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儿童心理行为
幼儿心理行为特征
幼儿心理行为特征
幼儿心理行为特征指的是3岁到6岁的儿童在心理上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特征。
这个阶段的幼儿,心理上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征: 1. 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3岁左右的幼儿开始具有自我意识和
认知能力,能够认识自己的身体,发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开始了解周围的环境和事物。
2. 感情与情绪的表达:幼儿开始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情绪,例如
喜怒哀乐、害怕、羞涩等,但是由于还不够成熟,表达方式可能比较单一和不成熟。
3. 社会性和人际交往: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的一员,开始与周围的人建立起联系和沟通,但是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比较不成熟,容易出现冲动、自私等行为。
4. 想象和创造力:幼儿开始具有想象和创造力,能够创造自己
的世界和故事,这对幼儿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5. 心理需求:幼儿有一定的心理需求,例如安全感、归属感、
表现欲等,这些需求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都非常重要。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心理行为特征,适时采取相应的教育和引导措施,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 1 -。
4岁儿童心理特征
4岁儿童心理特征
4 岁的儿童正处于幼儿园阶段,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我意识增强:4 岁的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他们会尝试表达自己的意见,例如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玩具等。
2. 情绪不稳定:4 岁的儿童情绪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哭大闹或者开怀大笑。
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帮助和引导。
3. 好奇心强:4 岁的儿童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喜欢问问题、探索新事物。
家长和老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引导他们学习和探索更多的知识。
4. 社交能力增强:4 岁的儿童开始渴望与他人交往,他们会主动找小朋友一起玩耍,也会尝试与成人进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分享和合作。
5. 想象力丰富:4 岁的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经常会编造一些故事或者玩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
这种想象力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6. 道德观念初步形成:4 岁的儿童已经开始形成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例如诚实、善良、勇敢等。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示范等方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儿童的发展速度和方式都有所不同,以上特征只是一般情况下 4 岁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特征。
家长和老师应该根据儿童的个性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幼儿4到5岁心理特点
幼儿4到5岁心理特点
4-5 岁幼儿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我意识:这个阶段的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对自己的外貌、能力和行为有了更强的自我意识。
2. 情感发展:他们开始表达更丰富的情感,如喜怒哀乐,并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更强的情感反应。
3. 社交发展:幼儿开始对周围的其他孩子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耍和互动。
4. 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变得更加丰富,喜欢玩角色扮演游戏和创造自己的故事。
5. 认知发展:在这个阶段,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注意力有了显著提高,开始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更多的好奇心。
6 语言发展:这个阶段的幼儿语言能力迅速发展,能够使用更复杂的词汇和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7. 道德认知:他们开始对是非对错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表现出对公平和正义的关注。
8. 独立性:幼儿在这个阶段可能会表现出更强的独立性,希望自己
完成一些任务和活动。
9 挑战性:他们可能会对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以展示自己的能力。
10. 情绪不稳定:幼儿的情绪可能会比较容易波动,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感到沮丧或兴奋。
注意的是,幼儿的发展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和需求,其发展速度和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7岁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7岁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一、认知发展:在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智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他们能够更加清晰地思考问题,掌握更高级的思维能力,如推理、类比、综合等。
他们能够进行逻辑思维,并开始学会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他们的记忆能力和注意力也在逐渐增强,可以关注更长时间的活动。
二、社交能力:7岁儿童正处在发展自我意识的阶段。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并愿意与他人相互合作与交流。
他们喜欢和同龄的朋友一起玩耍,并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友好地与人相处。
他们开始学会分享、关心他人,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观念。
三、情绪特征:7岁儿童的情绪表达能力越来越丰富和准确。
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开始能够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能够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四、动手能力:在此阶段,儿童的手眼协调更为灵活,动作更为熟练。
他们能够进行一些精细的操作,如写字、拼图、折纸等。
他们能够进行更复杂、有组织性的玩耍,并发展出一些艺术和手工制作的兴趣。
五、游戏与想象:7岁儿童开始对角色扮演和创造性游戏感兴趣。
他们能够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自己的游戏规则,并在游戏中表现出自己的角色扮演能力。
此外,他们开始对虚构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童话故事、幻想故事等。
六、规则和责任感:7岁儿童开始逐渐理解和遵守社会规范和家庭规则。
他们逐渐形成一定的责任感,能够承担一定的家务和学习任务。
他们会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进行评价,并对好的行为作出积极的反馈。
七、学习兴趣:在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他们开始对各种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数学、语文、科学等。
他们能够较长时间地进行学习活动,能够更有耐心地完成一些较复杂的任务。
总之,7岁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特征表现出了认知、社交、情绪、动手、游戏、规则和学习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家长和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成长。
幼儿十种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幼儿十种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以下是幼儿常见的十种心理行为问题:
分离焦虑:幼儿对离开主要照顾者感到强烈的不安和恐惧。
社交困难:幼儿在与其他孩子或成人进行互动时遇到困难,如缺乏交流技巧、羞怯等。
注意力不集中:幼儿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和冲动。
冲动行为:幼儿缺乏自控能力,容易表现出冲动和暴躁的行为。
分裂情感:幼儿在情感上经历快速的变化,例如情绪波动较大或情绪不稳定。
偏执或焦虑想法:幼儿可能表现出不合理的恐惧、疑虑或固定的念头。
睡眠问题:幼儿可能经历入睡困难、多梦、夜惊等睡眠问题。
食欲问题:幼儿可能对食物过于挑剔,或者出现进食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强迫行为:幼儿可能表现出反复、不合理的行为模式,例如反复洗手、整理物品等。
自闭倾向:幼儿可能表现出对他人难以建立情感联系、缺乏社交技巧和兴趣的特征。
请注意,这些只是一些常见的幼儿心理行为问题,并不代表所有可能的问题。
如果您认为孩子存在心理问题,建议咨询专业的心理健康专家或儿童心理学家进行进一步评估和指导。
简述小儿心理行为发育方面的特点
简述小儿心理行为发育方面的特点小儿心理行为发育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心理和行为能力。
在这一阶段,孩子们的心理行为会经历许多特点和阶段。
首先,在幼儿期,即0-3岁,婴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发育主要集中在感觉和运动发展上。
他们逐渐能够感知和区分声音、颜色和形状,并能够通过爬行和走路来探索和接触周围的世界。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情绪和行为是直接反应于自身需求,缺乏自我控制和社交技能。
接下来是儿童早期阶段,即3-6岁,这个阶段是孩子性格和社交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他们逐渐学会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能够与他人进行简单的沟通和交流。
他们开始产生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形成自我意识和自尊心。
情绪上,他们会出现情绪反应不稳定、控制能力还不够成熟的现象。
行为上,他们开始探索并模仿社会行为,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然后是儿童中期阶段,即6-12岁,也被称为学龄前期。
这个时期是孩子认知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开始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并学会运用语言和符号表达思想。
他们对外界的好奇心提高,开始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事物。
此外,社交能力也得到提高,他们与同伴之间开始建立友谊,懂得尊重和合作。
最后,是儿童后期阶段,即青春期,通常从12-18岁。
这个时期是儿童从孩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青春期的孩子们经历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
他们逐渐独立起来,开始探索自我认同和个人价值观。
他们也会面临来自家庭和同伴的压力,同时也会体验到更加复杂的情感和情绪。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阶段,小儿心理行为发育还具有其他的一些特点。
比如,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塑性,即容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他们的发展速度也比成人更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会很多新知识和技能。
此外,小儿心理行为发育还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结起来,小儿心理行为发育的特点主要包括幼儿期的感觉和运动发展、儿童早期的社交和情绪能力发展、儿童中期的认知和沟通能力发展,以及青春期的身心变化和自我建构。
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
6岁
1.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想法
2.不会玩角色扮演的集体岁半
1.不会说2-3个字的短语
2.兴趣单一、刻板
3.不会示意大小便
4.不会跑
3岁
1.不会说自己的名字
2.不会玩“拿棍当马骑”等假想游戏
3.不会模仿画圆
4.不会双脚跳
4岁
1.不会说带形容词的句子
2.不能按要求等待或轮流
3.不会独立穿衣
4.不会单脚站立
5岁
1.不能简单叙说事情经过
2.不知道自己的性别
3.不会用筷子吃饭
4.不会独坐
12月龄
1.呼唤名字无反应
2.不会模仿“再见”或
“欢迎”的动作
3.不会用拇食指对捏小物品
4.不会扶物站立
18月龄
1.不会有意识叫“爸爸”或“妈妈”
2.不会按要求指人或物
3.与人无目光无交流
4.不会独走
2岁
1.不会说3个物品的名称
2.不会按吩咐做简单的事情
3.不会用勺吃饭
4.不会扶栏上楼梯/台阶
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
年龄
预警征象
年龄
预警征象
3月龄
1.对很大声音没有反应
2.逗引时不发音或不会微笑
3.不注视人脸,不追视移动人或物品
4.俯卧时不会抬头
6月龄
1.发音少,不会笑出声
2.不会伸手及抓物
3.紧握拳松不开
4.不能扶坐
8月龄
1.听到声音无应答
2.不会区分生人和熟人
3.双手间不会传递玩具
名词解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名词解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征。
婴儿期 (0-1 岁) 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运动功能的发展:婴儿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里,主要依赖自己的身体肌肉来支撑自己的身体,随着他们的生长,他们逐渐学会了抬头、翻身、坐立、爬行和站立等运动技能。
2. 语言的发展:婴儿在出生后的前几年里,词汇量的增长非常迅速,他们逐渐学会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社交行为的发展:婴儿在与他人互动中逐渐学会了分享、合作和感恩等社交技能。
幼儿期 (1-3 岁) 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身体和动作的发展:幼儿在这个时期身体发育得很快,他们学会了走路、说话、唱歌、画画等技能。
2. 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在这个时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开始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
3. 游戏和玩具:幼儿期是儿童游戏和玩具发展的重要时期,玩具和游戏对幼儿的身体、认知和情感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学龄初期 (3-6 岁) 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认知能力的发展:学龄初期的儿童在认知方面发展迅速,他们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并逐渐掌握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情感的发展:学龄初期的儿童在情感方面开始形成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并开始对自己的行为和表现负责。
3. 社交行为的发展:学龄初期的儿童在社交方面开始学习合作、分享和相互理解等技能,并开始建立自己在班级和朋友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学龄中期 (6-12 岁) 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逻辑思维的发展:学龄中期的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开始迅速发展,他们逐渐能够从具体的表象中抽象出概念和规律。
2. 社会责任感的发展:学龄中期的儿童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并开始形成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和责任感。
3. 学习成绩:学龄中期的儿童开始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并开始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估和反思。
7岁儿童心理及行为特征
7岁儿童心理及行为特征7岁儿童正处于儿童期的晚期,这个阶段是孩子心理和行为特征发展的关键时期。
以下是对7岁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的详细描述:一、认知发展:1.逻辑思维发展:7岁儿童开始展示出更加清晰和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开始理解因果关系。
2.学习能力提高:7岁儿童的学习能力显著提高,他们具备更长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能够集中精力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开始对自己的学习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3.观察力增强:7岁儿童的观察力和注意力都得到了较大提高,他们能够更加细致入微地观察并理解周围的事物和人。
4.时间和空间概念:7岁儿童开始理解抽象的时间和空间概念,能够在生活中正确运用和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二、社交发展:1.友谊的重要性:7岁儿童开始意识到友谊的重要性,他们渴望建立和维持亲密和稳定的友谊关系,并且更加愿意参与到集体游戏和群体活动中。
2.合作能力提升:7岁儿童的合作能力显著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尊重他人的权利。
3.情绪表达:7岁儿童有了更多的情绪表达方式,他们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且开始学会思考他人的感受。
4.规则和责任感:7岁儿童有了更好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他们能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表现出对集体和他人的责任感。
三、情感发展:1.自我认知提升:7岁儿童开始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认知,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且有了更强的自我评价能力。
2.自尊心建立:7岁儿童的自尊心逐渐建立起来,他们开始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且更看重他人的认可和赞扬,对自己的形象和成就有一定的自豪感。
3.同理心发展:7岁儿童的同理心开始发展,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且表现出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他人的行为。
4.情绪调控:7岁儿童逐渐学会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各种情绪,表达自己的情感,懂得寻求支持和安慰。
总结起来,7岁儿童在认知、社交和情感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6到9岁儿童的心理特点
6到9岁儿童的心理特点6到9岁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心理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渴望自主性: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逐渐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选择自己的行为。
他们希望有更多的自主权,愿意尝试新事物,并渴望被认可和赞赏。
同时,他们也会对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充满自信。
2.对规则的理解和掌握: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逐渐理解规则和约束的作用,并能够根据规则来自我控制。
他们能够理解责任和义务,逐渐形成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理解能力逐渐提高: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大幅提升。
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够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
他们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
4.对社交关系的重视:在这个阶段,儿童对于社交关系的需求和意识逐渐增强。
他们开始关注他人的态度、感受和需要,并发展出友谊和合作的能力。
他们会倾向于与同龄朋友一起玩耍、分享和学习。
5.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儿童在这个时期经常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他们会创造自己的游戏规则和情节,并通过玩耍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
这种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儿童的认知和人际交往发展非常重要。
6.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增强:儿童在这个阶段对于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对于事物的本质和原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们渴望了解新事物,探索新领域,并具有高度的求知欲。
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7.情绪和行为的波动:在这个时期,儿童的情绪和行为往往较为波动和多变。
他们可能会经历情绪上的起伏,从悲伤到兴奋、从冷漠到热情等。
同时,他们也可能有一些较为冲动的行为,如爆发脾气、过分抗拒等。
这是因为他们正在学习如何应对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8.自尊心的形成: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和自尊心。
他们希望得到成人和同伴的认可和赞赏,对于自己的能力和外貌有一定的评价和意识。
在这个时期,一个良好的自尊心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非常重要。
5岁小男孩的心理特征
5岁小男孩的心理特征
5岁小男孩的心理特征包括:
1. 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5岁的孩子通常比较爱提问题,看到不懂的现象会向家长询问原因,且开始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喜欢自己做事情。
2. 喜欢热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特别喜欢参与热闹的游戏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有集体观念。
3. 语言表达欲望强烈:5岁的孩子应该能够用清晰、连续的语言进行交谈和交流,能清楚地解释一些事情。
4. 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虽然5岁孩子的思维能力仍然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的逻辑思维已经明显发生,可以进行一些更一般的思维和逻辑抽象的思维活动。
5. 可能会出现叛逆行为:5岁左右的孩子可能会反抗并对抗父母,例如拒绝父母的命令,或开始玩游戏。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的行为和性格可能会因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多种因素而有所不同。
3-6岁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攻击行为
3-6岁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攻击行为【行为表现】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
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
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形成原因】模仿家长暴力对待宝宝,宝宝进行模范。
当宝宝出现攻击性行为或者仅仅是不小心犯大错时,家长经常会很生气,并且使用一些暴力的手段来加以制止。
这样做会给宝宝造成这样一种认知——如果别人做的不对,就可以打他。
宝宝的模仿力是最强的,实际上宝宝很多不良行为和习惯都是从周围的生活环境如家长、同伴、电视等中模仿而来的。
家长“以暴制暴”的做法只会加深宝宝的错误认识,使孩子的不良行为变得越来越严重。
错误的矫正方式当宝宝与伙伴经常发生争斗或者合不来时,大人们经常会阻止宝宝与他们玩。
不与同伴进行任何交往,宝宝就不能发展起各种人际交往能力,不能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不能很好地解决与同伴产生的冲突,因此就更容易使用攻击性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
【专家支招】沟通交流教育家长应该耐心地与宝宝进行交流。
一旦发现宝宝的攻击行为时,首先应该问清楚事情的原委,然后教给宝宝相应的正确的处理方法。
很多时候孩子争吵的原因经常是为了争抢玩具,这时大人应该出面进行调解,如“先让弟弟玩一会,等一下我们再玩”。
另外,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宝宝讲礼貌和谦让的好习惯,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
这可以利用在动物园观看小动物的机会进行;在生活中,家长也不要一味扮演“永远不会受伤的人”的角色,磕到碰到时,采取一些巧妙的方法让孩子来关心自己;爸爸妈妈之间的互相关心也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爸爸和妈妈还可以引导孩子来关心对方;家长还应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有互相攻击的行为。
这样一种温馨、安全的家庭氛围一定能够有效地减弱孩子的攻击倾向。
儿童心理行为特征
儿童心理行为特征
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会随着他们成长和发展而发生变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儿童心理行为特征:
1. 好奇心:儿童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感到好奇,喜欢探索和发现新的事物。
他们通常会提出大量的问题,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2. 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通常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他们喜欢玩具、角色扮演和故事,这些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冲动和缺乏自控力:儿童往往会受到冲动驱使,缺乏自控力。
他们通常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决定,并且很难控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4. 注意力短暂:儿童的注意力往往比较短暂,很难保持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
他们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可能会很快失去注意力。
5. 社交和合作欲望:儿童渴望与他人进行社交互动和合作。
他们倾向于与同龄人一起玩耍和学习,与他人建立友谊关系非常重要。
6. 情绪波动:儿童常常情绪波动较大,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
他们可能会突然变得愤怒、悲伤或兴奋,情绪的改变也很快。
7. 自我中心:儿童通常比较自我中心,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很难理解别人的感受和观点。
8. 学习和发展能力:儿童在心理和行为方面都在不断地学习和发展。
他们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来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逐渐掌握语言、运动、认知和社交技能。
这些心理行为特征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正常部分,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与儿童互动、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发展出健康和积极的心理行为特征。
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
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其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心理行为发展与儿童的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心理行为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下面将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期的心理行为发展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1.婴儿期(出生至两岁)在婴儿期,儿童的心理行为主要表现为感知和运动能力的逐渐发展。
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婴儿能够辨别声音、转动头部、注视物体等。
到了六个月左右,婴儿开始有足够的肌肉控制能力来爬行和坐立。
在一岁到两岁的阶段,婴儿开始学习行走和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2.幼儿期(两岁至五岁)在幼儿期,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
他们开始探索周围的环境,并通过模仿和经验学习来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
在语言方面,幼儿开始组织语言,能够说出简单的句子,而且理解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情感方面,幼儿开始学会与他人建立关系,并学会分享和合作。
3.学龄前期(五岁至六岁)在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进一步加强。
他们开始进入学校,接受正式的教育。
在认知方面,学龄前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够掌握字母和数字的基本知识。
情感方面,他们对自己和他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感受。
4.少儿期(六岁至十二岁)在少儿期,儿童的心理行为继续获得了显著的发展。
他们开始建立自我意识,并形成自己的独立性。
在认知方面,他们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开始学习和应用更复杂的知识。
情感方面,他们开始面对更多的情绪和挑战,并学会处理各种情感问题。
5.青少年期(十二岁至十八岁)在青少年期,儿童的心理行为进一步加强,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身份。
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到了成人水平,能够进行复杂的逻辑思考和决策。
情感方面,他们开始经历身份认同的探索,并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发展自己的社交技能。
总体而言,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从感知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到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的进一步加强。
在不同阶段,儿童需要适应和处理各种新的挑战和需求。
3-6岁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3-6岁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1 咬指甲【案例】洋洋(化名),男,5岁,性格内向、胆小、怕孤独、不合群,尤其受到成人指责时表现得紧张。
上课、睡觉时,经常将手指放在口中,入神地咬指甲。
从周岁起,他先是吃衣角、咬被角,后来由于大人阻止,虽不再吃衣角、被角,但产生了吮吸手指的行为。
洋洋出生后由于母乳不足,由人工喂养,1岁半后由外婆抚养。
父母在外打工,每周到外婆家去看望他一次。
长大一些后,跟父母同住,但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玩耍。
【行为表现】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
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形成原因】孩子爱咬指甲,有时反映一种心理情绪,如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状态,其根源可能是受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
而有些孩子,由于咬手指甲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训斥,反过来又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成为继发性精神刺激因素。
【专家支招】纠正孩子咬指甲的习惯可采用心理疗法和行为矫正法,以耐心说服和鼓励为主,平时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消除造成孩子紧张的因素。
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交朋友,如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块做游戏等,转移其注意力。
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千万不可体罚,不可大声训斥,不要粗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里拉出,这样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习惯。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常修剪指甲,对大一点的孩子,可通过讲道理告诉他们咬指甲的危害。
纠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一个过程,年龄越小越比较好纠正,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时就要尽早矫治。
矫正方法具体步骤为:(1)教给孩子分辨识别习惯性行为出现的情况,例如想办法让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最爱咬手指头。
(2)教给孩子掌握在习惯性行为出现时运用的对抗反应,例如对自己说“妈妈说了,咬指甲容易生蛔虫。
我不要长虫子。
” (3)让孩子想象用对抗反应控制习惯性子行为时的情景,如想象肚子里不再有蛔虫,不再闹肚子疼了。
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
12月龄
呼唤名字无反应1.不会模仿“再见”或2.“欢迎”的动作不会用拇食指对捏小3.物品不会扶物站立4.
????
18月龄
1.不会有意识叫“爸爸”或“妈妈”不会按要求指人或物2.3.与人无目光无交流不会独走4.
????
岁2
1.不会说3个物品的名称不会按吩咐做简单的2.事情
3.不会用勺吃饭4.不会扶栏上楼梯/台阶
????
2岁半
2-3不会说1.个字的短语兴趣单一、刻板2.不会示意大小便3.
????
岁3
1.不会说自己的名字2.不会玩“拿棍当马骑”等假想游戏
????
4.不会跑
3.不会模不能按要求等待或轮流3.不会独立穿衣4.不会单脚站立
????
5岁
不能简单叙说事情经1.过2.不知道自己的性别不会用筷子吃饭3.不会单脚跳4.
0-6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
年龄
预警征象
年龄
预警征象
月龄3
1.对很大声音没有反应逗引时不发音或不会微2.笑不注视人脸,不追视移3.动人或物品俯卧时不会抬头4.
????
6月龄
1.发音少,不会笑出声2.不会伸手及抓物3.紧握拳松不开不能扶坐4.
??
??
月龄8
1.听到声音无应答2.不会区分生人和熟人3.双手间不会传递玩具不会独坐4.
????
6岁
1.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想法2.不会玩角色扮演的集体游戏3.不会画方形4.不会奔跑
??
??
幼儿心理行为分析记录
幼儿心理行为分析记录0-3岁儿童心理及行为分析成长三要素1.遗传基因(男孩100%遗传爸爸,女孩50%爸爸、50%妈妈)2.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关系,是否和谐、是否有爱)如果家庭成员不和谐,吵架等,会影响到孩子内心深处,反映在:第一阶段幼儿园哭闹,第二阶段小学3年级后男孩出现逆反、反驳,第三阶段初中1、2年级后,强烈逆反。
曾经看到父母处理方式,就会模仿,例如吵架、打架解决问题。
3.教育方式孩子面前是否是一致性的教育,出生后孩子会感受若干种声音、态度,孩子是有感知力的,不知所措时1岁内就是用哭表达,情绪调动关注。
1岁内孩子心理状态、行为模式:以吃、爬、看为主。
021岁宝宝的主要特征1岁,是孩子的口腔期,主要特征是:通过嘴巴感知世界、觅食反射、习惯爬行和哭泣、视觉神经发展关键期,那么对应的家庭策略是什么呢?a. 允许孩子吃手,并且帮宝宝按摩和介绍手指手掌b. 介绍给孩子他正在咬的物体。
直观认知,孩子看到什么就告诉他这是什么,看到什么给孩子讲什么。
用大的认知图片,快闪的方式,6个月前4张,之后10张,声音和图像训练,一边图,一边字,达到视听统合的锻炼,以及眼球发展。
8个月后对声音感兴趣,增加东西叫声,孩子就可以进行联系了c. 哭泣有助于情绪的发泄,在宝宝哭泣的时候要跟他有充分的交流。
延迟满足,比如哭,不要马上给奶头、安抚,这样的孩子脾气大,不容等待的。
给宝宝哭的权利,让孩子多哭一会,即增加肺活量、有机会表达、情绪发展,又能得到关爱。
要理性对待,问孩子,是不是饿了,你饿了吧,是不是尿了,等一下给你换尿布,要有沟通交流。
要将过程跟他沟通,锻炼他等待。
要用有关爱的延迟满足。
d. 对孩子的要求采取延迟满足的方法e. 多拥抱,多鼓励孩子,不在意结果f. 经常锻炼爬行g.家长不要经常多拥抱,多鼓励孩子,不在意结果h.使用电子设备,会对宝宝的视觉产生负面影响注意:剖腹产的孩子会产生触觉敏感。
触觉敏感可以用抚触按摩、接触不同群体和环境的方法进行缓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岁儿童心理行为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第二节:3-5岁儿童的心理与行为一、3-4岁儿童的教养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点击数更新时间:2006-3-1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有些人称3岁儿为一种“完成期”,也有人称之为“所有的出发点”,其实两种说法都包含着3岁儿的形态。
和1、2岁儿相较之下,3岁儿不管在哪一方面都已经开始成长。
尤其是和混乱及粗暴的2岁儿互作比较的话,3岁儿可说是编制的完成期。
同时,3岁儿也立足于人类文化性的出发点,他们透过文化认知,将所有最原始的本性隐藏起来;因此,3岁儿的成长可视为一个阶段分水岭。
对好动的2岁儿感到疲惫不堪的父母,可以从小孩到3岁后体会到安详的感受了。
尽管3岁儿思考能力幼稚,但却有灵敏而丰富的感情;在生活习惯上有着明显的成长,而运动机能也已减少危险性。
至于排泄方面,也不再那么需要大人帮忙了。
在社会方面,3岁儿已有显著的成长,交友的层面扩大,而游戏的种类也更加活泼;另外,对他人的感情动向及表情也很敏感,当心情好的时候就会和别人保持和谐及友爱的关系。
不过3岁儿在夜晚时间比较难应付,假如这个时候由白天上班的父亲来陪伴,情况可能好一些。
不感觉累时,3岁儿会活蹦乱跳地参与团体游戏或独自享受游戏的乐趣,各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他都想试试看。
在会话能力方面有进步,听话及说话的态度也都非常认真,对指导及规则都乐于遵从,这时大人应多给予指导。
而且,为了博取小孩的信赖、尊敬和喜欢,大人要扮演着适当保护者的角色。
依照一般情形而言,3岁小孩有接受集体活动指导的必要,并且注意家庭以外的教育是否能为小孩所接受。
当然,小孩成长过程中,除了接受父母提供的各种新课题以外,大人有时也应该听听孩子的意见作为参考。
1、敏感的情绪感情中有一种最早萌芽的原始感情,我们称之为“情绪”,而幼儿的感情几乎为情绪所左右。
婴儿的情绪最初只有快乐和不快乐两种,其后如树分枝般地,2岁以后就有爱、得意、喜悦、愤怒、恐惧、厌恶等各种感情。
2岁儿的情绪大多是冲动性的,容易兴奋、感情起伏大;和2岁儿相较之下,3岁儿情绪就稳定多了。
此时,大人便可以发现孩子的感情非常丰富且敏锐。
由此可知幼儿的情绪比其他语言、智能发育得更早,他们对事物往往不加以理解而直接以感情直觉去判断。
所以与其对幼儿说教讲道理,不如诉诸情感效果来得好。
看见父母吵架,他们会在一旁哭泣;见母亲与奶奶之间不和,也会安慰妈妈说“今天奶奶不在真好。
”还有,他们对成人之间亲密的感情也会敏感地接受与反应。
有一位母亲说这样说:“我在看一部三角关系的电影时,不知不觉为剧中人物的命运而叹息流泪,想不到坐在一旁的3岁女儿也跟着掉眼泪,可真把我吓了一跳呢!”3岁儿并不懂剧情,只是被母亲的情绪感染,3岁儿就是这般的敏感。
如果双亲有困难,3岁幼儿会非常懂事,如需要帮忙他还会适时伸出援手。
双亲高兴,他们也很高兴,甚至会说:“妈妈今天很开心!”在这种情境下,双亲如果要管教幼儿或禁止他们做某种行为时,只要以不愉快的感情去刺激他即可。
不过说是容易,如果真正要做却是相当难的。
因为每一位父母在命令幼儿时,自然而然都会变得严厉起来;而想禁止幼儿做某件事时,又会表现得犹豫不决、态度暧昧不明。
各种情绪当中“恐惧”对3岁儿最为强烈。
不曾见过的动物、黑夜或看不到双亲在身边等。
都会使他们感到恐惧。
“忿怒”的情绪在2岁时达到顶点,到3岁则趋于缓和,所以3岁儿较少发脾气。
“嫉妒”的情绪多半由于弟妹分享父母的爱。
3岁儿也较少啼器,因为他已学会用哭以外的方式提出他的要求,所以哭闹使父母心烦的情形也较少,他们已能体会双亲的心情了。
如果3岁儿若动辄发脾气的话,双亲就得好好检讨。
3岁儿在“爱”、“幽默”、“美”方面的情感变得十分丰富,由于情感会随着成长而丰富,使经验的累积变得稳定、多情,所以父母必须慎重处理。
2、爱的学习当幼儿有了弟弟或妹妹时,他就要开始学习与弟妹分享双亲的爱,这对幼儿来说,是相当不容易做到的。
对3岁小孩而言,学习分享这件事确实很困难。
不过,能尽早让他体会人生的无奈,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所助益的;否则等到他长大以后,这份独占的爱才突然被分割,以致心理上受到打击。
因此,始终让幼儿认为一切的爱集于自己一身,那对他而言才是真正的难过。
若是这样,幼儿将来上幼儿园会认为园里的老师、朋友都只属于自己所有,反而会受到取笑或责难。
所以即使有些困难,也该让3岁的幼儿知道“爱是必须与他人分享的”。
爱虽被分割,但是在3岁幼儿的心灵中,另一种爱却悄悄萌芽了,而这种新的爱将能改变他的情绪;因为爱虽是一体却有两面,那就是“爱”与“被爱”。
过了3岁,幼儿开始寻找爱的对象。
有些人对这种说法也许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孩子所需要的只是大人的疼爱;事实上,小孩出需要拥有爱的对象。
当然,他无法一开始就去爱家中所加入的婴儿,起初会满怀嫉妒,但是天天与婴儿接触,日子一久,爱就会慢慢滋长。
同时,在这之前,先让他经历爱其他对象也很好。
这时孩子的生活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小宠物,像布制玩偶、洋娃娃、甚至婴儿时期的玩具等,不过他最中意的还是有生命的动物。
然而,像小鸟、金鱼等反应不明显的动物,并不适于幼儿饲养,而猫似乎也较适合老人趣味;所以具有活动及积极性等特色的狗,才是最理想、最讨人喜欢的。
孩子喜欢狗,而狗也喜欢孩子,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容易成为一体。
由这种经验可知,幼儿渴望照顾与疼爱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开始尝试与被爱不同付出爱的喜悦。
尤其是备爱大人宠爱以及兄姊呵护的老么,更需要爱的对象;此时并不需要特别珍贵的名犬,反而是弱小的狗最适当。
有些神经质的母亲深怕饲养的小狗一旦发生意外,会使幼儿痛苦而不敢饲养动物;但是果真有这么一天,相位那只小动物留给幼儿爱的经验已足够弥补悲伤。
更何况这种失去所爱的痛苦,幼儿迟早都要面对的。
爱与被爱二者平衡,幼儿才能理解“爱”的真义。
3、教养方法在育儿的生涯中,父母也许会陶醉在1岁儿的天真无邪里,以为这种样子可以一直持续下去;一旦目睹2岁儿的反抗情绪才有所醒悟。
正当他们耽心这种反抗不知要持续多久时,步入3岁的幼儿却又表现出另一种温柔的面貌,令他们着实大吃一惊!3岁儿有着可以治愈父母“育儿恐惧症”的沉着;他很安定,却自我意识渐渐增强,凡事请求的情形也不见了,已不需要信赖父母来消除心中的不安。
在语言能力方面较以前进步,大人说话的内容比较容易懂,能自我表现,与人相处的情形良好,对于父母的命令都能听从。
当他给予大人帮忙时,最喜欢看见大人高兴并给予肯定,因此3岁儿特别喜欢帮助人。
无论在家里、在朋友中,他开始培养忍让、等待等耐性。
人们一向认为3岁是开始教养的年龄,这表示3岁儿已经到达开始需要管教的年龄;不过,也不能操之过急,必须确实、按部就班地引导他自动自发去做。
父母若急于教育、要求太多,会使3岁儿变得被动且扼杀了他的独立性。
目前幼儿教育的科学理论正逐渐被确立,教导幼儿只要依循科学的育儿方法必能收效:(1)因材施教3岁的安安小时候不管做什么事总是慢条斯理,经常被其他小朋友催着“快点、快点”,连父母对她的缓慢有时都会觉得不耐烦。
但是有一天,几个小孩同时帮妈妈做一件事情时,就她做得最彻底、最仔细,这使妈妈恍然大悟,原来她花那么多时间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要她快,势必做得不仔细。
而她这种个性并非妈妈教的,而是与生俱来的。
父母在管教子女时,必须配合他们的个性,也就是因材施教才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选择合适的课题把5岁小孩的课题硬塞给3岁的幼儿,然后对别人夸耀:“我的孩子已有5岁的水准了!”这样一来势必苦了孩子。
况且,这种情形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终有一天他会失去兴趣,所以这并不是科学的指导方法。
视幼儿的发育情形,最初给他稍低水准的课题,等他达成后给予夸奖;然后再提高标准,但给予不能过于勉强,否则幼儿会丧失兴趣。
当然幼儿在完成课题时,千万别忘了夸奖他,这是促进他学习的原动力。
(3)明确定出范本及目标教导孩子时可先让幼儿看范本,再告诉他:“在外面遇到认识的人要打招呼说:‘您好’”并示范给他看、让他模仿,有不当之处立刻加以纠正。
不过,只教他形式,而不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即使他照做了,也缺乏打招呼的诚意。
因此大人还得让他了解打招呼的意义是“表示你遇见对方心里高兴,如果你不跟对方打招呼,他会以为你讨厌他。
”幼儿懂得这些道理以后,跟别人打招呼时就会面带微笑。
面对3岁儿的微笑,任何人都会打从心底感到愉快,这样就达到打招呼的目的了。
(4)机会教育一次家中来了访客,3岁的冰冰很兴奋,但又无法加入大人的谈话,于是他烦燥地在客厅里钻来钻去,最后把一壶热茶打翻,手也烫伤了。
从那次惨痛的经验里他学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有客人的时候,小孩必须在自己的房间里玩或看画册。
许多事情都可让幼儿得到机会教育,所以不管结果是好是坏,都应该让幼儿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应该怎样做才对”。
(5)承认他的心理状态并加以勉励凡是眼睛所看得到的,都容易成为你教导幼儿的题材,但是孩子的心理状态却常被大人所忽视。
善解人意、忍人所不能忍的美德,在3岁儿身上经常可见。
但是大人往往忽视而不加以适时的嘉奖或鼓励。
一位每次到超级市场就吵着要吃冰淇淋的孩子,某次跟妈妈去购物时,妈妈事先和他约定不能买冰淇淋,于是他拼命地忍耐;妈妈知道他一直在忍耐,便适时地夸奖他说:“你忍耐得很好哦!”小孩听了也很高兴地回答:“妈妈怎么会知道”由此可见因为他的忍耐受到肯定,使他得到一种满足感。
(6)教养必须彻底有些父母管教子女都只有三分钟热情,想到时就说:“睡觉前要说晚安”、“吃饭时间要把电视关掉”,但讲过之后自己也忘了;等到突然再想起时,才急急地训示或加以责备,这就是他对子女的教养不够彻底,小孩往往也不知道自己何时会被斥责而感到不安。
西德的科学家曾经用猫作实验,不定时给猫不同的食物,结果那些猫都显得非常恐惧不安。
所以教养小孩不能随兴而行,一定要配合小孩的成长状况立下长远的计划,按部就班地给予适当的课题与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