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物检测技术
生物制药技术实验中的病毒检测方法
生物制药技术实验中的病毒检测方法研究生物制药技术是为了开发和生产用于治疗疾病的生物药物。
在生物制药技术实验中,病毒检测方法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它的主要目的是确保生产的生物药物不含有可导致感染的病毒。
本文将介绍生物制药技术实验中常用的病毒检测方法。
病毒检测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直接检测方法和间接检测方法。
直接检测方法是通过寻找病毒颗粒、病毒蛋白或病毒核酸的存在来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病毒。
常用的直接检测方法包括免疫荧光法、ELISA法和PCR法。
免疫荧光法是一种常用的直接检测方法。
该方法基于病毒颗粒或病毒蛋白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原理。
在实验中,样品被固定在载玻片上,然后使用特异性抗体与样品中的病毒结合。
接下来,将荧光标记的二抗加入,这些二抗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并发出荧光信号。
病毒的存在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
这种方法有优点是可以对多种病毒进行同时检测,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不能区分活病毒和灭活病毒。
ELISA法是另一种常用的直接检测方法。
该方法基于酶和底物的反应,在有病毒存在的情况下,底物会被酶催化生成可检测的颜色变化。
实验中,将特异性抗体涂在微孔板上,然后加入样品。
如果样品中存在病毒,病毒将与特异性抗体结合。
接着,将酶标记的二抗加入微孔板,这些二抗会与病毒结合。
最后,加入底物,如果有病毒存在,底物会被酶催化产生颜色变化。
通过测量颜色的强度可以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病毒。
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但也需要花费较长的实验时间。
PCR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病毒检测的间接方法,它基于病毒核酸的存在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病毒。
PCR法通过进行多轮的DNA扩增来检测病毒核酸。
样品中的RNA或DNA首先被转录成相应的DNA或RNA,然后进行一系列的扩增反应。
在每一轮扩增中,引物将与目标序列特异性结合,并通过酶的作用复制目标序列。
由于PCR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灵敏性,可以检测到非常低浓度的病毒核酸。
但是,该方法需要特定的实验设备和技术,以及较长的实验时间。
生物制药技术实验中的靶点检测方法
生物制药技术实验中的靶点检测方法生物制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生物体内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来合成药物,为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在开发新药物的过程中,准确地确定药物的靶点是至关重要的。
靶点检测方法是生物制药技术实验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靶点检测方法是通过识别生物体内与药物发挥作用相关的分子或细胞分子,以确定药物的作用靶点。
靶点可以是细胞表面的受体、细胞内的蛋白质、RNA或DNA等生物大分子。
靶点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活性测定法、亲和力测定法和结构测定法。
活性测定法是一种直接测定药物对靶点的生物活性的方法。
其中,有抑制活性测定法、激活活性测定法、酶活性测定法等。
抑制活性测定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测量药物对靶点的抑制程度来评估药物的活性。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筛选药物库中的化合物,以确定具有活性的药物候选物。
另外,激活活性测定法与抑制活性测定法相反,它通过测量药物对靶点的激活程度来评估药物的活性。
酶活性测定法是针对靶点为酶的情况,通过测量酶的催化反应速率来评估药物对酶的抑制或激活能力。
亲和力测定法是通过测量药物与靶点之间的亲和力来评估药物的活性。
亲和力测定法包括亲和层析法、荧光极化法、核磁共振法等。
亲和层析法是一种常见的技术,它利用靶点与药物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来分离和纯化靶点。
荧光极化法是一种基于荧光信号变化原理的技术,利用药物与荧光标记的靶点结合后荧光极化度的变化来评估药物与靶点的亲和力。
核磁共振法则是通过测定药物与靶点结合后的核磁共振信号变化来评估药物与靶点之间的亲和力。
结构测定法是通过确定药物与靶点结合后的二维或三维结构来评估药物的活性。
结构测定法包括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技术和电子显微镜等。
X射线晶体学是一种常用的技术,通过测定药物与靶点结合后的X射线衍射模式来解析药物与靶点的结合位点和结合模式。
核磁共振技术是通过测定药物与靶点结合后的核磁共振信号变化来确定药物与靶点的结合模式。
生物药物检测技术3篇
生物药物检测技术第一篇:生物药物的概念与检测技术生物药物是指由活体细胞或液体培养中提取的复杂大分子化合物,包括蛋白质、多肽、抗体、细胞因子和核酸等,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药物。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药物已成为医疗领域的新兴热点,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独特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挑战。
对于生物药物的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促进生物药物的研发和生产,并加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生物药物的检测技术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生物药物制备和质量控制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和测试方法,如细胞培养、病毒清除、纯化、结构分析等;二是生物药物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如免疫学检测、药代动力学检测、药效学检测、安全性实验等。
下面将着重介绍一些常用的生物药物检测技术。
1.核酸技术核酸技术是生物药物研发和监测中经常用到的一种高效、灵敏和特异的检测技术。
其主要应用于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和病毒清除等领域。
如基因组DNA序列分析技术可以用于检测载体中的不同基因和基因变异;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可以用于检测病毒清除过程中的病毒DNA;亚细胞病毒传染性检测(ADV)可以用于检测细胞培养过程中的病毒污染等。
此外,基于核酸技术的蛋白质质量控制技术也正在逐步发展。
2.免疫学技术免疫学技术是评价生物药物质量和疗效的重要手段。
免疫学技术通常基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利用专门设计的抗体来检测特定蛋白质、细胞因子或其他生物分子。
例如,在生物药物生产中常用的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技术可以定量分析特定蛋白质或细胞因子的含量;Western blotting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特定蛋白质的组成和分子质量;流式细胞仪技术可以用于对生产过程中的细胞进行定量分析和筛选等。
3.质谱技术质谱技术在生物药物分析和研究中也被广泛应用。
质谱技术可以用于分析生物药物的结构、确定其化学组成和分子量、探究生物药物的代谢途径等。
例如,MALDI-TOF质谱技术可以用于分析蛋白质序列和鉴定突变所导致的扭曲结构变化;电喷雾离子化质谱(EI-MS)可以用于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等。
生物制药中的质量评价与控制技术
生物制药中的质量评价与控制技术生物制药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与化学合成药物不同的是,生物制药是通过生物技术制造出来的药物,具有更好的特异性和生物相容性。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质量评价和控制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
一、质量评价技术1. 电泳技术生物制药的质量评价通常涉及蛋白质、多肽、核酸和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检测和定量。
其中,蛋白质电泳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将蛋白质样品分离成多个带状物,可以检测出其中的不同蛋白质成分,从而评价其质量。
著名的SDS-PAGE电泳技术就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蛋白质电泳技术。
2. 质谱技术生物制药的质量还可以通过质谱技术进行评价。
质谱技术是通过分析样品中的离子质荷比来确定样品的分子质量和结构。
利用质谱技术可以检测生物制药和其原材料中的有害杂质,并检测出药物成分中的不同异构体或半定量结构变化。
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ELISA)ELISA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制药质量评价方法。
该技术基于免疫反应原理,通过检测特定抗原-抗体相互作用来评价药物质量。
利用ELISA技术可以进行抗体药物的定量、特异性和纯度检测等。
二、质量控制技术生物制药的生产需要遵循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
以下列举几种主要的质量控制技术:1. 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的生产。
通过调控细胞培养条件、优化培养介质以及控制微生物污染等手段,可以控制生物药物的产量、纯度、稳定性和质量。
2.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HPLC技术是常用的质量控制分析方法之一。
通过在色谱柱中将药物样品分离和纯化,可以检测样品中的杂质、相关物质和成分空间分布等。
3. 高通量筛选法高通量筛选法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药物发现和改进方法。
它可以在大量候选药物中寻找具有特异性、效价和药代动力学等特点的优质药物,进而加速生物制药的研究和开发。
三、结语在生物制药的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中,以现代化手段进行质量评价和控制至关重要。
生物制药技术使用中的监测方法与结果解读指南
生物制药技术使用中的监测方法与结果解读指南随着生物制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药物被开发和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在生物制药的生产过程中,监测方法的选择和结果的解读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生物制药技术使用中的监测方法,并提供一些结果解读的指南。
一、细胞培养监测方法在生物药物制造过程中,细胞培养是关键环节之一,因为生物药物通常是使用细胞来产生的。
常见的细胞培养监测方法包括细胞密度测定、细胞活力测定和细胞产物测定。
1. 细胞密度测定:细胞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细胞的个数,通常使用显微镜计数法或细胞计数仪来测定。
细胞密度的变化可以提供有关细胞增殖和死亡情况的信息,利于调整培养条件。
2. 细胞活力测定:细胞活力是指细胞的活动状态和功能活跃程度,通常使用细胞染色法、酶活性测定或细胞内特定蛋白的表达来测定。
细胞活力的监测可以评估细胞的健康状况,以及细胞内代谢产物的表达和积累情况。
3. 细胞产物测定:细胞产物是指细胞培养过程中产生的目标蛋白或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常用的测定方法包括酶活性测定、免疫学方法(如ELISA或Western blot)和质谱分析等。
细胞产物的测定有助于评估生产过程中产物的质量和纯度。
二、病原体检测方法生物制药过程中使用的细胞培养系统可能存在病原体污染风险,因此对病原体的监测非常重要。
常见的病原体检测方法包括核酸检测、免疫学检测和生物学检测。
1. 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是一种直接检测病原体核酸序列的方法,包括PCR、实时荧光PCR和基因芯片等。
核酸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到病原体的存在。
2. 免疫学检测:免疫学检测通过检测体液中的病原体特异性抗体或抗原来间接地检测病原体的存在。
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分析和免疫印迹等。
3. 生物学检测:生物学检测主要包括细菌培养和病毒滴度测定等。
通过对样品进行培养或使用细胞系进行感染,可以检测到病原体的存在,并测定其数量。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质量控制指标与检测方法详解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质量控制指标与检测方法详解生物制药技术是一门应用生物技术方法制造药物的科学,生物制药产品的质量控制对于确保其安全性、有效性和一致性至关重要。
在生物制药技术中,质量控制指标和检测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制药技术中常见的质量控制指标和检测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领域的质量管理。
一、质量控制指标1. 纯度:纯度是衡量生物制药产品内所含有关物质的杂质程度的指标。
常见的杂质包括有机杂质、无机杂质、微生物污染物等。
纯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生物制药产品的纯度通常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分析方法来检测。
2. 安全性:安全性是评估生物制药产品对人体的毒理学影响的指标。
常见的安全性评估包括细胞毒性、基因毒性、致癌性等。
对于生物制药产品的毒性评估,通常采用体外细胞实验、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等方法进行。
3. 含量:含量是衡量生物制药产品中所含活性成分的浓度的指标。
含量的恒定性是产品的一致性和效力的保证。
常用的含量测定方法有光谱法、质谱法、比色法等。
4. 力价比:力价比是衡量生物制药产品的效果和成本之间的关系的指标。
力价比的高低将影响药物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可行性。
力价比的评估需要考虑产品的疗效、安全性、价格等因素。
二、检测方法1. 高效液相色谱(HPLC):HP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纯化技术,可用于生物制药产品的纯度和含量分析。
通过将样品溶液经由一层具有特定亲和性的固相材料上流动,不同成分会在运行过程中以不同的速率分离出来,再通过检测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2. 质谱(MS):质谱是一种利用质谱仪对样品进行分析和识别的技术。
在生物制药产品分析中,质谱常用于检测杂质成分和确认产品的结构及组成。
质谱技术能够提供非常准确的分析结果,并且对微量成分具有高灵敏度。
3. 核磁共振(NMR):核磁共振是一种利用核自旋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吸收和发射电磁波的原理进行分析的技术。
生物制药技术的监测与验证方法
生物制药技术的监测与验证方法生物制药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系统,包括细胞、细胞器和微生物等,进行生物制品制备的技术。
为了确保生物制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监测和验证方法变得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与生物制药技术相关的监测与验证方法,并探讨它们的重要性和应用。
首先,生物制药技术的监测方法包括物理监测和化学监测。
物理监测方法主要用于检测生物制药产品的形态和结构特征,比如使用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等技术分析药物的分子结构;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微观形态等。
化学监测方法主要涉及药物成分的测定,比如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和光谱分析等技术,以测定药物的纯度和相关物质的含量。
这些监测方法通过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提供了对生物制药产品质量的检测手段,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合规性。
其次,生物制药技术的验证方法主要包括生物活性验证和安全性验证。
生物活性验证是评估药物对靶点的识别和作用的过程。
常用的方法包括酶活性分析、细胞增殖实验和抗体结合实验等,以评估药物的生物活性和功效。
安全性验证是针对药物对组织和个体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
常用的方法包括细胞毒性评估、动物模型实验和临床试验等,以评估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
这些验证方法可以帮助制药企业和监管部门判断生物制药产品的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生物制药技术的监测与验证方法还包括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监测。
生产过程的控制是确保制药过程符合质量和效益要求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方法包括监测生物反应器的温度、pH值和培养基的营养物浓度等关键参数,以调控生物制药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监测生产过程还涉及基因表达和蛋白质表达等重要指标的定量分析,以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品质。
这些控制和监测方法可以提高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为生物制药产品的质量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生物制药技术的监测与验证方法对于生物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通过物理监测和化学监测,我们可以对生物制药品进行结构和成分的分析,确保其质量和一致性。
生物活性验证和安全性验证则能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生物药物检测技术课后答案
生物药物检测技术课后答案一、名词解释:生物药物分析:应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数学、分析化学、生化工程等学科的理论及其技术成就,检测和研究各种生物药物质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生物药物:指的是生物体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或者通过生物技术加工的,用作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的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包括微生物药物、基因工程药物、动植物细胞组织制备的生化药物。
药品标准:是指国家对药品的质量规格及其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的生产、流通、使用及检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守的法定依据。
药典:-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持编撰颁布实施,具有法定约束力。
基因工程药物:是先确定对某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蛋白质,然后将控制该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基因取出来,经过一系列基因操作,最后将该基因放入可以大量产生的受体细胞中去,在受体细胞不断繁殖的过程中,大规模生产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蛋白质。
药物杂质: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杂质峰面积及其总和,并求出占总峰面积的百分率以测定杂质含量。
内消法:是指将一--定重尿的纯物质作为内标物加到一定量的被分析样品混合物中,然后对含有内标物的样品进行色谱分析,分别测定内标物和待测组分的峰面积及相对校正因子,按桕应公式和方法叩可求得被测组分在样品中的百分含量。
外消法:用己知个同含最的标样系列等量进行分析,然后做出响应信号与含最之间的关系曲线。
定量分析样品时,在测校正曲线相同条件卜进同等样量的等测样品,从色谱图上测出峰高或峰面积,在从校正曲线查出样品的含量。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指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辅料受到微生物污染程度的- -种检查方法。
放射性免疫测定法:利用免疫学上的抗原抗体高度特异性反应与放射性同位素测量技术的高度灵敏性相结合的超微量分析方法。
酶免疫测定法:利用抗原和抗体的免疫学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来测定抗原或抗体含量的技术。
生物药物检测技术复习题
生物药物检测技术复习题生物药物检测技术是一门结合生物科学、药学和分析化学的交叉学科,它对于确保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复习题,供同学们参考:1. 生物药物的定义:- 生物药物通常指的是由生物体或生物体成分制成的药物,包括蛋白质、多肽、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2. 生物药物检测的重要性:- 生物药物由于其结构复杂、稳定性差等特点,对检测技术有更高的要求。
检测技术可以帮助确保生物药物的纯度、活性和安全性。
3. 常见的生物药物检测方法:- 色谱法(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 电泳法(如SDS-PAGE)- 质谱法(如MALDI-TOF)- 免疫学检测方法(如ELISA)- 核酸检测技术(如PCR)4. 生物药物的纯度检测:- 纯度检测是评价生物药物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常通过色谱法和电泳法来确定生物药物中杂质的含量。
5. 生物药物的活性检测:- 活性检测通常涉及到生物活性测定,如细胞增殖实验、酶活性测定等。
6. 生物药物的稳定性研究:- 稳定性研究是评估生物药物在不同条件下(如温度、湿度、光照等)的稳定性,以确保药物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保持其有效性。
7. 生物药物的质量控制标准:- 质量控制标准包括对生物药物的纯度、活性、稳定性、安全性等进行综合评价。
8. 生物药物检测中的挑战:- 由于生物药物的分子结构复杂,检测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包括样品制备困难、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提高等。
9. 案例分析:- 讨论一个实际的生物药物检测案例,分析其检测方法、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
10. 未来发展趋势:- 探讨生物药物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包括新技术的应用、个性化医疗对检测技术的影响等。
通过这些复习题,同学们可以对生物药物检测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生物药物检测技术
生物药物检测技术生物药物检测技术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药物的研发和应用越来越广泛。
生物药物是指由生物发酵、基因工程、细胞培养等技术制备的具有特定疗效的药物,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与化学药物不同,生物药物具有复杂的分子结构和多样化的药效机制,其临床研究和药物质量控制对于生物药物检测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将介绍生物药物检测技术的种类和原理,以及在生物药物研究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一、生物药物检测技术种类生物药物检测技术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DNA微阵列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迅速、准确、灵敏地检测药物的核酸序列,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研究生物药物的基因遗传学机制和药效评价过程中,PCR和RT-PCR可以用来分析药物的基因表达水平和基因突变信息。
2. 免疫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主要包括ELISA、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法等。
这些技术可以检测药物中的蛋白质,如抗体、细胞因子等,对于生物药物质量控制和疗效评价非常重要。
例如,在研发抗生素、细胞因子等生物药物时, ELISA 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技术。
3. 生物分析技术生物分析技术主要包括流式细胞术、质谱分析等。
这些技术主要用于生物药物的结构分析和特征鉴定。
例如,流式细胞术可以用来对生物药物中的花粉卤素、细胞因子等进行快速筛选。
二、常见生物药物检测技术原理1. PCR技术原理PCR技术是一种在体外扩增DNA片段的方法,它通过不断重复DNA的特异性序列,将少量的DNA扩增到足够多的量。
PCR技术可用于生物药物中的DNA检测,如疫苗中的病毒加强剂、DNA疫苗的制备等。
PCR反应需要三种核苷酸,即dATP,dCTP,dGTP和dUTP。
PCR反应的三个步骤是:1)变性:将双链DNA在高温(94℃)下的变性为单链。
2)连接:退火温度下50-70℃左右的温度下引入特异性引物结合到DNA模板上,并用DNA聚合酶将被扩增DNA的两端连接。
药品生物测定技术课程标准
《药品生物测定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及代码:药品生物检定技术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课程类别:B类学分:4.5计划学时:72适用专业:应用化工技术(药品检测方向)1. 前言1.1课程定位《药品生物测定技术》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药品质量检测方向)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是教学内容是在《中国药典》及《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的基础上将药品生物检定中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系统的传授给学生,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药品生物检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相互沟通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1.2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课程教学上不但要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强调课程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贯彻以实践技能培训为主导、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72学时。
2 课程目标2.1总体目标通过对《药品生物测定技术》的学习,掌握药品生物测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2.2具体目标2.2.1知识目标2.2.1.1掌握无菌检查、药品的微生物检查、控制菌检查的原理和方法;2.2.1.2掌握抗生素效价的微生物测定的原理和方法;2.2.1.3掌握药品生物测定技术的基本操作要点和操作技能。
2.2.2能力目标2.2.2.1通过课堂学习,感受药品生物检测技术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药品检测方向)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2.2.2具备药品生物检测的能力2.2.2.3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信息收集整理、知识综合运用和交流表达能力。
2.2.3素质目标2.2.3.1具有药学岗位应有的个人职业道德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明确开展药学服务工作的责任要求,熟悉药学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和药学人员之间的道德准则;2.2.3.2具有高尚、灵活、开放的人文精神。
表现出热情、关心、爱护、尊重药学服务对象和认真、踏实、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
药品生物检定技术绪论.
一、药品生物检定的含义 二、药品生物检定方法
第一节 药品生物检定的基本概念
一、药品生物检定的含义
生物检定法(Bioassay)是利用生物体包 括整体动物、离体组织、器官、细胞和微生物等 评估药物生物活性(包括药效和毒性)的一种方 法。
量反应平行线测定法系指药物对生物体所引 起的反应(如血压、血糖的变化值)随着药物剂 量的增加而产生变化。量反应平行线测定法,要 求在一定剂量范围内,S和T的对数剂量x和反应 或反应的特定函数y呈直线关系,当S和T的活性 组分基本相同时,两直线平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生物检定可分为体内测定(in vivo) 、体外测 定(in bitro)。
4.神经介质、激素及其他微量生理活性物质的测 定
由于神经介质、激素及其他微量生理活性物质 具有微量、生理活性强的特点,生物检定方法往往 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专一性。
2019/7/31
17
第二节 药品生物检定的应用
(一)药品质量的控制 药品质量的特性包含有效性、安全性、稳
定性、均一性和方便性。其中前三项为关键的质 量特性,不具备这三种特性,便不能成为合格的 药品。生物检定在检查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药典规定的需要进行生物检定的药品包括: ◇ 激素类 ◇ 细菌类疫苗 ◇ 病毒类活疫苗 ◇ 免疫血清及毒素 ◇ 人免疫球蛋白及凝血因子 ◇ 细胞因子 ◇ 抗生素类 ◇ 其他类
(二)新药研究 (三)中药研究
要进行安全性检查,以保证用药安全。例如: 无菌检查 降压物质、升压物质检查 异常毒性或特性毒性检查 热原、细菌内毒素检查 过敏物质的过敏反应检查 微生物限度检查等
生物药物分析与检验
生物药物分析与检验生物药物分析与检验的特点:1.需要进行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2.需要检查生物活性3.需做安全性检查4.需做效价测定5.要用生化法确证结构终点测定法的条件:1.必须有专一地作用该被测物质的酶,并能得到它的制品;2.能够确定使这种酶反应接近进行完全的条件;3.反应中底物的减少、产物的增加、辅酶物质的改变等可以借助简便的方法进行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定性分析1.利用已知物质定性的方法①利用保留特性②利用不同柱比较2.色谱法与其他方法结合定性①利用化学反应定性②利用选择性检测器定性③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液相色谱-核磁共振联用技术生物检定的范围:1.药物的效价测定2.体内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测定3.中药质量的控制4.某些有害杂质的限度检查基因工程药物的特点:1.分泌量极低而生理、药理活性极高2.具有细胞和组织特异性3.多数细胞生长因子具有多功能性4.细胞因子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5.具有低免疫原性特殊杂质检查方法:物理化学区分方法一、物理法“1. 臭味及挥发性的差异2. 颜色上的差异3. 溶解行为上的差异二、化学分析法1. 酸碱反应2. 呈色或沉淀反应3. 产生气体4.氧化还原反应免疫电泳技术:将琼脂电泳与免疫扩散结合起来,即利用电场作用下带电蛋白质在琼脂凝胶中具有不同的迁移率,以及相同的蛋白质具有完整的抗原性的特点,用于分析抗原或抗体性质的一种技术。
电泳:带电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
终点测定法:先借助酶反应(单独的反应或几种酶构成的偶数酶反应)使被测物质定量地进行转变,然后在转化完成后,测定底物、产物或辅酶物质(第二底物)等的变化量生物检定:利用生物体(整体动物、离体组织/器官、细胞和微生物等)的作用以测定其效价或生物活性的一种方法。
质反应:当一定剂量的药物注入动物体内后,观察某一反应或反应的某一程度出现与否,只有质的变化。
量反应:药物对生物体所引起的反应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产生的量变可以测量者。
《生物药物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探讨
药物是一种特殊 的商品 ,它的特 殊性 就体现在不合格的 路, 把各个 不同的药物 , 在同一个项 目中建立起联系来 。
定的数值进行 比较 , 然后得 出“ 合格” 或“ 不合格” 的结论 。最
后 需 要有 检 验 人 和 复 核 人 的 签 名 。同 组 实验 同学 可 以 分别 担 教 师应 该 多 次强 调 “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 好 质 量要 从 负
生物 药 物 是利 用生 物 体 、 生物 组 织 或 其 成 分 , 综合 应 用 生 任 这 两个 角色 , 行使不同的职责。 方法进行』 J u 工、 制造 而成 的一 大 类 用 于 预 防 、 诊断 、 治疗 的制 责任的检 测人 员的工作 中来 。怎么体现负责任 ?我们就必须
在这些隐性 的教学环节 中, 让同学们不断树立尊重生命 , 3行之有效的学习方 法—— 比较法 《 生物药物检测技术》 这 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且应用性很
测技术》 这 门课程也是近三年来才开始 设置, 因此在 内容上要 爱岗敬业诚信, 遵守劳动纪律, 严守职业规范的职业道德观念。
针 对的生物药物。《 药物分析》 中的药物是按照 不同的化学结 强的课程 。它需要同学们 已经掌握了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分
二 部为 化 学 药 , 三 部 为 生物 制 品 。在 课 程 教 学 中 , 目前 关于 药 产 生 无 法 挽 回 的后 果 。
物 的分析检验设置最多 的课程是 《 药物 分析》 。《 生物药物 检 与《 药物分析》 相区别 。 《 药物 分析》 针对 的是化学药物 , 而《 生物药物检测技术》
品。生物药物 发展迅速、 应用广泛 , 与化 学药物 、 中药并称 为 依据大家撰写 的记录报告, 一旦检测合格, 药品将会进入流通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方法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方法生物制药技术是利用生物体或其产物制备药物的技术方法,它已经成为现代医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生物制药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常常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甚至完全失效,因此,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方法在生物制药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生物制药技术中常用的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方法。
一、微生物检测方法1. 基于培养的方法: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之一是培养方法,通过将样品分配到适当的培养基上,利用培养箱和培养基温度以及环境等条件,使微生物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繁殖,然后观察和计数微生物的生长状况。
此方法常用于菌落计数、营养物质需求和抑制试验等。
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近年来在微生物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新技术,它利用DNA或RNA等核酸分子进行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和鉴定。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实时荧光PCR、基因测序等,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速度的优势。
3. 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通过检测细胞中的荧光染料或特定抗体结合来实现细胞计数和检测的技术。
它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和计数微生物,同时可以对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进行分类和鉴定。
这种方法在生物制药中被广泛用于检测和筛选产品中的有害微生物。
二、微生物控制方法1. 管理与设计控制:首先,合理的管理和设计是微生物控制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通过良好的设计和管理,可以减少微生物的滋生和繁殖环境,从而降低微生物对生物制药过程的污染风险。
这包括对设备和物料的合理选择,以及对生产环境的严格控制与维护。
2. 分离与过滤控制:在生物制药过程中,为了避免微生物的传染和传播,常常采用分离与过滤控制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使用过滤器和隔离设备来阻止微生物的进入和传播,确保产品的纯度和质量。
3. 清洁和消毒控制:生物制药过程中的清洁和消毒控制对微生物的控制尤为重要。
通过定期对生产设备、工作环境以及原料的彻底清洁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杀灭和去除潜在的微生物污染源,保证生物制药产品的卫生安全。
生物药物检测技术
生物药物检测技术生物药物检测技术是指利用生物体(整体组织,离体组织微生物和细胞等)来测定药物的生物活性的一种方法。
它以药物的药理为基础,以生物统计为工具,运用特定的实验设计,在一定条件下比较供试品和相当的标准品或对照品所产生的特定反应,通过等反应剂量间比例的运算,从而测得供试品的效价。
本文主要介绍生物监测一些常用的方法。
一般杂质检查一、氯化物检查法氯化物检查法是利用氯化物在硝酸酸性溶液中与硝酸银试液作用,生成氯化银的白色浑浊液,与一定量标难氯化钠溶液在相同条件下生成的氯化银浑浊液比较,以判断供试品中的氯化物是否超过了限量。
除另有规定外,取各药品项下规定量的供试品,加水溶解使成25m1(溶液如显碱性,可滴加硝酸使成中性),再加稀硝酸10m1;溶液如不澄清,应滤过;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水使成约40ml,摇匀,即得供试溶液。
另取各药品项下规定量的标准氯化钠溶液,置50m1纳氏比色管中,加稀硝酸10m l,加水使成40m l,摇匀,即得对照溶液。
于供试溶液与对照溶液中,分别加入硝酸银试液1.0ml,用水稀释至50ml,摇匀,在暗处放置5m in,同置黑色背景上,从比色管上方向下观察,比较,即得。
以上检查方法中使用的标难氯化钠溶液每l ml相当于10μg的Cl。
在测定条件下,氯化物浓度以50ml中含50~80μg的Cl为宜,相当于标准氯化钠溶液5~8ml。
在此范围内氯化物所显浑浊梯度明显,便于比较。
二、硫酸盐检查法微量的硫酸盐杂质,也是一种信号杂质。
药物中微量的硫酸盐在稀盐酸酸性条件下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微粒显白色浑浊,与一定量标准硫酸钾溶液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的硫酸钡浑浊程度比较,判定供试品硫酸盐是否符合限量规定。
检查方法:取供试品,加水溶解成约40ml,置50ml纳氏比色管咖稀盐酸2ml,摇匀即得供试溶液;另取标准硫酸钾溶液,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水使成约40ml,加稀盐酸2ml,摇匀即得对照溶液;于供试溶液与对照溶液中分别加入25%氯化钡溶液5ml,用水稀释成50ml,摇匀,放置10分钟,比浊。
药品生物检定技术实验实训
药品生物检定技术实验实训通常涉及药品的生物学特性、纯度和活性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价。
这些实验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药品质量评价:了解药品的外观、溶解性、熔点、水分含量等基本物理化学指标的测试方法。
2. 药品成分分析:通过色谱、质谱等分析技术对药品中的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
3. 药品微生物检定:检测药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确保药品的微生物质量符合规定标准。
4. 药品稳定性研究:通过加速试验或自然条件下的长期观察,评估药品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
5. 药品活性评价:通过细胞实验、动物实验等方法,评价药品的生物学活性和毒性。
6. 药品毒理学评价:对药品的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致突变性、致癌性等进行评价。
在进行这些实验前,需要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安全操作规范以
及实验室废物处理等知识。
另外,还需要了解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和结果解读,以及相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药品的生物检定法
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够对药 品的生物活性进行检测等优点,是药 品质量控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物检定法的应用范围
抗生素类药物
用于检测抗生素类药物的效价 ,以确保药物质量和治疗效果
。
免疫调节剂
用于检测免疫调节剂的免疫活 性,以确保药物质量和安全性 。
激素类药物
用于检测激素类药物的含量和 活性,以确保药物质量和治疗 效果。
对于有毒、有害、易燃、易 爆的药品,应严格按照规定 进行储存和使用,并配备相 应的安全设施。
对于放射性药品,应遵循国 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采 取特殊的安全措施和防护要 求。
实验废弃物的处理与环保要求
实验废弃物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 法规和标准进行分类、储存和处
理。
对于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 废弃物,应采取特殊处理措施,
可靠性检验
对实验结果进行可靠性检验,判断结果的可 靠性。
误差处理方法
采取有效措施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 靠性。
可靠性分析
根据可靠性检验结果,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05
药品生物检定法的实验 注意事项与安全措施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前应充分了解药品的性质 和可能的危险性,遵循安全操
作规程。
细胞检定法
细胞检定法是一种利用细胞生长增殖特 性进行药物检测的方法,主要用于肿瘤
细胞、免疫细胞等特定细胞的检测。
细胞检定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药物对特 细胞检定法的优点是能够反映药物在细
定细胞生长增殖的抑制或促进作用,通 胞水平的作用效果,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过观察细胞的形态、数量、活性等指标, 缺点是操作复杂,需要特定的细胞培养
实验过程中应保持实验室整洁 ,避免药品交叉污染。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与数据解读技巧
生物制药技术中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与数据解读技巧生物制药技术作为当今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临床治疗和疾病监测等方面。
其中,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与数据解读技巧在生物制药技术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生物标志物的定义和分类、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以及数据解读技巧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生物标志物的定义和分类。
生物标志物是指能够反映机体生理状态或疾病进展的可测量物质,如蛋白质、核酸、代谢物等。
根据其来源和应用领域的不同,生物标志物可以分为诊断性标志物、预测性标志物和监测性标志物等多个类别。
诊断性标志物用于确定疾病的诊断结果;预测性标志物则用于对疾病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而监测性标志物则用于对治疗效果和疾病进展情况进行监测。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生物标志物检测的方法。
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标志物类型和检测要求可以选择适合的方法。
常用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包括免疫测定法、核酸检测法、质谱法和生物传感器等。
免疫测定法是一种常用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等,通过检测特定抗原和抗体的相互作用来判断标志物的存在与否。
核酸检测法主要用于检测基因表达水平和突变状态,包括PCR(聚合酶链反应)和基因芯片等。
质谱法则是通过分析标志物的质量和质量分布来确定其含量和种类。
生物传感器可以根据特定的标志物与传感器的相互作用来产生信号,进而进行检测。
在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时,数据解读技巧的合理应用非常重要。
首先,需要对测试结果进行正确的统计学分析。
通过合理选择统计方法,可以从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探索标志物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其次,需要对结果进行合理的阈值设定。
根据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和治疗目标,可以设定合适的阈值来诊断和预测疾病。
此外,还需要考虑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病史等,以提高数据解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除了以上的技术和方法,生物制药技术中的生物标志物检测还需要关注质量控制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药物检测技术生物药物检测技术是指利用生物体(整体组织,离体组织微生物和细胞等)来测定药物的生物活性的一种方法。
它以药物的药理为基础,以生物统计为工具,运用特定的实验设计,在一定条件下比较供试品和相当的标准品或对照品所产生的特定反应,通过等反应剂量间比例的运算,从而测得供试品的效价。
本文主要介绍生物监测一些常用的方法。
一般杂质检查一、氯化物检查法氯化物检查法是利用氯化物在硝酸酸性溶液中与硝酸银试液作用,生成氯化银的白色浑浊液,与一定量标难氯化钠溶液在相同条件下生成的氯化银浑浊液比较,以判断供试品中的氯化物是否超过了限量。
除另有规定外,取各药品项下规定量的供试品,加水溶解使成25m1(溶液如显碱性,可滴加硝酸使成中性),再加稀硝酸10m1;溶液如不澄清,应滤过;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水使成约40ml,摇匀,即得供试溶液。
另取各药品项下规定量的标准氯化钠溶液,置50m1纳氏比色管中,加稀硝酸10ml,加水使成40ml,摇匀,即得对照溶液。
于供试溶液与对照溶液中,分别加入硝酸银试液1.0ml,用水稀释至50ml,摇匀,在暗处放置5min,同置黑色背景上,从比色管上方向下观察,比较,即得。
以上检查方法中使用的标难氯化钠溶液每lml相当于10μg的Cl。
在测定条件下,氯化物浓度以50ml中含50~80μg的Cl为宜,相当于标准氯化钠溶液5~8ml。
在此范围内氯化物所显浑浊梯度明显,便于比较。
二、硫酸盐检查法微量的硫酸盐杂质,也是一种信号杂质。
药物中微量的硫酸盐在稀盐酸酸性条件下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微粒显白色浑浊,与一定量标准硫酸钾溶液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的硫酸钡浑浊程度比较,判定供试品硫酸盐是否符合限量规定。
检查方法:取供试品,加水溶解成约40ml,置50ml纳氏比色管咖稀盐酸2ml,摇匀即得供试溶液;另取标准硫酸钾溶液,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水使成约40ml,加稀盐酸2ml,摇匀即得对照溶液;于供试溶液与对照溶液中分别加入25%氯化钡溶液5ml,用水稀释成50ml,摇匀,放置10分钟,比浊。
每1ml标准硫酸钾溶液相当于100μg的SO4。
盐酸可防止碳酸钡或磷酸钡等沉淀生成,影响比浊。
但酸度过大可使硫酸钡溶解,降低检查灵敏度。
50ml供试中含2ml稀盐酸为宜。
三、铁盐检查法原理为铁盐在盐酸酸性溶液中与硫氰酸铵生成红包可溶性硫氰酸铁配位离子,与一定量标准铁溶液用同法处理后所显的颜色进行比较。
取各药品项下规定量的供试品,加水溶解,使成25ml,移至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稀盐酸4m1与过硫酸铵50mg,加水稀释成35ml后,加30%硫氰酸铵溶液3ml,再加水适量使成50ml,与标准铁溶液一定量按相同方法制成的对照溶液比较,来判断样品中铁盐的量是否超过限量。
四、重金属检查法重金属系指在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代钠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
生产中遇到铅的机会较多,且铅又易在体内积蓄中毒,所以检查时以铅为代表。
重金属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一般采用以下四种方法:1、Pb2++H2S→PbS↓+2H+(硫代乙酰胺法):适用于溶于水、稀酸和乙醇的药物,为最常用的方法。
原理:硫代乙酰胺在弱酸性条件下水解,产生硫化氢,与重金属离子生成黄色到棕黑色的硫化物混悬液,与一定量标准铅溶液经同法处理后所呈颜色比较。
适宜比色的范围为10~20μgPb/35ml,pH值对呈色影响较大。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有机破坏后检查法):适用于含芳环、杂环以及不溶于水、稀酸及乙醇的有机药物。
重金属可与芳环、杂环形成较牢固的价健,可先炽灼破坏,使重金属游离,再按第一法检查。
采用硫酸为有机破坏剂,温度在500~600℃使完全灰化。
所得残渣加硝酸进一步破坏,蒸干。
加盐酸转化为易溶于水的氯化物,与对照试验比较。
3、(硫化钠法):适用于溶于碱而不溶于稀酸或在稀酸中即生成沉淀的药物。
以硫化钠为显色剂,Pb2+与S2-作用生成PbS微粒混悬液,与一定量标准铅溶液经同法处理后所呈颜色比较。
硫化钠对玻璃有一定腐蚀性,应临用新制。
4、微孔滤膜法:适用于含2~5μg重金属杂质及有色供试液的检查。
重金属限量低时,用纳氏比色管难以观察,用微孔滤膜滤过,重金属硫化物沉集于滤膜形成色斑,与标准铅斑比较,可提高检查灵敏度五、砷盐检查法砷盐是有毒的物质,多由药物生产过程所使用的无机试剂引入。
砷盐和重金属一样,在多种药物中要求检查。
中国药典采用古蔡法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简称Ag-DDC法)法检查药物中微量的砷盐。
六、酸碱度检查法检查药物中的酸碱性杂质。
纯净原料药水溶液的pH值应是较为恒定的,但在工艺中经酸或碱处理的药物,如果控制不当,就会在产品中引入酸碱性杂质。
酸碱性杂质的存在,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或稳定性,因此,对在工艺中使用过酸或碱处理的药物,或对酸碱不稳定的药物,如酪类、酰胺类等,一股需进行酸碱度的检查。
酸碱度检查所用的水应是新沸并放冷至室温的水。
酸碱度检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酸碱滴定法酸碱滴定法是在一定指示剂的条件下,用酸或碱的滴定液(如盐酸滴定液或氢氧化钠滴定液)滴定样品中的碱性或酸性杂质,用消耗滴定液的体积来控制酸碱性杂质量。
如氯化钠酸碱度检查的方法为:取本品0.50g,加水50ml溶解后,加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pH6.0~7.6,黄色~蓝色)2滴,如显黄色,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02mol/L)0.10ml,应变为蓝色;如显蓝色或绿色,加盐酸滴定液(0.02mol/L)0.20ml,应变为黄色。
(2)pH值法pH值法是通过测定一定浓度供试品溶液的pH值来控制药物中酸碱性杂质量的方法。
常用于制备注射剂原料药中酸碱性杂质的控制。
如青霉素钠酸碱度的检查方法为:取本品,加水制成每1ml中含30mg的溶液,依法测定,pH值应为5.0~7.0。
(3)指示剂法指示刑法是利用酸碱指示剂在不同pH条件下颜色的改变来检查酸碱性杂质的方法。
如蒸馏水的酸碱度检查方法为:取供试品10ml,加甲基红指示液2滴,不得显红色(pH值在4.4以上):另取10ml,加溴麝香草酚蓝指示液5滴,不得显蓝色(pH 值在7.6以下)。
七、溶液颜色检查法控制药品有色杂质限量的方法,是对通常利用紫外检测器进行有关物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的有效补充。
有效杂质的来源一是由生产工艺中引入,二十在贮存过程中由于药品不稳定降解产生。
一般有三种检测方法:目视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色差计法。
目视法:即将供试品溶液与各色调标准比色液进行比较,以判断结果。
紫外可见光光分度法 需要使用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色差计法:本法是通过色差计直接测定药品溶液的透射三刺激值,求其颜色进行定量表述和分析的方法。
当供试品溶液的颜色处于合格边缘,目视法难以准确判断时,以及供试品与标准比色液色调不一致时,更可显示本法的优越性。
判定方法是直接将标准比色液和供试品溶液的三刺激值(或色品坐标值)进行比较,或通过标准比色液和供试品溶液分别与水的色差值进行比较。
八、 易炭化物检查法易炭化物系指药品中夹杂的遇硫酸易炭化或易氧化而呈色的有机杂质。
于比色管中将一定量供试品分次缓缓加入5ml 硫酸中,振摇溶解后,静置15分钟,溶液呈现的颜色与规定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深。
九、 炽灼残渣检查法检查不含金属的有机药物或挥发性无机药物中混入非挥发性的无机杂质(金属氧化物或无机盐类),炽灼残渣是经炽灼至完全灰化所残留的物质。
十、 干燥失重检查法残渣(恒重)蒸气除尽至放冷至全部黑色、无烟雾,炽灼至恒重的坩埚样品℃高温灼烧~湿润,直火加热~直火缓缓加热−−−−−−→−−−−−−−−−−→−−−−−→−+8007004215.0SO H SO H 42ml取供试品,混合均匀(如为较大的结晶,应先迅速捣碎使成2mm以下的小粒)。
分取约1g或各药品项下所规定的重量,置与供试品同样条件下干燥至恒重的扁形称瓶中,精密称定,除另有规定外,照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条件干燥至恒重。
从减失的重量和取样量计算供试品的干燥失重。
十一、水分测定法共有4种方法,分别为烘干法、甲苯法、减压干燥法和气相色谱法。
烘干法:测定供试品在规定的条件下经干燥后所减失水分的重量,主要指水分,也包括其他挥发性物质。
根据减失的重量和取样量计算供试品的含水量C%。
本法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的品种。
甲苯法:测定供试品在甲苯加热回流条件下,被蒸馆出的水量,根据水量和取样量计算供试品的含水量。
本法适用于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品。
减压干燥法:测定供试品在规定的压力条件下干燥后所减失水分的重量,根据减失的重量和取样量计算供试品的含水量。
本法适用于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贵重药品。
气相色谱法:以纯化水为对照,无水乙醇为溶剂,适用热导检测器,测定贵重药材及其制剂中的含水量。
十二、可见异物检查法可见异物是指存在于注射剂、滴眼剂中,在规定条件下目视可以观测到的不溶性物质,其粒径或长度通常大于50μm。
可见异物检查法有灯检法和光散射法。
一般常用灯检法,也可采用光散射法。
特殊杂质检查法一、宿主细胞(或菌体)蛋白残留量的检查法二、外源性脱氧核糖核酸残留量的检查法三、鼠免疫球蛋白G残留量的检查法四、产品相关杂质的检查法五、残余抗生素的检查法总体来说,由于药物品种不同,所含的特殊杂质不同(与不同药物的生产、贮存有关)。
检查方法也不同,一般按药物和杂质在物理、化学性质上的差异,采用物理、化学方法检查。
1.利用药物和杂质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臭味和挥发性的差异、颜色差异、溶解行为差异、旋光性差异、对光吸收差形色谱差异等。
1)溶解行为的差异:如葡萄糖中检查糊精,葡萄糖在乙醇中加热溶解,糊精则不溶,规定应澄明。
2)对光吸收的差异:利用药物与杂质对V is,,UV,IR,原子吸收光谱的不同,进行检查。
优点是灵敏度高,适用于微量物质的检查。
3)吸附或分配性质的差异(色谱差异)(1)TLC:根据药物与杂质对吸附剂的吸附或展开剂的解析能力不同,加以分离和检查(2) HPLC法:利用HPLC法检查药物中的杂质。
2,利用药物和杂质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1.酸碱性的差异:若有杂质,可用如下方法检查:①规定消耗滴定液的体积;②pH值测定法;③指示剂法。
2.氧化还原性质的差异:利用药物与杂质氧化还原电位的差异进行检查,如氯化物中碘化物或溴化物的检查。
3.杂质与一定的试剂反应产生沉淀:如生物碱中其他生物碱的检查,多采用此法。
4.杂质与一定的试剂反应产生颜色:利用药物中的杂质与某些试剂发生氧化、络合、偶合等显色反应,进行药物中杂质的鉴别。
5.杂质与一定的试剂反应产生气体:利用此法可检查药物中的砷、硫、碳酸盐、氨盐、氰化物等。
例如氰化物的检查中国药典采用:①改进普鲁士蓝法;②气体扩散-三硝基苯酚锂法。
6.药物经有机破坏后检查杂质:①硒的检查;②氟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