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性别、婚姻与家庭
社会工作者-初级社会工作实务 第五章妇女社会工作
第15讲妇女社会工作概述第五章妇女社会工作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理解妇女社会工作的概念、特点、工作目标和原则,深入认识妇女的特殊困难和发展问题,认识到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妇女社会工作的方法,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妇女,推动性别平等、实现性别的公平正义。
妇女社会工作历年分值保持在单选5个,多选1个,共计7分。
重点在第三节第五章知识框架第五章妇女社会工作第一节妇女社会工作概述第二节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第三节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第一节妇女社会工作概述知识点一、妇女的需要和问题 妇女拥有与男性同样的权利和需要,同时又有独特的需求。
但妇女的一般需要和特殊需要总是因为性别问题而被忽视和无视。
(一)妇女的需要1.妇女生殖健康的需要2.保障妇女的权益和发展的需要3.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建立性别公正的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的需要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进行自我评估时发现,机构有关女员工产假等方面的制度不健全,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员工的产假、哺乳期、带薪年假和体检等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这一工作满足了( )需要。
A.妇女的生殖健康B.保护妇女权益与发展C.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D.建立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答案】A【解析】由于妇女有着特殊的“四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生理特点,因此妇女健康和安全不仅关系到妇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到子孙后代以及整个家庭和社会的总体健康水平。
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依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在内的关于女性工作权利的法律保障体系,妇女“四期”特殊保护的需要得到了法律保障。
某市政府成立了性别平等评估咨询委员会,要求市法制办在所有规范性政策出台前必须交由该委员会,先行评估该政策是否体现了性别平等的原则。
第五章女性与婚姻家庭
动,要勇于吐露爱情。
2015-5-13 39
..\3视频\周国平:恋爱家庭孩子\2周国平谈 爱情.rmvb ..\3视频\爱情心理学_淑女大学堂.你要这样 约会我.rmvb
第二节 女性与婚姻
一、历史上婚姻制度的演变
二、从中国的《婚姻法》看婚姻两性关系 三、婚姻的过程
四、婚姻中的性别不平等 五、婚姻幸福秘诀
的勇气;而女性虽不乏火辣辣的人,但多
数人较为含蓄,通过动作和表情来流露爱
慕之抱怨说,与 他交往的一个姑娘既没 表示说爱他,却又要他 为她做一些事情;这使 得小伙子沉不住气,转 而跟另一个姑娘相好了。
2015-5-13
20
人体器官最传神的莫过于眼睛了。
“脉脉含情”的眼光是她传情的信号;
爱情追求类型大体分为三种:
(1)精神满足型。是指理想、信仰、信念、
事业、情趣、气质等方面的满足。一般对对方 这些方面有较高的要求,着重追求实际知识才 干,即对方的实际价值,而不是一味追求对方 的职务和地位。因此,是一种较高尚的追求类
型。
2015-5-13
哲学家 黑格尔
11
(2)感官满足型。这是以获得感官上的满 足为心理特征的追求类型,但外在美的评价是 低层次的评价,在爱情中更重要的是对内涵美 的评价,也即对异性的理想、情操、才干的评 价。
婚姻制度的演变
杂婚 血缘婚 族外婚
一夫一 妻制
对偶婚
二、从中国的《婚姻法》看婚姻两性 关系
1950年颁布了中国第一 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 法》 1980年通过第二部《中 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2001年通过修改的《婚 姻法》
2001年修改的《婚姻法》的新规定
第一,首次承认妇女的隐性贡献 第二,隐藏财产离婚后还可分割 第三,追加家庭暴力犯罪者的刑事责任。 第四,过错赔偿原则。
性别与婚姻家庭
性别与婚姻家庭性别与婚姻家庭第一节婚姻与家庭的社会学理论一、婚姻家庭制度与性别关系(一)婚姻和家庭的本质1.婚姻的本质从表现形式上看,婚姻是男女两性的生理结合,是人的一种自然本能和生理性的行为。
但并非所有两性结合都被认为是婚姻,只有符合一定规范的两性结合才会被认为是婚姻,所以婚姻关系既是一种自然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每个社会都有婚姻制度来制约两性关系。
东汉班固《白虎通》:“婚者为昏时行礼,故曰婚;姻者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礼记》:“昏礼者,将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人类学家斯蒂芬认为,婚姻是:(1)社会的合法性组合;(2)开始于一种公众宣告;(3)具有某些共同的思想职能;(4)假设有一个多多少少明确的婚姻契约,详细说明配偶之间、配偶和子女之间的责任和义务。
2.家庭的本质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组织,是人类社会的初级群体,他通过血缘关系建立起来,反映着人类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社会组合的雏形。
伯吉斯和洛克《家庭》中对家庭的界定:家庭是被婚姻、血缘或收养的纽带联合起来的人的群体。
家庭作为人类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家庭本质上是通过一定宗教和法律仪式被规范化的由两个以上个体组成的社会自然产物;家庭成员关系具有感情色彩;家庭有一定的群体规范;家庭具有持续稳定性。
3.婚姻家庭制度婚姻家庭制度是对家庭在组织结构和行为活动上的一些规定,它规定两性以何种方式结合,两性生活在一起的经济关系和性关系的规则,它“既制定了婚姻内部夫妻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性关系,也确定了婚姻之间的亲属关系”。
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婚姻家庭制度,也决定了人类不同的生活方式。
两性在不同的婚姻家庭制度中具有不同的地位。
(二)婚姻家庭形态的历史演变家庭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家庭的职能、性质、形式和结构都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又反过来对一定生产方式的发展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恩格斯认为人类从动物状态向人类状态过渡时期的两性关系应该是原始杂交状态,两性关系没有明确的社会约束和限制,一切男子属于女子,一切女子属于男子。
家庭人类学:性别、婚姻和家庭
工作与家庭平衡:如何在工作与家庭之间找到平衡
家庭经济压力:如何应对家庭经济压力保障家庭生活质量
子女教育问题:如何教育子女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婚姻与家庭关系:如何处理婚姻与家庭之间的关系
06
家庭关系与互动
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
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动
亲子互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包括语言、行为、情感等方面
家庭关系:文化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和塑造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观念和价值观念
北欧文化:强调平等和自由家庭观念相对较弱
南美文化:强调家庭和社区家庭观念较强
伊斯兰文化:强调家庭和宗教信仰家庭观念非常强
非洲文化:强调家族和部落家庭观念非常强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自由和独立家庭观念相对较弱
东方文化:强调家庭和谐和集体主义家庭观念较强
05
家庭结构与功能
家庭结构的概念和类型
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角色分配
单亲家庭:由父母一方和子女组成的家庭
核心家庭: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的家庭
重组家庭:由再婚或再婚伴侣及其子女组成的家庭
扩展家庭: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等在内的家庭
同居家庭:没有婚姻关系但共同生活的家庭
家庭功能的演变和分化
家庭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
性别角色:男女在家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应平等对待
家庭责任:男女在家庭中承担共同的责任共同为家庭做出贡献
性别关系与家庭权力结构
家庭和谐:性别平等对家庭和谐的影响
性别平等:追求性别平等消除性别歧视
家庭权力: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的权力和地位
性别角色: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婚姻与家庭的影响:婚姻关系对家庭稳定的影响
《性别、婚姻与家庭》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性别观念与性别平等 • 婚姻与家庭的社会功能 • 性别、婚姻与家庭的关系 • 性别、婚姻与家庭的现状与问题 • 性别、婚姻与家庭的未来展望
01 性别观念与性别平等
CHAPTER
性别观念的形成与影响
传统文化影响
家庭教育
传统文化中关于男女性别角色的定位 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如“男尊女 卑”、“男主外女主内”等观念。
CHAPTER
性别歧视问题
性别歧视的定义
性别歧视是指基于性别而对个体 进行不公平对待或限制,违反了
平等原则。
性别歧视的表现
在教育、就业、政治和社会生活中 ,女性往往遭受不平等待遇,如工 资差距、晋升障碍、缺乏决策参与 等。
性别歧视的后果
性别歧视不仅影响女性的发展机会 ,还对整个社会造成人才资源浪费 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强化。
婚姻破裂问题
婚姻破裂的定义
婚姻破裂是指夫妻双方因 各种原因无法维持婚姻关 系,选择离婚或分居。
婚姻破裂的原因
常见原因包括沟通不畅、 性格不合、家庭暴力、外 遇等。
婚姻破裂的影响
对夫妻双方的情感和心理 健康造成伤害,同时对子 女成长和教育也产生负面 影响。
单亲家庭问题
单亲家庭的定义
单亲家庭是指只有一位家长(通常是母亲或父亲)与子女共同生 活的家庭。
家庭的作用
家庭在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提供了 个体成长所需的关爱、教育和支持,同时也在维护社会稳定 、传承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婚姻与家庭对个人的影响
婚姻对个人的影响
婚姻对个人的心理、情感、经济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婚姻能够满足人们的情感 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婚姻也会带来责任和义务,对个人的成长 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张能宝司法考试大纲教材最新权威解读
人民网- 2011年司法考试大纲教材最新权威解读】人民网:2011年司法考试大纲和辅导用书即将出版发行,人民网携手法律出版社,邀请到著名的司法考试辅导与研究专家张能宝,第一时间为大家解读2011年司法考试大纲和辅导用书的最新变化,以及复习应对战略。
首先请张老师为我们介绍一下2011年司法考试大纲和辅导用书的最新变化。
张能宝:2011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及辅导用书已于5月20日由法律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如果快的话,明天这个时间北京市场上应该已经可以看到了,京外考生可能还要再等一两天。
总体上看,2011年大纲及辅导用书存在以下四大变化:第一,新组成——大纲编写组及辅导用书编委会重新调整。
为体现大纲的指导性和辅导用书的权威性,2011年大纲编写组及辅导用书编辑委员会重新调整搭建,分别由各学科知名专家以及司法部考试中心和法律出版社主要领导领衔担纲。
这其中有两个特点特别需要强调,一是大纲编写组和辅导用书编辑委员会保持了成员的一致性,二是这些组成人员将均为2011年司法考试试题命制的主要参与者。
第二,新调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考查及试卷学科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2011年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部分将会更加重要,虽然考点没有太多变化,但大纲明确要加大对其的考查力度。
在2011年司法考试四张试卷中,将采取不同形式分别考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有关内容。
卷一以选择题形式全面进行考查,卷二、卷三将结合专业知识进行重点考查,卷四将结合法律实务进行综合考查。
通过这些,更加突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司法考试中的统领地位和作用。
第三,新编写——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刑法修正案(八)等最新立法内容全面体现。
2011年司法考试大纲及辅导用书,根据国家最新立法及法学理论发展,内容进行了较大完善。
考点删除约10个,新增考点(包括子考点)70余个;大纲附录中法律法规修订3件,删除3件,新增21件。
变动较大的学科是:(1)国际私法:根据最新颁布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修改大纲和辅导用书相关内容。
家庭人类学:性别、婚姻和家庭
• 结婚年龄推迟 • 还有别的变化吗?
• 为什么会出现女强人?
• 更多工作不需要太多 体力劳动
• 教育体系发展 • 如何看待女强人
女性与贫困
• 在贫困的家庭中许多是以 女性以及他们的孩子为主 的家庭
• 全世界的女性为主的家庭 都在增加
• 一半的贫困是因为家庭变 迁:男性迁移、离婚、离 弃、丈夫死亡、未婚妈妈
– 平衡的比例使得一夫多 妻实际并不多
– 年龄的差别也促进了一 夫多妻
– Big wife – 多种多样的原因
和平
父系血亲和从夫居的社会
• 性别分层在增强 • 经常有战事 • 在人口密集的巴布亚新几内亚 • 女性种植维持生计的庄稼 • 男性控制公共领域:仪式、婚礼 • 男性-女性回避 • 男性害怕和女性接触和性生活:
变弱 • 女性是危险的和污秽的 • 禁止女性进入男人房
Etoro的案例
• 男人相信精子给胎儿以生命力量 • 通过古代神灵置于女性身体内 • 被精子滋养的孩子的出生象征丈夫的必然牺牲 • 异性做爱只是为了生育,不鼓励 • 女性有太强性欲被认为是邪魔的,对丈夫有害 • 一年只有100天允许异性做爱,其他时间是禁忌 • 异性做爱不能是在睡觉的地方或者田野里 • 只能是在树林里,因为那里危险,有蛇 • 同性恋是非常重要的 • 男孩从成年男子那里获得精液 • 每3年20岁左右男性去林中小屋发生同性恋 • 但是同性恋不能是在同样年龄的男性中发生
• 当家庭领域和公共领域没有明显分别的时 候,男女较为平等
• 当公与私的空间分离的时候,公共活动可 以获得更高的声望
• 而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家务劳动 • 采食社会公与私的空间没有明显的对立,
因此更平等
第五章女性与婚姻家庭
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 实际上它是一种家庭责任的制度化,这种制 度化的东西就是把社会中间的政治、经济领域中 间的性别不平等就引入到家庭关系中间了。
男人因为他的男性 魄力征服世界,女人 则因他们美丽的外表 和温顺赢得男人。
男主外,女主内的含义及危害
这有两个层次的含义: 放在公私领域的划分的层次,它意味着男 人应该在公领域中活动,而女人应该在私 领域中活动; 放在家庭内部,它意味着男人主要负责和 外部有关的家庭事务,女人负责和家庭内 部有关的事务。
(1)首次承认妇女的隐性贡献 第40条规定,夫妻离婚时,一方因 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 付出较多义务的,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 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这是对处于弱势的 妇女的保护。” (2)隐藏财产离婚后还可分割
新婚姻法第46条明确规定了重婚、有配 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 家庭成员的等4点要作损害赔偿。夫妻离婚时 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 离婚后另一方又发现了,可以向法院起诉, 请求再次分割,这是很公平的。
(2)婚后调适
一是降低过高的期望 值。 二是学会妥协。 三是慎重对待婚后 “危险期”。
为何婚姻会有危险期?
首先,婚后要经过一个进一步相互了解和习惯,甚至重新 认识对方的过程。其时双方不再相互迎合和迁就,对自己 的个性和缺点也不再遮掩,如果婚前把对方理想化了,此 时就必须会导致给对方的评价的急剧下降。 其次,因为结了婚,某一方或双方都会认为从此两人的关 系都等于是保了险。这种安全感的加强,就会导致相处时 的随心所欲,从而产生对另一方的不尊重,导致对婚姻的 失望。 最后,婚姻生活的开始意味着个人对社会和家庭具有更多 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婚姻社会和恋爱最大的不同之处。如 果没有这种对婚姻的实际认识,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产生 理想破灭感,并进而由破灭而后悔,导致关系紧张。
性别与婚姻家庭课件PPT
现代社会两性关系的困境
1、婚姻的困境
姻家庭制度中的性别关系、禁欲文化
歪把曲两女 性性的的生性理感差受异:赋予NO不现就同是代的Y价E社S值,,会女形人强成身男上调尊三女创根卑筋新的,价性、值别观开隔;离放、灵活,人的各种欲望被激发
最初的两性分工是基于两性的生理差异,并没有赋予这种差异以不同的价值,所以原始社会的“男主外、女主内”并没有导致对女性
与家庭合一,社会与家庭分离,社会成为公共领域,家庭成为私 人领域。
社会结构变化对女性带来影响
1、女性生育从此失去了社会价值 女性生育不再是为“人类”传种,而是为某一个男人传种接代 人类自身再生产就这样从人类的基本生产劳动中被剔除了 2、女性家务劳动失去公共服务性质 家庭成为“私”领域 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都被剥夺 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女性劳动价值隐性化
女性发明了农业人类开始定居创造的辉煌的农业文化2独揽生育权死者的坟墓里要放臵一些贝壳贝壳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死者复生要靠女性的生殖魔力原始宗教信奉的是女神4拥有社会管理权女性领袖地位的失落1战争提高了男性的价值战争的另一个结果是奴隶的产生阶级分化等级产生2女性生育权被限制和掠夺铁器用于农业生产农田灌溉系统的建立这些变化对农业劳动者的体力要求增加男性逐渐成为农业劳动的主力4宗教被男性控制男性宗教用上帝赶走了女神原始宗教中的女神都变成了男神留下的女神绝大多数成了妖怪男性宗教要求神职人员远离女色禁欲独身只有绝对禁欲的人才有资格拯救他人
因为等级森严,名分已定,谁破坏秩序,谁就要受到惩罚。
女性在人类最初的生产领来域、里占换据着妻重换要地夫位。
民间传说:30-40-50
为5千了多高年度的控多制妻女制性与,6人0年类家的创一庭造夫了一更各妻种小制稀型奇古,怪的功禁能欲文更化:弱非,洲的不女性好割玩礼、,欧洲离的婚贞节率带、上中升国的是贞节一牌个坊…必… 然趋势
《社会学原理》课程笔记
《社会学原理》课程笔记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一、社会学的定义与研究领域1. 社会学是研究个人、群体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以及社会行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科学。
2. 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过程、社会变迁等方面。
二、社会学的起源与发展1. 社会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社会学家开始关注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
2. 埃米尔·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是社会学的重要创始人,他们的理论对后来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社会学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三、当代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1. 功能主义:强调社会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平衡,认为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对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2. 冲突理论:关注社会不平等和权力斗争,认为社会变迁是由于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竞争。
3. 符号互动主义:强调社会行为是通过个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来构建的,关注语言、符号和意义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4. 结构主义: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人行为和意识的影响,认为社会结构是由各种社会关系和制度组成的整体。
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通过访谈、观察、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了解社会现象的意义、背景和过程。
2. 定量研究:通过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社会现象的模式、趋势和关联。
五、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1. 社会学与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科学体系。
2. 各学科从不同角度研究社会现象,相互补充,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的社会图景。
六、学习社会学的意义1. 增强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个人行为和思想受到社会的影响。
2. 提高社会分析能力,学会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
3. 参与社会决策和改革,为创造更公正、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
一、什么是社会化1.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行为和价值观的过程。
人类学经典着作
人类学经典著作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第一阶段:1902~1945年《巫术的一般理论》(1902)马塞尔·莫斯著1A General Theory of Magic by Marcel Mauss《土著如何思考》(1910)吕西安·列维-布留尔著11How Natives Think by Lucien Lévy-Bruhl《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爱弥尔·涂尔干著18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by Emile Durkheim《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1919)马歇尔·葛兰言著29Fe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 by Marcel Granet《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39Aro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by Bronislaw Malinowski《安达曼岛人》(192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47The Andaman Islanders by Alfred Radcliffe-Brown《人与文化》(1923)克拉克·威斯勒著53Man and Culture by Clark Wissler《礼物》(1925)马塞尔·莫斯著61The Gift by Marcel Mauss《两性社会学》(192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70Sex and Repression in Savage Society by Bronislaw Malinowski《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弗朗兹·博厄斯著79Anthropology and Modern Life by Franz Boas《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玛格丽特·米德著87Coming of Age in Samoa by Margaret Mead《人类史》(1931)格拉弗顿·埃利奥特·史密斯著94Human History by Grafton Elliot Smith《文化模式》(1934)鲁思·本尼迪克特著102Patterns of Culture by Ruth Benedict《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1937)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112 Witchcraft,Oracles and Magic among the Azande by E.E.Evans-Pritchard《文化论》(1940)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128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by Bronislaw Malinowski《努尔人》(1940)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133The Nuer by E.E.Evans-Pritchard《大转型》(1944)卡尔·波兰尼著138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by Karl Polanyi《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1945)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151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 by Claude Lévi-Strauss《自由与文明》(1947)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著157Freedom and Civilization by Bronislaw Malinowski第二阶段:1949~1973年《文化的科学》(1949)莱斯利·怀特著164The Science of Culture by Leslie White《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1952)阿尔福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著174 St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 by Alfred Radcliffe-Brown《上缅甸诸政治体制》(1954)埃德蒙·利奇著180Political Systems of Highland Burma by Edmund Leach《原始人的法》(1954)亚当森·霍贝尔著191The Law of Primitive Man by E. Adamson Hoebel《文化树》(1955)拉尔夫·林顿著199The Tree of Culture by Ralph Linton《忧郁的热带》(1955)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207Tristes Tropiques by Claude Lévi-Strauss《东非酋长》(1956)奥德丽·艾·理查兹著215East African Chiefs by Audrey I. Richards《结构人类学》(1958,1973)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230Structual Anthropology by Claude Lévi-Strauss《社会人类学》(1962)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著236Social Anthropology and Other Essays by E. E. Evans-Pritchard《野性的思维》(1962)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243The Savage Mind by Claude Lévi-Strauss《部落社会的政治、法律与仪式》(1965)马克斯·格拉克曼著252Politics, Law and Ritual in Tribal Society by Max Gluckman《等级人》(1966)路易·杜蒙著261Homo Hierarchicus by Louis Dumont《洁净与危险》(1966)玛丽·道格拉斯著268Purity and Danger by Mary Douglas《号角即将吹响》(1968)彼得·沃斯利著277The Trumpet Shall Sound by Peter Worsley《仪式过程》(1969)维克多·特纳著286The Ritual Process by Victor Turner《自然象征》(1970)玛丽·道格拉斯著294Natural Symbols by Mary Douglas《文化的解释》(197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299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by Clifford Geertz第三阶段:1976~1996年《文化与实践理性》(1976)马歇尔·萨林斯著308Culture and Practical Reason by Marshall Sahlins《嫉妒的制陶女》(1978)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316The Jealous Potter by Claude Lévi-Strauss《南美洲的魔鬼与商品拜物教》(1980)迈克·陶西格著326The Devil and Commodity Fetishism in South America by Michael Taussig 《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现实》(1981)马歇尔·萨林斯著338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ythical Realities by Marshall Sahlins《尼加拉》(1982)克利福德·格尔兹著345Negara by Clifford Geertz《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1982)埃里克·沃尔夫著352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 by Eric Wolf《想象的共同体》(198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361Imagined Communities by Benedict Anderson《地方性知识》(1983)克利福德·格尔兹著368Local Knowledge by Clifford Geertz《时间与他者》(1983)约翰内斯·费边著374Time and the Other by Johannes Fabian《论个体主义》(1983)路易·杜蒙著382Essays on Individualism by Louis Dumont《亲属制度研究批判》(1984)大卫·施奈德著388A Critique of the Study of Kinship by David Schneider《物的社会生命》(1986)阿尔君·阿帕杜莱主编393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ed. Arjun Appadurai《从祝福到暴力》(1986)莫里斯·布洛克著404From Blessing to Violence by Maurice Bloch《制度如何思考》(1986)玛丽·道格拉斯著414How Institutions Think by Mary Douglas《形成中的宇宙观》(1987)弗雷德里克·巴斯著420Cosmologies in the Making by Fredrik Barth《人民的传说,国家的神话》(1988)布鲁斯·卡培法勒著437 Legends of People,Myths of State by Bruce Kapferer《礼物的性别》(1988)玛丽琳·斯特雷森著446The Gender of the Gifts by Marilyn Strathern《作品与生活》(1988)克利福德·格尔兹著454Works and Lives by Clifford Geertz《恶的人类学》(1989)大卫·帕金主编470The Anthropology of Evil ed. David Parkin《穿越时间的文化》(1990)大贯惠美子主编475 Culture through Time ed. Emiko Ohnuki-Tierney《殖民情景》(1991)乔治·斯托金主编486 Colonial Situations ed. George Stocking《甜蜜的悲哀》(1996)马歇尔·萨林斯著498 The Sadness of Sweetness by Marshall Sahlins人类学经典导读目录人类学经典导读第一篇第一部分人物与理论摩尔根和他的《古代社会》/L.A怀特(Leslie A.White)著高延等欧洲人类学家对汉人社会的研究/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著涂尔干及其学术遗产/张海洋陈韦帆著马林诺夫斯基及其文化功能论/黄剑波著博厄斯的文化相对观/林开世著米德与心理人类学的成长/潘守永雷亮中著列维一斯特劳斯及其结构主义/刘源著莫斯关于交换与社会的象征起源/黄应贵著埃文斯一普里查德的人文主义人类学/蒋斌著怀特重建文化进化论/刘华芹著一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主义/雷亮中黄剑波著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潘英海著第二部分经济、生态与物质文化经济人类学的主题/理查德•威尔克(Ricllard R.Wilk)著麦当劳在香港——消费主义、餐饮习惯变化和新儿童文化的崛起/华生(J.Watson)著祭祖之猪——一个新几内亚民族生态中的仪式/罗伊•A•拉帕波特(Roy A.Rappaport)著博物馆人类学的理论要义/弗罗拉•E•S•卡普兰(Flora E.S.Kaplan)著第三部分语言与文化沟通交际民族志及话语分析/约翰•J•甘柏兹(John J.Gumperz)著从文化角度看男女性别误读/D.马尔茨(D.Maltz)R博克(R.Borker)著日本人的模糊表达解读/李朝辉著•第四部分田野工作从参与观察到观察参与/芭芭拉•特德洛克(Barbara Tedlock)著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郝瑞(Stevan Harrell)著同一场景下的两种定性研究方法——以中国四川“板板茶”的调查个案为例/刘谦著何处是田野?/黄剑波著第五部分性、婚姻与家庭中国海南美孚黎族社区儿童性别偏好/雷伟立(William Lavely)李建克李江虹著维多利亚时代的构想/简•F•柯利尔(Jane F.Collier)著细读《金翼》/[日]柳田国男平野义太郎川岛武宜仁井田隆鹤见和子著台湾家庭企业的文化诠释/林舟(Joseph Basco)著第六部分族群、政治与宗教族群与边界/弗里德里克·巴思(Fredrik Barth)著文化、差异与认同/亚当·库珀(AdalTI Kuper)著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的一种解说——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导读/兰林友著扣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一杨庆垄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金耀基范丽珠著台湾民间宗教的现代趋势/李亦园著维克多·特纳与恩丹布的神秘仪式——《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导读/徐鲁亚著人类学经典导读第二篇第一部分教育与历史人类学的教育研究/J.U奥格布(J.U.Ogbu)著人类学与中国教育的进程——文化连续性、文化对比和文人角色/庄孔韶著个体与群体——美国民间意识形态研究/杰弗里·舒茨(Jeffrey shultz)著- 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导读/陈桥驿诺顿·金斯伯格(Norton Ginsburg)秋山元秀著社会等级与文化多元性——对施坚雅中国农民文化观的批评/武雅士(Arthur Wolf)著高延及其对婆罗洲公司的研究/袁冰凌著第二部分医学、公共卫生与文化艾滋病研究中的性、文化与权力/理查德·帕克(Riclaarcl Parker)著文化与抑郁/阿瑟·克兰曼(Arthur Kleinman)著泰坦尼克定律:中国艾滋病风险分析/景军著中国艾滋病防治和人类学整体论原则的实践/庄孔韶著.第三部分民族志撰写与文化重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民族志文本解析/徐鲁亚著后现代主义民族志的宣言——《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导读/徐鲁亚著从圣菲引出的路:写文化之后的十年——《写文化之后:当代人类学的认识论和实践》导读/徐鲁亚著文化象征的记忆/景军(Jing Jun)著第四部分影视表现民族志电影:技术、实践和人类学理论/保罗·休利(Paul Hewly)著《人类学和摄影(1860—1920)》导读/程炜王克力著《观看人类学》导读/卡尔·G·海德(Karl G Heider)著人类学及其对大众媒体研究的贡献/萨拉·迪基(Sara Dickey)著第五部分人类学的理论进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人类学理论/雪莉·奥特纳(sherry Ort。
714第六章性别、婚姻与家庭
26
家庭演变发展的历史实质体现在 人类男女两性关系的发展,反映着人 类家庭形态从野蛮向文明发展,也反 映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27
五、家庭的结构 ●家庭结构分析 家庭结构:指家庭成员的代际与亲缘 关系的组合状况。
28
核心家庭
直系家庭
家庭 结构 大家庭 其他家庭
29
★核心家庭:一个核心,即夫妻关系。包括 夫妻与未成年或未成婚子女的家庭; ★直系家庭:也称主干家庭,或直系双偶家 庭。由父母和一个已婚子女共居组成的家庭。 ★大家庭:又称联合家庭或多代多偶家庭。 如:封建时代的四世同堂。 ★其他家庭:主要包括诸如家庭结构不健全 的残缺家庭。 如:丁克家庭、同性恋家庭。
33
★新居制:又称为单独居或分居制。是世 界潮流,也是家庭结构变化的主要趋势, 由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年轻一代不 愿意与父母在一起在结婚时单独住在一起。 当代家庭多为新居制。 ★网络家庭:这种网络家庭分而不离,子 女与父母分开居住和各自生活,但又相互 帮助,频繁地交往。保持着“一碗鸡汤的 距离”。 如同住一个社区。
人不能超 脱家庭
必须重视 家庭研究
21
二、研究家庭问题的理论框架
22
三、家庭的实质
家庭属性
家庭的自 然属性
家庭的社 会属性
23
家庭的自然属性是建立在两性婚 姻和血缘联系基础上的,男女两性的 差别和人类固有的性生理要求的本能, 构成了婚姻与家庭的生理基础。 家庭的社会属性在于一定生产形 态,同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 只有通过一定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 才能科学地认识家庭制度的本质和发 展规律。
八、家庭的变迁与走向 西方:家庭规模不断缩小; 单身家庭大量增加,不结婚而同居; 离婚率越来越高; 出现更多文化程度高的丁克家庭。 家庭类型越来越多(容忍婚外恋), 男女同性恋出现。 中国:上述情况相同 此外,核心家庭大量出现,家庭关系 由父子关系向夫妻关系转移,家庭的消费功 能逐渐加强等。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最新]
第八章婚姻与家庭性与社会性别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通过家庭这个初级社会群体特例的分析了解人类婚姻家庭的进化史,家庭的类型,家庭的生命周期,婚姻成立的社会文化设置,家庭的功能以及家庭发展的趋势;认识性、社会性别与婚姻家庭模式的关系。
了解当代中国的婚姻家庭问题。
重点内容:婚姻、家庭、性、社会性别等概念;婚姻的本质、家庭关系及家庭类型,家庭的功能等。
性的存在与涉性社会问题。
难点:理解婚姻家庭、性与社会性别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人类社会秩序建构的意义。
讲授学时:4学时第一节:婚姻一、婚姻(一)婚概念及其本质1.婚姻概念男女两性依据社会文化设置(法律、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所建立起来的夫妇关系。
东汉班固等《白虎通》:“婚者谓昏时行礼,故曰婚,姻者,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先秦礼仪选集《礼记》:“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婚姻是男女两性间结成夫妻的关系和行为,是家庭的基础和根据,是家庭成立的标志。
2、婚姻的本质婚姻从形式上看是男女两性的生理结合,但从本质上看,是男女之间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结合。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任何社会都形成有一套约制婚姻的文化制度。
这些包含在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法律之中。
婚姻的动机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不完全相同。
按照进化论的观点,在遥远的古代社会,婚姻的主导动机是源于妇女是创造财富的工具,娶妻是为了增加劳动力,性欲可以在婚姻之外满足;人类婚姻史的第二个时期是妇女劳动范围变小,财富继承日益突出,于是生育出确切无疑是自己的后代变成了主要动机,娶妻是为了生育合法的儿女和照管家室;第三个时期,妇女地位起了变化,个人自由成为社会生活准则,爱情成了婚姻生活主要动机,其次才是儿女和权衡经济。
(二)作为一种社会设置的婚姻1、婚姻形式婚姻是依据社会文化设置而成立的。
在人类社会,出现过多种多样的婚姻形式,反映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从婚姻形成上看:主要的婚姻形式有:(1)抢夺婚:男子以武力抢夺妻子。
社会工作师实务第五章妇女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师实务第五章妇女社会工作第五章妇女社会工作4需要7问题;妇女社会工作内涵、5特点3目标7原则;9方面主要内容、4工作方法一、妇女的需要和特点(一)4需要生命权、生殖健康、妇女权益和发展、性别公正的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二)7问题:婚姻与家庭、暴力、生殖健康、留守和流动妇女、就业、贫困女性化、参政二、内涵和特点(一)内涵:1、社会性别视角总结和提炼本土的时间经验,解决问题,满足社会福利,维护权益,促进发展2、推动性别视角的普及和纳入决策主流,实现性别平等的目标(二)特点:关注妇女的多样性、关注妇女的声音和经验、理解和接纳妇女的现实处境、“个人的即政治的”、注重本土妇女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三)3目标:1、直接目标:缓解压力、重塑自信、解决困难2、中间目标:重新界定妇女问题、提升性别意识、建立妇女支持小组3、最终目标:建构权利关系、建立妇女网络、建立公正公平的意识和制度8原则:1、承认妇女的多样性以及妇女工作视角的多样性2、尊重妇女作为独立的个体3、理解和接纳妇女的现实处境和生存选择4、妇女本身也是一个资源,有能力处理自己问题5、妇女是发展的主体,而不是客体6、增加妇女的资源和选择的多样性7、将个体与群体联结起来,促进妇女之间的互助8、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平等。
(四)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9方面:婚姻、伤害流动留守生殖健康参政就业(1)妇女的婚姻家庭问题:婚姻和家庭关系调适:家庭工作的视角和原则、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单亲母亲家庭服务:界定及存在的问题、如何看待单亲母亲家庭(正常的家庭形式;不是单亲母亲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福利不足,存在社会歧视;关注单亲母亲的能力和智慧)、对单亲母亲家庭的服务处理妇女婚姻家庭问题的原则:性别视角:1、尊重和接纳现实中家庭、婚姻形式的多样性。
2、重新调整家庭权利,避免家庭暴力、冲突与资源分配不均。
3、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协调与平衡。
4、父亲的职责和母亲的职责同样重要5、社会应该为家庭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服务家庭为本和妇女为本:1、家庭为本:协助家庭最好的方法是加强和提高家庭的自主能力2、妇女为本:尊重妇女作为独立的人的需要和情感。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3节)
不能片面化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
爱的片面性的表现
寂寞期恋爱——“郁闷” 痛苦期恋爱——“摆脱” 攀比性恋爱——“从众” …
爱的功利性的表现
把爱情当作——一张表格 把爱情当作——一张饭票 把爱情当作——一个阶梯 …
不能只重过程不计后果
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失恋不失德:不能因爱生恨 失恋不失态:不能消极颓废
◆ 尊老爱幼
对于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和独生子女问题意义重 大。
◆ 男女平等
家庭生活中的男女平等表现为夫妻权利 义务、人格地位上的平等,又表现为平 等地对待自己的子女。
◆ 夫妻和睦
夫妻和睦,是在男女平等基础上互敬互爱、互 助互让。
◆ 勤俭持家
大学生要尊重父母劳动所得,体谅父母的辛苦 操劳,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俭,尽量减轻父母 和家庭的生活负担。
爱情的三要素之责任 ——是爱情的“试金石”
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这意 味着为他的幸福而高兴,为使 他能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 切,并从中得到快乐。
—车尔尼雪夫斯基
3、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因素理论
了解:男女性心理的差异
层面 男性 女性
需求心 理
思维方 式 性格
希望被信任、被接受、被 需要被人关心,被了解、 感激、被赞赏和肯定 被尊重,和对方的忠诚与 认同 讲求逻辑、喜欢综合、抽 凭直觉、喜欢分析、喜欢 象、喜欢稳定、爱发号施 具体的事物、易依赖别人 令、喜欢静思解决问题 ,遇到困难时因不知所措 需要更多的表达 现实、情感内向、豁达、 情感外向、感情细腻、多 较粗心大意、易冲动、较 愁善感、较勤奋、有恒心 勇敢、果断、刚毅 、较柔顺,对缺点爱用放 大镜挑剔、爱唠叨 随意性较大,对舒适的要 家居生活爱整洁、在时装 求大于对形象的关注 、美容、衣服上消费较大
社会工作者初级实务重点考点训练(第五章)
第五章妇女社会工作第一节妇女社会工作概述本节要点1.妇女的需要和问题2.妇女面临的问题3.妇女社会工作的内涵4.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特点5.妇女社会工作的目标6.妇女社会工作的原则一、妇女的需要和问题1.妇女的需要①生殖健康的需要:妇女四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②保障妇女权益和发展的需要:教育、就业、参政、婚姻、家庭等方面③贯彻男女平等,建立性别公正的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需要2.妇女面临的问题妇女的婚姻与家庭问题;针对妇女暴力的问题;妇女的生殖健康的问题;留守妇女和流动妇女的问题;妇女的就业问题:贫困女性化问题;妇女的参政问题;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问题。
真题训练(2021年第20题)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进行自我评估时发现,机构有关女员工产假等方面的制度不健全,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员工的产假、哺乳期、带薪年假和体检等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这一工作满足了()需要。
A.妇女的生殖健康B.保护妇女权益与发展C.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D.建立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答案】A二、妇女社会工作的内涵1.以妇女为主要工作对象,运用社会性别视角,保障妇女福利;推动社会性别视角普及和纳入决策主流,实现性别平等的目标。
2.将男性作为工作对象:妇女问题与男性直接相关,男性的参与和针对男性的工作。
三、妇女社会工作的特点1.关注妇女的多样性,用个别化的工作原则。
2.关注妇女的声音和经验,父权文化的影响,尊重和倾听妇女的声音和经验是妇女社会工作的起点。
3.理解妇女的现实处境,了解妇女、理解她们的现实处境、接纳她们的生存选择。
4.两性差异不等于女性次于男性,生理结构不同不能构成社会中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社会评价甚础。
5.强调妇女个人问题的社会原因,即“个人的即政治的”,强调个人问题与整合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6.注重本土妇女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四、妇女社会工作的目标1.直接目标(微观)缓解压力和宣泄情绪;重塑自我,提升自我认识;解决妇女的实际困难和需要。
第八章-家庭、婚姻、性与
(四)影响婚姻家庭的各种社会因素
我国家庭变化受计划生育因素的国策影响巨大。计划 生育使中国出现人类历史上仅有的“四二一”结构,即四 个老人、两个中年人和一个青年。这会对婚姻家庭产生何 种影响,目前研究尚不充分。
其次,社会设置的变化也极大影响了婚姻家庭的生活实 体。1980年的婚姻法已经确认情感破裂使离婚的唯一条件 和判定标准。这种对爱情的张扬,发挥了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作用,对婚姻家庭分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家庭内人际关系至少由几大因素形成的:夫妻权力结 构、个性异同、性的地位与作用、交流与交换的状况、代 际差异等。
讨论(一)夫妻关系 中国家庭的男权与女权;
讨论(二): 中国的代际关系
(三)家庭功能
讨论:家庭的功能是什么?
家庭功能的本质上是个人基本需求满足的表现。在特 定的时空中,某些个人的需求只能通过家庭功能的实现才 能满足。时空一变,同样的个人需求可以不经过家庭,甚 至破坏家庭功能而获得满足。例如,某些双方都是高收入 而且自愿不生育的夫妻,其家庭功能已经变成性爱的“独 联体”了,而某些农村地区却重现了“经济家庭”,甚至
三、婚姻家庭的过程研究
(一)婚姻准备与结婚 (二)婚姻的维系、发展与破裂
第三节 性社会学
性社会学的最基本命题就是:人类的所有性行为,无 论多么奇特和罕见,与人类的奇特任何社会行为一样,并 不是“生物本能”,而是人所处的社会使然。因此,那些 用来解释其他社会行为的理论,同样也可以用来解释人类 的性行为。
随着发达国家的妇女运动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女权 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原有的性别角色概念,逐步发展变 化为“社会性别”的概念体系。
“女权主义”(Feminism)这一术语在19世纪80年代 首次出现在英文当中,是指那些支持男女平等的法律和政 治权利的思想或主张。他最宽泛的意义是:认为性别之间 是不平等的,是一方压制另一方,一方服从另一方的。他 们认为这是一个政治权利的问题,而不是一种自然的实施 。
9.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 性别的社会定轨理论:自从进入农业社会以来,大多数的 人类社会都是“以男权为中心”的,这样的社会对于男人 和女人设置了一整套文化模式、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形 成了性别的定轨。
• •
中国的社会性别理论基本上是引进的。这造成其传播范围仍然主要局限在较 高阶层的女性之中,而且缺乏针对中国具体情况的研究和探讨。 中国独特的社会性别问题:独生子女家庭,“单性别成长”
•
“性别”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且是社会所造成的,是多元的、可变的。
• • • • • •
染色体性别(X和Y染色体构成的差异) 第一性征(生殖系统和性系统的差异)、 第二性征(体型体貌等方面的差异) 第三性征(性格、气质、举止等方面的差异) 第四性征(性取向) 第五性征(思维方式)
• 女权主义
• 用来指称这样的理论或理论家:他们认为性别之间的关系 是不平等的,是一方压制另一方,一方服从另一方的。他 们认为这是一个政治权力的问题,而不是一种自然的事实; 并且认为这一问题对于政治理论及实践是至关重要的。
讨论
• • • 你怎么看待同性恋爱关系? 如果你的儿子或者女儿是同性恋,你会怎样? 如果你是异性恋,而你的伴侣是同性恋,你会怎样?
• • • •
一、从性别角色到社会性别 二、性别概念的重构 三、性别的社会定轨 四、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
• 性别角色这个概念,来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它 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 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 的模式。 • “社会性别”:女权主义专指作为社会与文化的构成,通 过社会化而学习到的、与两种生物性别相关的、对于一整 套规范的期望,以及落实了的行为。
• (一)家庭的规模与结构
• 在世界历史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也日益从联合与主 干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择偶1.择偶的标准和模 第一、同类匹配第二、资源交换
第三、男女有别
第四、择偶梯度
第三节 家庭
一、家庭的内涵 首先、家庭以婚姻为基础 其次、建立在婚姻关系基础上的血缘关系、是判断家庭的第二个 标准 第三、家庭成员共同生活是家庭存在的第三个条件
二、家庭结构
1.核心家庭 2.主干家庭 3.联合家庭 4.几种新的家庭结构 一是单亲家庭 二是单身家庭 三是丁克家庭 四是空巢家庭 五是隔代家庭 六是同居家庭 七是同性恋家庭
=
高大、风度翩翩、强 壮、豪放、侠肝义胆、 独立、自主、勇敢、 冒险、进取和重事业
=
2、人格特性:如女性情绪化,男性自信
印象中的男性特质
• 大胆、勇敢、正义 感 • 神经大条,不掉眼泪 • 思考不周到 • 赚钱养家 • 保护女孩子 • 穿裤子
印象中的女性特质
• 细腻、温柔、 体贴、 贤惠 • 重感情,易掉眼泪 • 思考周到 • 会持家,顾小孩 • 较节俭、勤劳 • 较柔弱 • 穿裙子
1930年--《新几内亚儿童的成长》
1930年 《马努阿的社会组织》 1932年--(一个印地安部落的文化变迁)
玛格丽特·米德 (Margaret Mead, 1934年 《海岛人的亲属关系》 1901年12月16日1978年11月15日), 1935年【1963】--《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 美国女人类学家
角色行为
女性的角色行为
男性的角色行为
4、职业分工
男性的职业:
• 工程师、医生、工人、科学家……
女性的职业:
• 老师、护士、秘书、服务员
二、性别社会化
性别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内化自己 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是贯彻个体的一生的性 别认同过程。
二、性别社会化
区别对待:就是社会根据个体不同的生理性别,按照不同性别 的社会期望和规范来教育、影响和塑造她(他)
二、当代中国社会的婚姻家庭问题
一、家庭暴力问题 身体的暴力、性暴力、精神上的暴力(冷暴力) 二、家庭养老问题 三、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问题
二、性别社会化
同一性别模仿:就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社会舆论和教育 导向的影响,往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自己崇拜的同一生
理性别的人作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三、性别不平等
性别不平等:是指男女在群体、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权力 和声望的差距。
1.性别不平等的主要表现
显性与隐形
公共领域:工作领域、政治领域以及教育场域中。
私人领域:性别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家庭中的性别分工以及 由性别分工导致的不平等。
三、性别不平等
2.性别不平等的理论解释 (1)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
的系统,系统的平衡有助于社会的有效运行、而性别角色差
异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整合有积极功能 (2)冲突论 (3)女性主义理论 自由女性主义、马克思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
• 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女
人,而是逐步变成了 一个女人的……正是 社会化的整个过程产 生了这种东西……我 们称之为女性气质。 ——Simone de Beauvoir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内涵
1、外表形象:如女性娇小优雅,男性高大宽肩
小巧、弱不禁风、亭亭玉立、美 丽、温柔、害羞、细心、感情细 腻、爱哭、重视家庭
三、家庭的功能
1.经济功能 2.教化功能 3.情感功能 4.保障功能 5.生育和性行为的功能
第四节
中国社会的婚姻与家庭
一、当代中国社会婚姻家庭的变迁 1.家庭职能的变化 2.家庭结构的变化 3.家庭关系的变化 4.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
5.离婚率的变化
6.性、婚姻、家庭和生育的分离
离婚
电影《失恋33天》里,有一句经典台词是这样的:“我们 那个年代的人,对待婚姻就像冰箱,坏了就反复地修,总想 着把冰箱修好。不像你们现在的年轻人,坏了就总想换掉。”
1937年【1961】--(原始社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1940年 《社会变革与文化指令》 1942年--《巴里岛人的特质》(与贝特森合著) 1942年《美国见闻》 1942年 《自觉问题的人类学论据》
1942年《一位人类学家观察美国》
1949年-(两性之间:变迁世界中的性研究) 1964年--(文化革命中的延续性) 1965年--《家》
第二节 婚姻
一、婚姻及其意义 婚姻是指成年男女双方按照习俗、伦理、法律等规定结为夫 妻的一种制度,体现着社会成员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 统一。
一、婚姻及其意义
1.婚姻首先是男女两性的生理结合 2.婚姻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是具有社会 属性 禁止兄妹婚姻 禁忌是父母之女婚姻 禁忌是表亲婚姻
合变化发展的符号:阿拉佩什部落的男人和女人的行为就像人 们想象中的女人们的行为;蒙杜古莫落的男人和女人们的行为 就像人们想象中男人们的行为;而昌布里部落,男人们的行为 就像现在人们想象中的女人一样敏感、爱美、羞怯,而女人们 则像想象中的男人一样,勇敢、独立,对配偶不盲目崇拜。
西蒙娜· 德· 波伏娃
1969年--《波里尼西亚文化不稳定的疑义》
1970年--《文化与承诺》
1972年--《自传—黑梅果之冬:我的早年岁月》
1975年--《未来的重思》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气质》
• 批判了生物决定论,揭示了文化在塑造性别角色与性别气质中 的重要作用,挑战了传统的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的神话。社会
性别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在不同社会、文化圈中,乃至不同场
第五章 性别、婚姻与家庭
思考
1、用你可以想到的一、两个词语 来形容一下你心目中的男性和女 性。
2、请你分别说出二、三种男性从事的职 业和女性从事的职业。
第一节
性别的社会建构
一、性与性别的含义
性是生物学术语,是指与生俱来的男女生理特征 性别是指与男性和女性相关的社会与心理特征
1928年[1975年]--《萨摩亚人的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