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和诗歌阅读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与朱元思书》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与朱元思书》含答案《与朱元思书》比较阅读(一)【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乙】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②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宜都记》节选)【注释】①形容:形体和状态。
②多所像类: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
③冬春:冬春之交。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互相轩邈(高)B.鸢飞庚天者(代词,……的人)C.而两岸高山重嶂(连词,不译)D.其石采色形容(通"彩",颜色)12.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描摹,脉络分明。
B.【乙】文中作者描写了长江三峡中长达百多里的西陵峡的壮观最象。
C.【甲】【乙】两文内容上均写景,但两文的文体却不相同:一文为"书",一文为"记"。
D.【甲】【乙】两文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通过分别描摹富春江、长江两岸的峡谷套观,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政务,纵情山水的高雅志趣。
13.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14.【甲】【乙】两文都属于写景美文,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请从【乙】文中找出侧面烘托的句子加以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题
⼈教版⼋年级上册(部编版)语⽂⽂⾔⽂对⽐阅读题⼋年级⽂⾔⽂阅读复习(⼀)《周亚夫军细柳》《绛侯周勃世家》对⽐阅读甲:《周亚夫军细柳》⽂帝之……..”称善者久之。
⼄:《绛侯周勃世家》周勃,沛⼈。
⾼祖为沛公初起,从⼊汉中,拜为将军。
⾷绛⼋千⼆百⼋⼗户,号绛侯。
⽂帝即⽴,以勃为右丞相。
居⼗余⽉,乃谢请归相印。
岁余,陈丞相平卒,上复⽤勃为相。
⼗余⽉,上⽈:“前⽇吾诏列侯就国,或颇未能⾏,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
”乃免相就国。
岁余,每河东守尉⾏县⾄绛,绛侯勃⾃畏恐诛,常被甲,令家⼈持兵以见。
其后⼈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
⽂帝朝,太后以冒絮①提⽂帝,⽈:“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县,顾欲反邪!”⽂帝既见勃狱辞②,乃谢⽈:“吏⽅验⽽出之。
”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
孝⽂⼗⼀年薨,谥⽈武侯。
注释:①冒絮:头⼱。
②狱辞:案件的供词。
1.给⽂中画波浪线的句⼦的断句(两处)其后⼈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A.军.细柳() B.已⽽..之细柳军()C.居.⼗余⽉() D.顾.欲反邪!()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法相同的⼀项是()A.①称善者久之.②吏⽅验⽽出之. B.①请以.军礼见②不以.此时反C.①其将固可袭⽽.虏也②吏⽅验⽽.出之 D.①亚夫乃.传⾔开壁门②乃.免相就国4.把⽂中画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劳军。
⾄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将以下骑送迎。
(2)不以此时反,今居⼀⼩县,顾欲反邪!5.从⽂中看,周勃、周亚夫⽗⼦⼆⼈的共同特点是:;⽂帝在对待⽗⼦两【甲】舜发于畎亩之中,。
,⽽死于安乐也。
——《⽣于忧患,死于安乐》【⼄】贞观九年,太宗谓侍⾂⽈:“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珍玩,⽆院不满。
炀帝①意犹不⾜,征求⽆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见。
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事,遂得徭役不兴,年⾕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③不摇,则枝叶茂荣。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盖余以八月之望①过洞庭,天无纤云②,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③,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④,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⑤。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节选自张孝祥《观月记》)【注释】①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②天无纤(xián)云;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③沙:指金沙地。
当……之中;处在……之间。
青草;青草湖,④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
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
广寒之宫;即广寒宫,月中仙宫。
⑤备;齐全,完备。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中的“念”是考虑,想到的意思,这显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并不平静。
B.“相与步于中庭”中的“相与”是共同,一起的意思,欲睡的人和未寝的人,结伴游览。
C.“其高十干仞”中的“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十仞”即十丈,写出了金沙堆的高度。
D.“沙如金积”中的“积”是积聚的意思,点明了“金沙堆”名字中“堆”字的缘由。
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甲文段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两个文段同是写月夜景色,各有什么特点?二、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甲】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八年级上文言文比较阅读
21.《小石潭记》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
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
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
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
③潆回:水流回旋。
④委:聚集。
⑤荠(jì):荠菜。
⑥舁(yú)夫:轿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4分)(1)水尤清冽冽: (2)佁然不动佁:(3)西折纤秀长曲西: (4)尽溪,平坦如荠尽: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3.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2分)4.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
(2分)答案:1.(1)寒冷(2)愣住(3)向西(4)走到……尽头(每词1分,共4分)2.(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或: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
)(2分)(2)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
(2分)3.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
(1分)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
八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学生版
八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共 17 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
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
仰视天如匹练然。
水巴落,峡中平如油盎①。
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
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
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
堆,碑石积成,出水数十丈。
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①油盎:油瓶。
②罅:裂缝。
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沿.潮阻绝沿:(2)不以疾.也疾:(3)发.大溪口发:(4)仰视天如.匹练然.如.……然: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3.[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滟濒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等到夏秋水涨时,。
4.[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1)顺流而下(2)迅速,快(3)出发(4)好像……的样子2.(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有人在圣姥泉旁大声喊叫,就会有泉水流出,(人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
3.(1)江水低于滟濒堆(数十丈)(2)江水高于滟灏堆(数十丈)4.甲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绵延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数百里、没有缺口可以看出。
乙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高峻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悬崖峭壁耸人云霄可以看出。
【解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部编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部编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
答案)
本文为部编八上课本中的文言文对比阅读练,旨在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以下是练题目和答案:
题目一:
课本原文(课本第一页):
寂寞书生作弄侬,腿儿丛里荇菜空。
试译成白话文。
答案:
寂寞的书生让你玩弄,腿丛中的茭白菜却空空。
题目二:
课本原文:
曲径通幽处,竹密自成行。
过行而不语,影落教人惊。
草色遥看近却无,月明柳梢头。
从这段文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答案:
这段文字给人一种幽静、宁静的感觉。
曲径通幽处,竹子密密麻麻地排列着,过路的人不言语,走过时看到自己的影子反射在地上,让人感到意外。
远看草地的颜色鲜艳,但走近一看却没有那么明亮,月光照在柳树梢头,给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丝诗意。
题目三:
课本原文: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句话传达了何种意境?
答案: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宁愿像枝头的花朵一样,在温暖的环境中抱香而死,也不愿意被吹落在寒冷的北风中。
作者借花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对危险环境的回避。
以上是部编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的题目和答案。
希望对学生们的文言文学习有所帮助。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对比阅读部编版(含答案解析)阅读文言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选段)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A.隐土之北/曾不能毁山之一毛B.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C.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D.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链接材料】杨子①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②,又请杨子之竖③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④之矣。
”曰:“奚⑤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⑥,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⑦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新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⑧。
”——《歧路亡羊》节选(有删减)注释:①杨子:即杨朱,战国时哲学家;②党:乡党,邻友;③竖:仆人;④亡:逃;⑤奚:怎么,表疑问;⑥之:去,往;⑦怪:(认为)……奇怪;⑧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丢失了根本(生命)。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孟子三章》比较阅读(一)【甲】XXX发于畎亩之中,XXX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XXX吾举于士,XXX举于海,XXX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XXX:"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XXX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注①上:指XXX守成:保持已取得的成就。
③草昧:这里指混乱的时世。
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XXX说举()于版筑之间(2)困于心,衡()于虑(3)创业与守成孰()难(4)徵与吾共安()世界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莫不/得之于艰难D.XXX与吾/共取天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克不及。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4.回答上面的问题。
(1)【甲】文第一段连用排比句的好处是甚么?(2)【乙】文中XXX的治国思想与XXX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5.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XXX和XXX"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诗词比较阅读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诗文比较阅读一、《陋室铭》与《爱莲说》比较阅读【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2.【甲】文中“惟吾德馨”的“惟”是什么意思?【乙】文中“惟”的同义词是哪一个?(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3.【甲】文中“吾”指的是谁?【乙】文中“吾”的同义词是哪一个?(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4.请用【乙】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甲】文的文意。
(1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5.从文章的线索来看,【乙】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情感线索来呈现内容,【甲】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立意贯穿始终,两文线索各具特色,但他们仍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围绕作者的主观感受而展开的。
(2分)26、甲文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
乙文表达了作者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洁白的操守和正直品德的生活态度。
八年级文言文比较阅读六篇(含答案)
八年级文言文比较阅读六篇一、【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①。
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于城西北隅,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
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②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但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王禹偁③《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 【注】①椽(chuán):装于屋顶以支撑屋顶盖材料的木杆。
②氅:chǎng。
③王禹偁(chēng),为人禀性刚直,不畏权势,因此多次得罪权要,一生屡遭贬谪,此文为其谪居黄州之作。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不可具.状▲(4)公退之暇,被.鹤氅衣▲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3分)A.①而.不知人之乐②烟云竹树而.已B.①不以.物喜②以.其价廉而工省也C.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竹工破之.D.①然.则何时而乐耶②子声丁丁然.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1)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2)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10.甲文是欧阳修贬谪滁州之作,乙文是王禹偁贬谪黄州之作,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快乐之情,但同中有异,选段甲主要通过议论,揭示全文主旨,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选段乙则主要采用描写手法,表达了作者▲生活态度。
(2分)答案:7.(4分)(1)跟从、跟随;(2)以……为乐;(3)具体的、详尽地(4)同“披”,穿,披戴8.B9.(4分)(1)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
部编版语文八上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附答案、分析和译文)
部编版八上文言文(侧重课外)比较阅读专项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和译文)第九课《三峡》比较阅读(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乙酉晓①,望瀑布倍未雨时。
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
山沈沈②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
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
山之腰皆弇③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夫云者,水之徵④,山之灵所泄也。
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⑤后之好事者焉。
【(清)恽敬《游庐山记》】注释:①乙酉晓:十八日早晨。
②沈沈(chén):通“沉沉”,深邃的样子。
③弇:(yǎn ) 意思是覆盖,遮蔽等。
④水之徵:有水的预兆,指雨水降落前先有云。
⑤诒:通“贻”,留给的意思。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属引.凄异(2)皆类.记之(3)敬故.于是游所历(4)山之灵所泄.也3、用现代汉语翻释下面的句子。
(4分)(1)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
(2)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4、甲乙两文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3分)参考答案:1.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
2. (1)延长(2)大概(3)所以(4)气体或液体向外流出,外泄3.(1)山色深沉,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像用刀削过一般平直。
(2)(我)却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那足够可以悦人心性、放松情绪的奇巧变幻。
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八年级上册(上)(原卷版)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上)(《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共24组)一、三峡(一)(2022·河南南阳·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乙】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
林木高茂,略尽冬春。
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其迭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郦道元《西陵峡》)1.以下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自.给自足B.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素.食C.沿溯阻绝.哀转久绝.绝.妙D.良.多趣味用心良.苦良.久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甲文先写三峡周围的山势,次写夏水,再写春冬秋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前人记载或传说中身临三峡险境觉得可怕,作者却写出不同的感觉,请结合两个文段简要分析。
(二)(2021·浙江杭州·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甲】太阳升起,林中雾气散开;云归,山洞昏暗。
山间的早晚变化多端,四季景色也不同,让人无尽的快乐。
野花盛开,幽香弥漫;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这就是山间的四季景色。
无论是早出晚归,每个时节的景色都不同,而乐趣却是无穷无尽的。
乙】夏天,长江水位高涨,难以通航。
有时,XXX急宣,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到傍晚才到达江陵。
这段路程长达1200里,即使XXX也难以快速到达。
XXX之时,湍急清澈的绿色潭水倒映着山峦,绝壁上长满了奇怪的柏树,悬崖上的泉水像瀑布一样飞流直下,清新繁茂,充满了趣味。
每到晴朗的早晨和寒冷的霜天,林中寒气逼人,涧谷肃杀,常常能听到高猿长啸,引人凄异,回荡在空谷中,悠扬哀怨,久久不绝。
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XXX三声泪沾裳。
”前有庵。
从幔亭峰后崖悬梯两层,再登一岩。
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XXX转。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意思。
(4分)⑴沿溯阻绝溯:顺着溯流向上走,遇到障碍不能继续向上。
⑵不及返XXX:没有时间回头看。
⑶属引凄异引:属于引人凄凉、异样的景象。
⑷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即:岩指的是幔亭峰后的崖,也就是说两者是同一个地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在这里行走了1200里,即使乘坐飞奔的车马也不能加快速度。
⑵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在登山的路上,急流汹涌地向下流淌。
9.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XXX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
(5分)甲文写的是三峡“四时之水”,分别描述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水的特点:春水滔滔,夏水清凉,秋水澄碧,冬水悠悠。
XXX写的是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的山景,描绘了山中的竹林和山间的云雾,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景象。
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比较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
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 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我一生中造访虎丘, 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我的朋友徐声远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 半游。”说的真对啊! (二)答案:
1 .①念:考虑、想到;②寝:睡觉③志:记④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 2 .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 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
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 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 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 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 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A .欣然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B.放杖而笑强饮三大白而别 C.予欣然从之山间之朝暮也D.相与步于中庭皆以美于徐公 15 .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作者在寂寞夜晚难得的喜悦
与兴奋。
B .乙文中“笑韩退之”是笑韩愈被贬后不能看破人生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C.甲、乙两文分别用凝练的笔墨描写了庭中夜色之美和上元之夜的繁华景象、
(=)【答案】:
(1)①但:只②徙:调任(2 ) D (3 )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②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
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专题4 文言文对比阅读-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真题分项汇编(上海专用)
专题4 文言文对比阅读一、(2022·上海松江·八年级期末)阅读下列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词】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乙文】愚公移山(节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渔家傲》的作者是_______(人名);《愚公移山》选自道家经典__________。
【答案】李清照《列子·汤问》【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
是战国早期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著。
全书共8篇,134则,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答案】你太不聪明了!【解析】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字词:甚,严重、厉害;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本句是倒装句式。
3.以下对【甲词】【乙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词】中天帝被词人所感动从而帮助她实现了愿望。
B.【乙文】中愚公对于智叟的目光短浅感到深深的叹息。
C.【甲词】的词人【乙文】的愚公都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D.【甲词】的词人【乙文】的愚公都遭遇了诸多的困难。
【答案】A【解析】A.“天帝被词人所感动从而帮助她实现了愿望”有误。
词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和诗歌赏析(一)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何施而得斯于民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译文: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
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
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
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1、下列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一怒而.诸侯惧人不知而.不愠B、以.顺为正者以.待饿者而食之C、行天下之.大道曾子闻之.D、不得志,独行其.道扬其.目而视之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蒙袂.辑屦()黔敖左奉.食()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⑵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4、乙文中的“饥者”体现了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哪种品格?曾子认为“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请说说这个观点与孟子的看法是否矛盾。
(4分)1、D2、①迷惑②改变③袖子④捧着3、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⑵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
4、体现了大丈夫“贫贱不能移”的品格。
不矛盾。
曾子认为嗟来之食不能接受,这符合“贫贱不能移”的标准。
当黔敖道歉之后,饿者获得尊严,没有违背“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可以接受食物,这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0 -14题。
(11分)(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挂在衣带间。
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
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
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
”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行刑停止,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
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10.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 分)A.独行其道B.其真无马邪?C.河伯始旋其面目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11.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2分)A.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12. 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 分)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13.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译文:14.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答案:10.B【解析】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
表示反诘。
译为“岂,难道”。
11.A【解析】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12.D【解析】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13.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14.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
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乙】孟子日:"......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④!,以顺为正者,妾妇⑤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⑥,立天下之正位⑦,行天下之大道⑧;得志,与民由⑨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是亦不可以已.乎()(3)往之.女家() (4)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乙两文中,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文中,孟子论述的观点一致的地方是什么?这其中又有何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得:通"德",感激(或恩德、恩惠) (2)已:停止 (3)之:到......去 (4)顺:顺从2.(1)万钟的俸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2)富贵不能惑乱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3.甲文:义重于生。
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或任何情况下人都不能"失其本心")。
乙文: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礼(或人要坚守仁、义、礼)4.为人处世应该讲求"义"两文都表达了大丈夫要有追求"义"的骨气,但乙文中还体现了孟子"仁"、"礼"的主张。
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
(共10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
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18.(1)奋起,指有所作为(1分)(2)经常(1分)1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
共2分)20.(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
共2分)21.(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