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知识点总结
新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ppt教学课件
自主学习
知背景
《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这首小令是马致远旅途漂泊 时的作品之一。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聚 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联结在一起。这首小令 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自主学习
识文体
元曲 我国古代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
第4课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小令,借助注释理解其主要内容 2.能通过从不同角度赏析小令,揣摩其蕴含的意蕴 3.鉴赏小令的艺术手法,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晓常识 作者简介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 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和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 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有文场“曲状 元”之称。他一生所作杂剧有《汉宫秋》《荐福 碑》《青衫泪》等十五种,写有小令、套数二百 余首,后经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 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已经废弃,不堪再用 古道西风瘦马。
的古老驿道(路)
秋风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形容悲伤到极点
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自主学习
小令大意: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 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 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 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 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 异乡人望了一 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 天涯。”
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任务探究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文中有何作用?
末二句不仅写景而且写人抒情。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昏”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天净沙秋思知识点儿
天净沙·秋思作家作品这是一首散曲。
作者马致远,号东篱,戏曲作家、散曲家。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这首曲的具体名称。
这首散曲是马致远羁旅漂泊时所作。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体裁:元曲诗歌精讲枯藤老树昏鸦①,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译文: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户人家。
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骨瘦如柴的马。
课下注释:①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写景:①运用白描手法,选取“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意象,一字一景,②描绘出一幅苍凉的秋季暮色图炼字:“枯”“老”“昏”等词营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气氛,衬托了旅人内心的孤独凄凉。
赏析“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瘦”为什么用得好?)妙在欲写人之瘦而不写人之瘦,由写马之瘦而衬托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和路途跋涉之艰辛,抒发了游子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赏析:①运用了白描、寓情于景、动静结合、乐景衬哀情和对比的手法。
②创造出了萧瑟凄凉的意境。
③营造了凄凉的氛围,烘托了游子孤寂悲苦的思乡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画面: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夕阳西下,断肠②人在天涯③。
译文:夕阳从西方落下,伤心断肠的人还在远离家乡的地方。
课下注释:②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③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作用:前句点明特定时间,“夕阳”照应上文的“昏”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后句直接抒发羁旅愁思,卒章显志。
炼字:“断肠”将“天涯沦落人”无法言传的辛酸与苦楚表现得淋漓尽致。
情感:抒发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愁和因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夕阳西下的作用:①选取典型景物“夕阳”,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是黄昏;②渲染了萧瑟悲凉的气氛;③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④为下文“断肠人”做铺垫,抒发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和思乡之情最后一句作用:①直抒胸臆,点明主旨②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天净沙.秋思》描绘了怎样的的画面?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总结 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梳理对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古代诗歌四首中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呢?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
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沛国谯(qi 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背景与主题《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通过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三、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我)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面浩渺,水波荡漾,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山岛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各种草的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幸运得很,好极了,就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此句是写观沧海时所见的全景。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这两句相互映衬,动静结合,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3.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这两句写的是虚景,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
寥寥十六字将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沧海之景描绘得蔚为壮观。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重点课文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四、《天净沙·秋思》
1、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2、题目解说:“天净沙”,曲牌名。
“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里的思念。
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
3、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
“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
“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
“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4、此曲描绘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必须掌握的内容:
1~3句:用九个景物构成一幅水墨画,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4~5句:用了夸张。
表达游子漂泊在外思乡的悲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1。
《天净沙秋思》知识点
《天净沙秋思》知识点嘿,今儿咱就来唠唠《天净沙秋思》的知识点,可别小瞧这首小令,它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先说说这马致远啊,那可真是个高手,那么简单几个字就把秋天的那种萧瑟、凄凉给描绘得淋漓尽致。
“枯藤老树昏鸦”,你瞧,这藤都枯了,树也是老的,还有那只昏鸦,是不是一下子就让你感觉到了那种奄奄一息的氛围?就好像咱秋天去爬山,到了山顶往四周一看,哎呀妈呀,全是枯黄的草木,心里不自觉地就升起一股惆怅。
再看“小桥流水人家”,这就有意思了,前面还是一片荒芜呢,突然来了个小桥、流水、人家,就好像在沙漠里走了好久突然看到了绿洲一样。
这其实也是马致远的高明之处,他用这种对比,把那种游子的孤独寂寞更强烈地表现出来了。
就好像你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每天忙得晕头转向,回到租的小房子里,冷冷清清的,突然想起老家的温暖,那感觉,真的是要多心酸有多心酸。
“古道西风瘦马”,哎呀,这古道、西风,再加上那匹瘦马,简直绝了!你想想,一个人骑着一匹瘦马走在古道上,风还呼呼地吹,那场面,真是让人忍不住心疼这位游子啊。
这要是拍成电影,都不用特效,直接就是大片的感觉。
最后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简直是整首诗的精华啊!太阳都落山了,这个断肠人还在天涯流浪呢,那孤单无助的感觉,真是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
咱平时要是遇到点啥困难,觉得天都要塌了,但是跟这断肠人比起来,咱那都不算啥了。
而且这首诗还有一个特别好玩的地方,就是它里面的景物特别多,但是组合在一起却一点都不杂乱。
就像咱开派对,人很多,但是组织得好,就特别热闹好玩,而不是乱糟糟的。
马致远就是这样一个厉害的组织者,把这么多景物都组织得井井有条,让我们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儿。
总之呢,《天净沙秋思》真的是一首特别好的诗,里面的知识点那也是多得很。
读了它,你不但能欣赏到优美的语言,还能感受到那种深深的孤独和惆怅。
下次你要是觉得心情不好,就念念这首诗,保证你会觉得自己这点烦恼算啥呀,人家马致远笔下的断肠人可比咱惨多了呢!。
七年级语文上《天净沙·秋思》课文知识点
《天净沙·秋思》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著作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等。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其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二、故事背景马致远仕途不顺,长期漂泊,《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这首小令的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三、课文翻译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枯藤:干枯的藤蔓。
昏鸦:黄昏时要回巢的乌鸦。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
西风:秋风。
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上落满了黄昏归巢的乌鸦,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四;问题解疑1.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对全曲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古诗文描绘画面技巧法。
作者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为最后的抒情作铺垫。
2.请说说“断肠人在天涯”中“断肠”的表达效果。
“断肠”一词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由于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3.《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这首小令前三句共写了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景物,藤、道、马等景物名称之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景物带上了鲜明的个性。
一系列名词组合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这些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烘托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之人的惆怅之情和内心的悲戚之感。
专题04《天净沙·秋思》知识梳理(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天净沙·秋思》知识梳理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作者作品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戏剧家、散曲家。
二、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充满悲恨的元曲——《天净沙·秋思》。
三、重点字词:枯藤(kū téng)昏鸦(hūn)天涯(yá)四、词语解释: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
又名“塞上秋”。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五、译文: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时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寒冷、萧瑟的秋风里踌躇而行。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能不愁肠寸断!六、作品鉴赏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天净沙秋思》》知识点总结
《天净沙秋思》》知识点总结首先,本文将从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其次,将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意蕴,并结合文学批评家的评价和研究成果,探讨《天净沙秋思》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祖籍河东郡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出生于河东平阳(今山西平阳),是唐朝初期著名的诗人和画家。
他五岁能屏居,七岁诵诗书,曾就学于太原少室山,后入洛阳明妆禅寺为佛教教徒,深得佛学之道。
曾游历长安,绍兴三年(公元710年)登进士及第,历官多官职。
但后因忧国忧民,辞官归隐江南山水之间,开始著述绘画,以山水为题材的诗画作品极其出色,特别在山水诗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
在唐代,山水诗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歌形式,通常表现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慨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王维的《天净沙秋思》即是这个时代的典型代表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观,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感情世界。
全诗共有五十四字,是一首极为简练的短诗,但通过精准的笔力和富有内涵的意境,使得整个诗歌充满了诗意和哲思。
王维诗人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一种与世无争、超然物外的禅意气息。
《天净沙秋思》的意境之美,主要在于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上。
诗中所描绘的“天净洲”、“秋思”等景致,直指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深思。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感悟,反映了诗人对世间诸多事物的理解与领悟。
同时,诗中的“行人”、“归棹”等词语,抒发出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对境遇的感叹,使得整个诗歌情感丰富,意境深邃。
诗歌的艺术特色方面,可以说《天净沙秋思》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
在诗歌中,王维运用了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境遇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他以朴素、含蓄的笔法,描绘出秋天的自然景致,同时融入了自己对世间万物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深思。
这种山水画的表现手法,为诗歌赋予了深厚的意蕴和诗意。
另外,对于《天净沙秋思》所蕴含的哲理和意蕴,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七年级语文上《天净沙·秋思》知识点及例题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天净沙·秋思》知识点及例题答案书籍应有助于到达以下四个目的中的一个:猎取智慧,变得虔诚,得到快乐,或便于运用。
下面是为您推举七年级语文上《天净沙秋思》学问点及例题答案。
一.文学常识。
1.马致远,元代散曲作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号东篱,字千里。
代表作《汉宫秋》是元代杂剧中优秀作品之一。
2.文学体裁: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
3.写作背景: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脚印所到之处。
总有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朝廷的哀伤结合在一起。
这首小令就是他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情调虽然消沉,但却反映了时代气息。
二.课文学问过关梳理㈠课下注释①选自《全元散曲》。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②[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③[断肠]形容哀痛到极点。
④[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内容理解】㈠主题思想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㈡写作特色1.对比衬托曲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光明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亮的对比衬托,增添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互相辉映。
落日余晖的光明,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
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的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困难凄苦,感情上也形成鲜亮对比。
2.巧用白描,言简意丰通篇只有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一幅诗情浓郁的画面,制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表现了一个羁旅天涯、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哀愁。
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用白描的手法勾画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暮色图。
㈢理解性默写⑴同样是咏秋,刘禹锡《秋词》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写出了秋天艳丽的景致,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__________'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初中语文_天净沙·秋思_统编版_精美课件1
《天净沙·秋思》 课件—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文 言文复 习课件
《天净沙·秋思》 课件—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文 言文复 习课件
【结构图解】
枯藤 老树 昏鸦
天净沙·秋思
小桥 流水 人家 景
古道 西风 瘦马
羁旅之思
夕阳
情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课件—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文 言文复 习课件
小令通常是一首独立的小曲,有一个单独的曲牌名,如 《水仙子》《新水令》等。不同的曲牌名不仅字数不同, 每句的长短不同,而且平仄和押韵也不一样。
散套通常有头有尾,少则两三支,多则不限。有多达三 十支以上的套曲,连缀时有一定的顺序,长短不论,一 韵到底。
《天净沙·秋思》 课件—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文 言文复 习课件
《天净沙·秋思》 课件—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文 言文复 习课件
【背景信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 行民族高压政策,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 都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 志,困窘潦倒一生。在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 首著名的《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课件—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文 言文复 习课件
《天净沙·秋思》 课件—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文 言文复 习课件
10.“古道西风瘦马”有什么作用? “古道西风”表现荒凉凄冷; 由马瘦可以联想到人瘦。烘托游子离家远行的 凄凉。
《天净沙·秋思》 课件—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文 言文复 习课件
《天净沙·秋思》 课件—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末文 言文复 习课件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与专项训练-《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知识点汇总讲解+专题训练一、原文及翻译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二、注解:(1)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2)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3)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4)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5)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三、常考题型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
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答案:小令曲牌名题目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
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答案:马致远元戏曲散曲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秋思之祖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枯藤老树西风昏鸦古道人家断肠人在天涯四、实战演练单选题1.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这首元曲描写的秋天黄昏天涯游子奔走他乡景象。
B.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温馨明净的生活情景,反衬了游子的思乡之悲。
《天净沙 秋思》知识点复习(含答案)
《天净沙.秋思》试题1.常识填空(1)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2)《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___元___代著名_戏曲_作家、___散曲___家。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称为“杂剧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思秋之祖”。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古道,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断肠人”,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2.古诗默写(1)《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漂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说明:“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小桥流水人家”,是幅令人神往的美景,它被穿插在其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小桥流水人家”,是幅令人神往的美景,它被穿插在讨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这是一幅优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了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离人思乡的愁绪。
5.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慢慢行走!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一句最能表达这一情感,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
7.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 古代诗歌四首 重点知识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的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一、《观沧海》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必须掌握的内容: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七年级语言上册《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古诗词赏析与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语言上册《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古诗词赏析与知识点梳理【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赏析】《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悲秋的作品,秋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和终结,难免让人感到悲伤。
整首小令只有五句,但是却描绘出了一副凄凉动人的场景,表达出旅人远在他乡的凄苦心境。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都是名词和形容词,作者根据意向将它们排列起来,表达出了自己丰富的情感,抒发了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总之,《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
尽管它属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主题】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写法】1.对比映衬。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
2.情景交融。
【常见考题】一、理解性默写1.散曲家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秋天农村晚景的句子是:。
2.《天净沙·秋思》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的句子是:。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沙秋思》 解析及易错知识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 解析及易错知识点《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白话文枯萎的藤蔓苍老的大树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动着溪水,溪边住着人家,古老的小道上秋风瑟瑟,我骑着一匹瘦马。
夕阳西下,极度伤感的游子漂泊在天涯海角。
注释1.天净沙:曲牌名2.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昏:傍晚。
3.人家:农家。
4.西风:秋风。
5.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暗喻自己。
6.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7.秋思:题目。
思:思绪,思念。
背景:马致远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困窘潦倒。
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散曲。
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天净沙 秋思知识点总结
天净沙秋思知识点总结一、文本分析《天净沙·秋思》描写了作者在离开家乡的秋天,望着天边黄沙漫漫,不禁感慨万千。
开篇“北辰楼头,玉漏催”,写出了作者时光匆匆,寥寥无几的感慨;“钟鸣鼎食,家范何短”,通过描写家庭贫困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牵挂和惆怅;“参商昼饮,咸池乏鱼”,描绘了作者在外漂泊时的艰难困苦,增加了诗歌的哀愁感。
二、背景介绍《天净沙·秋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王之涣,字重貂,相传为唐代大文学家王维的后代,出生在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家境贫寒。
虽然家境贫困,但王之涣博览群书,博学多才,有“文苑先生”之称。
他自幼酷爱文学,擅长诗词、文章,与白居易、元稹、刘长卿等并称为“建安七子”。
唐玄宗建中三年(公元780年),他中进士,历任宰相。
但是由于受酷吏排挤,王之涣曾于宪宗元和初年(公元806年)遭杀害。
作为王之涣的代表作,这首《天净沙·秋思》以其含蓄、深沉的情感和清新、素雅的艺术风格而被后人传颂不衰。
三、作者生平王之涣,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年,卒于唐宪宗元和三年(780-806年),是唐代大文学家王维的后代。
他出身凉州,家境贫寒,但博览群书,博学多才,有“文苑先生”之称。
由于他善于诗歌创作,曾与白居易、元稹、刘长卿等人并称为“建安七子”。
公元780年,他中进士,历任宰相。
但由于受到酷吏排挤,公元806年,他被杀害。
四、主题思想《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作者思念故乡和对家乡的深情眷恋,表达了对家乡的难忘之情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作者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秋天黄沙的景象相结合,展现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同时,诗中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沉思的思考。
五、艺术特点《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雅致的写景。
诗中描绘了秋天的黄沙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
2. 凄凉的情感。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眷恋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带有浓厚的离愁别绪。
七年级天净沙 秋思知识点
七年级天净沙秋思知识点《天净沙·秋思》是元代马致远所作的一首小令,这首小令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说,理解和掌握这首小令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作者简介马致远(约 1250 年-1321 年至 1324 年秋季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家、杂剧家。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的作品多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洒脱。
二、题目解读“天净沙”是曲牌名,规定了曲子的格律和格式。
“秋思”是题目,点明了这首曲的主题是秋天的思绪、愁思。
三、原文及译文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四、诗词赏析1、意象选取这首小令精心选取了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将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
“枯藤”“老树”“昏鸦”给人以衰败、荒凉之感;“小桥”“流水”“人家”则展现出温馨、宁静的乡村生活场景,与游子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古道”“西风”“瘦马”突出了旅途的艰辛和漂泊的无奈;“夕阳”则烘托出了时光的流逝和晚景的凄凉。
2、构图技巧从整体构图上看,作者采用了由近及远的手法。
先描绘近处的枯藤、老树、昏鸦,再逐渐过渡到远处的小桥、流水、人家,最后将视线延伸到更远处的古道、西风、瘦马和天涯尽头的夕阳,使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纵深感。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式。
静态的景物如枯藤、老树、小桥等,与动态的昏鸦、流水、西风等相互映衬,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活。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四首》知识点归纳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一、文学常识①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②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③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④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元代著名散曲家。
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⑤我国古典文学当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汉赋、先秦散文、明清小说毋庸置疑成为我国五千年文化炫彩夺目的代表。
⑥律诗的四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翻译与理解《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①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②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知识点总结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著作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等。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其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二、故事背景
马致远仕途不顺,长期漂泊,《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这首小令的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三、课文翻译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枯藤:干枯的藤蔓。
昏鸦:黄昏时要回巢的乌鸦。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
西风:秋风。
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上落满了黄昏归巢的乌鸦,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四;问题解疑1.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对全曲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古诗文描绘画面技巧法。
作者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为最后的抒情作铺垫。
2.请说说“断肠人在天涯”中“断肠”的表达效果。
“断肠”一词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由于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3.《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前三句共写了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景物,藤、道、马等景物名称之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景物带上了鲜明的个性。
一系列名词组合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这些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烘托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之人的惆怅之情和内心的悲戚之感。
五、课文主题
通过描绘一幅绝妙的深秋风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