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政治思想
第七讲 奥古斯丁及其哲学

三、认识论
怀疑主义:皮罗的怀疑主义与学园派的怀疑主义 假如我错,我就存在。 固有观念说与经验主义:感觉印象从哪里来?找 硬币。 神圣光照:光就是上帝本身,灵魂是被造的,是 照着上帝的形象创造的,灵魂是理性的,当它凝 视光本身,从这光源里,在这光的照明里,它看 到并理解万物。 身心二元论
奥古斯丁的本体论证明(安瑟伦、笛卡尔): 若有高于心灵的东西存在,那么它就是上帝。心 灵寻求真理,真理优于心灵,真理存在,所以, 要么真理是上帝,要么有某物优于真理,则该物 就是上帝。总之上帝存在。 真理如同美妇,只有炽爱,它才会向你裸呈。 灵魂的三位一体: 《忏悔录》15卷:我存在、我认识、我愿意。从 忏悔录》15卷:我存在、我认识、我愿意。从 而与圣父、圣子、圣灵相应。我是一个认识着、 愿意着的存在,我认识到我存在和我愿意,我愿 意存在和认识,三者牢不可分。
第七讲
奥古斯丁及其哲学
一、奥古斯丁的生平、著作 二、神正论 三、认识论 四、伦理与政治思想
一、奥古斯丁的生平、著作
奥古斯丁354年出生于是北非的塔加斯特镇(今 奥古斯丁354年出生于是北非的塔加斯特镇(今 阿尔及利亚的苏格艾赫拉斯),罗马公民,生逢 罗马帝国的衰落,在塔加斯特、马都拉、迦太基 接受罗马帝国式教育。18岁因西塞罗的《 接受罗马帝国式教育。18岁因西塞罗的《荷尔顿 修斯》 修斯》而走上哲学的道路。基督徒的母亲莫尼卡 和摩尼教对奥古斯丁影响很大。371年 386年, 和摩尼教对奥古斯丁影响很大。371年—386年, 奥古斯丁先后在迦太基、罗马、米兰工作。386 奥古斯丁先后在迦太基、罗马、米兰工作。386 年皈依基督教,387年回塔加斯特,391年任希 年皈依基督教,387年回塔加斯特,391年任希 坡(阿尔及利亚的安纳巴)牧师,396年成为主 坡(阿尔及利亚的安纳巴)牧师,396年成为主 教,430年病逝。 教,430年病逝。
奥古斯丁

西方政治思想史
奥古斯丁
2. 思想论述
教父学的信条: 教父学的信条: A.创世说 创世说 B.三位一体说 三位一体说 C.原罪说 原罪说 D.救赎说 救赎说 E.末日审判说 末日审判说 F.天启说 天启说
西方政治思想史
奥古斯丁
2. 思想论述
奥古斯丁重要的贡献为提出将世界分成两个对立的世 界 , 即两种对立的生活方式、集团,一种是上帝恩典下生 即两种对立的生活方式、 集团, 活的人,另一种是不在上帝恩典下生活的人, 活的人,另一种是不在上帝恩典下生活的人, 上帝恩典对 于人类的拯救是必要的, 上帝之城》的基本思想, 于人类的拯救是必要的,是《上帝之城》 的基本思想, 提 出两国论,一个是上帝之国,一个是人间之国, 出两国论, 一个是上帝之国,一个是人间之国,两国中人 们遵循的原则是完全不同的,有不同的秩序和基础, 们遵循的原则是完全不同的,有不同的秩序和基础,在上 帝之国人们表现出轻视自我,一片善心,代表善,人们依 帝之国人们表现出轻视自我, 一片善心, 代表善, 靠上帝的至高至善来统治,追求永生和光明; 靠上帝的至高至善来统治,追求永生和光明; 在人间之国 人们表现出自爱和对权力金钱的欲望,代表恶, 人们表现出自爱和对权力金钱的欲望,代表恶,人们依靠 强权来统治,追求享乐。强权、法律、 强权来统治 , 追求享乐。强权、法律、政治都是外在的约 束机制,而早期的神学家都在强调人内心的内在约束机制, 束机制 , 而早期的神学家都在强调人内心的内在约束机制, 晓飞、许建、曾猛
西方政治思想史
奥古斯丁
1. 个人生平
奥古斯丁( ),罗马帝国时期 奥古斯丁(354—430),罗马帝国时期,思想的影 ),罗马帝国时期, 响主要在西欧封建社会,是教父学的典型人物 是教父学的典型人物, 响主要在西欧封建社会 是教父学的典型人物,“基督教神 学体系的奠基人” 创立了基督教最早的教义手册, 学体系的奠基人”,创立了基督教最早的教义手册,出生 在北非,一生都从事天主教的传播,著作:《教义手册》 在北非,一生都从事天主教的传播,著作:《教义手册》 :《教义手册 论三位一体》 上帝之城》 忏悔录》, 》,提出理性要 《论三位一体》 《上帝之城》 《忏悔录》,提出理性要 服从信仰,哲学要服从神学, 服从信仰,哲学要服从神学,教父学指的是基督教神学的 早期意识形态,是一种最早的理论形态, 早期意识形态,是一种最早的理论形态,把基督教的信条 理论化,制定了最早的教义。 理论化,制定了最早的教义。
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1)时代背景:“教父学”时代----罗马帝国时代,基督教神学处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在此之前属于“使徒传道”时代)。
在公元2—5世纪,出现了一批基督教知识分子,他们把基督教基本信条教义化、系统化、理论化,制定了一整套基督教教义,即基督教神学,同时还从政治上对基督教地位进行理论论证。
这些人被称为“博士”或“教父”,其神学理论被称为“教父学”比较著名的教父有:奥古斯丁,德尔图良、安布斯洛、杰罗姆,其中奥古斯丁是教父学的最高权威(2)政治实践:①著作:《上帝之城》,在神学的框架下阐述了一整套政治哲学,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政治价值观,对中世纪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②个人经历:公元387年皈依基督教,391年成为希波教会的神甫,后来成为主教;③他的思想主要受新柏拉图主义影响,崇尚精神的价值,鄙视世俗的享乐。
(3)具体观点和思想特色综述:与以往的政治思想家不同,奥古斯丁首先是一位神学家(波利比阿首先是历史学家),关心神学问题,他的理论主要是一套神学,极力推崇信仰、贬低理性(理性主义传统的先驱是亚氏),从神学的角度研究国家,从人与上帝关系中考察人、考察国家的政治问题。
从他开始到文艺复兴时,西方政治哲学都是基督教神学的一部分,被称为“神学的婢女”。
奥古斯丁系统地阐述了基督教的国家观以及国家与教会的关系,成为了中世纪的官方信条,对中世纪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①原罪救赎说由于亚当偷食智慧果,因而使得每个人生来有罪—“原罪”,情欲败坏了人的理性本性;党人们达到道德行为当事人年龄时候,即成年之后就会继续犯罪,这是“本罪”,由于人的罪,注定受到上帝的“永罚”。
一切人都带有原罪,因而惩罚是罪有应得,一切人间王国必然灾难深重,必然灭亡,只有上帝之国才是永恒的。
谁能得救,需要上帝“拣选”,而上帝的挑选是任意的,并不靠个人的努力,即使是信仰基督教和实行苦修的人也不能免于惩罚。
中世纪的神学政治思想

一、教父与奥古斯丁
(一)教父:教父特指 活跃于公元1世纪至5世纪的 一批神学家,他们将基督教 教义阐述为系统的神学理论, 同时也是基督教统一的维护 者和保卫者。其中影响最大 的当数奥古斯丁(354— 430),他的神学是教父时 代基督教理论的巅峰。
(二)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的著述主要有 《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 《忏悔录》等,他将基督教教 义阐发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胡斯运动
在异端运动当中,胡 斯运动受到了英国理论家 约翰·威克里夫的影响。 威克里夫认为,只要虔诚 信仰上帝,普通信徒不需 要教会也可得救。他支持 民族教会,认为国王是教 会最为适当的管理者。 民间异端运动为宗教改革确立了大致的方 向和内容,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路德的宗教改革政治思想
(一)路德及其著作 1.1517年10月31日,路德在符腾堡大教堂的汶
基督教神学政治观中人的二重性与二元化权力体系
灵魂 宗教生活 天堂幸福
教权 教会 教民 上帝的物
人 人的生活 人的目标 权力体系 社会组织 人的角色 权力范围
肉体 世俗生活 世俗幸福
王权 国家 臣民 凯撒的物
中世纪政教制约关系
第二节
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提要
教父与奥古斯丁 人的“原罪”与信仰主义 “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
(三)评价
阿奎那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神学政治观的最 高权威、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
1.阿奎那关于法律性质和分类的学说吸取了古 典法律传统与基督教神学传统,其关于法律的认识与 理解为近代自然法理论提供了思想材料。
2.阿奎那建立的庞大的神学体系,对挽救基督 教神学信仰危机,维护教会的神权统治起到了很大的 作用,但从本质上说是唯心的、反动的理论,带有调 和、折中的特征,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奥古斯丁以爱为核心的政治哲学研究

奥古斯丁以爱为核心的政治哲学研究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奥古斯丁的政治哲学是在基督教的背景下而展开的,尽管他没有明确提到关于理想的政治制度和国家的职能,但是从他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他对政治的思考。
奥古斯丁用“爱”作为新的枢纽建立新的集合体,围绕着这个主题奥古斯丁阐发了他对政治的看法,因此关于奥古斯丁以爱为核心的政治哲学将以以下几个章节展开:第一章的第一节、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介绍了奥古斯丁的理论来源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首先,奥古斯丁关于哲学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因此阐述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很有必要;其次,奥古斯丁构建的基督教社会思想的理论大厦的基石是西塞罗,因此这里要对西塞罗的政治哲学思想进行一下梳理;最后,每一位思想家的思想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环境,因此需要阐述下奥古斯丁在构建其以爱为核心的政治哲学所处的时代背景。
爱和由爱而构成的秩序作为其政治思想的灵魂,是论述所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核心内容,因此在第二章将用两节内容阐述爱的基本内涵以及由爱而产生的秩序。
第一节用三个部分阐述爱的基本内涵:首先,需要说明在奥古斯丁之前哲学家们对爱的含义的不同解释;其次,上帝之爱作为所有爱的核心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构建秩序的纽带;最后,由人的自由意志而产生的社会中的爱是人们现实的动力因素,也是构成世俗悖乱的重要原因。
在第二节中,由爱而产生的秩序对于构建不同的集合体具有重要的作用。
爱的秩序的基本含义应是首先阐明的,而作为爱之秩序的两层含义即规范性和描述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它间接的解释了尽管有由世俗之爱所构成的悖乱秩序的存在,但是仍然不会影响由上帝之爱所构成的完美秩序。
第三章详细阐述了由人的自私性的自爱而构成的世俗社会。
这一章将用两个小节阐述由社会中的爱而构成的集合体。
这里所说的爱实际上是自私性自爱,所以首先说明自爱在西方哲学上的论述,再阐述奥古斯丁笔下自爱的两种含义。
第二节将具体论述自爱与构成罗马帝国之间的关系,这是奥古斯丁用现实的例子得出由自爱作为构成悖乱社会的因素。
奥古斯丁双城理论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奥古斯丁(Saint Aurlius Augustine,350--430), 公元354 年11 月13 日, 诞生于罗马在北非的领地萨加斯特附近的小镇劳克赫拉斯(Thagaste),一个不太宽裕的罗马化的柏柏尔人家庭中..奥古斯丁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驳学园派》、《论意志的自由选择》、《论教师》、《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等。
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亚当和夏娃被上帝逐出天堂之后,尘世间就出现了两个世界,即“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
世俗之城是撒旦的王国,是被放逐的凡人集合而成的共同体。
由于人的自私的爱,这里充满了邪恶与暴力,充满了不平等和奴役。
而上帝之城是基督教的“千年王国”,高于世俗之城。
奥古斯丁双城理论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双城理论是奥古斯丁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
奥古斯丁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天上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
根据他的解释,两个城的分野源于天使的反叛,直接起因则是亚当的堕落。
人类始祖犯罪,导致两座城的划分。
在奥古斯丁的笔下,它们分别是圣者与不义者之城,是预定要得救者与注定会受惩罚者之城。
奥古斯丁提出,两种不同的爱创造了两座城,由只爱自己甚至连上帝也轻蔑的爱,造成了地上之城,由爱上帝发展到连自己也轻蔑的爱,造成了上帝之城。
实质上,两个城的区分是依据基督教伦理对人进行的区分。
所有的人都不会脱离两个城,一个城的人选择肉欲的生活,另一个城的人选择精神会是混合在一起的。
到末日审判的时候,两座城才彻底分开。
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
世人之城的人们无论多么富足,他们仍是悲惨的,注定被上帝所摈弃,永远遭受魔鬼统治的痛苦。
在区分“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的基础上,奥古斯丁阐述了他关于国家与教会的思想。
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两个城是混合在一起的。
两个城的成员在最高的爱上相互对立,但对于许多较低等级和中介的善,他们的爱是共同的。
这使两个城的公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领域以达成一致。
第三章-中世纪神学政治思想

2018/4/21
33
基督教发展的原因 基督教从犹太教的一个支派发展为世界宗教, 并压倒其它宗教而成为罗马国教,其原因何在? ① 社会矛盾复杂,人们渴望得救 ② 宣称上帝对各民族同等看待 ③ 廉价信仰廉价得救 ④ 宗教仪式简单,戒律简洁易行 ⑤基督徒道德纯洁、纪律严明
2018/4/21
34
早期基督教的性质
2018/4/21 23
二、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早期政治思想 (一)基督教的产生 1.基督教是从犹太教的一 个分支发展而来的。其产生和 发展适应了西罗马帝国覆灭之 后西欧的社会、政治、经济形 势。 2.基督教社会基础的变化 与罗马帝国后期社会危机的加 深促使基督教的政治地位发生 了转变,最终成为罗马国教。
2018/4/21 6
封臣对其封君的义务有三:效忠、帮助与劝告; 而君对臣的义务则有二:保护和维持。封君封臣关系 的兴起也是起源于一种保护与被保护。领主和附庸形 成依附关系。 如公元9世纪的法兰克王国,典型的誓词是这样 的:
“我一定遵守誓言,永远忠诚:以神的名 义,在这神圣的教堂里,我发誓对他(封主)真 心真义,忠心耿耿。我要按照神的律法和宇宙 的秩序,爱他所爱的一切,避开他所避开的一 切。我永远不会做任何令他不高兴的事,说令 他不高兴的话。”
封主和封臣的封建关系,实际上是松散的、含混 的、暂时的、多变的、脆弱的。
2018/4/21 7
2、多元权力体系 (1)纵向上看:君主以下,层层结成领主与陪臣的关 系 国王与陪臣间的关系是以契约为基础的相互的权利 义务关系,对陪臣没有绝对的控制支配权,大贵族对 他们的陪臣也是如此。 “我的陪臣的陪臣不是我的陪臣” 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版图是十分破碎的,各封地之间 犬牙交错。
2018/4/21 3
06 中世纪的神学政治思想-1

奥古斯丁教导世人:政治并不是最高的善业, 而是人性恶的表现和有限的临时补救办法。奥古斯丁 虽然贬低国家的价值,但仍然给国家以有限的承认, 认为国家是短暂的尘世中克服人性之恶的临时办法, 它本身与人的灵魂得救无关。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学说, 与“原罪说”“预定论”等基督教核心教义紧密联系 在一起,集中地阐述了基督教的社会政治观,第一次 为教会高于国家、教权高于王权提供了系统的论证, 从而奠定了中世纪神学政治观的基本原则。
思考题
I. 中世纪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的原 因是什么?
第二节
奥古斯丁的 政治思想
目录
教父与奥古斯丁 人的“原罪”与信仰主 “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一、教父与奥古斯丁
教父特指活跃于公元1世纪至5世纪的一批 神学家,他们的重要贡献是将基督教教义阐述 为系统的神学理论,同时他们也是基督教统一 的维护者和保卫者。在所有教父当中,影响最 大的当数奥古斯丁(354—430)。奥古斯丁的 神学是教父时代基督教理论的巅峰。正是在他 的著作中,基督教教义成为一个完整的、条理 分明的体系。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奥古斯丁 也具有独特的地位,在所有教父当中,只有奥 古斯丁系统地阐述了基督教的社会政治哲学。
西方政治思想史
第四讲 中世纪的神学政治思想(1)
概述
I.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此后约一千年史称“中世纪”。此间基督教占绝对 统治地位,中世纪的政治观是神学政治观;
II. 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奠定了中世纪政治思想的理论 基础,围绕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产生的各种政治思想 构成了中世纪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中世纪的政治观是神学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在中 世纪的统治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基督教教义规定了中世纪基本政治价值与原则; • 在政治理论问题上采用特定的论证方法; • 教士阶层在知识、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处于垄断地 位; • 中世纪并不存在独立的政治学,政治概念和原理, 都是在神学体系内、以神学的形式进行讨论的。
奥古斯丁双城理论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奥古斯丁(Saint Aurlius Augustine,350--430), 公元354 年11 月13 日, 诞生于罗马在北非的领地萨加斯特附近的小镇劳克赫拉斯(Thagaste),一个不太宽裕的罗马化的柏柏尔人家庭中..奥古斯丁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驳学园派》、《论意志的自由选择》、《论教师》、《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等。
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亚当和夏娃被上帝逐出天堂之后,尘世间就出现了两个世界,即“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
世俗之城是撒旦的王国,是被放逐的凡人集合而成的共同体。
由于人的自私的爱,这里充满了邪恶与暴力,充满了不平等和奴役。
而上帝之城是基督教的“千年王国”,高于世俗之城。
奥古斯丁双城理论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双城理论是奥古斯丁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
奥古斯丁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天上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
根据他的解释,两个城的分野源于天使的反叛,直接起因则是亚当的堕落。
人类始祖犯罪,导致两座城的划分。
在奥古斯丁的笔下,它们分别是圣者与不义者之城,是预定要得救者与注定会受惩罚者之城。
奥古斯丁提出,两种不同的爱创造了两座城,由只爱自己甚至连上帝也轻蔑的爱,造成了地上之城,由爱上帝发展到连自己也轻蔑的爱,造成了上帝之城。
实质上,两个城的区分是依据基督教伦理对人进行的区分。
所有的人都不会脱离两个城,一个城的人选择肉欲的生活,另一个城的人选择精神会是混合在一起的。
到末日审判的时候,两座城才彻底分开。
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
世人之城的人们无论多么富足,他们仍是悲惨的,注定被上帝所摈弃,永远遭受魔鬼统治的痛苦。
在区分“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的基础上,奥古斯丁阐述了他关于国家与教会的思想。
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两个城是混合在一起的。
两个城的成员在最高的爱上相互对立,但对于许多较低等级和中介的善,他们的爱是共同的。
这使两个城的公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领域以达成一致。
论奥古斯丁的国家观

论奥古斯丁的国家观
奥古斯丁是政治哲学家、宗教思想家、哲学家、新教神学家和作家,他的国家观倡导将教会、神学与国家机构紧密的结合起来。
针对
政治制度,他主张最高权力归属于一位不受人权限制的君主,在宗教
信仰上主张凡是法律不能解决的问题都应该按照古典神学处理。
他认为,国家本质上并非包括一组个人才构成,而是一个完整的实体,它
是一个有特质的实体,由一个特定的主格组成,即君王、神学和天主教。
国家的功能不仅仅是保证个人免受暴力的侵害,把人们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彼此尊重,服从它的法律体系,也要促进公民的教育,为
建立一个更理想的社会成就作出贡献。
他认为在友谊、信仰和恩惠中,人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建立起一种互补性的关系,人们彼此尊重,
形成社会秩序。
通过道德教育,通过宣扬社会道德,保障人们的精神
价值,以及维护社会秩序,为全人类带来安宁,这是国家存在的意义。
奥古斯丁 政治哲学方向的命题 -回复

奥古斯丁政治哲学方向的命题 -回复
奥古斯丁在他的政治哲学中提出了一些关键的命题:
1. 国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正和秩序:奥古斯丁认为,国家的存在是为了实现公正和秩序,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他主张国家应该通过法律和秩序来保护人们的权利和利益。
2. 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上帝:奥古斯丁认为,统治者的权力源于上帝。
他认为,统治者应该遵循上帝的意愿来治理国家,并对自己的统治负责。
3. 个人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上帝的意愿:奥古斯丁认为,个人的目的是追求上帝的意愿。
他主张个人应该顺从上帝的旨意,并通过服从上帝的法律来实现个人的幸福和完成自己的使命。
4. 神权与世俗权力的关系:奥古斯丁认为,神权和世俗权力是相辅相成的。
他主张政治与宗教应该相结合,政治统治应该受到宗教道德的指导。
5. 统一和和谐的国家:奥古斯丁认为,一个完美的国家应该是统一和和谐的。
他主张各个社会阶层和个人应该团结一致,共同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
这些命题体现了奥古斯丁对政治理念和社会秩序的思考。
他关注国家的目标和意义,强调个人与上帝的关系,以及政治和宗教的互动。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政治哲学和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三讲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三)阿奎那政治思想的影响
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 ,中世纪神学和哲学的 集大成者; “基督教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不仅在当时 成为宗教和世俗思想的权威,更为后世奠 定了亚里士多德在西பைடு நூலகம்思想史上的权威地 位。
天上和平天上和平和和地上和平地上和平三奥古斯丁政治思想的三奥古斯丁政治思想的历史意义历史意义奥古斯丁的国家观反映了帝国末期人们奥古斯丁的国家观反映了帝国末期人们对以往的国家观念的一种转变对以往的国家观念的一种转变
【教育类精品 资料】
第三讲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一、社会状况和政治思想概述
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 兴起。
(三)奥古斯丁政治思想的历史意义
–奥古斯丁的国家观反映了帝国末期人们 对以往的国家观念的一种转变; –创立了一种不同以往的政治思想传统— —神学政治思想。
三、托马斯· 阿奎那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与著述
阿奎那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 著作主要有:《神学大全》、《论君主政治》、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诠释》等等。
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基础——基督教; 教会世俗化; 教会与国家的关系; 神学政治观。
中世纪“四大博士”:安布罗斯、杰罗姆、奥古斯 丁和格里高利。
信仰上帝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双重政治。
二、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一)著述
《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等等。
(二)主要思想
1.柏拉图主义; 2.“双城说” (“上帝之城”还是“世俗之 城” ?); 3.教会权威和世俗权威; 4.“天上和平”和“地上和平” 。
(二)主要思想 1.亚里士多德主义; 2.国家观;
国家的目的:最高的善(维护全社会的公共利益 ); 国家的本质:国家是一个有政府和法律的社会; 立法者是“上帝” 。
《中外政治思想史》形考作业1-2

课一、名词解释1、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思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出谋献策,政治思想的核心问题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
2、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他一生主要精力用来思考和讨论哲学、伦理和社会政治问题。
他是西方哲学和科学理性主义流传的开创者,他探究事物本性,探讨普遍定义,他突出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
3、双城论罗马帝国时代神学家奥古斯丁政治思想中最具影响的内容,他把世界区分为“上帝之城”(天上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他认为两个城的分野源于天使的反叛,直接起因则是亚当的堕落。
地上之城为自己自豪,天上之城为主自豪。
实质上,两个城的区分是依据基督教伦理对人的区分。
4、神学政治观致力于维护封建统治,提高和巩固教会地位。
视《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将其作为判断是非的惟一标准;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
5、阿奎那是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是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毕生从事神学的研究和著述,其中《神学大全》是他阐释神学思想最重要、系统的著作,是一部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
6、但丁意大利人,文艺复兴运动的光驱者。
他的文学名著《神曲》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开山之作,他最著名的政治著作《论世界帝国》代表了早期市民阶级希望建立统一的君主国家,保护城市工商业发展的要求。
三、问答题1、什么是政治思想?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教材P3-5要点:(1)政治思想的概念P3 (2)其基本特征P3-5A、阶级性与社会B、时代性与继承性C、民族性与交汇性2、如何理解古希腊城邦制度与政治思想的关系?教材P18-20要点:(1)城邦的概念及其特征P18(2)城邦的阶级划分及享受政治权利的状况P19(3)希腊民主制度特别是雅典民主制的概况P19-203、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有那些?教材P54-56要点:(1)政治思想以神学的形式表现出来。
西方政治思想史

3斯多葛派:(1)是希腊化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哲学流派,它流传到罗马帝国时代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罗马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斯多葛派的奠基人是出生于塞浦路斯的芝诺。在斯多葛派的时代,城邦已经解体,人们面临的是新的社会环境。斯多葛派开始从更宽广的角度来审视人生。根据他们的观点,所有的人相互间是平等的。斯多葛派的平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提出自觉服从自然法对于实现人人平等的意义,从而将自然法与平等的理念恰当地结合起来,影响了以后平等思想的发展。
6阿奎那:托马斯.阿奎那是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是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论证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以及教权高于俗权的合理性,国家理论,关于法的本质、目的、特征和分类的思想。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对中世纪乃至近、现代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他本人被基督教会奉为圣人,有神学界之王之称.
(2)公元前4世纪由芝诺(基底恩的)于雅典创立的一个学派。一译画廊派、斯多亚派、斯多阿学派。因其讲学的场所在一彩色画廊而得名(希腊文stoa,意为画廊,音译斯多亚)。斯多葛派思想的传播和影响,在希腊、罗马持续了约5个世纪。 斯多葛派的研究重心是伦理德行学。他们强调人生应该追求的目的不是快乐而是德行,即“顺从自然”。在他们看来,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着一种支配万物的普遍法则,即“自然法”,亦称“逻各斯”、“世界理性”,或称“上帝”、“命运”。这种普遍法则,即自然的必然性,支配着宇宙间的一切。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样要受普遍法则的支配,这是不可抗拒的。人只有抑制个人的一切情感和欲望,俯首贴耳地服从命运,“按照自然而生活”,才能达到德行的境界,实现人生的目的。 在政治思想上,斯多葛派最早系统地论述了自然法。他们认为自然法就是理性,是至高无上、普遍存在的,是宇宙一切事物,包括国家和个人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符合自然法。他们认为人们共同生活在社会统一体中是自然法的要求。在这里,自然法赋予每个人的理性是相同的。不论希腊人或是蛮族人,也不论自由民或奴隶,均具有同样的理性,都是平等的,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人为地划分不同的等级和国家,是违反自然法的。应该废除国家的界限,消除等级的差异,组成一个共同的社会,即“ 世界国家”。 斯多葛派关于自然法、世界主义、人类平等和安于现状、顺从命运等观点,对罗马政治思想以及基督教教义的形成,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考文对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概念给予高度评价。称它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它既是个体主义的,又是世界主义的
西方政治学名著导读

西方政治学名著导读一.柏拉图 ( 《理想国》 )柏拉图,古希腊城邦时代也就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得哲学家与思想家之一。
就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有系统得政治学著作传世得思想家,其著作有:《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
其中最有影响得就是《理想国》。
二、政治思想:(1)正义论:①回答了什么就是“城邦得正义”,即就是:我们建立这个国家得目标不就是为了某一个阶段得单独突出得幸福,而就是为了全体公民得最大幸福。
②认为一个完善得城邦具有这样一些美德:智慧得、勇敢得、节制得与正义得③认为国家就是社会分工得产物,国家分为三个等级,即统治者、辅助者与生产者。
认为只有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责,分工互助就实现了正义(2)哲学家统治:①哲学王统治得思想。
哲学家执政就是柏拉图理想国得核心内容。
②让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才能保障城邦正义。
③哲学家能够掌握正义本身、善本身得知识,能够按照神圣得原理描绘出理想得政治制度,就是个人与公民幸福。
④能够瞧到“美善、正义。
勇敢、智慧、节制等理念世界中得原型(3)政体得演变:柏拉图根据国家制度得品德与掌握国家最高统治权得人得品质把政体区分为两类五种:一就是善得、正义得政体——王政或贵族政治。
一就是恶得、非正义得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治、民族政治与僭主政治。
二.亚里士多德 ( 《政治学》 )一.亚里士多德就是古代最伟大得政治思想家,就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得学者与思想家,西方政治学得创始人。
她得《政治学》被誉为政治学科得开山之作。
其著作有:《政治学》、《尼各马克伦理学》、《雅典政治》等。
二.政治思想:(1)人与城邦:①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来就就是政治动物”,过城邦式得生活就就是人得本能,直接参与城邦事物就是公民谋取幸福、实现集体之善得必要途径,也就是公民权得本质。
②认为城邦就是至高而广泛得社会团体,其目得就是完成某些善业。
③城邦就是自然得演化(2)法律得统治:①进一步从理论上阐明了法律统治得重要性。
奥古斯丁的神学政治

奥古斯丁的神学政治在中世纪早期,存在着一个教父时期。
在“米兰赦令”后,基督教获得合法地位,并进入而成为国家宗教,教父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而奥古斯丁就是这个时期著名的拉丁神父之一,他可以说是同期教父中最有影响的一位,也是惟一系统地阐述了政治哲学的教父。
在当时,基督教成为国教,受到各个异教的攻击;同时又面对着随时被国王控制或利用的境况,在那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与异教徒和异端进行论战,维护正统的基督教信仰。
在这一系列论战中,他对基督教神学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创造了第一个完整的基督教神学体系。
总体来说,奥古斯丁的神学政治理论包括着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的原罪与上帝的恩典。
奥古斯丁借用亚当的传说阐述了原罪理论的观点。
认为亚当偷吃禁果后,不仅把上帝对他宣布的死刑,而且把罪本身也遗传给了他的后代。
因为他的罪,整个从他而出的族类都败坏了,要接受死亡的刑罚。
这就是人出生即有的“原罪”。
由于受原罪的污染,人生活于情欲之中,陪伴有无法阻遏的犯罪倾向。
当他达到道德行为当事人年龄时,就会继续犯罪,称“本罪”。
因此,整个人类,包括刚出生的婴孩,都属于“一群堕落者”,注定应该受到上帝严厉的惩罚。
既然是有罪,继而奥古斯丁也提出人如何赎罪。
但这个赎罪人们是不能够主动的。
奥古斯丁认为,人的得救不能指望自己,必须靠上帝的恩典。
这种恩典是上帝无偿赐予,而不是人们行善的回报。
因此,人们怎样努力也没有用。
而且被上帝挑选为可以得救的人也是随意的。
被上帝选中的人,上帝将会将信仰注入他们的心灵,使他们产生对上帝的期盼和爱,他们经过洗涤而成为基督徒,人的原罪和本罪就在入教的洗礼仪式中得到赦免。
在奥古斯丁的概念里,人类显得十分软弱无能,上帝掌握着绝对的主权,人类对其有着绝对的依赖性。
二,“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的双城论。
公元410年,罗马被西哥特军队攻陷,社会动荡不安,异教徒就趁机攻击基督教,说由于基督教背叛传统罗马诸神,而这是诸神的报复。
奥古斯丁国家观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奥古斯丁国家观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1 奥古斯丁国家观的基本内容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早期的重要学者之一,他的国家观认为最高的
法律是上帝的法律,人民必须服从神的旨意。
他认为国家是由上帝安
排与管理的机构,国家的存在是为了提供秩序、保护人民、维护公正,并让人们更容易接触上帝。
奥古斯丁的国家观认为,人类的堕落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宿命,国
家是有助于控制人的罪恶和促进人的善良的有力工具。
奥古斯丁认为,国家的权力应以合法和正义的方式行使,他支持
君主制,但要求国王听从上帝的旨意,以维护其领土的和平和安全。
2 奥古斯丁国家观的特点
1. 强调上帝的统治:奥古斯丁相信上帝是国家的创造者和管理者,国家的存在必须符合上帝的旨意。
他认为,国家只有遵守上帝的法律
才能保持稳定和健康。
2. 把政治放在道德的基础之上:奥古斯丁认为,正确的政治需要
基于道德的原则,而道德的原则是得自上帝的命令。
他认为,只有建
立在道德的基础上的政治才能引导人民正确地行为。
3. 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和约束:奥古斯丁支持君主制,但要求国王
听从上帝的旨意,以维护其领土的和平和安全。
奥古斯丁认为,国王
必须受到上帝和道德准则的限制,不能随意行使权力。
4. 关注人类罪恶和道德堕落:奥古斯丁认为,人类的罪恶是人不能轻易摆脱的宿命。
因此,要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必须寻找控制罪恶和促进人的善良的方法。
总之,奥古斯丁的国家观认为,国家是一个神圣的实体,其存在是为了实现上帝的旨意,并创造一个能使所有人更容易接近上帝的社会。
他认为,政治和道德是不可分割的,正确的政治必须适应上帝的命令。
西方政治思想式

奥古斯丁——从“上帝之城”俯瞰“地上之城”西方人左手拿的圣经,右手持的法典,是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两件物品。
法律和宗教是并行于西方社会的两条奔流不息的河流,共同孕育出了博大的西方文明。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一书中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就已经蕴涵了西方文化的两个要素:被信仰的法律,以及支撑信仰的宗教。
而谈及宗教,就不得不说起一位传奇式的宗教人物---奥古斯丁。
作为基督教早期教父哲学完成者,他被罗马教廷封为“圣者”,其学说在身后800年内被尊奉为教义正统,对16世纪以后的新教、乃至当代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
是他见证了曾经辉煌一度、不可一世的罗马帝国走向没落的社会动荡和战争灾难过程,同时也目睹和力促了罗马异教向基督教的转变的历史历程。
他晚年的一部历时13年写成的巨著《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在尘世间构建出了两座城池,被誉为是一部有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全部基督教历史纲要。
他大约在45岁时开始写他的著名的《忏悔录》,出于虔诚的信仰而向主吐露悔改谢恩之心,以“一个人的生平故事代表了所有人类丧失方向感的故事”,与法国卢梭、俄国托尔斯泰的同名著作并称世界三大思想自传。
奥古斯丁是早期基督教会中少有创见的思想家,被尊为“圣徒”,称“圣•奥古斯丁”。
奥的观点和功绩对于西方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影响,同时也在基督教界留下不可磨灭的殊荣。
奥古斯丁(Saint Aurlius Augustine,350--430), 公元354 年11 月13 日, 诞生于罗马在北非的领地萨加斯特附近的小镇劳克赫拉斯(Thagaste),一个不太宽裕的罗马化的柏柏尔人家庭中。
奥古斯丁肯定了“原罪说”。
奥古斯丁认为在人类之初,社会是有秩序的、是和谐的。
这一秩序保证了灵魂统治肉体,理性统治欲望,而上帝统治理性;善良的臣民服从于智慧的统治者,后者的精神反过来服从神律。
从而人与人之间平等而自由,相安无事而普世和谐。
奥古斯丁政治思想

【奥古斯丁政治思想】从公元2世纪开始,随着基督徒社会成分的改变,在基督教会内部出现了一批知识分子。
这些基督教知识分子力图把基督教的基本信条系统化、理论化。
这一批人被信徒们尊称为“教父”,他们所创立的神学理论则被称为“教父学”。
奥古斯丁可以称为一个影响最大的教父.他可以说是集教父学之大成并且奠定了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基础。
奥古斯丁的很多著作当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两部;《上帝之城》和《忏悔录》。
奥古斯丁把新柏拉图主义和《圣经》结合在一起,把教父们已经提出来的上帝创世说、三位一体说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并且提出了原罪说、选民说等,奠定了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基础。
他的神学政治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恩典说奥古斯丁所处的时代,罗马帝国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不仅帝国内部各地不断有起义发生,帝国外部北方的日耳曼人也开始大举入侵。
日耳曼人,其中特别是汪达尔人,所到之处必洗劫财富,杀戮生灵。
汪达尔主义因此成为野蛮破坏人类文明和文化古物的同义词。
在日耳曼人大举入侵的过程中,许多品行良好的、虔诚的基督徒也无端地遭到杀害。
这就难免使人们对基督教的教义产生怀疑:罗马帝国既然已经把基督教奉为了国教,上帝为什么不能保佑它?虔诚的、善良的基督徒既然会被蛮族无端地杀戮,上帝的威严、上帝的法术究竟何在?奥古斯丁的恩典说试图回答人们的这些疑问。
奥古斯丁把《圣经》中关于亚当偷吃智慧之果的故事作了发挥,提出了所谓的“原罪”说。
他说上帝在创造人类的始祖亚当之初,亚当是正直的,并且有自由意志。
如果他继续保持正直,他会留在伊甸园,并且会享有与天使们同样多的幸福。
但不幸的是亚当干了他不应该干的事情,他偷吃了智慧之果,他堕落了,他因此受到了上帝的惩罚。
亚当把他的罪遗传给了他所有的后代。
也就是说,所有的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这就是原罪。
由于每个人都从其始祖那里传承了原罪,所以才有七情六欲,而且这些情欲常常压倒理性。
当人们达到道德行为当事人年龄以后还会继续犯罪,这就是“本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古斯丁政治思想】
从公元2世纪开始,随着基督徒社会成分的改变,在基督教会内部出现了一批知识分子。
这些基督教知识分子力图把基督教的基本信条系统化、理论化。
这一批人被信徒们尊称为“教父”,他们所创立的神学理论则被称为“教父学”。
奥古斯丁可以称为一个影响最大的教父.他可以说是集教父学之大成并且奠定了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基础。
奥古斯丁的很多著作当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两部;《上帝之城》和《忏悔录》。
奥古斯丁把新柏拉图主义和《圣经》结合在一起,把教父们已经提出来的上帝创世说、三位一体说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并且提出了原罪说、选民说等,奠定了基督教神学理论的基础。
他的神学政治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恩典说
奥古斯丁所处的时代,罗马帝国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不仅帝国内部各地不断有起义发生,帝国外部北方的日耳曼人也开始大举入侵。
日耳曼人,其中特别是汪达尔人,所到之处必洗劫财富,杀戮生灵。
汪达尔主义因此成为野蛮破坏人类文明和文化古物的同义词。
在日耳曼人大举入侵的过程中,许多品行良好的、虔诚的基督徒也无端地遭到杀害。
这就难免使人们对基督教的教义产生怀疑:罗马帝国既然已经把基督教奉为了国教,上帝为什么不能保佑它?虔诚的、善良的基督徒既然会被蛮族无端地杀戮,上帝的威严、上帝的法术究竟何在?奥古斯丁的恩典说试图回答人们的这些疑问。
奥古斯丁把《圣经》中关于亚当偷吃智慧之果的故事作了发挥,提出了所谓的“原罪”说。
他说上帝在创造人类的始祖亚当之初,亚当是正直的,并且有自由意志。
如果他继续保持正直,他会留在伊甸园,并且会享有与天使们同样多的幸福。
但不幸的是亚当干了他不应该干的事情,他偷吃了智慧之果,他堕落了,他因此受到了上帝的惩罚。
亚当把他的罪遗传给了他所有的后代。
也就是说,所有的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这就是原罪。
由于每个人都从其始祖那里传承了原罪,所以才有七情六欲,而且这些情欲常常压倒理性。
当人们达到道德行为当事人年龄以后还会继续犯罪,这就是“本罪”。
由于人类无法选择自己的始祖,所以人们也就无法逃避上帝的惩罚。
不过,上帝是仁慈的,他从人类中选取了一部分,使其信仰基督从而得救,其余的人则无法逃脱惩罚的命运。
上帝挑选谁、舍弃谁,完全是随意的,完全是一种恩典,并不以被选中者的主观努力为转移,也不以被选中者的特别气质、特别品质为前提。
在上帝面前,人们无能为力,只能等待恩典。
这就是奥古斯丁的恩典说,奥古斯丁因此而曾经获得“恩典博土”的称号。
把这一理论应用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奥古斯丁把人间一切社会罪恶,一切不平等、一切不公平都说成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
对于这些,任何反抗、任何挣扎都是徒劳的。
正确的做法就是逆来顺受,人间本来就是灾难深重,只有进入天国才能摆脱苦海。
谁能得救、谁能进入天国,这不是个人努力与否所决定的,而是上帝的任意行为。
正因为如此,即使是那些信奉基督并且实行苦
修、行善的人也不能免于惩罚。
多少带有苦涩意味的是,奥古斯本人最后也死于汪达尔人的战乱之中,这似乎是证实了他自己的理论。
2、双城论
奥古斯丁认为,天国本来是无限美好的,而且亚当在天国本来也居有定所,只是由于他的犯罪,才被逐出了伊甸园,才导致了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也即是天上之城和地上之城的划分。
他认为,这两座城分别以两种不同的爱为基础。
一个人如果只爱自己,他必然同时是伪善者、骄傲者、不义者,必然是弃民;一个人如果爱上帝,他必然同时是虔敬者、谦卑者、圣者,必然是上帝的选民。
所谓的天上之城和地上之城,实际上是把人类区分为两类。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全世界的人恰好分成两拨。
因此,奥古斯丁论证说,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在现实生活中是混合在一起的,没有哪一个人间组织、人间社会可以与"上帝之城”或“世人之城”相等同。
但到了末日审判的时候,这两座城会绝缘分开。
所谓的上帝之城是由注定得救的基督徒组成。
他们真诚地相信上帝,具有虔诚、敬畏、忏悔、勤劳和禁欲等美德。
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恒的完美,永久的太平,世人之城则是由弃民所组成,那里无论多么富足,仍然是悲惨的。
奥古斯丁描述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的区别,无非是引导人们蔑视现实生活,潜心追求来世幸福。
3、教权至上论
他没有也不可能断言否定尘世生活的意义。
这表现在他不敢把“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与任何现实社会组织相提并论,他甚至不敢把基督教会等同于上帝之城。
因为他也看到了,在教会内部也混人了一些灵魂并不纯洁、并不高尚的人,那些人是不配进人天国的。
同时,世俗国家也不等于世人之城。
因为他必须承认,世俗政权是代表上帝管理人间事务的。
特别在奥古斯丁的时代,作为国教,基督教会事实上已经成为罗马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是靠国家的法令才取得合法地位,它的神职人员是靠国家俸禄而生活的。
因此,奥古斯丁不敢断言否定世俗政权的合法性。
正因为如此,他反复强调,在现实生活中,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是混合在一起的,世俗国家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
他认为,世俗国家的职能在于负责人们的物质需要,提供安全,保证有秩序的社会交往。
所有这些都是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的人们共同希望得到的。
世俗国家是上帝实现其拯救人类计划的工具,但是,在奥古斯丁看来,基督教会的使命更重要、更根本。
因为,基督教会就是上帝之城在现实生活中的代表。
上帝的恩典只有通过教会才能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作用。
教会是上帝拯救人类灵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它本身是神圣的、正确的。
人们必须皈依这个神圣的组织才能得救。
换句话说,只有通过基督教会才可能进人天堂。
在这个意义上说,教会的使命高于世俗国家的使命,教会的权力高于世俗国家的权力。
虽然在当时的条件下,奥古斯丁未敢作出这一断言,但这个结论事实上包含在他的论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