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大众传播方法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1.文献阅读分析:文献阅读分析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基础,通过阅读和分析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了解并研究大众传播的基本理论、概念以及先前的研究成果,从而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

在文献阅读分析的过程中,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相关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以及确定研究问题的切入点。

2.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真实的实际情境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取对大众传播现象的直接观察和了解。

实证研究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如调查、观察和统计等,来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揭示出大众传播的现象、规律和影响等。

3.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向被调查者提问并收集他们的回答来了解大众传播的情况。

调查问卷可以包括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以及单选、多选和主观评价等。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获取受访者对于大众传播的认知、态度、行为等信息,从而深入了解大众传播的实际状况。

4.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一种常用的控制变量法,通过人为的操作和干预,来观察和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大众传播影响效果。

实验研究通常通过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其进行不同处理或介入,并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研究大众传播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从而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阅读分析、实证研究、调查问卷和实验研究等。

这些方法可以相互补充,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大众传播的本质和规律,为实际应用和理论构建提供支持。

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应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问题,灵活选择和运用适合的方法,以期获得准确和有效的研究结果。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

▲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法:
是指在特定总体的所有单 位中 直接抽取#组成样本。
简单随机抽样方法: 直接抽样法 抽签法 随机数表法。
分层随机抽样:
先将总体的所有单位依照一 种或 几种特征分为若干个子总体, 然后从每 一类中按简单随机抽样 或系统随机抽 样的办法抽取一个 子样本。
分组随机抽样:
先将总体中所有基本单位分 成 若干相互排斥的组,然后分别 以各 组随机抽样。
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了解某一特定现 象, 在其特定范围内、特定时间 内的综 合情况的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在调查方式上多通过 大 量个案调查获得资料,得出结论, 所 得出的结论多具有概括性或概貌 性, 只能向人们展示被调查事物的 基本性 质。
它一般用于对社会结构和 社会关系的研究、历史问题的 研 究、探索性研究或者是对难 以定 量的问题的研究。
(二)定量研究方法系统
它是在占有大量量化事实的 基础 上,运用概率、统计原理对 社会现象 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 和事物发展过 程中的数量变化等 方面进行研究,通 过逻辑推理和 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 点。
▲音像媒体: 教学电影电视节目 课堂实录录音带 投影片幻灯片 微缩胶卷。
▲计算机媒体: 多媒体素材 多媒 体教学软件 网络 课程 网站等。
(3)制定分类标准
对一般传播媒体内容设计 分类标准时首先是给类别下明 确 的定义。
分类标准从三个方面进行 检 验,即:分类是否涵盖了该 类别 的内容,不同类别之间是 否相互 排斥,界限是否明确, 会不会引 起误会、互不包容和 兼容。
▲推断统计分析:根据样本 所 提供的信息,运用概率的理论 进行 分析、论证,对总体分布特 征进行 估计、推测。
▲相关分析与因果分析

各国茶文化的交流方式

各国茶文化的交流方式

各国茶文化的交流方式茶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各国茶文化的交流方式,一起来看看。

各国茶文化的交流方式其一是商品,一度是茶的经济贸易繁荣了中国的古代经济,主要反映在茶向非洲、美洲、欧洲的传播上,这些地方输入输出的一般是大宗茶产品和茶叶栽培技术,文化意识层面上的关注极少。

其二茶文化是佛教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而附带实现的,集中体现在对日本茶道的影响上。

其三是“官方外交”的结果,从现代意义上可看作是一种“政治示好”,譬如茶传入朝鲜。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国际上宣传和弘扬茶文化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

茶博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以茶和茶文化为专题的国家级博物馆,自建馆之初起,便以推广和传承中华茶文化为己任,积极探索普及茶及茶文化的发展之路,以它20余年的用心积累,以“茶之语”诠释博物馆独有的价值表述,通过各种展览、体验和活动把中国茶及其生活和文化价值传播推广到全世界。

1.广泛征集收藏茶主题文物,深化茶文化研究,为弘扬中国茶文化奠定基础茶,是有故事、有文化的。

博物馆收藏有与茶及茶文化相关的茶具、茶书画、茶叶加工器具、茶样、茶叶包装、茶叶税票、茶邮票、茶画、碑贴茶文化碑帖、茶包装广告等近4000余件(套)文物。

茶样除六大茶类的样本以及造型各异的再加工茶外,对古代茶样也着力收集,已收藏包括明万历年间的茶叶、清代贡茶、清代“向质卿造”普洱砖茶在内的十多种古代茶样。

涵盖广泛、形式多样的茶文物及资料藏品成为博物馆文化传播工作的有力支撑,为弘扬中国茶和茶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为帮助公众理解茶文化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意义,茶文化研究工作深入开展,博物馆研究成果数量剧增,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近年来,出版发行了三十余种书籍,其中中、英文版的茶文化书籍就有《The Art of Tea in China》(《中国茶艺》)、《Old Tea Service Classic》(《中国老茶具典藏图鉴》)、《Illustrated Dictionary of Famous Tea in China 》(《中国名茶图典》)等。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及导论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及导论
数据质量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为后续分析 做好准备。
数据分析与解读
描述性统计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样本的基 本情况和数据的分布特征。
结果解读
结合研究问题和假设,对统计结果进行解读 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推论性统计
运用推论性统计方法,如假设检验、方差分 析等,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
THANKS
感谢观看
Hale Waihona Puke 文本分析法的优点可以对大量的文本数据进行快速、有效的分析,揭 示文本中的潜在信息和含义。
文本分析法的缺点
对于非结构化的文本数据,分析过程可能较 为复杂和困难;同时,文本分析的结果也受 到分析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04
研究设计与实施
研究问题明确
确定研究主题
01
明确研究兴趣点和目标,选择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研究
03
受众行为研究的理 论和方法
介绍受众行为研究的经典理论和 方法,如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 分层理论等。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学研究
新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探讨新媒体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模式的变革
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模式的变革,如社交媒体、自媒体等新型传播模式的出现和发展。
在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大众传播学研究可以探索新的研究路径,如计算传播学、数据 驱动的传播研究等,以推动学科的创新和发展。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智能化技术在大众传 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 的发展,这些技术将在大众传播 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自动化数据收集、智能数据 分析等。
结果呈现
将研究结果以图表、表格等形式进行可视化 呈现,提高结果的可读性和易理解性。

互联网环境下的茶文化传播模式探析

互联网环境下的茶文化传播模式探析

历史 •文化2792021 年 第 02 期1 互联网环境下茶文化传播模式在互联网环境中,“互联网+茶文化传播”为茶文化传播工作所带来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茶文化传播渠道的拓展层面,而依托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推进茶文化传播范围及其影响力得以持续提升,既是推进茶文化传播工作更好的适应互联网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茶文化传播工作取得良好传播成效的必要路径。

具体而言,在传统的信息传播生态中,线下传播是茶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如教育机构、文学作品等,都是茶文化传播工作的重要载体。

随着信息传播生态的改变,互联网与茶文化传播工作之间展现出了广阔的融合前景,依托网站、新媒体等开展茶文化传播工作,也是推进茶文化传播工作适应时代潮流的有效手段。

从可以应用于茶文化传播工作的渠道来看,首先,茶文化网站是互联网环境下茶文化传播工作的主要平台。

无论是以茶文化宣传、教育为主的网站还是具有商业性质但能够为社会大众呈现茶文化的网站等,都可以成为茶文化传播的载体。

相对于传统传播媒介而言,茶文化网站在传播时效、传播范围、信息容量等方面都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优势,特别基于超链接所开展的信息传播,更是促使茶文化网站能够为社会大众呈现出海量的茶文化信息;其次,新媒体能够在茶文化传播中发挥出不容忽视的推进作用。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发展,促使互联网环境下的茶文化传播渠道呈现出了进一步拓展的发展趋势。

与此同时,这些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也呈现出了独特且鲜明的特点,如信息传播主体与信息受众之间具有了更为便捷的沟通渠道与更为广阔的沟通空间,这对于有针对性的调整传播策略以及围绕受众信息需求制定传播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播平台、传播主体等多种传播要素产生变化的背景下,互联网环境下的茶文化传播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

具体而言,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互联网环境下的茶文化传播呈现出了去中心化的特征。

这种特征的出现,主要是受到传播主体多元化的影响。

即在传统的信息传播环境中,传播活动需要以掌握优势资源的信息传播者为中心,茶文化受众则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三篇

茶文化研究性学习报告三篇

【导语】茶⽂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化中的瑰宝,茶以其独特的魅⼒,将我们深深吸引,下⾯是整理的茶⽂化研究性学习报告,欢迎阅读! 篇⼀ ⼀、研究⽬的 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饮料,然其历史之悠久,远⾮其它饮料可⽐。

⼈们常说茶“发乎神农,闻于周鲁公”(《茶经》),神农是为解毒发现了茶。

茶道乃是中国历史⽂化名⼈,从长期的饮茶实践过程中,根据茶的特性,以及与饮茶紧密相关的饮茶环境、茶具配置、冲沏技能、品饮艺术⼊⼿,再结合地⽅风俗、⽂化特点,总结出来的⼀套饮茶礼法。

它代表了主⼈对茶基本精神的理解或者是主⼈、客⼈的⼀种亲和与敬重。

⾃唐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向社会,为⼈类交往和经济发展服务。

茶从最初的⾷⽤、药⽤演变到品饮,经历了漫长的岁⽉;成为⼀种被世⼈称道的茶⽂化,更是历史的积淀。

茶和茶道有着怎样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呢?我们⼩组对茶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

因此,我们决定借这次课题研究⼀下茶⽂化。

⼆、调查的内容: ⼀、中国饮茶简史 1、原始阶段(先秦) 在原始社会神农⽒因发明了农耕。

带领民众种植粮⾷,解决了⽣存危机。

虽然有粮⾷供应,可是仍然有限,也需要采集些野果直接充饥。

在长期的⾷⽤过程中,⼈们发现茶树叶⼦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

就单独将它煮成羹,以后⼜将它熬成茶⽔作为饮料。

现在西南地区的⼀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远古的吃茶习惯,除了直接咀嚼茶叶以外,还可以腌制成茶⾷。

总之陆⽻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还符合历史实际的。

说中华民族喝茶有四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不以为过。

到了商周时期,这种饮⾷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还给茶叶取了个名字叫做“茶”。

春秋战国时期,茶叶已传播到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的齐国也喜欢⾷⽤茶叶做成的菜肴。

《晏⼦春秋》记载:“婴相齐景公,⾷脱粟之饭,炙三⼷五卵茗菜⽽已。

”2、南⽅饮茶已成风⽓(两汉魏晋南北朝) 到了汉代,有关茶的保健作⽤⽇益受到重视,东汉《说⽂解字》:“⾇,茶芽也。

”西汉王褒在《潼约》中提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买茶要到远处的武阳去买,由此见,当时已有专卖茶叶的茶市,茶叶已经成为⽇常需要品。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新闻学 传播学考研笔记)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新闻学 传播学考研笔记)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新闻学传播学考研笔记)第二章大众传播研究:提出正确问题1、方法:实现目的的途径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给予研究方法足够的重视,我们就很有可能陷入一种混乱的局面中,无法控制研究的进行。

同时,方法只是达到研究目的的一种途径,其自身并不是研究的目的。

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认识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试验性、有效范围和与研究过程本身紧密联系的各种因素。

第三章参与观察:对新闻生产制作的研究1、参与观察研究:是对媒介组织和生产制作的研究,是少数能够让我们窥视媒介生产制作的内在过程,以及了解媒介从业者的研究。

这种方法涉及到的方法和技巧主要有:观察、访谈、档案收集和记录。

2、新闻参与观察研究的三阶段:(1)新闻生产制作的形成过程研究:主要通过对有关媒介人士就媒介生产制作和组织的采访或回忆性说明来完成。

(2)实质性方志学研究:致力于探讨新闻生产制作和新闻处理的组织方面、制度方面和专业义理方面的特性。

大多通过对记者及其工作环境的了解来关注媒介和消息来源之间的关系(3)基于新闻生产制作的集中研究:即对媒介温和主义、媒介分化、“公共领域”概念的关注。

媒介温和主义:较少以媒介为中心,来考察重要的消息来源机构的行为及其对新闻生产制作的干预。

媒介分化:不同的新闻机构在接触新闻源方面存在着差异,并非所有的新闻机构都依赖于某些同样的新闻来源,比如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的差异。

公共领域概念:关注公共领域的竞争特性,以及媒介形态对媒介暴露的或促进或制约的意义。

3、参与观察的优点:(1)能够记录和具体化本来不可见的东西;(2)回击了“推论问题”;(3)将观察、访谈、档案收集和记录等多种方法综合使用,多种方法相互佐证、相互比较,相互补充;(4)使有关猜测性的理论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和纠错能力(5)提醒我们文化生产制作过程的随机性本质;(6)为文化生产制作过程的动态性和内在性本质提供了依据。

4、盲点(1)关注焦点在于与新闻生产制作直接相关的组织环境,从而可能忽略各种组织外的影响因素(比如:商业化和市场、记者和节目制作者的文化氛围)。

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

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

而作 为 当代 新兴 的 文化 产业之 一 的数 字动 漫 艺术 , 则汇 聚 了 当代 文化 的诸 多元素 , 创 造 了一 种 全新 的 文化 表 达形 态 和传 播 交流 方式 。本文通 过从 当代 中国传 统茶 文化 的视 角, 探 讨 以具有 当代 文化 特 征 的数 字动 漫 方式参 与 和促进 传 统茶 文化
质 文化 生活 也提 高 了人们 的精 神境 界 。 但 是在 传统 文化 价值 观念 不断受 到 冲击 、传 统文 化 的原 始生 态 环 境 大为 改变 的今 天 , 随 着科 技 的发 展 , 时 代 的变迁 , 外来 多 元文 化 的冲击 以及 人们 传统 生活 方式 、 审美 需求 、 文化 消 费观念 的 改变使 传 统茶 文化所 处 的文化 生态 环境 日趋 恶化 :当代 喝茶 的年 轻人 越来 越 少, 他 们 对 老 一 辈 人那 个“ 早 起 开 门七 件 事 , 柴 米 油盐 酱 醋 茶 ” 的年 代, 距 离 也越来越 遥 远 。在他 们的成 长环 境 中, J 咖啡 、 啤酒、 饮 料 充斥 着他 们 的生活 , 茶给 他们 的 印象就 是属于 过去 的 , 是传 统 , 守 旧, 繁文 缛节 , 夹 杂 了太 多 的教条 和道 理 , 一 提 茶就 觉得 的是 老气 、 过 时 的 东 西, 更 有 一些 年轻人 觉得 , 茶 就是 中老年 人 的保健 饮品 , 年轻 人 喝茶 , 会给 别人 一种 自己 己经 提 前步入 老年 生活 的感觉 。 他 们认 为 , 只有 咖 啡、 啤酒 、 饮 料等 饮 品才 是 能与 之年 龄 和 身份 特 点相 符合 , 更 能体 现 出年 轻人 特有 的 充满 活力 、 性格张 扬 、 争强好 胜 、 敢 于 尝试 、 追求 刺激 等特 点。 这 也 导致 中国传 统茶 文化在 当今 社会 随着 老年人 的离去 , 年 轻 人选择 喝 咖啡 而不 愿意 喝茶 ,使得传 统茶 文化 的受 众基 础 正逐 步

最新文档-第一章--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PPT精品文档

最新文档-第一章--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PPT精品文档
批判研究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持批判态度, 认为大众媒体强化了现存社会制度,是为统 治阶级服务的意识形态工具。致力于对社会 整体进行研究,并且将行政研究最关注的媒 介效果问题置于历史道德问题之中。
一、传播研究中的分歧
1941年,拉扎斯菲尔德在《评行政和批 判传播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传播学“行 政研究”(administrative research) 和“批判研究”(critical research ) 的划分。
30
行政研究指受到商业公司和公共机构赞助所 进行的经验性研究,认同和肯定现存社会制 度,强调研究者的客观和中立,不寻求变革, 其目的在于解决一些具体、实用的研究问题。
在决定下一期文章前做文章选择研究
11
C、报纸:发行相关研究 用调查法研究某部分市场在发行量上 的特征 内容对发行量的影响 经济因素对发行量的影响 发行渠道、服务质量对发行量的影响
12
D、报纸管理研究 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数学模型等研究 管理目标、工作满意度、媒体所有者对 报刊内容和质量的影响 记者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挫折感,工作 环境对报刊内容和质量的影响 媒介所有权集中对报刊的影响
22
世界上最早的大学
1、1131年意大利 萨勒诺大学 医科 2、1158年意大利 波伦那大学 法科 3、1180年法兰西 巴黎大学 神学(哲学)
1168年牛津大学从巴黎大学分离出来 1209年剑桥大学从牛津大学分离出来
23
19世纪三大重要社会理论
进化论、精研究和学 术活动对传播学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被称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他们是拉斯韦尔、 卢因、霍夫兰和拉扎斯菲尔德。”
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 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 规律的科学。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关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在讲究高效率的当代社会,环顾四周,多是分秒必争的喧嚣,有多少人能够安静宁和坐下来,沏一杯清茶,轻抿,然后沉入一种心情或境界呢?在西方文化洪水般涌入的中国,在洋节、快餐文化、可乐文化泛滥的中国,在民俗日益粗简,许多地方语言、民间技艺日趋衰落,后继无人,甚至湮没的中国,茶文化又处于怎样一种尴尬境地?中国人有“关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从茶的出现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茶及其中的风骨意蕴怕是早已融入中国人的骨血,存在于所有华夏儿女共同的心的归依处吧。

我们为它痴迷,为它痛心,我们有深深的无力感,但我们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研究目的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及其具体内容。

体会茶文化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与博大精深。

初步了解茶文化在现今中国的生存现状。

并提出一些建议。

三.研究的意义让我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比较清醒地认识到许多古老文化目前面临的严峻现状。

唤起社会上对它更多的关注。

四.研究方法以查阅资料、亲身体验、社会调查为主五.研究结果(一)、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

(三)、茶文化体系茶史学:茶的起源,发现和利用,茶文化形成、发展、演变、特点及表现形式;茶文化社会学:茶文化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对茶文化的作用和社会各阶层与茶文化关系;饮茶民俗学:历史和现代,各个地区和民族,城市和农村饮茶俗;茶的美学:成品茶外形设计、名茶取名、茶包装设计及宣传广告等;茶文化交流学:国际国内研讨、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少儿茶艺、茶叶历史文化博览及茶事旅游;茶文化功能学:茶文化资源、特性、历史茶文化和新时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对现代社会及精神文明建设作用等。

[传播学]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大众传播研究方法3

[传播学]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大众传播研究方法3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第三部分组织第十一章大环境中的媒介组织一、一个研究传统的兴起了解媒介组织自身动作的情况。

二、框架与视角下面将要讨论的绝大多数研究与理论基本上都赞同“媒介中心”而非“社会中心”,可能会过高估计媒介组织对内容的影响力。

三、组织对内容的影响:主要议题媒介内容反映了社会真实;媒介内容受到了媒介工作者的影响;媒介内容受到媒介组织常规的影响;媒介内容受到社会机构与社会力量的影响;媒介内容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

其中第二、三、四项与讨论相关。

四、分析层次五、社会力量范围中的媒介组织重点提示:媒介组织关系的六种类型:一与社会的关系;二与媒介所有人、广告商、赞助商的关系;三与压力团体的关系;四媒介组织内部的关系;五与受众的关系;六与记者的关系。

六、媒介组织与社会的关系(六至十一是六个方面)社会对媒介组织的影响力无所不在且持续不断,而媒介专业程度越高就越能拥有自主性。

媒介组织的目标。

在组织理论中,功利性的组织目标与规范性的组织目标之间被区分开来。

前者旨在为了经济目的而生产或提供实物商品或服务,而规范性的目标,则旨在提出某种价值观或取得有价值的状态。

媒介组织通常混合了功利与规范的运作目标及形式。

另一个分类的方法是按照受益人类型划分。

媒介应当首先满足受众的需要和利益,客户和国家的利益是第二位的。

七、记者的角色:介入还是中立二分法:中立报道者:是信息传递者、解释者和政府工具,使报业自身成为渠道和镜子。

记者更喜欢中立,提供大量信息的角色。

参与者:即传统的第四权力的概念,其中包括了将报业视为大众的代表者、政府的批评者,或政策与政策制订的代表者。

但沉重的政治责任并不容易与平衡中立的报道调和。

虽然美国记者往往对不介入有明显的偏好,但他们仍认为“媒介对政府的声明、报告进行调查”很重要。

认为媒介应该为受众的利益着想,媒介是受众的代言人。

三分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中立与介入的二分法进行重新评价,把记者角色划分为三种:解释者、传播者、对立者,三种角色的重要性依此为序。

互联网环境下茶文化的传播探析

互联网环境下茶文化的传播探析

互联网环境下茶文化的传播探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传播。

本文将对互联网环境下茶文化的传播进行探析,探讨互联网对于茶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以及茶文化在互联网平台上的传播形式和特点。

一、互联网对茶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便捷。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可能性。

互联网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传统的茶文化传播往往局限于一定的地域和人群,而通过互联网,茶文化可以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触。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茶文化爱好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到更多关于茶文化的知识和信息,从而促进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互联网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形式和方式。

在互联网平台上,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展示和介绍茶文化。

互联网的社交媒体和直播平台也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使得茶文化可以更加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互联网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

传统上,人们了解茶文化往往需要通过书籍、讲座、实地体验等方式,而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到关于茶文化的信息和知识,使得茶文化的传播更加便利和高效。

二、茶文化在互联网平台上的传播形式和特点第一,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茶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

许多茶文化爱好者和从业者都在这些平台上开设了自己的公众号或者微博,通过发布文章、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大众介绍和推广茶文化。

这些平台汇聚了大量的用户,使得茶文化可以被更广泛地传播,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第二,直播平台成为茶文化传播的新興方式。

随着直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茶文化从业者开始在直播平台上进行茶艺表演、茶叶推介等活动,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导言大众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研究人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和影响。

本文将介绍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导论,以帮助读者了解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大众传播学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人们在信息传播中的行为和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和媒体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以及信息传播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结果对于媒体和社会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范围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以及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和传播者。

研究范围涵盖了传播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接受、解读和传播的各个环节。

三、研究方法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多样,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种。

1. 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大众传播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通过观察和实证数据分析来验证和解释研究问题。

实证研究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研究等方式收集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模型建立来分析数据。

2. 理论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是大众传播学研究中另一重要方法,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来探讨和解释研究问题。

理论研究方法可以通过梳理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解释,并通过比较研究、案例分析等方式来验证和论证理论观点。

四、研究过程大众传播学研究的过程一般包括问题提出、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阶段。

1. 问题提出问题提出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起点,研究者需要明确研究问题的背景和目的,确定研究的范围和重点,并提出可行的研究假设。

2. 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关键环节,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确定研究对象和样本,设计合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案。

3.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重要环节,研究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研究等方式收集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核心环节,研究者可以使用统计分析和数据模型建立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结论。

第八章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

第八章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
18


二、内容分析法的优点


1、既省钱又省时 2、保险系数大 3、可以研究在一个长时期中所发生的过程 4、研究对象不受打扰 5、研究过程可重复:即针对同样的议题, 按照同样的类目和抽样方法,可以对不同的 媒介进行研究。 6、非结构化程度高
19
三、内容分析法的缺点




1、只局限于对记录下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 研究 2、不适合对意识形态、观念、价值、意义 等深层概念进行研究 3、编码过程容易产生误差 4、不适合进行解释性研究
48



按照新闻框架理论,类目的种类可分为“说 什么”(what is said)与“如何说”(how is said)两种类目,并分属实质(substance) 与形式(form)两种。 在“说什么”类目中,共可区分为“主题类 目”、“方法类目”、“特性类目”、“主 角类目”、“权威类目”、“来源类目”、 “目标类目”、“标准类目”、“方向类目” 与“价值类目”十种类目。(王石番)
38



第二阶段:抽取研究日期。 这是进行抽样的第二个步骤,在确定了分析 媒介以后,就要确定研究的日期,包括两方 面的内容: 一是确定研究日期的起止(比如研究的是 2008年1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之间的媒介 内容; 二是确定具体日期的抽样方法。一般都采取 等距抽样法(比如选择2008年1月1日到2008 年12月31日之间,每个星期天的媒介内容进 行研究。)
10

2、二战期间拉斯韦尔等人组织了一项名为 “战时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 的报纸、电台播放音乐为分析对象,获取了 许多军政机密情报; 3、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发表 《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一书,确立了内容 分析法的地位。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传播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人类如何创制交换和解读信息的社会科学,因此,传播学研究需要将科学与人文研究结合起来。

——史蒂芬小约翰第一章理论与研究范式一理论与范式理论:理论就是为了解释某个现象,按照一定的规范所抽象出来的概念体系,一个理论包含如下几个特征:1 理论的目标是对某个现象做出解释。

2 理论是一个概念体系。

理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概念,二是概念之间的联系。

比概念更高一层的是命题,命题是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

假说是提出来供人们思考的命题,有关真假的判定要到这种思考完成后才能做出。

3 理论的建立必须遵循规范的程序如何评估理论:1 一个理论要说明自己的适用范围。

2 理论内部必须逻辑一致,不能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3 理论要具有启发性4 理论要经受的住时间的检验对客观经验主义范式看来说:1 要对所收集的复杂数据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

2 最好能对实践进行预测3 要简洁奥卡姆剃刀法则:去掉那些可有可无去不难以证明的假说4 要可证伪可证伪性: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的原则,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是能够被证明是错误的,否则这个理论不具有科学性,也就是说一个理论必须明确地规定出现什么结果时,假设会被证明是错误的;出现什么结果时,假设会被证明是正确的。

5 具有实用性对诠释经验主义和批判理论来说:1 要对人和社会做出新的解释2 对研究者的价值做出说明3 具有美学上的吸引力4 可以获得学术共同体的认可5 有利于促进社会变革范式: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的概念,来研究理论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库恩把不同的学者之间所持有的不可通约的研究范例称为范式。

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思维方式。

范式的特点表现在三方面:1 它是指导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假设2 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围绕着某个范式会形成“无形的学院”3 不同的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范式是不可通约的,他们相互矛盾,针锋相对。

我国新式茶饮品牌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新式茶饮品牌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新式茶饮已成为当下我国居民日常消费品。

为了满足不断更新的消费者需求,适应行业竞争新形势、新业态,新式茶饮企业已纷纷走上品牌化路线。

本文从品牌定位、品牌个性、品牌传播和品牌管理四个角度分析新式茶饮品牌发展,并从加大创新研发、深挖品牌文化、优化传播效果、加强品牌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为新式茶饮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式茶饮;品牌营销;营销策略一、引言我国的茶文化迄今已有四千余年历史,随着零售经济的兴起和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新式茶饮行业应运而生。

近年来新式茶饮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品牌数量不断增长,门店加速布局,市场前景可期。

新式茶饮品牌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如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严重阻碍新式茶饮发展。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品牌内驱力,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相关理论概述1.我国新式茶饮发展概述现代茶饮产业一般认为起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受台湾地区珍珠奶茶的影响而流传推广开来。

台式奶茶被引进大陆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茶粉调制时代(1990—1995),传统连锁茶饮时代(1996—2015)和新式茶饮时代(2016年至今)。

2016年后,以营养健康、个性创新为标志的新式茶饮时代正式开启。

2022年中国新式茶饮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将达到3400亿元。

2.新式茶饮概念及特点新式茶饮是指采用高品质原叶茶和鲜奶为茶底,以新鲜水果和其他优质食材为辅料,通过将茶底和不同辅料进行多样化组合制成的中式现制茶饮品。

新茶饮产品的主要特征是用料考究,除新奶和现煮茶以外,辅料也用健康食材取代各种人工合成配料和色素类添加剂。

由于辅料和茶底的多样性,便于菜单推陈出新。

经营方式方面新式茶饮往往采用直营模式代替加盟模式,便于统一管理,质量控制。

3.品牌营销概念(1)品牌营销随着消费者和企业对品牌意识的不断加强,品牌营销在实践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研究领域,不同研究者对品牌营销有不同的观点。

茶文化的宣传方法是什么宣传茶文化的标语

茶文化的宣传方法是什么宣传茶文化的标语

茶文化的宣传方法是什么宣传茶文化的标语第二,加强茶文化的学术交流。

利用现有的一些茶文化研究中心和协会作为平台,在网上发布茶文化学术研讨的通知、新闻或征稿启示,并开设网上论坛,网上讲坛,扩大学术宣传的范围,增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对中国茶文化的认识和交流,同时普及茶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第三,可以通过与其他大型的门户网站合作,以服务外包的方式,下大力气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网上传播队伍,制作设计、文字、图片、内容俱佳,可读性强,时效性强的宣传材料,并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采用声音、图像、漫画、卡通、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细致地开展茶文化的传播活动。

第四,加强与我国茶叶主产地的茶商合作,依托当地的中国名茶的品牌优势、自然景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和旅游要素优势,通过网络宣传、开发品茗休闲活动,比如茶园探幽、峡谷探险、品茗文化休闲之旅等,这些活动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报道,扩大影响。

一哄而上——追赶潮流2005年,在创作《普洱茶寻源》时,我在书中就写道:“一哄而上和一哄而下是这个时代的特色。

”这种特色所带给我们的不是快乐,幸福,发展。

而是制约、过度的挖掘、开采所遗留下来的困惑、甚至是灾难。

我们社会在前期发展时期,追求速度和效率,却往往牺牲了环境就健康。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茶业从业人员来说却是应该冷静的。

当普洱茶一哄而起的时候,在狂热的激情下,理智、责任和使命都开始变得模糊不清。

虽说07年普洱茶市场的雪崩主要来自于茶商的恶意炒作,然而作为站在茶产业发展、研究前沿的我们是不是就没有责任呢我认为是有的。

2005年时,在吉隆坡的演讲中也有提到过相关问题,在05年出版了《普洱茶寻源II》之后,2006年我紧跟着又出版了《轻松喝普洱》,其目的就是想把当时关于喝茶的一些基本的概念理清楚,把喝茶品茶当成一件轻松愉悦,十分享受的事情,而不是当成一个课题来完成。

茶是慢生活,作为研究茶或者茶文化的人来说,既要慢,更需要冷静和睿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文化的大众传播方法大众传播研究方法茶文化传播主要有人际、经贸与组织交流及大众三种传播方式,而儒道释及文学作品则是茶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

下面是精心为你的茶文化的大众传播方法,一起来看看。

1,加大青少年茶叶知识教育。

创建茶叶科教基地让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学习茶叶技术,认识我国的茶文化等。

2 ,全力打造茶文化纪念品,吸引游客。

相比一般的纪念品,要更能突显出其使用价值、收藏价值及其欣赏价值。

要让游客深深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

3,兴办茶文化休闲村。

茶文化村可以选择在清净、优雅的环境,最好是依山傍水的地方,内设茶史馆、茶楼、品茗室、茶具室、诗书画欣赏室及各类茶叶、茶具专卖店等,有条件的还可开设茶叶批发集散地。

4,加强旅游茶园观光建设。

旅游茶园是一种供旅游者参观浏览、休闲度假的茶园。

茶园应该做到有景可观,有茶可饮,有茶可购,以生态学、经济学为指导,实现茶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而进一步对茶叶资源进行深层次、多方面的开发,摆脱传统单一的茶叶生产模式。

5,公共关系活动。

公共关系传播与其他传播在目的与技巧方面不同是“传播沟通,宜传造势,塑造形象,创造无形资产”。

巧妙的将其特有的职能运用在茶叶策划上。

初兴阶段。

这一阶段是1980年至1989年。

主要是普及茶知识,宣传茶与健康的阶段。

弘扬茶文化的目的是引导茶消费。

1981-1982年全国茶叶积压,点燃了茶文化宣传的火种。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茶叶产销一直处在供不应求的状况,每年增产的茶叶优先供应出口,对国内市场采取限量供应。

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茶叶生产,号召大力开辟茶园,到改革开放时,全国茶园面积已达100多万公顷,为我国茶叶产量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1981-1982年茶叶生产的增长已远超过出口的需求,因此全国茶叶出现大量积压。

为了开拓国内市场,引导消费,当时主管茶叶业务的国家商业部茶叶畜产局组织各地大力开展茶知识宣传,扩大茶叶销售。

由茶叶加工处张大为同志、茶叶处于杰同志 __电视台《为您服务》栏目介绍茶的知识,让广大群众了解茶,提倡饮茶中华茶文化的兴起中华茶文化的兴起。

这一举动也为茶文化利用大众传媒宣传开了一个好头,接着各地也纷纷开展了饮茶的宣传活动。

此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庄晚芳先生与孔宪乐、唐力新、王加生合编的通俗读物—《饮茶漫话》,1983年被日本的松崎芳郎翻译连载,为茶文化的宣传提供了基本框架。

《饮茶漫话》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饮茶知识和茶文化的内容,图文并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趣味性强,是当时全国的第一本茶文化读物,倍受国内外读者欢迎。

1982年,庄晚芳教授又倡导在杭州成立“茶人之家”。

浙江省茶叶公司茶叶专家陈观沧先生负责筹备工作,“茶人之家”新居于1985年在杭州西子湖畔正式落成,并出版了《茶人之家》刊物(后改版为《茶博览》),也是当时唯一的茶文化刊物,是中华茶文化刚兴起的浪花,对推动茶文化的复兴起了重要作用。

1983年10月,浙江省科协主持,浙江省茶叶学会、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分会、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浙江省分会联合在杭州召开“茶叶与健康、文化学术研讨会”。

这次会议是推动茶叶界与医学界联合研究茶在医药中作用的会议,是对茶与^***健康认识深化、茶的药用价值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利用的一个转折点。

吴觉农先生称赞“茶叶与健康、文化学术研讨会是个创举”。

1984年在湖北武汉召开了全国茶叶流通体制改革会议,进一步推动了茶文化的涌动。

当年,湖北天门成立了“陆羽研究会”,将中国茶叶史上的先哲正式搬上舞台,昭显中华茶文化的辉煌。

1987年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的《吴觉农选集》出版发行,1988年吴觉农先
生主编的《茶经述评》也正式出版发行。

同年,杭州成立筹建了中国茶叶博物馆。

安徽电视台拍摄了《茶圣陆羽》,将其搬上屏幕。

庄晚芳先生提出倡导中国茶德—“廉、美、和、静”四字原则,引起茶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成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1989年4-5月,台湾地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会长黄正敏、台湾天仁集团副董事长李瑞贤、台北陆羽茶艺中心总经理蔡荣章等茶业界同仁两次访问大陆,并在北京 __举行茶艺表演,为刚兴起的大陆茶
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同年9月10日至16日,“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在北京
民族文化宫举行,全面展示了中华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多彩的内涵。

该活动由国家商业部土特产品管理公司、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__北京分社、中国农副土特产品开发公司联合主办,全国有120余家茶叶主管企业参加展出,有8支茶艺表演队参加了演示。

日本、美国、英国、摩洛哥、突尼斯、巴基斯坦、毛里塔尼亚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多家企业应邀参加贸易洽谈。

启功先生题写了展览会会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__、严济慈、国家各部委及北京市等单位的十余
名 __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参观了展览。

茶界前辈黄国光、陈椽、阮
宇成、钱梁、陈观沧、裘览耕、刘祖生、杨兴祥、王郁风、于宝森等出席了开幕式。

吴觉农先生不顾年事已高,也驱车策杖参观了展览。

他在认真地观看了展览的各部分内容后十分兴奋,为展览会挥毫题词
“祝贺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圆满成功”。

这次展示活动,集全国茶界之力,文化内容突出,反应强烈,震动很大,为中华茶文化的复苏吹响了号角。

复苏阶段,主要是指1990年至1999年。

1989年“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的成功举办,在业内和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展示了中华茶文化的无穷魅力,昭示了中华茶文化的美好前景,为全国性的茶文化宣传活动拉开了序幕。

为了弘扬茶文化,业内的民间社团纷纷组建。

1990年中华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担负起国内茶人和世界华人的茶文化交流任务;1992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浙江宁波召开成立大会,也将弘扬茶文化列为工作任务之一;1994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经过多年酝酿在杭州宣告成立。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成立的中国茶叶学会以及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的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也将很大的精力转移到弘扬茶文化的工作上来。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从成立至今已连续举办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研讨会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规格一次比一次高,内容一次比一次丰富,影响一次比一次广泛。

同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还参与主办了许多地方性的茶文化活动,如: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
会、中国重庆(永川)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以及茶与佛教的茶事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华茶文化的传扬中华茶文化的兴起茶艺师。

此外,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还通过相关活动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密切和加强了同东南亚各国的茶文化交流,进一步传播了中华茶文化,提高了中华茶产业的国际地位。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从成立之始就将“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经济”作为首要目标,积极利用各种会议和商品展览展销活动,大力营造茶文化氛围,提升茶文化宣传力度。

继1989年“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
示周”十年后,与国内贸易部商业发展中心联合在北京展览馆举办了′99中国茶文化展示周活动。

此次活动比1989年的规模更大,档次更高,展品更精,文化内容更丰富。

全国政协三位副主席及国家各部委的约二十位部级领导出席了这次活动的开幕式,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中央候补委员王如珍还专门前往参观,有效地推动了茶文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中国茶叶学会在这些年中,除了交流茶叶科技成果、推动科技
创新外,在茶文化宣传上。

以“茶与健康”为主题,举办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在茶对^***的保健功能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宣传,使饮茶知识广泛深入人心,大大地促进了茶的消费和利用。

中华茶人联谊会积极加强与港、澳、台茶人和海外华人的茶文化交流,多次组织海峡两岸茶人的交往,密切了两岸茶人的情感,促进了两岸茶文化的互动与发展。

茶文化的大众传播方法相关文章:
1.茶文化的宣传方法是什么
2.茶文化的传播的案例分析
3.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路线
4.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历程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