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
一文学观——精选推荐
一文学观1.文学观念即人们对文学的认识“文学”只有一个,但文学观念却是多种多样的原因:文学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文学活动与社会文化有广泛联系;文学本身具有各种形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形成的文学观念都相当宽泛,所谓的文学几乎包括了一切见诸于文字的材料。
最初的文学观念是一种广义的文学观念、具有泛文学的特点。
2.文学观念的多角度阐释美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通过坐标揭示了文学活动的关系网世界|文本/ \作者读者从文学历史来看,先后产生过四种有影响的文学观:(世界——文学)感物模仿的文学观(读者——文学)实用说的文学观(作家——文学)表现说的文学观(文本——文学)客观说的文学观1)(世界——文学):从文学与世界生活关系角度形成的文学观①西方古代的“模仿说”的文学观赫拉克利特的“艺术模仿自然”论点,苏格拉底的“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论点,柏拉图的‘理式摹仿说’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亚的“模仿说”并不是指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摹,相反,他倒是认为文艺所描述的应该是可能发生的而不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可然率”,“必然率”)“由于摹仿及音调感和节奏感的产生式出于我们的天性”。
“它们的差别有三点即摹仿中采用不用的媒介取用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而不是相同的方式。
”“做诗的需要,作品应高于原型以及一般人的观点,就作诗的需要而言,一件不可能发生但却可信的事,比一件可能发生但却不可信的事更为可取。
生活中或许找不到如宙克西斯画中的人物,但这样画更好,因为艺术家应该对原型有所加工。
”②中国古代的“感物说”的文学观《春秋公羊传》“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刘珕《文心雕龙》“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物,心亦遥焉。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度物象而取其真”说,五代大画家荆浩在《笔记法》中说“画者画物,度物象而取真”2) (读者——文学)从文学与读者关系的角度形成的文学观“实用说”的文学观:强调文学是教化和认识的手段中国古代的“教化”说。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
≮分恶慧拦裟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程锡麟等自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发表以来,空间问题逐步受到批评理论界的重视。
自20世纪后期开始,批评理论出现了“空间转向”。
现在,空间问题也成为叙事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主要从叙事理论空问转向的学术背景和前期论著、叙事空间理论的概念和基本观点等方面,对过去数十年来的西方叙事空问理论的主要著作进行了梳理和评介,以期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促进我国叙事理论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空问形式;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7)11一0025—11程锡麟(1947一),男,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四川成都610064)本文是四川大学英文系博士课程“叙事空间理论”研讨班的集体成果,除了笔者之外,参与本文写作的博士生有:王安、孙薇、王欣、张新军、秦苏珏、李权文。
长时期里,多数批评理论著作都有着重视时间问题而忽视空间问题的倾向。
自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发表以来,空间问题逐步受到批评理论界的重视。
自20世纪后期开始,批评理论出现了“空间转向”。
现在,空间问题也成为叙事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
下面先就叙事理论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和前期论著做一简要介绍,然后将依据国外的相关论著着重对叙事空间理论的主要概念和基本观点分别加以梳理、概述。
一、叙事理论空间转向的前期论著和学术背景1945年,约瑟夫·弗兰克在《西旺尼评论》上发表了《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一文。
此文结合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讨论,明确地提出了文学中的空间形式问题。
此文的基本观点是: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包括T.S.艾略特、庞德、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等人的作品)是“空间的”,它们用“同在性”取代“顺序”。
现代主义的作家“试图让读者在时间上的一瞬间从空间上而不是从顺序上理解他们的作品”【1】‘嘲’。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学术地图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学术地图罗兰·巴特、托多罗夫、格雷马斯、阿尔都塞等)女性主义(波伏瓦)新小说派(罗伯-格里耶)现象学(40年代以后,萨特、梅洛-庞蒂、杜夫海纳等)存在主义和荒诞派(萨特、加谬等)兰·巴特、克里斯特瓦等)后马克思主义(鲍德里亚)后现代主义(利奥塔)女性主义(克里斯特瓦、埃莱娜·西苏、露丝·伊瑞格瑞)语义学批评(20年代-,瑞恰兹)新批评(燕卜逊)英国 现代主义艺术(意识流)女性主义(1929-,弗吉尼娅·沃尔夫) 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1964-2002,霍加特、斯图尔特·霍尔、戴维·莫利、麦克卢比)、雷蒙·威廉斯新马克思主义(伊格尔顿)后马克思主义(拉克劳、莫菲)文学激进派(门肯、范·威克·布鲁克斯)新人文主义者(白璧德、摩尔)新批评(1941-,兰色姆、克林斯·布鲁克斯、韦勒克等)读者反应批评(诺曼·霍兰德、费什)解构主义(“耶鲁四人帮”,70年代-,保罗·德曼、哈洛德·布鲁姆、杰夫里·哈特曼和希利斯·米勒)、乔纳森·卡勒新马克思主义(詹姆逊)后现代主义(80年代以后,丹尼尔·贝尔、伊哈布·哈桑、斯潘诺斯等)后殖民主义(80年代以后,萨伊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新历史主义(格林布拉特、海登·怀特)女性主义(凯特·米勒特、艾伦·莫尔斯、桑德拉·吉尔伯特、伊莱恩·肖瓦尔特)美国 亨利·詹姆斯后现代主义艺术(波普艺术、新现实艺术、观念艺术、超级写实主义、新绘画、环境艺术……)(曾军 制)注释:1、20世纪俄苏文论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使苏联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偏离了“西方文论”,并在相当长时间内限制了巴赫金小组和塔尔图—莫斯科符号学派的世界性影响。
第七讲 20世纪西方文论主潮
•
审美对象与艺术作品是有区别的。艺术作品 是外在于人的意识,是一种具有永久的物态结构 的存在,而审美对象是被感知的艺术作品,只有 在艺术作品上面增加审美知觉,才能出现审美对 象。因此,读者既是知觉对象的完成者,又是作 品的见证人。 • 审美对象作为“准主体”,具有意向性特征,审 美对象是一种人生的表达,它呈现展示出“人的内 在和外在的意义”,“当主体全身心投入作品之中 时,作品的意义与我融汇为一。”
• 2、英美新批评: • 艾略特、瑞恰兹、兰色姆、韦勒克等。致 力于文学作品本体研究,其兴趣在探索文学 的“特异性”。 • 对文学的研究,只应注目于“本体”——语 言分析、文本细读法去寻绎作品的本意,不 依作者意图和读者反应为转移,“意图谬误” 与“动情谬误”。
• 3、结构主义符号学: • 结构主义符号学兴趣不在分析个别作品, 而是想寻找叙事作品普遍具有的结构。 • 罗兰· 巴特,研究了叙事作品的三个层 次:功能层(研究基本的叙述单位及其相互 关系)、行动层(研究人物分类问题)、叙 述层(研究叙述人物、作者和读者关系)。 • “可写文本”与“可读文本”,“文本的意义并 不在于它本身,而在读者接触文本时的体会 中。”
•
2、梅洛· 庞蒂,《知觉现象学》,关注知 觉的重要性,知觉与意义的感性相遇,同时 也使我们重视身体(身体本体论)的意义, 肉体通过感觉的综合活动去把握世界,并把 世界明确地表达为一种意义。
•
3、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 专门研究读者的审美经验,并将审美对象与 审美知觉相互关联作为论述的中心。他认为, 不能从审美知觉出发去考察审美对象,而只 能从审美对象出发考察审美知觉,以使经验 从属于对象。
•
第二,非常看重艺术想象和想象所创造的 理想世界。 • 艺术就是对异化世界的拒斥、控诉和反抗, 艺术可以拯救人僵化了的感性,创造出一个 属人的世界,使人的感性得到审美解放。
西方文论专题知识点总结
西方文论专题知识点总结西方文论是研究文学和文化现象的学科,它包括了很多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涵盖了文学的起源、发展、结构、风格、流派、作家、作品等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心理分析、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后人种主义等众多角度来总结西方文论的专题知识点。
一、结构主义1. 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结构主义是20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文论思潮,它的基本理论基础是对“结构”的研究。
结构主义通过对文本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试图揭示文本内部的意义体系和结构规律。
2. 结构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家结构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家有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弗洛伊德、赫拉德·格拉米希等。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结构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3. 结构主义对文学研究的影响结构主义的出现使得文学研究开始从传统的历史、作者、文学作品等观念转向了更加注重文本本身的内部结构和意义。
这种转变为后来的文论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二、后结构主义1. 后结构主义的起源和特点后结构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产生的一种文论思潮,它在结构主义的基础上进行了批判和超越。
后结构主义擅长发现和解读文本的多重意义,并试图揭示文本之外的更深层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2. 后结构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家后结构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家有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让-福科·利约塔、朱利亚·克里斯蒂娃等。
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并对后结构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3. 后结构主义对文学研究的影响后结构主义的出现加深了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和理解,并使得文学研究更加注重对文化、社会、权力等方面的分析和关注。
由此,后结构主义为后来的文论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思考和材料。
三、后现代主义1.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和特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兴起的一种文论观念,它试图超越传统的现代主义范畴,反对现代主义所倡导的一切伦理、形式和结构的限制,强调个体主义和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第八讲 二十世纪中后期西方文学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教学课件
基于以上说法,基本上可以认为: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 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等)的 产物,它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体(30年代中)并在二战以 后与母体撕裂,而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徘 徊在整个西方文化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正式出现是50年代 末至60年达前期。其声势夺人并震慑思想界是在70年代 和80年代。这一阶段,在欧美学术界引起一场世界大师级 之间的“后现代主义论争”。到了90年代初,后现代主义 开始由欧美向亚洲地区“播撒”,使后现代主义成为一个 当代社会的热门话题。
• “后”(post)的含义具有双关性,体现了对待“现代”和 “现代性”的两种不同态度:
• 在一种意义上,“后”意味着一种“非”,即要与所有现 代性的理论、文化、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决裂,从旧的限 制和压迫中解放出来。
• 另一种意义上,“后现代”可以理解为一种“超级现代” (hyper-modern),它是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后现代 主义只不过是现代主义的一张新面孔或一种新发展。
底解构,就成了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的根本旨趣。
• 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等级关系,世界是一个充满 等级的立体的金字塔形的世界。
• 本质——现象,思想——语言——文字,意义— —声音,能指——所指,哲学——其他学科
• 声音——书写,国王——臣民,理念——幻象, 主体——客体,自我——他者,西方——非西方
解构的结果
1)解构了世界的本源
2)解构了主体
3)解构了哲学、解构了欧洲中心主义
4)能指不再不断地返回所指,而是指向一连串的能 指链。文字符号不再是向着原有记忆还原,而是 向着自身,向着文字符号本身,向着代替的代替,向 着补充的补充自我生成。
5)一个取消等级的、差异的、开裂的、平面化的世 界
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
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原文出处】外国文学研究【原刊地名】武汉【原刊期号】200404【原刊页号】31~37【分类号】J1【分类名】文艺理论【复印期号】200412【作者】陆扬【作者简介】陆扬,文学博士,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美学和外国文学研究。
【内容提要】空间理论是近年后现代学术中的一个热点,特别是爱德华·索雅的第三空间理论。
第三空间可以比较于博尔赫斯的“阿莱夫”,具有芥子须弥的极大魅力。
由此重读文学空间,则可更多读出列斐伏尔所谓的社会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
【摘要题】理论经纬【关键词】空间/第三空间/列斐伏尔/索雅/克朗【正文】20世纪末叶,学界多多少少经历了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而此一转向被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知识和政治发展中最是举足轻重的事件之一。
学者们开始刮目相待人文生活中的“空间性”,把以前给予时间和历史,给予社会关系和社会的青睐,纷纷转移到空间上来。
空间反思的成果最终导致建筑、城市设计、地理学以及文化研究诸学科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与日俱增呈现相互交叉渗透趋势。
对于现代都市空间经验这一从稳定一统向多元流动特征的变迁,文学的理解事实上不可能无动于衷。
就小说中的城市空间而言,19世纪的模式被认为是叙述和描写,20世纪一方面都市生活的时间节律明显加快,一方面空间的经验也变得支离破碎。
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中的回忆已无形式可言,乔伊斯和弗吉尼亚·沃尔夫的意识流小说则使完整的叙述不复可能。
那么,近年大有成为显学之势的空间理论对于文学又意味着什么?本文将就此作一探讨。
索雅与第三空间“第三空间”是近年后现代学术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此概念由来于美国后现代地理学家爱德华·索雅(Edward Soja)1996年出版的《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Thirdspace: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Real-and-Imagined Places)一书。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读书笔记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读书笔记第一篇:《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读书笔记《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之读书笔记《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英国特雷.伊格尔顿著。
伊格尔顿是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一般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英美文学界的最新代表人物。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出版于1983年,是伊格尔顿向英国普通读者系统介绍和批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本专著。
本书的目录是:序,导言,1、英国文学的兴起,2、现象学、诠释学、接受理论,3、结构主义与符号学,4、后结构主义,5、精神分析,结论:政治批评,参考书目,中外人名对照表,译后记。
本书确定本世纪文学理论变化发展的开端是在1917年,革命于俄国形式主义。
首先,伊格尔顿在导言中分析论证了文学是什么,通过对文学定义的假设分析及对相关价值判断标准的判定,伊格尔顿认为“文学并不存在”。
伊格尔顿在书中为我们勾勒了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三条主要脉络。
一条是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理论,一条是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一条是精神分析理论。
下面来分而述之:一、现象学、诠释学、接受理论海德格尔的方法一般被称为“诠释现象学”,以区别于胡塞尔及其追随者的“先验现象学”,因为它建立在历史解释问题而非意识先验问题的基础上。
伽达默尔认为,在历史的天空下,沉思地综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是一个起统一作用的本质—传统,一切有效的作品都属于这一传统。
历史不是一个斗争、割裂和排斥的场所,而是一条连续的链,一条永远流动的河。
伊格尔顿认为,诠释学视历史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并力图耐心地消除这一无止境的相互交流过程中的种种障碍,但却导致了一个系统性的交流失败,即诠释学无法面对意识形态这一问题:人类历史的这一对话至少有半数时间乃是权势者对无权势者的对白,交流双方,比如男人和女人,很少处于平等地位。
接受理论—现代文学理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全神关注于作者的阶段(浪漫主义和19世纪);绝对关心作品的阶段(新批评);近年来逐渐转向读者的阶段。
(完整版)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
(完整版)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刘进1、摘要:当代西方学术知识从20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一种“空间转向”趋势,在这种趋势中形成了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空间观念,颠覆了传统空间观念中空间的从属性和同质性,空间成为事物存在的本体纬度,充满了异质性。
20世纪中后期的西方文学和文学理论是参与这种“空间转向”的重要组成。
在当代空间视野下:文学空间自身就是现实空间的重要组成;文学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量的呈现最终借助于对文本的多次、多重阐释;文学阐释和研究本身成为文学空间介入现实、批判现实的一种空间结构。
2、对“空间”的关注是西方学术总体上的跨学科趋势的重要组成。
193、西方传统中的空间观念:西方古代、近代传统主要思考的是在预设的空间内各种事物之间、人类群体以及个体(肉体与灵魂)的和谐秩序问题。
西方现代传统主要思考的是在作为舞台的空间中各种事物以及人类如何在时间和历史的纬度上演化、进步的问题。
……西方现代传统中的空间概念具有过渡性:它在对古代等级制空间构成挑战的同时,其自身又逐渐成为新的对人的控制力量,蕴涵了新的转向。
在西方现代和古代传统中,空间都处于被时间和历史所支配的地位,差异仅仅在于———古代对空间的预设以外在于人的“理式”或“上帝”为依据,而现代对空间的预设则以人自身为依据。
西方传统中的空间观念具有从属性和同质性的特点:相对于时间的优先权而言,空间从属于时间,是时间演绎的容器;就空间自身来说,追求空间内部各种成分、各种事物、各种活动的秩序性、和谐性,以形成有机的同质性整体。
从古代的“和谐为美”到现代各种理论对文学文本有机整体性或结构的强调,文学对历史的想象成果都突出文学内部空间的同质性、统一性。
由此,对文学的研究和阐释往往也就以外在于文学空间的力量来对文学文本有机意义进行追寻,并以对这种预设性的唯一有机意义的追寻作为文学研究最重要的目标。
204、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空间理论形成的基本路径与基本内涵菲利普韦格纳指出,“空间本身既是一种`产物',是由不同范围的社会进程与人类干预形成的,又是一种`力量',它要反过来影响、指引和限定人类在世界上的行为与方式的各种可能性。
20世纪西方文论概况
20世纪西方文论概况20世纪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批评多元化,研究系统化、专业化正是20世纪西方文论明显的特征。
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提出,给理性精神和基督教神学以沉重的打击。
弗洛伊德在意识的背后寻找“潜意识”,这不仅进一步瓦解了理性精神的传统,而且在探究人类自身奥秘的进程中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索绪尔则在人与语言关系上做了一个颠倒,不是人运用语言来认识世界,而是语言通过人为世界立法;此外,“任意性”原则的提出,也是他对理性精神的又一重创。
(一)三大主潮: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后现代主义(1)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人本主义文论有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表现主义、精神分析批评、现象学、存在主义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等流派。
(2)科学主义科学主义就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主要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科学主义文论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等。
(3)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立场是对本质论、决定论、人本主义思想、精英文化的全面否定。
后现代主义文论有解构主义、接受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
(二)两次转移:从作家到文本、从本文到接受(1)从作家到文本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文本,表现为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表现主义、精神分析学、直觉主义和意识流文论到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英美新批评的崛起。
(2)从本文到接受第二次是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表现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结构主义、阐释学、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解构主义的崛起。
更细致的描述可说有四次转移:作者-作品-读者-文化-社会意识形态。
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概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1)
B、超人哲学。由权力意志引申出 超人哲学,认为权力意志并非对一切人 一视同仁,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去发挥自 己的权力意志,只有等待超人出来拯救 人类。超人是超乎普通人的上等人,是 权力意志、天才达到顶峰的人。现实的 人卑微懦弱,超人则超越人类。
C、关于人的本性。否定千百年来人
们崇敬的“真、善、美”,指斥“正义、
不管怎么说,叔本华最后还是一个成功 者,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 视的。他之所以会取得这样的成功,归纳起来 有这样几个因素: 首先,悲观主义容易使人感动,无需赘述; 第二,叔本华摆脱了传统的宗教情操,他 以悲观主义重新解释基督教。在他的意志和观 念世界里根本没有上帝,不必使世界的邪恶与 上帝的存在调和——那是另一大安慰;
尼采的哲学打破了以往哲学演变的逻 辑秩序,凭的是自己的灵感来作出独到的 理解。
因此其著作不像其他哲学家那样晦涩, 而是文笔优美,寓意隽永。有人称,尼采 与其说是哲学家,不如说是散文家和诗人。
尼采富于影响的代表作有: 《快乐的科学》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超越善与恶》
《权力意志论》等
力图从非理性方面来寻求新的出路,
提出了生存意志论。
归纳总结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可以由 下面几句话来描述:
人生即意欲(或称之为意志)之表现, 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 而人生却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 的渊薮。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
叔本华,这样一位一生不为吃喝担忧、
奔走挂虑,不为仕途操心的哲学家,却把
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
(一) 背景与原因
1、社会历史原因
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从自 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西方各种社 会矛盾空前激化,发生了几件大事:
20世纪后半叶的西方文论主潮
20世纪后半叶的西方文论主潮0世纪后半叶,西方文论出现了注重社会性和文化性的新走向,诸如女权主义文论、解构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文论、文化研究、生态批评等,在全球化语境中,成为西方文论前沿话语与最新走向。
这些与”后学”紧密相关的新问题和新视角,使得西方文论十分活跃。
这对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产生了相当复杂的语境。
亨廷顿提出”文明的冲突”,人们已经耳熟能详。
近年来正走红西方的思想家哲学家齐泽克提出:文明的冲突不是发生在不同文明之间,而是发生在同一文明背景下。
在西方,这种观点倍受重视。
那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同一种文明内部是什么原因使它发生重大的断裂和冲突,而且,在全球化中为什么要将尊重差异性看成非此不可的?同时在接受他者文化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策略和文化身份定位?一女权主义文论60年代末,欧美知识界兴起的一种新型话语。
女权主义所涉猎的问题具有跨学科性质。
这意味着,任何单一的学科很难完全解决女权主义文论的多层问题。
激发女权主义文论产生的既有社会历史的原因,也包括精神分析、解构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因此,女权主义文论不再是仅仅重视文文本研究,而是在文学研究中关注国家、地区、种族、阶级、宗教、性倾向等女性话语问题,并在多学科范围内展开学科之间的对话。
女性主义表征出从权利争求到性别视角,再到整体的人的存在的发展轨迹。
在一系列激进姿态和行动之后,女权主义文论不再仅仅倡导”女性价值”,而是力图展现一种超越于纯粹男性化和女性化之上的的”第三态”思维,使原本作为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女权主义表现出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和实践特征。
女权主义文论主要由两大分支组成,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
她们的哲学观念、研究方法和关注对象都各有不同,但都对女权文论的社会性格外强调。
女权主义英美学派经历了从60年代”女性美学”到80年代”差异比较”的发展演变。
”女性美学”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有:玛丽·埃尔曼《想念妇女》、凯特·米勒特《性政治》、埃伦·摩尔《文学妇女》、伊莱恩·肖瓦尔特《妇女的解放与文学》、《她们自己的文学》、桑德拉·吉尔伯特与苏珊·格巴《阁楼上的疯女人》、玛丽·雅各布斯《妇女写作与描写妇女》。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流派西方文论是中国当今文论的重要来源之一,包括马列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在内,是三大文论来源之一。
在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多于或高于此前所有的文论。
学科内容主要分为四个系统:作家系统、作品系统、读者系统和文化——社会系统。
作家系统包括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生命直觉主义和精神分析。
作品系统包括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和结构主义。
读者系统包括文学现象学、文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
文化——社会系统包括新马克思主义、文学文化学、存在主义和社会批评理论。
此外,还有后现代系统,包括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
从总体上看,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走向有两个方面。
一是从现代到后现代,包括三个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到冷战解体、1991年前苏联解体。
二是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文本,即从知识文化到意识形态文本。
此外,还有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的转变,文学理论批评自成体系。
总之,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对于中国当今文论的研究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诗学文化是从艺术性出发,研究文学在语言、结构和形式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在象征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派、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等文论中,隐藏着文化的内涵。
文化诗学则是以非文学系统和视角分析、研究文学现象,展示文化与文学和艺术之间的深刻联系,探索文学的独特性和文化性,表达文学对文化建设的意义、价值和功能。
精神分析、现象学、阐释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新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等多重视角介入文学研究和批评。
20世纪下半叶文化诗学的五个关键词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解构和后现代。
以意识形态为轴心,从世界和历史、文化、男权和女性、建构和解构等多重维度,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文化诗学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20世纪文论呈现出从分析走向综合的趋向。
从现代到后现代,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文本,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整体上呈现出从分析走向综合的趋向。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概述
(七)从语言到话语
静态和动态 物态和人文 知识和权力
南京大学周宪教授
五、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基本特色
1、在作者、作品、读者与社会文化的总体 构架中研究文艺; 2、在文艺的本体方面,既重视内容,又看 重形式而偏向于形式研究;
五、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基本特色
3、在研究方法上,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文艺理论; 4、表述上的新颖性和独创性,文论大师们 都力图形成极具个性的概念和范畴体系。
(六)从吸收、对话走向发展
钱中文:中西文论的两次错位及走向 以80年代为分界。80年代以前,西方文论 的主导研究是内在研究,中国的文论则把 外在研究发展到极致,结果是两者都走入 绝境,难以为继;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 化语境的逐渐形成,西方文论主导倾向由 内在研究转向外在研究,而中国文论则由 外在研究走向内在研究。
(二)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文本
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结构主义、 叙事学、符号学、语义学等属于知识文化 范畴; 存在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历 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文论具有意识形态 的性质。
(三)从诗学文化到文化诗学
1、文学理论的三种主要形态:哲学文论、文 学理论批评、作家创作谈。 2、诗学文化,就是从艺术性出发,在语言、 结构、形式中研究文学的文化意义。(象征 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派、符号学和结构 主义等文论隐含着文化意蕴)
三、本学科主要内容
5.后现代系统: 解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 女性主义; 新历史主义; 后殖民主义等。
参 考 教 材
参 考 教 材
四、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总体走向
(一)从现代到后现代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二十世纪是西方文论的重要发展时期,此时一系列理论和观点在文学、美学和文化领域产生和发展。
本文将分析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几个重要方面,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后结构主义。
接下来是结构主义,这是在20世纪中期引入的一种文论方法,它将
重点放在文本的结构、符号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上。
结构主义强调语言和社
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诸如神秘主义、语言分析和符号学等概念。
克劳德·莱维斯特劳斯和罗兰·巴特是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在文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后现代主
义质疑传统的理论框架和观念,强调语言的不确定性、历史的相对性和权
力的关系。
重要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包括让-弗朗索瓦·吕斯塔尔、米歇尔·福柯和雅克·德里达。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推动了文学和文化研究的重
新定位,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视野。
后结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和发展。
后结构主义强调符号和观念
的流动性,认为语言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和重构的。
后结构主义理
论家如朱利娅·克里斯蒂娜、乔姆·斯科特和特里格维·拉克劳凡提供了
对结构主义的新的批判和发展。
总的来说,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在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
后结构主义等不同的理论框架下不断发展和演变。
这些理论揭示了文本、
语言和文化之间复杂的关系,对文学和文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20世纪西方文论整理
1、20世纪西方文论的总体走向中,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各包括哪些主要流派?◆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直觉主义,精神分析◇突出的是文学的社会性和主体性(人本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解构主义批评◇对文本自身语言结构的分析研究(科学主义)读者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社会意识、主体意识与文本意识的结合(人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2、概述伊格尔顿对20世纪文论三条线索。
①精神分析与心理批评②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批评、叙述学、符号学、英美新批评③现象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3、弗洛伊德学派心理分析理论的关键词:无意识;性本能;创作家与白日梦;情结;无意识,指隐藏于人们内心的被压抑或遗忘的精神状态,它包括人们心理活动中的欲望、野心、恐惧、情欲和其他非理性的情感、意念等。
无意识的显现领域:口误(欲望在语言层面的错误型暴露)笑话(“玩笑,或是为了获得快乐,或是把自己已经获得的快乐用来攻击别人。
”弗洛伊德《论幽默》——快乐原则[欲望]的无意识满足)动作倒错(欲望在动作层面的错误型暴露)文学艺术(深层欲望的升华型显现)性本能(里比多Libido )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
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于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创作家与白日梦弗洛伊德对作家创作动机的揭示:文学创作是欲望的表现,作家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使本能欲望经过改装得到满足和升华。
对弗洛伊德“白日梦”说的批评:忽视了作家的理性因素和社会责任感。
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用来指称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妒嫉、仇恨的潜在心理。
厄勒克忒拉情结(即)恋父情结,用来指称女孩对父亲的乱伦欲望和对母亲的妒嫉、仇恨的潜在心理。
◇性错乱现象里必有先天的基础,但是这种先天性几乎每个人都有,作为一种倾向,它可能时强时弱,在生活的影响下,可以变得十分的明显。
20世纪西方文论整理
1、20世纪西方文论的总体走向中,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各包括哪些主要流派?◆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直觉主义,精神分析◇突出的是文学的社会性和主体性(人本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解构主义批评◇对文本自身语言结构的分析研究(科学主义)读者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社会意识、主体意识与文本意识的结合(人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2、概述伊格尔顿对20世纪文论三条线索。
①精神分析与心理批评②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批评、叙述学、符号学、英美新批评③现象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3、弗洛伊德学派心理分析理论的关键词:无意识;性本能;创作家与白日梦;情结;无意识,指隐藏于人们内心的被压抑或遗忘的精神状态,它包括人们心理活动中的欲望、野心、恐惧、情欲和其他非理性的情感、意念等。
无意识的显现领域:口误(欲望在语言层面的错误型暴露)笑话(“玩笑,或是为了获得快乐,或是把自己已经获得的快乐用来攻击别人。
”弗洛伊德《论幽默》——快乐原则[欲望]的无意识满足)动作倒错(欲望在动作层面的错误型暴露)文学艺术(深层欲望的升华型显现)性本能(里比多Libido )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
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于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创作家与白日梦弗洛伊德对作家创作动机的揭示:文学创作是欲望的表现,作家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使本能欲望经过改装得到满足和升华。
对弗洛伊德“白日梦”说的批评:忽视了作家的理性因素和社会责任感。
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用来指称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妒嫉、仇恨的潜在心理。
厄勒克忒拉情结(即)恋父情结,用来指称女孩对父亲的乱伦欲望和对母亲的妒嫉、仇恨的潜在心理。
◇性错乱现象里必有先天的基础,但是这种先天性几乎每个人都有,作为一种倾向,它可能时强时弱,在生活的影响下,可以变得十分的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随着后现代主义、空间转向等理论思潮的兴起,空间不再仅仅被视为背景或场所,而是成为了文学和艺术创作的核心要素。
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我们对空间的传统认知,也对文学观念和创作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回顾20世纪中后期西方空间理论的发展历程,包括列斐伏尔、福柯等空间理论家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接着,我们将分析这些空间理论如何影响文学观念的变化,尤其是在空间叙事、地理文学、城市文学等文学流派中的体现。
我们还将探讨空间理论对文学作品中空间描绘和空间感知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进一步塑造我们的文学审美和文化认知。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揭示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如何推动文学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反思当前文学研究中对空间维度的重视程度,并探讨未来文学研究在空间领域的新方向和新可能。
二、西方空间理论的发展脉络自20世纪中后期开始,西方空间理论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从物质到文化、从静态到动态的重大转变。
这一发展脉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地理空间理论、社会空间理论和文化空间理论。
传统地理空间理论:在20世纪早期,空间大多被视为一种静态的、客观的、物理的存在。
地理学家们将空间视为地表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载体,并着重于描述和解释空间的物理属性和地理分布。
这一阶段的空间理论主要关注的是空间的自然属性和物质性。
社会空间理论: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对空间问题的深入研究,空间逐渐被理解为一种社会构造。
社会空间理论强调空间的社会属性,认为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反映。
在这一阶段,空间被视为一种动态的社会过程,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塑造的。
文化空间理论:进入20世纪后期,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兴起,空间进一步被理解为一种文化现象。
文化空间理论强调空间的文化属性和象征意义,认为空间不仅仅是社会关系的反映,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的载体。
这一阶段的空间理论开始关注空间的动态性和多元性,强调空间与人的文化认同和精神生活的紧密联系。
西方空间理论的发展脉络呈现出从物质到文化、从静态到动态、从单一到多元的趋势。
这一发展趋势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空间认识的深化,也体现了西方社会科学和文化理论的发展历程。
三、文学观念在空间理论影响下的变革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空间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度,对文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文学理论主要关注时间维度,如叙事结构、情节发展等,而空间理论则提醒我们,文学同样具有空间性,这一空间性不仅仅是物理环境,更包括文化、心理、社会等多重维度。
空间理论在文学中的引入,使我们重新认识了文学作品的空间性。
文本中的空间不再仅仅是背景或场景,而是成为与时间同等重要的叙事要素。
空间的描绘和构建,可以反映作者的文化立场、社会观念以及心理态度,使文学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多元。
空间理论对文学的空间性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解析。
在传统的文学观念中,空间往往被视为静止的、无生命的,而空间理论则强调空间的动态性和生命性。
空间不仅是人物活动的场所,更是人物关系、社会关系、文化关系的重要载体。
这种对空间的新认识,使文学作品在描绘空间时,更加注重空间的动态性和生命性,从而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空间理论对文学观念的影响,还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评价上。
传统的文学评价往往侧重于作品的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而空间理论则提醒我们,文学作品的空间性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评价。
通过对作品空间的解读和评价,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全面地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
空间理论对文学观念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使我们重新认识了文学的空间性,挖掘了空间的深度和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解读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角度。
在未来的文学研究和创作中,我们应更加注重空间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以推动文学观念的进一步变革和创新。
四、案例分析在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中,文学观念与空间理论的交融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加布里埃尔·佐伦的《走向空间叙事学》和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
这两个案例不仅展示了空间理论在文学领域中的实践应用,也揭示了文学观念如何受到空间理论的影响,并进而发展创新。
加布里埃尔·佐伦在《走向空间叙事学》中,详细阐述了空间叙事学的理论框架,将空间视为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空间元素进行分析,揭示了空间如何与情节、人物和时间相互交织,共同构成叙事的整体。
佐伦的理论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空间在文学中作用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批评方法。
在佐伦的理论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文学作品中的空间元素,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则是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空间、地点和场所的关系。
索亚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即一个既非物质也非想象的空间,而是物质与想象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产物。
这一概念为我们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空间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索亚的理论框架下,文学作品中的空间不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多元的。
文学作品通过创造和呈现不同的空间,反映了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两个案例都充分展示了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如何影响文学观念的发展。
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文学作品的新视角,也为我们揭示了空间在文学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这些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为我们未来的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五、结论通过对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的深入探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
空间理论的发展不仅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促进了文学观念的更新和深化。
空间理论强调空间的多维性、异质性、动态性和建构性,为我们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工具。
它使我们能够从空间的角度去审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主题和意象,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的更丰富的意义和内涵。
同时,空间理论也拓展了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想象空间,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文学观念方面,空间理论的引入使我们重新审视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文学不再仅仅是现实的反映或再现,而是成为了构建和塑造现实的重要力量。
文学作品通过创造和想象空间,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空间理论还促进了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它使我们能够从地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去研究和解读文学作品,从而揭示出作品中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对文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也促进了文学观念的更新和深化。
在未来的文学研究中,我们应该继续关注和探索空间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以推动文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参考资料:在20世纪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西方法治观念的发展与演变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
它既是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探讨20世纪西方法治观念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0世纪的西方法治观念是在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
二战后,各国纷纷进行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以恢复和发展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民主、自由和人权等价值观逐渐深入人心。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也日益紧密。
这些因素促使西方法治观念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法治原则:法治原则是西方法治观念的核心。
它强调法律至高无上,要求政府的行为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同时,法治原则也强调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要求政府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司法独立:司法独立是西方法治观念的重要特征。
它要求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干预。
司法独立有助于保障法律的公正和公平,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人权保障:人权保障是西方法治观念的基本价值。
它强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包括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平等权等。
政府必须尊重和保护公民的人权,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权力制约:权力制约是西方法治观念的重要手段。
它要求政府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权力制约有助于保障法律的公正和公平,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0世纪的西方法治观念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法治理念的传播和应用,推动了世界各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它为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规范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有助于维护国际秩序和和平稳定。
它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有助于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20世纪的西方法治观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既体现了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也为世界各国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和法律基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西方法治观念的内涵和价值,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空间理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这一理论思潮的兴起,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空间和地点的认识,也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文学观念的理解。
我们需要理解空间理论的发展脉络。
在早期,空间被视为一种固定的、绝对的参照系,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然而,随着后现代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兴起,空间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简单的物质存在,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意义。
例如,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强调了空间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关系,而福柯的空间分析则揭示了权力与空间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一空间理论的发展,对文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的文学理解中,文本是一个线性、连续的故事,有着明确的开始和结束。
然而,随着后现代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兴起,文本被视为一种开放的空间,其中充满了并置、交叉和断裂。
这种新的文学观念,使得我们能够以全新的方式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
例如,我们可以从空间的角度来理解卡夫卡的《变形记》。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变成了一只甲虫。
这个情节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空间隐喻。
通过这个故事,卡夫卡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无助。
这种揭示并不是通过传统的线性叙事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构建一个异化的空间来实现的。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深刻地影响了文学观念。
这种影响使得我们能够以全新的方式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也使得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反映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是一个多元化和复杂的领域,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