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中的反抗--空间批评理论视域下的《我站在这儿熨烫》
《我站在这儿熨烫》中语言奴役下的女人
2017.08文《我站在这儿熨烫》中语言奴役下的女人○史德明摘 要:自维特根斯坦以及赛尔等人后,西方学术史对语言的认识,历经了从“语言工具论”到“语言建构论”的重大转变。
语言已经不再只是单单的被视为交流的工具手段,其建构的力量在逐渐的引起学者的注重和探索。
文章从“语言建构论”的视角出发,探讨蒂莉·奥尔森小说《我站在这儿熨烫》中边缘女性的困境。
而她们无法逃离的命运,恰恰是语言筑起的一座无形的牢笼。
这些处于边缘的女人,唯有意识到语言对自己身心的双重禁锢,才有希望突破这被囚禁的一生。
关键词:语言 建构 边缘女性一、引言蒂莉·奥尔森是俄裔美国作家,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不得以在中学时代辍学,帮助父母维持生计。
1934年,这个于工作之余读书的女人终于凭借着自己的诗歌、小说和散文得到了美国文坛的瞩目。
只是迫于现实的压力,她不得已只有选择放弃,因为那微弱的稿费实在不足以供养她的家庭。
正如多年以后在她《沉默》中写的那样,“在应该尽情写作的年华里,我却因为无法逃避的事情终日忙忙碌碌”[1](P38)。
再次提笔写作,来完成青春时节中的未竟之梦时,蒂莉·奥尔森已是年近五旬。
年少时困顿的生活,中年里为生计而辗转,到此时都沉淀成她笔下动人的文字。
她的种族身份和社会阶级,她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都在语言的包裹下慢慢地形成。
语言强化了外界对这些边缘人物的看法和定位,反过来这些身处边缘的人群又因为语言加剧了对自我边缘化倾向的认同和肯定。
正如萧伯纳在《皮格马利翁》中的描写,语言不仅让别人对自己产生认同,同时也会让自己达成对自己的又一番看法。
正是经历过边缘生活,才使蒂莉·奥尔森有机会得以重新看待这种种过往的生活,以及语言对边缘化人物,尤其是女性的影响。
是语言,让人们习以为常于当下的生活,也是语言区分了社会的阶层,以及各种不同的文化,政治,商业,乃至于社交圈子。
其实,每一个圈子都是一道无形而又真实得不可抗拒的围墙,它无形的存在让人们很少有机会一探究竟,而它无形的存在又让发现其存在的人不知该如何去打破。
沉默中的反抗——空间批评理论视域下的《我站在这儿熨烫》
二、 空 间 批 评 理 论 简 述
2 0世纪 下半 叶 , 文学批 评 打破 传 统 的 纵 向历史 研 究 , 转 向横 向 的空 间解 读 。福柯 认 为 , “ 空 间长
中频 率最 高 的小 说之 一 。
奥尔 森作 品 中的母性 主 题 为西 方 学 者 所 关 注 , 《 我 站 在 这儿 熨 烫 》 也 经 常 成 为个 案 分析 的对 象 。 德博 拉 ・ 罗森 菲尔 特就认 为 , “ 这一 小说 以美 国文学 作 品 中少 见 的全 面 和坦诚 探 讨 了这 个充 满 痛 苦 的 复杂 主题 ” 。乔 安妮 ・ 弗 莱也指 出《 我站 在 这儿 熨 烫 》 中 的母 性 是 “ 个 体 寻 求 自我 的隐 喻 , 是 一种 文 学经 验 ” ¨ 。此外 , 小 说 的 自传成 分也 一直 是学 者关 注 的焦 点 , 由于作 者 自己承 认 “ 这部小 说 在某 些方 面很 接 近 [ 她] 自己的生 活” , “ 故 事 的基 调 和 [ 她] 的经 历有 些 相似 ” , 因此 “ 小 说 中 的 自传 成分 常
・
奥 尔森 的短篇 小说 《 我站 在这 儿熨 烫》 中, 女 主人 公 ( 母亲) 和 她 女 儿艾 米 莉所属 的社 会 空
间为其 建构 了身份 , 但她 们 在其被 设 定 的规训 空 间里 并没 有 成 为被 动 的牺 牲 品 , 相反, 她 们
以沉默 为 武器 , 对 赋 予她 们 身份属 性 的规训 空 间进 行 反抗 , 充分体 现 了美 国 中下阶 层女 性 勇
一
、
引言
蒂莉 ・ 奥尔 森 ( T i l t i e O l s e n , 1 9 1 2 -2 0 0 7 ) 是2 0世 纪美 国文 坛上一 位独 特 的犹太 裔女 作家 。《 我 站 在这 儿熨烫 》 是 奥尔 森小说 集 《 告 诉 我一个 谜》 ( 1 9 6 1 ) 中的第 一个 短篇 , 最初 的题 目是 《 帮助 她 信仰 》 , 首次 发表 于 1 9 5 6年 。次年 , 小说 改名 为 《 我站在 这儿 熨烫 》 并被 收入 《 美 国最佳 短 篇 小说 集 》 ( 1 9 5 7 ) 。 小说 一 问世就 在评论 界 引起较 强反 响 , 美 国著 名女 作家乔 伊斯 ・ 卡 洛尔 ・ 欧 茨称 该 小说 是 “ 近 年来 最 扣人 心 弦的故 事 ” 。《 我站 在这 儿熨 烫》 后 来成 为奥 尔森 最 出名 的作 品 , 也是 被 收 录到 各种 文 学选 集
沉默女性的有声反抗——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解读《我站在这儿熨烫》
沉默女性的有声反抗——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解读《我站在这儿熨烫》姬蕾【摘要】Based on Susan S. Lanser' s distinction of three modes of narrative voice in feminist narratology, the present paper analyzes various modes of narrative voice adopted by American Jewish writer Tillie Olsen in her novel I Stand Here Ironing, whose writing has been influenced greatly by her feminist concerns and working-class background. Females, especially the oppressed and marginal]zed poor work- ing-class mothers axe consistent protagonists in Olsen's novels. It holds the opinion that Tillie Olsen has employed multiple narrative voices in this novel in order to release the voice of the marginalized grou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 narratology,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poor working-class women have achieved an authority of narrative voice in the novel.%本文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家苏珊·兰瑟(Susanl_maser)有关叙述声音模式划分的理论,这一较新的视角来解读美国著名犹太女性作家蒂莉·奥尔森(TillieOlsen)l~代表小说《我站在这儿熨烫》(IStandHereIroning),分析了奥尔森作品中出现的不同声音模式。
真题精选与模拟 专题14 文学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
【2012高考试题解析】(2012·全国新课标)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马裤先生老舍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的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
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茶房跑来了。
“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的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先生,请等一等,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
”茶房说的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客人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
茶房故意地笑了笑,表示歉意。
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
茶房始终没回头。
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的床上。
“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
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你呢?”我问。
“二等。
快开车了吧?茶房!”他站起来,数他自己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两个上铺都被他占了。
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
“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拿毛巾把!”“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哈代的《无名的裘德》的开题报告
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哈代的《无名的裘德》的开题报告题目:用空间批评理论解读哈代的《无名的裘德》摘要: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曾被认为是一部描述爱情的小说,但它更多地揭示了社会阶层的不公和女性地位的束缚。
本文使用空间批评理论,分析小说中的空间图景和地理位置,探讨小说如何通过空间来呈现社会不公和女性压迫,并让读者对这种不平等产生共鸣。
关键词:哈代,空间批评,社会不公,女性地位导言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哈代的文学作品常常受到学者的关注。
其中,《无名的裘德》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不仅揭示了爱情的苦难与不可逾越的隔阂,更多的是展现了社会阶层的不公和女性地位的束缚。
在本文中,我们将运用空间批评理论来解读小说中的空间图景和地理位置,探析小说如何通过空间来呈现社会不公和女性压迫。
一、空间批评理论简析空间批评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它强调文本中所描写的空间不仅是作为背景的媒介,而且是一个社会秩序及阶级问题的剖析表现,空间批评更是揭示了文本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强烈的联系和反映。
其理论中核心观点为空间是具有历史性的,是社会生活、阶层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空间批评家认为,文学作品中的空间图景和地理位置不仅是文本中的一部分,也反映着社会与文化的地理特征。
因此,小说中的空间环境可以揭示出阶级,种族,性别等话题,并洞察出作品向读者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二、小说中的空间图景和地理位置小说《无名的裘德》的空间图景和地理位置是其反映社会和文化特征的重要体现方式。
小说中的城市演示出当时社会分化的特点,高处是富裕和权力的象征,低处则是穷人和肮脏的象征。
例如,裘德去供职于城里的教堂,这座宏伟建筑被塑造为豪华和壮观,这反映了城里的贵族阶层的力量和地位。
然而,在小说的末尾,裘德成为了卖花女,被迫在城市的底层采卖野花。
这个突变暗示了裘德的阶层位置和受到压迫的命运。
在小说中,城市景观和农村景观之间的区别则体现了不同地理位置和社会阶层之间的鸿沟。
沉默:别样的反抗——《屋顶丽人》女性主义解读
沉默:别样的反抗——《屋顶丽人》女性主义解读
孙桂荣
【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36)001
【摘要】女性问题一直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所关注的问题,她的作品中的女性为自己的独立不断进行抗争.在她的短篇小说<屋顶丽人>中,她以独特的形式--沉默,来体现出女主人公的反抗精神.本文通过对女主人公行为的解读.为读者展现出一位不被男性所主宰,有着独立意识的新女性.
【总页数】2页(P63-64)
【作者】孙桂荣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沉默的反抗权力的隐喻——评《屋顶丽人》中的凝视诗学 [J], 马卫华
2.沉默女性的有声反抗——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解读《我站在这儿熨烫》 [J], 姬蕾
3.沉默的反抗权力的隐喻——评《屋顶丽人》中的凝视诗学 [J], 马卫华
4.冲突与和谐——《屋顶丽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解读 [J], 钟珍萍
5.来自女性的身体语言反抗——多丽丝·莱辛小说《屋顶丽人》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 陆义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读《我站在这儿熨烫》
解读《我站在这儿熨烫》《我站在这儿熨烫》是卢米娜索洛安的作品,由她于2008年在美国出版。
本作品讲述了一个角色,她拥有一个癌症患者母亲,她对癌症患者母亲的态度和生活遭受的影响,并在她最后的日子里对母亲做出了如此的勇敢的包容与屈服的故事。
本文将深入介绍《我站在这儿熨烫》的主题、人物、背景、分析以及作者本身的心理反映。
本作品的主题是勇敢、屈服、爱与放弃,这是作者以角色的视角来传达的。
从创作过程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试图描述一个受癌症折磨的母亲在拥有病痛的日子里,以及一个被母亲卷入此戏剧中的女孩,如何为了满足母亲的期望,而放弃自己的梦想,放弃自己的爱情,放弃自己的未来,勇敢地接受现实,放弃自己的明天,去照顾母亲最后的生活。
这个女孩对母亲的爱是值得赞扬的,也带给读者们很大的感染力,尤其是在母亲病重的日子里,女孩的情感投入令人感动。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卢米娜索洛安本人,卢米娜索洛安是一位父母双亡的姑娘,其母亲患有癌症,在经历了许多的苦楚和痛苦之后,她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以及家庭的照料,去陪伴母亲最后的日子。
在这本书中,她将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母亲身上,通过她在最后这段时间做出的行为,向读者传达了很多,她的故事也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感动。
本作品背景设定在一个小乡村,整个乡村都把癌症的患者当做一个禁忌,毫无人性可言。
在这里,患比以前更加痛苦,更加抑郁,社会的歧视也让这些病患者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怀和照顾。
当卢米娜索洛安母亲得了癌症时,卢米娜索洛安本人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也充满了勇气和包容,终于找到了一个舞台,讲出自己对母亲癌症患者的痛苦。
《我站在这儿熨烫》中,卢米娜索洛安在讲述故事时,表现出了很大的客观性,以及对自身的真实写照。
在这本书里,她受到的压力和痛苦,以及她所承受的抗争与放弃都是用短句慢慢展现出来的,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缓慢,但也更加细腻。
在这本书中,卢米娜索洛安对待母亲的态度,她的情感表达,以及对未来的无奈,都让人们多思考,她创作的这本书中,真实地表现出了作者自身的心理反应。
破裂与修复——《我站在这儿熨烫》中的母女关系研究
性 和 男性 的关 系 中 , 最 鲜 明不 过 地 表 现 了人 性 对 兽 性 的胜 利 。妇 女 解放 的程 度 是 衡 量 普遍 解 放 的 天 然 标准 ” 。 ¨ 2 ] 2 。 于是 , 女 性 主义 与 马克 思 主义
作者简 介: 周倩云 , 硕士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方向 : 犹太文学。
V0 l _ 1 7 No . 2 F e b . 2 0 1 7
2 0 1 7年 2月
文章编号 : 1 6 7 2— 6 7 5 8 ( 2 0 1 7 ) 0 2- 0 1 1 1— 4
破 裂 与 修 复
《 我 站在 这 儿 熨 烫 》 中的母 女 关 系研 究
周 倩 云
从 幼年 开始就 在 国家教 育 机 构 的 控制 下 。当艾 米
丽两 岁 时 , 母 亲 在 懵 懂 无 知 的 状 态 下 听 从 周 围人
( 北京航 空航 天大学 外国语 学院英语语言文学 系, 北京 1 0 0 1 9 1 )
摘
要: 蒂莉 ・ 奥 尔森是 2 0世 纪 3 0年代 美国犹太裔女作 家 , 《 我站在这 儿熨 烫》 是蒂莉 ・ 奥 尔森最为优 秀
的短篇 小说之一 。从 马克 思主义女性 主义视 角解读小说 中错综复杂的母女关 系, 揭 示 了女性 解放 的前提 必须是 精神的解放 , 女性只有在 人性回 归, 全面的、 自由的发展 下, 才能获得 自由与平等 以及和谐的社会关 系。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 父权 制 ; 私有制 ; 母 女关 系; 女性解放
两个 概 念 来解 释 女 性 受 压 迫 的 地 位 。一 方 面 , 私
有 制成 了女 性 受 压 迫 的 根 源 。私 有 制 不 存 在 时 ,
空间批评视域下的《穿条纹衣服的男孩》
空间批评视域下的《穿条纹衣服的男孩》
庞玮
【期刊名称】《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25)005
【摘要】空间批评是由文化地理学与文学所构成的新的批评方法,是地理、心理和社会的多维整合,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视角.本文以空间批评理论解读《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将文本划分为物理、社会和个人空间,从不同维度揭示二战期间犹太人的不幸遭遇.
【总页数】3页(P61-63)
【作者】庞玮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穿条纹衣服可防蚊虫叮咬 [J], 彭淮栋
2.谁是那个穿横条纹衣服的人 [J],
3.浅析电影《穿蓝色条纹睡衣的男孩》中的矛盾冲突 [J], 赵咏怡;谢冰清
4.从合作原则的角度试析《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中的会话含义 [J], 周慧
5.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解读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J], 谌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沉默女性的有声反抗——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解读《我站在这儿熨烫》
21 0 2年 2月
武夷 学院学报
J OURN AL OF WUⅥ UNI RS VE nY
V0 _ 1 N . l o1 3 F B.01 E 2 2
沉默女性 的有声反抗
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解读《 我站在这儿熨 烫》
姬 蕾
( 建 医科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 福 福建 福 州 30 0 ) 5 18
行 为 ,这 些 人 表 达 了 以女 性 为 中 心 的 观 点 和 见 解 ”
评 提供 了新 的视角 和分析 方法 。 9 6年 , 18 兰瑟 在《 建构 女性 主 义叙 事学 》 文 中 , 一 明确 提 出 了“ 女性 主义叙 事 学” 这一名 称 , 论述 了建立 女性主 义叙事 学的必然 性和 必要性 , 标志着 女性主义叙 事学这一学 科的正式 建立 。
情 况下 , 与作 者 型 声 音相 比 , 人 型叙 述 声 音使 其 女 个
性 权威 大 打 折 扣 , 因为 作 者 型 的叙述 者 拥 有发 挥 知 “
识 和判断的宽广余地, 而个人型叙述者只能申明解释
自己经历 的权利及 其 有效性 ”Lne,922) (asr19 :1。但是 ,
的视 角》 , 造 性 地将 形 式 研究 与社 会 历史 语 境 相 中 创
结 合 , 胆 探 索叙 事 行 为 的性 别 意 义 , 叙事 形 式 分 大 将 析 与性 别视 角融 为一 体 , 打破 了长期 以来西 方 文学 界
形式 主
角 。而作 为 这个 自身 故事叙 述 者 的“ ”统筹 着其 他 我 ,
人 物 的声 音 , 因此 具有 结构 上 的优越 性 。虽然 在某 些
关于空间理论和地理批评三人谈——朱立元、陆扬与罗伯特·塔利教授的对话
关于空间理论和地理批评三⼈谈——朱⽴元、陆扬与罗伯特·塔利教授的对话时间:2019年11⽉ 7⽇;翻译:⽅英;整理:刘宸。
朱⽴元,复旦⼤学⽂科资深教授、博⼠⽣导师;陆扬,复旦⼤学中⽂系教授、博⼠⽣导师;罗伯特·塔利(Robert T. Tally Jr.),美国德克萨斯州⽴⼤学英语系杰出教授(DistinguishedTeaching Professor),美国“⽂学空间研究”(尤其是“⽂学绘图”研究和“地理批评”研究)的领军⼈物,麦克⽶伦出版社“地理批评与⽂学空间研究”系列丛书主编,研究专长为⽂学空间理论与批评、马克思主义⽂学理论与批评、美国19世纪⽂学、美国当代⽂学与⽂化批评。
陆扬:塔利教授您好!很⾼兴能在上海见到您。
我对您的新书《处所意识》(Topophrenia)很感兴趣,请问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塔利:“topophrenia”是我⾸创的⼀个概念,我想表达的是“place-mindedness”,即对“处所”有所意识的精神状态。
“topo-”这个词根来⾃希腊语“topos”,它在哲学⾥⾯表⽰“处所”。
这是⼀种存在主义式的处所,⽽不是⼀般意义上的地点。
“phrenia”可能会让⼈联想到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但我并不想⽤“topophrenia”这个概念指代⼀种疾病,只想⽤它来表⽰我们对处所的焦虑与恐慌。
著名⽂化地理学家段义孚有个概念叫做“恋地情结”(topophilia),它指的是我们对于某地的热爱。
⽽我认为,当我们在某个处所之内(或之外)的时候,我们对它的感受不⼀定是快乐的,有时也会感到焦虑。
这是⼀种存在主义式的焦虑(angst),尤其是当我们在某个地⽅颠沛流离、迷失⽅向的时候,我们会意识到这不是⾃⼰熟悉的地⽅。
因此,处所意识包含了空间迷失的焦虑,它召唤我们在认知层⾯为处所绘制⼀副地图。
绘图有助于我们想象⾃⼰与处所、与他⼈的整体关系,这就是我在此书的导论部分提出“绘图之紧要性”(cartographic imperative)的原因。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我站在这儿熨烫》中“艾米莉”的自我构建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看《我站在这儿熨烫》中“艾米莉”的自我构建作者:徐月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7期摘要:《我站在这儿熨烫》是美国著名女作家蒂莉·奥尔森的短篇小说,其整个故事可以看做女儿艾米莉自我构建的过程。
本文从拉康的镜像理论的视角分析了艾米莉的自我构建之路。
在与母亲共同努力下,艾米莉最终完成了自我的构建,实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镜像;母爱的缺失;身份构建[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7-0-02引言: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法国著名精神医生,心理学家。
拉康认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此即为“镜像阶段”。
既自己第一次将自己称为“我”的阶段。
镜像阶段发生在婴儿6-18个月之间。
最初,婴儿尚不明确镜中的影像为何物,只是用前倾的姿势感受镜中形象瞬间留下的印象。
这个镜中的形象就是拉康所说的“镜像”。
然后,婴儿能区分镜中的影像并非实物;最后,婴儿能够分清镜中的影像就是自己的影像,从而完成了对自身身份的认同,认识到了自我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婴儿对自己“镜像”的认识不只在婴儿时期发挥作用,作为“他者”,它对自我的塑造功能贯穿于人生的始终。
根据拉康的观点:“我们只需将镜子阶段理解成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身份认同过程(这一术语的完全意义来自于分析),即主体在认定一个镜像之后自身所起的变化。
” 所谓主体,指的是一种与他者的关系,是建立在与他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并不是一个实体。
《我站在这儿熨烫》中,艾米莉只有在与母亲、与妹妹与其他外界的关系网中才体现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其次,拉康镜像理论中的自我指的是一种自我的意识,产生于他人的承认。
自我形成以后是不断变化的,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旧的自我受环境影响会解体,而形成一个新的自我。
《我站在这儿熨烫》中,艾米莉自我的构建,是她对自我意识的构建,这种意识依赖于他者的承认。
论创伤批评视域下《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克莱尔的行为动机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论创伤批评视域下《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克莱尔的行为动机李嘉豪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摘 要:《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是爱尔兰裔美国作家科伦•麦凯恩的代表作,在“9.11”小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是一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纽约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景观图,在展示人性的复杂与伟大的同时也展现了形形色色遭遇精神创伤后的人物行为。
作者刻画了五位阵亡士兵母亲,她们都饱受越战创伤的折磨,其中白人母亲克莱尔属于精英阶层,她的儿子约书亚战死越南给她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克莱尔以冰箱为媒介与儿子联系,通过电力获得安全感,在参加越战士兵母亲团期间谈论创伤,重建与外界的联系,本文立足创伤批评理论,分别从创伤延迟和创伤复归出发探究小说中人物克莱尔遭遇丧子后的行为动机。
关键词:创伤批评;克莱尔;创伤延迟;创伤复归作者简介:李嘉豪(1993-),男,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06-03一.对克莱尔创伤的定义凯西•卡鲁斯(1996)率先定义创伤为:“面对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的压倒性经历”并提出了当代创伤理论。
“创伤幸存者对灾难性事件的反应通常是分离的。
”(卡鲁斯,1996)在《转吧》中,克莱尔的创伤正符合这种特性,她创伤的起点不是儿子的阵亡,而始于儿子上战场的那一刻。
这或许让许多创伤研究者认为创伤记忆导致了创伤的症状而非创伤事件本身。
创伤事件发生之后,幸存者往往表现为疯癫,沉默等症状。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创伤’的英文单词trauma来自希腊语τρυμα,意思是外力对人体造成的物理伤害,但这个词的意思是逐渐扩大和更尖锐的精神水平。
”(贺江,132)。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医生约翰•埃里克森对火车事故的受害者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经历了“休克”和强烈的休克,这可能与创伤有关。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
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
“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
诚者,实也,真也。
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
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
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
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
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
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
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
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
“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
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
“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
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
女性的沉默与抗争——评赛珍珠的《大地》与《母亲》
女性的沉默与抗争——评赛珍珠的《大地》与《母亲》芮渝萍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01(014)004
【摘要】赛珍珠以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在《大地》中以现实主义的笔法表现了一种以沉默为话语特征的中国女性形象;在《母亲》中,则更多地以理想主义精神塑造了一个具有抗争话语特征的女性典型.虽然这两种人物性格话语特征不同,但她们都表现了赛珍珠对中国妇女生存状态的深刻认识和准确再现.通过她塑造的两类妇女形象,中国妇女坚韧、豁达、聪慧和忍让的品格赢得了西方读者的中国心.
【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芮渝萍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赛珍珠《母亲》与谭恩美《接骨师之女》中的母亲形象对比r——以"后殖民女性主义书写"为视角 [J], 丛银平
2.母性·妻性·女性——论赛珍珠的长篇小说《母亲》中的母亲形象 [J], 成秀萍
3."大地" 上的女人——简评赛珍珠作品《大地》中的女性形象——阿兰 [J], 李铭
4."母亲"的勇敢与抗争——析赛珍珠《母亲》的女性主义意识 [J], 李秀梅
5.解析小说《大地》中女性的沉默与抗争 [J], 李丽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5届浙江省新阵地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浙江省新阵地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
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研究”。
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也很重视“来源”的研究。
研究“来源”的问些什么问题呢?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他的《哈姆雷特》一部戏是根据哪些书?此外,他们也很重视“作者的生平”。
莎士比亚生前操什么职业?几岁到伦敦当戏子?他的十四行诗里所说的“黑姑娘”究竞是谁?“哈姆雷特”是否是莎士比亚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到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这三种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
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欣赏《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了解和欣赏是互相补充的。
未了解决不足以言欣赏,所以考据学是基本的功夫。
但是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只是做到史学的功夫,却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一般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通常都不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现代文阅读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整理——现代文阅读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针挑土芳菲从湘西回来,和朋友们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的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一说起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
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
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
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
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
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口苦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
“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存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持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活计。
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有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品在泛滥。
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事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
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
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经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
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
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
空间批评视域下《韩熙载夜宴图》艺术赏析
55审美与艺术学20世纪中后期,学界经历了备受关注的“空间转向”,人们开始关注“空间”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刻含义。
后现代理论家亨利·列斐伏尔认为:“人类的空间已不再是一种纯自然的‘真空’空间,已失去了其天真无邪的内容和面貌。
”[1]381“空间”一词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一的、静止的为文学作品提供“承担者”的物质载体,而是打破时间局限,融合了历史、文化、社会关系等多种含义的集体组合。
《韩熙载夜宴图》中出现的每一种空间都有其潜在的意义和指向,因此运用“空间理论”对画作进行分析时,就必须重视精神和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承认“空间”包含社会化、实践化、生产化的多重含义。
列斐伏尔明确指出“空间”可分为三种:物理空间(自然、景观)、社会空间(生活、社会关系)和心理空间(精神世界),因此本文将从这三种“空间”着手,更加深入地探析《韩熙载夜宴图》中移步换景的场景设置、人物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韩熙载隐秘复杂的内心世界。
一、物理空间:移步换景的场景设置“现代小说中不同的物理空间包含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就像一面折射现实社会真实情况的镜子。
”[2]因此,物理空间一方面是指列斐伏尔所说的客观的、实体的、强调物质属性的具有本体意义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容纳了深刻的社会指向意义,它既是艺术作品中故事发生的平台、主要人物活动的场所,也是人物情感世界的外在表达。
作品中各式各样的现实故事都是由无数空间所构成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作品中的空间部分,只要空间分析得足够细致,作品的艺术体验感就会随之增强。
《韩熙载夜宴图》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珍藏和喜爱,其突出之处就在于空间设置十分考究,能够准确生动地再现真实,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韩熙载夜宴图》的物理空间不仅是指我们所观察到的宴饮活动发生的场景,还指宾客们恰到好处的服饰穿着。
画作开头为引首,点出画作的主体。
画作主体由宴罢听乐、击鼓观舞、画屏小憩、玉人清吹、夜阑余兴五部分构成,结尾为题跋,交代了画中人物的姓名,各代收藏印鉴等十分完整。
颠覆“他者”,重构自我——后殖民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我的位置》
第 2期
昭 通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Z h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2 0 1 7年 4月
A p r. 2 01 7
V o 1 . 3 9 N o . 2
● 文 学 研 究
颠覆 “ 他者 " ,重 构 自我
为重构文化 的 “ 他者 ”指 明了出路 。
萨利 ・ 摩根 从小 便被告 知 自己是 印度 人 ,单
纯 的她也 从未 怀疑 过 自己的身 份 ,直 到有一 天放
学 回家 ,发 现奶奶 边 哭边说 “ 你这 该死 的孩 子不 想要我 , 你想要一个该死 的 白人 奶奶 。 我是黑色 的。 你听到吗 ,黑 的、黑 的、黑 的 !”【 u 2 。 由此 ,萨利
从 外婆 黛西 ,舅公 阿瑟 和母 亲格拉 迪斯 断断 续续
受毒 打 。所 谓 的受教 育简 直是天 方夜 谭。黛 西在 主人 家 被主人 ( 同时也是 其生父 )奸 污后 生下 了 格拉 迪斯 ,就在 孩子 三岁 时黛西 便被告 知格 拉迪 斯要 受 教育 ,眼睁 睁地看 着孩 子被 带走 ,送 进 帕
、
引言
称 作是 土著 寻根文 学 的开 山之作 。作 者用 坦诚感 人 的笔 触记 录 了她与祖 辈 的心酸 家族史 ,更 以难
能 可贵 的勇气 寻找 并重 构 了被 边缘化 了的黑人 女 性 群体 的文 化身份 和位 置 。黑 人女性 深受 种族 、
后 殖 民主义 又 叫后殖 民批 判主 义。作 为一种 文化 现 象 ,它 直接 的理论 语境 是殖 民地 与帝 国主
库 克船长 1 7 7 0 年 登陆澳大 利亚东海 岸 ,在英帝 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默中的反抗--空间批评理论视域下的《我站在这儿熨烫》
程晓蓉;杜志卿
【期刊名称】《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从空间批评的理论视角来看,空间不仅是再现的场所,也是生产的场所。
蒂莉·奥尔森的短篇小说《我站在这儿熨烫》中,女主人公(母亲)和她女儿艾米
莉所属的社会空间为其建构了身份,但她们在其被设定的规训空间里并没有成为被动的牺牲品,相反,她们以沉默为武器,对赋予她们身份属性的规训空间进行反抗,充分体现了美国中下阶层女性勇于追求生命主体性的精神。
%This essay approaches Tillie Olsen’s well-known short story I stand Here Iro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theory and explores Emily and her mother’s identity constructed by the disciplined social space.We argue that rather than being overwhelmed by silence and submitted to the normalized identity,Emily and her mother take silence as a revolt.During this process,they gain their courage and motivation to challenge the disciplined identity and struggle for their own subjectivity and identity in the home,the space of rehabilitation.
【总页数】6页(P94-98,103)
【作者】程晓蓉;杜志卿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362021;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沉默女性的有声反抗——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解读《我站在这儿熨烫》 [J], 姬蕾
2.破裂与修复r——《我站在这儿熨烫》中的母女关系研究 [J], 周倩云
3.沉默中的反抗——空间批评理论视域下的《我站在这儿熨烫》 [J], 程晓蓉;杜志卿;
4.空间批评理论视域下的青山七惠小说研究——以《灯之湖畔》为例 [J], 郭佳会;孙森
5.难以走出的困境——空间批评理论视域下的《同情者》解读 [J], 刘欢欢;谷野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