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和分解实验完整版(20210105112653)

合集下载

大学物理中的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

大学物理中的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

大学物理中的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在物理学中,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是一项基础性实验,它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及其运用。

本文将介绍大学物理中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一、实验原理力的合成是指将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力的合成可以用向量图形法和向量分析法进行计算。

向量图形法是通过将力的大小用力的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然后将两个力的箭头按顺序放在同一起点,以最后一个力的箭头为末端,连接起点与末端即可得到合力的箭头,合力的大小为各个力的箭头的矢量和。

向量分析法则是通过将力的大小与方向用坐标系表示,然后将各个力的坐标分量相加即可得到合力的坐标分量,进而求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按照特定方向分解成多个力的过程,力的分解可以将力分解为平行于某一方向的力和垂直于该方向的力。

分解一个力的关键是确定力的分解方向,常用的分解方向有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

分解一个力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时,可以使用几何分解法或三角函数法进行计算。

几何分解法是通过在力的作用线上选取适当的位置,作三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将力的引起作用的点连接起来,并在各线上标出合适的长度,这些长度所决定的力互相垂直,并与原来的力的合成等效。

三角函数法则是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计算力的分量,其中正弦函数用于计算垂直分力,余弦函数用于计算水平分力。

二、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环境和实验装置。

2. 放置一个水平摩擦小的滑板,将两个力计放在滑板上,确保力计测量方向与滑板平行。

3. 保持一个力计固定不动,另一个力计按照一定的角度和大小施加力。

4. 测量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5. 重复实验多次,得到不同的数据。

6.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实验结果分析1. 合成力的实验结果分析:根据测得的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利用向量图形法或向量分析法计算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误差的来源和大小。

力的合成和分解实验完整版

力的合成和分解实验完整版

力的合成和分解实验实验目的: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原理: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共点作用效果都是把橡皮筋拉伸到某点;所以F为F1和F2的合力..做出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做出F1和F2的合力Fˊ的图示;比较Fˊ和F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实验仪器:方木板、橡皮筋、细绳套、工字钉..剪刀、弹簧测力计2只、铅笔、刻度尺、量角器、白纸、注意同一实验中的两只弹簧测力计的选取方法是:弹簧测力计应与板面平行..将两只弹簧测力计钩好后对拉;若两只弹簧测力计在拉的过程中读数相同;则可以;若不同;应更换弹簧测力计;直到相同为止;实验内容:(1)白纸用图钉固定在方木板上;橡皮筋一端用图钉固定在白纸上;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套..2用两只测力计沿不同方向拉细绳套;记下橡皮筋伸长到的位置O;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测力计量程及橡皮筋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两只测力计的方向及读数F1、F2;做出两个力的图示;以两个力为临边做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即为理论上的合力Fˊ;量出它的大小..画力的图示时;应选定恰当的标度;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减少确定弹簧方向时的偶然误差;但也不要太大而画出纸外;要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图.. (3)只用一只测力计钩住细绳套;将橡皮筋拉到O;记下测力计方向及读数F;做出它的图示..4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筋拉长后的节点O位置一定要相同..(3)比较Fˊ与F的大小与方向..(4)改变两个力F1、F2的大小和夹角;重复实验两次..实验结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证明了平行四边形定则成立..注意事项:..231.我们这次做的实验是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有:方木板、白纸、橡皮筋、细绳套2根、弹簧测力计2只、刻度尺、铅笔、工字钉若干个..2.接下来我们对弹簧测力计进行选取..将两只已调零的弹簧测力计钩好后对拉;若两只弹簧测力计在拉的过程中读数相同;则符合要求;若不同;则改换其他弹簧测力计;直到相同为止..3将橡皮筋的一端拴上两根细绳套..4做完上述准备工作后;便开始实验操作..我们将白纸用图钉固定在方木板上;将橡皮筋一端套在工字钉..4.用两只弹簧测力计沿不同方向拉细绳套;5.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测力计量程及橡皮筋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并注意细绳与板面平行..6.记下橡皮筋拉长后的结点的位置O;并在两条细线距离结点较远处的位置进行标记;减小误差;7.以点O与两个标记点的连线来确定F1、F2的方向;并读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作为F1、F2的大小..选定恰当的标度做出两个力的图示;可以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减少确定弹簧方向时的偶然误差;但也不要太大而画出纸外..然后以这两个力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即为理论上的合力Fˊ;测量出它的大小..5.接下来用一只测力计钩住细绳套;将橡皮筋的结点拉到位置O;同样的;记下测力计方向及读数F;并做出它的图示..6.然后比较Fˊ与F的大小与方向..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我们通过改变F1、F2的大小和夹角;多次重复实验..7.最后可得出结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平行四边形定则成立..。

力的合成与分解ppt课件

力的合成与分解ppt课件
A.两个分力F1、F2间夹角要尽量大些 B.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要尽量大些 C.拉橡皮条的细绳要稍长一些 D.实验前,先把所用的两个弹簧测力计的钩子相互
钩住,平放在桌子上,向相反方向拉动,检查读 数是否相同
答案:B、C、D.
4.力的合成法则 (1)遵循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2)方法:两个力合
答案:B、D.
(2)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有如下议论,其中对减小实验 误差有益的是_____(填字母代号)
A.两细绳必须等长 B.弹簧测力计、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 C.用两弹簧测力计同时拉细绳时两弹簧测力计示数
之差应尽可能大 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
点要远些
答案: B、D
例2.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采取下列哪 些措施可减小实验误差( )
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
同的分力。
F1”
F1'
F合
F1
F2
例1: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其重力产生
两个效果:
1.F1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 沿斜面下滑
2.F2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 垂直压紧斜面
F1 mg sin
F2 mg cos
例2.如图,把光滑斜面上物体的重力mg分解为F1、 F2两个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2.合力与分力间的大小关系 当两分力F1、F2大小一定时: (1)两力同向时合力最大:F=F1+F2,方向与 两力同向;(共线) (2)两力方向相反时,合力最小:F=|F1-F2|, 方向与两力中较大的力同向;(共线)
(3)两力成某一角度θ时,如图,三角形AOC
的每一条边对应一个力,由几何知识可知:
F 2F1 cos30
3F1

《力的合成与分解》课件

《力的合成与分解》课件
4. 如何处理记录下来的信息?
如何验证猜想?
以两个分力为邻边, 借助三角板通过规范的 几何作图,作出一个标 准的平行四边形,并找 到它的对角线,与合力 的测量值进行比较
三、力的合成
4. 如何处理记录下来的信息?
初步验证猜想正确
三、力的合成
4. 如何处理记录下来的信息?
三、力的合成
4. 如何处理记录下来的信息?
小华:测量前,先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单位以及 分度值,并且在读数时,眼睛要正视刻度盘。 小佳:实验中施加的力应适当大一些,可减小实验的 相对误差。
沿拉线方向作标记点确定力的方向时,该点与O点之间的
距离不要太近,防止确定力的方向时出现较大偏差
三、力的合成
分力
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
等效替代
合力
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
课后思考
想一想: 你能设计其他的实
验方案探究合力与分力 的关系吗?
三、力的合成
我认为…
两个力合成
多个力的合成
课堂小结
力的合成(平行四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定则)
分力
思想:等效替代
合力
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合成与分解》
一、合力与分力
定义:假设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跟某几个力 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作那几个力的合 力。假设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跟某个力单独作用 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作那个力的分力。
分力
等效替代
合力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
1. 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2. 力的分解: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
力的合成
分力
等效替代
合力
力的分解
三、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验证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验证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验证引言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力的合成与分解是力学中的基本概念。

力的合成指的是把多个力合并为一个力,而力的分解则是把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实验来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合成和分解力的实验,验证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

实验材料1. 弹簧测力计2. 钢球3. 直尺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水平面上,并确保其刻度清晰可读。

b. 在弹簧测力计的下方放置一个平滑的水平台,以便测力计能够滑动自由。

2. 实验一:力的合成a. 将直尺放置在水平面上,并将其一端固定在横向位置。

b. 在直尺上标出两个固定点A和B,分别距离固定端10厘米和20厘米的位置。

c. 将钢球放置在A点的位置,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球对直尺的作用力F1。

d. 将钢球移动到B点的位置,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球对直尺的作用力F2。

e. 记录下F1和F2的数值。

3. 实验二:力的分解a. 将直尺仍然放置在水平面上,并将其一端固定在横向位置。

b. 在直尺上的固定点A处放置一个钢球,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球对直尺的作用力F1。

c. 将弹簧测力计移动到直尺的中间位置,然后从直尺的中间位置向B点方向用力拉动。

d. 在弹簧测力计达到平衡时,测量弹簧测力计显示的力F2。

e. 记录下F1和F2的数值。

实验结果实验一的结果显示,在A点和B点处施加的力分别为F1和F2。

实验结果表明,F1+F2的结果与通过实验一得到的合成力的结果大小相等。

实验二的结果显示,力F1被分解为F2和F3两个力。

实验结果表明,力F1的分解结果与通过实验二得到的分解力的结果大小相等。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验证了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在实验一中,我们验证了合成力的大小与合并前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

在实验二中,我们验证了分解力的大小与分解后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

这些实验证明了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在物理学中的适用性,它们为我们理解和研究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提供了基础。

力的合成与分解课件

力的合成与分解课件
实验注意点
1、弹簧秤要校零,读数时正视刻度; 2、应使拉力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橡皮条、弹簧 秤和细绳套要与纸面平行; 3、合力、分力的标度要相同,作图要准确。
实验研究
两个力的夹角为任意角时


G 乙
G 丙

F1

F2
E O F

F1




F2

三、平行四边 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 小和方向。
2、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 利用所给器材,完成实验探究
器材: 橡皮条、图钉、木板、弹簧秤、细绳套等。
1.研究对象是谁?如何得到分力F1、F2与合力F? 如何保证F与F1、F2 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F2 F1
F
F1
F2
F
2、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
2.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如何准确直观 的描述力的大小和方向?
120 N,试用计算法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F
解:计算法由几何知识得
F2
F F12 F22
902 1202 N 150 N
q
设F与F1夹角为α
F1
tan
F2 F1
120 90
1.33
,
53
F 4、两个分力大小不变,合力随分力夹角的变化 F
F2
FF 2
F
F
F1F2 F
q
F1
F2
F
.
q
F1
公式法
1、θ=90°时, F
F2
2、 F1=F2时 θ/2 F1
q
F1
FF与F1夹角F1t2anF22F2
F1
3、当θ=1200时,

物理实验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

物理实验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

物理实验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物理学中,力是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进而导致物体产生加速度或变形。

力的合成与分解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力的性质及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系列物理实验,旨在探究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及应用。

第一部分:力的合成实验一:平行力的合成在平行力的合成实验中,我们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来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实验器材:1. 平滑水平桌面;2. 弹簧测力计;3. 平行力的拉力机构。

操作步骤:1.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桌面上;2. 将两个平行力的拉力机构固定在弹簧测力计两侧;3. 调整拉力机构,使两个平行力的方向一致;4. 测量拉力机构施加的力,并记录结果;5. 切换拉力机构施加的力方向,再次测量并记录。

实验结果及结论: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可以得到平行力合成的结果。

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我们可以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实验结果表明,合力的大小与两个单力的大小之和相等,方向与两个单力的方向相同。

实验二:非平行力合成在非平行力的合成实验中,我们利用三角法则来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实验器材:1. 平滑水平桌面;2. 弹簧测力计;3. 非平行力的拉力机构。

操作步骤:1.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桌面上;2. 将非平行力的拉力机构固定在弹簧测力计两侧;3. 调整拉力机构,使两个非平行力的方向形成一个尖角;4. 测量拉力机构施加的力,并记录结果;5. 切换拉力机构施加的力方向,再次测量并记录。

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可以利用三角法则确定非平行力的合力大小和方向。

根据三角法则,我们可以将两个非平行单力作为两条边,以这两条边为邻边构造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测量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长度和方向,可以获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第二部分:力的分解实验三:力的平行分解在力的平行分解实验中,我们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平行力,以研究力的分解原理。

实验器材:1. 平滑水平桌面;2. 弹簧测力计;3. 力的平行分解装置。

物理教案: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 (2)

物理教案: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 (2)

物理教案: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1. 合力的概念2. 力的合成3. 力的分解三、实验器材与药品四、实验步骤及操作要点1. 实验准备工作2. 实验步骤及操作指导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六、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七、实验结论及思考题一、实验目的本次物理教案中,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知识。

通过合成和分解力的实际操作,加深对这些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提高运用力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1. 合力的概念合力是指多个力共同对物体产生的一个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受到的作用。

当多个力同时施加在一个物体上时,它们会产生一个等效于这些力之和的合力。

可以使用向量法或图示法来求解合力。

2. 力的合成如果两个或多个力以不同方向施加在一个物体上,并位于同一平面内,那么它们可以通过矢量相加得出一个等效于这些因素之和的合力。

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些力的矢量的代数和,方向由这些矢量连线起点指向连线终点确定。

3. 力的分解当一个力施加在一个物体上时,它可以被分解为两个或多个部分,使得每个部分与原始力对物体产生相同效果。

这种将一个力拆解为多个部分的过程称为力的分解。

三、实验器材与药品1. 弹簧测压计2. 导轨3. 滑块4. 砝码组5. 字纸及夹子6. 记录表格四、实验步骤及操作要点1. 实验准备工作a) 将弹簧测压计固定在滑块上,并将其附加到导轨上。

b) 标出导轨上均匀间隔的位置,以便测量所需数据。

c) 安装好滑块,并保证其能够在导轨上自由运动。

2. 实验步骤及操作指导a) 将砝码组依次加在滑块上,并记录每增加一个砝码时弹簧测压计指示值。

b) 按计划调整滑块运动的角度,并记录对应的力合成值。

c) 重复上述步骤,在实验过程中要记录准确的数据。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根据实验步骤操作并记录各个砝码对应的弹簧测压计指示值,以及在不同角度下得到的力合成值。

将这些数据整理成表格,并作适当的图像表示。

六、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 分析数据a)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每个砝码对应的力大小。

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

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
精品PPT
[解析] (1)根据题意可知A传感器中的力均为正值,故A传感器 对应的是表中力F1,平衡时有mg=F1sin θ,当θ=30°时,F1 =1.001 N,可求得m=0.05 kg.(2)在挂钩码之前,对传感器进行 调零,目的是消除横杆自身重力(zhònglì)对结果产生的影响, 故C正确. [答案] (1)F1 0.05 (2)C
精品PPT
[解析] (1)用平滑的曲线将各点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2)弹簧的原长 L0 即为弹力为零时弹簧的长度,由图象可知,L0 =5×10-2 m=5 cm. 劲度系数为图象直线部分的斜率,k=20 N/m.
3.改变所挂钩码的质量,测出对应的弹簧长度,记录 m2、m3、 m4、m5 和相应的弹簧长度 l2、l3、l4、l5,并得出每次弹簧的伸长 量 x1、x2、x3、x4、x5.
精品PPT
钩码个数 长度 伸长量x
0
l0=
1
l1= x1=l1-l0
2
l2= x2=l2-l0
3
l3= x3=l3-l0


精品PPT
解析:(1)根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操作规程可知,有重要 遗漏的步骤的序号是C、E. (2)C中未记下两细绳套的方向.E中未说明是否把橡皮条的结点 拉到了同一位置O. 答案:(1)C E (2)在C中未记下两细绳套的方向 E中未说明是 否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了同一位置O [规范思维(sīwéi)] 注意到拉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在本实验的 操作中,一定要记录力的这两个要素.

钩码 质量m
m1= m2= m3=

弹力F
F1= F2= F3= :
精品PPT
五、注意事项 1.每次增减钩码测量有关长度时,均需保证弹簧及钩码不上下 振动而处于静止状态,否则,弹簧弹力将可能与钩码重力不相等. 2.弹簧下端增加钩码时,注意不要超过弹簧的限度. 3.测量有关长度时,应区别弹簧原长 l0、实际总长 l 及伸长量 x 三者之间的不同,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 4.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时,两轴上单位长度所代表的量值要适 当,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 5.描线的原则是,尽量使各点落在描出的线上,少数点分布于 线两侧,描出的线不应是折线,而应是平滑的曲线. 6.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及弹簧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

37_力的合成和分解-完整版课件

37_力的合成和分解-完整版课件
除了力和位移以外,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在我们学过的物 理量中,质量、路程、功、电流等都是标量。
27
课堂练习
1、有两个力,一个是10N,一个是2N,这两个力的合力的最大值 是——12—最小值是—8——它们的合力范围8≤—F—≤—12—————。 2、已知两个相互垂直的力的合力为50N,其中一个力的大小为 40N,则另一个力的大小为( )C A 10N B 20N C 30N D 40N
37
,。用刻度尺测量后得知,表示合力 F的对角线长为544 cm, 则F=544 cm×10 N/cm= 用量角器测得合力F与力F1的夹角为54°。 ,方向与力F1的夹角为54°。
23
典型例题
解法2:计算法
F F2
O
F1
,方向与力F1的夹角为54°。
典型例题
【例题2】如右图所示,光滑斜面上的物体的重力分解为F1、F2 两个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D A.F1是斜面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下滑的力,F2是物体对斜面的 压力; B.物体受到重力mg、N、F1、F2四个力的作用; C.物体只受到重力mg和斜面支持力N的作用; D.N、F1、F2三个力的作用效果与mg、N 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新知讲解
五、矢量和标量
1、力的合成,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来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位移合成时也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一个人从A走到B,发生的位移 是AB,又从B走到C,发生的位移是 B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这个人的
C B
位移是AC,AC是合位移。 A
26
新知讲解
3、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叫作矢量。 4、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相加时遵从算术法则的物理量叫作标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合成和"解实验完
基版
/ 了
a
rz ■"
力的合成和分解实验实验目的: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原理: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共点作用效果都是把橡皮筋拉伸到某点,所以F为F1和F2的合力。

做出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做出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和F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实验仪器:方木板、橡皮筋、细绳套、工字钉。

剪刀、弹赞测力计)2只、铅笔、刻度尺、量角器、白纸、
注意)同一实验中的两只弹赞测力计的选取方法是:弹赞测力计应与板面平行。

将两只弹赞测力计钩好后对拉,若两只弹赞测力计在拉的过程中读数相同,则可以,若不同,应更换弹赞测力计,直到相同为止;
实验内容:
(1)白纸用图钉固定在方木板上;橡皮筋一端用图钉固定在白纸上,另一端拴上两
根细绳套。

(2)用两只测力计沿不同方向拉细绳套,记下橡皮筋伸长到的位置0,
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赞测力计量程及橡皮筋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

两只测力计的方向及读数Fl、F2,做出两个力的图示,以两个力为临边做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即为理论上的合力F',量出它的大小。

)画力的图示时,应选定恰当的标度,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减少确定弹赞方向时的偶然误差,但也不要太大而画出纸外;要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儿何作图法作图。

(3)只用一只测力计钩住细绳套,将橡皮筋拉到0,记下测力计方向及读数F,做出它的图示。

4)在同一次实验中,橡皮筋拉长后的节点0位置一定要相同。

⑶比较F"与F的大小与方向。

(4)改变两个力Fl、F2的大小和夹角,重复实验两次。

实验结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证明了平行四边形定则成立。

注意事项:
O
⑵(3(
1•我们这次做的实验是力的合成与分解。

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有:方木板、白纸、橡皮筋、细绳套2根、弹赞测力计2只、刻度尺、铅笔、工字钉若干个。

2.接下來我们对弹赞测力计进行选取。

将两只已调零的弹赞测力计钩好后对拉,若两只弹赞测力计在拉的过程中读数相同,则符合要求,若不同,则改换其他弹赞测力计,直到相同为止。

3将橡皮筋的一端拴上两根细绳套。

4做完上述准备工作后,便开始实验操作。

我们将白纸用图钉固定在方木板
上,将橡皮筋一端套在工字钉。

4.用两只弹赞测力计沿不同方向拉细绳套,
5.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赞测力计量程及橡皮筋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应使拉力尽量大一些,以减小误差,并注意细绳与板面平行。

6.记下橡皮筋拉长后的结点的位置0,并在两条细线距离结点较远处的位置进行标记,减小误差,
7.以点0与两个标记点的连线来确定Fl、F2的方向,并读出两个弹赞测力计的
示数,作为Fl、F2的大小。

选定恰当的标度做出两个力的图示,可以尽量使图画得大一些,减少确定弹赞方向时的偶然误差,但也不要太大而画出纸外。

然后以这两个力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即为理论上的合力F",测量出它的大小
5.接下来用一只测力计钩住细绳套,将橡皮筋的结点拉到位置0,同样的,记下测力计方向及读数F,并做岀它的图示。

6.然后比较F"与F的大小与方向。

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我们通过改变
Fl、F2的大小和夹角,多次重复实验。

7.最后可得出结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平行四边形定则成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