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药物作用机制及抗凝治疗药学监护讲解

合集下载

抗凝药物机制与合理使用护理课件

抗凝药物机制与合理使用护理课件

抗凝药物的作用机制
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凝血因子或纤 维蛋白原等血液凝固成分,阻止血液 凝固和血栓形成。
抗凝药物的重要性
01
02
03
预防血栓形成
抗凝药物可以有效预防和 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肺 栓塞等血栓性疾病,降低 患者死亡风险。
降低心血管事件
对于心脏病患者,合理使 用抗凝药物可以降低心肌 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事 件的发生率。
抗凝药物的剂量与给药方式
剂量
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等因素确定, 一般按照医生建议的剂量使用。
给药方式
口服或注射,根据不同药物和病情选 择合适的给药方式。
抗凝药物的监测与调整
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以确保药物效果和安全性。
调整
根据监测结果和患者病情,适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
04
抗凝药物的护理
指导患者定期进行凝血指标检测 让患者了解凝血指标的意义,并指导其在用药期 间定期检测。
告知患者避免过度劳累和外伤 过度劳累和外伤会增加出血风险,应告知患者注 意避免。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高脂、高糖、刺激性食物会影响抗凝药物的疗效, 应指导患者合理搭配饮食。
05
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案例分析
案例一: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抗凝药物的纤维蛋白溶解抑制作用
纤维蛋白溶解抑制也是抗凝药物的重 要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纤溶酶的活性, 减少血栓的形成和溶解。
纤溶酶是人体内重要的溶解血栓的酶。 抗凝药物通过抑制纤溶酶的活性,降 低血栓形成的风险。此类药物包括尿 激酶、链激酶等。
抗凝药物的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抑制作用
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抑制是抗凝药物的最新研究领域,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和炎症 反应,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三大抗凝机制

三大抗凝机制

三大抗凝机制
作为一种治疗药物,抗凝剂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症的治疗中。

其主要作用是防止血液凝固,从而避免血栓形成,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抗凝剂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 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和活化
抗凝剂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和活化,阻止血液中的凝血过程。

其中,华法林等维生素K拮抗剂可以抑制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从而减少血液凝固。

利伐沙班等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可以直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防止血栓形成。

2. 抑制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是血液凝固的关键步骤之一,抗凝剂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减少血栓的形成。

阿司匹林等血小板抑制剂可以抑制血小板的活性,从而降低血栓的风险。

3. 促进纤溶
纤溶是一种自然的凝血平衡机制,抗凝剂可以促进纤溶作用,使体内的溶栓酶能够溶解血栓,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

肝素等间接抗凝剂可以通过促进纤溶作用来预防血栓的形成。

综上所述,抗凝剂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和活化、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溶等几种方式。

不同的抗凝剂可以选择不同的机制来达到预防血栓的效果。

但是,抗凝剂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疾病和药物特性进行合理选择和使用。

- 1 -。

抗凝血药物治疗监护

抗凝血药物治疗监护
2012年9月7日-安徽巢湖
1
血栓病药物治疗药学监护
汇报提纲:
1.药学服务与监护 2.血栓的高危因素 3. 溶 栓 与 抗 凝 血 药 应 用的药学监护 4. 抗 血 小 板 药 应 用 的 药学监护
2
血栓病药物治疗药学监护
1.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 Servece)
药学服务反映了现代医药学服务模式和健 康观念,体现“以人为本”宗旨,是时代赋 予药师的使命,也是药学技术进步和药师职 责拓展的结果。药学服务在开展临床药学的 基础上,临床药师可开展以3个方面组成的任 务,而在实现服务中发展临床药学。 (1)药学监护(Pharmaceutical care) (2)药学干预(Pharmacists intervention) (3)药学咨询(Pharmaceutical consulting)
2008年:PROSPER研究:
121000例:他汀类药预防脑卒中随机、双盲、荟萃研究: 长期应用他汀类可使脑卒中风险减少16%,全因死亡减少12%。
Molander L,Lovheim H,Norman T,et al.Lower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mortality in people aged 85 and older[J].J Am Geriatr 34 Soc,2008,56(10):1853.
5
血栓病药物治疗药学监护
6
血栓病药物治疗药学监护
7
血栓病药物治疗药学监护 2012年国内首部药学监护专著
8
血栓病药物治疗药学监护
9
(1)药学监护(Pharmaceutical care)
血栓病药物治疗药学监护

抗凝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凝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凝药分类及作用机制抗凝药是指那些能防止或减少血液凝固的药物,多被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抗凝药主要分为非口服抗凝药和口服抗凝药两大类,如华法林、佐剂巨棕、利伐沙班等。

一、非口服抗凝药1. 肝素肝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凝剂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手术中、外科术后以及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肝素是一种多聚物糖,通过与抗凝药酶的抑制,防止凝血酶的生成和血凝块的形成。

同时,肝素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稳定血栓的破坏。

2. 低分子量肝素低分子量肝素是在肝素基础上经过酶解而得到的一种肝素。

相比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的分子量较小,对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较小,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效果更显著。

同时,它具有半衰期较长、治疗方便等优点。

3. 静脉注射抗凝药(比如阿司匹林)静脉注射抗凝药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

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和凝集,减少血栓形成的发生。

抗凝药如阿加曲班、美滋洛净等则可通过抑制凝血酶生成,防止血栓的形成。

二、口服抗凝药口服抗凝药是指那些可以口服的抗凝药物。

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达到防止血栓形成和消解已形成的血栓的目的。

口服抗凝药又可分为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和其他口服抗凝药三类。

1. 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可防止凝血酶原的生成,从而减缓血液的凝固过程。

华法林有明显的异质性,用药量和身体各系统的代谢过程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开始用药前需了解华法林用药的相关知识,并在医生监管下进行个性化调节。

2. 新型口服抗凝药新型口服抗凝药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类新型抗凝药,包括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阿哌沙班等。

它们的作用机制与华法林不同,是直接抑制凝血酶或者因子Xa的活性,从而达到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3. 其他口服抗凝药其他口服抗凝药主要包括双香豆素、阿哌宁等。

双香豆素是一种间接抗凝剂,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依赖性凝血因子和促血小板因子的生成,达到抗凝作用。

凝血机制与抗凝治疗PPT课件

凝血机制与抗凝治疗PPT课件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激活纤溶酶,降解已形成的 纤维蛋白,保证血管的通畅
7
➢ 凝血中形成的凝血酶85%-90%被纤维蛋白吸附, 即有助于加速局部凝血反应,也避免了凝血酶向其 它部位扩散
➢ 进入循环的各种活化凝血因子:
被血液稀释 被抗凝物质灭活 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
8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VIIa 组织因子
IXa VIIIa
重组抗凝血酶
重组TFPI
Xa Va 凝血共同途径 IIa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12
内源性凝血途径
XIa
华法林*
IXa
肝素类 抗凝血酶
Xa IIa
纤维蛋白原
外源性凝血途径
VIIa 组织因子
磺达肝癸钠 抗凝血酶
利伐沙班 阿哌沙班
达比加群 阿加曲班 水蛭素
纤维蛋白
血流因素(淤滞)
4
高流速
低流速
纤维蛋白 红细胞 血小板
纤维蛋白 红细胞 血小板
白血栓“动脉血栓”
红血栓“静脉血栓”
房颤患者的心房血栓属于静脉血栓,血栓脱落是发生卒中的主要原因
➢ 正常人日常生活中常有轻微血管内皮损伤,体内也常有低 水平凝血系统激活,但血液不会凝固成血栓
促血栓活性
凝血因子 血小板 内皮细胞促血栓功能
2008
口服直接 Ⅹa抑制剂
Ⅹa
维生素 K
拮抗维生素 K

IX 肝脏合成未活化

的凝血因子

华法林
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活化, 达到抗凝目的
15
16
接触性凝血途径
XIIa
XIa

抗凝剂知识点总结

抗凝剂知识点总结

抗凝剂知识点总结抗凝剂是一类药物,用于预防与治疗血液凝结的情况。

血液凝结是机体正常的防御反应,但当凝块形成过多或过大时,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和血栓形成。

抗凝剂通过干扰血液凝结过程的不同阶段,起到预防和治疗血栓的作用。

本文将向您介绍抗凝剂的知识点,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类药物的应用和作用机制。

一、抗凝剂的分类抗凝剂可分为以下两类:1.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预防血小板聚集,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2.抗凝药物:主要用于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如华法林和肝素。

二、抗凝剂的作用机制抗凝剂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其作用,这些机制包括:1.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剂可以阻止血小板在血管壁上的聚集,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2.抑制凝血因子:抗凝剂可以干扰凝血因子的活性,阻止血液凝结。

凝血因子是血液凝结过程中的关键蛋白质,通过抑制其活性可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三、抗凝剂的应用抗凝剂广泛应用于以下疾病的预防和治疗:1.心脏病:抗凝剂可用于预防心脏病患者的血栓形成,降低心脏病事件的风险。

2.中风:抗凝剂可用于预防中风,特别是由于心房颤动引起的血栓形成。

3.血栓性疾病:抗凝剂可用于治疗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4.血管瘤:抗凝剂可用于治疗血管瘤,防止其继续生长和出血。

四、抗凝剂的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抗凝剂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定期监测:抗凝剂的使用需要定期监测其疗效和安全性。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剂量和监测指标。

2.出血风险:抗凝剂使用时存在出血的风险。

患者在使用抗凝剂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受伤,以及密切关注任何不正常的出血现象。

3.食物和药物相互作用:某些食物和药物可能会影响抗凝剂的疗效。

患者在使用抗凝剂期间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与抗凝剂相互作用的食物和药物。

五、结语抗凝剂是一类重要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相关疾病。

通过干扰血液凝结过程的不同阶段,抗凝剂可以有效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在使用抗凝剂时,患者需要密切关注医生的指导,遵循适当的用药和注意事项,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疗效。

药学综合与技能丨常用药物的治疗监护(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的治疗监护)

药学综合与技能丨常用药物的治疗监护(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的治疗监护)

药学综合与技能丨常用药物的治疗监护(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的治疗监护)抗凝血药和抗血小板药的治疗监护用药原则抗凝血药:降低血液凝固性以防止血栓的形成,主要用于血栓性疾病的纺治。

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血药有三类,即维生素K拮抗剂、肝素及低分子肝素、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1)维生素K拮抗剂主要有华法林钠(只有体内抗凝作用),作用强且稳定,且价格便宜。

其作用与肝素比,应用疗便、价格便宜且作用持久。

(2)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以起效迅速,在体内外均有抗凝作用,可防止急性血栓形成而成为抗血栓首选药。

低分子肝素主要有依诺肝素、那屈肝素钙、达肝素钠。

与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对延长凝血激酶(APTT)作用弱,血浆半衰期长2倍,对血小板功能、脂质代谢影响小。

(3)直接凝血酶拮抗剂包括凝血因子Xa抑制剂磺达肝癸钠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水蛭素、重组水蛭素和比伐卢定;另外,阿加曲班主要针对凝血因子Ⅱa和Xa因子抑制剂;合成戊糖和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有希美加群。

抗血小板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动脉中血栓形成,是防治动脉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治疗药。

围绕激活血小板聚集的主要因素,抗血小板药按作用机制可分为6个亚类:(1)环氧酶抑制剂主要有阿司匹林。

(2)二磷酸腺苷受体阻断剂噻氯匹定、氯吡格雷、普拉格雷。

(3)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目前临床应用的有阿昔单抗、替罗非班、依替巴肽、拉米非班。

(4)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双嘧达莫、西洛他唑。

(5)血小板腺苷环化酶刺激剂主要激活cAMP水平,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药物有肌苷、前列环素、依洛前列素和西卡前列素。

(6)血栓烷合成酶抑制剂主要有奥扎格雷钠。

根据2007年,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与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同时颁布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管理治疗最新指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治疗包括三大策略: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

一旦出现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需尽快在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抗凝血药。

凝血药物作用机制和抗凝治疗药学监护培训课件

凝血药物作用机制和抗凝治疗药学监护培训课件

• 注5: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甲硝唑、奥硝唑、替硝唑、 硝酸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等抗菌药物可以 抑制肝药酶,增加华法林的血药浓度,与华法林合用时, 增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 参考文献:四川美康医药软件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药物临
床信息参考》及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
第15版。
凝血药物作用机制和抗凝 治疗药学监护
29
麻醉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 1.局麻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功能。 • 利多卡因 布比卡因 • 2.静脉麻醉药 • 异丙酚 • 3.吸入麻醉剂 • 氟烷
凝血药物作用机制和抗凝
治疗药学监护
30
人工胶体液
• 羟乙基淀粉 • 聚明胶肽
凝血药物作用机制和抗凝
治疗药学监护
31
中药注射剂
• 疏血通注射液 • 丹参多酚酸盐(出血倾向者)
Ⅱa因子 (凝血酶)
磺达肝癸钠
肝素 低分子肝素
纤维蛋白
比伐卢定
依赖于抗凝血酶发挥作用
凝血药物作用机制和抗凝
治疗药学监护
8
香豆素类:华法林
凝血因子间接抑制剂 肝素类
•依赖体内的抗凝血酶,间接起抗凝作用 •大多有诱发HIT的风险 •随着分子量的减小,单一因子靶向性(抗Xa)增强
凝血药物作用机制和抗凝 治疗药学监护
9
凝血药物作用机制和抗凝
治疗药学监护
10
凝血药物作用机制和抗凝
治疗药学监护
11
华法林的用药教育:
• (1)服用目的:华法林为口服抗凝药,用于治疗和预防 血栓栓塞疾病。
• (2)治疗持续时间:3个月至终生。
• (3)为什么监测凝血指标:华法林起效慢,疗效受年龄、 个体差异、药物相互作用、日常饮食、自身疾病状况(如 发热、腹泻等)等诸多因素影响,因而药物剂量不易掌控, 易引起出血或治疗不达标。通常通过定期INR监测来判断 是否达标和指导调整剂量。INR一般稳定在2~3之间,既 可以很好预防血栓形成,同时出血的可能性也很小。

抗凝药物种类和作用机制

抗凝药物种类和作用机制

抗凝药物种类和作用机制
抗凝药物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药物,应用广泛。

目前,主要的抗凝药物种类包括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磺达肝癸钠等。

肝素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凝药物之一,其作用机制是通
过与抗凝血酶因子结合,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

肝素分为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两种,前者需长时间静脉滴注,后
者则可通过皮下注射或口服的方式使用,效果更佳。

华法林是口服抗凝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
因子的合成。

华法林需要根据患者的凝血指数调整服用剂量,因此需
要定期进行检测和调整。

但由于其使用复杂、副作用多、易于产生药
物相互作用等问题,目前已有更便利的口服抗凝药物问世。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血
小板的粘附和聚集,从而防止血管内膜受损处形成血栓。

阿司匹林通
常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发生,但其预防效果有限。

磺达肝癸钠是一种新型的口服抗凝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
凝血酶的活性,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

相较于华法林,磺达肝癸钠的
使用更为方便,无需定期检测和调整剂量,而且副作用较少。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抗凝药物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患者
需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同时,抗凝
药物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防止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抗凝药物种类和作用机制各异,对于不同的疾病和患
者需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剂量和监测凝血功能,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抗凝剂的原理及应用

抗凝剂的原理及应用

抗凝剂的原理及应用1. 概述抗凝剂是一类能够延缓或阻止血液凝结的药物。

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血液的凝血过程,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疾病。

本文将介绍抗凝剂的原理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2. 抗凝剂的原理抗凝剂的作用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2.1. 抑制凝血因子活性抗凝剂中的一些药物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来发挥抗凝作用。

例如,肝素可以结合并激活抗凝酶,抑制凝血酶的生成,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华法林是另一种常用的抗凝剂,它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降低凝血因子II、VII、IX和X的合成,以实现抗凝的效果。

2.2. 阻断凝血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些抗凝剂通过阻断凝血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发挥抗凝作用。

例如,肝素类药物可以与抗凝酶结合,从而阻断凝血因子Xa和凝血酶之间的相互作用,抑制凝血的进行。

2.3. 抑制血小板聚集除了影响凝血因子的活性和相互作用,一些抗凝剂还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来发挥抗凝作用。

例如,阿司匹林可以抑制前列腺素和血小板聚集因子的合成,从而减少血小板的活性,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3. 抗凝剂的应用抗凝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主要用于以下情况:3.1. 防治静脉血栓栓塞症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抗凝剂是其主要的预防和治疗药物。

抗凝剂可以通过延长凝血时间和阻断血栓形成的过程来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3.2.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需要长期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的形成。

抗凝剂可以减少术后血栓的发生率,并降低患者的并发症风险。

3.3. 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抗凝治疗慢性肾脏病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异常,易导致血栓的形成。

抗凝剂的应用可以减少患者血栓相关事件的发生,并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3.4. 血管狭窄病的抗凝治疗血管狭窄病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抗凝剂在其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能够降低患者血栓的形成风险,减少病情的进展,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国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抗凝药物的选用与药学监护指南》解读ppt课件

《中国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抗凝药物的选用与药学监护指南》解读ppt课件
并发症。
指导抗凝药物选用
抗凝药物是VTE防治的重要手段 ,指南对抗凝药物的选用提出明 确建议,促进合理用药,提高治
疗效果。
强化药学监护
药学监护在VTE防治中具有重要 地位,指南强调药学监护的重要 性,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
效性。
02
抗凝药物选用原则
不同类型抗凝药物概述
维生素K拮抗剂
如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发挥抗凝作用。
综合评估患者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 预测可能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后果 。
药学监护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患者张先生,因患有房颤需要使用抗凝药物治疗。药学监护师 根据张先生的肾功能和凝血功能监测结果,调整了华法林的剂量,确保 其在有效治疗范围内,并避免了出血风险。
案例二:患者李女士,同时使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药学监护师 在评估中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及时调整了药物方案,降低了李
建议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包括临床医师、药师、护士等,共同为 患者提供全方位、个体化的治疗和药学监护服务。
患者教育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治 疗依从性。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精细化研究
进一步开展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病种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 研究,提高治疗的精细化和个体化水平。
新药研发
加强新药研发力度,探索具有更好疗效和安全性的新型抗凝药物 ,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药学监护体系
完善药学监护体系,建立抗凝药物治疗的标准化、规范化操作流 程,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THANK S感谢观看
03
药学监护与实践
药学监护在抗凝治疗中的地位
01
02
03
关键因素

抗凝剂的知识点总结高中

抗凝剂的知识点总结高中

抗凝剂的知识点总结高中
一、抗凝机制
人体内血液的凝固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到多种凝血因子和抗凝因子的相互作用。

抗凝剂通过干预这些凝血因子的活化和作用,来防止血液的凝固。

目前常用的抗凝剂
主要包括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

1. 肝素
肝素是一种间接作用抗凝血药物,它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III结合,从而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断了凝血因子Ⅹ的活化,从而达到抗凝的目的。

肝素主要用于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如心脑血管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

2. 华法林
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它主要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和减少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等的合成来发挥抗凝作用。

华法林需要在肝素的基础上使用,一般需要几天的时间
才能发挥抗凝作用,因此常用于预防和治疗长期需要抗凝的疾病。

3. 利伐沙班
利伐沙班是一种新型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它可以选择性、可逆地抑制血浆中的活性凝
血酶,从而达到抗凝的目的。

利伐沙班不需要进行监测,并且对维生素K和食物摄入的影响较小,因此使用方便,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二、常见的抗凝剂
1. 肝素
肝素是一种来源于动物或者人工合成的多糖类化合物,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III结合,从
而抑制凝血因子Ⅹ的活化,达到抗凝的目的。

肝素主要通过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

2. 华法林
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剂,它主要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和减少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等的合...
以上为部分内容,查看全文。

抗凝药功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抗凝药功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抗凝药功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抗凝药是一类用于减少血液凝结的药物,它们在医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血液凝结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它在维持人体内部平衡和防止出血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当血液凝结过度或形成异常血栓时,就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心脑血管疾病和血栓栓塞。

抗凝药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或阻断血小板的聚集来减少血栓的形成。

它们可以干预血液凝结的不同阶段,包括凝血过程中的物质合成、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生成等。

因此,抗凝药可以有效地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血栓栓塞的风险。

目前,常见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华法林和新一代口服抗凝药物(NOACs)。

肝素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凝药物,它通过增加抗凝剂在血液中的浓度来防止血栓形成。

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药物,它可以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达到抗凝的效果。

NOACs是最新开发的抗凝药物,它们具有更方便的用药方式和更可控的抗凝效果。

总之,抗凝药在预防和治疗血栓相关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保护心血管系统的健康,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然而,抗凝药的使用也需要谨慎,因为过度抗凝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因此,未来的研究和发展应该致力于寻找更安全、更有效的抗凝药物,并改善抗凝治疗的个体化管理策略。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括对整篇文章的框架和逻辑顺序的介绍。

下面是关于文章结构的内容建议: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抗凝药的功效以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进行讨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首先对抗凝药进行概述,介绍其基本定义和作用机制。

然后,我们将展示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跟随文章的主题。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重点讨论抗凝药的功效。

我们将介绍抗凝药在预防和治疗血凝块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并提供相关的研究和临床案例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抗凝血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凝血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凝血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1 凝血酶间接抑制药1.1肝素(第一代抗凝血药)(1)作用机制:其抗凝血作用依赖于抗凝血酶-III,抗凝血酶-III是凝血酶和凝血因子IX、X、XI、XII等含氨基酸残基的蛋白酶抑制剂,它与凝血酶通过精氨酸-丝氨酸的肽键结合,形成抗凝血酶复合物。

肝素可加速此反应过程,这就是肝素抗凝机制。

(2)临床应用:1)血栓栓塞性疾病: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周围动脉血栓栓塞;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脓毒血症、胎盘早剥、恶性肿瘤溶解。

3)防止心肌梗死、脑梗死、心血管手术及外周静脉术后血栓的形成(3)不良反应及缺点:1)自发性出血:粘膜出血、关节腔出血;2)老年妇女和肾功能衰竭者:易出血;3)过敏、哮喘、荨麻疹、结膜炎、发热;4)骨质疏松和骨折;5)血小板减少症;6)不可口服;7)治疗窗窄1.2低分子肝素代表药物:依诺肝素、替地肝素、弗希肝素、洛吉肝素、洛莫肝素(1)作用机制:机制与肝素同(2)临床应用:1)透析时预防血凝块的形成;2)预防骨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3)用于预防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

(3)不良反应及缺点:血小板减少症、低醛固酮血症伴高钾血症、皮肤坏死、过敏反应和暂时性转氨酶升高,半衰期长。

2凝血酶抑制剂2.1香豆素类(此类药物临床应用较多:特别是心血管系统)代表药物:双香豆素、华法林(个体差异仍然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差异主要体现在在代谢细胞色素P450酶,如CYP2C9,也是目前研究比较多的,通过研究此基因型不同,改善肝素治疗窗窄的问题)、醋硝香豆素(1)作用机制:在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VKOR)的作用下,维生素K由环氧化转化成氢醌,VKOR由多个亚单位组成,其中亚单位1(VKORC1)具有激活VKOR的作用,也是华法林的作用靶点,华法林通过抑制VKORC1的活性,阻碍维生素K由环氧化物转化为氢醌,从而阻止凝血因子II、VII、IX、X及抗凝蛋白C和S的活化达到抗凝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与食物的相互作用:许多食物也会影响华法林的抗 凝强度。因此,建议患者保持饮食结构的相对平衡,适当 减少摄入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不盲目添加营养品和保健 品。建议减少使用的食物:动物肝脏、大蒜、鱼油、葡萄 柚、芒果、 菠菜、卷心菜、芦笋、西芹、芥蓝、豌豆等。 • (7)服用华法林期间,尽量避免自行服用其他药物,如 需要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8)服用方法:每天一次,在晚上同一时间服药。饭前 饭后均可。 • (9)漏服华法林怎么办:忘记服药4小时内请立即补服, 超过4小时请勿补服,第二天正常用药,不能因为忘记服 药而在第二天加倍。 • (10)其他注意事项:不同厂家的制剂工艺不同,产品溶 出度有差异,不要擅自更改药物厂家;分割药片时注意剂 量尽可能准确。日常生活注意自我保护,预防出血,如衣 着宽松柔软,选用棉质衣服,使用柔软的牙刷,避免碰伤、 跌倒等。
凝血过程:是血浆中的凝血因子有序的
活化,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 白的过程。
“瀑布式的酶促反应”
1.凝血酶原酶形成阶段
分为三个阶段:2.凝血酶形成阶段
3.纤维蛋白形成阶段
XII
XI
XIIa XIa
外 源 性 凝 血 系 统
IX
IXa PLT VIIIa
VIIa
TF
VIIIa
X PLT Prothrombin
http://www.ema.europa.eu/docs/en_GB/document_library/EPAR_-_Product_Information/human/000829/WC500041059.pdf
初级
口服
给药 华法林 普通肝素 LMWH 磺达肝素 抗IIa 抗Xa
止血
影响 不大
可预期
疗效
剂量
固定
无需 常规 监测 维生素K 鱼精蛋白 鱼精蛋白? 拮抗剂
食物/药物 相互作用 不大
不诱发
HIT
√ √/? √
/?
出血风险-ADR
• 抗凝血药物
•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可以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药物还有那些?
抗凝血机制
减少血小板 抗血小板聚集 抑制肠道菌群,减少 维生素K吸收 大部分抗菌药物注1 拉氧头孢、头孢米诺钠、头孢他啶、头孢克肟、头孢布 烯注2 所有头孢菌素类药物注3,氯霉素及甲砜霉素(长期口 服可抑制肠道菌群,使维生素K合成受阻)。 头孢哌酮、拉氧头孢、头孢孟多、头孢甲肟、头孢美唑、 头孢米诺、头孢替安、头孢匹胺、头孢唑啉、头孢曲松 注4 青霉素G(大剂量使用时)、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头 孢噻吩(大剂量一日300mg/kg,减量至200mg/kg时,症 状消失)、头孢噻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克拉霉素、环丙沙星、洛美沙星(纤维蛋白溶解增多, 引起止血障碍)、莫西沙星(凝血因子Ⅱ减少)。
• 不影响血小板功能,发生HIT极为罕见
凝血因子直接抑制剂
• 与凝血因子间接抑制剂(肝素类)相比 • - 不依赖体内的抗凝血酶 • - 无诱发HIT的风险 • - 单一因子靶向性抗凝活性
• 凝血酶直接抑制剂 • 因子Xa似物,可以直接抑制凝血酶, 半衰期较短(25min) ,需要静脉持续滴注 。 •是出现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时的抗凝替代药物
麻醉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 • • • • • 1.局麻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功能。 利多卡因 布比卡因 2.静脉麻醉药 异丙酚 3.吸入麻醉剂 氟烷
人工胶体液
• 羟乙基淀粉 • 聚明胶肽
中药注射剂
• 疏血通注射液 • 丹参多酚酸盐(出血倾向者)
凝血机制及 抗凝治疗中药师关注点
• 1.正常的凝血途径 • 2.常见抗凝药物介绍 • 3.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抗栓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动脉管腔小,压力高,血流速度 快,剪切应力高,血小板易于聚集,容易形成血 小板血栓,因此动脉血栓的防治应以抗血小板为 主。 抗凝治疗:静脉管腔大,压力低,血流速度慢, 血小板不容易聚集,但易于触发、激活、启动内 原性凝血系统,形成纤维蛋白血栓,静脉系统血 栓的防治主要针对凝血酶,所以也叫做抗凝治疗。
抗菌药物
干扰维生素K循环、阻 抑凝血因子生成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其他机制
• 注1:无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有:头孢拉定、 头孢羟氨苄、头孢丙烯(国外报道凝血酶时间延长)、头 孢他美酯(血小板增多)、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 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依替米星、红霉素、乙 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环酯红霉素、磷霉素、多粘菌素、 去甲万古霉素、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芦氟沙星、依诺 沙星、替硝唑、奥硝唑、呋喃妥因、克霉唑、益康唑、伊 曲康唑、伏立康唑、制霉菌素、利巴韦林、吡嗪酰胺、乙 胺丁醇、帕尼培南-倍他米隆等。影响血小板的抗病毒药 物:阿昔洛韦(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小板减少)、更昔洛韦和伐昔洛韦(血栓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最为严重。
低分子肝素
不同厂牌低分子肝素之前不可以互换
磺达肝癸钠(安卓)
• 人工合成,仅含有肝素分子结构中发挥作用的核心 结构— 戊糖单元,只对Ⅹa因子发挥抑制作用。 • 因为不抑制凝血酶,所以比较适用于出血风险较高的 患者。 • 半衰期较长,一天一次给药,皮下注射,极 低体重、老年患者可酌情减量,严重肾功能 不全的患者禁用(肌酐清除率<30mL/min)。
• 香豆素类
• 凝血因子间接抑制剂 肝素类 • 凝血因子直接抑制剂
{凝血酶直接抑制剂 因子Xa直接抑制剂}
凝血瀑布 华法林
维生素K 依赖 抑制Ⅱ、Ⅲ、Ⅸ、Ⅹ因子
Ⅹ因子 外源性途径 内源性途径 利伐沙班 阿哌沙班 Ⅱ因子 (凝血酶原)
磺达肝癸钠
达比加群
纤维蛋白原
Ⅹa因子
Ⅱa因子 (凝血酶)
肝素 低分子肝素 比伐卢定
纤维蛋白
依赖于抗凝血酶发挥作用
香豆素类:华法林
凝血因子间接抑制剂 肝素类
•依赖体内的抗凝血酶,间接起抗凝作用 •大多有诱发HIT的风险 •随着分子量的减小,单一因子靶向性(抗Xa)增强
华法林的用药教育:
• (1)服用目的:华法林为口服抗凝药,用于治疗和预防 血栓栓塞疾病。 • (2)治疗持续时间:3个月至终生。 • (3)为什么监测凝血指标:华法林起效慢,疗效受年龄、 个体差异、药物相互作用、日常饮食、自身疾病状况(如 发热、腹泻等)等诸多因素影响,因而药物剂量不易掌控, 易引起出血或治疗不达标。通常通过定期INR监测来判断 是否达标和指导调整剂量。INR一般稳定在2~3之间,既 可以很好预防血栓形成,同时出血的可能性也很小。 • (4)主要不良反应:出血。 • (5)识别出血和血栓塞的症状与体征:患者在服药期间 应识别出血的症状与体征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点 瘀斑、眼球结膜下出血、呕血或咯血、大便、尿液颜色的 改变。血栓塞的症状与体征如:胸痛、腹痛、头晕目眩、 肢体麻木、活动受限等。
• 注2:7位碳原子的取代基中有COOH基团的头孢菌素有阻 抑血小板凝集功能,但影响较轻。 • 注3:长期应用时,作用尤为明显。 • 注4:具有N-甲基硫化四氮唑侧链的头孢菌素可与维生素 K竞争,从而阻碍谷氨酸的羧化,生成不正常的凝血酶而 致凝血障碍,引起意外出血。肝肾功能不全、老年病人、 营养不良及合并使用其他影响凝血作用的药物(如华法林) 时,影响较为显著。以上药物中以头孢哌酮、拉氧头孢影 响凝血功能较为严重。 • 注5: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甲硝唑、奥硝唑、替硝唑、 硝酸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等抗菌药物可以 抑制肝药酶,增加华法林的血药浓度,与华法林合用时, 增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 参考文献:四川美康医药软件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药物临 床信息参考》及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 第15版。
在有高出血风险的ACS 中,比伐卢定可以与 血小板GPⅡb/ Ⅲa连用,用于紧急或早期侵入 性治疗。
也可以用于紧急PCI 的抗凝治疗。
对于肾功能不全(GFR< 30 ml· min-1· 1.73m-2)的患者, 推荐使用阿加曲班,其经肾脏排泄少,主要经肝脏代谢,胆汁排泄。
达比加群 --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2008年上市
肝素(UFH)
• 一种平均分子量为15,000 Da 酸性粘多糖,主要和抗凝血酶 结合后发挥抗Ⅹa因子和Ⅱa的作用(1:1)。 • 半衰期较短,药代动力学性质不稳定,需要持续静脉给药。 有效剂量个体差异大,需要监测APTT调整剂量。有很强的 抑制接触性血栓的能力,过量时可通过鱼精蛋白解救。
• 可诱发生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HIT),25%的患者使用都 都可以发生轻度的HIT(1型),无需处理。
TF/VIIa
X VIIIa
IXa
IX
Va Xa
II Dabigatran IIa
Fibrinogen
Fibrin
达比加群
优点
• 口服 • 固定剂量(qd) • 疗效及安全性与依诺肝素相似 • 无须调整剂量,无须常规凝血功能监测 • 无食物或药物相互作用 不足
• 无特异性拮抗剂
• 严重肾功能损害患者(肌酐清除率<30ml/分钟)禁用
Xa
Va Thrombin Fibrin V
内 源 性 凝 血 系 统
Fibrinogen
级联放大
• 在凝血共同途径中有两步重要的正反馈反应,有效地放大 了内外源凝血途径的作用。 • 一是Xa形成后,可反馈激活因子Ⅴ、Ⅶ、Ⅷ、Ⅸ; • 二是凝血酶形成后,可反馈激活因子Ⅴ、Ⅶ、Ⅷ、Ⅹ、Ⅺ、 以及凝血酶原。凝血酶还可促使血小板发生聚集和释放反 应,刺激血小板收缩蛋白引起血块退缩。但大量凝血的产 生却反过来破坏因子Ⅷ、和因子Ⅴ,这是正常凝血的负反 馈调节,以防止不适当的过度凝血。
• 小部分患者使用后5~10天可以发生严重的免疫介导的 HIT(发生率约1~3%,使用时间越长发生率越大),表现为 血小板计数小于15万或低于基线的50%,必须立即停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