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高一-《劝学》教学设计 (7)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教学设计

许媛

教材分析:

《劝学》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文章中用大量设喻论证的方法,在其它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而学生理解大量比喻句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也是很难的。因此,学习论证方法将是本课的重点。

三维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和良好的品德。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教学重点:

注重本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法讨论法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归西?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时光易逝,抓紧学习)先秦思想家荀子也告诉我们,“学不可以已”那他又是怎样“劝学”的呢?我们一起学习。

(板书:劝学)

二、解题

三、《劝学》的“劝”字是什么意思?(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

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

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研习课文:

(一)齐读课文,思考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中心论点,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二)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提问: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目的是论证哪个分论点的?

分别是怎样论证这个观点的?

蓝———青(胜于)

水——冰(寒于)

直木——轮(煣)

木——直(绳)

金——利(砺)

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三)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论证。

登高———博见

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

假舆马者————致千里

假舟楫者————绝江河

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工条件,都能帮助我们弥补不足。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罢了。

(四)学习能够改变、提高自己,能够弥补不足,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段。自读第四自然段,概括本段思想内容。

明确: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学生帮老师补充板书:

积累——不积(贵在积累)

骐骥——驽马(贵在坚持)

说明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易于理解,举龟兔赛跑的故事。)

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生举铁杵磨针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实,说明做事要坚持不懈。)蚓————蟹(贵在专心)

(1)通过补充板书同学们发现这一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正反对比论证

(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

四、合作探究:

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学生讨论)

预设答案:1、学习知识2、学习做人 3、学习生活技能4、学习养成良好的品德

教师明确: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改变人向善,是一个人成为君子,即有学问且品德高尚的人。所以,他认为学习的对象是品德修养。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立德才能立人,尚德才能治国。古代先贤的声音引领我们求善求美。

五、课堂小练:

设喻论证虽然有它的缺陷,但毕竟会让我们的文章生动、灵活起来,这个委婉的说理方法比讲大道理更容易被人接受。所以,我们请同学们也学习使用这种论证方法,适当的使用会让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1、生作文举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