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

合集下载

心肺脑复苏CPRC的现代概念

心肺脑复苏CPRC的现代概念
心肺脑复苏cprc的现代概念
目录
CONTENTS
• 心肺脑复苏CPRC的概述 • 心肺复苏(CPR) • 现代心肺复苏技术 • 脑复苏 • 心肺脑复苏的未来展望
01 心肺脑复苏CPRC的概述
CHAPTER
CPRC的定义
CPRC
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是一 种紧急医疗技术,用于在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的情况下, 通过人工方式恢复患者的生命体征。
CPRC的历史与发展
1950年代
心肺复苏术开始得到广泛研究 和推广,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成为主要抢救措施。
1960年代
随着体外电除颤技术的出现, 心肺复苏的存活率得到显著提 高。
1970年代
开始强调胸外按压的质量和连 续性,以及在复苏过程中使用 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
1980年代至今
心肺脑复苏的概念逐渐形成和 完善,强调在复苏过程中对患 者大脑的保护和整体生命体征
脑复苏的目的是尽快恢复大脑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以减 少脑细胞的死亡和损伤,从而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大脑功能 。
脑复苏的策略
早期识别和启动急救系统
在发现心脏骤停后,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启动急救系统。
心肺复苏
在等待专业救援人员到来之前,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以维持大脑 的氧气供应。
低温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保护大脑,需要进行低温治疗,以降低脑细胞 的代谢率和氧气需求。
心肺脑复苏的普及和教育
公众教育和培训
心肺脑复苏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技 能,需要广泛普及和培训,未来 的工作重点将放在提高公众的心 肺脑复苏知识和技能上。
专业人员培训
对于专业人员来说,心肺脑复苏 技能也是必备的,未来的培训将 更加注重专业人员的技能提高和 知识更新。

心肺复苏新技术解析

心肺复苏新技术解析

心肺复苏新技术解析近年来,心肺复苏技术在医学领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

新的技术和方法的引入,为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提供了更大的机会。

本文将对一些心肺复苏的新技术进行解析,以增进对这些技术的理解和运用。

一、自动化体外心肺复苏机 (A-CPR)自动化体外心肺复苏机 (A-CPR) 是近年来针对心肺复苏过程中的复苏质量进行改进的一项新技术。

传统 CPR 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手动控制胸外按压和人工给氧,然而,由于人力操作的不稳定性和疲劳,CPR 过程往往无法持续并保持足够的深度。

而 A-CPR 则通过机器人技术和智能算法,能够以恒定的力度和频率进行胸外按压,并配备呼吸机进行持续的氧气输送。

A-CPR 的应用显著提高了胸外按压的质量和稳定性,从而增加了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机会。

二、冷却治疗 (Therapeutic Hypothermia)冷却治疗是一种通过降低心脏骤停患者的体温来减轻脑损伤和促进神经恢复的方法。

该技术通过将患者的体温降低到32-34摄氏度的范围内,并维持一定的时间,以保护和预防脑细胞受损。

冷却治疗通过减缓新陈代谢和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地提高了心肺复苏后神经学存活率。

在新生儿复苏中,冷却治疗已成为常规的抢救措施,并逐渐在成人心脏骤停患者中得到应用。

三、机械辅助胸外心肺复苏机械辅助胸外心肺复苏是指采用机械装置代替人工胸外按压,实现持续、稳定、无疲劳的胸部按压。

其中,最常用的机械辅助装置是机械胸外按压装置 (Mechanical Chest Compression Device)。

该设备通过设定的力度和频率进行胸外按压,并能够提供连续不间断的按压,不受人的体力疲劳的限制。

机械辅助胸外心肺复苏可以保持一致的按压深度和频率,从而提高复苏质量,并持续地为心脏提供血流。

该技术尤其适用于长时间的心肺复苏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四、药物治疗的创新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药物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针对心脏骤停患者的药物治疗也出现了一些创新。

最新心肺复苏新进展PPT课件PPT课件

最新心肺复苏新进展PPT课件PPT课件
到心电除颤仪和监护仪到达。在监护时发现为室颤或室 速时,可给予1次电击除颤,仅给1次,然后继续做胸外 按压。 ③ 除儿童、溺水和过敏者外,其他可省略通气,先 做5个周期CPR。因为儿童患者、溺水及过敏者的心脏 停搏主要是气道阻塞,因此通气是主要的。
7 胸前捶击
胸前捶击治疗室速安全、有效、可靠。在19项研究 中,有14项显示胸前捶击使室速转为窦性占49%,5 项显示无效者占41%,引起室速恶化者占10%。对 于室速,如除颤仪快速到位,可选择除颤;如无除 颤仪,可选择胸前捶击。因此,胸前捶击可以推荐 作为心脏停搏表现为室颤、室速在电除颤未到位时 施行的治疗措施。
10. 心肺复苏时的药物应用 ⑴ 肾上腺素:1 mg静脉推注、每3分钟1次仍是
首选。
⑵ 血管加压素:对难治性室颤,与肾上腺素相比, 血管加压素作为CPR一线药物效果好。2个剂量的 血管加压素+1 mg肾上腺素优于1 mg肾上腺素,2 种药物合用效果可能会更好。对于无脉电活动 (PEA),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均未被证明有效。
⑶ 碱性药物:在CPR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可 使用碱性药缓冲剂。在高级生命支持时,使用碳酸 氢钠是安全的。对高钾血症所致的心脏停搏或威胁 生命的高血钾,应用碳酸氢钠是有效的。对三环抗 抑郁药导致的心脏毒性(低血压、心律失常),使用 碳酸氢钠可预防心脏停搏。
⑷ 镁:心脏停搏时的镁治疗未能改善自主循环重建 或出院生存率。镁可能对缺镁致室性心律失常或扭 转性室速有效。
⑵ 复苏后48小时常有高热。体温升高使神经损伤 危险性增加,并发症和死亡率增加。降温对复苏病 人有益,可行物理或药物降温。
⑶ 复苏后,48小时连续使用镇静剂可引起肺炎并 发症。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可能对CPR术后有益, 但易引起呼吸道阻塞,造成肺炎。建议镇静剂应间 断使用或12~24小时后停用。

心肺复苏新进展.ppt

心肺复苏新进展.ppt
37
CPR标准用药
室颤:
肾上腺素1mg,每3~5分钟重复一次 或血管加压素40iu,单次用药
+
胺碘酮300mg,每3~5分钟重复150mg 或利多卡因50~100mg,每3~5分钟重复 一次。
38
CPR标准用药
心室停搏与电机械分离:
肾上腺素1mg,每3~5分钟重复一次
+
阿托品1mg,每3~5分钟重复一次
A: Airway B: Breathing C: Circulation
5
问题
口对口通气在急救中能否普及? 口对口通气真的有效吗?
6
口对口通气情况调查
1, 大多数院前急救人员不愿对陌生人作 口对口人工通气。
Ornato JP et al 1990
2, 45%医生和80%护士不愿对陌生人作 口对口通气。
10
新指南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加入你不愿 意做口对口通气,则应立刻开始胸 外心脏按压。现有资料证明,及时 单做胸外心脏按压,其预后要比完 全没有CPR好得多。
11
新指南
如果你愿意做口对口通气,其 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例为15:2,胸 外心脏按压的频率为100次/分。
12
Case
患者在10分钟内送到了医院抢救室, 请问:
No.%Biblioteka No. %ROSC 37 出院率 5
13
22
8
1.7 3
1.2
Callaham ML et al: JAMA 1992;268;2667
30
肾上腺素应用剂量
0.2mg/kg(N=648) 1mg(N=632)
No.
%
No. %
ROSC 217 出院率 31

2024年心肺复苏最新研究报告

2024年心肺复苏最新研究报告

2024年心肺复苏最新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对2024年心肺复苏(CPR)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综述。

报告内容包括CPR技术和设备的发展、CPR效果的评估、复苏后护理以及与CPR相关的各类临床实验和案例研究。

本报告旨在为急救医疗人员、研究人员和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最新的CPR 研究进展,以期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1. CPR技术和设备的发展1.1 按压深度和频率的优化最新的研究发现,CPR按压深度和频率的优化对复苏成功率具有重要影响。

对于成人患者,建议按压深度为5-6厘米,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

此外,研究发现,按压节奏的一致性和深度的一致性对于提高CPR效果至关重要。

1.2 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的协调最新的研究推荐,在进行CPR时,应尽量保证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的协调。

对于成人患者,每次人工呼吸的时间应控制在1秒以内,以确保胸外按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1.3 CPR辅助设备2024年的研究表明,CPR辅助设备如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和负压辅助通气设备(VAVD)等在提高复苏成功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设备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可用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2. CPR效果的评估2.1 大脑功能评估最新的研究强调,在CPR后应尽早进行大脑功能评估,以判断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意识状态评估、神经电生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2.2 心脏功能评估CPR后,心脏功能的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心脏电生理功能、心脏超声和心脏磁共振等检查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全面评估心脏复苏后的功能状态。

3. 复苏后护理最新的研究强调了复苏后护理的重要性。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复苏后护理应包括:脑保护措施、循环支持、呼吸支持、营养支持、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等方面。

4. CPR相关的临床实验和案例研究2024年的研究报告涵盖了大量的CPR相关临床实验和案例研究。

这些研究涵盖了CPR技术的改进、复苏药物的应用、CPR辅助设备的使用、复苏后护理方案的优化等方面。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终止指标

①病人已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②确定病人已死亡;
③心肺复苏进行30分钟以上,检查病人仍无反 应、无呼吸、无脉搏、瞳孔无回缩。
正确的BLS操作对生命支持非常有效,但即使操作正 确,CPR仍然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正确操作可 减少并发症发生,但不能被完全避免。
基本心肺复苏(BLS)的并发症
三、延续生命支持(PLS)
是在患者恢复自主心跳后继续加强对重要生 命器官维护尤其是脑功能保护的过程,因此, 脑复苏是复苏的最终目标。
2005版与2010版的区别
1.生存链的变化
生存链2005版
早打电话
生存链2010版
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 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 压 快速除颤 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已经建立人工气道的病人,2人行CPR,使用 球囊面罩提供呼吸(10-12次/分),成人潮气量约 为500—600ml(6-7ml/kg)。
人工球囊
气管插管
每次吹气量为500-600ml;大于1000ml可造成胃 大量充气; 通气频率为10-12次/分(有高级气道); 心脏按压与呼吸之比,无论单人或双人复苏均 为30:2; 口对口呼吸只是临时紧急措施,如果在医院应马上 争取气管插管,以人工气囊挤压或人工呼吸机辅助 通气; 简易面罩呼吸气囊可代替口对口呼吸; 无高级气道通气时:8—10次/分; 严重COPD伴有呼气阻力增加者应6—8次/分; 氧浓度>40%,氧流量应>10—12次/分或吸纯氧。

胸外按压---按压损伤

心肺脑复苏注意事项
在诊断和抢救心脏呼吸骤停者时,如突发 出现意识丧失,昏迷,全身紫绀,颈动脉博动 消失,就应立即进行CPR,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不要等到静听心音有无才开始抢救; 2 .不要等到以上判断心脏骤停的各项指标 都具备才开始抢救; 3 .不要等到心电图证实才开始抢救。

CPR进展

CPR进展

心肺复苏新进展急诊内科毛丽英教学目标: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规程。

熟悉基础生命支持阶段的新观点。

了解心肺复苏的定义。

心肺复苏发展历史1936年动物模型的建立(Negovsky)1956年电除颤(Zoll)1958年口对口呼吸(Peter safar)1960年胸外心脏按压(Kouwenhoven)1961年定义了CPR(Peter safar )1966年CPR标准化(美国科学院)1974年AHA(美国心脏协会)开始制定CPR标准 1985年定义为心肺脑复苏(CPCR)心肺复苏的定义心肺复苏(CPR),是指对心脏骤停所采取的旨在恢复生命活动和智能的一系列及时、规范有效的抢救措施。

CPR中基础生命支持,仍是2005国际CPR指南中讨论和关注的重点。

CPR国际通用九步法按英文字母词前顺序缩写排列为:A:airway—开放气道B: Breathing —人工呼吸C:Circulation—人工循环D:Defibrillation—(电除颤)或Drug—药物治疗 E:ECG—心电监护F:Fibrillation—除颤G:Gauge—估计分析H:Hypothermia—低温保护脑I: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心脏骤停的定义心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搏,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循环突然终止,引起全身组织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心脏骤停不同于任何慢性病终末期的心脏停搏,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病人有可能存活。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1、突然意识丧失,或在短暂的抽搐后出现意识丧失。

(停搏10-15秒)2、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

3、呼吸断续呈叹息样或停止。

(停搏20-30秒)4、皮肤苍白或紫绀。

(停搏60秒)5、瞳孔散大,对反射消失。

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 心室颤动:心电图表现QRS 波群消失,代之以连续而快慢不规则、振幅不一的室颤波。

心肺脑复苏最新进展

心肺脑复苏最新进展

Rats, dogs,and pigs are not humans!
-Dr.Peter safar
人体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 CC only CC+V 241 279 ROSC% 40.2 34.1 Survival% 14.6 10.4
Hallstrom AP et al: N Engl J Med 2000;342:1546
大量实践表明,4 min 内进行复苏者可能 有50 %人被救活;4 min~6 min 开始进 行复苏,可能有10 %的人被救活;超过6 min 者存活率仅4 %;10 min 以上开始进 行复苏者,存活率可能更低。
ABC 方案。①A (assessment + airway) 判断 和畅通呼吸道。 ②B(breathing) 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口 对鼻人工呼吸或口对“S”通气管进行通气。如 在院内,即应用气管插管行呼吸机辅助呼吸与输 氧,纠正低氧血症。 ③C(circulation) 人工循环:心肺复苏时胸外心 脏按压,产生的血压和心排出量对复苏成功及病 人的预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
2000 年心肺复苏指南仅将血管加压素作 为肾上腺素的备选药物。已发表的临床 试验结果还难以令人满意。因此, 要全面 认识和明确血管加压素在CPR 中的作用 和地位, 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溶栓治疗
大约50 %~70 %的院外猝死的患者, 其 病因为急性心肌梗死(AMI) 或大面积肺栓 塞( PE) 。
血管加压素在CPR 期间的应用
基础研究表明, 与肾上腺素相比, 血管加 压素能够更好地增加重要器官功率 和复苏后的神经功能。
较大规模( n = 200) 的血管加压素和肾 上腺素进行院内复苏的比较研究显示, 血 管加压素在患者成活出院、1 h 生存率和 神经功能恢复方面较肾上腺素没有任何 优越性 。

心肺复苏的新措施新进展

心肺复苏的新措施新进展
心肺复苏的新措施新进展
哈医大四院 心内科 李学奇 张丽丽
整理课件
概念
心跳骤停: 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有效搏动停止,心脏排 血功能突然终止。表现为:意识丧失;大动脉搏 动消失;呼吸停止。心电图:心室颤动、心室静 止、电-机械分离
整理课件
指南的变迁
1956年:Peter Safar 和James Elam 提出口对口人工呼吸 1960年:Kowenhoven提出封闭式胸部按压(Closed chest cardiac massage) 1966年:美国AHA发布首个心肺复苏指南 2000年:第一部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公布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更新 2010年:同时发表于《Circulation循环》和《Resuscitation
整理课件
机械心肺复苏装置
多种机械心肺复苏装置已成为近期临床研究重点
使用这些装置开始治疗(即应用和摆放装置)有可 能延误或中断为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所以 应对施救者进行培训以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或除颤 过程的中断
为院外心脏骤停成人使用阻力阀装置可提高恢复自
主循环的几率和短期存活率,但并未提高心脏骤停整理Βιβλιοθήκη 件先给予电击与先进行心肺复苏
2010(重新确认的 2005 版建议):
院外心脏骤停且现场有 AED时,应从胸外按压开始 心肺复苏,并尽快使用 AED
在医院和其他机构使用现场的 AED 或除颤器治疗心 脏骤停的医务人员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且尽早 使用准备好的 AED/除颤器
整理课件
先给予电击与先进行心肺复苏
实施高级气道管理后,可继续进行胸外按压 (速率 为每分钟至少 100 次)且不必与呼吸同步
之后,可按照大约每 6 至 8 秒钟 1 次呼吸的速率 进行人工呼吸(每分钟大约8至10次呼吸)

2024年心肺复苏指南

2024年心肺复苏指南

2024年心肺复苏指南《2024 年心肺复苏指南》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急救技能,在关键时刻能够挽救生命。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心肺复苏的指南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2024 年心肺复苏指南的出台,为我们提供了最新、最权威的操作标准和指导。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什么心肺复苏如此重要。

当一个人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大脑等重要器官会在短短几分钟内因为缺氧而遭受不可逆的损伤。

如果在这“黄金时间”内能够及时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就有可能恢复心跳和呼吸,为后续的医疗救治争取宝贵的时间,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机会。

2024 年心肺复苏指南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更新和强调。

在判断意识和呼吸方面,指南建议采用更快速和准确的方法。

施救者应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喊,同时观察胸部是否有起伏来判断呼吸。

如果在 10 秒内无法明确判断,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对于按压的位置和手法,指南明确指出,按压点应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段。

施救者双手交叠,用手掌根部进行按压,按压深度至少为 5 厘米,但不超过 6 厘米,按压频率为每分钟 100 120 次。

要注意保持按压的连续性和规律性,让胸廓充分回弹,以提高按压效果。

人工呼吸也是心肺复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进行人工呼吸时,要确保气道通畅,清除患者口鼻中的异物。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鼻子,用嘴覆盖患者嘴巴,缓慢吹气,每次吹气持续 1 秒以上,观察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

每按压 30 次进行 2 次人工呼吸。

在心肺复苏的过程中,尽早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能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

AED 能够自动分析患者的心律,并在需要时给予电击除颤。

如果现场有 AED 设备,应尽快获取并按照设备的语音提示进行操作。

此外,团队协作在心肺复苏中也非常关键。

如果有多人在场,应明确分工,有人负责按压,有人负责人工呼吸,有人负责拨打急救电话和寻找 AED 等。

2024版心肺复苏更新指南

2024版心肺复苏更新指南

2024版心肺复苏更新指南心肺复苏(CPR)是一项关键的急救措施,用于挽救发生心脏骤停的人的生命。

为了提高CPR的效果和成功率,国际心脏心肺复苏联盟(ILCOR)在2024年发布了最新的CPR更新指南。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这些新指南的一些重要内容。

首先,2024年版CPR更新指南强调了早期CPR的重要性。

与以往不同,新的指南建议在发现心脏骤停后,应该首先进行30秒的观察,然后立即开始进行胸外按压,而不是先进行两次清醒呼吸。

这是因为在心脏骤停发生后的几秒钟内,心脏仍然具有残余功能,持续的胸外按压能够为心脏提供持续的血液流动,从而延迟脑部缺氧的时间,提高患者生存的机会。

其次,新的指南强调了胸外按压的质量。

传统上,CPR中的胸外按压要求按压深度为至少5cm,但新的指南推荐将压缩深度提高到至少5cm,最大可达6cm。

此外,新指南还建议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而非以往的100次。

这些调整的目的是提高胸外按压的质量,确保足够的血流量到达心脏和大脑,从而增加生存机会。

第三,新的指南明确了CPR中使用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率。

与以往不同,新的指南建议在成人患者中,可以进行连续的胸外按压,而不需要进行人工呼吸。

这是因为胸外按压已经被证明是最关键的CPR步骤,持续进行可提供更好的血流量。

人工呼吸仍然建议在特定情况下使用,如专业急救人员的到达、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以及进行气管插管等。

最后,新的指南提出了检测心律和除颤时的一些新的建议。

例如,指南建议尽早进行心律检测,以便尽早发现可电除颤的室颤和室速,并进行快速的电除颤。

此外,可考虑在未经过预期效果的CPR后使用最小化的中断推算放电。

这些调整的目的是尽早识别和治疗可电除颤的心律紊乱,以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2024年版心肺复苏更新指南对早期CPR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建议尽早开始进行胸外按压,并注重提高按压质量。

同时,指南还调整了CPR中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率,建议在成人患者中可以进行连续的胸外按压。

最新心肺复苏的新措施新进展

最新心肺复苏的新措施新进展

心肺复苏的普及与提高
心肺复苏的普及
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掌握心肺复苏技能 。例如,在中小学开设心肺复苏课程、在公共场所设置心肺复苏设备等措施, 都可以提高公众的心肺复苏意识和技能水平。
心肺复苏的提高
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生存率也在 不断提高。例如,采用更科学的按压手法和更先进的除颤技术,可以提高心肺 复苏的成功率。
急救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急救医疗技术的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急救医疗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例如,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 人工心肺装置、利用机器人技术进行远程心肺复苏等。这些技术的出现,为心肺 复苏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急救医疗技术的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急救医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例如,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心电信号进行分析,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利用大数据技术对 急救医疗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高急救医疗的质量和效率。
最新心肺复苏的新措施新进展
汇报人: 2023-11-27
contents
目录
• 心肺复苏简介 • 心肺复苏的新措施 • 心肺复苏的新进展 • 心肺复苏的未来展望 • 心肺复苏实践与案例分享
01
心肺复苏简介
心肺复苏的定义
01
心肺复苏是一种急救技术,通过 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来维持人体 呼吸和循环功能。
者手中。
远程心肺复苏技术
远程操作
远程心肺复苏技术允许医护人员在远程对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通过实时视频和数据传输,实现精准有效的救治。
培训新技术
远程心肺复苏技术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新的培训机会,通过模拟实战 环境,提高他们的技能和操作水平。

最新心肺复苏的新措施新进展

最新心肺复苏的新措施新进展
心肺复苏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断发展演变,目前已经成为了全球通用的急救 技术。
现代心肺复苏技术不仅注重胸外按压的力度和频率,还强调人工呼吸的重要性和操 作规范。
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心肺复苏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02
心肺复苏的新措施
新型心肺复苏器
自动体外心肺复苏器
无线遥控心肺复苏器
心肺复苏的普及和培训
培训教材的更新
更新心肺复苏的培训教材 ,加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 临床实践经验。
多样化培训方式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 方式,开展多样化的心肺 复苏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
定期复训与考核
对已经接受过培训的医护 人员进行定期复训和考核 ,确保其技能得到保持和 提高。
心肺复苏的科研与临床实践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可用于长时 间心肺功能衰竭的过渡治疗, 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
自动心肺复苏仪
自动心肺复苏仪可自动判断心搏 骤停并启动心肺复苏,同时监测
生命体征,提高复苏成功率。
自动心肺复苏仪可减少施救者的 体力消耗,提高救援效率。
自动心肺复苏仪的使用可提高公 众心肺复苏的普及率,提高生存
率。
03
复苏能够极大地提高生存率。因此,心肺复苏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对于公
众安全和急救至关重要。
02
历史与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心肺复苏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中,国际
复苏联盟(ILCOR)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心肺复苏技术
的全球传播和应用。
03
最新进展
近年来,心肺复苏技术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包括更高效的复苏设备、
心肺复苏的生存率提高
早期启动急救系统
提高心肺复苏的生存率的关键在于早期启动急救系统。通过普及急救知识,让更 多人了解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和启动方式,有助于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救治。

心肺复苏进展

心肺复苏进展

03
婴儿:<1岁
04
新生儿:刚出生后第1h,还未离开医院的小孩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年龄的划分
TIME=LIFE
心跳呼吸骤停是最紧急事件。心跳一旦停止,全身血液循环立即停止,脑组织、心肌组织及全身各脏器缺血、缺氧,很快出现功能丧失和细胞坏死。一般来说,心跳停止后出现下列变化: 10Sec----意识丧失 30Sec----呼吸停止 60Sec----瞳孔散大固定 4Min ----糖无氧代谢停止 5Min ----脑内ATP枯竭 6Min ----脑神经不可逆病理变化 因此,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应在6Min内迅速给予基础生命支持术。
心肺脑复苏进展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目 录
概 述 基础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术 电除颤 气道梗阻的处理——Hemilich手法 进一步生命支持
现代心肺复苏发展历程
现代CPR和eCC方法在50-60年代期间逐步形成; 1956年首次记载除颤器的应用; 1958年,口对口人工呼吸; 1960年,公布胸外按压对恢复心脏骤停者的循环是有效的方法;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人工呼吸+胸外按压; 1974年,美国心脏协会开始制定了心肺复苏指南; 1980、1986、1992、2000年多次修订再版; 2005年1月22-29日修订,2005年12月13日的Circulation上刊出
基础生命支持基本程序7---人工呼吸(Breathing,B)
口对鼻人工呼吸 适用于口部外伤或张口困难的患者。
其他人工呼吸方法 (1)口对气管造口人工呼吸; (2)口对阻隔装置人工呼吸; (3)口对面膜人工呼吸; (4)口对面罩人工呼吸。 (5)球囊面罩人工呼吸 如果气道开放并且没有漏气(如面罩 和面部密闭良好),每次挤压的容量在1L的球囊为1/2到2/3,在2L的球囊为1/3。

心肺复苏研究的若干新进展

心肺复苏研究的若干新进展

心肺复苏研究的若干新进展作者:李春盛吴彩军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年第01期自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与心血管病急救(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ECC)指南(简称国际CPR指南)修订已经三年时间,每次指南的实践和推广,都会引起新的研究热点和理论争议。

随着循证医学与转化医学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CPR的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 通气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2010年国际CPR指南将成人和儿童(不包括新生儿)基本生命支持修订为“胸外按压-打开气道-人工呼吸”,将有效持续的胸外按压提高到CPR的首要位置[1]。

CPR基础生命支持中的通气与按压比一直没有循证医学的证据。

按压与通气比从1992年5∶ 1,2000年15∶ 2一直到2005年和2010年30∶ 2的指南修订。

其目的是增加在实施心肺复苏过程中血液循环中断的血氧含量,但是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在CPR时是否需要进行通气。

研究表明,按压时不进行通气较按压时通气可以使研究对象的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增加一倍[2]。

同时2010年CPR指南也指出,如果施救者不愿意做人工呼吸时可以仅行胸外按压。

笔者的实验研究证实,单纯胸外按压时被动通气可与低水平的肺血流灌注相匹配(V/Q比值稳定),同时叹息样呼吸也能提供一定量有效肺泡通气量,可满足机体复苏初期代谢的需要[3-4],但是对于长时间和非心源性心搏骤停(如窒息)的复苏,及早进行气道开放与管理仍然是必要的。

随着一系列新型气管插管设备的研发,不中断胸外按压进行高级人工气道的建立将成为可能[5]。

气管插管的重要性似乎被大众理所当然地接受。

因为理论上认为畅通气道,人工呼吸增加了肺泡通气量可能增加体内氧合,这种情况在窒息型的心搏骤停是有益的,但在大样本的院外心搏骤停复苏中人工气道并没有带来好处。

2013年JAMA杂志发表的一项纳入了649 359例成人院外心搏骤停患者院前不同气道管理方式与远期预后的研究发现,气管插管等高级气道管理与传统的面罩辅助通气相比较,有增加远期不良预后的风险[6],产生这样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在进行CPR时过度关注了高级人工气道的建立而延误或中断了胸外按压。

新版新生儿心肺复苏指南的进展与不同

新版新生儿心肺复苏指南的进展与不同
重视细节和技巧
新版指南对心肺复苏过程中的细节和技巧进行了强调,要求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更加注重细节和技巧的掌握。
实践应用的不同
实践应用更加广泛
新版指南更加注重实践应用,对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和指导。
强调团队协作
新版指南强调团队协作在心肺复苏中的重要性,要求医护人员之间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心肺复苏任务 。
设备更新与普及
新版指南可能涉及到新的设备和技术,这些设备和技术需 要得到及时的更新和普及,以保障复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未来展望
进一步推广和培训
未来需要加强新版指南的推广和培训工作,提高医护人员的意识 和技能水平,促进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设备研发与创新
鼓励相关领域的设备研发和创新,以满足新版指南的需求,提高复 苏的效果和安全性。
04
新版指南的挑战与展望
面临的挑战
临床实践差异
新版指南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不同地区、医院和医生 之间的临床实践差异,这会影响指南的推广和执行效果。
培训和教育不足
新版指南需要医护人员接受充分的培训和教育,以确保他 们能够正确掌握和执行相关操作。然而,目前培训和教育 资源可能存在不足,难以满足需求。
新生儿心肺复苏指南是针对这一操作的标准操作规范,旨在 提供准确、科学、实用的操作指导,以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安 全。
指南的重要性
01
新生儿心肺复苏是紧急处理措施 ,需要在短时间内正确实施,因 此操作指南对于保证操作的有效 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02
正确的操作指南能够提高医护人 员的操作水平,减少操作过程中 的错误和疏漏,从而降低新生儿 的死亡率。
肺复苏,提高抢救成功率。
强调团队合作

心肺复苏新进展

心肺复苏新进展

心肺复苏新进展心肺复苏是针对突发性心跳骤停的急救技术,通常在医疗人员无法到达现场时由初级急救人员进行。

该技术可用于救治猝死、心源性休克和严重呼吸衰竭等疾病,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心肺复苏也在不断发展。

近年来,多家研究机构在心肺复苏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心肺复苏的新技术传统心肺复苏通常采用人工心脏按压和口唇对口吹气两种方法,但这两种方法存在许多缺点。

其中心脏按压往往难以达到足够的频率和深度,且易于导致二级损伤。

口唇对口吹气也不适用于某些情况下的急救,如病人有呕吐反应或救援者不能接近病人时等。

一些新技术正在被研发和应用。

其中一项新技术是机器人心肺复苏。

该技术使用复苏机器人进行心肺按压,具有精确、快速、规律的特点,可以达到高效的复苏效果。

机器人复苏的优点在于可以消除人为因素,避免了操作者疲劳和不稳定的因素影响,提高了复苏效率和成功率。

另一项新技术是胃肠道电刺激(GES)。

研究表明,通过在胃肠道内置入刺激电极,可以刺激迷走神经,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效果。

这项技术可以取代口唇对口吹气,避免了口腔传播病原体的风险,还可对抗快速性心律失常等病症。

此外,还有许多新技术正在研究中,如机器人导向心肺复苏、患者自控的心肺复苏等,这些技术都有望成为心肺复苏的研究热点。

心肺复苏的新药物在心肺复苏的实践中,药物也是成效良好的辅助措施。

除传统的心肺复苏药物外,近年来也有一些新药物正在应用和研发中。

一种新型药物是胺碘酮。

它是用于对抗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的一种药物,可快速消除病人心律失常导致的突发心跳骤停。

胺碘酮比传统的利多卡因等药物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和更强的趋势控制效果,在应用中表现良好。

另一种新药物是地塞米松。

这种药物主要用于抗过敏反应、抗炎等用途,但也可以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保护。

近年来更多的研究表明,地塞米松可以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帮助恢复心肌功能,减少心脏损伤和并发症发生率。

心肺复苏的新研究近年来,许多新研究也在心肺复苏领域展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论文摘要:复苏学是研究导致机体氧输送突然停止或接近停止的病理状态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发生机制和急救治疗的一门科学。

这种病理状态严重影响心、肺和脑的功能,它是危重病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复苏学尤其强调发生机制、全身缺氧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现代心肺复苏方法在急诊医学、心脏学和麻醉学等多个学科都是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现代心肺复苏方法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挽救了众多人的生命,1956年除颤器的发明,1958 年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应用及1960年胸外按压的应用均大大推进现代心肺复苏学的迅速发展。

现就近年来我国心肺复苏的某些进展作一介绍。

复苏程序的争议心搏骤停患者临终前出现濒死呼吸(抽泣样叹气)对通气有代偿作用,故认为心搏骤停现场急救应以胸外按压为主,不需要做口对口呼吸。

一些学者提出心肺复苏的ABC顺序应改为CAB顺序,即胸外心脏按压、气道开放、人丄呼吸。

虽然CAB是可取的复苏步骤,但建立人工气道必须及时,C与AB间隔时间应W5Diin。

对未被目击的心搏骤停的患者复苏时不宜应用CAB顺序,应用传统的CPR顺序。

生存链的概念美国心脏协会用“生存链”这一名词来描述这一过程,包括4个相互依赖的环节: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基木心肺复苏.早期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社区内的生存链己意识到,需要通过改善社区ECC体系来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1992年指南提出了“生存链”的基本概念,这一方法在复苏和ECC中得到了成功的证实。

如评价院内心脏猝死预后的Utstein指南;用来检查儿童病人心肺急症的方法,都根据“生存链”的概念得到了发展。

各个社区应该为院外危重病人不断完善及优化其救治系统。

1992年指南中描述了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是降低急性心脏病有关的死亡率的一系列行动中重要的环节,这与Liaison国际复苏协会1997 年所推荐的方法相一致。

现在强调要尽早进行电除颤;尽量缩短由胸外按压转到电除颤的时间,这样可以挽救更多的患者。

“生存链"的概念包含了几个重要原则:1.如果这一链环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薄弱,生存率将会降低。

2•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应出现问题,那一环节最为重要?当然,及时发现紧急情况,并立即开始救治的环节最重要。

如果没有人发现、识别病情,立即开始求救的话,病人是不可能生存的。

由于快速早期除颤是唯一充分有效的治疗手段(只有除颤才能救治室颤性猝死),故称其为“决定成人心脏性急症病人生存率唯一最重要的因素;3.整个ECC救治系统的有效性不能仅通过评价某一环节的好坏来确定,要评价整个系统。

病人出院时的生存率是用来评价对心脏急症病人治疗有效性的金标准。

一个关键问题是一个社区ECC系统能否为病人提供一个最佳的生存机会,使院外心脏急症病人获得最佳的生存率,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对每一个社区都是一个挑战。

每一个社区都应该有自己紧急救治的机制和装备,以达到为病人提供最佳生存率的目标。

成人生存链体现4个早期: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国际心肺复苏(CPR);早期电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从而为抢救心跳骤停的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展示了工作现场就地救生的新思路。

培养一支训练有素,人员固定专业急诊医师队伍是综合性医院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CPR抢救成功率的关键[3]。

普及公众除颤(PAD):早期除颤的关键Douglas Chanberlain首次在英国布莱顿开展院前早期电除颤,在火车站、民航飞机上装备了AED; Midkey Eisenberg在华盛顿开展的院前早期复苏项目,在高危患者家庭中配备AED,这是早期院前除颤的起点。

为了发展社区早期除颤项目,〃AHA早期除颤项目组〃,分别与1994年和1997年召开了2次以PAD为主题的大会。

会议提出的议案包括:AED是开展快速除颤最有前景的措施,应在社区配备AED 并开展使用AED的培训,ILCOR(1997年)和欧洲复苏学会(1998年)的建议报告均指岀了早期除颤的重要性。

为了发展社区早期除颤项目,应在社区配备AEDs,并开展使用AEDs的培训>ILC0R(1997年)和欧洲复苏学会(1998年)的建议报告均指出了早期除颤的重要性。

在指定地点安装AEDs,由受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使用,这是提高院前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实践证明, 由受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操作AEDs是安全有效的,但操作AED的人还必须学习病情的评估(包插心脏骤停)和CPRo我国大中城市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EMSS,但运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到达现场的时间过长, 县、区以下区域性EMSS系统尚需完善,我国推广普及应用AED,非医务人员使用AED,还需要政府部门立法支持[4]。

AED操作者包®社区内的人员,PAD的快速反应人员可分为以下三类:(1)非医务急救人员,如警察、消防员、保安、船员、以及飞机上的服务员等。

他们有职责对急性事件做岀反应,只要求其掌握CPR 技术。

在PAD 项目中,他们具有使用AEDs的能力。

(2)岗位急救人员, 又称工作场所地救助人员或公众救助人员。

其多为参加PAD项目的人员。

由于岗位急救人员每天都在固定场所工作,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们是首先使用AED的人。

这种部署可有效缩短社区或工作场所发生心脏骤停后的除颤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3)高危人群的救护人员,是指与高危患者同住的家人或朋友。

他们参加早期除颤课程的学习,掌握在家人或朋友可能发生心脏性猝死时如何进行CPR并使用AED 的方法。

2、AEDs的合理放置认为,50岁以上人口较多的地区需备有AEDs,经常人数超过10, 000人的地点也应安装AEDs,较理想的方法是总结该区域心脏骤停发病资料,以发病率最高的地点作为放置点。

在某一区域建立PAD项目的依据包括:(1)心脏骤停事件的发生率水平(预计为1次/1000人 /年);(2)求救EMS后,急救人员5分钟内无法到达现场;(3)社区EMS系统内经培训的非专业救护人员,能在收到呼救后5分钟内赶到现场,判断心脏骤停情况,拨打急救电话,并能实施CPR和电除颤。

有研究表明,与其他医疗急救措施相比,市现场急救人员使用AED,和开展PAD项目比较经济。

合理地设计和实行PAD项目,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3、急救人员的培训(1)技术的巩固:社区调查结果显示,经培训的非专业急救人员,如果从未实践救治过脏骤停患者,几年后就会忘记所学的技术操作。

因此,必须采取合适的办法以保证现场急救人员掌握并牢记BLS 和AED 技术。

建议要经常进行模拟练习,如在心脏骤停模型上使用AEDo(2)训练的次数.通常3〜6个月训练1次,这样的时间安排效果比较令人满意。

保持长期不忘最成功的办法是让复苏人员定期经常性地快速检查仪器,具体内容包括:检查除颤器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开关,在心中回顾如有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后应进行操作的步骤。

AHA和ECC委员会和国际专家小组提倡,每6个月进行1次技术回顾和演练,要求必须在预计时间内赶到现场并履行职责。

一般应在4~5分钟内赶到现场并完成除颤,取AED仪的时间不能超过L 5分钟。

(3)素质培养:培训指导除了急救操作内容,应包插责任心的培养,保证训练质量。

还必须注意参加PAD急救人员的情绪,这部分人员并不习惯于救治有生命危险的患者,与非专业人员逐例总结经验,详细询问急性事件时的紧张情绪,并给他们很大的支持。

溶栓治以往的心肺复苏指南中,溶栓治疗一直为得到肯定和重视,其至被列为禁忌症。

但是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溶栓治疗可以改善动物和患者的存活率,减轻脑功能的障碍,且岀血的发生率很低。

临床上50-70%的心脏骤停患者的原发病是心肌梗死和肺梗死,而溶栓治疗是心肌梗死和肺梗死的非常有效的原发病治疗[7]。

在AC的复苏过程中实施溶栓目前还在讨论。

多个临床研究表明在心肺复苏同时进行溶栓可以提高恢复自主循环恢复几率从而提高生存率,并且可以改善神经系统预后。

在复苏成功后立即进行溶栓同样对预后有确定的效果。

但其它的研究,特别是在无脉性心律的复苏过程中没有证实这一结果。

溶栓可能起到了以下作用:(1)对引起AC 的病因进行治疗:溶解了造成肺梗塞或冠脉梗塞的血栓;(2)对AC 引起的继发症进行治疗:对抗了再灌注中的充血流过程所形成的微血栓造成的继发结果。

一项国际的多中心研究正在进行中,有可能很快将运一问题作出回答。

亚低温疗法亚低温(34£〜35C )治疗在脑复苏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人脑缺血性损伤如伴有体温升高可使神经系统功能恶化, 脑组织代谢率决定脑局部血流的需求星,体温每升高1C,脑代谢率大约增加8%。

而体温过低可以增加血液粘稠度,减少心输岀量和增加感染机会[6]。

强制性亚低温状态是在大脑来不及发挥体温调节作用的情况下,迅速降低机体的核心温度。

而调节性亚低温疗法则是通过降低脑内的体温调定点来降低机体的核心体温,并同时保留大脑的体温调节能力,有助于减轻脑组织缺血后的氧化应激反应[1]。

有研究表明, 调节性低体温对冬眠动物的大脑起到了保护作用。

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脑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病人, 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使病人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功能上的损害程度。

冬眠深度不应过深,以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循环意外。

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病人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越多。

在心肺复苏后应用亚低温疗法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但有研究显示,亚低温状态可能对肾脏造成损伤。

奥地利研究人员设计了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考察亚低温状态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肾脏功能的影响。

研究人员将60例复苏成功的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疗法组和正常体温组,并在复苏后24小时内检测患者的肌酊清除率(Ccr)o结果发现, 体温正常组患者的Ccr值在24小时内即可恢复至正常水平;而亚低温治疗组患者在复苏后24小时,Ccr值仍低于正常,说明肾脏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受损,在4周内这种异常可以完全消失。

所以目前的研究治疗重点还在于保障重要器官功能,从而确保血流动力学、呼吸及代谢状况的稳定,尽量避免全身低血压状态,避免可能影响脑的自我调节及诱发脑水肿的可能等因素。

(1)、早期重点头部低温,可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降低脑代谢及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延缓ATP耗竭,国内外学者推荐重点头部降温关键时刻是脑缺血缺氧最初lOraino(2)、早期大量皮质激素的应用皮质激素可抑制血管内凝血,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并有稳定溶酶体膜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