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的教学设计

《统计》的教学设计
《统计》的教学设计

《统计》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我们在幼儿园的时候都唱过一首儿歌《小白兔》,今天咱们再唱一次怎么样?(师生拍手齐唱儿歌)今天,不但可爱的小白兔要来到我们的课堂上,可爱的小灰兔也要来呢!大家高兴吗?

一、认识简单的复合统计表。

(一)创设情境,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和复合统计表的形成过程。

1.师:这一天,小白兔们和小灰兔们要进行一场劳动大比武,比比看在相同的时间内哪一队拔的萝卜、采得蘑菇多。他们正为找裁判发愁呢,我们给他们当一回裁判怎么样?要当好裁判必须注意力集中,把他们每一队拔了几个萝卜、采了几个蘑菇数准确,你能做到吗?

2.播放动画。(动画中,一只小白兔抱着一个大筐、一只小灰兔抱着一个大筐各自收集本队的劳动成果,一会儿一个萝卜“飞”到白兔队的筐里,一会儿一个萝卜一个蘑菇一块“飞”到灰兔队的筐里,接着又两个蘑菇一起“飞”到白兔队的筐里……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想数出它们的个数根本不可能。)

3.师:哪位小裁判说说你数的结果?(此时的学生肯定是一肚子苦水)

4.师:我们这个裁判怎么当?谁出个主意?

5.学生自由发言。

6.再次播放动画,学生用自己的办法尝试统计。

7.学生交流哪种办法合适。(一般统一在小组分工合作数上。)

8.再次播放动画,学生用可行办法进行统计。

9.交流统计结果,发放如下统计表,填写后各小组商议哪个队获胜。

小白兔队:

小灰兔队:

10.小组间交流比赛结果。

11.师:比赛结果已经出来了,你对这两个统计表有什么看法吗?(引导使学生看到两个表格有重复之处,可以合并成一个。)

12.指名说自己的合并方法。

13.微机演示合并的方法。

(二)创设情境,学生巩固对简单复合统计表的认识。

1.出示以下统计表。

请你统计一下本班男、女同学喜欢看的动画片情况。

2.师:谁说一说要求统计什么?统计表的内容都有哪些?

3.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统计呢?哪位同学愿意带领大家统计一下?(学生边统计边记录结果。)

4.指名展示统计表。

5.师:假如你是电视台的节目编导的话,为了使看你们台节目的人多,你选择哪部动画片播放?为什么?但我们不能总放一部片子,时间长了,大家也就不喜欢了,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大家为什么喜欢《×××》,咱们现在做一个现场采访。

二、进一步认识统计图。

(一)放手探索,让学生认识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

1.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好动画片可看,真让老师羡慕。老师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条件不行,电视机很少,没有动画片看。刚刚一、二十年的时间,不但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而且电视机的档次越来越高。从这里看,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得还是很快的。不仅如此,老师小时候家在农村,看到辆汽车都是件稀罕事,而现在满大街什么车都有。(微机出示老师带领同学统计汽车的情境图)为了了解各类车的情况,老师带领四位同学在公路边对经过的车辆进行了20分钟的统计,结果如下:

种类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

辆数50 30 25 10

2.指名说出以上统计结果。

3.师:这里有一张方格纸(没有标出数据),老师打算让大家用涂方格的形式记录这个结果,仔细看有问题吗?

4.学生发现没有标出数据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一般会出现两种可行方案:一格代表5辆;一格代表10辆。学生自由选择其一进行记录,然后各自展示,使学生看到,后者虽然比前者省劲一点,但不如前者美观。

5.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学生观察图表进行回答。

①面包车比货车多几辆?你是怎样知道的?

②哪种车最少?哪种车最多?它们相差几辆?

③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是哪一种?可能性最大的是哪一种?

(二)联系实际,让学生利用统计图观察身边的事情。

1.师:同学们有这么多好动画片看着,有这么多种车坐着,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哪个同学想说说自己在学习上哪些方面表现得好,哪些方面表现得还不是特别好?

2.微机出示下图。

师:这是三位同学四个学期的数学考试成绩统计图,我们分别看一下每位同学每个学期的成绩是多少?能不能预测一下他们下一学期可能会得多少分?我们再试着分析一下,他们三人在学习上有什么特点,为使他们今后在学习上有更好的表现,送他们每人一句话。

三、课外延伸,应用统计。

学生课后,把自己各学期的考试成绩做成一张统计图,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考虑怎样调整学习状况。

【评析】

本课处处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具体分析如下:

1.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①在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时,创设了“劳动大比武”和“统计喜欢的动画片”两个情境,使学生通过动画与实际组织经历了收集、整理的过程。

②在认识条形统计图时,创设了“数汽车”的情境,此时,学生已有了1格表示1个单位、1格表示2个单位的知识经验,教师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没有出现统计图左侧数据,不把一格表示5个单位直接转达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裁决,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学生在争辩中达成共识,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知识在否定与肯定中产生的过程。

2.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生活中,善于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基础。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作为教师,就应通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形成良好品质,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本课开始时设计的“劳动大比武”很巧妙,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数出小兔子们的劳动成果的,这就逼着学生们进行合作,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

3.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的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情感和态度,才能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节课在设计各环节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认识到了学习统计的必要性:为给小兔子们当裁判而统计、为了解各种车的数量结构而统计、统计同学们喜欢的动画片可以给电视台的节目编导出谋划策、统计同学们的学习成绩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做出指导。每个情境决不是“信手拈来”,而是处处体现了培养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统计》教学设计一(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统计》教学设计设计思路 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我们的教材中,本节课也是自一年级以来第三次出现统计的知识,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节课,我着眼于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本着数学生活化,数学活动化,数学问题化的新课程理念,抓住分段统计和复式统计表两个知识点,我进行了(统计》一课的教学设计,力争在设计中体现以下几点:1.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这节课,我除去了用现编的数据给同学们统计的方法,抓住前不久学校进行了体检的信息,让同学们在课前了解好自己的体重,采用在课堂上统计自己体重的方法,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并在课前进行了实际调查,发现如果按书上的分段统计法,在二年级学生中,15千克以下的人几乎没有,这就失了统计的意义,所以我把这栏改为“21千克以下”,另外,我还设计现场进行统计,让同学们感封非常亲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2.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参与统计的全过程 在课中,我设计了现场调查,从设计统计表,到统计每段的学生人数,从数人数到进行记录,再从单式统计表组合成复式统计表,多种活动中,让同学们参与了知识形式的全过程,因为只有让学习经历知识,

体验知识的形式过程,才能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识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活动中,教师还可根据同学们的已有经验整理信息,组织同学们讨论并确定较好的统计方法,讨论并组合成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统计表表头的理解这一步骤,变教师的“教”为“引”,学生的“学”为“探”。 3.数学问题化,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整节课,我用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展开思维:从这样设计统计表,你认为怎么样?你有什么建议呢严怎样能使表格变短,而又统计到全班每个同学的体重呢?”再到“你想怎样又快又准确的统计全班的体重呢?”,从“每年都制一张这样的统计表麻烦吗?”到“可不可以把这两张表组合一下,制成一张新的表呢广组织学生交流想办法,让学生按照想出来的办法去统计,这样办法是学生自己想的,统计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他们在这些思维的碰撞中发展了思维。 本节课中,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认识水平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生括实际出发,注意把数学与生活沟通,注意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探”相结合,用问题带动思维,让学生人人参与,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力求实现真正的数学学习。 数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会分段的统计方式,会看复式统计表。 3.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并能应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选修23第三章统计案例教案

第三章 统计案例 §3.1 独立性检验(1) 1. 某医疗机构为了了解呼吸道疾病与吸烟是否有关,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共调查了515个成年人,其中吸烟者220人, 不吸烟者295人.调查结果是:吸烟的220人中有37人患呼吸道疾病(简称患病),183人未患呼吸道疾病(简称未患病);不吸烟的295人中有21人患病,274人未患病. 问题:根据这些数据能否断定“患呼吸道疾病与吸烟有关”?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1)引导学生将上述数据用下表来表示: 一.建构数学 1.独立性检验: (1)假设0H :患病与吸烟没有关系. 若将表中“观测值”用字母表示,则得下表: 如果实际观测值与假设求得的估计值相差不大,就可以认为所给数据(观测值)不能否定假设0H .否则,应认为假设0H 不能接受,即可作出与假设0H 相反的结论. (2)卡方统计量: 为了消除样本对上式的影响,通常用卡方统计量(χ22 ()-=∑ 观测值预期值预期值 )来进行估计. 卡方χ2统计量公式: χ2() ()()()() 2 n ad bc a b c d a c b d -=++++(其中n a b c d =+++) 由此若0H 成立,即患病与吸烟没有关系,则χ2的值应该很小.把37,183,21,274a b c d ====代入计算得 χ211.8634=,统计学中有明确的结论,在0H 成立的情况下,随机事件“2 6.635χ≥” 发生的概率约为0.01,即2 ( 6.635)0.01P χ ≥≈,也就是说,在0H 成立的情况下,对统计量χ2进行多次观测, 观测值超过6.635的频率约为0.01.由此,我们有99%的把握认为0H 不成立,即有99%的把握认为“患病与吸烟有关系”. 象以上这种用2 χ统计量研究吸烟与患呼吸道疾病是否有关等问题的方法称为独立性检验.

(人教版)《统计》教学设计一

二年级下册《统计》教案设计 设计思路 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我们的教材中,本节课也是自一年级以来第三次出现统计的知识,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节课,我着眼于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案的始终。本着数学生活化,数学活动化,数学问题化的新课程理念,抓住分段统计和复式统计表两个知识点,我进行了(统计》一课的教案设计,力争在设计中体现以下几点: 1.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这节课,我除去了用现编的数据给同学们统计的方法,抓住前不久学校进行了体检的信息,让同学们在课前了解好自己的体重,采用在课堂上统计自己体重的方法,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并在课前进行了实际调查,发现如果按书上的分段统计法,在二年级学生中,15千克以下的人几乎没有,这就失了统计的意义,所以我把这栏改为“21千克以下”,另外,我还设计现场进行统计,让同学们感封非常亲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2.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参与统计的全过程 在课中,我设计了现场调查,从设计统计表,到统计每段的学生人数,从数人数到进行记录,再从单式统计表组合成复式统计 表,多种活动中,让同学们参与了知识形式的全过程,因为只有让学习经历知识,体验知识的形式过程,才能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识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活动中,教师还可根据同学们的已有经验整理信息,组织同学们讨论并确定较好的统计方法,讨论并组合成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统计表表头的理解这一步骤,变教师的“教”为“引”,学生的“学”为“探”。 3.数学问题化,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年级数学下册统计3教案青岛版.docx

统计3 教学内容: 我都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能利用周长和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并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能利用年、月、日和统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合作和创新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逛商场吗?今天我们一块到商场去看看。 二、解决问题 1、解决课本92页第一题:列综合算式解答下列各题。 这是一个关于购物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提供的各种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理解“相当于”的含义,弄清数量关系,然后独立解答。组织学生交流时,要注重让学生说清解题思路。 除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5个学生包比1个女士包贵

多少钱”等两步计算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进行解答。 此题结束后,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己编一道类似的题目,全班学生独 立解答并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说清解题思路,使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己编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把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 2、解决课本92页第二题 此题主要检测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练习时,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拼一拼,根据自己所拼长方形的长与宽,计算出周长和面积,要注意拼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交流时,让学生边指自己所拼图形边说计算的周长和面积,把表格填完整。最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通过图形的长和宽的变化,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从中发现各种不同的拼法,再发现规律,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3、解决课本92页第三题 此题主要检测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找到数学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4、解决课本93页第四题 这道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掌握情况,可放手由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情境图,了解信息,独立解决。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最后一幅图,通过:为什么只过了3个生日?启发学生自

统计教学设计教案

统计教学设计教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统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93-94:统计。二、教学设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图、小动物答题卡、条形统计图。 三、数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原教材安排了让学生经历“花的颜色有几种”,“每种颜色的花有几盆”,“你最喜欢哪种颜色的花”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笔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每种小动物有几只”,“我最喜欢的小动物”,“我的生日”,“我最喜欢吃的水果”等实践活动;学生则根据之前学的比一比、分一分以及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入新知的探究。经过近1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组织、引领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操作活动。故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的一般方法,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2.过程方法: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感悟统计的意义与作用。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引导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合作能力和对问题做出决策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 样性。 3.情感态度: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其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策略: 对“统计”一课的教学而言,其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让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由此我试图让学生置身真实又充满童趣的情境,亲身经历和体 验统计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统计观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促使学生学会与同伴交流,学会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而自主建 构新知。 1.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统计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既然要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就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动手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期在这一时空内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自行探索,自行创造的机会。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统计对决策的影响。 “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是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为此本课设计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中的随机性,从而对问题做出合理的决策。 3.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创设小组(同桌)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把自己富有个性的方法与同伴交流,以达到完善个体认知结构,促进资源共享的目的。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统计》教学设计

《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课本第95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学习体会,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演示动物运动会的热闹场面: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 提问:看到这个情况,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兔、狗、猴三种小动物参加比赛;它们正在进行长跑、跳高的比赛。)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1)分小组讨论。 (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 (3)逐个出示相应的统计表,请学生们按要求,把结果填在表里。 3.组织学生们进行分析。 (1)提问;上面的两次统计一样吗?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一次是按比赛项目统计的,一次是按动物种类来统计的。) (2)组织交流:你从第一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一共有13只动物参加比赛,参加跳高的有5只,参加长跑的有8只,参加跳高的比参加长跑的少3只;参加长跑的比参加跳高的多3只。) 你从第二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一共有13只动物参加比赛,其中有5只狗、2只兔、6只猴,猴的只数最多,兔的只数最少……) 课件出示裁判长小老鼠:提问:裁判长小老鼠想了解场上的比赛情况,它应选哪

一张统计表了解情况?然后出示厨师小肥猪,提问:它应选哪一张统计表了解情况? 4.小结: 同样是一场动物运动会,我们按照项目、参加动物的种类来分,得出了两个不同的统计表,根据这两个统计表我们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 二、具体实践,进一步体会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谈话:老师买了一些茶杯(出示题目图),如果为了携带方便,把带把的和不带把的分别装袋,应该按什么标准分类?如果为了便于计算所用的钱,可以按什么标准分类? (2)学生各自整理、填表,教师巡指导 (3)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4)比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两个表中的合计数应该怎样?如果不同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图形图。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想知道些什么?根据你想知道的结果,可以怎样分类整理呢? (2)请学生完成统计表:先把统计表的横栏补充完整,再根据横栏进行统计。 (3)集体订正,组织学生交流;比一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全课小结 附:设计思考:本节统计课是在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是让学生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基于此,在设计本课教案时

统计教学设计

统计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93-94统计 二、教学准备 卡片、白纸、空白统计表、统计图、课件、盒子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策略选择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而数学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因此本课统计内容的选择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让学生通过帮助食堂叔叔解决中餐分发水果的难题,初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体会到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然后通过统计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积极地引导学生亲自经历收集、整理和记录数据的过程,再让学生探索如何进行统计。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实,能力得到发展。在统计出 结果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从而让学生体验调查统计活动的必要性。

1、师:(无序摆放)我们先来看看这种摆法,你觉得怎么样?生:不好。太乱了,看不出谁多谁少。 2、师:(无序摆放有标数字)那这一种呢? 生:这种标上了数字,我能知道什么最多。 师:对呀,你觉得这种可以吗?生:可以。 师:那你觉得它比刚才那种好在哪里?

《统计》教学设计

《统计》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 2.进一步增强对统计意义的理解,提升学生填写统计表的水平。 复习重点:会填写统计表,会分析统计图。 复习难点:会绘制不同类型统计图。 复习过程: 一、铺垫导入: 1、你学过哪几种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2、什么是平均数?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 二、自主学习: 自学提示(一): 1、自学课本P110---111页,并观察例题中的图表,指出各统计图的名称。 2、从每个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3、还能够通过什么手段收集数据? 4、做一项调查统计工作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自学提示(二): 1、出示例题。 身高/m 1.40 1.43 1.46 1.49 1.52 1.55 1.58 人数 1 3 5 10 12 6 3 体重/kg 30 33 36 39 42 45 48 人数 2 4 5 12 10 4 3 ①在上面两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a. 找出中位数和众数。 b. 计算平均数。 ②不用计算,你能发现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说一说各自的思维过程和结果。 ③你认为用什么数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三、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自学提示(一)结果。 (1)如2:从扇形统计图看出,男、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率; 从条形统计图看出,男、女生分别喜欢运动项目的人数; 从折线统计图看出,同学对自己的综合表现满意人数的情况变化趋势。(2)自学提示(二)结果。 四、课堂检测: 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4题。

必修三第二章统计复习教案

必修三第二章《统计》复习专题 一、基础知识回顾 1:简单随机抽样 (1)总体和样本 ①在统计学中 , 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②把每个研究对象叫做个体.③把总体中个体的总数叫做总体容量.④为了研究总体的有关性质,一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研究,我们称它为样本.其中个体的个数称为样本容量. (2)简单随机抽样:就是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机地抽取调查单位。特点是:每个样本个体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概率相等),样本的每个个体完全独立,彼此间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且为逐个不放回抽取,简单随机抽样是其它各种抽样形式的基础。通常只是在总体个体之间差异程度较小和数目较少时,才采用这种方法。 (3)简单随机抽样常用的方法: ①抽签法②随机数表法③计算机模拟法 (4)抽签法: ①给调查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对象编号;②准备抽签的工具,实施抽签; ③对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测量或调查 (5)随机数表法:①给调查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对象编号(编号位数相同);②获取样本编号 2:系统抽样 (1)系统抽样(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 把总体的单位进行排序,再计算出抽样距离,然后按照这一固定的抽样距离抽取样本。第一个样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取。 K(抽样距离)=N/n(若N/n不是整数,则需先用简单随机抽样剔除数目最少的个体后再进行) (2)系统抽样,即等距抽样是实际中最为常用的抽样方法之一。因为它对抽样框的

要求较低,实施也比较简单。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有某种与调查指标相关的辅助变量可供使用,总体单元按辅助变量的大小顺序排队的话,使用系统抽样可以大大提高估计精度。 3:分层抽样 (1)分层抽样(类型抽样): 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某种特征或标志(性别、年龄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用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两种方法: ①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按照各层在总体中的比例从各层中抽取。 ②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将各层中的元素按分层的顺序整齐排 列,最后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 (2)分层抽样是把异质性较强的总体分成一个个同质性较强的子总体,再抽取不同的子总体中的样本分别代表该子总体,所有的样本进而代表总体。 分层标准: ①以调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量或相关的变量作为分层的标准。 ②以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③以那些有明显分层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3)分层的比例问题:抽样比= 样本容量各层样本容量个体容量各层个体容量 ①按比例分层抽样:根据各种类型或层次中的单位数目占总体单位数目的比重来抽取子样本的方法。 ②不按比例分层抽样:有的层次在总体中的比重太小,其样本量就会非常少,此 时采用该方法,主要是便于对不同层次的子总体进行专门研究或进行相互比较。

统计教案20

1、《统计》(教案) 【复习内容】:苏教版第十二册P101――p103,练习与实践1-4题。 【复习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与现实生活的的密切关系,明确收集、记录、整理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2.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体会要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 【复习重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与现实生活的的密切关系,明确收集、记录、整理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复习难点】: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及作用,体会要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温故预习: 1.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哪些? (可以通过调查、测量、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数据。可以分类整理,可以分段整理、也可以按顺序排一排。) 2.记录数据的方法有哪些? (可以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描述数据,可以看数据的分布情况,也可以找一组数据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可以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3.我们学过的统计图有哪些?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4、回忆学过的统计图特点: ()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统计图能清楚地直接比较出数量的多少。 5、家里各项支出与收入的关系可以选择()统计图,测量病人体温可以选择()统计图,了解学校1-6年级各年级人数可以选择()统计图。 二、课堂助学(一) 1.复习条形统计图 ①这是( )统计图,可以表示出()的多少。 ②( )月份的产量最高,是( )吨。

③( )月份的产量最低,是( )吨。 ④下半年的月平均产量是( )吨。 ⑤9月份的产量比八月份的产量增长了( )%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一说,让学生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直接读出数量的多少 2、复习折线统计图 ①这是( )统计图,它不但可以表示( )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 )的情况。 ②第( )季度产值最高,它比第三季度增产( )%。 ③全年总产值是( )万元 ④下半年完成总产值的( )%。 ⑤下半年比上半年产值增加了( )%。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一说,让学生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够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复习扇形统计图 一个面积是120 m 2的花坛里种了三种花,各种花的种植面积如下图。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一说,让学生感受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三、综合练习 海棠花 25% 玫瑰花 50% 菊花 ?% ① 左图是一幅( )统计图,这种统计图能反映 ( )与 ( )的关系。 ② 菊花的种植面积占花坛面积的( )%。 ③ 玫瑰花的种植面积是( )m 2 。 ④ 菊花与玫瑰花种植面积的比是( )∶( )。

统计教学设计

统计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93-94统计二、教学准备卡片、白纸、空白统计表、统计图、、盒子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3、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策略选择统计是数学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而数学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本统计内容的选择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让学生通过帮助食堂叔叔解决中餐分发水果的难题,初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体会到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然后通过统计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积极地引导学生亲自经历收集、整理和记

录数据的过程,再让学生探索如何进行统计。并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实,能力得到发展。在统计出结果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从而让学生体验调查统计活动的必要性。 统计初步知识内容不算很难,但有时比较繁琐,需要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宜多合作,而看图表回答问题选择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了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体验到统计确实是很有用的。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前谈话:小朋友,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老师要给表现好的小组投票打勾,看最后哪个小组得的勾最多,成为今天的冠军,有信心得冠军吗?瞧,现在第*小组最有精神,先给他们投一票!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师:瞧,老师这里有四种水果,你最喜欢吃哪一种呢?生:我喜欢……师:看来每个人喜欢吃的还都不一样。食堂叔叔就为这事犯愁了。原来他要给小朋友准备中饭的水果,为了发的方便,他只能统一买一种,到底我们班哪种水果喜欢的小朋友最多呢?你有什么好办法知道啊?〖备选〗若学生提出:可以用举手的方法。师:怎么举

统计教案

教学内容:P94—95,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的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 教学难点: 理解1格表示2个单位.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入新课 师:老师想知道我们回家写完作业后最喜欢干什么? 这么多爱好,从同学发言中老师发现,同学们对这三样活动最感兴趣:看电脑\看书\与同学做游戏. 我也对我们班上的同学的兴趣做了一个调查,并且进行了录音,你想你想知道吗? 二\统计分析\探索新知 师:老师现在想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最喜欢的是什么,你们有办法帮

助我吗? 学生会说出很多的方法.最后师生总结得出一个共同的方法:画“正”字的方法. 此时老师拿出一张准备好的表格. 师:请同学们仔细听,并利用这个表格进行记录. 师:请同桌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统计结果是不是一样.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这个表中的数据,你能知道我们班的同学喜欢哪种兴趣的人最多吗?我们还有没有更能让我们一看就明白的统计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统计图. 师:老师给你们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两张统计图的表格,请你选出一张来,在上面画出这个统计结果的统计图.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拿上来与大家交流一下,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有没有不同的画法. 师:大家都选择了这种统计图对吧?你们为什么不选择第二种图呢? 大多数学生会说第二种格子的数量不够.此时老师指出:如果给你的只是第二张图,你能画出统计图吗?自己先思考一下,也可与同桌同学讨论一下办法. 师:请你把想出来的方法在第二张格子纸上画出来. 师指明学生将展示出自己的方法.并说明自己的方法 学生会出现三种情况:1\正常的方法.2\一格仍代表一个单位,当格子不够时会在旁边再接着画.3\一格仍代表一个单位,格子不够时,

统计教学设计

《统计》教学设计 亚东二小——刘忠雪 教学内容 扇形统计图(课文第68页的例1,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68页的例2,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统计的有关知识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体验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直观感受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有关数据. 2、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重难点、关键 重点: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难点:发现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不清的问题、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关键:认真分析统计图中所反映的数据.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电脑课件呈现扇形统计图 某校学生最喜欢的文艺节目情况统计图 (图略) 1、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1)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45﹪ 喜欢相声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8﹪ 喜欢小品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25﹪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2﹪ (2)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最多 绝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同一首歌,小品和相声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少 2、说一说这是什么统计图,它有什么特征? (1)扇形统计图 (2)特征: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1 电脑课件出示课文例题统计图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__复式统计表教案

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 新知识点: 1、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现实生活事例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让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 使学生学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能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 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 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36页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学生各自填写,老师提醒学生应注意核对统计数据。 提问:男生最喜欢什么活动?女生最喜欢什么活动?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 如果要对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 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二、探究新知 1、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在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 2、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 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 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 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3、读复式统计表。 (1)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 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 (3)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中间部分 (4)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4、解决问题。 从第一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 多少。从第二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女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

《简单的统计》教学设计及反思

《简单的统计》教学设计及反思 《简单的统计》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第九册第7981页例1、练一练、练习十八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数据地整理过程,通过自主性学习,学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分析条形统计图,能从中获得简单的信息; 3、培养学生脱离老师的讲解、自主学习,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探索、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从中进行观察、分析。 教学准备:自主性学习平台、课件、液晶投影仪、实物投影仪、统计表格、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一年中有哪些日子是你感到特别高兴的呢? 生: 师:生日对每个同学来说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生日在哪个季度?(学生举手发言)这么多同学都想告诉老师,可老师记不住,老师还想了解我们班在各个季度过生日的人数情况,你能帮老师想个办法吗? 生:师相机板书:统计 二、调查分析,探索新知 师:那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呢? 生:画正字、打 师:方法很多,哪种方法最简便呢? 生: 师:统计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 师:现在请班长来帮助老师一起统计我们班同学生日的时间。 (出示黑板上的统计表:第一季度生日的同学请举手,班长记录人数;第二季度生日的同学请举手,班长记录人数。统计的时候不要忘了把班长自己也要统计在内。)制好表后再合计一下,看看总人数是不是等于全班人数。 师:这就制成了一张五(4)班同学生日的时间统计表。现在从这张表中可以看出在各个季度过生日的人数,那整理出来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外,还可以制成方块图,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张统计表,(课件出示)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制成一张方块图。(课件出示) 师: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出哪些信息呢? 生:(图中一个方块表示5人,第一季度12人,就画两个方块和一个表示2人的小方块,用方块来表示人数。) 师:在生活中方块图很少用到,我们一般常用条形统计图。 三、制作条形统计图 那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 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电脑老师来学习,想一想制作条形统计图可以分哪几步,应该注意什么,电脑老师会通过耳机悄悄地告诉你的。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教案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精品教案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重难点:1.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难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 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1):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2):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 (3):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 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 (2):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学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1):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 (2):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4):师肯定孩子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5):全班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统计教案

《统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查罕扎布小学:康欣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例2 教学目标: 1.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准备:作业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从今天开始,国家对义务教学阶段的学生开始供应营养餐,听到这个消息,你们高兴吗?那你心里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说说自己心里话)国家这样重视我们少年儿童的成长,我们就该努力学习知识,增长自身本领,长大后为建设祖国做贡献是不是?那我相信同学们在这现在开始就一定会努力的,是不是?我也相信在这节课上,你们一定会有精彩的表现。 2、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吃到营养餐,某小学伙房希望我们帮他们完成一项统计任务,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3、出示幻灯片2(某小学各年级人数统计表),引导学生完成两个统计图。 师提要求:(1)注意写字握笔姿势,(2)、细心去画,看一看谁画的既美观又正确。 4、展示学生作品,简要评价。思考:(1)两个统计图有什么区别?(2)两个统计图中,每个小格代表多少? 5、同学们完成的真棒,看到同学们任务完成得这么好,这个小学三年级第一小组的同学们也希望我们帮他们分析一下他们的身体情况,你们愿意吗?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2统计表 2、引导学生完成统计图(如果学生在画图中有问题提出就先解决) 3、展示学生作品, 4、观察我们完成的统计图与复习中两个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5、学生观察后在小组内交流

统计教学设计

统计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的统计的意义,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会计算平均数,这两者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需要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够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认真研究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再过几天是什么节日呢?(六一儿童节) 师:为了庆祝这个欢乐的节日,我们学校要举办一个集体舞比赛,规定从每个年级挑出10名学生参加。所以要先在五年级两个班里进行一次选拔,大家说说选什么条件的合适呢? 预设:生1:选择个头差不多的同学。 生2:选择舞姿比较优美的,跳得比较好的。 …… 2、出示数据: 师:这是我们两个班挑出来的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帮忙,帮老师挑一挑。 设计意图:利用课本中的主题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1、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分组讨论,分析处理数据。 设计意图:给学生分组讨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树立学习信心。 3、全班交流汇报。 第一组:我们组用的是平均数的方法,逄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475。所以我们组认为身高接近1.475米的比较合适。 师板书:平均数:1.475;

小学数学第三册统计教学设计教案完整版

小学数学第三册统计教 学设计教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统计 目标导航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数学思考 学生能根据简单的问题,选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 3.解决问题 学生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情感与态度 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物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实践能力。 要点扫描 1.课标解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统计的观念日趋重要。《标准》不仅把“统计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标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本学段要求的是“有所体验”。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统计活动的体验中,就要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动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等活动过程的体验,来感受统计的意义,形成统计的观念,体会统计的好处。 2.内容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随统计数据的增大,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这是重点;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难点。 3.学情认识 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来学习本课时的知识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统计 3 教学设计

统计 扬州市朴席中心学校窦兴红 教学目标:1、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方块统计图,并能用方块统计图(涂色)来表示统计的数据,能根据统计图提出或回答一些 简单的问题。 2、到生活中去调查统计,培养统计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 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水彩笔(每人一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喜欢去农村玩吗?(学生回答喜欢)小芳也喜欢农村,放假了,她去外婆家玩儿,外婆家养了很多的小鸡、小鸭、小鹅。(课件出示场景图)你们看,小芳正挎着小篮子,系着小围裙在喂食呢!小动物看到来了一位新主人,都急着往前挤,想看看今天的早餐是否丰富。都乱成一团了!你能看出外婆家有几种小动物吗?数一数各有多少只。 (学生数一数,汇报) 这些小鸡、小鸭和小鹅混杂在一起,数起来多不方便呀,你能想个办法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它们各有多少只吗? (学生说一说,看是否有学生说出排队,教师可稍微提示。)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认识实物统计图 老师先画一条线段(课件出示线段),让小动物从这里开始排队。我们先让小鹅来排队,好吗?一起数一数有几只小鹅,(鼠标控制,箭头在投影幕上指)老师和学生一起数1、2、3,小鹅有?学生答3只,现在就让这3只小鹅来排队,(课件出示一只一只小鹅的头像),数:1、2、3,小鹅把队伍排好了。 师: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1)从下往上排(2)队伍排整齐 我们再来数数有几只小鸭(鼠标控制,箭头在投影幕上指),老师和学生一起数1、2、3,4,小鸭有4只,排队了,数:1、2、3、4,小鸭也把队伍排好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