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电子政务建设应用,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深化电子政务建设应用,推进信息共享和
业务协同
上海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要求,结合本市实际,不断深化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以基础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跨部门协同应用为驱动力,以信息化项目归口管理为抓手,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在部门之间共享,逐步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采集集约化、登记规范化、更新制度化、共享普遍化,促进政府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一、立足三大基础库建设,支撑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部门间信息数据不一致、共享程度低一直是影响电子政务朝着纵深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自然人、法人、空间地理领域基础性数据对于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上海根据基础信息具有基准性、基础性、标识性、稳定性的特征,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遵循“先推示范应用,再全面推广”的思路,不断深化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基础信息库建设,并通过示范性应用,促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行政效率。
在人口领域,原有各部门的人口信息库均为自采自用,存在着多头采集、重复采集、信息一致性差等问题,特别是人员的死亡、失踪、出境定居等带来的户籍注销和变更的信息无法及时共享,加之人口流动量不断加大,给人口管理带来的压力与日俱增。为此,上海于2000年起启动了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系统建设,2007年又启动建设了居住证(来沪人员)信息系统,初步形成覆盖1370万户籍人口、约700万来沪人员信息的人口数据库,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民政、医保、计生、教育、公积金管理等部门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通过信息比对,有效堵塞了管理漏洞。如通过公安系统和社保系统比对,纠正了80万人的身份证错号、重号问题。基于上述两个系统,市级政府部门与区县政府实现条块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一方面通过社会保障卡和居住证服务网点采集数据与市级部门的业务数据进行比对,确保了数据准确性。另一方面,经过比对的数据在区县电子政务平台“沉淀”,也为区县人口综合管理服务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基础。如通过整合公安、外口、劳动、民政、计生、司法、残联、老龄等部门人口信息,实现了户籍人口、来沪人员、境外人员、就业困难、失业登记、民政救助、育龄妇女、刑释解教、残疾人员、困难老人、在职丧劳鉴定、领取失业保障
金等信息跨部门共享。有效解决了数据重复采集造成的数据不一致、不完整和不准确等问题,减少了人力物力浪费。
在法人领域,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在企业管理方面建有各自的业务系统和企业信息数据库,存在着独立运行、无法实现共享等问题,造成单部门掌握信息不完整,影响了监管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建立企业基础信息共享与应用系统及相应的管理办法势在必行。2005年上海根据国家四部委试点要求,建立了覆盖1 00万户企业、包含工商、财税、质监三部门的53项基础信息的企业基础信息库及数据交换平台。依托部门间的业务需求,实现“一次输入、多次使用”、“一局变动、多处联动”,确保企业基础信息的准确、完整、一致,优化了企业登记数据流程、减少企业重复填报、提高政府部门的监管水平和服务水平。如工商部门通过数据交换和比对,获取机构代码信息和企业纳税信息,有利于其加强对企业的信用监管,并通过税务局提供的非正常纳税户的信息,为工商部门查处无照经营企业、擅自变更经营场地企业、未参加年检等不规范企业提供线索。又如税务部门通过数据交换和比对,能够发现那些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不规范企业,拓展税务稽查的手段和范围,对税务部门摸清税源、核查漏征漏管户发挥重要作用。2006年上海根据国家九部委的试点要求,利用企业基础信息库和电子口岸平台,建成了进出口领域企业信息交换应用系统,初步形成了与上海市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应用系统的协同与互动框架,实现了近3万家进出口领域企业175项信息在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管理、外经贸、工商、税务、质监、国资管理部门之间的及时交换与共享,为各政府部门提高对进出口活动的监督管理与行政执法水平提供了有效支撑。为了进一步扩大法人信息共享支撑其他政府部门管理和服务的效用,2009年上海启动了法人信息共享和应用系统建设,在主体对象方面从企业扩展至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法人,在信息类别方面从基础信息扩展至登记类、资质类、监管类各类信息,将在企业设立、税务管理、市场监管等应用领域为全市各政府机关提供数据支撑。
在空间地理领域,本市在基本实现了城市管理对象数字化的基础上,初步建成由数字地形图、数字化遥感影像图组成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以此为依托形成了服务不同对象的三个应用版本。其中,工作版本每年更新一次,主要为各部门建设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参照;有关部门通过在工作版本上叠加专业数据,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专业版本。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上海通过开发城市空间信息运行服务系统(SIG),完成了空间信息网格数据汇集、交换、共享配置相关技术攻关,并已在水务、绿化、环保、交通等部门试行开展数据交换;同时为
满足社会公众对电子地图的需求,通过市场化运营,支持专业公司在工作版本上叠加衣食住行等服务信息,形成可供公众使用的社会版本。社会版数据平台建设也基本完成,可提供交通旅游、休闲娱乐、购物、住宿餐饮、生活服务等7大类35小类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信息,以及37类政府办事网点信息。
二、推进政务信息目录体系建设,提高信息资源管理水平
在三大基础库逐步建成并对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产生积极作用的前提下,如何支撑三大库之间跨库共享以及如何满足部门对三大库之外的其他信息的共享需求成为了新的课题。为此,上海市积极研究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按照先易后难、切合实际、分类推进、由点到面的工作思路,统筹推进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平台建设,重点解决资源统一描述、统一备案、统一检索、统一交换等问题,为提升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水平和促进政务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创造条件。
在公文类信息目录建设方面,结合上海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推进,2007年建立了公文类政府信息目录备案管理系统,形成了公文类信息资源的目录规范和信息目录库,为全面掌握全市公文类信底数、加强公开属性审核管理、提供全市公文类信息“一站式”检索服务奠定基础,成为社会公众和政府机关检索和获取公文类信息的主要渠道。截至今年8月,已有33个市级委、办、局和18个区县政府累计备案公文类信息目录是8.9万条。
在非公文类信息目录建设方面,从2008年起在市水务局、质监局、静安区、黄浦区、徐汇区分别开展行业专业信息和三类基础信息的分类梳理和目录编制试点,通过资源梳理、分类、编目和目录服务,实现跨部门信息的检索、定位和共享。如黄浦区结合实有人口信息资源库建设形成区级政务信息目录中心,区委组织部依靠目录中心,使掌握流动党员的信息量比传统手段增加了5倍,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区人口计生委克服了来沪人员信息多头采集、难以统计等问题,全面动态地掌握了来沪育龄妇女信息达30065条;区教育局依据户籍和来沪学龄儿童信息,利用人口GIS系统掌握区内学校生源分布情况,合理调配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设施的利用率。
三、以信息共享为基础,深化跨部门协同应用
对于数据库建设与信息共享的关系,一直存在着“建库就等于共享”的片面观点。实际上,由于信息共享的需求和指向都不明确,往往导致数据库建设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