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沧浪诗话》“妙悟说”
论《沧浪诗话·诗辨》之“妙悟”
论《沧浪诗话·诗辨》之“妙悟”作者:詹岚来源:《大观》2018年第12期摘要:严羽《沧浪诗话》是宋代众多诗话中最具有系统性的诗话之作。
严羽构建起以禅喻诗的诗学体系,并把诗歌的艺术特点归纳为“兴趣”二字,最终走向“诗而入神”的最高审美境界。
文章试图从《沧浪诗话·诗辨》文本出发,通过对一般的悟、禅宗之悟和妙悟的分析,对妙悟的基本概念做出阐释,接着对兴趣说做分析,从而揭示出“妙悟”“诗而入神”的审美境界,以及其对于诗歌创作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悟”;“妙悟”;“兴趣”;“诗而入神”;审美意义一、关于“妙悟”的概念(一)一般之“悟”“悟”的一般含义是指理解、明白、觉醒,相关词语有醒悟、领悟、参悟、觉悟、大彻大悟等。
“悟”是一个动词,其主体是人,概括来说,悟是思维瞬间整合反映的过程,是主体在既有经验知识积累下,受到某种偶然因素的刺激,突然大彻大悟,在思想和认知上发生飞跃和质变,从而获得一种超越以往的更为通透的知识的过程。
正如“悟”这个字的字形所示,“悟”即吾之心。
《说文解字》里解释“悟”是形声字,“从心,吾声”,有“吾之心也”之意,即悟由我心起,觉在我心觉,我心了了,方是真了。
这体现了两层意思,一是由外在感觉向内转入心的体味。
眼、耳、鼻等外在感觉器官只能停留于感性认知,无法实现更深的认识,只有以心去听之、味之,以心灵的触觉去填补感官直白认知的缺陷,才能获得几近于道的完整认知。
这种由外向内的体悟方式也是由认识对象的变化所决定的。
中国哲学的基本理路,就在于对“道”的把握和认识。
相比于世界的外在现实,哲人们更加关心那个超越感性世界的内在真实,正如宗炳所说的“山水质有而趣灵”。
“质有”是山水之外在,“趣灵”则是内蕴,山水即“道”,对于其“趣灵”绝不能以一般感觉认识的方式,必须达到徇耳目而内通,从“应目”到“会心”到“为理”,这样才能“应会感神,神超理得”。
二是由他人之心归于吾之心。
既然心在我体内,何谓他人之心?人们的认知会受到习惯、权威、文化等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心虽在我身体之内,却也可说是在身体之外,它有时并无法反映人的真实心境。
禅宗视野下的《沧浪诗话》再探析
36(下)2018.10《沧浪诗话》与禅宗之关系一再地被谈论,其中,“以禅喻诗”成为它的标签[1]3。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1]12一句话就道明了禅宗与诗学密不可分,将它们连接起来的是“妙悟”。
“悟”是禅宗的基石,也是禅宗追求的目的。
严羽前半句是对于禅宗经典的洞见,后半句对于诗道的论述见于全篇文章。
严羽讨论诗道在“妙悟”不错,但是要结合他对于“悟”的理解。
佛教禅与禅宗认为达到悟的途径是不同的,从而亲近于佛教禅的北宗与被尊为禅宗正统的南宗也有不同的修行的方式:北宗主渐修,南宗尊顿悟。
严羽单是举出了诗道、禅道在“妙悟”,可是是由何种路途到达的?诗人悟之前的存在状态都指向模糊。
需要进入到《沧浪诗话·诗辨》中,上下文把握,才可探寻出严羽的理路根据、思想倾向。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开头就规定了学诗要追寻的源头是汉魏盛唐诗,这些诗可使学诗者“不失正路”,从而“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1]1。
“谓之顿门”,郭绍虞解释为:“顿悟之门,佛家以迅疾证悟为顿悟。
”使佛教在中国土地上落地开花的六祖慧能,目不识丁,依靠在日常生活中的修为达到悟。
这一悟往往需要一个禅机,禅机临至,即刻自悟、立刻见佛心[2]。
因为禅师的日常生活在普通人看来和他们之间没有两样,所以禅机也如突然而至,这一悟也便为顿悟。
“单刀直入”也是南宗中经常使用的禅语,形容要促成悟的状态,与顿悟相关联。
按照严羽对于学诗理想状态的阐述,文章中“妙悟”是靠近于顿悟一派。
在《沧浪诗话·诗辨》中,严羽接着往下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1]26诗有“别材”“别趣”,若按照禅宗解,一切意志行动所要追寻的都不在可观可触的现实世界中,而是超越文字语言表达,佛家悟后的第一义。
从诗家角度说,诗传达给人的也绝不桎梏于眼前文字中,总是要超越语言符号,而带给人形而上的慰藉。
《沧浪诗话》阐释与评价
《沧浪诗话》阐释与评价摘要宋代诗话种类繁多,作品丰富,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诗话中的精品,是宋代最系统、最优秀的诗话论著。
针对诗坛上“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诗学主张,严羽以盛唐诗为楷模,并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吟咏情性”、“妙悟说”和“兴趣说”,尖锐批判了苏、黄诗风、江西诗派、四灵及江湖诗派,同时也抨击了理学诗派,深入分析了诗歌的缘情本质、诗歌创作的思维特点、诗成之后的审美境界,探讨了“什么是诗”、“如何学诗和作诗”的问题,把诗歌引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沧浪诗话;吟咏情性;妙悟说;兴趣说《沧浪诗话》阐释与评价严羽的《沧浪诗话》以艺术论对抗工具论,以情感性纠正学理性,是一部优秀的诗学理论著作,从艺术形式方面为我们指出了什么样的诗歌是真正优秀的诗歌,并确立了盛唐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地位。
一、诗歌的本质:“吟咏情性”诗言志,这是从《诗经》就开始的传统,《沧浪诗话》的理论落脚点正在于此,使得严羽以极大的自信为诗正名。
《沧浪诗话》论说的诗歌审美特征,首先就是以情性美为其标志。
严羽认为,诗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本质特征是“吟咏情性”。
《沧浪诗话》开宗明义第一章《诗辨》试图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荃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这段文字构成了严羽诗学观念的基础。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表明严羽对诗歌的认识很有辩证意味。
严羽认为诗歌与书、理无直接关联,但又不能因此而废学、废理,否则诗歌创作就无法达到极致。
严羽认为真正伟大的诗人是多读书,多穷理的,但在诗歌的创作中则将书与理消化尽,能够采用诗歌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
“不涉理路,不落言荃”实际上是接触到了诗歌通过形象表达情感的思维方式。
严羽所说“诗者,吟咏情性也”也就是“吟咏情性”是诗歌的本质内容。
浅析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的“妙悟”
浅析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的“妙悟”作者:朱俐俐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0期摘 ; ;要:“妙悟”是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最重要的审美范畴。
其本身在诗歌理论概念上的溯流,和它作为一项审美范畴与禅宗概念的关系为人津津乐道,且褒贬不一。
严羽为获得妙悟指明要遵守门径、研习作品、并进行“悟”等路径,也提出了妙悟的审美标准等。
本文拟就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的“妙悟”范畴作一简要述评。
关键词:沧浪诗话 ; ;严羽 ; ;妙悟 ; ;以禅喻诗一、内涵之辨《沧浪诗话》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提出了诸如“学诗以识为主”、“妙悟”、“兴趣”等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理论命题。
《沧浪诗话》主要的诗学观点,集中在《诗辨》中。
而“妙悟”是《诗辨》中最重要的范畴。
关于“妙悟”的意义,学界有多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
而其本身在诗歌理论概念上的溯流,和它作为一项审美范畴与禅宗概念的关系为人津津乐道,且褒贬不一。
按照程国赋先生《二十世纪严羽及其〈沧浪诗话〉研究》中的归纳,学界共有六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一为“妙悟”是一种形象思维,以郭绍虞先生为代表;二为“妙悟”是灵感,以周来祥、吴调公先生为代表;三为“妙悟”是艺术想象力与移情作用的发挥,以王达津先生为代表;四为“妙悟”是审美意识和艺术感受能力,以陈伯海先生为代表;五为“妙悟”就是通过熟参汉魏晋盛唐诗歌,从而达到最佳的审美境界,以钱钟书先生为代表;六为“妙悟”是一种艺术直觉,以童庆炳先生为代表。
①各家的看法各有一定的道理。
“妙悟”之“妙”,与老子所言之“道”,是分不开的。
《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可见,在老子那里,“妙”与“道”是紧密相连的。
“道”作为“天地之始”时,是“无”,作为“万物之母”时,是“有”。
浅议严羽《沧浪诗话》的“以禅喻诗”
浅议严羽《沧浪诗话》的“以禅喻诗”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在我国诗学发展史上别具特色,颇为引人注目。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以禅喻诗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描述了一种空灵的境界,他的观点影响深远。
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探索:一、佛教“禅”对严羽的影响禅,首先是一种宗教,在其从印度舶来与中土柔和的过程中,顺势融合出一种精湛的人生之道,也在文化领域里演绎出了别样风景,尤其对文学艺术,一千多年来,犹如风过树摇,其响不绝。
到了宋代,禅宗得以高度发展,士大夫谈禅成了一种风尚,以致到了不谈禅无以言诗的地步。
诗与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以禅喻诗更是成为他们之间互相附庸风雅的时髦之举。
禅宗也有了极大的变化,从开始的“不立文字”发展成为“不离文字”;由以前的静默观照而变为“参悟”禅家的机锋警语。
妙语偈言必须靠“悟”才能获得佛家真谛。
禅宗向来认为任何文字都难以表达禅的意蕴,但为了将佛家理论流传下去,他们不得不依靠文字。
但他们认为重要的还是“悟”,禅与诗的共同之点除了皆用文字,共同点就是“悟”或“妙悟”。
“学禅必悟禅境,学诗须悟诗境”,宋代文人在诗与禅的关系上,可谓深有体会。
韩驹《陵阳先生诗》卷一《赠赵伯金》:“学诗当如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龚相《学诗得》、《诗人玉居》卷一:“学诗浑如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
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
”戴复古《论诗十绝》、《右屏诗》卷七:“欲参试律似参禅,妙趣不由文字传。
个里稍关心有悟,发为言句自超然。
”以上诗句皆阐述了“妙悟”在学诗与参禅方面的重要性。
“悟”本来就是禅宗用语,因为佛家强调必须靠“悟”才能进入禅境,得到真谛。
东汉许慎《说文》称:“悟,觉也。
从心,吾声。
”可见,“悟”与“妙悟”也有一个“渐修”与“顿悟”的过程。
所以杜甫才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只有经过一个漫长的学习研究阶段,才能“一朝悟罢正法眼”,获得了悟之后的快感。
所以宋代禅宗对诗歌的影响不仅有诗歌语言运用的技巧,还有领悟诗歌真正含义的方法。
“兴趣说”、 “妙悟说”探析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学体系
“兴趣说”、“妙悟说”探析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学体系作者:吴昊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沧浪诗话》是宋代一部体系严密、思想深刻的诗歌理论著作。
它强调诗歌的审美艺术性,“兴趣说”是《诗话》批评鉴赏论的核心,“妙悟说”则是诗歌创作论的基础。
严羽以“兴趣”为本体、以“妙悟”为方法所构建的诗学体系,对中国古典诗学批判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严羽;沧浪诗话;兴趣;妙悟;诗学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007-02一、本体论:“兴趣说”严羽从盛唐的诗坛气象总结出作诗的审美旨趣——兴趣。
所谓兴,是指感情的兴发。
钟嵘指出“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
”①到了唐代则进一步将其发展为“兴寄”说。
叶嘉莹将“兴”概念概括为:“‘兴’就是见物起兴,就是感发兴起的意思,就是由外面的景物引起你内心之中的一种兴发感动。
”所谓趣,则是审美主体在外物中体会到的美感。
严羽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似乎是看到了盛唐诗基调昂扬而又快意自适的美感特征。
兴趣就是一种审美趣味,一种自然、超功利、审美的艺术旨趣。
②“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言有尽而意无穷。
”③从严羽的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到他首先规定了诗歌的本质,即“吟咏情性”。
“吟咏情性”并非是严羽首创,其最早见于《毛诗序》,但那时“吟咏情性”并未和诗歌发生联系。
直至严羽,将“吟咏情性”与诗歌境界“兴趣”结合在一起,“情性”可看作是“兴趣”达成的基础。
诗歌中既有情感,又是真“情性”的表达,自然会充满“兴趣”,只是“兴趣”的体会,需读者反复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真味”。
其次,在“吟咏情性”的指导下,实现诗歌的“兴趣”。
“羚羊挂角”本是佛家语,严羽借用佛家语,意指诗歌作成所达到的一种“无迹可求”的状态。
何谓“无迹可求”?“诗有词、理、意兴。
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沧浪诗话的诗论观点
沧浪诗话的诗论观点沧浪诗话是明代文人孙洙所撰的唐宋诗词的评论集,被称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讨论诗词创作技巧的评论集,对后世的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沧浪诗话中展示了孙洙对于诗词创作的独到见解,其中包括了以下几个重要的诗论观点。
一、不拘泥于格律沧浪诗话强调了诗词创作不应过于拘泥于格律,而应该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孙洙认为,诗词应该注重意境的表达,通过对事物的深刻揭示而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感悟。
他提出了“诗中应有物,物中应有诗”的观点,强调了诗词创作需要在意象和情境中寻找独特的表达方式。
二、注重语言的精炼和表达的准确性沧浪诗话中强调了语言的精炼和词藻的准确性对于诗词的重要性。
孙洙认为,诗词应该力求简练明确,通过准确的用词和精炼的表达来使读者对于诗词的意境有更清晰的感知。
他强调了“去其矫揉,取其质朴”的原则,即在诗词创作中应该舍弃华丽的修辞,追求朴实自然的表达,以达到更真实的效果。
三、重视诗词的情感表达沧浪诗话中提到了诗词创作应该注重情感的真实和深度。
孙洙认为,诗词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应该通过诗词来传递诗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
他主张在诗词创作中要“心有所感,才能有所发”,即诗人在写作时应该有真实的情感基础,才能表达出真实动人的情感。
四、把握好度和节奏沧浪诗话中提到了把握好度和节奏对于诗词创作的重要性。
孙洙认为,诗词创作需要注意节奏的把握,通过诗句的长短、音律的变化等方式来体现诗情。
他主张在创作中要适当地运用停顿、变调和韵味等手法,以使诗词有鲜明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五、追求创新和个性沧浪诗话中提到了诗词创作应该追求创新和个性。
孙洙认为,诗词不应只是机械地追求格律和形式上的完美,而应该注重诗人个性的表达以及与时代的对话。
他主张诗词需要有独特的创新和个性,不能只是套用前人的语言和形式,而要有自己的风格和思想。
以上是沧浪诗话中一些重要的诗论观点。
孙洙以其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诗论为后世的文人提供了指导,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兴趣和妙悟 沧浪诗话
兴趣和妙悟沧浪诗话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步诗话著作,它有比较系统的理论主张,强调诗歌文学同治学儒道不同的别材别趣,以妙悟和兴趣为中心,提出师法盛唐梦,对元明清三代的文学理论批评都有重要的影响。
严羽生平大概在宋朝晚期,一生隐居不仕,和诗人戴复古(江湖派代表)来往甚密,其《沧浪诗话》就写于同戴复古交游的时候。
他自己的诗歌创作多有忧国伤时之作,因此它的诗论特别强调学习盛唐学习老杜,希望从诗歌中展现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气派。
《沧浪诗话》分五个部分,其中诗辩最为重要,最能体现其诗论观点,其余的诗体诗法诗评等多为具体评论之作。
|别材别趣和兴趣其观点是从批评江西诗派弊病开始的,从黄庭坚开是,宋诗的散文化逐渐走向自己的反面,以议论用事押韵为工,而不重视精妙的意象和深远的意境,故而严羽批评道“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
他的别材和别趣说,正是针对宋诗的这种弊病而提出来的,在《诗辩》中,他有“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表述。
别趣和别材正是其诗学理论的出发点,这些是针对“以学问为诗”提出的,认为诗歌有独特的,不同于理的独特趣味,诗人也有独特的,不同于学问的才能。
严羽并不完全否定学和理,但他确实认为诗有着与学和理不同的特点。
他用“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来描述这一特点,一般认为这基本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内膏外枯”等这一类取向。
严羽将诗歌的特点进一步归纳为兴趣(书中也做兴致,意兴),其兴大概和前人后人之解类似,指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实物来兴幽情的手法,而趣则指审美趣味,司空图所言趣味与之类同。
兴侧重从作者创作的方面讲,而趣侧重从读者的欣赏来讲,而这些都和作品及作品中的物象有关。
由于“惟在兴趣”,所以诗歌就有含蓄深远,韵味无穷的意境,这就是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精彩绝伦而又浑然天成,具有虚实结合的特点,让人感到无穷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后世王廷相以“镜花水月”之词表述,也很精到(装逼)。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得失辨正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得失辨正严羽是西晋重要的文学家,其著作《沧浪诗话》深受人们的喜爱,其诗歌塑造了西晋时期独特的文学文化,对当时的思想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就围绕“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得失辨正”这一主题,展开一番探讨。
首先,从诗歌得失的角度来看,严羽的诗中以积极的思想意义和深厚的情感印象强烈地影响了西晋的思想和文化发展。
他的民歌如《沧浪之歌》、《太平道》等,其中表达出一种社会问题处理的积极思想,为人们提供了前进和实现梦想的方向。
此外,严羽充分把握了西晋时期的审美情趣,用充满忧郁情怀的诗句勾勒出那时才有的复杂而精致的情愫,让诗歌成为一种抒发情感的艺术。
然而,从当时的视角看,有人认为严羽的诗歌太多叙述,缺乏深度思考,过于追求表达效果而牺牲了诗的内容。
在西晋时期,出现了诸多知识分子提出的“新诗”派,着重以激情和理性把握诗歌的主题,这也导致了在审美角度上与前人诗歌之间出现了鲜明对比。
但无论如何,严羽的诗史地位不容置疑,他的诗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了西晋文学文化的发展。
他的诗歌以其丰富的表达和抒情方式,让人们得以体验当时的对情感的把握,从而更有助于当时的文化传承。
此外,严羽的诗歌还可以说明出当时的文学发展趋势。
他的诗歌将抽象的艺术和普遍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利用文学的手段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从而影响西晋文学文化的发展。
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反映出当时文学文化的特点,更是对当时思想发展的进一步推导。
总之,从审美角度看,严羽的诗歌得失均存在,其深刻的理解力和抒情能力让他的诗歌更贴近当时的文学文化。
他利用诗歌来反映当时的思想发展,使文学文化有所发展,这也使他的诗歌在西晋时期的历史地位不可低估。
因此,值得我们以严羽的诗歌为历史见证,对当时的文学文化进行反思与思考,从中吸取今日的文学智慧与力量。
严羽_沧浪诗话_美学思想初探
■文学期二第年五○○二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严羽《沧浪诗话》美学思想初探3□陈捷 [第三军医大学人文社科部,重庆400038]摘 要:宋代诗学专著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倡导“妙悟”为核心的审美认识论,以“兴趣”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以“入神”为极致的审美标准和“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的审美趣味共存论,构建了严羽《沧浪诗话》的美学思想体系。
《沧浪诗话》所总结的宋代诗歌的经验和教训,对明清诗坛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代诗歌美学理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沧浪诗话》;美学思想;探讨Abstract: The poetics master p iece-Canglangshihua has compared Buddhist t o poe m s,in which the poet ad2 vocates the aesthetics ep iste mol ogy with Buddhis m as the core and"interest"as the f ocus.By that Yan Yu,the author als o built up his syste m of aesthetic ideas.The book concludes the experience and less ons fr om Song po2 e m s and has great influence on M ing and Q ing poet circle.It is meaningful t o t oday’s poetic aesthetics theory. Key words: Canglangshihua;aesthetic idea;discuss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1289(2005)022******* 南宋末年,一部自成体系的诗学专著———严羽的《沧浪诗话》所总结的宋代诗歌的经验和教训,对明清诗坛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沧浪诗话》读后感
《沧浪诗话》读书有感一、严羽《沧浪诗话》基本概述严羽,宁宗庆元三年生人,是一位著名的诗论家。
《沧浪诗话》是严羽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所记载的生平事迹,在文献当中是很少能找到的内容。
生在南宋后期,严羽从未应举入仕,常年隐居在乡野之中,自恃清高,不喜欢遵循繁文俗礼。
其著作《沧浪诗话》与其他诗作及文评作品一同收录于《沧浪吟卷》三篇当中。
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沧浪先生吟卷》等许多种刻本,而其中提到收录的相对较为齐全的,那便是《适园丛书》,是由清代张钧衡所编纂。
《沧浪诗话》,是就宋诗的流弊而进行相关论述的一部诗论。
宋诗共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最早得时候宋诗是沿袭了唐人的诗风,后来出现了苏轼和黄庭坚的“始自出己意”,自此宋诗有了变革,而到了南宋中叶之后,又转而回归到了晚唐时期的诗风。
在《沧浪诗话》中,表达了对宋诗的变唐的不认同,特别是对于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的诗风的不认可,认为他们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诗歌的特点,与诗学传统相悖。
甚至对于“四灵”以及江湖诗人所推崇的晚唐,它也觉得并非是正道,根本难登大雅之堂[1]。
二、《沧浪诗话》的艺术性特点《沧浪诗话》突出表达了诗歌艺术的特殊性,并提出了“别材”以及“别趣”的中心口号,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一部开辟了诗歌艺术先例的著作。
所谓的“别材”,所表达的含义是诗人可以感受并由此创作出拥有这种审美属性的诗歌作品的特殊才情和能力;而所谓的“别趣”,所表达的含义则是诗歌作品从美学特点上来论,比之普通的学理性著述而言大有不同,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共同之处就在于“非关书”“非关理”,用另一种说法也可以说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而这恰恰是严羽论诗的基本宗旨。
“别材”与“别趣”还有着其具体的内涵。
在《诗话》当中,“别趣”也被叫作“兴趣”,但却不是我们往常所说的那种兴趣,而是指诗人的情感和性情与诗歌形象相交融成为一个整体,从而所产生的那种深沉内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点,而这恰恰是严羽界定一首好诗的首要判定条件[2]。
浅析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的“妙悟”
浅析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的“妙悟”作者:朱俐俐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0期摘 ; ;要:“妙悟”是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最重要的审美范畴。
其本身在诗歌理论概念上的溯流,和它作为一项审美范畴与禅宗概念的关系为人津津乐道,且褒贬不一。
严羽为获得妙悟指明要遵守门径、研习作品、并进行“悟”等路径,也提出了妙悟的审美标准等。
本文拟就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的“妙悟”范畴作一简要述评。
关键词:沧浪诗话 ; ;严羽 ; ;妙悟 ; ;以禅喻诗一、内涵之辨《沧浪诗话》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提出了诸如“学诗以识为主”、“妙悟”、“兴趣”等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理论命题。
《沧浪诗话》主要的诗学观点,集中在《诗辨》中。
而“妙悟”是《诗辨》中最重要的范畴。
关于“妙悟”的意义,学界有多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
而其本身在诗歌理论概念上的溯流,和它作为一项审美范畴与禅宗概念的关系为人津津乐道,且褒贬不一。
按照程国赋先生《二十世纪严羽及其〈沧浪诗话〉研究》中的归纳,学界共有六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一为“妙悟”是一种形象思维,以郭绍虞先生为代表;二为“妙悟”是灵感,以周来祥、吴调公先生为代表;三为“妙悟”是艺术想象力与移情作用的发挥,以王达津先生为代表;四为“妙悟”是审美意识和艺术感受能力,以陈伯海先生为代表;五为“妙悟”就是通过熟参汉魏晋盛唐诗歌,从而达到最佳的审美境界,以钱钟书先生为代表;六为“妙悟”是一种艺术直觉,以童庆炳先生为代表。
①各家的看法各有一定的道理。
“妙悟”之“妙”,与老子所言之“道”,是分不开的。
《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可见,在老子那里,“妙”与“道”是紧密相连的。
“道”作为“天地之始”时,是“无”,作为“万物之母”时,是“有”。
沧浪诗话——本色之美
沧浪诗话——论诗的本色《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也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
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
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
清冯班不满其说,撰有《严氏纠谬》一卷。
今人郭绍虞有《沧浪诗话校释》,为各家注中最详备者。
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篇。
在《沧浪诗话》中,严羽认为诗应该具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即为诗之本色。
相对于诗、文而言,我们更常谈到的是词、曲的本色当行,李清照曾明确提出“词别是一家”,而严羽看来,诗也应该别是一家,也应该本色当行。
沧浪诗话云:“惟妙悟乃为当行,乃是本色。
”①妙悟是严羽《沧浪诗话》的诗歌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源自于禅宗,禅宗兴起于唐朝,兴盛于宋,宋人尤尚“以禅入诗”之方法。
禅是中国本土发展起来的结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精髓的一种文化体,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道法自然,不违背自然之理。
也就是自然的本色、规律,发于心而流于外。
同时,又言及佛家的妙悟说,旨在于心的领悟。
孟浩然与韩愈的比较正是基于妙悟一说,当然,学有深浅,但悟有不同,就如严羽所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
惟妙悟乃为当行,乃是本色。
”②孟浩然也许在学识方面不及韩愈那么广博,但是,他的诗也有妙悟当行的本色,如《过故人庄》,后文中将具体阐释。
严羽又言:“韩退之《琴操》极高古,正是本色,非唐诸贤所及。
”③此诗中的一首如下——琴操〃其十将归操韩愈秋之水兮其色幽幽,我将济兮不得其由。
①、①出自《玉壶清话·沧浪诗话》(宋)释文莹、严羽著,朱刚批注,2009年12月第2版,凤凰出版社,第134页。
③出自《玉壶清话·沧浪诗话》(宋)释文莹、严羽著,朱刚批注,2009年12月第2版,凤凰出版社,第涉其浅兮石啮我足,乘其深兮龙入我舟。
_沧浪诗话_妙悟_研究
》『 』
彻 , 初 无 意 于 为 文 。” 所 以 对 禅 不精研只是小问题, 不足为沧浪 病。严羽借禅为喻, 内在包孕的 是一颗诗心。
严羽以为“禅道惟在妙悟, 诗 道 亦 在 妙 悟 。” “ 悟 ” 在 禅 宗 看来是信佛众生对佛理的认识从 感性到理性, 进而豁然掌握奥赜 真谛的心理过程。豁然掌握奥赜 真谛即是顿悟, 此前则是一个参 的过程, 禅宗要求“参活句勿参 死 句 ”、 “ 顿 悟 ”, 参 活 句 的 结 果 就是顿悟。禅宗在五祖弘忍之后 发展成南北两宗, 北宗主渐悟,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 时 勤 拂 拭 , 莫 使 有 尘 埃 。” 南 宗 主顿悟,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 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 埃 ”, 以 “ 空 ” 消 解 对 象 性 思 维 , 主张在刹那间达于极至。严羽将 两者结合起来, 既强调平时的苦 勤, 又推崇刹那顿悟。
意’而须‘以意逆志’者, 有 曰: ‘诗无达诂’者, 有曰: ‘文外独绝’者, 有曰: ‘含不 尽之意见于言外’者。不脱而亦 不黏, 与禅家之参活句, 何尝无 相 类 处 。”
“熟”强调了参的程度, 既 久且广, 这里涉及到“熟参”的 对象问题。与“熟读”相比“熟 参”的对象显得更为庞杂, 要求 的是广度, 其对象不仅仅是透彻 之悟的艺术珍品, 而是尽可能多 的各种优劣混杂的诗歌。而“熟 读 ” 的 对 象 则 是 《 楚 词 》、 《 古 诗 十 九 首 》、 乐 府 、 李 陵 、 苏 武 、 汉魏五言、李白、杜甫集、盛唐 名家诗, 这些在严羽看来乃是第 一义, 透彻之悟。入门须正, 故 熟读第一义, 路头不差, 久之自 然悟入。熟参可以说是对熟读成 果的检验, 将自身置于各等诗 中, 通过比较, 加深对于第一义 之诗的领会。
《沧浪诗话》“妙悟说”的审美价值
《沧浪诗话》“妙悟说”的审美价值
李洁;刘建平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5(000)011
【摘要】严羽的《沧浪诗话》在我国美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的“妙悟说”更被奉为圭臬.但严羽并未将“妙悟说”进行严格的界定,导致历代学者在探寻这一概念时犹如雾里看花.从《沧浪诗话》的文本探究“妙悟说”产生的思想根源和理论渊源,是把握“妙悟说”的关键步骤.首先,“说江西诗病”是“妙悟说”的立论基础;其次,“以禅喻诗”是“妙悟说”的理论来源;最后,“盛唐人之诗”是“妙悟说”的审美理想.
【总页数】4页(P35-38)
【作者】李洁;刘建平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西南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以禅喻诗"说"妙悟"--浅议禅对《沧浪诗话》的理论贡献 [J], 李措吉
2."以禅喻诗":从"喻"字说起——严羽《沧浪诗话》"妙悟说"述评 [J], 张军强
3.从严羽《沧浪诗话》"妙悟"说论诗人主体性 [J], 孟凡萧;殷学明
4.浅析《沧浪诗话·诗辨》之“妙悟说” [J], 齐萱
5.说“妙悟”——读《沧浪诗话》札记 [J], 陈必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气象·入神·妙悟——严羽《沧浪诗话》的意境美学
评 ,他认 为苏黄诗中的才学支离了诗歌的意象 , 既非是正宗的 “ 吟咏情性” , 也冲淡 了 “ 别材” “ 别
趣 ”, 所 以他 自负 地称 自己是 “ 说 江西 诗病 ”的 “ 直
活的 “ 兴趣” ,因为这样创造 出的诗歌意象才可
能 是有 “ 气 象 ”的 ,才可 能是 意 象浑 融或 浑成 的 , 才 可 能是 具 有 生命 力 的审 美幻 象 ,即所 谓 如 “ 羚
手去 探讨 诗 歌 意境 的 呢?本 文认 为 , “ 气象” “ 入
神” “ 妙悟 ”就是建构严羽诗歌意境理论的三个
支撑 点 。 “ 气 象 ” :意象 的 浑融性
论意境时都认为 ,诗歌意境的基础是 “ 象” ,即 意象。刘禹锡所说的 “ 境生于象外”中的 “ 象 ”、
司空 图所 说 的 “ 象外 之 象 ,景外 之 景 ” 的前 一 个 外 之 象 ,景 外 之景 ” 中的后 一个 “ 景 ”与 “ 象 ”, 则 是 刘 禹锡 所 说 的 “ 境生于象外”中的 “ 境 ”, 他的 “ 韵外之致” “ 味外 之 旨”也是 刘 禹锡 所说
严 羽这样 批评 道 :
近 代 诸 公 乃 作 奇 特 解 会 ,遂 以文 字 为
诗 , 以才 学 为诗 ,以议 论 为诗 ,夫 岂不工 ? 终 非古 人之 诗 也 。盖 于 一唱 三 叹之 音有 所 歉 焉 。且 其作 多务使 事 不 问兴 致 , 用字必 有 来
至, 所谓 不 涉理路 、不 落言筌 者 , 上也 。 诗者 , 吟咏 情 性 也 。盛 唐诗 人 惟在 兴趣 ,羚 羊挂 角
他的诗歌美学以审美意境为理论核心把意境当作审美本体并继承了中唐刘禹锡与晚唐司空图的意境思想并结合着时代有所发展虽然他的以禅喻诗说存在欠缺但由于他对诗歌艺术审美本体的大力强调与独到理解这已经使得他的理论在中国诗歌理论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中国诗论中的审美派的杰出代表并在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
说“妙悟”——读《沧浪诗话》札记
作者: 陈必胜
出版物刊名: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8-72页
主题词: 悟入 禅道 妙悟 五法 艺术特征 严羽 沧浪诗话 诗歌创作 诗歌特征 小乘
摘要: <正> 严羽的《沧浪诗话》对诗歌艺术理论的探究颇具特色,而关于“妙悟”的论述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
严羽“以禅喻诗”,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悟”是禅家语,本意是指心解神领,与心领神会近义。
严羽借用禅家的“悟理”论“诗道”,他的“妙悟”说,似乎兼有对诗歌特征的认识与对创作规律的掌握两方面的含义。
就其对诗歌特征的认识来说,他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
”按此标准,认为诗有第一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沧浪诗话》“妙悟说”
作者:刘舒曼刘俏含
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6期
【摘要】严羽《沧浪诗话》的核心观点是“妙悟说。
严羽针对江西诗派的弊病,将中国禅宗文化引入诗学领域,提出诗歌是靠“妙悟”来领会和掌握的,创立了“妙悟说”,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文章主要从“妙悟说”的立论基础、思想来源、以及妙悟的途径和方等方面分析严羽“妙悟说”。
【关键词】妙悟说;江西诗弊;以禅喻诗;熟识;熟参
《沧浪诗话》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的著作,集中概括了宋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重要的问题,并依据宋代以前诗歌发展的经验,结合宋诗,尤其是江西诗派出现的弊病,系统概括了诗歌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规律,有着较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创新性,在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尤其是明清诗学影响颇深。
《沧浪诗话》的核心观点是“妙悟说”,严羽认为,“妙悟”是创作与理解优秀诗歌的根本方法和最佳路径。
一、“妙悟说”的立论基础
“妙悟说”是严羽针对江西诗派的弊病提出的。
两宋时期,理学思潮浸染了宋人思想的各个领域,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层面,作为宋诗主流的江西诗派受其影响很大,这直接体现在江西诗派的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中。
江西诗派倡导诗人具有丰富、理性的人生体验,深厚的知识理论储备,他们把诗歌当做一种具有自身存在、发展规律的客观事物来研究,想要通过一种理性的方式把握诗之“道”。
他们在诗歌创作技巧上下功夫,从文字入手,提倡“点铁成金”;从音节入手,讲究字斟句酌;刻意堆砌典故,使用成语,做到“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议论,成段以致通篇地以说理取代诗情画意的表现。
这种诗歌创作理念无疑有其弊端,过于注重诗歌作品中抽象的说理议论,忽视了情感的表现以及意象、意境、诗意等在诗歌中的重要地位。
当时许多士大夫文人批评江西诗派罗列典故、卖弄学问,“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轻视文学的审美功用,对诗歌创作产生极坏的影响。
严羽在《沧浪诗话》的附录《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明确说道:“仆为《诗辨》,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
其间说江西诗病,真取心肝刽子手。
” 【1】251可见严羽的“妙悟说”是针对当时风靡的江西诗派的弊病提出的,是有具体针对性的。
严羽针对江西诗派病源,认为学问与理义都不是诗之根本,不能代替诗歌本身。
自古以来,诗歌承担着的就是表情達意的职能,而语言文字不过是提供给读者通往诗歌世界的路径和指向,诗歌的本体主要在于人的内心,所以对诗的追寻,就一定要挣脱语言文字的束缚,从而上升到其本体的境界。
但是,“妙悟说”也并非要取消语言文字在诗歌中的位置,严羽把音节作为“诗之法”的五要素之一,他并没有偏废语言文字的意思。
而他之所以认为宋人诗歌不及汉、
魏、晋、盛唐,是今人“不问兴致”,盛唐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 【1】144。
这又进一步表明严羽批评江西诗派在语言文字上所下的功夫时所针对的并不是质上的,而是量上的。
二、“妙悟说”的理论来源
“妙悟”一词是严羽从禅宗中借鉴而来的。
在《沧浪诗话.诗辨》第四则中严羽提出:“论诗如论禅”的观点。
在附录《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又称:“以禅喻诗,莫此亲切。
”并且强调“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天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的来者。
” 【1】251可见严羽“以禅喻诗”的思想。
严羽看到了禅与诗有许多想通的地方,因此他引入禅宗中的“妙悟”一词来说明诗歌创作应达到的标准。
佛教中的“妙悟”本是指对佛教玄奥之道的妙解彻悟,严羽借此为透彻诗道之悟来立论。
禅宗中的“妙悟”一词丁福宝的《佛学大辞典》译为“殊妙之觉悟”。
佛家在五祖弘忍之后发展成南北两宗,北宗主渐悟,认为要想入道成佛,就必须在平日里修行克己,做到离垢趋净。
南宗主顿悟,要求不滞于物,顺其自然,回归到自我的内心寻求智慧,“悟”了即是佛。
【2】所以冯友兰先生说,“从逻辑推论的认识,转到直观、直觉的认识,是认识的一大转变,必须一下子完成,这就是佛学所说的‘顿悟’。
” 【3】224禅宗强调直指本心,无需向外寻求,不假分析思虑,严羽则将其应用到诗论中,强调“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1】12就是说“悟”须从内心本色悟起,诗的悟要从内心着眼,从本源开始分析领悟其诗意和诗境。
他把“悟”作为品诗的核心所在,把“悟”作为论诗的当行本色,形成了《沧浪诗话》中“妙悟说”的美学理论。
三、“妙悟”的途径和方式
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严羽亦指出了“妙悟说”和“禅悟”有相同的要求。
在佛教看来,只有正确的识见和认知,才能够坚定不移地信奉佛教教义,达到修行的最终目的,假若被“外道蒙蔽其真实”,则会进入歧途,导致“不可救药”“终不悟”的后果。
学诗、作诗、用诗、赏诗,也应该在正确的原则指导下,才能走上正确的路径。
妙悟者应通过长期的参悟,从而获得关于诗的灵感。
诗人通过熟读,体味其中蕴藉深沉、圆融无碍的韵味,从而熟识历代诗歌,进而达到“透彻之悟”的境界。
即严羽所说的“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熟识之后,要达到“熟参”。
《沧浪诗话.诗辩》云:试取汉魏之诗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熟参之,次取南北朝之诗熟参之,次取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之诗熟参之,次取开元天宝诸家之诗熟参之,次独取李杜之诗熟参之,又取大历十才子之诗熟参之,又取元和之诗熟参之,又尽取晚唐诸家之诗熟参之,又取本朝苏黄以下诸家之诗熟参之。
”一口气连用了十个熟参,可见在严羽看来“熟参”是妙悟者获得“妙悟”所不得不走的一段漫长的路。
非“熟参”“无以言诗”,非“熟参”“无以做诗”,更谈不上做什么好的诗歌了。
通过“熟识”、“熟参”历代诗歌作品,领悟古代诗歌那种蕴藉深沉、余味曲包的艺术境界,品味诗歌内在的韵味和情趣,进而“悟入”为诗识,在某种意义上讲,“妙悟”不是基于逻辑思维的理性能力,而是基于意象思维的
感受能力:“妙悟”不是基于概念思维的理性抽象,而是基于经验思维的直观体验:妙悟不是基于生活的现实关怀,而是脱离现实的逍遥精神。
【4】“妙悟”则是在“熟识”和“熟参”的基础上,经过内心的观照和领悟,继而达成的种豁然开朗的境界。
“妙悟”是比“悟”更高的境界,如果说“悟”是参透了盛唐名家的作诗之道,那么“妙悟”在于它不仅仅在诗人的脑海或者内心停留徘徊,而是通过- 种非理性逻辑的、审美艺术的方式对生命存在的诗意感受和对诗歌艺术形式融合起来,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状态。
【5】但是,严羽也指出,“顿悟”主要与人的天资有关,纵使做到了“熟知”和“熟参”,也并不一定会达到“妙悟”的境界,“顿悟”正如打开了通往“妙悟”的大门,要真正达到“妙悟”的境界,还需慢慢修习,不断累积,习禅与学诗都需要通过一个博采力索的过程。
综上,“妙悟说”的形成并不是偶然得来的,它是严羽针对江西诗弊借用禅宗中的观点得出的诗论主张。
“妙悟说”强调诗歌创作中诗人的积累和顿悟,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推动中国古典诗论在对诗、禅、韵的追求中不断走向成熟。
注释:
【1】(南宋)严羽著,郭绍虞注释:《沧浪诗话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年版
【2】李洁刘建平《沧浪诗话“妙悟说”的审美价值》美学史研究 2015.11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4】邓依情《《沧浪诗话》的审美思想研究》文史探源 2017.6
【5】吴昊《“兴趣”与“妙悟”--严羽《沧浪诗话》诗学体系的建构》{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