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和余弦教案一查表

合集下载

正弦和余弦初中三年级教案

正弦和余弦初中三年级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三年级正弦和余弦教学教学目标:1.了解正弦和余弦的概念;2.了解正弦和余弦的性质和特点;3.能够应用正弦和余弦解决实际问题;4.提高学生对三角函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1.正弦和余弦的定义;2.正弦和余弦的性质和特点;3.正弦和余弦的应用。

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探究法: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和余弦的性质和特点;3.演示法:通过演示一些例题,让学生了解正弦和余弦的应用;4.练习法:通过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正弦和余弦的理解。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正弦和余弦的概念,例如:小明要借助三角函数计算一根高塔的高度,你能帮助他吗?第二步:探究正弦和余弦的定义(20分钟)1.让学生自己测量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并假设这个三角形的一个角为θ角;2.让学生观察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与这个θ角的关系,引出正弦和余弦的定义;3.让学生自己写出正弦和余弦的定义。

第三步:探究正弦和余弦的性质和特点(30分钟)1.让学生观察正弦和余弦的值在0度、90度、180度和360度等特殊角度时的变化情况;2.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和余弦的周期性特点;3.让学生观察正弦和余弦的值的范围,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和余弦的值域;4.让学生总结正弦和余弦函数图像的特点。

第四步:应用正弦和余弦解决实际问题(20分钟)1.演示应用正弦和余弦计算高塔的高度的例题;2.让学生自己解决其他实际问题,例如:从一棵树下斜向上看一个航空球的角度是60度,树下到航空球的直线距离是10米,你能计算航空球的高度吗?第五步:练习与巩固(20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检查和讨论答案。

第六步:总结与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总结正弦和余弦的性质和特点,并展示一些正弦和余弦的拓展应用,如:音乐的波形、建筑物的结构等。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成果,进行教学评价。

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

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

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1三维目标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2.通过正弦定理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亲身实践,并成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其基本运用.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1.(特例引入)教师可先通过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引导学生推出正弦定理形式,如Rt△ABC中的边角关系,若∠C为直角,则有a=csinA,b=csinB,这两个等式间存在关系吗?学生可以得到asinA=bsinB,进一步提问,等式能否与边c和∠C建立联系?从而展开正弦定理的探究.思路2.(情境导入)如图,某农场为了及时发现火情,在林场中设立了两个观测点A和B,某日两个观测点的林场人员分别测到C处有火情发生.在A处测到火情在北偏西40°方向,而在B处测到火情在北偏西60°方向,已知B在A的正东方向10千米处.现在要确定火场C距A、B多远?将此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在△ABC中,已知∠CAB=130°,∠CBA=30°,AB=10千米,求AC与BC的长.”这就是一个解三角形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学习一些解三角形的必要知识,今天要探究的是解三角形的第一个重要定理——正弦定理,由此展开新课的探究学习.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1阅读*引言,明确*将学习哪些内容及*将要解决哪些问题?2联想学习过的三角函数中的边角关系,能否得到直角三角形中角与它所对的边之间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3由2得到的数量关系式,对一般三角形是否仍然成立?4正弦定理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文字语言叙述它吗?你能用哪些方法证明它?5什么叫做解三角形?6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一些怎样的三角形问题呢?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引言,点出*数学知识的某些重要的实际背景及其实际需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解三角形知识的必要性.如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怎样在航行途中测出海上两个岛屿之间的距离?怎样测出海上航行的轮船的航速和航向?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的.高度?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关系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并学习应用这两个定理解三角形及解决测量中的一些问题.关于任意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的边角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其数量关系.先观察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如下图,在Rt△ABC中,设BC=a,AC=b,AB=c,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ac=sinA,bc=sinB,又sinC=1=cc,则asinA=bsinB=csinC=c.从而在Rt△ABC中,asinA=bsinB=csinC.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呢?教师引导学生画图讨论分析.如下图,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上的高是CD,根据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asinB=bsinA,则asinA=bsinB.同理,可得csinC=bsinB.从而asinA=bsinB=csinC.(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解法类似锐角三角形的情况,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上面的讨论和探究,我们知道在任意三角形中,上述等式都成立.教师点出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三角形中的重要定理——正弦定理.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asinA=bsinB=csinC上述的探究过程就是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即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种情况进行证明.教师提醒学生要掌握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分类证明思想,同时点拨学生观察正弦定理的特征.它指出了任意三角形中,各边与其对应角的正弦之间的一个关系式.正弦定理的重要性在于它非常好地描述了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的一种数量关系;描述了任意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的一种准确的数量关系.因为如果∠A∠B,由三角形性质,得asin(π-A)=sinA,所以仍有sinA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除了上述的证明方法以外,教师鼓励学生课下进一步探究正弦定理的其他证明方法.讨论结果:(1)~(4)略.(5)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和它们的对边a、b、c叫做三角形的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6)应用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解三角形问题: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角,并由正弦定理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两边,即“两角一边问题”.这类问题的解是唯一的.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计算出另一边的对角的正弦值,进而确定这个角和三角形其他的边和角,即“两边一对角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需根据实际情况分类讨论.应用示例例1在△ABC中,已知∠A=32.0°,∠B=81.8°,a=42.9 cm,解此三角形.活动:解三角形就是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在本例中就是求解∠C,b,c.此题属于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所对边的问题,直接应用正弦定理可求出边b,若求边c,则先求∠C,再利用正弦定理即可.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C=180°-(∠A+∠B)=180°-(32.0°+81.8°)=66.2°.根据正弦定理,得b=asinBsinA=42.9sin81.8°sin32.0°≈80.1(cm);c=asinCsinA=42.9sin66.2°sin32.0°≈74.1(cm).高中《正弦和余弦定理》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利用向量知识推导正弦定理;2.掌握正弦定理并能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并会利用计算器解决解斜三角形中复杂的计算问题;3.会判定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斜三角形的解时一解、两解或无解;4.通过利用向量证明正弦定理,了解向量的工具性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思想;教学重点:正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正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向量法证明以及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时解的个数的判定.教学方法:情景问题、启发引导教学设计过程(一)设置情境。

九年级数学上册:4.1.3《正弦和余弦》教案

九年级数学上册:4.1.3《正弦和余弦》教案

4.1.3 正弦和余弦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进一步认识正弦和余弦;2.正弦和余弦的综合应用.【过程与方法】经过合作沟通,可以依据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感情态度】经过研究,指引、培育学生察看,剖析、发现问题的能力.【教课要点】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余弦的综合应用.【教课难点】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余弦的综合应用.教课过程一、情形导入,初步认知1.正弦和余弦的定义是什么?2.正弦和余弦之间有什么关系?【教课说明】复习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教课作准备.二、思虑研究,获得新知一个儿童荡秋千,秋千链子的长度为 2.5 m,当秋千向两边摇动时,摆角恰巧为60°,且两边的摇动角度同样,求它摆至最高地点时与其摆至最低地点时的高度之差.(结果精准到 0.01 m)剖析:指引学生自己依据题意画出表示图,培育学生把实质问题转变为数学识题的能力.解:依据题意 (如图 )可知,∠ BOD=60°,OB=OA =OD=2.5 m,∠AOD =1/2×60°=30°,∴ OC=OD·cos30°=2.5×3≈2.165(m). 2∴AC=≈0.34(m).所以,最高地点与最低地点的高度约为0.34 m.【教课说明】经过例题的教课,使学生掌握正弦、余弦在详细问题中的应用 .三、运用新知,深入理解1.求以下式子的值 .2.在 Rt△ABC 中, ∠C=90°,BC=6, sinA=3/5,求 cosA.3.如图,在Rt△ABC 中,∠ C=90°, cosA=12/13,AC=10,AB 等于多少 ?sinB 呢?4.已知:如图, CD 是 Rt△ABC 的斜边 AB 上的高,求证: BC2=AB ·BD.(用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证明)单靠“死”记还不可以 ,还得“活”用,临时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正弦与余弦-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正弦与余弦-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正弦与余弦-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概念。

2.掌握在直角三角形中,正弦和余弦的计算方法。

3.能够应用正弦和余弦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正弦和余弦的计算方法、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正弦和余弦。

让学生回想一下上课学习的三角函数的知识。

三角函数包括哪些?这些函数有什么用处?2. 正弦和余弦的概念1.向学生介绍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和概念,让学生知道正弦和余弦对应的是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角。

2.给学生讲解正弦和余弦的符号体系,让学生明白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 正弦和余弦的计算方法1.告诉学生正弦和余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几个例题来对计算方法进行讲解。

要求学生严格遵循计算方法执行计算过程。

2.对于计算方法中出现的各种函数,如正切函数、余切函数、弧度制和角度制等,对学生进行简要介绍和说明。

4. 应用正弦和余弦解决实际问题1.先向学生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他们自己探讨思路,并在讨论中引领他们认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分别对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应用进行讲解,并让学生举出更多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练习1.教师在课堂上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

2.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去思考,锻炼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作业布置1.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相关练习题目的同时,合理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五、课后复习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及时复习当天所掌握的知识,巩固知识点,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六、课堂资源教师可以配备一些教具,如直角三角形模型、三角函数表等,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 experience.。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案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学会绘制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象。

3. 能够运用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象绘制方法。

教学难点:1. 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象绘制方法。

2. 运用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教学黑板。

3. 粉笔。

4. 学生用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三角函数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内容(15分钟)1. 讲解正弦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讲解余弦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3. 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软件或手绘图象,绘制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象。

4. 分析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图象的特点。

三、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性质以及图象的掌握情况。

二、深入学习(15分钟)1. 讲解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象绘制方法。

2. 讲解如何运用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运用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三、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为课后复习做好规划。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练习题以及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性质、图象以及应用的掌握情况。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案例分析本节课以一道实际问题为例,让学生运用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案例:某城市一条道路的路灯间隔为5米,路灯的高度为10米。

正弦和余弦教案初中

正弦和余弦教案初中

正弦和余弦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及应用。

2. 学会使用正弦和余弦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正弦和余弦的定义。

2. 正弦和余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及理解。

2. 灵活运用正弦和余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际问题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复习正切、余切等函数。

2.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中的正切和余切,那么正弦和余弦又是怎样的函数呢?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正弦和余弦的定义:正弦: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称为正弦。

余弦: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称为余弦。

2. 举例说明正弦和余弦的运用:问题1: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一个锐角的正弦值为0.5,求这个角的度数。

问题2: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一个锐角的余弦值为0.6,求这个角的度数。

3.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总结正弦和余弦的性质。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正弦和余弦的概念。

四、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运用正弦和余弦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1:一根绳子以一定的角度抛出,求绳子落地时的长度。

案例2:一个货物通过斜面滑下,求货物滑到斜面底部的速度。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及应用。

2. 强调正弦和余弦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实际问题解决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及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堂练习环节,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教案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
cos A cos B cos C
(三) 理解定理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出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
例题: 例 1、△ABC 的三个内角 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b,c,asin Asin B+bcos2A= 2a. b (1)求 ; a (2)若 c2=b2+ 3a2,求 B.
)
8.△ABC 中,AB= 3,AC=1,∠B=30° ,则△ABC 的面积等于( A. 3 2 B. 3 4 C. 3 或 3 2 D.
) 3 3 或 2 4
2π 9.在△ABC 中,若 b=1,c= 3,∠C= ,则 a=________. 3
10.在△ABC 中,角 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b,c.若 a= 2,b=2,sinB+cosB= 2,则角 A 的大小为 ________. 1 11.在△ABC 中,D 为边 BC 上一点,BD= DC,∠ADB=120° ,AD=2.若△ADC 的面积为 3- 3,则∠BAC 2 =_______.
)
3、已知△ABC 中,a=c=2,A=30° ,则 b=( A. 3 B. 2 3
4、 △ABC 中,a= 5,b= 3,sinB= A. 1 个 B. 2 个
2 ,则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有( 2 C. 3 个 D. 0 个
)
5.在△ABC 中,内角 A,B,C 的对边分别是 a,b,c.若 a2-b2= 3bc,sinC=2 3sinB,则 A=( A.30° B.60° C.120° D.150°
a
sin A
a
sin A

b
sin B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角形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案

《三角形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案

《三角形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三角形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定义和性质。

2. 学会运用三角形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正弦公式:$$\sin A = \frac{a}{c}$$其中,$$A$$ 为角$$A$$ 的正弦值,$$a$$ 为对边的长度,$$c$$ 为斜边的长度。

2. 三角形的余弦公式:$$\cos A = \frac{b}{c}$$其中,$$A$$ 为角$$A$$ 的余弦值,$$b$$ 为临边的长度,$$c$$ 为斜边的长度。

3. 三角形的正切公式:$$\tan A = \frac{a}{b}$$其中,$$A$$ 为角$$A$$ 的正切值,$$a$$ 为对边的长度,$$b$$ 为临边的长度。

三、教学步骤1. 引入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 介绍三角形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概念,并阐述其公式。

3. 给出几个例题,让学生通过应用三角形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解答问题。

4. 对学生的答题进行评价和讲解。

5. 练与巩固:布置一些练题,让学生自主练和巩固所学内容。

6. 拓展与应用: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如利用三角形的正弦、余弦和正切解决航空、测量等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

2. 批改练题和作业,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3.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三角学教材。

2. 练题目。

3. 教学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六、教学反思1. 需要提前准备充足的例题和练题,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三角形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2. 注意引导学生将公式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增强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正弦和余弦》教案

《正弦和余弦》教案

《正弦和余弦》教案第一章:正弦和余弦的定义1.1 引入正弦和余弦的概念通过实际情境(如音乐、建筑、航海等)引入正弦和余弦的概念讲解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和符号表示1.2 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性质讲解正弦和余弦的周期性讲解正弦和余弦的奇偶性1.3 练习正弦和余弦的计算提供一些简单的正弦和余弦值计算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来加深对正弦和余弦概念的理解第二章:正弦和余弦的图像2.1 绘制正弦和余弦的图像讲解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图像特点让学生通过绘制正弦和余弦的图像来加深对其性质的理解2.2 分析正弦和余弦图像的性质讲解正弦和余弦图像的峰值、谷值、零点等概念让学生通过分析图像来加深对正弦和余弦性质的理解2.3 练习正弦和余弦图像的识别提供一些正弦和余弦图像的识别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识别图像来提高对正弦和余弦性质的应用能力第三章:正弦和余弦的和差3.1 讲解正弦和余弦的和差公式讲解正弦和余弦的和差公式的推导过程讲解正弦和余弦的和差公式的应用范围3.2 练习正弦和余弦的和差计算提供一些正弦和余弦的和差计算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来加深对正弦和余弦和差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3 应用正弦和余弦的和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正弦和余弦的和差公式来解决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对正弦和余弦和差公式的应用能力第四章:正弦和余弦的应用4.1 讲解正弦和余弦在几何中的应用讲解正弦和余弦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讲解正弦和余弦在圆周运动中的应用4.2 练习正弦和余弦在几何中的应用提供一些几何问题,让学生运用正弦和余弦来解决让学生通过解决几何问题来加深对正弦和余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3 探索正弦和余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正弦和余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工程学等让学生通过探索来拓宽对正弦和余弦应用的认识第五章:正弦和余弦的综合应用5.1 给出一个综合应用问题给出一个涉及正弦和余弦的综合应用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综合应用问题来综合运用所学的正弦和余弦知识5.2 分组讨论和展示解题过程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和展示解题过程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合作精神强调正弦和余弦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第六章: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周期性6.1 回顾周期性的概念复习函数周期性的定义和性质强调周期函数在数学和物理中的应用6.2 探索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周期性讲解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周期性通过图形和实例展示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周期性6.3 练习计算周期提供一些计算正弦和余弦函数周期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加深对周期性的理解第七章:正弦和余弦函数的相位变换7.1 引入相位变换的概念讲解相位变换对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影响强调相位变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7.2 探索相位变换的规律通过图形和实例展示相位变换的规律讲解相位变换的数学表达式7.3 练习相位变换的计算提供一些计算正弦和余弦函数相位变换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加深对相位变换的理解第八章:正弦和余弦函数的振幅变换8.1 引入振幅变换的概念讲解振幅变换对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影响强调振幅变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8.2 探索振幅变换的规律通过图形和实例展示振幅变换的规律讲解振幅变换的数学表达式8.3 练习振幅变换的计算提供一些计算正弦和余弦函数振幅变换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加深对振幅变换的理解第九章: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应用举例9.1 讲解正弦和余弦函数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举例说明正弦和余弦函数在振动、波动等物理学问题中的应用强调正弦和余弦函数在描述周期性现象中的重要性9.2 讲解正弦和余弦函数在工程学中的应用举例说明正弦和余弦函数在信号处理、电路设计等工程学问题中的应用强调正弦和余弦函数在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价值9.3 讨论正弦和余弦函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正弦和余弦函数在其他学科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探索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广泛影响回顾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周期性、相位变换和振幅变换等关键知识点强调正弦和余弦函数在数学和物理中的核心地位10.2 复习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应用通过实例回顾正弦和余弦函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强调正弦和余弦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10.3 布置练习和思考题提供一些正弦和余弦函数的练习题和思考题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学习和思考正弦和余弦函数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正弦和余弦的定义难点解析: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和性质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际情境和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案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案

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

2. 学会绘制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象。

3. 掌握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第一章:正弦函数的定义与图象1.1 正弦函数的定义1.2 正弦函数的图象1.3 绘制正弦函数的图象第二章:余弦函数的定义与图象2.1 余弦函数的定义2.2 余弦函数的图象2.3 绘制余弦函数的图象第三章:正弦函数的性质3.1 周期性3.2 奇偶性3.3 最大值和最小值3.4 相位变换第四章:余弦函数的性质4.1 周期性4.2 奇偶性4.3 最大值和最小值4.4 相位变换第五章: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应用5.1 振动现象的应用5.2 波动现象的应用5.3 温度变化的应用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理解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 采用图象绘制法,让学生通过绘制图象来加深对函数的理解。

3. 采用实例分析法,通过实际应用来让学生掌握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清晰度和连贯性。

2. 学生绘制函数图象的准确性。

3. 学生对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性质的理解程度。

4.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教学PPT。

2. 函数图象绘制软件。

3. 实际应用案例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章:正弦函数的定义与图象1.1 讲解正弦函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正弦函数的概念。

1.2 利用函数图象绘制软件,演示正弦函数的图象。

1.3 学生动手绘制正弦函数的图象,加深对函数的理解。

第二章:余弦函数的定义与图象2.1 讲解余弦函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余弦函数的概念。

2.2 利用函数图象绘制软件,演示余弦函数的图象。

2.3 学生动手绘制余弦函数的图象,加深对函数的理解。

第三章:正弦函数的性质3.1 讲解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引导学生理解周期性的概念。

3.2 讲解正弦函数的奇偶性,引导学生理解奇偶性的概念。

3.3 讲解正弦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引导学生理解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概念。

《正弦和余弦》教案

《正弦和余弦》教案

《正弦和余弦》教案第一章:正弦和余弦的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及性质;2. 掌握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图像和特点;3. 能够应用正弦和余弦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正弦和余弦的定义;2. 正弦和余弦的性质;3. 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图像;4. 正弦和余弦函数的特点;5.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入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含义和作用;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正弦和余弦的性质和图像;3. 分析正弦和余弦函数的特点,如周期性、振幅等;4.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正弦和余弦知识解决问题。

评估方式:1. 课堂练习;2. 小组讨论;3. 实际问题解决。

第二章: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1. 能够绘制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图像;2. 理解正弦和余弦函数的性质,如周期性、对称性等;3. 能够应用正弦和余弦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图像;2. 正弦和余弦函数的性质;3. 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周期性;4. 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对称性;5.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软件或绘图工具绘制正弦和余弦函数的图像;2. 分析正弦和余弦函数的性质,如周期性、对称性等;3.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正弦和余弦函数性质解决问题。

评估方式:1. 绘图练习;2. 问题解决;3. 小组讨论。

第三章:正弦和余弦函数的积分教学目标:1. 理解正弦和余弦函数的积分公式;2. 能够应用正弦和余弦函数的积分解决实际问题。

1. 正弦和余弦函数的积分公式;2. 正弦和余弦函数积分的性质;3. 正弦和余弦函数积分的应用。

教学活动:1. 介绍正弦和余弦函数的积分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正弦和余弦函数的积分性质;3.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正弦和余弦函数积分解决问题。

评估方式:1. 课堂练习;2. 问题解决;3. 小组讨论。

九年级数学下册《正弦与余弦》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下册《正弦与余弦》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正弦与余弦的定义及其应用是本章节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
2.正弦、余弦在不同象限的符号变化是教学的难点,需要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掌握。
3.将正弦与余弦的概念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策略,是学生需要突破的难点。
(二)教学设想
-设计一道实际问题,运用正弦和余弦的知识解决问题,并简述解题思路。
-总结正弦、余弦在不同象限的符号规律,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2.选做题:
-利用计算器或三角函数表,探究正弦和余弦值在0°到360°范围内的变化规律。
-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探讨正弦和余弦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如物理中的振动、地理中的经纬度等。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对优秀生进行拔高训练,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际情境:在校园里,我们常常看到升旗仪式。请问同学们,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出直角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三角形知识,特别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几何知识和三角形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学习正弦与余弦的概念和运用,学生需要将已知的几何知识与新的三角函数知识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的理解和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对正弦、余弦的定义理解不透彻,容易混淆两者关系。
5.作业提交时间:
-必做题需在下一节课前提交。
-选做题和探究性学习成果可以适当延长提交时间,但最迟不超过本周五。
-使用计算器或三角函数表,学会求已知角度的正弦和余弦值。

初中正弦 余弦教案

初中正弦 余弦教案

初中正弦余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掌握它们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含义和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学生能够自主探索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培养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及它们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含义。

2. 难点:正弦和余弦值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正弦和余弦的PPT、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尺子、量角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正弦和余弦的定义。

2. 新课讲解:(1)利用实物模型和PPT,介绍正弦和余弦的概念。

(2)讲解正弦和余弦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含义和应用。

(3)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正弦和余弦值的变化规律。

3. 课堂互动:(1)学生分组讨论,探索正弦和余弦的性质。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4. 练习巩固:(1)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习题,检验对正弦和余弦概念的理解。

(2)教师选取部分习题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

5.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正弦和余弦的概念及应用。

(2)教师强调正弦和余弦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

2. 调查生活中正弦和余弦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正弦和余弦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正弦和余弦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正弦和余弦》教案-03

《正弦和余弦》教案-03

《正弦和余弦》教案教学目标:1、会求sin30°,sin45°,sin60°的值,并记住这些值。

2、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余弦的概念。

3、在上述探究过程中归纳出锐角的正弦与它的余角的余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这种关系求cos30°,cos60°,cos45°的值,并记住这些值。

4、通过对正弦、余弦概念的研究,初步感受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渗透函数的思想。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余弦的概念,会求30°,45°,60°角的正弦、余弦值,并记住这些值。

难点:通过探究活动抽象出锐角的余弦的概念。

学习过程:一、我复习,我巩固:1、怎样定义锐角α的正弦?2、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有什么关系?二、我自学,我快乐:自学课本102页至104页。

三、我探究,我敢试:1、分别求sin30°和sin60°的值。

解:如图4-5,在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30°.于是∠A的对边BC= AB.因此sin30°=ABBC= . 又∠B= , ∠B对边是 .根据勾股定理得,A 图4-5AC 2= - = .于是 AC= .因此 sin60°=ABAC = . 2、 求sin45°的值。

3、填一填: sin30°= ,sin45°= ,sin60°= 。

4、 如图4-6,∠C=∠F=90°,∠A=∠在Rt △ABC 中,∠A斜边为 ;在Rt △DEF 中,∠D 斜边为 。

5、 想一想:AB AC =DE DF 吗?为什么?6、 归纳,发现:(1) 在一个锐角等于α的所有直角三角形中,角α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等于角90°-α的 与斜边的比值,从而为一个常数。

(2)定义:在 三角形中,锐角α的 边与斜边的比叫作角α的余弦,记作B D 图4-6(2)对于任意锐角α,有cosα=sin ,sinα=cos .四、我展示,我提高:1、求cos30°,cos60°,cos45°的值。

正弦和余弦数学教案

正弦和余弦数学教案

正弦和余弦数学教案
标题:正弦和余弦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正弦和余弦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正弦和余弦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3.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正弦和余弦的定义
2. 正弦和余弦的基本性质
3. 正弦和余弦公式
4. 正弦和余弦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正弦和余弦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正弦和余弦的变化规律。

3. 问题导向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正弦和余弦的概念。

2. 讲解新课:详细解释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基本性质以及公式。

3. 巩固练习:设计一系列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五、教学评价
1. 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2. 设计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参考文献
列出参考书籍或网络资源,供学生深入学习。

《26.1 第2课时 正弦和余弦》精品教案

《26.1 第2课时 正弦和余弦》精品教案

26.1 锐角三角函数第2课时正弦和余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在锐角的正弦(sinA)以及余弦(cosA)的意义。

2.能根据定义求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 了解锐角正弦、余弦和正切之间的关系。

3. 能推导并熟记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的过程,逐步发现一个锐角的对边与斜边(一个锐角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不变的规律,从中思考这种规律所揭示的数学内涵.【情感与态度】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发现,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能力,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发现,总结,验证.【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正弦、余弦概念,会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求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难点】理解在直角三角形中,对于任意一个锐角,它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教学过程】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问题: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喷灌.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30°,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35m,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思考1 如果使出水口的高度为50m,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1。

【结论】直角三角形中,30°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等于2思考2 在Rt△ABC中,∠C=90°,∠A=45°,∠A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吗?•如果是,是多少?2。

【结论】直角三角形中,45°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2从上面两个问题的结论中可知,•在Rt△ABC中,∠C=90°,当∠A=30°时,∠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等于21,是一个固定值;•当∠A=45°时,∠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等于22,也是一个固定值.这就引发我们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当∠A 取其他一定度数的锐角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否也是一个固定值?【教学说明】让学生初步体验一个锐角确定以后,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随之不变的事实,为锐角的正弦的引出提供背景.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课堂自主演练”。

九年级数学下册《正弦余弦》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下册《正弦余弦》教案、教学设计
b.利用多媒体工具,如动态几何软件,直观演示正弦余弦值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形象记忆。
c.通过分组讨论和互助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共同探索和总结正弦余弦的性质和应用。
d.设计梯度性练习题,从基础计算到综合应用,逐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2.针对教学难点,设想以下突破策略:
a.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隐藏条件,培养他们抽象思维和模型构建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及其应用,特殊角度的正弦和余弦值的记忆,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2.难点: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直角三角形模型,运用正弦余弦定理进行求解;理解并掌握正弦余弦函数随角度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设想
1.对于教学重点的把握,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a.采用生动的情境引入,如通过设计一个测量建筑物高度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正弦余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几何知识和代数运算。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已有初步了解,但正弦和余弦的深入学习可能仍感陌生。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知识有较好的掌握,这为学习正弦余弦奠定了基础。然而,在具体应用方面,学生可能缺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帮助他们建立数学模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应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3.设计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变化的认识。
5.通过课后练习和拓展任务,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九年级数学上册《正弦和余弦》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上册《正弦和余弦》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能力。
3.计算方法:
-结合计算器,让学生动手计算具体角度的正弦和余弦值,总结数值变化规律,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技巧。
4.图像教学:
-引导学生绘制正弦和余弦的图像,观察图像特点,发现图像与数值之间的联系。
3.提出问题:教师提出与正弦和余弦相关的问题,如:“正弦和余弦的定义是什么?”“它们在直角三角形中如何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正弦和余弦的定义,并强调其本质含义。
2.正弦和余弦的计算方法:教师结合计算器,讲解如何计算具体角度的正弦和余弦值,以及数值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7.课后作业: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
-设计意图: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8.教学评价:
-采用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和阶段测试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包括:
-计算具体角度的正弦和余弦值;
-利用正弦和余弦解决实际问题;
-分析正弦和余弦图像的特点。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正弦和余弦的定义、计算方法、数值变化规律、图像特点及其应用。
1.概念理解:对于正弦和余弦的定义,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本质含义,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直观演示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正弦和余弦》教案

《正弦和余弦》教案

《正弦和余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锐角正弦和余弦的概念,能够正确应用sin A 、c os 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2、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3、能推导并熟记30°、45°、60°角的正弦和余弦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4、能熟练计算含有30°、45°、60°角的正弦和余弦的运算式.过程与方法: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知道特殊三角函数值,从事锐角三角函数基本性质的探索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察,增强审美意识.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认识正弦、余弦、正切概念,熟记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能熟练计算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式.2、难点与关键:熟练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行有关计算,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操场里有一个旗杆,老师让小明去测量旗杆高度.(演示学校操场上的国旗图片) 小明站在离旗杆底部10米远处,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4度,并已知目高为1米.然后他很快就算出旗杆的高度了.你想知道小明怎样算出的吗?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中的第一种:锐角的正弦.二、认识正弦34110?在Rt △ABC 中,∠A 、∠B 、∠C 所对的边分别记为a 、b 、c .师:在Rt △ABC 中,∠C =90°,我们把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记作si n A .板书:sin A =A a A c ∠=∠的对边的斜边(举例说明:若a =1,c =3,则sin A =31) 注意:1、sin A 不是sin 与A 的乘积,而是一个整体;2、正弦的三种表示方式:sin A 、sin56°、sin ∠DEF3、sin A 是线段之间的一个比值;sin A 没有单位.三、认识余弦的定义一般地,当∠A 取其他一定度数的锐角时,它的邻边与斜边的比是否也是一个固定值? 如图:Rt △ABC 与Rt △A `B `C `,∠C =∠C `=90o ,∠B =∠B `=α,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B 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B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也是一个固定值.如图,在Rt △ABC 中,∠C =90o ,把锐角B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B 的余弦,记作c os B .四、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还记得我们推导正弦关系的时候所到结论吗?即01sin 302=,0sin 452= 你还能推导出0sin 60的值及30°、45°、60°角的其它三角函数值吗?归纳结果你有什么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弦和余弦教案(四)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会查“正弦和余弦表”,即由已知锐角求正弦、余弦值.(二)能力渗透点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正弦和余弦表”的查法.
2.难点: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与余弦值随角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复习提问
1)30°、45°、60°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各是多少?请学生口答.
2)任意锐角的正弦(余弦)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怎样?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理解正弦和余弦表的设计方式.
(二)整体感知
我们已经求出了30°、45°、60°这三个特殊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但在生产和科研中还常用到其他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为了使用上的方便,我们把0°—90°间每隔1′的各个角所对应的正弦值和余弦值(一般是含有四位有效数字的近似值),列成表格——正弦和余弦表.本节课我们来研究如何使用正弦和余弦表.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正弦和余弦表”简介
学生已经会查平方表、立方表、平方根表、立方根表,对数学用表的结构与查法有所了解.但正弦和余弦表与其又有所区别,因此首先向学生介绍“正弦和余弦表”.
(1)“正弦和余弦表”的作用是:求锐角的正弦、余弦值,已知锐角的正弦、余弦值,求这个锐角.
2)表中角精确到1′,正弦、余弦值有四位有效数字.
3)凡表中所查得的值,都用等号,而非“≈”,根据查表所求得的值进行近似计算,结果四舍五入后,一般用约等号“≈”表示.
2.举例说明
例4 查表求37°24′的正弦值.
学生因为有查表经验,因此查sin37°24′的值不会是到困难,完全可以自己解决.
例5 查表求37°26′的正弦值.
学生在独自查表时,在正弦表顶端的横行里找不到26′,但26′在24′~30′间而靠近24′,比24′多2′,可引导学生注意修正值栏,这样学生可能直接得答案.教师这时可设问“为什么将查得的5加在0.6074的最后一个数位上,而不是0.6074减去0.0005”.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得结论: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解:sin37°24′=0.6074.
角度增2′,值增0.0005.
sin37°26′=0.6079.
例6 查表求sin37°23′的值.
如果例5学生已经理解,那么例6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通过对比,加强理解.
解:sin37°24′=0.6074
角度减1′,值减0.0002
sin37°23′=0.6072.
在查表中,还应引导学生查得:
sin0°=0,sin90°=1.
根据正弦值随角度变化规律:当角度从0°增加到90°时,正弦值从0增加到1;当角度从90°减少到0°时,正弦值从1减到0.
可引导学生查得:
cos0°=1,cos90°=0.
根据余弦值随角度变化规律知:当角度从0°增加到90°时,余弦值从1减小到0,当角度从90°减小到0°时,余弦值从0增加到1.
4.巩固练习
教材P.13中1、2、3、4.
其中1、3小题可引导学生思考不查表可否将其用“<”号联结起来,以便复习正弦余弦值随角度变化的规律.
(四)总结与扩展
1.请学生总结
本节课主要讨论了“正弦和余弦表”的查法.了解正弦值,余弦值随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角度的减小而减小;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余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角度的减小而增大.
2.“正弦和余弦表”的用处除了已知锐角查其正、余弦值外,还可以已知正、余弦值,求锐角,同学们可以试试看.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8中6、7.
2.预习P.15~P.18中例8、例9、例10,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板书设计
六、参考答案
6.(1)0.4741,0.8455,0.9307,0.9561
(2)0.4221,0.9829,0.7163,0.8474
7.(1)∵sin20°+sin40°=0.3420+0.6428=0.9848 sin60°=0.8660
∴sin20°+sin40°≠sin60°
(2)∵cos10°+cos20°=0.9848+0.9397=1.9245
cis30°=0.8660
∴cos10°+cos20°≠cos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