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与德行
谈伦理道德体系中德性与德行的动态关系
人类 道 德 实践 不 是 一 种 固定 的行 为 模 式 实践 , 人类 道德 实践 的历 史 也不是 一 成不 变 的历史 。随着 道德 环 境 和 主体 价值 意 识 的转变 . 个 体对 道 德 规 范
的认 同和 把握 也在 发 生着变 化 。例 如 随着我 国市 场
一
、
德 性
从 道德 的角度讲 , 人 与动 物 的区别 , 除 了智力 之 外 ,恐 怕最 能表 现人 成为 人 的 因素 就是 作为 人 的德
[ 摘 要 ]德 性 是 一 个 人 之 所 以 为人 的规 范 的根 本 把 握 和 具 体 践 履 。德 性 作 为 一 种 内在 的 品 质 之 育 化 , 其 相 对 稳 定 性 直 接 表 现 为 个 体 知 行 合 一 的 深 切 体 验 。但 随 着 市 场 经 济 对 社会 意识 和德 性 成 就 条 件 的 改 变 , 人 们 的 道 德 行 为 常 常不 能与 我 们 所 了解 的 一 个 人 的 德 性 想 一 致 , 甚 至相 反 。因此 , 本 文 主要 阐述 德 性 与 德 行 之 间 的 动 态 关 系 , 即 一 致性 和非一致性及其原 因, 从 而 为找 出一 条提 高道 德 教 育 实 效性 , 构 建 和 谐社 会 的途 径 和 方 法提 供 理 论 上 的 支持 。
天津 商 务职 业学 院学 报
J O UR N A L O F T I A N J I N C O U正G E OF C OMME RC E 第一毒 2 0 1 3年第 3期
谈伦理道德体系中德性与德行 的动态关系
郭 彬
天 津现 代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天津 3 0 0 3 5 0
d o i n g .Ho we v e r ,a lo n g w i t h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o f ma r k e t e c o n o my o n s o c i a l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a n d v i r t u e ,a p e r s o n’ S mo r a l b e h a v i o r i s lw a a y s n o t c o n s i s t e n t wi t h h i s v i r t u e o r e v e n o p p o s i t e .T h i s p a p e r ma i n l y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d y n a mi c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v i r t u e a n d mo r a l b e h a v i o r ,d i s c o v e in r g t h e r e a s o n s f o r t h e c o n s i s t e n c y a n d i n c o n s i s t e n c y ,a n d p r o v i d e s t h e o r e t i c l a s u p p o r t s t o i f n d o u t w a y s o f i mp r o v i n g mo r l a e d u c a t i o n 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 a n d c o n s t r u c t i n g a h a r mo n i o u s s o c i e t y .
何为德性
作用
•
第一、理智德性是人类区别于植物和动物的 标志。 • 对人来说 ,所有的德性没有理智就不能生成。 伦理德性看起来是天然的品质 ,但只是在有了理 智之后 ,它们才能成为德性。比如说 ,野兽具 有某些自然的品质如威猛、气血两旺等 ,但由于 没有理智 ,它们是有害的。 • 第二、理智使形成伦理德性的基础。 • 在诸种理智德性中 ,只有明智 (审慎 )与伦理 德性最为密不可分。它不是那种可证明的、抽象 的、永恒的知识 ,而是关于实践的正确原理 , 它靠经验、训练而形成。所以 ,明智在实践中的 重要作用便显而易见了。
实践理性
• 定义: • 实践理性在明智这一理智德性 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是一种实践智 慧。 • 内容: • 1、明智与伦理事物的关联
•
2、明智的内涵
明智与伦理事物的关联
明智与伦理事物的关系十分密切 ,要理解明 智 ,必须考虑它与伦理德性的关联。 • 亚里士多德说 :“伦理德性既然是种选择性 的品质 ,而选择是一种经过思考的欲望。 ” • 我们知道 ,伦理德性指的是灵魂的非理性部 分的优异品质 ,但是他必须经过选择,而选择有 否定和肯定,是有理智性质的。 • 从本质上说 ,实践理性思考的目的就是要使 欲望正确。动物没有理智判断能力,所以与行 为无缘,理智是人的本质所在。人从娘胎出现 在这个世界之时,就已深深陷入社会的伦理关 系之中,所以对待伦理事物必须要经过自己的 理智选择,以使自己的本然欲望正确,符合伦 理。
尼各马可伦理学
•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著作。 据传由其子尼各马可编纂,约成 书于公元前335~前323年间。全 书共10卷,132章,探讨了道德 行为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道德关系 的各种规定等问题。该书是亚里 士多德众多著作中内容最丰富, 理论最成熟,保存比较完整的著 作,可谓西方哲学史上第一部影 响巨大的伦理学专著,书中系统 阐述了德性在于合乎理性的活动, 至善就是幸福等观点,成为西方 近现代伦理学思想的主要渊源之 一。
“德行”与“德性”,敢情两码事!
“德⾏”与“德性”,敢情两码事!“德⾏”与“德性”,敢情两码事!谭汝为“德⾏”指道德和品⾏。
其中的“⾏”,读⼆声。
例如:“鲁迅先⽣的⽂章和德⾏,都为世⼈所推重。
”但是,天津⼈说的“德性”,其中的“性”,读为轻声。
“德性”是讥讽某⼈的话,含贬义,表⽰看不起他的仪容、举⽌、⾏为、作风等。
如“看他那德性,不会有什么出息!”“瞧你吓得这份德性!”“瞧她那德性,够⼗五个⼈瞅半个⽉的!”城市的年轻⼥性,有的喜欢扭捏作态,在遇到男⼦追求纠缠的时候,便把⼩脸⼀绷,娇滴滴地迸出两字“讨厌”。
有些年轻姑娘,在嗔怪男朋友时喜欢说:“腻味⼈”,“讨厌”,“你真坏”等,都带有撒娇的性质。
其实,这在修辞上属于反语,就是反话正说,明贬实褒。
这属于⼥性语汇,为⼥性所专擅。
如果青年男⼦在⾔语交际中使⽤诸如“腻味⼈”“讨厌”“你真坏”等词语,那就⼤煞风景,被认为是“娘娘腔”,⽽令⼈讪笑啦!天津姑娘遇到陌⽣男性的纠缠,也是把脸⼀沉,甩出脆⽣⽣的两⼉字⼉:“德性!”这个“德性”就是严词拒绝的表态了。
其潜台词是“瞧你那倒霉德性,边⼉呆着去吧!”那位吃了窝脖、碰了钉⼦的男⼦,如识时务,就偃旗息⿎,激流勇退了。
但有的仍不死⼼,还是嬉⽪笑脸地继续纠缠。
那么,姑娘后边的话,就不好听了:“真不觉闷,那⼉凉快哪呆着去!”旁观者就会说那位男⼦是“剃头挑⼦——⼀头热”,是“癞蛤蟆想吃天鹅⾁”,是“卖卤鸡的挎提盒,不吃卤鸡吃窝脖”了。
“德性!”在语法上属于名词性的⾮主谓句,虽然缺少主语,但表意明确⽽完整。
在语⽤上“德性”属于骂⼈的话。
“也不(此处说者为留⾯⼦,省却了“撒泡尿”三字,)照照镜⼦,瞧瞧⾃⼰那份德性!”天津⼈历来⽣性幽默,在民间,⽼⼈曾编歇后语:“宫北帽铺——德性!”原来宫北⼤街有⼀家帽⼦专营店,名“德兴帽店”。
这个歇后语,是拐着弯⼉损⼈的话。
徳字的用法
徳字的用法
1. 德行:指人的品德、行为表现,常用于描述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2. 德性:指人的天性、本质,与品德有关。
3. 德政:指政治、行政上的善治,以实现社会公正、人民幸福为宗旨。
4. 德艺双馨:指一个人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能,而且品德高尚,受人尊敬。
5. 積德:指积累善行和功德,常用于宗教、佛教语境中。
6. 勇德:指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和高尚品德。
7. 大徳:指地位高、品德好、受人尊敬的人。
8. 以德服人:指用自己的品德感化、影响别人,使其顺从。
9. 德才兼备:指人才和品德兼备,是一种表彰和赞美。
10. 信德:指信仰和品德,如信心和虔诚。
说说德性与德行
说说德性与德行说说“德性”与“德行”近日~俩朋友笔谈~有意无意让我赏玩。
文中用了‚看他那德性~看我自己也这德性?。
自嘲也好~辱人也罢~但我对‚德性?一词用法还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德?实有五层含义。
一是道德:品德。
《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
二是恩德:《书〃盘庚上》:‚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心?。
三是感德:《左传〃成公三年》:‚然则德于我乎?。
四是事物的属性。
章炳麟《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实、德、业三~名不相离?。
五是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性?亦有五层含义。
一是人或事物的本身具有的特质。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则天之明》:则天之明~因地之性。
二是性别:男性,女性,雄性,雌性。
三是与生殖、性欲有关的。
如:性感,性欲。
四是在名词后面指范围、方式等。
全国性~综全性。
五是性情,脾气。
《孟子〃告子下》:动心忍性。
德性组词便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 郑玄注:‚德性~谓性至诚者也。
? 孔颖达疏:‚‘君子尊德性’者~谓君子贤人尊敬此圣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诚也。
?德性亦有品性~品质之意。
《风筝误〃和鹞》:‚就当才貌都有了~那举止未必端庄~德性未必贞静。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初读书的时候~便教他读了《女诫》、《女孝经》之类~同他讲解明白了~自然他就明理,明了理~自然德性就有了基础。
?《绅士的太太》:‚凡是一切绅士的坏德性~他们都不曾缺少。
?《厦门印象》:‚除了很好的体格以外~他们还有很好的德性。
?上述说明~‚德性?不是看出来的~是人本身特有的德的品性~能看出的只是人的‚德行?。
现汉中解释:‚德性?同‚德行?~被视为同义词~实际在用法上是有所不同与区别的~这要看句中的语言环境。
一个人有没有‚德性?~要看一个人的‚德行?。
何为‚德行?,谓道德品行。
《周礼〃地官〃师氏》:‚敏德以为行本。
德行与德性-品格与学问
德行与德性、知识与思考谈到教育和培养人才,一般都说「品学」。
「品学」,即「品格」与「学问」,确实代表生命内涵的两大面向。
要完成「品学」的教育,其难易度及其需要的「用心」度,是不同的。
总的来说,「学」是容易教容易学的,而「品」是较难的。
分析地看,学与品的教育,又各分两个层次。
同属于「学问」一方面,又可分「知识」与「思考」两层。
天下间最容易教成的,也最容易检测出成绩的,是各种知识和技能。
因为它们是「死的」东西,是累积起来的,看得到的学问。
所以,在一个没有智慧的时代,总是以这些成绩来做教育的指标。
因为这些是浮在人生表面的东西,最容易被看到功效。
今日中国,包括急切地想「追欧赶美」的诸东方国家,其教育体制所注重者,即此也,因为这个在这个时代里,这些国家是最没智慧的——不仅丧失了自己的智慧,同时,也没有学到西方的智慧。
如果吾人深入看一看,更会察觉欧美知识教育之所以成功,其实是因他们注重的不是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测试,而是思考能力的培养和鼓舞。
思考能力是知识之所以成就的根本能力。
西方人三百年来,知道科技的基础在数学,数学的基础在逻辑(当然,他们并不一定知道逻辑的基础在「识心」,而识心的基础在「良知的坎陷」,或者如佛家所说,「识心」的基础在「无明」,但,西方人不必懂这么多,他们只要抓住逻辑思考,就已有富丽堂皇的表现而让丧失智慧的东方人瞪目结舌了),所以,西方教育,对「算数技巧」「和课本上的科学知识」并不在行,也不注重。
而东方,如台湾、大陆、日本、新加坡,却为每年的「中学的数理成绩在世界评比中名列前矛」而沾沾自喜。
其实,这些东方诸国,充其量也只不过把「算数技巧」和「科学知识」提早的大量的硬塞给学生而已,那是不值得骄傲的。
何况如此的硬塞之结果,坏了思考的胃口,到最后,是:刻苦所来学的一大堆知识并没有大用,因为大多过时了,而一生守着死知识,没有求新求变的本领和兴致,所以都成为永远的「仿冒国家」。
教育上比较深比较难比较可贵的的是「品」的教育。
关于德性与德行关系的再思考
关于德性与德行关系的再思考作者:马梓箐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12期摘要:在中西方的伦理学中,德性与德行一直是一对有联系的概念。
德性指的是人的内在品质,德行则是指人的外在品行,德性要通过德行来表现,德行又是德性的反映。
重新思考德性与德行的关系,对于人们的行为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尼各马克伦理学;德性;德行;关系《尼各马科伦理学》是西方伦理学的经典之作,在书中,亚里士多德系统阐述了德性与德行之间的联系,对中西方近现代伦理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何为德性(一)德性的内涵。
德性是古希腊伦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在希腊语中德性原指事物的功能,之后德性也被用来指那些卓越的公民在城邦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逐步地演变成指任何人、生命物或者器物具有的优点。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提到,“灵魂的状态有三种:感情、能力与品质,德性必是其中之一。
”在这三者中,能力是自然赋予的,而德性不是自然所赋予的。
人们并不会某种情况下去称赞或谴责能力,而是去称赞德性和谴责恶。
感情是指愤怒、嫉妒、怜悯等一些情感,同样人们也不会去称赞或谴责感情;德性是出于主动的选择,而感情显然不是出于主动。
由此可见,德性不是能力,也不是感情,那么只剩下品质了。
但我们不能单说德性是品质,还要说明德行到底是怎样的品质。
《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说到,“每种德性都既使得它是其德性的那事物的状态好,又使得那事物的活动完成得好。
”例如,牧羊犬的德性就是使牧羊犬本身的状态好,又可以使得它可以牧羊;那么人的德性就应该是使得这个人本身状态“好”,又使得这个人能够圆满完成日常活动的品质。
(二)具体的德性。
1.勇敢。
亚里士多德认为,“勇敢是恐惧与信心方面的适度”。
人们对坏的事物都是有恐惧心理的,这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所有人对同一件可怕的事物有同样等级的可怕心理,人们承受事物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一般的人在极限状态下爆发出来的勇气是不可估量的,勇敢的人在面对一样的处境时也是足够勇敢的。
德性与德行的关系——论《尼各马科伦理学》的德性思想
( ) 性 的 内 涵 一 德 德 性 (iu) 是 古 希 腊 伦 理 学 中 的 一 个 基 本 概 vr e , t
念 ,最 初 它 是 被 希 腊 人 用 来 指 武 士 英 勇 善 战 、 所 无 畏 惧 的 高 贵 行 为 , 如 , 荷 马 史 诗 中 , 性 概 念 的 例 在 德 含义 和 勇 敢 是 等 同 的 。 之 后 它 也 被 用 来 指 称 那 些 优 秀 的 公 民 在 城 邦 生 活 中 所 表 现 出 来 的 优 良行 为 和 品 质 , 逐 渐被 推 而广 之 , 来 指 一 切 生命 物 、 生命 并 用 非 物 所 具 有 的 突 出 优 点 和 特 长 。在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用 法 中 , 性 一 词 , “ 越 ” ec H n e 相 近 , 有 两 种 德 与 卓 ( xe e c ) 它
张 超 兵
( 南 大 学 政 治 与公 共 管理 学 院 , 庆 40 1) 西 重 0 75
摘
要: 德性和德行是德性伦理 学的两个重要 概念 , 德性 是使 一个人 成为好人 并且使 其现 实活动 完成得好 的
品 质 , 行 则是 一种 “ 乎 德 性 的 现 实活 动 ” 德 舍 。德 性 是 人 的 内在 品 质 , 行 则 是 人 的 外 在 品 行 , 者 相 辅 相 成 , 互 德 两 相
满 I(5德 性 是 “ 于 行 为 的 多 次 重 复 才 保 留下 来 ” p ) J2 由
的” ( J … I 。
德 性 究 竟 是 什 么 呢 ? 亚 里 士 多 德 认 为 。在 灵 魂 “
中 有 三 者 生 成 , 就 是 感 受 、 能 和 品 质 , 性 将 为 这 潜 德
德 性 (nelc a iu ) 如 智 慧 、 解 和 明 智 ; 一 itl t lvr e , eu t 谅 另
德性与德行的区别
德性与德行的区别
就如同善良和善心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做到外表像个君子,但不能内心是君子;我们要有一颗仁慈的心,但不必非得学着去行侠仗义。
当然,即使不具备这些美好的特征也并不影响你是个正直的人,你仍旧会被人所喜爱,甚至拥有比那些道貌岸然者更多的朋友!只要你坚持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他人、面对社会……
为什么?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首先应该有属于自己独立的
人格,其次才是去完成从小接受教育而获取的知识技巧。
即便我们再怎样富有智慧和远见卓识,没有人性的德性的话终究无法成大事。
这是根本问题。
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品质修养的典范。
越王勾践曾卧薪尝胆,用五年时间为吴国效劳以求灭掉强大的吴国来复仇;春秋战国时期卫国的思想家孔丘,虽天赋异禀却没有固守书斋做个学究式的老师,反而弃官从政去做了一个官吏,他希望通过体察民情帮助百姓排忧解难来报答国君的恩赐,后来果然深得百姓欢迎且声誉很好,齐景公很赏识他,最后成为了儒家文化的开创者;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满腹经纶却不屑于功名利禄的纷争,一心追求自由随性的洒脱,最终浪迹江湖四海为家,令众人敬仰。
这些例子说明:诚信、智慧、勇气等一切优秀的品质都不能单纯依靠外界力量去驱动,它还需要从主观出发付诸努力培养,才能长久保持下去。
- 1 -。
德性德行德政心得
德性德行德政心得德性、德行、德政是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新时代的公民,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并贯彻这三个方面的德之要求,从而增强自身的德性和德行,为中国的德政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将介绍我从德性、德行和德政三个方面的理解和实践心得。
德性是一个人的品质和人格,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品德、性格、态度等。
作为德性的塑造者,我们首先要自觉地树立良好的行为自觉,做到讲究礼仪文化、有规矩、有节度,以及有远大的志向和担当。
这样的德性表现得体,它对个人的事业发展、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国家社会的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思路清晰、知识理性的人,我们还要自觉地拥有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善于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单身、能力和素质,为全人类的进步、发展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德行方面,我们需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着规定,严格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要有所捍卫,善良、诚实、守信、慷慨、耐心、友爱、勤奋、诚信、自尊、自强不息等品质,这些品质体现了一个人高尚的情感品质、丰富的美德特征和无穷的光芒,是一个人维持社会和谐、巩固国家安全、提升个人价值的基本保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
同时,作为一个有责任心和担当的人,我们还需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家庭、社交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放平心态,不妥协、不懈怠,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创新思维、切实可行、事业有成。
德政是社会管理和治理的重要方面,是国家建设和治理的重要技术。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公民,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和贯彻德政理念,尊重法制,遵守公序良俗,良性互动、忠诚敬业、打破常规,协作共创、以人为本等关键词,牢固树立“人民至上,服务先行”的公共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与方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规范社会生活,加强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动力。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公民,深入学习和贯彻“德性、德行、德政”的理念,提高自身的修养,切实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品德修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和优秀的公民,为建设具有强大实力、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美丽幸福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人性视域中的“德性”及“德行”——休谟德性关于及其现实启迪
摘要作为十八世纪道德情感主义的思想先驱,休谟以自然人性为出发点,从“感性世界”的视角来谈论道德问题。
通过对人性进行深入剖析,休谟破除了西方伦理学上道德理性主义的独断特权地位,指出了人性中固有的自爱和仁爱情感倾向是德性生成的基础,并提出“道德区分是由道德感得来的”的结论。
休谟对道德的解释是与其对人性的关注紧密相联的,整个道德学说的立论基点和理论焦点是建立在他的自然人性基础和自然法则的方法论之上的。
德性作为人的一种心灵品质,在本质上属于情感问题,德性判断表明了主体对评价对象的一种态度和情感。
当道德的视阈从抽象的思辩科学和超验的世界转向现实的人性关注后,人在道德中的主体地位与价值被确立起来。
在休谟看来,道德善恶与人的快乐、痛苦相连,善的品质或行为能引起人精神上的愉悦,恶的品质或行为则与之相反。
功能上有“效用”的品质因其有用性而引起自身或他人的愉悦情感,故而有用的品质也具有其德性价值。
人类的德性主要由它们所具有的功能上的“有用性”和精神上的愉悦性的程度来衡量。
在德行评价上,休谟以动机作为德行评价的依据,并不脱离和回避人的自然性需要,亦人性中的自私因素。
出于仁爱动机的行为固然值得我们赞美,但出于义务动机的行为也同样具有道德之美,由义务动机而做出的行为显然是一种为符合自身利益需要而设计的,这就回应了他的自然人性的理论前提。
在阐述自然德性与人为德性的问题上,休谟结合了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强调了道德的现实性和实践性。
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生命体,自利与人的自然性基础是不可分离的,它是人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人性中还有一种自然的原则:它不以个人利益为标准的道德标准,而是以“是否有助于人性完善”为尺度,其表现为人的原始本能所产生的德性。
其理论兼具了情感主义原则与功利主义标准。
休谟的德性论以其对自然人性的回归,打破传统以理性化为标准的道德规范和价值,重新赋予现实道德人伦气息与情怀,使抽象的道德规范通过道德情感的认同进入到主体心中,充分展现了对现实生活和道德实践的本性关注。
讲德性 重德行 行德教
讲德性重德行行德教------浅淡教师道德樟树市洋湖乡横梁小学陈冬花老师邮政编号 331202考察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过程和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对教师道德的要求要比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内容要广、标准要高。
人类道德实践也证明,历代的教师道德总是处在当代社会的最高水平上。
下所谓“师者,人之模范也。
”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如何努力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理论,认真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加强师德修养,为“科技兴国”这一个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任务和社会责任奠定坚定基础。
同时也为世界上最庞大的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坚实的基础。
笔者认为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做到“三要”。
即要讲德性,要重德行,行德教。
要讲德性。
德性是教师在道德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秀特征和品格,具有稳定、一贯的特点。
德性与人格分不开。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用金子比喻人格,认为纯度越高,品位也就越高.这个“纯”,主要是指德性这纯。
是否有一颗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教书育人,尽职尽责,学而不厌,勇于创新;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关心集体,团结互助,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赤诚之心,是衡量每位教师有无德性的基本标准。
少数民族完善德性,塑造高尚人格应是教师一生永恒的追求。
只有千锤百炼,不断去除杂质,金子才能闪闪发光。
教师才能成为受人信赖,德性高尚的人,只有按照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吾三省自身”,“日日弹尘”;我们教师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称号。
要重德行。
德行是统一性在工作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教师重德行,就是要注意言行,重视形象,不流俗,不轻浮,不狂妄,待人处事有原则,讲分寸,立身行事,行为举动符合职业道德标准,教师的德行标准归于一点就是先进性,就是时时处处事事走在群众的前头,为人民群众,为学生做出榜样。
教师身上要体现出一种道德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现在形势发生了新变化,但教师的德行标准没有变,也不应变。
至少要做到四个“一致”,即名实一致,人前人后一样,不能人前是君子,人后是小人。
德性和德行如何步调一致
德性和德行如何步调一致作者:玉素萍来源:《人民论坛》2018年第10期【摘要】德性和德行本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均以理想人格的构建为崇高目标。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德性由于未能很好地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相适应,而造成德行与德性的渐行渐远。
在当前的社会治理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法律规范和道德教化的结合,既要以先进的道德来滋养法治精神,又要用完善的法律制度促进道德的发展。
【关键词】德性德行依法治国道德规范【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A德性是伦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自古以来人们的理想目标。
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德性被认为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径;在传统儒家思想看来,“仁”是道德理想,是最高的道德境界,是成人成己所应有的信念与品格。
德性有追求善与美、摒弃恶与丑的本质特点,体现出崇高的精神境界。
德性之于人格塑造,通常意味着人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自觉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协调,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于道德个体而言,德性是“德”的自在状态,是道德个体品质的内在体现;而德行是“德”的自为状态,是道德个体品质的外在体现。
理想人格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德性与德行的一致,即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的一致。
德性既是人们完善自我的目标,同时也是处理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在现实中引导道德个体趋于向善、自觉行善。
于社会而言,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德性逐渐成为人们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念,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自觉追求,也是我们对社会成员进行道德评判的主要标准和依据。
德行则是社会成员符合相应道德规范、得到大多数人认同和肯定的行为。
德性来源于道德个体对道德信念的执着和坚守,是人们进行道德选择的重要依据;德行的选择和践行,是人们追求自我完善并趋于德性的过程,同时又有利于他人与社会的发展。
德性引领德行,又在德行中得到涵养和验证,这就是德性与德行的内在一致性。
先哲们致力于论证德性与德行的一致性,同时也指出了德性与德行一致的条件性,甚至无奈地揭示了二者在现实中的发展困境。
德性与德行的区别
德性与德行的区别德性与德行的区别是什么?“德”乃道义,其实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中国古代,思想道德被称之为德行,而德性则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德行是指人们遵循客观规律,并把这种认识转化成具体生活行动的方式;而德性是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情所用到的态度,也可以理解为品质。
那我们怎样才算得上德性呢?第一,他必须尊重你;当然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获得尊重,但这不意味着要去迎合别人。
如果你觉得某些东西很好或者值得尊敬,那么你会愿意付出时间、精力甚至金钱来维护它。
第二,他需要真诚地关心你。
如果你感受到了爱,那么你肯定会全身心投入进去。
因此,如果你发现一段恋情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你便会毫无保留地放弃它。
即使你已经拥有了财富、权利等许多令人羡慕的东西,你仍旧渴求更高层次的幸福。
第三,他必须欣赏你。
欣赏包括两部分:一是表扬,另外还有鼓励。
如果你总是听到批评声音,那么你永远也长不大;反过来讲,如果你常常收到赞美,那么你将变得越来越优秀。
最后,他必须信任你。
如果你从未被信赖过,那么你根本谈不上取得成功。
第四,他必须忠于你。
忠诚是非常难得的品格,特别是对于男女双方来说。
因此,婚姻的基础就是互相忠诚。
尽管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忠诚的价值,但他(她)绝对应该牢记这点。
德行是一个人的操守,他必须坚持公正原则、主张公平待人、严守秘密、善良等。
德性是先天的,后天靠环境影响改变;德行往往表现在言语上,却更重要,比如君子慎独、道德修养、爱国等。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圣洁的,心存善念,积极乐观,一切的坏事就不容易找到我们头上,社会风气也就好起来了!我们虽然年纪小,却可以通过日常的细节提升自己的德行。
比如今早问候父母,帮妈妈拿下书包,帮爸爸递上茶杯,说句辛苦啦……相信你能做到的!每个人都喜欢德性高尚的人,如果你没有一颗纯净的心灵,就请及时醒悟吧!何为德?我的理解是:就是给予了别人一份快乐,同时自己也快乐;就是给别人一片温暖,同时自己也得到温暖。
探析东西方文化差异——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与孔子的“德行”为例
以亚里士 多德 的“ 德性” 与孔 子 的“ 德行 ” 为例
◎郭月琴 聂智聪
[ 中国石 油大学( 华 东) , 山东 青 岛 2 6 6 5 8 0 ]
纵观古今 中外哲学体 系 ,有关德性讨论 的哲学 体系 以亚里 士多德的德性伦理 学为典型代 表 ;在 中 国与其相对应 的则以孔子 的儒 家道德学说体 系为代 表。亚里士 多德 的德性体 系虽与孔子 的儒 家道德学 说体 系较 为相似 , 但各 有其侧重 , 颇 为不 同。本文从 亚里 士多德 的“ 德 性” 与孔 子 的“ 德 行” 的基 本含义 、 所指范 围和影 响因素等诸 多方面对两者 的不 同进行 了一个初步 的探讨 。
二、 孔子 的“ 德行” 体系
孔子是 儒家学说 的创 立者 ,也是春秋 时期 德行 思想 的集大成者。孔子在 继承西周春秋德 行思想的
基础 上又加 以发展和深化 。相比亚里 士多德的伦理 德 性体 系理 性特性而言 。孔子的德行思想 更注重践 行, 注重 内在 的修 养和外在 的实 际行 动相结合 , 始终 脱 离不 开“ 行 为” , 强调“ 知 行合一 ” , 这也是 我们称孔 子 的“ 德” 的思想 为“ 德行” 而非 “ 德 性” 的主要原因。
( 一) 勇敢
各尽其分 , 是 为公道 。” 这也就 是我们平 时所说 的 各司其职 , 各在其位 , 各尽其能 。亚里士多德主张 的 公正德性在继承柏拉 图思想 的基础 上 ,又对公正进 行了深入的发展和研 究。 ( 三) 中庸 “ 德性就是 中庸 , 是对中间的命 中。 ” 中庸 在亚 里士多德 的德 性体 系 中占有重 要地 位 ,从某种意义 上来说 , 过度和不 及都 属于恶 , 中庸之道 才是 德性 。 易 怒 和 无怒 的 中 间 之 道 是 温 和 ;鲁 莽 和 怯 懦 的 中 庸 之道是勇敢 ; 放 荡和冷漠 的中间之道是节制 。诸如此 类, 不 胜 枚举 。 亚里 士 多德 的 中庸主张 不仅 贯穿于 诸德 中 , 在 社会政 治上也 有所体现 。坚持 社会正义上 的中庸之 道就是 要平 衡统治阶级和 下层 公民的利益 ,调 和阶 级对立 ;坚持财 产分配上 的中庸之道就是 防止财富 拥 有的两极 分化 ;对各种 道德性的坚持能 够促 进公 民道 德 品质 的 养 成 和 践 行 ,这 样 才 能 达 到 人 人 各 司 其职 , 各得 其所 , 社会安定团结 , 民富国强的善 旨。
【词句】“德性”与“德行”的区别和用法
【词句】“德性”与“德⾏”的区别和⽤法近⽇,俩朋友笔谈,有意⽆意让我赏玩。
⽂中⽤了“看他那德性,看我⾃⼰也这德性”。
⾃嘲也好,辱⼈也罢,但我对“德性”⼀词⽤法还是产⽣了浓厚的兴趣。
“德”实有五层含义。
⼀是道德:品德。
《易·乾·⽂⾔》:“君⼦进德修业”。
⼆是恩德:《书·盘庚上》:“汝克黜乃⼼,施实德于⼼”。
三是感德:《左传·成公三年》:“然则德于我乎”。
四是事物的属性。
章炳麟《国故论衡·语⾔缘起说》:“实、德、业三,名不相离”。
五是道德:是⼈们共同⽣活及其⾏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字连⽤始于荀⼦《劝学》篇:“故学⾄乎礼⽽⽌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性”亦有五层含义。
⼀是⼈或事物的本⾝具有的特质。
《左传·昭公⼆⼗五年则天之明》:则天之明,因地之性。
⼆是性别:男性;⼥性;雄性;雌性。
三是与⽣殖、性欲有关的。
如:性感;性欲。
四是在名词后⾯指范围、⽅式等。
全国性,综全性。
五是性情;脾⽓。
《孟⼦·告⼦下》:动⼼忍性。
德性组词便指⼈的⾃然⾄诚之性,《礼记·中庸》:“故君⼦尊德性⽽道问学。
” 郑⽞注:“德性,谓性⾄诚者也。
” 孔颖达疏:“‘君⼦尊德性’者,谓君⼦贤⼈尊敬此圣⼈道德之性,⾃然⾄诚也。
”德性亦有品性,品质之意。
《风筝误·和鹞》:“就当才貌都有了,那举⽌未必端庄,德性未必贞静。
”《⼆⼗年⽬睹之怪现状》:“初读书的时候,便教他读了《⼥诫》、《⼥孝经》之类,同他讲解明⽩了,⾃然他就明理;明了理,⾃然德性就有了基础。
”《绅⼠的太太》:“凡是⼀切绅⼠的坏德性,他们都不曾缺少。
”《厦门印象》:“除了很好的体格以外,他们还有很好的德性。
”上述说明,“德性”不是看出来的,是⼈本⾝特有的德的品性,能看出的只是⼈的“德⾏”。
现汉中解释:“德性”同“德⾏”,被视为同义词,实际在⽤法上是有所不同与区别的,这要看句中的语⾔环境。
⼀个⼈有没有“德性”,要看⼀个⼈的“德⾏”。
德行转化为德性的轨迹
德行转化为德性的轨迹作者:陈桂生来源:《中国德育》2016年第17期道德是一定社会—文化中价值体系的一个层次,旨在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
未成年的学生从家庭、社会生活和学校教育中形成应有的道德品质,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由于一定社会—文化中,人们的德性不同,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故“道德”概念的内涵便有习俗道德与伦理道德、义务道德与美德之类的区别;反之,又按照既成的道德概念与价值标准评价不同的道德人格,并从不同道德人格的比较中,显示出人品的不同。
这便是所谓的“品德”问题。
至于不同品味的道德人格如何形成,便是道德教育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善良意志为正当行为的动机道德为一定社会中通行的以善恶判断为标准的基本行为准则,旨在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这种行为准则之所以可能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是由于它是维护人际正常交往和社会秩序不可或缺的行为规范,故受到社会舆论的调节。
由于它是以起码的行为规范为限度,故即使违背道德规范的人,也可能因良心的发现而自责。
这便是道德运行的机理。
由于客观上存在社会舆论的压力,故遵守道德规范,即不愿使自己的行为妨碍他人及公共秩序。
所以被动遵守道德规范,只表示并未违背道德而已,而出于善意的正当行为才具有德行的意义。
个人遵守道德规范,不管是否出于主动,实际上同个人自尊自重相关。
因遵守道德规范,至少可规避舆论的非议,经常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可得到好评。
舆论的赞扬,意味对个人人格的肯定,失德行为实际上是不自尊的表现。
虽然出于善良意志的行为可算是道德行为,但德行反复练习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转化为个人的德性,成为“有道德的人”。
二、良好的习惯可使德行凝为德性学生遵守纪律并不困难,但经常遵守纪律,养成纪律性就不容易。
同样,出于善意,关爱并帮助别人,也不难做到,一贯如此,这才难得。
一般人或许比较诚实,而公认的“老实人”并不太多。
正如孔子所谓“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可是当孟武伯问其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仁乎”,他的回答却是“不知其仁”(《论语·公冶长》)。
德性与德行的区别
德性与德行的区别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意思就是说人的本质虽然都一样,但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每个人所形成的品格、修养则会有很大差别,因此我们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
而在当今社会中,由于各种外界诱惑充斥着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使得许多人变得浮躁起来,为了追求物欲享受,做出了一些背离道德良知甚至违法乱纪之事。
他们把社会上那些假冒伪劣商品当作精神的食粮,或者将金钱名利看得比亲情友谊更重要;有的人虚度光阴,没日没夜地工作赚钱,忘记了自己曾经的理想;有的贪图享乐,用公款大吃大喝……这些丑恶现象的产生原因并非单纯只是某个人道德素质低下的问题,它还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比如:社会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人际交往频繁复杂,竞争压力增大等等。
面对如此纷扰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持内心的宁静?又该怎样去营造美好的生活氛围呢?这便需要我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坚定自己的立场。
既然明白道德规范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对这些条例进行认真反省,对照以下几点问题,找到你做错的原因:第一,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首先都要尽忠职守,严于律已,踏实肯干。
人生最可怕的敌人不是怪兽,而是自己,战胜了自己才能克服困难。
爱迪生发明电灯时,因长期接触钨丝,手指被烧伤致残。
道德与道德行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道德主要表现为善良的愿望和信念,对于全体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和评价的功能。
而道德行为则属于人类本能的正常活动。
这里讲的道德行为,是狭义的,即仅仅限制于公民个人对国家和集体事务方面。
如果一个社会连正确的价值观念都没有,人们不懂得荣辱标准,对社会和人民没有责任感,无视基本的社会规则,又谈什么“公德”呢?不妨想想我们周围发生的那些偷鸡摸狗的坏人。
第二,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在自己承担责任后,必须勇敢地站出来向人们证明自己的清白。
可以让警察、法官为自己作证,让群众帮助自己澄清事实。
第三,做人要诚实守信,言必行,行必果。
要珍惜别人给予的信任,绝不要辜负朋友和老师的殷切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性与德行:德育工作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
【摘要】本文强调了德性和德行在德育工作当中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了两者在德育工作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关键词】德行德性德育工作
道德是立身之本,修身立德是伴随人的一生的重要使命。
德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基于此,高中阶段的学生德育工作应密切结合学生迅速“长大成人”的特点,充分考虑到“德性”与“德行”两个方面,以此不断夯实学生德育工作的基础。
所谓“德性”是指人的“道德心”、“道德品性”,具体而言就是指“道德观念”、“道德意识”、“道德精神”;所谓“德行”是指人的“道德行为”,二者恰恰是德育工作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
因此,我觉得高中阶段的学生德育工作,一方面要内化于“心”,即培养“德性”,另一方面要外化于“行”,即培养“德行”。
首先,德性培养是高中生德育工作的根本所在。
学生在高中三年的求学过程中,除了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巨大的高考压力外,还要面对“成人的困惑”。
“成人”于他们而言,不仅仅意味着生理上的成熟、社会经验的丰富、社会阅历的增加,更意味着思想上的成熟和独立。
这就要求高中德育工作一定要致力于学生“道德观”的树立及“道德意识”、“道德精神”、“道德情感”的培养,也就是“德性”的培养和塑造,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批判能力,加深学生对道德法则的理解和思考,增加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从而促进自己思想上的成熟。
可以说,“德性”工作是一项“人心”工程,它是关系德育工作成败的根本所在,因此不容许“放空”,必须切入人心,落到实处。
为此,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注重以理服人,又注重以情感人,努力使道德理论融入学生心中。
1、开展德性认知教育。
加强认知教育,是德性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曾指出:“顺道(导)其本意,调理其性情。
“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为,首先要提高其认识,调动其自觉性,而这就需要开展德性知识学习活动,运用说理等方法来讲清道理,使学生明白为何做以及怎样做,使德性知识进学生的头脑。
因为只有在学生认识提高的基础上,他们才能自觉去履行。
基于这种认识,要充分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对学生进行“三个主义”教育、“四信”教育以及“三观”教育。
例如,针对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一事,我在与学生分享喜悦的同时,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以
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并力图使其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2、增强学生德性完善的自我意识。
德性养成是强化与内化的统一。
强化包括认知强化、文明行为训
练和良好品德的强化,如使学生学会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等,尤其要对学生进行行为方式示范、组织示范性实践,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教育中,领悟和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
内比是指德性教育由他控到自控,从外化转向内化的过程。
德性养成是知、情、意在高水平、高层次上的协调,因此要引导学生培养强烈的德性养成建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