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培训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
1.被动性语言: 一岁左右,儿童已经能够理解几十个词,但能说出的很少,这种能理解却不能主动说出应用的语言则是被动性语言。
2.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遗传方面的因素另一类是环境方面的因素,儿童心理的发展应该是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产物。
3.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并确定他们之间异同的过程。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的过程。
具体化:是把抽象和概括出来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上去的过程。
4.独白言语:是一个人在较长的时间内独自进行的言语活动,如报告,讲课演讲等。
书面言语:是指人们要文字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言语。
5.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来源于客观现实,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
6.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可以把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预定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7.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空间知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是由视觉听觉运动学等多种分析器联合运动的结果。
8.回忆:回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提取过程。回忆是识记,保持的结果和表现,是记忆的最终目的,回忆有两种不同水平,再认和再现。
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
再现: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重新呈现其印象的过程。灯具在线是否有预定目的,可以把在线分为无意在线和有意在线。
9.注意具有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四种品质。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指把握对象的时间的长短。
注意的转移:指有意识的调动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这反映了注意的灵活性。
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上。
10.布拉泽尔顿根据婴儿的活动水平生理机能的规律性等指标,把婴儿分成三种类型,一般型、活动型、安静型。
11.运动记忆:以过去练习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叫情绪记忆。
12.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别的能力,又称为辨色能力。
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视力。
1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14.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的降低有时也可以是感觉的消失。
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从亮处进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清楚,过了一会儿,对弱光的感受性逐渐提高,就能分辨出物体的轮廓了,这一过程就是暗适应。刚从暗室走到阳光下时,最初一瞬间感到耀眼发眩,什么都看不清楚,只要过几秒钟,由于对强光的感受性较快的降低,视觉随即恢复正常,就能清楚的看清周围的事物了,这种现象叫明适应。
15.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根据动机和目的,社会性行为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
亲社会行为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们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等等。
反社会行为也叫做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和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其中最具代表性,在学前儿童中最突出的是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如推人,打人,抓人,骂人,破坏他人物体等等。
16.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的知觉,如对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知觉。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三岁能辨别上下,四岁能辨别前后,五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六岁幼儿虽然能完全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一左右方位的相对性来电别人很困难。
17.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和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如敬佩,憎恨,赞赏,厌恶等。
18.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如得意忧虑焦虑等。
19.重听,是指幼儿对别人的话听的不清楚不完全,但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唇部动作以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才出说话的内容。
20.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过程。
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而组成的符号系统。
言语的作用: 符号固着功能,概括功能,交流功能。
21.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简答。
客观因素: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
3.对象的特征。
主观因素,像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情感状况等,都影响对知觉对象的选择。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22.思维的种类
从个体发展来看,思维可分为直觉行动(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种。
直觉行动思维,是依靠感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其特点是思维与动作不可分离,离开了动作,思维也就终止。
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是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是把各种有关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或最佳的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与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方式。是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找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等,其主要功能是求异。
23.儿童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
语句的掌握,儿童掌握句型的顺序是,单词句(一到一岁半)__双词句(两岁左右)__简单完整句(两岁开始)__复合句(两岁半开始)。
24.学前儿童记忆的量的发展。
记忆量的发展主要从记忆范围记忆广度和记忆保持时间的年长度等方面去衡量。
①记忆范围,指幼儿记忆中内容种类的多少,幼儿前期,记忆的范围十分狭窄,随着活动能力的增强活动方式的日益复杂化和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他们的记忆范围也迅速扩大,所储存的记忆从动作到情感,然后又扩大到形象和词语,儿童掌握语言后,记忆的范围就更加广阔,从家庭发展到教育机构,学校,社会。从日常生活扩展到文化,科学,经济等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