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人”的生存危机:空间批评视阈下对田纳西

合集下载

沉默中的反抗——空间批评理论视域下的《我站在这儿熨烫》

沉默中的反抗——空间批评理论视域下的《我站在这儿熨烫》
品 的理解 和研 究 。
二、 空 间 批 评 理 论 简 述
2 0世纪 下半 叶 , 文学批 评 打破 传 统 的 纵 向历史 研 究 , 转 向横 向 的空 间解 读 。福柯 认 为 , “ 空 间长
中频 率最 高 的小 说之 一 。
奥尔 森作 品 中的母性 主 题 为西 方 学 者 所 关 注 , 《 我 站 在 这儿 熨 烫 》 也 经 常 成 为个 案 分析 的对 象 。 德博 拉 ・ 罗森 菲尔 特就认 为 , “ 这一 小说 以美 国文学 作 品 中少 见 的全 面 和坦诚 探 讨 了这 个充 满 痛 苦 的 复杂 主题 ” 。乔 安妮 ・ 弗 莱也指 出《 我站 在 这儿 熨 烫 》 中 的母 性 是 “ 个 体 寻 求 自我 的隐 喻 , 是 一种 文 学经 验 ” ¨ 。此外 , 小 说 的 自传成 分也 一直 是学 者关 注 的焦 点 , 由于作 者 自己承 认 “ 这部小 说 在某 些方 面很 接 近 [ 她] 自己的生 活” , “ 故 事 的基 调 和 [ 她] 的经 历有 些 相似 ” , 因此 “ 小 说 中 的 自传 成分 常

奥 尔森 的短篇 小说 《 我站 在这 儿熨 烫》 中, 女 主人 公 ( 母亲) 和 她 女 儿艾 米 莉所属 的社 会 空
间为其 建构 了身份 , 但她 们 在其被 设 定 的规训 空 间里 并没 有 成 为被 动 的牺 牲 品 , 相反, 她 们
以沉默 为 武器 , 对 赋 予她 们 身份属 性 的规训 空 间进 行 反抗 , 充分体 现 了美 国 中下阶 层女 性 勇


引言
蒂莉 ・ 奥尔 森 ( T i l t i e O l s e n , 1 9 1 2 -2 0 0 7 ) 是2 0世 纪美 国文 坛上一 位独 特 的犹太 裔女 作家 。《 我 站 在这 儿熨烫 》 是 奥尔 森小说 集 《 告 诉 我一个 谜》 ( 1 9 6 1 ) 中的第 一个 短篇 , 最初 的题 目是 《 帮助 她 信仰 》 , 首次 发表 于 1 9 5 6年 。次年 , 小说 改名 为 《 我站在 这儿 熨烫 》 并被 收入 《 美 国最佳 短 篇 小说 集 》 ( 1 9 5 7 ) 。 小说 一 问世就 在评论 界 引起较 强反 响 , 美 国著 名女 作家乔 伊斯 ・ 卡 洛尔 ・ 欧 茨称 该 小说 是 “ 近 年来 最 扣人 心 弦的故 事 ” 。《 我站 在这 儿熨 烫》 后 来成 为奥 尔森 最 出名 的作 品 , 也是 被 收 录到 各种 文 学选 集

美国南方文学中的女性边缘化隐喻

美国南方文学中的女性边缘化隐喻

美国南方文学中的女性边缘化隐喻作者:张欣来源:《江汉论坛》2008年第08期摘要:美国南方文学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进入鼎盛期,其中边缘化“南方淑女”形象不乏其人。

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田纳西·威廉姆斯戏剧《欲望号街车》中的两位女主人公的高度互文性表现在人物“性征”、“生存空间”以及“话语空间”的边缘化隐喻之中。

对两者反差强烈的边缘化隐喻表征的互文性建构,有助于读者更深刻解读文本展现的美国“南方淑女”遭受的摧毁性冲击。

关键词:美国南方文学;边缘化;女性形象;隐喻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8)08-0117-04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了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进而颠覆了立于其上的南方传统和价值观念。

面对惨痛的战争记忆,南方作家们致力于文学,创造了充满历史感、失败感和痛苦感的南方文学,构成美国文学的一个流派。

南方文学传统虽然从17世纪以来已有3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但其真正兴起应始于20世纪20年代,三四十年代进入鼎盛时期,二战后逐渐衰落。

南方文学中一系列神秘、反常的女性形象成为以暴力怪诞著称的南方文学中一缕妩媚哀婉的色调。

对南方文学的女性形象研究不乏其数,但以归类居多,或是对某个作家笔下的系列人物进行关联性研究。

笔者试图抽取不同作家笔下反差强烈的两位女性角色,进行互文性关联,剖析“南方淑女”边缘化隐喻,从而构建南方文学女性形象的更广泛的共性。

本文互文性建构的是两位北美密西西比河孕育的美国南方文学大师的作品:威廉·福克纳(1897-1962)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简称《献》)和田纳西·威廉姆斯(1911-1983)的戏剧《欲望号街车》(简称《欲》)。

威廉·福克纳扎根于他称之为“邮票般大小”的南方故土,在《献》中讲述了一位守旧、傲慢而令人望而生畏的美国南方“贞女”艾米丽因爱生恨,毒杀情人,终生与尸首相伴,过着隐居生活的悲剧故事,描写了没落南方小镇上哥特式的畸零世界。

《战争中女性的不同命运—空间批评视角下的《英国病人》》范文

《战争中女性的不同命运—空间批评视角下的《英国病人》》范文

《战争中女性的不同命运—空间批评视角下的《英国病人》》篇一战争中女性的不同命运——空间批评视角下的《英国病人》一、引言《英国病人》是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经典小说,通过对战争中不同人物命运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在小说中,女性角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们在战争中的命运各不相同,这也反映了战争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从空间批评的视角出发,探讨《英国病人》中女性角色的不同命运。

二、空间批评视角下的女性角色1. 家庭空间中的女性在战争期间,许多女性被迫留在家庭中,承担起照顾家庭成员和维持家庭生活的责任。

在《英国病人》中,凯瑟琳就是这样一位女性。

她在家中照顾着家人,尽管她内心渴望自由和冒险,但她却被家庭空间所束缚。

她的命运与家庭紧密相连,同时也与战争背景下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

2. 战场空间中的女性与凯瑟琳不同,其他女性角色则身处在战争的战场空间中。

她们或是军医,或是护士,或是情报人员,勇敢地面对着战争的残酷和危险。

这些女性在战场上经历了各种生死考验,她们的命运与战争的进程紧密相连。

在战争中,她们展现出了坚韧、勇敢和无私的品质,成为了战争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3. 情感空间中的女性除了在家庭和战场空间中,女性角色还在情感空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英国病人》中,艾马殊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故事贯穿始终。

在情感空间中,女性的命运与男性的命运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小说中的情感线索。

这些女性在情感空间中经历了爱、恨、痛苦和快乐等复杂的情感体验,她们的命运也受到了情感的影响和塑造。

三、不同命运的女性角色分析1. 凯瑟琳的命运凯瑟琳是小说中的一位重要女性角色,她的命运与家庭和社会现实密切相关。

在战争中,她被迫留在家庭中照顾家人,她的自由和梦想被家庭空间所束缚。

然而,她的内心却一直渴望自由和冒险。

最终,她在爱情和自我追求之间做出了选择,但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牺牲。

2. 其他女性角色的命运除了凯瑟琳之外,小说中还有其他女性角色,她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

田纳西·威廉斯剧作的女性悲剧主题赏析

田纳西·威廉斯剧作的女性悲剧主题赏析

140田纳西•威廉斯剧作的女性悲剧主题赏析文/那洋摘要:作为美国20世纪3大戏剧家之一,田纳西•威廉斯在描写美国二战后南北文化冲突方面独具一格。

他通过对二战后南方女性生活状态的描写,生动地描绘出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性命运。

本文通过对田纳西•威廉斯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其所作的《欲望号街车》、《玻璃动物园》两部作品主角们进行解析,简要总结出了其女性悲剧的特色风格。

关键词:田纳西•威廉斯;女性悲剧;文化冲突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戏剧家。

他精妙地描写出了二战后沉湎美国旧南方传统种植园文化的女性们的末路,及旧南方传统文化在现代工业文化不断冲击下的危局。

一、田纳西悲剧色彩的社会背景(一)南北战争后社会和女性身份的巨变在南方传统文化中,女性一直是优雅、善良、温柔、正直、好客等美好品质的代名词。

她们即使不去工作,在家庭中也受到尊敬。

然而,南方的优雅传统受到了来自北方工业文化的强烈冲击。

相较于男性,工作能力较差的女性地位不断下降,最终被社会无情淘汰。

她们无力与这种野蛮的社会现实抵抗,最终沦为了时代的牺牲品。

(二)对过去优雅浪漫生活方式的依恋在美国旧南方传统文化中,女性一直是浪漫主义的代表。

在这种社会背景的熏陶下,女性自然而然地拥有着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生活氛围。

然而残忍的时代变革将那些温柔、优雅的女性们全部扼杀,孤独、绝望、内心崩溃的她们变得不敢面对现实,终日沉溺在对旧时代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幻想之中。

(三)旧观念与新观念的冲突旧时代中,从小受到家族道德观念熏陶的女性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女性就是男性的陪衬。

她们只有依附于男性,才能获得优越的生活。

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女性完全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在工业化大潮来临之际,不懂得如何改变自己命运的她们最终变成了受害者。

而新时代的女性明白,她们只有凭借自己的努力才能在这个社会上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出路。

她们鄙视那些只懂得依附男性而不思进取的旧时代女性,认为被困于传统,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她们是无能的。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的时间观与氛围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的时间观与氛围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的时间观与氛围作者:朱立明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35期摘要戏剧氛围的营造在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论文通过田纳西的三部作品,即《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进行研究,分析怀旧和挽歌两种氛围在戏剧中的体现,并探讨其中展现出的剧作家的时间观。

关键词田纳西威廉斯时间观氛围中图分类号:I712.073 文献标识码:A美国二十世纪具有国际影响的戏剧家田纳西威廉斯称自己的戏剧为"造型戏剧",在舞台的布置上,他强调应该充分利用舞台资源,比如灯光、音乐来烘托戏剧的氛围,在戏剧语言上,他强调要借用语言的艺术来营造所要达到的氛围。

他反对照相机式的照搬照抄,反对那些自然主义所强调的机械的现实,而追求诗意的表达现实。

在这种戏剧观的指导下,他不断地探讨如何去更好地营造戏剧氛围,达到最佳的戏剧效果。

本论文主要围绕田纳西的三部戏剧,即《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进行研究,分析氛围在戏剧中的体现,并论述作品中展现出的时间观。

1 威廉斯戏剧中的氛围威廉斯戏剧中关注的是南方文化在现代工业下的没落及南方传统影响下人在面临时代变革时的剧痛。

他的作品中营造的氛围可概括为怀旧式的氛围和挽歌式的氛围。

怀旧的氛围主要是通过剧中人物对美好过去的回忆和留恋体现的,挽歌式的氛围体现在对旧南方文化的衰落及对疏离的人与人的情感的哀悼。

《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都营造了怀旧的氛围。

剧中的人物在回忆中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一些过去的时间碎片经过他们在意识中的加工,以美好的形式或者他们所愿意接受的形式不断地呈现出来。

在大部分剧作中,威廉斯借助人物的讲述来回忆美好的过去。

在《玻璃动物园》中,剧中人物汤姆的几次独白使剧作具有了回忆剧的框架,汤姆本人想要与过去告别可又割舍不下,他离家出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而又陷入抛弃母亲和妹妹的愧疚;阿曼达面对着经济危机下家庭的窘境,借助年轻时令人艳羡的淑女经历作为精神支撑奋力挣扎,她经常向她的子女讲述众多绅士对她的喜爱,甚至一个下午就有17个绅士拜访她的美好过去。

赵欣:“边缘人”研究的理论脉络、核心逻辑与研究展望

赵欣:“边缘人”研究的理论脉络、核心逻辑与研究展望

赵欣:“边缘人”研究的理论脉络、核心逻辑与研究展望摘要:“边缘人”研究在过去一个多世纪吸引了大批学者的关注,成为富有争议的理论空间。

自2020年以来,一系列关于“边缘人”的新现象,如“黑人的命也重要”运动再次抬升、美国亚裔群体遭受明显的种族歧视,催生了“边缘人”研究的许多新议题。

本文首先厘清“边缘人”的理论起源与理论缺陷,在此基础上,对“边缘人”理论进行重新思考。

通过检视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边缘人”、身处两种文化当中的“边缘人”、作为两种文化间“使者”的“边缘人”、作为世界公民的“边缘人”以及身处边缘文化当中的“边缘人”五种典型的“边缘人”类型可以发现,中心与边缘是对立统一的共生关系,不仅反映了彼此间的二元对立,而且体现出彼此间互为主体的二元互动,形成对“边缘人”理论的修正重塑与多元书写。

“边缘人”对边缘性的反应并非是被动和被建构的,而是主动和建构性的,是由客观和主观四个因素所构成的社会边缘性、文化边缘性和心理边缘性三个维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边缘人”问题需要将特定群体当中的特定“边缘人”纳入特定的边缘性情境当中进行探讨,才能揭示“边缘人”对边缘性的实际反应及其与主流群体间的动态关系。

对于“边缘人”研究的新问题和新领域寻求跨学科对话和多元路径,有助于进一步开拓“边缘人”理论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边缘人”;边缘性;主流文化;边缘文化;主流群体;边缘群体一、问题的提出“斯波克”(Spock)是《星际迷航》系列电影中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他的父亲是瓦肯人,母亲是人类,因此他是半瓦肯人、半人类血统的混血儿。

犹太裔美国演员伦纳德·尼莫伊(Leonard Nimoy)在该系列电影中多次饰演“斯波克”角色。

出生在美国波士顿的尼莫伊,父母是从俄罗斯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

饰演“斯波克”时,尼莫伊为“斯波克”设计的瓦肯式敬礼从犹太赐福仪式中演变而来,“斯波克”所使用的瓦肯人祝福“多福多寿”源自犹太赞美诗。

因与“斯波克”结下不解之缘,尼莫伊的两部自传《我不是斯波克》和《我是斯波克》受到广泛的关注。

生存绝地中的死亡突围r——从空间批评看尤多拉韦尔蒂笔下的南方畸形人

生存绝地中的死亡突围r——从空间批评看尤多拉韦尔蒂笔下的南方畸形人

生存绝地中的死亡突围r——从空间批评看尤多拉韦尔蒂笔下的南方畸形人胡燕【摘要】南方作家尤多拉韦尔蒂的小说别具一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她的南方畸形人故事.将文本的解读置于其特定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韦尔蒂的《绿帘》颠覆了美国南方等级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揭示了现代文明对传统的侵蚀,解构了"南方神话"的宏大叙事,通过塑造小说中一个又一个的畸形人形象,作者建构了一个神话幻灭之后的"真实南方",用作品见证了美国南方社会的嬗变.本文旨在通过空间理论来分析尤多拉·韦尔蒂的《绿帘故事集》中的三个代表作《克莱蒂》、《绿帘》和《旅行推销员之死》,以此来展示主人公从迷惘到顿悟、解困的过程.【期刊名称】《黑河学刊》【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2页(P51-52)【关键词】《绿帘》;迷惘、顿悟、解困;怪诞;空间理论【作者】胡燕【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北京 10087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1974年,法国现代哲学家列斐伏尔发表了他的新作品《空间的生产》,在这本书中,他表达了自己对于“空间”的独特的见解。

空间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而是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统一体。

列斐伏尔认为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空间,他认为任何空间都是由空间实践(spacial practices),空间的表征(representation of space)和表征的空间(space of representation)三种相互关联的空间辩证地混合而成。

本文将从具体存在的物理空间,人物构建的社会空间和表征叙事艺术的精神空间来分析尤多拉·韦尔蒂的《绿帘故事集》中的三个短篇小说。

首先,是空间实践方面。

作者用环境的幽闭来体现人物思想的压抑。

文学作品里所描述的自然、人文环境都带有一定的隐喻意义。

这些景观就是列斐伏尔所诠释的物理空间,它打破了传统文学仅把自然、人文环境当做事件发生的场所,从而使空间成为文化和文学意义的重要载体。

《喧哗与骚动》中女性空间意识与身份想象

《喧哗与骚动》中女性空间意识与身份想象

《喧哗与骚动》中女性空间意识与身份想象马特【摘要】《喧哗与骚动》是威廉·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的一部小说.小说中,康普生家的三代女性康普生太大、凯蒂、小昆丁都缺乏正确的空间意识,她们或固步自封,画地为牢,陷入空间瘫痪和哀怨之中,沦为可悲的空闻剥削者;或矛盾徘徊,在两种空间意识的夹缝中挣扎,选择妥协和流浪;或激烈抗争,舍弃传统空间,却泯灭在现代空间的迷雾中.空间意识的错位导致了她们身份的异化和缺失,是造成三人悲剧的深层原因.在现代社会中,只有使传统私密空间与现代开放空间保持平衡,消除空间划分的性别桎梏,才能避免康普生家女性的悲剧.【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40)005【总页数】7页(P609-615)【关键词】《喧哗与骚动》;威廉·福克纳;女性;空间意识;身份想象【作者】马特【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712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是美国南方著名作家,于1950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发表于1929年,是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的一部小说,也是福克纳本人最喜欢的一部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福克纳借康普生家三兄弟和一个旁观者之口分四个章节记述了美国南方贵族康普生一家的衰落。

尽管康普生家族的三代女性——康普生太太、女儿凯蒂·康普生以及凯蒂的女儿小昆丁——并不具备叙述声音,但其实她们不仅是康普生家庭的主要成员,与这两对母女有关的情节也可被看作全书的核心之一。

虽然康普生家三代女性的地位、性格和遭遇迥然不同,但包括康普生太太在内,三人无一不是悲剧人物。

目前国内学界对《喧哗与骚动》的研究大多将注意力集中于小说的叙事特色、主题思想以及康普生家族的男性身上,对于造成康普生家三代女性悲剧的原因大多笼统地归责于男权社会和清教传统等方面,尚缺乏从人物本身切入的探析。

索尔·贝娄的《赫索格》:“边缘人”的呐喊的开题报告

索尔·贝娄的《赫索格》:“边缘人”的呐喊的开题报告

索尔·贝娄的《赫索格》:“边缘人”的呐喊的开题报告《赫索格》是法国哲学家索尔·贝娄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出版于1945年。

该书以“边缘人”的经验为主题,探讨了作为一个“边缘人”在社会中生存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边缘人是指一个处在社会边缘或边缘群体中的个体或群体,这些人在社会中不被认同或排斥,被置于社会的边缘地带。

本文将探讨《赫索格》这部著作所呈现的“边缘人”的主题,以及该主题对我们的启示。

在该书中,贝娄通过对边缘人的深入观察和分析,指出了边缘人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孤独、无助、排斥以及社会的冷漠。

在社会中,边缘人常常被视为异类,受到歧视和排斥,无法融入主流社会,因而产生了一种“存在的虚无感”。

然而,贝娄并不认为边缘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相反,他们处在边缘地带,能够看到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不公正现象,同时也有着反抗和改变的潜力。

除此之外,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边缘人,而如何面对这种处境也至关重要。

在《赫索格》中,贝娄提出了“存在主义”这一哲学思想,认为人应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被社会和环境所规范和限制。

在这个意义下,边缘人应该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主动寻找改变的途径,拒绝被社会边缘化或排斥。

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处于边缘地带的人,他们需要我们的理解和关爱。

同时,我们也需要探索我们自己的边缘感受,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反抗社会的限制和束缚。

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我们需要反思社会对边缘人的冷漠和歧视,共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公正的社会。

因此,我们需要像贝娄一样,持续关注“边缘人”的群体,并为他们发声,消除歧视和排斥。

在社会中,我们应该尽力让所有人的存在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国外边缘人研究略论 余建华

国外边缘人研究略论   余建华

第8卷 第5期2006年9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 IT (SOCIAL SCIENCES ED ITION )Vo.l 8No .5Sep t .,2006文章编号:1009 1971(2006)05-0054-04收稿日期:2006-05-15作者简介:余建华(1976-),男,江西景德镇人,博士研究生,从事社会学研究;张登国(1977-),男,山东济南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社会学研究。

国外 边缘人 研究略论余建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南京210093)张登国(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济南250021)摘 要:在齐美尔的 外来人 的基础上,帕克于1928年率先提出了 边缘人 概念。

但帕克对 边缘人 的界定并没有厘清边缘情境和边缘人之间的关系,这致使后来许多学者对此做了很多精致工作。

在对 边缘人 概念的探讨过程中,国外 边缘人 研究的不足有以下几方面:注重概念分析,缺乏成熟理论的构建;多理论性的探讨,少实证性的研究;研究的案例多局限在犹太人、黑人、移民这三种类型。

未来的边缘人研究也将在此几方面继续发展。

关键词:边缘人;边缘情境;文化冲突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志码:A1 边缘人 概念的界定(1) 边缘人 概念的提出要阐述什么是 边缘人 ,则不得不提及齐美尔(S i m m e l)的 外来人 (Stranger ,又译为 异乡人 、 陌生人 )。

在齐美尔眼中, 外来人不是今天来明天走的漫游者,而是今天到来并且明天留下的人,或者可以称为潜在的漫游者,即尽管没有再走,但尚未完全忘却来去的自由 [1]。

齐美尔是从距离的角度来界定外来人的社会属性的。

从空间意义上说,外来人属于某一群体中的一员;但从社会意义上来说,外来人又不属于这个群体。

在齐美尔看来,外来人既近又远,既熟悉又陌生,他对世界具有一种超然的态度。

遵循着齐美尔对 外来人 的分析思路,帕克(Par k)提出了他的 边缘人 概念。

浅析《土生子》中别格·托马斯的“边缘人”形象

浅析《土生子》中别格·托马斯的“边缘人”形象

浅析《土生子》中别格·托马斯的“边缘人”形象作者:王禹茹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07期【摘要】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最早提出“边缘人”这一概念,泛指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

通过分析《土生子》中别格·托马斯成为“边缘人”的原因,及其作为一个社会“边缘人”不得不构建的自我属性,进一步揭示了“边缘人”这一群体的社会处境及心理特征,为之后的“边缘人”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

【关键词】《土生子》;边缘人;种族歧视;黑人文化;自我属性中图分类号:I06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7-0223-02一、“边缘人”概念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最早提出“边缘人”这一概念,泛指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

斯通奎斯特从心理学的角度解析出“边缘人”的典型心理特征是“混乱,甚至震惊、紧张不安、幻灭感、疏离感”(Stonequist 1935)。

正是因为“边缘人”处于两种文化和两个社会之间,无法完全归属于某一个社会或认同某一种文化,所以他们极度缺乏个人归属感。

长期的遭受排挤与压抑的生存环境甚至会促使“边缘人”在有意或无意中做出一些有违社会秩序与泯灭人性的行为,作为一种自我宣泄与革命的方式。

美国著名黑人作家理查德·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中的主人公别格·托马斯即为当时美国社会的一个“边缘人”。

二、别格·托马斯成为“边缘人”的原因(一)来自白人社会的种族歧视与阶级压迫虽然别格所处的时代已没有了奴隶制,但是黑人群体仍然不被美国的主体人群(白种人)所接受,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别格一家四口人挤在一个狭小的单间公寓内,只有一个帘子隔开厨房与其它空间,房间里老鼠肆虐。

不只是别格家,其他的黑人家庭也都是差不多的境遇,在美国北部,黑人主要聚居在芝加哥南区,那里的房地产拥有者是道尔顿先生(别格后来的白人老板),他从不在意黑人在南区的生存环境,“他们这些白人房东当然不会供应多少暖气”,“他们还老敲你的门要钱”(赖特1940:16)。

从空间批评视角解读《愤怒的葡萄》中裘德一家的生存困境

从空间批评视角解读《愤怒的葡萄》中裘德一家的生存困境

从空间批评视角解读《愤怒的葡萄》中裘德一家的生存困境从空间批评视角解读《愤怒的葡萄》中裘德一家的生存困境《愤怒的葡萄》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于193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主要叙述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加州一家农民裘德一家的艰难生活。

本文从空间批评的角度出发,探讨裘德一家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并揭示其中蕴含的社会问题。

首先,通过空间批评的视角可以看出,《愤怒的葡萄》中裘德一家的生存困境与地理空间的关系密切。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加州中部的农业地区,裘德一家是农民,他们的生活与土地息息相关。

然而,当时正值大萧条时期,经济困难、灾难性的干旱以及土地的经济利益被剥夺,给裘德一家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其次,在空间批评的视角下,我们注意到裘德一家所处的地理空间是一个被资本主义剥削的空间。

小说中描绘出了大农庄富豪财富的宏大景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民们的贫困困境。

裘德一家面临着种种困难,无法租到土地,生计困难。

在这一空间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农民的剥削和掠夺,使裘德一家陷入了无尽的困境。

此外,在空间批评的视角下,我们还注意到裘德一家的生存困境与社会空间的关系。

小说中描绘了加州中部农业地区被大农庄富豪把持的局面,裘德一家只能默默受苦,无力改变现状。

作者通过描写裘德一家努力生存,却无法摆脱贫穷的命运,揭示了社会空间中的阶级差距和社会不公。

正是因为裘德一家处于弱势位置,被迫接受一切压迫和剥削。

最后,在空间批评的视角下,我们还可以看到裘德一家的生存困境与日常生活空间的关系。

小说中通过对农民们艰难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贫脊、肮脏的生活环境。

那些贫穷的农民们,整天奔波于劳动、生存和生活所困扰的苦境之中,他们身处日常生活空间与社会制度压迫的夹缝之中。

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总结起来,从空间批评的视角解读《愤怒的葡萄》中裘德一家的生存困境,我们可以看到地理空间、资本主义剥削、社会空间以及日常生活空间对裘德一家的影响。

一群自我放逐的另类与逃亡者--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的男性群像

一群自我放逐的另类与逃亡者--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的男性群像

一群自我放逐的另类与逃亡者--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的男性群

韩曦
【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0)003
【摘要】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塑造了一群自我放逐的男性群像.他们或是生活的失败者,或是感情畸零的同性恋者,或是被生活主潮冲刷到边缘的另类,或是沉迷于幻想中的行吟诗人.这些男性人物在与女性人物的对峙中,在责任与荣誉面前,往往选择了逃亡.剧作家通过对这些男性人物悲剧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美国现代文明弊病的厌弃.
【总页数】6页(P148-153)
【作者】韩曦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相关文献】
1.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工业文明批判的生态意义 [J], 李笑蕊
2.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逃避者"形象浅析 [J], 张雅玲
3.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南方女性的福柯式解读 [J], 陈瑶琼
4.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的易卜生之影 [J], 伊恩•麦克亚当;晏微微;王阅
5.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南方女性的福柯式解读 [J], 陈瑶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牧歌》中“边缘人”的身份建构困境

《美国牧歌》中“边缘人”的身份建构困境

《美国牧歌》中“边缘人”的身份建构困境
梁毅
【期刊名称】《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00)0z1
【摘要】《美国牧歌》是菲利普·罗斯晚年代表作“美国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发表于1997年。

小说问世后不久就获普利策文学奖,被誉为“罗斯迄今为止最有思想深度、最优秀的作品。

”该小说通过展示利沃夫家族从大萧条到20世纪末的兴衰讲述了犹太移民在美国当时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逐步沦为“边缘人”的寻梦之路。

说他们沦为“边缘人”是因为他们虽然拥有美国国籍,但却因为公民身份与种族身份的分歧和冲突而逐步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渐行渐远,最终成为生活在美国的局外人,其悲剧的发生与主人公的身份建构有着内在的关联性。

本文试以利沃夫家族追寻“美国梦”的悲剧命运为主线,探究三代“边缘人”从坚守到逾越,再到迷失的身份建构困境。

【总页数】2页(P149-150)
【作者】梁毅
【作者单位】梧州学院外语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伊甸园中的噩梦——试论菲利普·罗斯《美国牧歌》中美国梦的主题变奏
2.迷失在身份荒野中的"精神流浪汉"——戏仿美国梦的《美国牧歌》
3.生存的困境--《美
国牧歌》中利沃夫伦理身份的解读4.浅析《美国牧歌》中的悲剧人物塞莫尔·利沃夫的美国梦5.菲利普·罗斯小说《美国牧歌》中的美国梦主题解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边缘人”视阈下A Debt to Dickens的态度系统研究

“文化边缘人”视阈下A Debt to Dickens的态度系统研究

“文化边缘人”视阈下A Debt to Dickens的态度系统研究方靓怡;宋军
【期刊名称】《现代语言学》
【年(卷),期】2024(12)2
【摘要】本文基于马丁评价理论下的态度系统,对赛珍珠的语篇A Debt to Dickens进行研究。

赛珍珠“文化边缘人”的身份,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安和惆怅,前期在众多东方人面孔的乡村,村民对其异域特色的样貌有许多偏见,因此她多用负面的判断和鉴赏资源描述了一段孤独的生活;后期其寻找到小说的快乐后,沉迷于阅读的魅力,所以多用正面的判断和鉴赏资源写出了她的明朗。

研究发现,全文的判断和鉴赏资源数量较多,情感资源出现较少。

态度系统有利于分析文本所暗含的感情走向,给读者理解文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总页数】6页(P875-880)
【作者】方靓怡;宋军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外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文化社会学视域下的大学班级边缘人:内涵、困境及转化策略
2.文化资本视角下低保边缘人口社会救助研究
3.社会文化理论视阈下的外语教师教学负动机自我系统研究
4.扬弃与回归—后现代文化视阈下的20世纪英美文学
——评《文化交融与碰撞视阈下的20世纪英美文学创作研究》5.文化视阈下日本文学的发展与变革研究——评《文化视阈下的日本文学发展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战后美国文学中的边缘人代表霍尔顿

二战后美国文学中的边缘人代表霍尔顿
稚 气 的 描 述 中 有 着 与 众 不 同 的 表 现:"他 拿 起 我 试 卷 的 样 子 ,就 像 拿 着 臭 屎 什 么 的 。他 放 下 那 份 混 帐 试 卷 ,拿 眼 望着我,那样子就像 他 妈 的 在 比 赛 乒 乓 球 或 者 其 他 什 么 球 的 时 候 把 我 打 得 一 败 涂 地 似 的。"出 于 对 自 己 所 立 足 的潘西中学的教育 环 境 的 不 满 与 痛 恨,霍 尔 顿 甚 至 以 放 弃 学 业 以 示 自 己 与 潘 西 的 清 浊 之 分 。因 此 正 当 其 他 的 同 学以汽车、金钱、地 位 为 动 力,乐 此 不 疲 地 主 动 顺 应 于 学 校、社 会 的 改 造 时,天 资 聪 颖 的 霍 尔 顿 却 拒 绝 融 身 于 这 个 蕴 育 着 "现 代 性 成 功 "的 集 体 之 中,他 故 意 违 犯 校 规, 放 弃 学 业,五 门 功 课 四 门 不 及 格,以 一 个 坏 孩 子 的 面 孔 招致学校的开除。
2006voi24no2二战后美国文学中的边缘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l50080表霍尔顿摘要二战后初期对主流社会逃避性的流浪漂泊成了美国文学中一种十分风行的文学主题这一主题典型地展现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作品的主人公幼稚而决绝的叛逆行动中这一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些青年人他们有着旺盛的青春与活力但他们却拒绝把自己年轻的生命融汇于主流社会价值观念的约束导向之中他们自觉不自觉地王身于主流社会的边缘以一种孤独的漂泊和对个体感性价值的推祟肯定与主流价值观念相离相弃这使美圈文学中又增添了一类新的人物形象边缘人
[文 章 编 号 ]1007- 9882(2006)02- 0074- 03
二 战 后 不 久 (四、五 十 年 代 ),当 欧 洲 其 他 国 家 正 在 挣扎着从战争的废 墟 中 再 次 崛 起 的 时 候,大 洋 彼 岸 的 美 国 却 早 已 凌 空 出 世,并 展 示 出 一 种 如 日 中 天 的 炫 目 景 象。然而也正是 在 这 一 时 期,美 国 文 学 中 却 频 频 出 现 了 一 系 列 青 年 反 叛 者 的 形 象,对 主 流 社 会 的 逃 避、游 离 成 了战后初期美国严肃文学中一个十分惹人注目的话题。 纵 观 美 国 文 学 史,一 个 独 特 的 文 学 现 象 是:这 一 时 期 的 青年反叛者们似乎是一些生活于现代群体社会边缘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缘人”的生存危机:空间批评视阈下对田纳西•威廉斯戏剧的解读
【摘要】田纳西·威廉斯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关
注“边缘人”的精神世界以及她们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冲突。

本论文将借助亨
利·列斐伏尔的空间批评理论,以《玻璃动物园》和《欲望号街车》两部经典作
品为例,研究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作品中的典型边缘群体,即南方淑女,揭示其
戏剧中“边缘人”的生存危机,旨在探究田纳西对于社会包容性和多元化的渴望。

【关键词】田纳西·威廉斯;边缘群体;生存危机;空间批评理论
1 引言
田纳西·威廉斯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戏剧作家之一,他被广泛认为是美
国乃至世界戏剧界的奇迹。

在威廉斯的剧作中,他对南方淑女这一社会边缘群体
深表关切。

在《威廉斯笔下的女性角色》一文中,达庞特称这些角色为“他(威
廉斯)自己个性的投射,恐惧、胆怯、小心翼翼、高度敏感、有点神经质,无法
适应现实世界的严酷”(54)。

由此可见,研究威廉斯剧作中的边缘群体对于深
入了解作家本人具有重要意义。

2 空间批评理论
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提出空间是一种社会产品。

他认为,每一个社会,每一种生产方式,都会产生自己的空间。

简单地说,社会空间是由各种复杂的社
会关系构成的,而参与这些关系的人,他们的行为模式和认知都会受到影响。

同时,为了创造更适合自身存在的空间,社会主体的进一步实践也将给整个社会空
间带来不断的变化。

因此,空间可以作为分析社会的工具。

列斐伏尔对空间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上:一是物理空间,它是可被感知和描述的;二是社会空间,关注的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第三,心理空间,包括认知、逻辑、话语和思想。

这三个维度同等重要,相互融合,密不可分。

3 “边缘人”的生存危机
威廉斯戏剧中的边缘群体无法融入社会主流。

她们的生存危机,一方面体现在黑暗、局促、压抑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体现在被社会边缘化的境地。

3.1 物理空间
物理空间是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在威廉斯的戏剧中,布景和场景具有丰富的内涵。

通过分析剧作中边缘群体生存的物理空间,读者可以对他们黑暗压抑的生活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3.1.1蜂窝式住宅区
在威廉斯的戏剧《玻璃动物园》中,温菲尔德一家的生活条件是当时美国下层中产阶级生活的缩影。

他们居住在大型蜂窝式住宅区中一栋破旧而廉价的公寓里。

绝望的气息弥漫笼罩着附近高大严峻的建筑物。

温菲尔德一家的公寓相当昏暗和狭小,位于其中一栋建筑物的背面,需要通过防火梯进入。

3.1.2破败的城市贫民窟
在《欲望号街车》中,下层工人阶级居住在现代大都市中的破败贫民区。

威廉斯描绘出新奥尔良贫困地区拥挤街道上一所破旧的小房子。

这里的居民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北方劳工。

房子的墙壁被风化成灰色,外面的楼梯摇摇欲坠。

剧中人物的主要活动地点是一间狭小阴暗的公寓。

3.2 社会空间
在亨利·列斐伏尔看来,社会空间是由社会活动塑造的,由复杂的社会关系构成。

在文学作品中,社会空间可以体现为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也可以体现为一个社会群体对另一个社会群体的压迫或反抗。

对威廉斯戏剧中边缘群体社会空
间进行分析,可以让读者深入了解他们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处境,以及被主流排斥和抛弃的原因。

3.2.1 被现代文明抛弃
威廉斯剧中的南方美女习惯了老南方精致文雅的生活方式,但工业和现代文明的入侵打破了他们传统的南方价值观和理想。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这些幻想破灭的南方美女被孤立和抛弃,因为她们的传统价值观已经过时了。

《玻璃动物园》中的阿曼达和《欲望号街车》中的布兰奇都渴望过去生活的精致和优雅。

她们过度的在乎外表和日常细节,但是在他人看来,她们所重视的旧南方价值观和传统是不切实际的。

而她们对过去的痴迷也导致被亲人抛弃的悲惨结局。

4 “边缘人”的精神危机
在亨利·列斐伏尔看来,心理空间是思想和话语的空间。

心理空间不仅是读者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来源,也是作者表达情感和感受的重要渠道。

威廉斯通过对人物话语和行为的巧妙处理,揭示了边缘人的精神危机,即他们黑暗孤独的精神世界最终导致他们的逃避和颓废。

4.1 孤独和焦虑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威廉斯戏剧中的边缘人被囚禁在无尽的孤独和焦虑之中。

旧南方的没落和粗鲁新世界的出现让深受南方传统的影响的阿曼达和布兰奇感到焦虑,因为她们不再是那些花哨的、抢手的南方美女。

在她们眼里,女人只有依靠男人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婚姻的失败对她们来说也是可怕的打击。

4.2 逃避和颓废
为了找寻慰藉,边缘群体通过幻想和酒精寻求解脱,最终走向颓废。

作为一个娇生惯养的南方美女,阿曼达完全没有能力独自处理家庭责任和问题。

此外,丈夫的抛弃也让她焦虑不安。

她沉浸在过去美好的幻想中,努力向孩
子们灌输旧南方的精致。

然而,她的过时观点和行为不仅不可能将她的理想变为
现实,而且因为他人的不理解,还会导致她更加痛苦和孤独。

布兰奇隐瞒过去,自诩为高贵而受人追捧的南方贵族。

她非常看重她的相貌、身材和衣着,甚至用纸灯笼盖住房间里的灯泡以柔化光线。

为了摆脱她无法面对
的残酷现实,布兰奇不得不通过酒精和沐浴来缓解她的孤独和焦虑。

5 结语
传统的南方文明对威廉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早年在南方生活的美好回忆
成为他追寻的精神家园。

然而,现代文明的入侵,让旧南方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
煌和辉煌。

威廉斯塑造的南方美女形象,一方面是他对衰落的南方文化的怀念,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南方传统文化在现代工业文明中无法生存的失望。

在剧中,南方美女生活在焦虑和孤独中,试图逃离残酷的现实。

隐藏在她们幻想之下的是
对旧南方的怀念和追求。

她们的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威廉斯对南方文明消逝的焦
虑和对现代文明排他性的失望。

参考文献
Daponte, Durant. “Williams’ Feminine Characters.” Twentieth Century Interpretations of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dited by Jordan Yale Mille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1971. 53-56..
Lefebvre, Henri.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 Smith. Cambridge: Basil Blackwell, 1991.
Tmpane, John. ‘“Weak and pided People”: Tennessee Williams and the Written Woman.’ Feminist Rereadings o f Modern American Drama, edited by N.J., Rutherford. New Jersey: 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1989. 171-80.
杜艳春、李云密. “从田纳西· 威廉斯的戏剧看美国南方淑女的衰落”.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6,(6):65-68.
吾文泉. “威廉斯短篇小说中‘边缘人’的生存困境”. 《南通大学学报》2017,(1):68-73.
张龙. “论田纳西·威廉斯剧作中的‘边缘人’形象”. 《巢湖学院学报》2015,(2):107-111.
张新颖. 《田纳西·威廉斯剧作的边缘主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