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名言精选(原文与翻译)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原文】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
【译文】如今世间糊涂的君王,过多地设置官职,反而不利于民生,这就失去设置职官的初衷了。
【原文】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
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
【译文】人本来是可以长寿的,但很多人却可以无法获得长寿,那是由于外物搅乱了他的心智,因而他不能享寿长久。
外物,是用来修养身心、涵养天性的,人不应该损耗自己的生命去追求它。
【原文】富贵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
【译文】身居高位而富足有余的人,却不明白养生的道理,只会为自己招来祸患,反倒不如做个贫苦而身份低微的人。
【原文】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
【译文】凡是生命长久都是因为顺应它的天性的缘故;反过来,使生命不顺的,正是欲望。
【原文】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译文】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
【原文】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
【译文】身居高位的人,不愿意在细小之处苛求,也不愿意玩弄小聪明。
【原文】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译文】上天覆围万物,没有偏私;大地承负万物,没有偏私;日月普照万物,没有偏私;春夏秋冬更替循环,没有偏私。
【原文】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孔子听说了祁黄羊荐人唯才的这些事,说:“祁黄羊的话说得太好了!举荐外人时不回避敌雠,举荐家人时也不回避亲子。
”祁黄羊算得上说公正无私了。
【原文】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
【译文】这就好比各种职官,不能让他们专擅独行,必须得有所制的一样。
吕氏春秋经典名句及解释
吕氏春秋经典名句及解释1、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摘自《吕氏春秋·览·孝行览》解释: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人的才能不会同时把两件事情都做得特别好,事情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握好时机。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摘自《吕氏春秋·纪·季春纪》解释: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的门轴不容易遭虫蛀。
比喻经常运动,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
3、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
摘自《吕氏春秋·览·有始览》解释:不知道却自认为知道,这是一切祸害的根源。
4、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
摘自《吕氏春秋·论·不苟论》解释:太完美了必定会出现缺陷,发展到极端必定走向反面,过于满盈必定发生亏失。
5、言之易,行之难摘自《吕氏春秋·论·不苟论》解释:光说话很容易,付出行动难。
6、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摘自《吕氏春秋·览·孝行览》解释:把池水抽干去捕鱼,哪能捉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鱼了;把沼泽烧光了去狩猎,哪能打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兽了。
指做事不可只图眼前利益,应有长远打算。
7、人以自是,反以相诽。
摘自《吕氏春秋·览·慎大览》解释:人们总是自以为是,反过来又互相责难。
8、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摘自《吕氏春秋·纪·季春纪》解释:想要战胜对手必须先战胜自己,想要评价他人必须先正确评价自己,想要了解他人必须先了解自己。
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摘自《吕氏春秋·纪·孟夏纪》解释:善于学习的人,总是取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10、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摘自《吕氏春秋·览·审分览》解释:在水中能吞食船只的大鱼,一旦处于陆地上,还不如一只蝼蛄、蚂蚁的力量。
《吕氏春秋》中的名句
《吕氏春秋》中的名句1、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
这句话告诉我们,知识的获取和自我提升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只有不断地学习,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2、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
这句话警示我们,不要盲目自信,不要在自己不懂的领域里装懂。
只有保持谦逊和虚心学习,才能够避免灾难和错误。
3、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治理国家或者管理企业的时候,需要注重细节,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根源。
只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才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混乱和灾难。
4、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这句话强调了人的坚定品质和信念的重要性。
即使遭遇挫折和困难,我们也应该保持坚定,不放弃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5、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情要以利于他人为先,要秉持正义和道德。
只有通过教育和引导,才能够让更多的人受益。
6、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
这句话强调了道德和正义的重要性。
在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时,我们不能够放弃自己的道德原则和信仰。
只有保持廉洁和正直,才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7、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
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看如何运用。
只有善用好的方面,才能够带来福祉,而不善用则会导致灾难。
8、登山者,处已高矣,左右视,尚巍巍焉山在其上。
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到达了什么样的高度,都不要忘记还有更高的山峰等待我们去攀登。
只有持续努力和不满足,才能够让我们不断地向前。
9、世之贵富者,其于声色滋味也,多惑者。
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
遁焉,性恶得不伤?这句话揭示了贪欲的危害。
不要为了一时的享乐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目标。
只有克自己的贪欲,才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健康。
10、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勤奋努力。
只有把握住每一分每一秒,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吕氏春秋_文言文翻译
原文:《察今》曰: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故圣人无常师,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仅得其所。
是以圣人之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度而不可量。
故夫圣人之所以为道者,以其所行也,非以其所闻也。
是以闻道者,足以守身,足以治人,不足以守家,不足以治天下。
是以君子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察今》篇说:世道变化,事情也随之变化;事情变化,准备工作也要随之变化。
事物的不一样,是事物的本质。
因此,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向上取法,只能得到中等的成就;向下取法,只能得到一般水平。
所以,圣人的道,可以传授,但不能接受;可以度量,但不能衡量。
因此,圣人之所以为道,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而不是因为他们所听到的。
所以,听到道理的人,足以保全自己,足以治理他人,但不足以保全家庭,不足以治理天下。
因此,君子之道,不可不仔细观察。
在这篇文章中,吕不韦强调了时代变化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以及圣人对待学问的态度。
他认为,事物是不一样的,这是事物的本质。
因此,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他们从上到下取法,以求得到更好的成就。
然而,圣人之道是可以传授的,但不能接受;可以度量,但不能衡量。
这说明,圣人之所以为道,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而不是因为他们所听到的。
文章还指出,听到道理的人,足以保全自己,足以治理他人,但不足以保全家庭,不足以治理天下。
这告诫人们,在追求学问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问的作用,实现个人的价值。
总之,《察今》一文强调了时代变化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以及圣人对待学问的态度。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变化时,要善于观察、适应,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实现个人的价值。
以下是全文的文言文翻译:《察今》篇曰: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故圣人无常师,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仅得其所。
是以圣人之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度而不可量。
故夫圣人之所以为道者,以其所行也,非以其所闻也。
吕氏春秋中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古之善为政者,必先修其身,而后正其家,而后修其国,而后平天下。
故身正,则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
是以圣王之治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故古之圣王,所以身正者,必以德也。
翻译:古代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定先修养自己的品德,然后端正家庭,再治理国家,最后平定天下。
所以,如果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发布命令,人们也会自觉遵守;如果自身品行不正,即使发布了命令,人们也不会服从。
因此,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自身品行端正,不发布命令,人们也会自觉遵守;自身品行不正,即使发布了命令,人们也不会服从。
所以,古代的圣明君王之所以能够自身品行端正,必定是因为他们的品德高尚。
在《吕氏春秋》中,吕不韦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修养自己的品德,然后才能治理家庭,再治理国家,最后平定天下。
这一观点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对现代社会的治理也具有借鉴作用。
在这段文言文中,吕不韦用“身正”和“身不正”来比喻君王的品德。
他认为,君王的品德决定了国家的兴衰。
如果君王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发布命令,人们也会自觉遵守;如果君王自身品行不正,即使发布了命令,人们也不会服从。
因此,他强调了圣明君王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这段文言文还强调了“德”在治国中的地位。
吕不韦认为,君王要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治理好国家。
这一观点与儒家思想中的“仁政”相呼应,表明了古代政治家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总之,《吕氏春秋》中的这段文言文,通过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君王品德在治国中的重要性。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吕氏春秋》虽然主要探讨选贤任能、治国安邦的政治、经济问题,但其中有不少篇章如《尽数》、《重己》、《贵生》、《情欲》、《达郁》等专门讨论有关养生的内容,其养生思想,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吧!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1】(原文)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
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樱之谓天子(1);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2),此官之所自立也(3);立官者以全生也(4)。
今世之惑主(5),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谓立之矣(6)。
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注释)(1)樱:触犯,戾。
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樱之谓天子:是说能够保养天所创造的生物而不是去触犯它(生物),这样的人称他为天子。
(2)全天:指保全生命;故:事。
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是说天子的一举一动,都是以顺应天性而为其事的。
(3)此官之所自立也:是说这也是他能自立为天子的原因。
官:官吏之官;自:从也。
(4)立官者以全生也:生,指生命。
本句意谓:能够立而为官的人,是重视全生的。
(5)惑主:指糊涂的君主。
(6)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是说虽多立官职,然而不听使令,反致亡国而伤己之生命。
(7)则亦失所为修之矣:高诱注曰:“若秦筑长城以备患。
不知长城之所以自亡也,亦失其所谓修兵之法也。
”(按语)本段原文节选自《本生》篇,所谓本生,即把保全生命作为根本。
认为外物既可以养生,又可以伤生,而保全生命的办法在于重生轻物,不应当本末倒置。
此篇是吕不韦“取利舍害”思想集中体现的篇章,只有从观念上分清外物与生命孰轻孰重,这样在行动上就能做到“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
”(原文)流水不腐,户枢不蝼(1),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目蔑)(2)为聋;处目则为挶(3)为盲;处鼻则为鼽为窒(4);处腹则为张为府(5);处足则为瘘为蹶。
轻水(6)所多秃与瘿人,重水(7)所多尰与蹶人(8),甘水(9)所多好与美人,辛水(10)所多疽与痤人(11),苦水(12)所多尫与伛人(13)。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当赏原文:四曰: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
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当,则诸生有血气之类皆为得其处而安其产。
人臣亦无道知主,人臣以赏罚爵禄之所加知主。
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晋文侯反国,赏从亡者,而陶狐不与。
左右曰:“君反国家,爵禄三出,而陶狐不与,敢问其说。
”文公曰:“辅我以义,导我以礼者,吾以为上赏;教我以善,强我以贤者,吾以为次赏,拂吾所欲,数举吾过者,吾以为末赏。
三者。
所以赏有功之臣也。
若赏唐国之劳徒,则陶狐将为首矣。
”周内史兴闻之曰:“晋公其霸乎!昔者圣王先德而後力,晋公其当之矣!”秦小主夫人用奄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
公子连亡在魏,闻之,欲入,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
右主然守塞,弗入,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从焉氏塞,菌改入之。
夫人闻之,大骇,令吏兴卒。
奉命曰:“寇在边。
”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
”中道,因变曰:“非击寇也,迎主君也。
”公子连因与卒俱来,至雍,围夫人,夫人自杀。
公子连立,是为献公。
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
监突争之曰:“不可。
秦公子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
”献公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
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
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
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
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
译文:人民没有别的途径了解上天,人民依据四季寒暑日月星辰的运行了解上天。
四季寒暑日月星辰的运行适宜,那么各种有生命有血气的物类,就能各得其所、各安其生了。
臣下也没有别的途径了解君主.臣下依据君主赏罚爵禄如何施予来了解君主。
君主赏罚爵禄施予得恰当,那么亲疏远近、贤和不肖的人就都竭尽其力为君主所用了。
晋文公回到晋国,赏赐跟随自己流亡的人,而陶狐不在其中。
文公的左右侍从说:“您回到晋国,三次拿出爵禄赏人,陶狐却不在其中,想冒昧地请教您这样做的道理。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6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6六曰: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
所谓本者,非耕耘之谓,务其人也。
务耕者,民饥,务织者,民寒。
为劝人之耕织也,而夺其食,委其事,安能致其民?能赡足,则民可教。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故礼义生而制法度,法度明,而民知所避就。
礼义以为文,法度以为武,文武并用,是故威厉而不试。
惠厚而不欺,政之极也。
【译文】治理天下和国家,必须致力于根本,然后才能顾及枝节。
所谓根本,不是指耕耘土地,而是指务求得到贤人。
如果致力于耕耘土地,那么人民就会饥饿;如果致力于织布,那么人民就会受寒。
为了鼓励人们耕种和织布,却剥夺他们的食物,放弃他们的工作,怎么能使人民归附呢?如果能够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那么人民就可以接受教育。
人民富足了,还应该做什么呢?答案是:教育他们。
因此,礼义产生后制定了法度,法度明确,人民就知道应该避免什么,追求什么。
礼义作为文,法度作为武,文武并用,因此威严而不需要使用,恩惠深厚而不被欺骗,这是政治的最高境界。
然而,仅仅满足物质需求和教育民众是不够的。
治理天下和国家还需要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他们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明智的决策能力。
这样的领导者能够洞察国家的长远利益,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领导者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利益。
他们应该倾听人民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这样,人民才会信任和支持他们的领导者,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治理天下和国家还需要有团结和合作的精神。
国家是一个大家庭,每个成员都应该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合作,国家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繁荣昌盛。
在追求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人民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不仅取决于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更取决于其人民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
道德品质是个人行为的准则,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一个有道德的人,会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关心社会公益,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吕氏春秋名句
吕氏春秋名句
1、败莫大于不自知。
赏析:这句话出自吕不韦《吕氏春秋,不苟论,自知》。
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自知之明。
世界上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不曾遭遇失败的人也是没有的。
提高修养,做一个成熟的人,尽可能地避免错误,并最终避免失败。
2、凡作乱之人,祸希不及身。
赏析:这句话出自吕不韦《吕氏春秋,贵直论,原乱》。
凡是制造祸乱的人,灾祸很少不降临到他们身上。
一切制造祸乱的人,其动机都是罪恶的,都是出于小集体或个人的私利。
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各种目的,人的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但毫无疑问,人的所有行为都通向利益。
3、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
赏析:这句话出自《吕氏春秋,季秋纪,顺民》。
审:考察。
举:兴起、开始。
做事情,一定要先考察百姓的心意,然后再去施行。
4、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赏析:这句话出自《吕氏春秋,孟冬纪,异宝》。
智慧越精深,所得到的也越发珍贵。
智慧越粗鄙,多得到的也越发粗鄙。
5、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
赏析:这句话出自《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
审查今天就可以知道古代。
知道古代就可以知道未来。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1.庄子行于山中,见木甚美,长大,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弗取,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以不材得终其天年矣。
”出于山,及邑,舍故人之家。
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鴈飨之。
竖子请曰:“其一鴈能鸣,一鴈不能鸣,请奚杀?”主人之公曰:“杀其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天年,主人之鴈以不材死,先生将何以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不材之间。
材、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道德则不然:无讶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禾为量,而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此神农、黄帝之所法。
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成则毁,大则衰,廉则剉,尊则亏,直则骫,合则离,爱则隳,多智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吕氏春秋·必己》)【译文】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取它。
庄子问他们这是什么缘故,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
”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
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
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
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
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
吕氏春秋翻译
吕氏春秋翻译《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吕氏春秋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虽不足,犹若有跖。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
人亦然。
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无丑不能,无恶不知。
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
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故学士曰:辩议不可(不)为,辩议而苟可为,是教也。
教,大议也,辩议而不可为,是被褐而出,衣锦而入。
戎人生乎戎、长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
今使楚人长乎戎,戎人长乎楚,则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
由是观之,吾未知亡国之主不可以为贤主也,其所生长者不可耳。
故所生长不可不察也。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
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
立已定而舍其众,是得其末而失其本。
得其末而失其本,不闻安居。
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
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田骈谓齐王曰:“孟贲庶乎患术,而边境弗患;楚、魏之王,辞言不说,而境内已修备矣,兵士已修用矣,得之众也。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如同齐王善于吃鸡啊,一定要吃很多鸡脚然后才对于脚有好处。
(喻学者之道众多然后优也)即使不充分,仍然如有用一样自信。
万物本来都有长处有缺点。
人也一样有长短。
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善于借用、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所以吸取借用别人(的长处)的人能拥有天下。
鄙视(看来)无能之人,厌恶(看来)无知之人,是错误的。
不鄙视(看来)无能之人,不厌恶(看来)无知之人,就对了。
即使是夏桀、商纣王仍然有可以敬畏可以借鉴的地方,更何况贤明的人呢!天底下没有纯粹白色(而无疵)的狐狸却有纯粹白色的裘皮,这是博采众狐狸的白色腋皮的缘故。
吕氏春秋原文及白话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白话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为不善亦然。
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
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
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
所学有五尽。
何谓五尽? 曰:莫之必,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
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
中山、齐皆当此。
” 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矣。
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是弃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译文:周鼎上铸有饕餮纹,有头没有身子,正在吃人而没有吞下去,祸害已危及自身,用以说明恶有恶报。
做不善的事也是这样。
白圭到中山国,中山国的君主想要留下他,白圭坚决谢绝,乘车离开了。
我听说有五尽。
什么叫五尽呢?。
《吕氏春秋》经典语录
《吕氏春秋》经典语录
1,所信者把得也,成家每有大就里把得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成家每有大就里心犹不足恃。
2,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3,国和实心去兴也,气军别眼是能于实心去国遗和实心去贤人与极言和实心去庄出;国和实心去亡也,气军别眼是能于实心去国遗和实心去乱人与善谀和实心去庄出。
4,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5,圣人带生和目里把于他到,似缓能只如夫大作急,似迟能只如夫大作速,以待时。
6,信者没能地道自基,没能地者人道自本,人非没能地多觉家以成,没能地非信多觉家以内比。
7,只多不不轻他与,时不久留,能不说之还我工,没大月在当们还实就。
8,“大风都命家宰,农把么备收,举五种样叫当大觉他成。
藏帝籍样叫当大收于着而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地这位山民。
”
9,是故百仞物中松,本伤于下她一水末槁于上;商、周物中国,谋才向于胸,令其困于彼。
故心得她一水听得,听得她一水起向比得,起向比得她一水功名得。
五帝先道她一水起向比作眼德,故德莫盛焉;上而在方先教她一水起向比作眼杀,故起向比莫功焉;五伯先起向比她一水起向比作眼兵,故兵莫强焉。
当今物中这到你作你,巧谋人子时水自,诈术递用,攻比小战不休,亡国辱你作愈众,所起向比者末也。
吕氏春秋的十大名句,值得学习
《吕氏春秋》中的十大名句,值得后人学习!《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名著。
吕不韦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下面选取《吕氏春秋》中的十大名句,供大家参考欣赏!一、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季春纪·先己》)大意:想要战胜别人,必定要先使自身没有缺陷,想要评论别人,必定要先使自身没有缺点,要想知道别人,必定要先知道自己。
二、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季春纪·诚廉》)大意:石头可以击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性质;朱砂可以研成末,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颜色。
三、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孟夏纪·用众》)大意:善于学习的人能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四、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孝行览·义赏》)大意:使河流干涸而捕鱼,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
五、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
(《离俗览·离俗》)大意:如果木材要完全合乎绳墨才取以为材,那是极少的,真那样,宫室就建不成了。
六、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不苟论·赞能》)大意: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善于相马的伯乐;得到十把利剑,不如得到善于铸剑的欧治;得到土地千里,不如得到一个圣人。
七、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则圆,则必规矩。
(《不苟论·自知》)大意:要知道平直,一定要依靠水准墨线;要知道方圆,一定要依靠圆规矩尺。
八、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
(《慎大览·察今》)大意:考察自己就可以知道别人,考察现在就可以知道古代。
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季春纪·尽数》)大意: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
《吕氏春秋》中的名言名句
《吕氏春秋》中的名言名句《吕氏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政治、军事、哲学著作,是战国时期吕不韦及其门人收集整理的一系列经典名言和思想。
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治国理政的思考,下面将为读者们整理出2000字的《吕氏春秋》中的名言名句。
1. "非有志者,智者不居":没有志向的人,智慧者不会停留。
2. "富贵者私伤其德而公害其意":追求富贵的人会损害自己的德行,公共利益也会受到损害。
3. "德义不一,行不同等":人的道德和义理是不同的,表现的行动也会有所不同。
4. "有上自下,无上自焉":有权位者来自下层,没有权位者会自生出来。
5. "君人者,进退自制":做君王之人,要懂得进退有度。
6. "君子无为而不治,贤者无事而不活":君子只要不去做坏事就行了,贤者只要不过多地参与琐事就可以活得悠然。
7. "治民者,以德治之,以礼治之,以法治之,以刑治之":治理人民可以以德治,以礼治,以法治和以刑治。
8. "治之以时,犹握火焉":治理事物要看时节,就像掌握火焰一样。
9. "世之所贵者,人之所危也":世人珍视的东西,往往是对人产生危险的。
10. "心术坚革,不怠己操;持法正平,无逾一切":思想要坚定,不贪恋个人的福利,要坚守法治和平等,不要越过客观现实。
11. "弱民之长,不在财埶":贫弱的民众的长处并不在于财富。
12. "犹小木之居,以力胜无力":就像小木居住,用力胜过无力。
13. "黑白之辩,无奈何":对错之间的辩解,有时无法解决。
14. "行者,必见急路":行动者一定会遇到困难。
15. "权者,不可忌也;武威者,不可畏也;质疑者,不足遗也":权势者不可忌惮,强权者不可害怕,有疑问的人不足以让人忽略。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及原文吕氏春秋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在公元前239年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
离俗原文:一曰:世之所不足者,理义也;所有馀者,妄苟也。
民之情,贵所不足,贱所有馀,故布衣、人臣之行,洁白清廉中绳,愈穷愈荣,虽死,天下愈高之,所不足也。
然而以理义斫削,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舜、汤。
飞兔、要褭,古之骏马也,材犹有短。
故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
舜让其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曰:“棬々乎后之为人也!葆力之士也。
”以舜之德为未至也,於是乎夫负妻戴,携子以入於海,去之终身不反。
舜又让其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也!居於畎亩之中,而游入於尧之门。
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我羞之。
”而自投於苍林之渊。
汤将伐桀,因卞随而谋,卞随辞曰:“非吾事也。
”汤曰:“孰可?”卞随曰:“吾不知也。
”汤又因务光而谋,务光曰:“非吾事也。
”汤曰:“孰可?”务光曰:“吾不知也。
”汤曰:“伊尹何如?”务光曰:“强力忍诟,吾不知其他也。
”汤遂与伊尹谋夏伐桀,克之。
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伐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贪也。
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诟我,吾不忍数闻也。
”乃自投於颍水而死。
汤又让於务光曰:“智者谋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
吾子胡不位之?请相吾子。
”务光辞曰:“废上,非义也;杀民,非仁也;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
吾闻之,非其义,不受其利;无道之世,不践其土。
况於尊我乎?吾不忍久见也。
”乃负石而沈于募水。
故如石户之农、北人无择、卞随、务光者,其视天下,若六合之外,人之所不能察。
其视贵富也,苟可得已,则必不之赖。
高节厉行,独乐其意,而物莫之害。
不漫於利,不牵於埶,而羞居浊世。
惟此四士者之节。
若夫舜、汤,则苞裹覆容,缘不得已而动,因时而为,以爱利为本,以万民为义。
《吕氏春秋》原文及译文
《吕⽒春秋》原⽂及译⽂卷⼀·孟春纪·孟春【原⽂】孟春之⽉:⽇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1]。
其⽇甲⼄。
其帝太皞[2]。
其神句芒[3]。
其⾍鳞。
其⾳⾓。
律中太蔟[4]。
其数⼋。
其味酸,其臭[5]膻。
其祀户,祭先脾。
东风解冻。
蛰[6]⾍始振。
鱼上冰。
獭[7]祭鱼。
候雁北。
天⼦居青阳左个,乘鸾辂[8],驾苍龙,载青旃,⾐青⾐,服青⽟,⾷麦与⽺。
其器疏以达。
是⽉也,以⽴春。
先⽴春三⽇,太史谒之天⼦⽈:"某⽇⽴春,盛德在⽊。
"天⼦乃斋。
⽴春之⽇,天⼦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夫以迎春于东郊。
还,乃赏公卿诸侯⼤夫于朝。
命相布德和令,⾏庆施惠,下及兆民。
庆赐遂⾏,⽆有不当。
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星⾠之⾏,宿离不忒,⽆失经纪,以初为常。
是⽉也,天⼦乃以元⽇祈⾕于上帝。
乃择元⾠,天⼦亲载⽾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夫躬耕帝籍⽥,天⼦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夫九推。
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夫皆御,命⽈"劳酒"。
是⽉也,天⽓下降,地⽓上腾,天地和同,草⽊繁动。
王布农事:命⽥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地所宜,五⾕所殖,以教道民,必躬亲之。
⽥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
是⽉也,命乐正⼊学习舞。
乃修祭典,命祀⼭林川泽,牺牲⽆⽤牝。
禁⽌伐⽊,⽆覆巢,⽆杀孩⾍胎夭飞鸟,⽆麛⽆卵,⽆聚⼤众,⽆置城郭,掩骼霾髊。
是⽉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
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
⽆变天之道,⽆绝地之理,⽆乱⼈之纪。
孟春⾏夏令,则风⾬不时,草⽊早槁,国乃有恐。
⾏秋令,则民⼤疫,疾风暴⾬数⾄,藜莠蓬蒿并兴。
⾏冬令,则⽔潦为败,霜雪⼤挚,⾸种不⼊。
【注释】[1]营、参、尾:都是⼆⼗⼋星宿的名字。
[2]太皞(hào):伏羲⽒,⼜叫⽊德之帝。
[3]句(ɡōu)芒:太皞⽒的⼉⼦,⽊官之神。
[4]太蔟:即阳律。
古⼈把乐律与历法相结合,⼀年⼗⼆个⽉与⼗⼆律相配。
吕氏春秋语录及翻译大全
吕氏春秋语录及翻译大全(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吕氏春秋语录及翻译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吕氏春秋语录及翻译经典句子内容,由本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1.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吕氏春秋原文翻译
吕氏春秋原文翻译吕氏春秋原文: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
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
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
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
皆有所达也。
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
次非谓舟人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日:”未之见也。
”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日:”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孔子闻之日:”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
舟中之人,五色无主。
禹仰视天而叹日:”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
生,性也;死,命也。
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
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
柽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
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
’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
"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
"罢兵而去。
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晏子可谓知命矣。
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
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
以处于晋,而迭闻晋事。
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
"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
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
"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氏春秋》中的名言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招:射的目标,箭靶。
一万人拿着弓箭,共同射向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没有不被射中的。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悖(bèi备):混乱。
持国:保持目家安定与繁荣。
过几句大意是:治理国家投有一定的法制就会大乱,死守故法不知变革也会大乱,混乱动荡就不可能保持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
地位高至皇帝也不骄傲,低至百姓也不烦闷,这才是道德完备之人。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
上天不会给两次机会,时机也不会长久停留,人的才能不会在做事时两方面同时达到完美,事情的成功在于适逢其时。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想战胜他人,就必须先战胜自己;想和他人辩论,就必须先说服自己;想理解他人,就必须先理解自己。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好剑只期求它能斩断东西,不期求它有“镆铘”的美名;好马只期求能行千里,不期求它有“骥骜”的美名。
实际上用来形容好东西只要有用即可,不在乎有着怎样的美名。
“镆铘”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名剑。
“骥骜”是中国古代千里良驹的代名词。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夺:侵夺,改变。
丹:朱砂。
这几句大意是:石头可以击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性质;朱砂可以研成末,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颜色。
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
听别人的话不能不加以分析、考察,否则就不能区分好坏善恶的界线了。
平常所说“锣鼓听声,听话听音”,就是说对别人的话要加以分析。
听来的话不加以分析,不仅无法区分是非曲直,好坏善恶,而且还会上当受骗,给工作带来失误。
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
吞舟之鱼:大鱼。
陆处:处于陆地上。
这两句大意是:大鱼若处于陆地上,莲蝼蛄蚂蚁都不如。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讁。
节目:树身上的节结。
瑕讁(zhè柘):指玉的小疵病。
这两句大意是:一尺长的树木一定会有结节,一寸长的玉一定会有小的毛病。
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
乡(xiàng向):同“向”。
睹:看见。
这两句大意是:向东面看的,自然看不见西面的墙;向南面看的,自然看不到北方。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假:借。
本句大意是:善于学习的人,总是取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
若:好像。
这几句大意是:战争像水火一样,使用得妥善,能给人带来幸福;使用得不妥善,则会带来祸患。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竭(jie接)泽而渔:戽干池水捉鱼,比喻全部捕杀,不留余地。
这几句太意是:戽干池水捉鱼,怎能捉不到鱼?但明年就没鱼可捕了。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
伯乐:古代善于相马的人。
这两句大意是: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善于相马的伯乐。
得到十匹好马,只不过是十匹好马而已,而得到一个伯乐,却可以发现和得到更多的好马。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药,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奖。
易、移:变,更改。
宜:应当。
向:从前,寿民:长寿者。
殇(shāeng伤)子:短命人。
这几句大意是:社会变化了,时代不同了,改变过去的法令是应当的。
这就好像药,疾病千变万化,药也随之变化;疾病不同了而药不改变,以往可以长寿的人,现在就要短命夭亡了。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天下太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
安:安定。
这几句大意是:整个天下大乱,就没有安定的国家;整个国家都乱了,就没有安定的家庭;整个家庭都乱了,就没有安定的个人。
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治乱存亡:国家的安定与动乱,兴与亡,这里是指动乱和衰亡。
若:像。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大物:重要的事物。
过:过失。
这几句大意是:一个国家的动乱和衰亡,它开始的时候总像秋毫一样细微,若能明察开始时的细微祸端,那么以后重大的过失就不会出现。
甘露时雨,不私一物。
私:偏爱。
这两句大意是:甘霖雨露对天下万物都是公平的,它不因偏爱而独降于某一物上。
事师之犹事父也。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对待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表明对老师的尊重。
平出于公,公出于道。
公:正直无私。
道:道德。
意思是和平源于公正,公正源于道德(的培养)。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
世上人的心性修养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是一切事务治理好的前提。
得言不可以不察。
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
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