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中药也产生了新的给药方式--中药注射剂。
本文主要从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映的因素着手分析,从而结合临床经验提出相对应的预防措施和出现不良反映的解决措施。
从而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现象的发生,有效的保障广大患者的用药安全。
标签:中药;注射剂;对策中药注射剂的出现代替了中药给药的传统方式,为患者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出现了不良的反映,为了大范围的应用中药注射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制药技术和方法,减少不良反映的出现的问题。
1 分析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1.1药物因素中药材是中药注射剂中的主要原料。
由于药材产地、气候、野生与栽培、采收季节、加工炮制等因素的影响,所含有效成分含量会有所差异:在运输、储存过程中等因素的影响,均可引起中药注射剂的不稳定。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中药饮片中含有生物碱、鞣质、木脂素、内酯、萜类、蛋白质、多肽和色素等多种成分,特别是鞣质和蛋白质本身就是致敏物质。
有的植物药中含有致敏性高的成分。
我国现在生产中药注射剂中,属于复方制剂的剂。
由于化学成分复杂,配伍时也可能产生新的化合物和形成不溶性微粒,所以多成分的组成更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不同厂家生产同种注射剂时的工艺差异,也造成了中药注射剂质量的参差不一。
1.2使用因素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不合理使用是导致不良反应产生的重要因素,如無指征用药、超剂量用药、盲目联合用药、溶媒不当、配伍不当、给药途径不当、滤器差别、未按说明书使用等。
有报道表明,在所有涉及中药ADR中。
中药注射剂静脉给药导致的ADR为50,38%。
1.3患者因素1.3.1个体差异也是其中因素之一。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占有很大比例。
不同个体由于遗传基因、免疫系统以及体内代谢酶的差异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
其中过敏性体质者更容易发生,约占所有ADR的25%。
1.3.2[1]老人婴幼儿以及肝肾功能不全对药物的耐受性也差,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老年人的ADR发生率较年轻人高,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51~60岁ADR 发生率为14.4%,61~70为15.7%,71~80岁为18.3%,81岁以上为24.0%。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中药注射液发展史上第一个品种是柴胡注射液70年代23种进入1977版达到1400种左右国家批准生产的中药注射剂约有109种50个是多味药药典甚至出现了一些致死病例的报道3]19931996年占20%天坛医院2003解放军总医院2001年为76.76%[4]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特点1.1 多发性和普遍性几乎所有的中药注射剂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类多于扶正补益类外用药多而且重多器官消化心血管和呼吸等系统的损害2001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医学发现可能发生ADR的中药注射剂有51种表现形式多样型变态反应其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Untoword Effect and Rational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现轻者为荨麻疹及药疹占25.3%占10.2%消化系统反应占9.2%血液系统占4.4%泌尿系统占2.6%死亡病例大多为过敏性休克抢救无效致死多发生在首次用药中30分钟内数次用药出现ADR仅12例清开灵的136例ADR中其中50%发生在用药的半小时以内刺五加注射液所引起的103例不良反应且初次用药发生率较高79.61%中度损伤26%轻度损伤65.4%重度损伤17.7%好转7%1例因心室颤动而死亡过敏性休克昏迷癫痫大发作脱髓鞘性脑病由于重度不良反应对机体危害最大因此要予以高度重视具有过敏反应物质的不确定性因而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存在不可预知性庄洁女副主任药师任北京中医药学会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 1000501.4 批与批之间不良反应的差异性由于工艺技术条件和药材质量不同厂家无法做出确切的结论有效成分成为致敏原药物剂型改变许多中药口服无过敏血塞通注射液络泰粉针剂三七总苷片剂型改变后而成为过敏源多肽可作为全抗原水牛角提取物酶如绿原酸化学性质活泼丹参中的丹参酮与酸性结晶体作为半抗原可与血浆蛋白结合而具免疫原性2.2 制剂质量2.2.1 药材质量中药材受产地影响极大受土壤采收季节等种植条件影响不同基源的同一药材差别更大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往往与其生产批号呈明显的相关性复方丹参注射剂的ADR较集中发生在个别生产批号其主要活性成分为水溶性酚酸类物质原儿茶酚醛等邻苯二羟基化合物是一种半抗原物质发现有大量鞣质存在理化性质接近保留丹参的有效成分比较困难[10]实验研究使小鼠发生一级过敏反应含量为99.0%双黄连针剂使用时仍不会出现不良反应2.3 微粒中药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后有效成分溶解度降低而析出[13]造成供氧不足造成过敏反应具有较大的危害性m以上微粒不得超过20粒m以上微粒不得超过2粒而合并用药出现的ADR多数较严重内毒素含量增高反之则变化不大溶液中的成分增加产生ADR的机率增大而由于浓度变化氧化还原反应及分子状态等原因变色则属于配伍禁忌36/136分开输注均未见ADR[7]在性别尤其在遗传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同一剂量但有的病例会出现不良反应在清开灵针剂所致ADR中其中过敏体质者容易出现较严重ADR2.6 与原发病有一定关联有的注射剂的ADR是在一定的病理条件下发生的其CNS原发病发生CNS不良反应非CNS原发病者抗凝致脑梗死15]剂量滴速过快或浓度过高而引起一系列ADR浓度呈下述关系而浓度则与ADR严重程度有关ADR越严重[7]所含成分过多制剂过程中使用的辅料稳定剂3 中药注射液使用建议建议注意以下问题: 避免用于年老体弱34慢滴速开始用药适应滴速5特别出现呼吸困难哮喘或呛咳等症状时6提高质量中西医学分属于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西医临床诊断是而中医临床诊断则是中药的使用讲究用药对证则中药就是安全毒副作用极少的; 药不对证则中药不仅无效更为严重的则会致死中成药约60%的处方者为西医师病是造成目前中药不良反应数量日趋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如高血压病眩晕症肝肾不足证还可以表现为甲亢所以虽然同是高血压病的病人所开立的处方不同的情况证而不同病症表现的患者所开的药物可能是相同或相似的同类药症同病异治其根本原因在于临床使用中药必然会产生不良后果患者浅表性胃炎服用三九胃泰胶囊怕冷加重患者的胃痛症有喜温喜按形寒肢冷脉沉迟等一派寒证的表现对慢性胃炎中本例患者胃痛属脾胃虚寒证在清开灵注射液的ADR与证型关系研究中发现虚证三组其ADR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均小于5小学习提纲1.掌握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特点2.熟悉中药注射剂发生ADR的可能原因时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17]清开灵注射液临床适用于里热实证感冒风热证尚属可用但必须配伍发散表寒药物加重病情因其邪在肌表而临床使用清开灵注射液往往是在风寒表证未解的状态下导致疾病缠绵难愈4.2.1 发热反应多见于清热解毒类注射液使用清热解毒类注射液治疗反出现寒战4.2.2 腰痛及胃肠反应多见于清热解毒类注射液可致寒凝经脉气血腹痛4.2.3 心悸对无体虚的患者使用补益类注射液则会出现心悸5 中药注射液使用注意应注意12345能肌内注射者则不使用静脉注射因此当今国际上倡导口服给药目前参考文献1施怀生J1994年中药不良反应文献综述20502-507.3梁进权钟艳萍20003和培红.142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6邓响潮.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文献调查与分析20038张伯礼.310例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3,2249-50.7蔡皓东.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原因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石娜.103例刺五加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文献调查[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李筠.丹参注射制剂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9270-272.11张春滨顾文涛.精制前后穿琥宁原料药动物不良反应的比较[J].黑龙江中医药,2003,(2): 46-47.12童路.双黄连注射液的工艺及在临床的不良反应[J].上海医药420027号致急性心肌梗塞2例分析[J].镇江医学院学报6103.15田林红雷天光.运用蝮蛇抗栓酶期间发生脑梗塞1例[J].临床内科杂志4M尹慧2收稿日期试 题简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探讨

1. .4忽视 中药 的用量 : 和 西药一 样 , 调节 人 的生理 功 能 , 2 中药 既能 治 疗疾 病 , 能对 身体造 成 伤害 , 不 良反应 。 与其用 量密 切 叉 引起 这 相关。 对不 属 于有毒 中药 的药 物 , 超量 用药 也会 发生 不 良反应 , 如 肉桂过量 会发 生血 尿 , 参 过量会 对 中枢 神经 系统 产 生毒 性甚 至 人 呼吸 衰竭 而死 亡[。对 安全 用量 范 围 的药 物 , i o l 长期 服用 毒 性成 分 也会 在体 内蓄积 引起 不 良反应 。 长期 服 用牛 黄解 毒丸可 引起 砷 如 中毒 , 长期泡 服番 泻叶 可能 发生 低 血钾 , 可 能导 致肝 硬化 [。 也 1 久 1 】 服雷 公藤 片可 导致 再 生障 碍性 贫血 [。 因此 , 1 2 1 严格 掌 握 中药 的用 法用 量是 安全 用药 的基本 保证 。
中药不 宜与 四环素 类 同服 ,因为 会形 成不 溶性 物 质影 响 吸收 ; 牛 黄 解毒 丸不 宜与 亚铁 盐同 服 , 易产 生有 毒物 质㈣。 容 1 .不适 宜 的中西 药物 合用 会 产生不 良反应 : 了提 高 临床药 物 I2 3 为 疗效、 缩短病程 , 中西药物联用被广泛应用 , 但是, 中西药物联合 应用 会产 生 的不 良反 应却 常常 被大 家 所忽视 , 含钾 的 中药夏 枯 如 草、 白茅 根配 伍 保钾 利 尿 药 易产 生 高 血 钾 ; 一些 酸 性 中药 ( 山 如 楂、 乌梅 ) 胺类药 合用 会 出现结 晶 尿 、 尿等 ㈣。 与磺 血 2 探讨 临床 合理 用药 的措施 2I加强抗 生 素使用 管 理: 生 素滥 用 引发 的不 良反应 危 害极 大 , . 抗 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管理非常重要 , 卫生部颁发了关于《 抗菌药物 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了规范。 , 临床医 师应 高度重 视 , 真贯 彻执 行 , 格 掌握 适应 症 和用 法用 量 , 认 严 减少 抗生 素不合 理使 用所 造成 的伤 害 。 2 个 体 化 给药 : 的个 体 差 异 很 大 , 高 、 重 、 别 、 龄 等都 . 2 人 身 体 性 年 是 影响 药物 作用 的因素 , 据 每 个人 的特 性 , 根 制定 个 体化 给 药方 案 , 以提高药 物疗 效 。 可 2 3联合用药应考虑周全: 在药物联合应用中以抗生素联合应用 最 为广 泛 , 滥用 的现 象也 最多 见 。有 些 人在 使用 抗 生素 时喜欢 而 “ 撤大网”多种抗生素齐上阵, 为越多越好 , , 总认 抗生素之间除了 可 以产 生协 同作 用外 ,还可 以 产生拮 抗作 用 及增 加毒 副 反应 , 如 繁殖期杀菌剂与抑菌剂药物联用会影响疗效 , 头孢丙烯分散片与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原因分析

荨麻疹 、玫瑰 疹 、水 疱 等各 型皮 疹 。药 物 热 表 现 为高 热 、 寒 战等。过敏性 休 克 表 现 为胸 闷 、呼 吸 困难 、大 汗淋 漓 、
心率加快 、血 压下 降 、意识 不清 、口唇紫 绀和 四肢厥 冷等 。 循环 系统 损害 表 现 为胸 闷、心悸 、心 律失 常 、血 压异 常 、
心绞 痛 等 。造 血 系 统 损 害 表 现 为 血 小 板 异 常 、紫 癜 、 白 细 胞减少 等。神 经 系统 损 害 表 现为 头 晕 、头 痛 、 口唇麻 木 、
中医治病讲究 辨证 论治 与辨病 施治 相结 合 ,采用现 代
制剂方法研制 的中药注 射剂 仍保 留 了传 统 中药的特 点 ,因 此临床应用时亦应遵循这一 原则 。而有调 查显示 ,双黄 连 、 清开灵 、穿琥 宁等 常 用 中药 注射 剂大 部 分在 西 医 院使 用 , 西 医 师 往 往 只 强 调 辨 病 施 治 ,而 忽 略 或 抛 弃 辨 证 论 治 。 例 如清开灵本 应 用 于热 证发 热 ,却 被误 用 于表 证初 起 发热 ,
中药注射液不 良反应 的发生 ,有 时还与给 药速度有关 。 如某些输液操作也 可能增 加不 良反 应发 生的概 率 ,即使 医 生处方中药物用量 不大 ,而 护士 在实施 输液 时将滴 速调 得
注射剂不 良反应 的发生 有 的与其所 含辅 料有关 ,如有 学者
对 国 内鱼 腥 草 注 射 剂 的 助 溶 性 辅 料 吐 温 8 0的 含 量 进 行 测 定 ,发 现 不 同厂 家 生 产 的鱼 腥 草 注 射 剂 中吐 温 8 O含 量 相 差 八倍之多 ,而吐温 8 0具有显 著的致敏作 用 。再如穿琥 宁注 射剂 的辅料琥珀酸盐 和莲 必治 注射剂 辅料 亚硫 酸盐也 具有 致 过 敏 特 性 ,极 易 导 致 患 者 发 生 变 态 反 应 等 。 3 与所 含他 物有 关
国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国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前言中药注射剂是中药制剂中的重点及难点,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但是,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不同患者之间可能会出现不同的不良反应,其原因可能与药物质量、使用方法、患者自身等多种因素有关。
因此,对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国内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类型及发生率不良反应类型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可分为局部和全身两类。
局部反应多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疼痛、渗出等,全身反应多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胸闷、心慌、过敏反应等。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据调查,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逐年上升。
其中,全身不良反应占比较大,高达58.5%;局部不良反应占比较小,仅为2.9%。
另外,有19.1%的患者出现两种以上不良反应,多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
不良反应的原因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药物来源和质量由于中药注射剂的制备过程较为复杂,需要使用大量的中药提取物,不可避免地存在来源和质量的问题。
一些不合格的中药提取物可能会导致注射剂产生毒性。
使用方法和技术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涉及到注射技术的操作,注意事项的提示等方面。
如果使用方法不合理,就会导致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患者自身因素一些患者可能对某些成分过敏,或者因为身体状况等原因,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注射时不安静或过于紧张,也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预防和处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需要采取预防和处理措施。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法:预防在药物选择、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下功夫,确保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和安全性。
另外,合理使用药物,按医嘱规定注射,避免过量和频繁使用。
处理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中药注射剂,并重新评估治疗方案。
严重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就医处理,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着重加强中药注射剂制备质量的控制,鼓励科研人员进行中药注射剂的技术创新,提高临床医生对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意识,对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中药注射剂是一种含有中药成分的注射剂,具有快速高效、方便易用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中药注射剂也存在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血管损伤、药物相互作用等。
本文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进行分析,以便对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使用中药注射剂的适应症不正确中药注射剂的适应症与西药不同,很多时候是针对一些中医证候和疾病的综合治疗,而非局部症状治疗。
如果使用中药注射剂的适应症不正确,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二、中药注射剂治疗方案不合理中药注射剂存在多种治疗方案,每种方案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用药指导。
如果使用方案不合理,例如剂量过大或过小、用药频率不当、联合用药不当等,都会导致不良反应。
三、药品质量问题中药注射剂的药品质量是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中药注射剂药品质量不好,例如药材来源不清、提取工艺不当、添加剂不规范等,就容易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该选择有信誉的制药厂家和药品代理商,确保药品的质量。
四、患者基础疾病及用药情况不当中药注射剂作为一种特殊的药物剂型,尤其需要注意使用时能否和患者基础疾病及同时使用药物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
如果中药注射剂与患者原有药物有冲突或交互作用,在使用时就容易导致不良反应。
五、专业知识不足中药注射剂的制备过程、药理学、剂量、配伍等需要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医生和护士负责,并且需要有规范的用药流程和记录制度。
如果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或不规范使用,就会影响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
六、不良事件上报不足中药注射剂是一种特殊的药品,因此需要加强不良事件的上报和监测。
如果不良事件上报不足,就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也会影响临床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用药适应症、剂量、联合用药、药品质量、用药相互作用、专业知识、不良事件上报等多个方面。
因此,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用药指导和制度操作,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控制方法

给药并正确处理。 ④弥漫性血管 内凝血( I )可出现弥漫性血管 DC : 内凝 血的表 现 , 药过 程 中定 期检 测 。出现 疑 为弥 漫性 血 管 内凝 用 血 的实验 室表现 和临 床症 状 时 , 止 给药 并进 行正 确处 理 。 停 1 其 他不 良反 应及 主要 表 现 为 : 过 敏症 (. 5 : 表 现 . 2 ① 01 %)主要 %- 为皮疹 、 潮红、 肿胀、 疱疹 、 瘙痒感 ; ②血细胞系统(. 5 : O1 %)主 %一 要 表现 为 红 细胞 减 少 , 白细胞 增 多 , 白细 胞 减 少 , 细胞 压 积 减 红 少, 血红蛋 白减少 , 血小板增多 , 血小板减少; ③注射部位(. 01 %- 5 : %)主要表 现为 注射 部位 皮疹 、 肿等 ; 肝脏 ( 生率 > %)主 红 ④ 发 5 : 要 表现 为 A T升高 , L 高 ,D S A T升 L H升 高 , L A P升高 ,一 T升 高 o G ( 生率 为 O1 5 : 胆 红素 升高 , 胆原 阳性 , 红 素尿 。⑤ 发 . %~ %)总 尿 胆
4 3
k 组 母 鼠摄 食量 下降 。 g 体重 增 加 减 缓 , 药 后 出现 伏卧 、 态不 给 步 稳、 自发运 动 减少 、 泪 等 ; 流 各剂 量 组 雄性 胎仔 体 重 及 3m / 组 0gg k 雌性胎 仔体 重 均低 于对 照 组 ;各剂 量 组胎 仔 内脏 畸形 率升 高 , 幼 鼠耳廓 展开 、 眼睑开 裂 、 丸下 垂 、 道开 口有 延 迟倾 向。妊 娠新 睾 阴 西兰白兔静脉注射给予依达拉奉 32 、0m / ,Om ,g 、0 10 g g lO g 组动 k / k 物 出现 尿液橙 褐 色 、 步态 失调 、 泪 、 流 瞳孔 缩 小 、 吸异 常 、 肢麻 呼 后 痹, 给药部位充血、 水肿、 坏死及炎症;、0 m / 组动物胎盘重量 3 10 g g k 显著增加。 围产期毒性试验中, 妊娠 Wia 大鼠静脉注射给予依达 sr t 拉奉 32 、0m / ,0m / 组动物给药期间摄食量下降,体重 、020 g g20 g g k k 增加量降低 , 出现摇头、 眨眼、 流泪 、 自发运动减少等症状。幼 鼠出 肾脏 (. 5 : 要 表现 为 B N升 高 , 清 尿 酸 升 高 , 清尿 生后 2 天旷场 实验结 果显示 2 、0m /g O1 %)主 %~ U 血 血 8 020 g 组幼 鼠移动次数增 高。 k 酸 下 降 , 白尿 、 尿 、 酐 升 高 ; 消 化 系 统 (. 5 : 气 ; 3 必存 的临 床应 用范 围 蛋 血 肌 ⑥ 0 %一%)嗳 1 ⑦ 其他 (. 5 : O1 %)发热 , 感 , 压升 高 , 清胆 固醇升 高 , % 热 血 血 血清 31 应症 : 于改 善 急性 脑 梗塞 所 致 的神 经症状 、 .适 用 日常生 活活 动 胆固醇降低 , 甘油三酯升高 , 血清总蛋 白减少 ,K C K 升高 ,K 能 力和 功能 障碍 。 C (P ) C 32 忌 : 度 肾 功能 衰 竭 的患者 ( 致 肾功 能 衰竭加 重 的可能 ) -禁 重 有 。 (P ) , C K 降低 血清钾下降 , 血清钙下降。 既 往对本 品有 过敏 史 的患 者 。 2 毒 理研 究 21 传毒 性 : 达 拉奉 A e 试 验 ,H .遗 依 ms C L染 色 体 畸变 试 验及 小 鼠 33 -药物 相 互作 用 : 与 先 锋 唑啉 钠 、 酸 哌 拉西 林 钠 、 ① 盐 头孢 替 安 微核试 验结 果均 为 阴性 。 钠 等抗 生 素合 用 时 , 致 肾 功 能衰 竭加 重 的 可 能 , 有 因此 合并 用 药 2 . 2生殖毒 性 :一 般 生殖 毒 性试 验 中 ,大 鼠给 予依 达 拉奉 3 2 、 时需进 行多 次 肾功 能检 测等 观察 。 本 品原 则上 必须用生 理盐水 、0 ② 20 g g2 、0 m /g 的动 物 出现 尿 色 橙 褐 、 泪 、 涎 和 自 稀释 ( 0m / ,02 0 g 组 k k 流 流 与各种含有糖分的输液混合时 ,可使依达拉奉的浓度降 主 活动减 少 ,体 重 和食 量 轻 微下 降 ;0mg g 20 / 组雌 鼠平 均性 周期 低 ) 不可 和 高能 量输 液 、氨 基酸 制 剂混 合或 由同一通 道静滴 k 。③ 延 长 , 鼠 、 鼠生 育力 降低 , 仔胸 腺 残 留率 升 高 。致 畸 敏感期 ( 雌 雄 胎 混合后可致依达拉奉的浓度降低) ④勿与抗癫痫药( 。 地西泮、 苯 毒 性试 验 中 , 大 鼠静 脉 给予 依 达 拉奉 3 3 、0 m /g30 g 妥英钠等) 妊娠 、03 0 g ,0m , k / 混合( 产生混浊 ) 。⑤ 勿与坎利酸钾混合( 产生混浊) 。
中药不良反应案例

中药不良反应案例
中药不良反应案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1. 柴胡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是常用的一种中药注射剂,但其不良反应较多,主要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头痛、胸闷、恶心呕吐等。
2. 当归:当归是常用的中药,但其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
一些人服用当归后可能会出现瘙痒、荨麻疹等过敏反应。
3. 白芍:白芍具有养血、柔肝、止痛等功效,但其不良反应包括头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4. 甘草:甘草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等功效,但其不良反应包括水肿、头痛、眩晕、乏力等症状。
5. 黄连: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泻等功效,但其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
以上只是一部分中药不良反应的案例,实际上,任何药物都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包括西药和中药。
因此,在使用药物时,一定要遵循医生的指导,不要自行服用。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在中药制剂的使用过程中,以下2项常可导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证不符致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虽然不像中药处方一样可随证加减,但每种中药注射剂都有其功能主治,决不可滥用。
作为姓“中”的中药注射液在临床应用时也不能离开中医诊疗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只有对疾病做出正确的中医辨证后,才能合理安全地使用该药,并使其药效得到完全发挥,毒副作用降至最低。
而在临床上,“发烧用清开灵针,感染用双黄连粉针,心血管病用香丹针(复方丹参注射液)”,这是医生(包括中医和西医)圈内形成的不成文的法则。
西医医生往往是依据药品说明书使用中药注射剂,而说明书上陈述的多为实验研究及药理学研究内容,功能主治或适应症内容也大多是西医病名,缺乏中医证的描述。
这样的状况也让那些想要坚持辨证论治思想的中医们一筹莫展,只能是凭借对组方药物的了解与经验来用药。
众所周知,西药的适应症是由其化学结构决定的,而中药的作用取决于药性,注射剂也不例外,中药注射剂本身属什么药性,一般情况下,在药品说明书上是看不出来的,不了解中药其结果必然是盲目使用。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大部分大型综合性医院中95%的中药注射剂由西医生所开,这些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缺乏的临床医生在应用中药注射液时,在适应症的选择上必然就少了辨证论治,而多了“望文生义”,从而在临床上滥用中药注射液,直接导致其不良反应的增加。
对策:应该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证论治,不能简单地按药品说明使用。
配伍不合理致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临床单独使用较少,多与其他药物(中西)联合使用,由于中药注射液的成分复杂,与输液及其他药物配伍不当,会产生溶液的pH改变、澄明度变化、絮状物或沉淀出现、颜色改变等一系列变化。
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特别是西药配伍应用问题也应当引起重视。
目前,临床上常将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如西药配伍应用,以达到中西药连用的协同增效作用,但如果配伍不当则容易引起注射液颜色改变等药液物理、化学反应,如复方丹参注射液与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甲磺酸培氟沙星、氟哌酸等喹诺酮类药物配伍时,会立即出现浑浊,有时有絮状沉淀,有时析出结晶等。
中药注射剂之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之不良反应摘要:葛根素、鱼腥草、刺五加、清开灵、双黄连……近年来,一批久负盛名的中药注射剂接连陷入“安全门”,不少人开始质疑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
其实,任何药剂都有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率不及西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型改变了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有着快速、高效的特点,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问题,应引起医护人员的共同关注。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因素对策预防引言:从现今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看,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本身的一种属性。
经过严格审批的药品,在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仍会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包括有些原来不知道的、严重的不良反应。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良反应的药品,中药是药品,必然也不例外。
中药药品不良反应比例最高、程度最严重的剂型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是不可避免的,那些“纯天然,没有药品不良反应”的说法是错误的,并容易误导消费者。
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这是中药或西药都存在的现象。
但由于中药注射剂原料成分的复杂性,中药材品种、产地、采收季节不同而造成所含成分的不确定性,处方组分和剂量的特殊性,以及制备工艺和分析技术的不规范性等原因,导致目前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药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提高。
其实,中药注射剂并非真的那么可怕,不可否认,中药注射剂是存在一定问题,此次鱼腥草注射剂事件的发生就证明了这一点。
目前,我国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参差不齐,由于科研投入不足,基础研究薄弱,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低,可控性差,对中药注射剂注册管理定位不清,新的技术要求缺失,评价体系落后,市场逐利,随意扩大使用人群和配伍,这些都是造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
如何预防、避免和减少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必须从多个环节如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等加以监管,从源头着手抓质量,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这样,中药注射剂面临的质量问题应该而且能够在社会和技术发展中得到妥善解决,并能在临床治疗中发挥日益强大的作用。
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第4页
二、不良反应发生概况
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
经历了几次世界范围“药害”,药品安全性已经成为评 介用药合理性首要指标。从20世纪80年代起,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工作逐步在我国开展,至今我国药品不良反应(ADR) 检测系统已基础建立,并正在逐步完善中。在全国有32个省 级监测中心,至今已搜集到7万多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汇报, 包括数百种药品。其中注射剂安全性备受关注。据上海药品 不良反应中心统计,年中药不良反应百分比达12%~15%,其 中中药注射剂是中药不良反应“主凶”;据统计,中药注射 液静脉滴注引发不良反应占14%,且呈逐年增加趋势。
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第20页
吴晓放等报道,4种基础输液(0.9%氯化钠、5%葡萄 糖、10%葡萄糖及葡萄糖氯化钠输液)配伍前微粒数均符 合中国药典要求,加入5ml黄芪注射液后,各级微粒数相 对增加,25μm微粒在5%GS中已超标,加入10ml黄芪注射 液后,各级微粒数相对增加更显著,5μm、10μm和 25μm微粒大多严重超标。分析原因,一是黄芪注射液本 身带入;二是与黄芪注射液和输液配伍后pH值改变相关。
3.7 中药注射液作为中药开发新剂型,用于临床即使增加 了中药进入人体内药量、缩短了吸收时间,更适合用于临 床抢救与危重病症,但因为改变了传统中药到病除给药路 径,未经胃肠吸收和肝脏代谢灭活,可能使人体失去抵抗 外界异物一道屏障,尤其是一些高脂溶性成份,造成不良 反应发生原因。
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有毒(38种):干漆、土荆皮、山豆根、千金子、千金子霜、制川乌、 天南星、木鳖子、甘遂、仙茅、白附子、白果、半夏、朱砂、华山参、 全蝎、关木通、芫花、苍耳子、两头尖、附子、苦楝皮、金钱白花蛇、 京大戟、制草乌、牵牛子、轻粉、香加皮、洋金花、常山、商陆、硫 磺、雄黄、蓖麻子、蜈蚣、罂粟壳、蕲蛇、蟾素。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预防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预防标签: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预防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由传统中药引起的ADR也日渐增多。
因此,开展中药注射剂ADR的监测,定期对收集到得ADR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有利于提高医院的临床安全用药水平,减少ADR的发生。
1. 中药注射剂的常见不良反应1.1过敏反应:中药注射剂组成成分复杂,如果提纯工艺不够,在存放过程中成分易发生改变或产生新的成分。
另外,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伍用,均可使不溶性微粒增加,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
如金银花是双黄连注射液的主要成分,其中含有的绿草酸是一种高致敏的抗原物质,作为抗原进入机体可产生高致敏反应[2]。
1.2肝肾毒性:肝、肾作为机体的主要代谢器官,也最容易受到药物的损害。
在药物不良反应损害中,有10%-15%为肝脏损害[3]。
中药注射剂的滥用,剂量过大,长期用药和配伍不当是导致肝肾药源性疾病和不良反应增多的重要原因。
例如,β-七叶皂苷钠注射液可致肝损害,急性肾功能衰竭,血尿;黄芪注射液可致肝功能损害,导致黄疸[4]。
1.3发热:中药注射剂的不溶性微粒,杂质均可作为热原引起发热丹参注射液可致患者出现寒颤、发热(39.1℃)、头痛、全身发抖[5]。
1.4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腔溃疡等。
临床鱼腥草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均可引起恶心、呕吐。
1.5心血管系统反应:主要表现为胸闷、室性早搏、心绞痛发作并加重、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甚至心衰,可见于多种中药注射剂的应用过程中。
1.6神经系统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晕、头部胀痛、四肢乏力。
2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2.1药物因素:中药注射剂所含成分比较复杂,多为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如一些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等成分,它们均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这些化合物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也可产生抗体致敏T淋巴细胞,发生过敏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6]。
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引言中药注射剂作为一种常用的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
然而,虽然中药注射剂在治疗上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和效果,但也不可忽视其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
本文将对常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进行系统的介绍,以便医护人员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些风险。
常见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1. 过敏反应中药注射剂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荨麻疹等轻度症状,也可能引发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过敏反应主要与个体的过敏体质有关,但也可能与注射剂的成分、保存条件等因素有关。
2. 中毒反应部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还表现为中毒反应。
中毒反应可能是因为注射剂中含有有毒物质,或者剂量过大导致药物在体内积累。
常见的中毒反应症状包括头晕、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等。
为减少中毒反应的风险,使用中药注射剂前应对患者的肝肾功能进行检查,确保药物的安全使用。
3. 药物相互作用某些中药注射剂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这种作用可能会增强或减弱其他药物的效果,甚至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需要注意患者是否正在使用其他药物,尤其是具有潜在相互作用风险的药物。
必要时,应进行合理的药物联合应用。
4. 注射部位疼痛和炎症有些中药注射剂在注射过程中可能引发注射部位的疼痛和炎症反应。
这种反应通常是由于注射剂对组织刺激过度导致的,多数情况下是暂时的,不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长期的影响。
但在注射过程中应遵循正确的注射技术,避免对组织造成不必要的刺激。
5. 药物残留中药注射剂中可能含有药物残留物质,这些残留物质在体内长期积累可能会对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
因此,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注意严格控制剂量,避免过度使用。
预防和应对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策略1. 了解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禁忌和注意事项不同的中药注射剂可能存在不同的使用禁忌和注意事项。
医护人员和患者在使用前应详细了解注射剂的说明书,了解其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品种增多及广泛应用,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多。
据报道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占比重59.88%~76.76%甚至更高。
中药注射液静脉用药的不良反应比较多见,为非静脉的用药的9.2倍。
本文就近年来药物期刊中报道的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做一分析如下。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类型皮肤损害:表现为荨麻疹、瘙痒、红斑、水疱、剥脱性皮炎,发生率22.21%。
其主要原因:①中药注射剂所致皮肤损害一般较轻,停药后症状减轻,自行处理,不宜引起患者重视,就诊率低;②某些损害初发潜伏期较长,医生忽略了对既往史的询问,以致漏诊;③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而且临床联合用药较多,难以明确致敏药物。
过敏性休克:发生率21.06%,大多患者在首次用药后5~15分钟内发生。
呼吸系统:表现为喉头及支气管痉挛、哮喘、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等,发生率12.82%。
类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心慌、胸闷、呼吸困难、烦躁不安,但血压正常或稍降低,发生率11.04%。
消化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等,发生率均10%以下。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患者个体差异:具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出现过敏反应通常与药品质量及用药剂量无关,他们在正常剂量或小于正常剂量的情况下即可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
有报道1例患者肌内注射柴胡注射液后发生过敏性休克,经查该患者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1]。
剂型与给药途径:中药注射剂虽然具有起效快,便于临床急症应用的特点,但由于缺少了消化道及防御系统的处理,其引起过敏反应的可有性大大增加。
23例不良反应均为中药注射剂引起的,其中有2例为过敏性休克。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①注射剂内在质量不稳定导致疗效不稳定并影响安全性:现有的中药注射剂产品绝大多数是提取混合物,并没有分离出能够进行完全定性和定量的产品,这决定了注射剂内在质量不稳定,导致了疗效不稳定并影响安全性。
②药材质量不稳定导致批回差异:中药注射剂所用的药材,由于产地不同,受土质、气候、采收季节等种植条件的影响,药材所含成分有较大差异,不同基源的同一药材差别就更大。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2020/4/27
14
2、1989年发生含色氨酸的植物药制剂引起嗜酸 细胞性肌痛综合征的暴发流行,共发生1500 余例,其中至少37例死亡
3、2019年发现Kava或Kavaine(麻醉椒或麻醉 椒碱)引致严重肝损害,全球共68例,其中6例 需行肝移植,3例死亡,为此德国、加拿大、 英国、瑞士、爱尔兰等国已从市场撤出含此成 份的药品和饮料
2020/4/27
28
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的偏低
成分多而复杂,无法一一质控
现行的鱼腥草注射剂质量标准是98年修订后的,只能对1种成 分进行控制也一度引起 人们关注。
相当一部分中药注射剂对反映其内在质量的重要指标——主 要有效成分的含量也未规定。
2020/4/27
24
辨证论治的淡化
中药注射剂产业化所导致: 1、处方固定化,难以随证加减。 2、为使质量可控性提高,研发时简化原方。 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是中医用药具有高度的针 对性和灵活性,处方可随证加减,但是这种特点很 难在中药注射剂上得到体现。
2020/4/27
25
中药注射剂上市前临床试验的局限
《中药制药工艺技术解析》
中药注射剂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 技术和方法,从中药、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 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入体内,包括肌内、 穴位、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使用的灭菌制剂,以及 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中药药剂学》
2020/4/27
3
(一)、给药途径 1、静脉给药:静脉注射
SDA-ADR中心10年收到与中药相关的病例数和死亡 人数,约占全部报告总数的5%。
20世纪50年代ADR仅有26例,60年代147例,70年代 398例,80年代2217例,而1991~1994年的4年内即达到 3273例。
几种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防治

异 绿原 酸 , 既具 有 抗 菌 抗 病 毒 作 用 , 具 有 致 敏 原 作 又 用 , 引起变 态反应 。黄芩 黄 素 分子 中带 有 3个 邻 位 可
龄 , 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程 度 与患 者 的年 龄 关 系 不大 。有 过 敏 史 的 且
疹、 发热寒战 、 过敏性休克 ; 较重的不 良反应有过敏性 休克 、 喉头水 肿 、 识 障 碍 、 意 昏迷 、 急性 左 心 衰 竭 、 剥脱
性 皮炎 、 癫痫 大发作 、 急性 肾功 能衰竭 、 脱髓 鞘性 脑病 、 心室颤 动及 多器 官功能 衰竭 。
的酚羟基 , 其性质很不稳定 , 容易被氧化成为醌类衍生 物, 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据研究 , 金银花食人后经
小 肠分 泌物作 用 , 可变成 无致敏 性物 质 。因此 , 口服一 般不 引起过 敏 , 而静脉滴 注使 过敏原 直接 进入血 液 内 , 极 易 引起 过 敏 反应 发 生 。不 良反 应 可 发 生 于 任 何 年
关键 词
剂型; 中药浓缩颗粒剂
为 3 7 其 中不 方便 、 :, 不快 捷是 最 主 要 的 因素 。社会 的 需求 促进 中药 的改革 , 中药 饮 片浓缩颗 粒应 运而 生 , 这 是 时代 的产 物 。
中药浓 缩颗 粒剂 最近 十年 引进 澳洲 , 者从 19 笔 96
中药浓缩 颗 粒剂是 近二 十年 来 出现 的一个新 的剂
年轻 人 、 童 以及西 方人 的认 同 , 儿 这充 分说 明 了这 一新 剂 型是受 欢迎 的 。
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简介参麦注射液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注射剂,主要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心绞痛、高血压等病症。
但是,随着使用数量的增加,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本文将对参麦注射液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经过临床观察,参麦注射液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肝脏损害: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等现象。
2.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荨麻疹、哮喘等。
3.肌肉疼痛:出现肌肉酸痛、肌肉萎缩等症状。
4.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出现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现象。
以上不良反应都与参麦注射液的成分和使用方法有关。
不良反应原因分析目前,参麦注射液的主要成分包括人参、麦冬、黄芪等多味中药材。
由于中药材的不同品种、不同采集和加工方法等对药效和药理活性有一定影响,因此可能存在品种、质量差异,在使用过程中引发不良反应。
此外,在使用参麦注射液时,还需遵循医嘱,控制药物剂量和使用时间,避免出现滥用情况。
预防和控制参麦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身心上的不适,也增加了医疗费用。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
1.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在参麦注射液生产过程中,应选用优质、质量稳定的中药材,提高注射剂的质量和效果。
2.限制滥用情况:医院应加强药品管理,规范医师开药行为,建立药物使用监测系统,避免参麦注射液的滥用现象。
3.加强监测和反应报告:医务人员应加强对参麦注射液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反应报告,及时向患者解释并采取有效措施。
结尾以上就是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分析和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医疗管理,引导医师开出针对患者个体情况的合理用药方案,提高患者的就诊体验和治疗效果。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目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
方法分析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并针对不良反应提出预防措施。
结果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药物、临床用药和患者自身体质三个方面。
结论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一旦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进行处理,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标签: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预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在治疗疾病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具有疗效确切、效果佳等特点,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临床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药物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持续升高。
1 不良反应产生原因1.1 药物方面1.1.1 成分复杂中药注射剂大多数都是带有色素、蛋白质等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这些元素大都呈胶质状,混合在药液中,在和氯化钠注射液相混合时,比较容易产生盐析反应[1],出现不溶性的微粒,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增加。
在中药注射剂中,绿原酸普遍存在,大量研究表明,导致患者过敏的最强成分则为绿原酸。
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品中,都含有绿原酸,比如栀子、金银花等。
在众多致死报道中,茵陈和双黄连注射液中相同的活性成分都为绿原酸[2]。
除此之外,在近些年风靡的羚羊、鹿茸、蟾蜍等都被开发成为中药注射剂,这些动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含有异种蛋白,具有比较强的抗原性,这种物质能够使患者产生过敏反应,在关于清开灵的相关报道中,很多造成患者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的原因都是由其中含有的水牛角、鹿茸精等成分[3]。
1.1.2 质量问题在药物生产的过程中,不同厂家在生产药物时使用到的工艺是各不相同的,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就会发生很大的差别,而且即使是相同的厂家生产的同样一批药物,其质量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个原因也是出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
在临床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中,丹参注射液中个别批号出现,其他批号则很少出现,通过检测我们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生产的时候鞣制没有达标[4]。
并且,有些药品在监测时只是针对其中的某种或者几种成分进行测量,只针对其中比较有效的成分,其他成分未知,所以,这些难以监测的成分在药品运输及存放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不溶性的微粒,这可能是造成注射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并且是导致患者休克甚至死亡的祸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中医药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28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8-0038-02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探讨杨吉德**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医医院(755000)2012年7月25日收稿1.2.4忽视中药的用量:中药和西药一样,既能调节人的生理功能,治疗疾病,又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引起不良反应。
这与其用量密切相关。
对不属于有毒中药的药物,超量用药也会发生不良反应,如肉桂过量会发生血尿,人参过量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10]。
对安全用量范围的药物,长期服用毒性成分也会在体内蓄积引起不良反应。
如长期服用牛黄解毒丸可引起砷中毒,长期泡服番泻叶可能发生低血钾,也可能导致肝硬化[11]。
久服雷公藤片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12]。
因此,严格掌握中药的用法用量是安全用药的基本保证。
1.3中西药物联用不合理1.3.1忽略中西药物联合应用的配伍禁忌:西药的配伍禁忌已引起重视,而中西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易被忽略,如含有金属离子的中药不宜与四环素类同服,因为会形成不溶性物质影响吸收;牛黄解毒丸不宜与亚铁盐同服,容易产生有毒物质[13]。
1.3.2不适宜的中西药物合用会产生不良反应:为了提高临床药物疗效、缩短病程,中西药物联用被广泛应用,但是,中西药物联合应用会产生的不良反应却常常被大家所忽视,如含钾的中药夏枯草、白茅根配伍保钾利尿药易产生高血钾;一些酸性中药(如山楂、乌梅)与磺胺类药合用会出现结晶尿、血尿等[14]。
2探讨临床合理用药的措施2.1加强抗生素使用管理:抗生素滥用引发的不良反应危害极大,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管理非常重要,卫生部颁发了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了规范。
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认真贯彻执行,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用法用量,减少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所造成的伤害。
2.2个体化给药:人的个体差异很大,身高、体重、性别、年龄等都是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根据每个人的特性,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可以提高药物疗效。
2.3联合用药应考虑周全:在药物联合应用中以抗生素联合应用最为广泛,而滥用的现象也最多见。
有些人在使用抗生素时喜欢“撒大网”,多种抗生素齐上阵,总认为越多越好,抗生素之间除了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外,还可以产生拮抗作用及增加毒副反应,如繁殖期杀菌剂与抑菌剂药物联用会影响疗效,头孢丙烯分散片与阿奇霉素合用将影响头孢丙烯的杀菌效果,因此,需要联合时应做到合理联合用药,使联合后药物的疗效增加,毒副作用下降。
2.4通过咨询服务促进合理用药:通过药物咨询服务进行合理用药指导使患者更好地遵从医嘱,配合治疗。
药师应加强与医生和患者的沟通,向患者作好用药的说明解释。
以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2.5推荐时间药理学:合适的给药时间可以有较好的疗效,人体内的药物浓度是受其机体生物节律影响的,每一种药都有其最佳的给药时间。
所以,一定要考虑到人体的生物节律,以制定最佳给药时间和合理用药方案[15]。
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早晨7:00~8:00一次给药效果好。
高血压患者可采取与血压波动相对应的峰值时间给药,即上午7点和下午2点为宜。
他汀类药物宜在傍晚或睡前服用[16]。
所以,合理掌握用药时间是成功治疗疾病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17]。
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日益关注,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每个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功课,做好这门功课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用药的目标———安全有效适当经济,使全民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1]骆惠娴.门诊药房咨询服务与合理用药[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3):105.[2]周新,刘瑞凝,李宏杰.门诊处方点评实践及用药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1):87-89.[3]姜文谊,陈莉.我院2008年急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中国医院导报,2009,6(22)189-191.[4]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96-97.[5]谢惠民.合理用药[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27,101-102.[6]赖晓云,陈祖英.门诊处方用药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0,3(1):101-102.[7]齐中元,范克云.试论中药的毒性与合理用药[J].淮海医药,2005,23(1):63-64.[6]张永强.合理使用中药[J].中国执业药师[J].2008,51(3):20-21.[9]翁维良.中药不合理用药与药害问题的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03,(2):190-192.[10]刘东梅.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及合理使用中药[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7,14(6):48-49.[11]骆小娟,王荣芳.番泻叶的功效及不良反应[J].北京中医,2002,21(3):165-166.[12]王春雷,芦柏霞,候桂兰.中药不良反应浅析[J].安徽医药,2006,1(3):220-221.[13]杨兵,梁翠徽.中西药物联合应用临床配伍点滴[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3(19).[14]黄海英,胡聪,张书峰.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8(1):35-36.[15]刘志强.时辰药理学与临床合理用药[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1):89.[16]文海棠,陈淑婷,汤异玲.依据时辰药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J].中国药业,2011.20(2):63-64.[17]杨立夫.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措施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7):153-154.1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近年来,有关药物不良反应(ADR )方面的报道越来越多。
同时,患者对ADR 的认识程度、关注程度也不断提高,有的患者更是出现了不必要的惊慌,临床大夫很感棘手。
正像许多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一样,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药物,也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弊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ADR ,既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从ADR 的定义中我们知道,出现ADR 的药品,首先是合格药品,而不是假药或劣药;其次是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由此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是人们尚未认识到的药品固有的性质决定的,因而它的性质决定了不良反应必然发生,只不过发现和控制它的时间有早晚而已。
“是药三分毒”。
任何药品,即使人参这样的滋补保健品、维生素类药品等,如果超剂量或不合理使用,也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监测,由于不良反应严重,国家药监局紧急停止使用的鱼腥草注射液、复方蒲公英注382012年9月射液、鱼金注射液、炎毒清注射液、新鱼腥草素钠氯化钠注射液、新鱼腥草素钠注射液、注射用新鱼腥草素钠等中药注射剂,已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国家药监局对中药注射剂进行重新审评。
中药成份相当复杂,发达国家的植物制剂一般也都由单味药组成,即使是复方制剂也多为2~3味,不超过5味是其基本要求。
而我国列入国家标准的中药注射剂中,属于复方制剂的有50余种。
其中原料药在3味以上的30余种,超过5味的10余种,超过7味的10种左右,清热解毒注射液等品种有的多达12味。
目前最常使用的双黄连粉针由3味中药组成、茵桅黄注射液由4味中药组成,清开灵注射液由8味中药组成。
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具有治疗疾病的有效成分尚不十分明了,加之中医用药又多属复方,而注射剂的原料药味越多,制备工艺难度越大,其质量标准、化学成分、毒性大小等难以控制,研发难度更大。
从目前情况看,中药注射剂最突出的问题是质量标准低、可控性差,有些有害物质以目前的生产技术难以控制,而这些物质也正是临床上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临床实践证明:蛋白质由静脉直接进入血液可致过敏,鞣质可引起红血球凝聚,重金属能造成蓄积中毒,树脂及草酸盐能造成脏器损害,砷盐有神经毒性等等。
因而有些中药注射剂相关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发生机制、如何避免等尚不明确。
比如,紧急停止使用的鱼腥草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的作用,临床用于肺脓疡、痰热咳嗽、上呼吸道感染、白带、尿路感染、痈疖等的治疗。
经检测其至少含有48种化学成分,且主要检测成分是甲基正壬酮。
但是,到底是哪种成分对哪种细菌有抗菌消炎作用却不十分清楚和明了,一旦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在很难弄清是哪种药或哪种成分出问题的情况下,再加上个体差异,采取的抢救措施很难有保障,就很容易出危险。
客观地讲,药物不良反应(ADR )是随药物治疗作用产生的一种意外有害反应,是与生俱来的,要彻底消除ADR ,依目前的科技水平,显然并不现实、也不可能做到。
我们只有通过不断提高质量标准、生产工艺,降低药品中的杂质含量和非药用成分;临床使用过程中严格掌握适应症、仔细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减少药物不合理的联用等,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ADR 的发生。
2药物不良反应的分型根据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分为A 、B 、C 三型。
A 型不良反应:是由于药品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其特点是可以预测,通常与剂量相关,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减轻或消失,一般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副作用、毒性反应、继发反应、后遗效应、首剂效应和撤药反应等均属A 型不良反应。
B 型不良反应:是指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其特点是与使用剂量无关,一般难以预测,发生率低、死亡率高,而且时间关系明确。
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属于此类。
C 型不良反应:是指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其潜伏期较长,药品和不良反应之间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
其特点是背景发生率高,用药史复杂,难以用试验重复,其发生机理不清,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已停止使用的鱼腥草注射液相关的七个注射剂常见的不良反应多为B 型不良反应,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来看,多属速发型变态反应。
包括:皮肤和全身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皮疹、剥脱性皮炎、咳嗽、口干、气促、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恶心、呕吐、过敏性休克、过敏性哮喘、喉头水肿等,有死亡病例报告。
3加强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危害的体会和措施3.1加强培训学习。
医、护、药相关人员都应认真学习药品说明书,正确配伍,合理使用。
中药注射剂应尽量减少配伍使用,浓度不宜高,控制输液滴数,输液速度不宜快。
3.2高度重视。
加强医疗安全,重视用药安全。
医生正确、合理使用药品,护士加强巡视、询问,药剂人员加强审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采取相应措施,实施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