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对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配合输液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输液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者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6.67%和90.0%,对照组分别为43.33%和8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眩晕具有较好的疗效。

标签: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眩晕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内庭动脉闭塞、脑梗死等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心脑血管病患者,也可见颈椎病、梅尼埃综合征、神经衰弱等病。涉及神经内科、骨科、耳鼻喉科等多学科,临床治疗比较棘手,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眩晕多因天冷,气温下降,血管急剧收缩致血压升高,或因情绪激动,血管痉挛致脑供血不足,易诱发脑卒中,应予重视。临床上现代医学予降压、改善脑供血、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理化指标可恢复正常,但患者自觉症状的改善常不明显,而配合中医药治疗,患者的症状常可得到迅速的改善并得以保持。本人以西医治疗配合中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眩晕取得满意疗效,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选经确诊病例(经检查均排除脑部肿瘤、小脑梗死、脑干梗死病例)共60例,所选病例为2013.06~2014.06我科住院患者,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46~76岁;病程2 d~11 a。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45岁~78岁;病程2 d~11 a。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1]。症见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可伴有恶心呕吐、头昏,汗出、耳鸣耳聋、眼球震颤、面色苍白等。起病一般较缓慢,渐渐加重,常反复发作,按中医辨证分为肾精不足、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浊中阻、瘀血阻窍5型。西医诊断为内耳性眩晕、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均列为观察治疗对象。

1.3 方法对照组:长春西汀针30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灯盏花素针50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10d为1疗程。治疗组:配合中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半夏12g 白术15g 天麻10g 陈皮15g 茯苓15g 钩藤15 g、石决明30 g(先煎)、川芎10 g、泽泻15 g、石菖蒲20 g、栀子6g、黄芩6g、炙甘草6g加减:气血亏虚加黄芪30g、党参10g、当归15g;肾精不足加枸杞子15g、五味子10g、山萸肉30g;痰湿加胆星10g、竹茹10g;血瘀加丹参10g、牛膝10g、赤芍10g;呕恶加竹茹10g、

苏梗10g、代赭石20g;高血压加葛根10g;夜寐不安加酸枣仁20g、远志15g、麦冬12g等。1剂/d,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连服7 d为1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1]。治愈:眩晕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随访6个月无复发;好转:眩晕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偶有头晕或漂浮感;有效:眩晕较前好转,仍有间断眩晕,恶心;无效:眩晕症状无改善。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3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多与肝、脾、肾脏功能失调及风、火、痰、湿、虚、瘀有关。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以肝肾不足或气血亏虚为主,标实以肝风、痰、火、湿浊、血瘀为主。《素问至真要大论》[2]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是肝风内动所致;《素问玄机原病式》[2]”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则为旋转”,指出眩晕是风火为患;《丹溪心法·头脑》有”无痰不作眩”,指出眩晕是因湿痰阻遏气机而成;《灵枢·灵气》[2]认为”上虚则眩”。”无虚不作眩”,指出眩晕因虚可致。眩晕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空;膏粱厚味,化湿生痰,痰浊上蒙清阳或痰火上逆,扰动清窍;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脑髓失养等。根据具体病情,常予补益肝肾、养血活血、滋阴潜阳、健脾补血、化湿通络、清肝泻火等法治疗。半夏白术天麻汤和天麻钩藤饮均为治疗眩晕明方,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镇逆定眩;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川芎为血中气药,行气活血化瘀;白术、泽泻、茯苓健脾利水、燥湿化痰;陈皮、石菖蒲祛痰化湿辟浊开窍醒脑聪耳目;栀子、黄芩清肝火;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具有平肝养血、化痰活血之功,从而达到肝阳平则风火熄。痰湿祛则清窍开,阴阳调、气血和眩晕愈之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眩晕是平衡系统(视觉、本体感觉、前庭系统)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一类复杂的症状,涉及到多个学科,是多个系统发生病变引起的主观感觉障碍,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或如坐车船、甚则扑倒为主要特征。主要分为两种即: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现代研究[3]:天麻、钩藤有明显镇静、镇痛、催眠,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有降血压作用;石决明含有碳酸钙、多种微量元素;半夏有镇咳、镇吐作用;白术、茯苓有利尿、降血糖、镇静、抗凝等作用;泽泻有利尿、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陈皮有降血压,松弛平滑肌;石菖蒲有镇静、抑制消化道异常发酵,缓解痉挛等作用;栀子、黄芩、黄芩有利胆、利尿、镇静、保肝等作用;川芎生物碱能够通过脑屏障,较好地改善脑血流[4];本研究认为配合中药汤剂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不失为治疗眩晕症一种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 程士德.内经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101.

[3]贾玉海.常用中药八百味》[M] 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7 387、388、387、346、296、80、82、201、394、80.

[4] 唐丽.经颅多普勒评价化瘀通脉液配合按摩治疗椎基底动脉型颈椎病疗效[J].中医杂志,1997,(38):3293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