部应该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沟通渠道和协作平台,以便员工之间可以及时分享信息、协调工作,实现协同效应。
第五,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岗位职责明晰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岗位职责也需要相应地调整和发展。
因此,组织应该给予员工必要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使他们能够适应工作内容的变化,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第六,建立有效的工作流程和制度。
明确的工作流程和制度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岗位职责,规范工作行为,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组织应该建立起合理的工作流程和制度,并对其进行持续的监督和完善。
第七,在招聘过程中注重岗位职责的匹配。
招聘适合的人才对于岗位职责明晰至关重要。
在招聘过程中,组织应该注重岗位职责的匹配,确保招聘到的人才具备完成岗位职责的能力和素质。
第八,定期评估和调整岗位职责。
组织应该定期评估岗位职责的实际执行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
企业岗位设置研究内容
企业岗位设置研究内容一、引言在一个企业中,岗位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员工的工作效能。
合理的岗位设置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并且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本文将围绕企业岗位设置展开研究,探讨岗位设置的目的、原则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
二、岗位设置的目的岗位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并且合理分配工作职责和权力。
通过合理的岗位设置,可以将企业的工作任务划分为不同的职能,使得各个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岗位设置也能够为员工提供明确的工作职责和发展方向,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三、岗位设置的原则1.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岗位设置应该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需求来进行,确保岗位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方向一致。
2.科学合理:岗位设置应该符合工作流程和工作职能的要求,确保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明确,避免职责重叠或者职责不清晰的情况出现。
3.灵活性:岗位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企业环境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4.公平公正:岗位设置应该公平公正,避免出现不公平的情况,例如同样的工作却分配给不同岗位的员工,或者某些岗位的工作负荷过重等。
5.可操作性:岗位设置应该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有效的执行和管理,避免过于复杂或者过于简单的设置,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岗位设置的具体操作方法1.确定岗位职能: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工作流程,确定各个岗位的职能和工作职责,确保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明确。
2.划分工作职责:将企业的工作任务划分为不同的职能,确保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避免工作重复或者工作遗漏的情况。
3.合理分配权力:根据岗位的职能和工作职责,合理分配权力和决策权限,确保每个岗位都能够按照职责范围内进行工作。
4.确定岗位级别:根据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职责的复杂程度,确定岗位的级别,以便进行薪酬和晋升的管理。
5.建立岗位评估机制:建立岗位评估机制,对岗位的工作效能进行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ifferent positions have their own specific rules of doing things, in order to make the work achieve the expected goal according to the plan and requirements.企业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正式版企业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正式版下载提示:此管理规范资料适用于团体或社会组织中,需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并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都有其具体的做事规则,目的是使各项工作按计划按要求达到预计目标。
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企业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一、岗位研究的对象岗位研究作为企业劳动人事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虽然与企业劳动人事管理学一致,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现代企业劳动人事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企业劳动过程及其组织中,人与物、人与事、人与人、人与组织的相互关系。
它的基本任务是:在深入研究和探索企业劳动过程中人与物、人与事、人与人、人与组织的相互关系,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为劳动组织的科学化,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岗位研究的对象是企业中需要由人来承担的劳动岗位。
岗位是指企业赋予每个职工的职务、工作任务以及所担负的责任和权限。
岗位是职工职务、工作任务和责任、权限的统一。
岗位是以“事”为中心,将工作任务、责任分派给每个职工。
因此,岗位可能由职工长期或短期专任、兼任,也可能出现空缺。
岗位研究所考察的岗位,涉及的范围很广,既包括企业中的生产岗位、服务岗位,也包括技术岗位、管理岗位,以及中上层领导岗位。
岗位研究的中心任务是为企业劳动人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人事相宜,人称其职,人尽其才”。
二、岗位研究的基本原则为了提高岗位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靠性,在组织实施中应注意遵守以下原则:(一)系统原则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要素所组成的,处于一定环境条件中,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其中各个要素可以是单个事物,也可以是一组事物构成的小系统。
每一个系统又可成为一个更大规模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人类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它是由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社会大系统中又包含许多中系统、小系统和更小系统。
一个组织、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岗位就是一个系统。
它们是由这一组织、单位或岗位独立承担的各种各样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任务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一个系统具有以下特征:1.整体性。
系统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集合,而是各个要素按照同一目的,根据一定的规则活动的集合体,而是各个要素按照同一目的,根据一定的规则活动的集合体,它要以整体观念来协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使系统的功能达到最优化。
2.目的性。
系统都具有某种特定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系统,总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存在,没有目的性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系统。
决定一个系统并区别于其他系统的标志,是他们的基本目的不同。
3.相关性。
在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具有某种相互依赖的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秩序和运动规律。
4.环境适应性。
系统所处的外部环境都是有规律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系统必然要与环境产生某种交换(物质、精神、能量、信息等方面)。
因此,人们要研究系统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从系统的具体形态来看,它表现为:(1)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
(2)实体系统与概念系统。
前者是以矿物、生物、机械、能量等实体构成的系统,后者则是由概念、原理、原则、制度、程序等观念所构成的系统。
现实生活中的系统往往是两者的结合。
(3)动态系统与静态系统。
(4)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
任何一个完善的组织、单位都是一个相互独立的系统。
因此,在岗位研究中,应从系统论出发,将每个岗位放在组织系统中,从总体上和相互联系上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
(二)能级原则能级是指组织机构中各个岗位功能的等级,也就是岗位在组织机构这个“管理场”中所具有的能量等级。
一个岗位能级的大小,是由它在组织中的工作性质、繁简难易、责任大小、任务轻重等因素决定的。
功能大的岗位,其能级就高;反之,就低。
一般来说,在一个组织、单位中,岗位能级从高到低,可区分为四大层次: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操作层,并呈上小下大的梯形分布状况。
(三)标准化原则标准化是现代企业劳动人事管理的基础,也是有效地推行各项管理的重要手段。
现代化企业,不仅要实现产品设计、工艺、质量、销售等项生产活动中的标准化,还要促进企业管理的标准化。
企业管理的标准化,就是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需要统一的各种管理事项,制定成标准或标准性质的技术文件并加以贯彻实施的活动。
标准化表现为简化、统一化、通用化、系列化等多种形式和方法。
岗位研究的标准化表现为岗位分析、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因素、指标的标准化,岗位研究各项成果——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等人事文件的标准化。
(四)优化原则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使系统的目标函数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
优化的原则不但要体现在岗位研究的各项工作环节上,还要反映在岗位研究的具体方法、步骤上。
例如,在一个组织系统中,为了实现其总目标和总功能,必须设置一定数目的岗位,而岗位设置的决策应体现优化原则,即以最低数量岗位设置,谋求总体的高效率化,确保系统目标的实现。
再如,岗位评价方法很多,在具体实施中到底采用哪种方法,这就需要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优选优化。
三、岗位研究的方法任何一项专项研究都需要有正确的科学方法,岗位研究的方法取决于它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和目的。
虽然任何科学研究都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并不能替代专业研究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
在岗位研究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调查研究的方法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步骤地去考察某一现象总体,收集必要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各种因素及相互关系,以掌握现象的性质、特征以及运动规律性。
它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调查研究方法的适应范围很广泛,调查方式多种多样,如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个案调查,等等。
一般常用的调查方法有:参与法、观测法、问卷法、访问法、通讯(信)法,等等。
(二)数量分析的方法运用现代数学、统计学等数量方法,对经济进行数量分析,从而判定经济过程和各种因素属性的数值(或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
在岗位分析与评价的过程中需要采用模糊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以及社会经济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岗位进行量的分析。
不过,应当指出,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只有对事物的质作出准确的分析,才能进行量的精确分析。
质的分析是要判定经济现象和过程所具有的各种因素、属性。
采用数量分析的方法,并不排斥质的分析方法,量的分析是质的分析的延伸,只有在质的分析基础上进行量的分析,才能加深对质的认识。
(三)心理学的方法由于岗位研究与工业心理学及其分支劳动人事心理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对岗位进行分析、评定时,也需要采用心理学的一些方法。
例如,(1)测验法。
它是通过测验(考试、测试)来测量受试者的智力水平以及个性特征差异的方法。
心理测验包括能力测验、成绩测量、品格测验等类别。
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使用器械、实物;另一种是使用文字或图形等。
(2)观察法。
包括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它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来考察心理现象,掌握情况,进行分析,找出规律。
有效的观察,除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需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目的,有关被观察对象的知识,对客观事物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以及记录、整理材料的正确方法。
(3)评定量表法。
即采用不同量表方式进行心理测量、评定的方法。
具体有四种量表方式:①称名量表,亦称类别量表,以测量类别记分。
②顺序量表。
这种量表既没有相等单位,又没有绝对零,只要求在若干项目中按一定标准排列出等级次序。
③等距量表。
该表测量水平高,采用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
它以间距相等的记分点对心理特征作出测量,常见的是五点或七点量表。
④等比量表。
该量表除含有上述三种量表的特征外,还有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绝对零点。
该表的测量水平最高。
(四)其他科学的方法在现代经济科学的研究中,新的观察、分析比较和控制的方法、手段、工具正在大量涌现。
例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以及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应用,使经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了巨大的进步。
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经济管理中原来无法处理的庞大繁杂的原始数据能够得到处理和贮存,并可以随时调用。
在岗位研究中,应当注意学习、吸收和应用当代科学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方法,从而提高岗位研究成果的精确性、可靠性和可行性。
篇2:企业岗位研究的概念和作用企业岗位研究的概念和作用一、岗位研究的基本概念岗位研究是岗位分析、岗位评价和岗位分类分级等项活动的总称。
更确切地说,它是以企业单位中各类劳动者的工作岗位为对象,采用科学的方法,经过岗位调查和有关工作岗位信息的收集,以及科学的岗位分析、评定,制定出岗位规范、工作说明书、岗位分类图等各种人事管理文件,为劳动力的招收、调配、考核、培训、升降、奖惩,以及确定劳动报酬提供客观依据。
在系统阐述岗位研究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之前,必须对岗位研究所引用的各种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名词术语,逐一加以说明,并力求统一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1.任务。
指为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进行的一项活动。
例如,工人将若干物料运送到某一工作地点;会计员登记一笔帐目;打字员打印好一份文件。
在一定时间内需要由一名职工承担一系列相同或相近似的任务时,一个工作岗位也就产生了。
2.职务。
指对职工所应承担任务的规定。
它与职位的不同点在于强调所承担的任务内容,而不是任务的地点。
3.责任。
指份内应做的事,亦即是职工在职务规定的范围内应尽责尽职、保质保量地进行劳作,完成任务。
4.职责。
职务与责任的统一。
专指须由一名职工担负的各项任务组成的工作活动。
例如企业劳动科的工资管理员的职责之一是:“定期进行工资调查”。
这一职责由下列任务组成:(1)设计工资调查表;(2)发给被调查单位;(3)对调查表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说明;(4)按期收回调查表;(5)进行汇总、整理;(6)写出分析报告。
5.岗位。
亦称职位。
在特定的组织中,在一定的时间内,由一名职工承担若干项任务,并具有一定的职务和责任、权限时,就构成一个岗位。
“职位”一词,其含义与“岗位”基本相同,专指一定组织中承担一定职责的职工位置。
它与职务的不同点在于强调承担某类任务的人员数量以及具体劳动的地点(位置)。
不过,“职位”一词多见于机关、团体、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而在我国企业劳动人事管理中,更广泛使用的是“岗位”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