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与优化策略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本科生导师制的定义和意义需要明确界定,以便更好地指导实施和评价效果。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问题包括导师资源匮乏、缺乏专业指导和培训、导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不畅等方面,制约了导师制的有效发挥。
本研究将重点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本科生导师制的定义和意义,明确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为后续讨论问题和对策提供理论基础。
识别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导师资源匮乏、缺乏专业指导和培训、导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不畅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
探讨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策,包括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以及促进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旨在提升本科生导师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效果和影响力,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旨在为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的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教育体系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2. 正文2.1 本科生导师制的定义和意义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大学教育中为本科生提供专业指导、学术支持和人生规划的一种制度。
导师通常是学校的教职工,负责指导学生在学术领域的成长和发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专业化的教育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学术要求。
本科生导师制能够提供学术上的指导和支持。
导师通常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程和研究方向,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
导师不仅在学术上指导学生,还能够帮助学生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目标,提供人生经验和职业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本科导师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_以东华大学外语学院导师制实施情况为例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1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112011东华大学外语学院在本科生班全面实施导师制已经两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各班导师通过课余与学生谈心、参加学生主题班会等方式,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并在专业方面进行因材施教,同时与辅导员一起及时处理学生中的突发事件。
在导师制实施效果的满意度调查中,77.4%的学生选择了“满意”;88.5%的学生认为导师对自己有所帮助;51.2%的学生表示导师使自己的专业学习获得了进步;27.6%的学生认为导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很有帮助。
但是,调查发现导师制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本科导师制存在的问题随着学分制的普及,许多高校都在本科学生班实行了导师制。
但是,目前本科导师制往往仅作为辅导员工作的一种补充,尚未引起更多的重视。
根据学生和导师的反映,我们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观念、制度、形式三个方面。
(一)对导师制度认识不清首先,由于受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学校各级领导对学分制的实质、特点、利弊等认识不清,更不能科学地制定出本科生导师制方案,从而造成各院系对本科导师制不重视。
其次,相当部分教师不能处理好书与育人的关系,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身的事,把教书和指导学习、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
同时部分教师认为做兼职本科生导师,在时间、精力上都会对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产生影响,因而不愿承担此工作。
(二)缺乏相关配套制度一是导师选拔和培训机制有待完善。
实践表明,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可以担任本科生导师的工作,完善的选拔机制是实施班导师制所必需的。
只有经过一定时期的教学、科研实践,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工作敬业,具有渊博的学识,学风、作风正派的教师,才有资格做导师。
二是管理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与优化策略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优化策略[摘要] 本科生导师制是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而实施的新型培养机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改革措施。
该机制目前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本文从我国导师制的基本现状出发,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几点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导师制问题优化自国家实行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逐步迈向大众化,教育质量与扩招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一些高等院校为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在借鉴国外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新型培养机制——本科生导师制。
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服务”[1]。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2]。
目前,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在运行模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国内学者也就这一问题进行过探讨,本文根据我国高校导师制的基本现状,分析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几点优化策略。
一、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全国已有多所高校实施了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本科生导师制,大部分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在探索,目前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导师聘任制度不合理在导师的选拔上,大部分高校在学历、职称、学术水平等方面都有要求。
随着我国高校学生数量不断扩大,导师数量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刻板的导师筛选制度与日益增长的导师数量需求之间产生一定矛盾。
从目前情况来看,导师职责在各高校存在较大的差别,有偏重于学生思想工作的,有负责引导学生学习的,这对导师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别,用同样的标准进行导师选拔显然是不合理的。
若导师的聘任制度缺乏灵活性,不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而规范的制定,那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自然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导师职责定位不明确导师的职责定位是对导师工作内容的规范,不同高校对本科生导师的具体定位有着不同的标准。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大学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个方向,而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本科生导师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导师资源匮乏、导师实战经验不足、导师与学生匹配不合理等。
本文将就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导师资源匮乏导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是导师资源的匮乏是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由于导师的数量有限,导致很多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2. 导师实战经验不足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导师的实战经验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部分导师并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导致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有所欠缺。
3. 导师与学生匹配不合理目前的本科生导师制在导师与学生的匹配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一些导师与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并不匹配,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二、对策建议1.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为解决导师资源匮乏问题,学校可以加强对导师队伍的建设,通过招聘、培训等方式,吸引更多具有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的专业人士来担任导师角色。
也可以鼓励学校教师、企业家等相关人士参与到本科生导师制中来,增加导师的数量和种类,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针对导师实战经验不足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创新创业经验交流会、实地考察等方式,为导师们提供更多的实战机会和经验积累的机会。
也可以邀请成功创业者来校内进行分享和交流,让导师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实战经验和创业技能。
为了解决导师与学生匹配不合理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更为科学的导师与学生匹配机制,对导师和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确保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有效指导。
学校还可以建立导师资源库,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导师,以提高匹配的合理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而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起到引领、指导和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作用。
目前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入手,探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导师资源不足目前高校在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时,往往会遇到导师资源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高校的教师队伍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和资历,难以成为符合本科生导师资格的导师;一些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和资历的教师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难以承担本科生导师的工作,导致导师资源的匮乏。
2.导师指导方式单一在一些高校,本科生导师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时,往往采取单一的指导方式,比如传统的课堂教学或者实验室研究。
这种单一的指导方式往往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创新创业需求,使得学生在实践中缺乏更多元化的探索和尝试。
3.导师考核激励不足在一些高校,导师参与本科生导师制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导师的考核激励机制不足。
当前高校多数采用定期考核和奖励制度,这种考核机制容易造成导师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对策措施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导师资源的建设,引导和鼓励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和资历的教师参与本科生导师制,并对愿意参与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
对于成果显著的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激励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到本科生导师制中来。
高校应该鼓励导师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时,采取多元化的指导方式,比如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创业项目,或者提供跨学科的合作机会。
高校还可以邀请企业导师和创业导师参与到本科生导师制中,给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指导。
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导师考核激励机制,不仅要考核导师在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上的贡献,更要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考量导师的工作。
高校也可以通过给予导师一定的科研经费支持以及学术和职称晋升等方式激励导师积极参与本科生导师制。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将一名教师与一名本科生进行长期、全方位、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帮助本科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对策来改进和完善。
导师选择不合理是当前导师制实施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目前,在大多数高校中,导师的选择往往是按照教龄和学术水平进行,忽略了导师对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和能力的评估。
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导师选拔机制,包括导师的创新创业经历、技能和资源方面的评估,确保导师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创新创业能力。
导师时间投入不足也是当前导师制实施中的一个问题。
由于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很多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到本科生导师制中。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以将导师制的时间纳入到教师的工作量中,并相应地减少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保证导师有足够的时间来指导和帮助本科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缺乏实践平台是导师制实施中的另一个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本科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学校应该与企业、创业孵化器等机构进行合作,为本科生提供实践平台,让他们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学校还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实习制度,并根据本科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相应的实习机会和支持。
缺乏导师制的有效评估机制也是导师制实施中的一个问题。
没有有效的评估机制,导师可能缺乏对自己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导致导师制的效果不佳。
学校应该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导师制评估机制,包括对导师的工作投入、本科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创新创业项目的进展等方面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导师进行奖励或惩罚,以激励导师更好地履行导师职责。
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施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改进和完善。
通过合理选择导师、提供足够的导师时间投入、建立实践平台和评估机制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提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促进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中备受关注的一个方向。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及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交流不畅、培养方向不明等问题,下面将从这些问题出发探讨如何对其进行改进。
一、交流不畅在本科生导师制的执行中,学生和导师之间的交流很重要,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学生和导师之间的交流不畅,导致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为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改进:1.建立定期的交流机制。
学生和导师之间可以通过邮件、微信等渠道进行交流,定期的会面也很重要。
2.激发学生对导师的信任感。
导师在交流中需要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关心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导师的专业性及能力。
二、培养方向不明在导师制中,很多导师的教育思路都不够明确,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成果不尽如人意。
为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改进:1.建立良好的师徒传承机制。
高年级学生可以向低年级学生传授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每个导师也可以选择自己最优秀的学生定时进行指导和帮助,为下一代的成功奠定基础。
2.发掘导师的优势。
每个导师都有自己的专业优势,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思维方式单一目前,很多导师的教育思路都比较单一,导致了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也随之单一。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鼓励学生采用多元思维。
多元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创新创业的环境。
2.激发导师的创新意识。
导师应该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并在每年的总结中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和问题,让他人分享你的创新思路。
综上所述,本科生导师制在推广创新创业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制度有很多不足和不足之处。
然而,只有克服这些问题,才能不断推动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本科生导师制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
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本科生导师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导师资源不足导师资源紧缺是影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主要问题之一。
许多高校的导师队伍规模不足,导致学生很难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导师的专业背景与学生的创业项目不匹配,也会导致指导效果不佳。
对策:高校需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在招聘导师时要重视专业背景与学生创业项目的匹配性,建立导师培训制度,培养更多具备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经验的导师。
二、导师评价机制不完善导师评价机制的不完善是导致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不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评价机制方面,存在着指导时间不足、指导质量不高等问题,影响了导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策: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导师评价机制,制定明确的指导时间、指导内容和指导方式等细则,加强指导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监管。
同时,要建立学生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导师指导工作。
三、学生数量过多学生数量过多是导致导师制实施不力的另一个问题。
学生数量多会导致导师无法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创业项目,影响指导质量和效果。
对策:高校可以增加导师人数,缩小导师-学生比例,从而提高每个学生的受关注程度。
同时,可以采取分布式导师制,让多名导师共同指导一个或多个学生,以提高指导效果。
四、课外活动与正常课程安排冲突学生在校内课程和课外创新创业项目之间需要平衡,但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常面临课外创新创业活动与正常课程安排冲突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业进度和学习效果。
对策:高校应在课程安排上加强协调,避免课外活动与正常课程安排冲突。
同时,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项目融入到实践性课程中,减少学生时间压力,使得学习和实践相互促进。
五、缺乏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缺乏合作是导致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不力的另一个问题。
缺乏企业合作,会导致学生与市场脱节,无法真正落地和实现创新创业成果。
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困境及其解决策略
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困境及其解决策略【摘要】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困境,包括导师师资力量不足、导师与本科生交流不畅以及导师指导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针对这些困境,可以通过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促进导师与本科生之间的交流以及提高导师指导质量等策略来解决。
在未来,需要进一步总结分析目前导师制实施的情况,同时展望未来导师制改革的方向,以提高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困境,解决策略,师资力量,交流不畅,指导质量,导师队伍建设,提高交流,提高指导质量,总结分析,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困境及其解决策略引言本科生导师制是指高校为每名本科生分配一名导师,负责对本科生进行学业和生涯指导,促进本科生全面发展的一种制度安排。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境。
地方高校导师师资力量不足,导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导致部分本科生未能得到有效指导和帮助。
导师与本科生之间的交流不畅,导师缺乏对本科生个性化的了解,无法有效指导本科生的学习和发展。
部分导师指导质量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无法满足本科生的需求。
解决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促进导师队伍建设,加强导师与本科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导师指导质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接下来,本文将对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从而为改善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效果和促进本科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通过对导师师资力量不足、导师与本科生交流不畅、导师指导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的细致讨论,可以深入了解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例如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促进导师与本科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导师指导质量等方面,旨在为优化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提供可行性建议。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大学教育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它的实施需要面对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主要关注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本科生导师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意义与重要性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本科生导师制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学校为每位本科生配备一个导师,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科研指导、思想引领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导师数量不足:部分院校导师数量不足,无法满足本科生导师制的需求。
2.导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导师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无法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3.导师与学生配对不合理:有些学校在导师与学生的配对上存在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4.导师时间不足:部分导师由于工作繁忙,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以上问题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需要找到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为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大导师培训力度:学校应加大对导师的培训力度,提升导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2.完善导师激励机制:学校应设立一套完善的导师激励机制,鼓励导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并给予他们相应的奖励和荣誉。
3.优化导师与学生配对机制: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导师与学生配对机制,确保导师与学生的相关领域和兴趣契合,提高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4.建立导师考核评估机制:学校应建立导师考核评估机制,对导师的工作情况进行定期评估,确保导师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5.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学校应建立一个稳定的、多样化的导师团队,吸引更多有经验、有能力的导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现“双创”成为我国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同时,教育也面临着创新与变革的压力,为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高校加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
通过导师的指导和培养,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潜力,争取在未来的职场中成为一个具有造就力的人才。
然而,在目前的导师制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导师队伍建设不足导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责任人,但目前导师队伍建设不成熟,导师专业背景不够强大,师资队伍短缺,导师指导能力需要提高,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引和帮助。
二、导师指导方法单一目前大多数导师只采用传统的导师制指导方法,即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技能,而鲜有导师能够在实践中调整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许多导师也忽略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潜力不能被充分发挥。
三、学生选择导师存在问题在选择导师时,学生有时候会考虑师资科研成果、人气等因素,而忽略了导师与自己创业方向的契合度。
如果导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方向不一致,会导致导师无法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也很难在这种情况下彻底投入到项目中。
四、导师缺乏空间和资源支持大多数导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缺乏足够的空间和资源支持。
许多学校对本科生提供少量的经费,但企业创新创业所需的投资和资源投入远远超过这个金额。
因此,导师往往需要依靠自己的个人资源来帮助学生。
为应对以上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导师队伍的建设,通过专业领域内知名专家和成功的企业家组成一支具有可信度和影响力的导师队伍。
同时,可以采取培训和挑选的方式将优秀的在职教师提拔为导师。
高校需要引入多样化的导师指导方法,鼓励导师在指导过程中以不同的方式指导学生,如个人陪伴指导、团队指导、开展调研和访谈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
三、加强导师和学生的匹配学校需要在导师安排方面加强对导师与学生的匹配,重视导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方向,确保导师能够在指导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最有价值的辅导。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
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导师资源不足的问题。
目前,导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指导和支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增加导师资源。
学校可以拓展导师团队,邀请专业、熟悉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家和企业家担任导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2.培训导师队伍。
学校可以组织导师培训班,提升导师的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1.建立多元化指导内容。
学校可以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内容和方法,鼓励导师在指导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1.加强导师介绍和推荐。
学校可以在导师制实施前,通过宣传和介绍,向学生详细介绍导师的专业特长和指导方向,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导师。
2.建立导师推荐机制。
学校可以设立导师推荐机制,鼓励同级学生和往届学生推荐合适的导师,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导师。
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
增加导师资源、培训导师队伍、建立多元化指导内容、加强导师指导能力评估、加强导师介绍和推荐、建立导师推荐机制等对策可以有效解决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对策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对策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实施导师制,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保证。
目前,导师制已经在多所高校中推行,但很多学校的执行情况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主要就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一定的解决办法。
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导师制最早源于牛津大学,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牛津大学师生多少年来引以为荣的制度。
在这一制度下,确实培育出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在我国,导师制一直只应用于研究生教育,只是最近这几年才开始逐步在本科生中推行。
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很多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学分制改革的保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改革阶段,许多高校都在推行选课制、学分制,甚至有的高校提出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自由转换专业。
也就是说教育更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以学生为中心。
因此,学生需要更多的个体化的辅导。
导师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就学生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和完整性对学生选课进行指导,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去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系统地、完整地、有条不紊地进行自己的学业。
2、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前提。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教育要因材施教,这样教育才更有针对性、更高效。
随着国家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大学本科教育已经由原来的英才教育转变成了大众教育。
随着高校的扩招,现在很多学校面临的是教育资源的匮乏,师生比过低。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强调教育质量。
导师制的推行,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随时沟通,便于及时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保障。
学校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重任,同时还具有不可推卸的育人职责。
尤其我国现在的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很强,自我意识很重。
在这种形势下,推行导师制是很有必要的。
导师不仅可以从学业上给学生以指导,同时可以观察学生的成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困境及其解决策略
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困境及其解决策略前言近年来,“高等教育自主创新区域联盟”、“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等组织的成立,为地方高校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地方高校也普遍加强了自主招生、高水平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在这些积极尝试和探索中,“导师制”则成为了地方高校的一项重要措施。
然而,在实际实施中,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却面临了一些困境。
本文将围绕这些困境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困境一:导师资源短缺地方高校相对于一些顶尖高校,导师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不足。
尤其是在高质量学术论文产出、科研项目获批等方面,很难吸引到优秀的导师。
解决策略一:重视培养本校博士在富裕的顶尖高校中,本校博士毕业生往往是导师的主要来源。
因此,地方高校也应该重视自主招生和本校博士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吸引到更多的优秀导师。
解决策略二:拓展外部资源除了本校资源,地方高校还可以通过与其他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拓展外部的资源。
通过这种方式,地方高校可以引入更多的导师,提高导师的水平,从而更好地实施导师制。
困境二:导师工作压力大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导师需要担负更多的工作。
无论是指导毕业论文、开展科研项目还是组织学生参加比赛,这些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导师会更倾向于投入到更有产出的领域,这使导师的工作压力更大。
解决策略一:完善导师的福利待遇为了缓解导师的工作压力,地方高校可以适当增加导师的福利待遇,如鼓励导师参加各种培训、提供帮助和支持等。
这可以提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
解决策略二:建立导师工作评价体系建立导师工作评价体系,可以让导师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同时也可以对导师的工作进行评估和反馈。
这可以激励导师更加认真地对待工作,提高工作效益。
困境三:导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对于导师制来说,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至关重要。
然而,在现实中,导师和学生之间却存在着许多沟通障碍。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在高校的推广和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导师的数量和素质存在不足。
一方面,目前的导师数量相对不足,不能满足本科生导师制的需求。
一些导师的素质水平也不够高,缺乏创新创业知识和经验,无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增加导师的数量,通过引进外部专家、鼓励企业导师参与等方式,扩大导师队伍。
二是提高导师的素质,通过组织培训、推行评选机制等方式,提升导师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
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中还存在导师时间不足的问题。
由于一些导师本身工作繁忙,导致无法给予足够的时间和关注给本科生。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需要导师的指导和支持,因此导师时间的不足会影响到本科生的学习和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明确导师的责任和义务,包括明确导师应给予的时间和关注度,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二是鼓励导师与企业合作,通过企业的支持,可以减轻导师的工作负担,释放更多时间给予本科生。
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中还存在本科生自身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而现实中很多本科生并没有对创新创业教育抱有足够的热情和兴趣。
这样一来,即使有导师的支持,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强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包括开设相关课程和实践项目,提升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二是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吸引力,通过组织创新创业大赛、提供创业基金和资源等方式,吸引本科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中还需要加强评估和监管机制。
目前,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评估和监管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解决。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创业教育列入到本科生教育的课程体系中。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一些高校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便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和创业经验的指导。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对策研究。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问题1. 缺乏专业经验和实践经验目前,一些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在创新创业领域缺乏专业经验和实践经验,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这导致很多学生在创业实践中遇到困难时无人可依。
2. 缺乏指导时间和精力一些本科生导师同时还承担着科研工作和教学任务,导致他们很难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时间和精力,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质量参差不齐。
3. 信息不对称一些本科生导师并不了解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具体情况,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无法及时给予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1. 建立导师队伍高校应该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本科生导师队伍,可以邀请企业家、创业导师和相关行业专家作为本科生导师,以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
2. 提供导师培训高校应该为本科生导师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帮助他们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提高他们的指导能力和水平,使其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
3. 增加导师报酬高校应该适当增加本科生导师的报酬待遇,以激励更多有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与到本科生导师制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质量。
4. 建立导师评价机制高校应该建立本科生导师的评价机制,通过学生评价和专家评审等方式对导师的指导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5.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高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企业家和相关行业专家引入到本科生导师制中,以便为学生提供更为实用的创新创业指导。
6. 加强导师与学生的沟通高校应该加强本科生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与导师积极沟通自己的想法和创新创业项目,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实施创新创业实践。
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困境及其解决策略
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困境及其解决策略导师制可以说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一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将导师作为学生学业、生活上的指导者和辅导者,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学术成就和职业能力。
然而,近年来,在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出现了一些困境,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解决。
一、导师缺乏职业化素养地方高校一些导师部分缺乏职业化素养,他们常常缺乏及时、有效地指导和关注学生。
部分导师在工作中难免出现消极的心态,甚至出现“敷衍”、“懒散”的现象,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出了很大的障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导师专业素养培育,特别是对于一些老师,要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创新的导师制实践方案,从而展现导师答疑、交流、指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校管理层也应该注重导师的职业化素养,多为导师提供职业培训,调整激励体系,对提高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二、校园文化和学生心态冲突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时,大量学生的消极心态和校园文化基础的薄弱使导师们感到无所适从。
目前大多数学生的信仰意识和自制力水平都比较低,这使得导师对学生批评、引导的效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多方面着手,加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责任心,以及对受导师批评的积极态度。
同时,导师在指导学生工作时,还应该在学术和人际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指导学生正确对待问题,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和校园文化。
三、学生与导师之间的缺乏互动和沟通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另一个困境是,学生与导师之间缺乏互动和沟通,学生反映导师基本上很少主动联系和关注到他们。
因此,学校应该引导导师能够像朋友一样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和互信关系,并且采用有效的方法与学生保持联系。
另外,建议学校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平台供导师和学生交流,例如开设导师讲座、论坛、在线答疑等等。
这些平台能让学生更好地与导师交流,从而更好地了解导师导师的教育思想和学术研究。
本科生全育人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本科生全育人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本科生全育人导师制是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高等教育大扩招的背景下构建和实施的一项人才培养与管理制度,通过多年来的实践,该制度已经初见成效,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但在导师准入制度,导师工作规范,师生关系定位,激励机制完善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本科生全育人导师制,学院应规范导师准入制度,加强导师资格审核;制订基于专业定位的指导方案,明确指导任务;构建朋辈师生关系,搭建畅通的沟通渠道;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导师指导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以此来确保制度执行的可操作性和实施的有效性,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标签:本科生全育人导师制;准入制度;指导任务;师生关系;激励机制[本科生导师制渊源有自,最早“由14世纪创办牛津大学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提出并实践”〔1〕74,在国内,最先引进本科生导师制的是民国时期的浙江大学。
1998年高等教育扩招后,该制度才被国内众多高校广泛采纳和使用。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其意图是“用导师制这种更为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来引导学生成长,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目的”〔2〕97。
本科生导师制原初仅在专业教育领域中实施,后来慢慢扩展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他教育领域。
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已经超越了传统高等教育“由专业教师负责对学生的知识传授,由专职思政人员(政治辅导员)负责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3〕80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制度基础。
在充分吸收国内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2008年根据自身办学的实际和培养对象的特点,将此前彼此分裂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审美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学生日常管理等育人内容和育人环节进行有机整合,创造性地构建了本科生全育人导师制来进行人才培养。
通过多年来的实践,该制度已经初见成效,人才培养质量有了稳步的提高,育人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慢慢形成。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本科生导师制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中是一种可以提供心理支持、讲解及建议等服务的教育活动。
它的最大好处是能够增强我们的关系,在学习上更好的帮助本科生完成他们的任务。
但是,由于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导师制实施不得其要。
下面结合实际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拟定出相关对策。
首先,老师们缺乏对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重视。
大多数老师没有真正投入到自己的导师职责中,而是将其作为一项附加工作,这将直接影响本科生对导师制的参与度,也使得本科生对此越来越反感。
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们能够正确的理解导师制的精神及制实施的过程,引导他们使用正确的方法和态度来管理本科生,以明确鼓励本科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其次,本科生缺乏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意识及能力。
大多数本科生无法充分理解和发挥导师制应有的作用,这使他们对导师制的实施缺乏热情,也令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兴趣。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本科生的实践训练,帮助他们建立创新创业实践的意识及能力,积极的参与到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中。
第三,学校的审批机制也存在着问题。
学校对导师制实施的审批机制有时过于严格,导致有效的导师项目得不到审核,也影响了教师参与导师制的积极性。
因此,学校应该完善审批机制,确保有效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同时给学校管理者,教师与本科生分配合理、准确的职责和权利,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发言权,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以确保导师制的正确实施。
最后,校园的资源有待完善。
学校的教师在导师制实施中较大的压力,需要学校正确的分配资源,并及时向相关人员提供帮助,使他们能够从容的完成他们的工作。
学校应该将资源集中到帮助和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行动上,以期实现本科生有效的导师制实施。
综上所述,本科生导师制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中存在一定问题。
尤其是教师对于Server服务意识不强、本科生对实践能力及意识缺乏、审批机制不完善以及学校资源分配不当等问题,需要我们引起重视。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本科生导师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施是关键环节之一。
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寻求对策来解决。
导师选择不合理是导致本科生导师制实施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许多高校中,导师的选择过于随意,缺乏科学的评估和选拔机制。
这可能导致导师能力不足、经验不丰富或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兴趣,无法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建立科学的导师选拔机制,包括考核导师的专业背景、教学经验、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能力和激情。
高校可以组织专门的选拔委员会,进行面试、评估和综合评判,以确保导师的素质和能力。
导师数量不足是阻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另一个问题。
由于高校的导师资源有限,导师数量普遍不足,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这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得到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可以引入外部导师,包括企业家、投资者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与高校导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
可以建立导师团队,由多位导师共同指导一批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存在问题。
有些导师缺乏亲和力和沟通能力,无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难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
导师制度应该鼓励导师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和互动,包括定期的面谈、课堂讨论、项目指导等形式。
高校可以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导师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管理能力。
导师制度的评价体系不完善也是导致实施问题的原因之一。
当前对导师的评价主要以学生的满意度为依据,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应该建立科学的导师绩效评价体系,包括学生的学习成果、创新创业实践成果和竞赛成绩等方面的考核。
这样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导师的教学质量和指导效果,激励优秀导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能力。
为了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导师的选拔和培训,增加导师资源的供给,改善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完善导师制度的评价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优化策略[摘要] 本科生导师制是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而实施的新型培养机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改革措施。
该机制目前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本文从我国导师制的基本现状出发,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几点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导师制问题优化
自国家实行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逐步迈向大众化,教育质量与扩招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一些高等院校为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在借鉴国外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新型培养机制——本科生导师制。
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服务”[1]。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2]。
目前,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在运行模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国内学者也就这一问题进行过探讨,本文根据我国高校导师制的基本现状,分析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几点优化策略。
一、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已有多所高校实施了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本科生导师制,大部分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在探索,目前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师聘任制度不合理
在导师的选拔上,大部分高校在学历、职称、学术水平等方面都有要求。
随着我国高校学生数量不断扩大,导师数量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刻板的导师筛选制度与日益增长的导师数量需求之间产生一定矛盾。
从目前情况来看,导师职责在各高校存在较大的差别,有偏重于学生思想工作的,有负责引导学生学习的,这对导师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别,用同样的标准进行导师选拔显然是不合理的。
若导师的聘任制度缺乏灵活性,不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而规范的制定,那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自然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导师职责定位不明确
导师的职责定位是对导师工作内容的规范,不同高校对本科生导师的具体定位有着不同的标准。
有高校把本科生导师的职责这样定位:不仅是在学生学术和学业方面给以指导,而且要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修养、成长,还要负责学生的就业指导,是学生全面性的导师[3]。
可见,导师的职责定位过于笼统和宽泛,缺乏工作核心,很大程度上混淆于辅导员和班主任之中。
导师的职责定位较模糊,使得实施过程中人员安排、工作职责、具体内容等方面产生不稳定状态。
最后导致许多导师不知道该“导什么”、“怎么导”,学生也无法从导师制中获得益处,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及学生对导师制的重视。
(三)导师制评价体系不科学
目前我国的导师制评价考核体系设计不科学,也缺少一定的激励
措施。
不少高校在考核方面规范得简单而笼统,缺少明确的考核内容、考核程序和评价标准。
如在考核等级设定上,有些仅设置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在实际考核中,学生由于碍于情面,很少会有导师出现不合格的情况,最后结果就是大多数导师都合格,却评不出哪些更优秀。
我国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大都以科研为主,指导本科生所得到的报酬与科研相比甚微。
在工作量计算、职称晋升、外出进修等方面,学校对本科生导师无明显倾斜,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学生义务不对称
学生是导师制的另一个主体,是整个指导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所在。
就我国目前导师制的实施条例来看,几乎缺少对学生义务的规定,导师与学生在权利与义务上明显缺乏对称性。
如果没有对学生制度上的约束,学生则成为仅仅享有权利而不尽义务的一方主体。
学生奖助学金的评选、荣誉称号的获得等,基本上都是由辅导员负责,导师无法实质性的参与到学生的管理中。
长此以往,学生的怠惰也影响了导师的工作积极性,本科生导师制的成效大打折扣。
(五)师生间缺乏交流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就目前的教育模式来看,师生互动意识淡漠,学生习惯于洗耳恭听,老师习惯于谆谆教诲,师生之间难以建立双向互动关系。
本科生导师制发挥作用的核心是师生间的平等交流。
实际运行过程中,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却远远不够,学生认为导师不够主动,而导师认为学生不积极。
“凡成功
的教育,无不体现了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4]。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没有了互动,也就没有了导师制的存在价值。
二、优化本科生导师制的策略与建议
(一)完善聘任制度,定期开展培训
本科生导师的聘任工作是实施导师制的前提,可以从师德师风、知识水平与科研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导师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敬业精神和创新理念,具有一定的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熟悉教学规律、教学计划等各个教学环节,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再则,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及学生需求,导师应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帮助。
有效运行导师制,学校还应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工作,在学校政策、学生信息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定期举办导师工作经验交流会进行交流。
在师生层面,可以让导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导师制的收获和体会,共同探讨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导师之间,这种培训也使得导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获得交流与提高,促进了导师队伍的发展。
(二)明确导师职责与学生义务,建立双向选择机制
在前文中我们分析了导师的职责过于宽泛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导师的职责应该与辅导员、班主任区分开,其主要任务应表现在对不同学生学业的引导上,对低年级学生,着重了解专业背景、发展方
向、社会需求,并指导学生选课和听课,合理安排学习进度。
对于高年级学生,应侧重培养专业实验、社会创新以及考研、创业能力。
本科生导师制的职能是教书育人的平台,学生管理的工作应交由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负责。
学生在享有被辅导的权利之外,也应履行学生的义务,学校应明确相关的规章制度。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学生的表现由导师做出评价,并存入学生档案。
通过学分体系对学生接受导师辅导情况进行评价,由导师按阶段给出学分。
学生在奖学金、荣誉称号等评比活动中,专辟一栏由导师填写,导师的评价也应产生一定的影响。
实行双向选择,建立流动机制,可以解决师生互动问题。
将导师的个人情况、研究方向及成果对学生公布,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导师,院系通过调配,最终确定导师。
在双向选择中,个别导师与学生之间若出现难以成对的现象,或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双方的导学关系并不理想。
这种情况下,可以建立学生流动机制,让学生再选择适合的导师,或者让学生参与到其他导师的科研活动中,最终实现学生需求的最大满足和导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健全考评体系,完善激励制度
有效的评价体系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动力,它应该涵盖明确的考核内容、严谨的考核程序和合理的评价标准,做到定性与定量结合,奖励与惩罚结合。
评价过程可以由导师的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导师间的互评以及导师制领导小组评价等有机结合进行。
除了对导
师工作进行等级确定等评价外,还应将导师的职责进一步细分,将考核内容量化,这样结果才更接近现实,更加公正。
为了让导师更重视这项工作,需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导师的工作应计入工作量,享有一定的导师津贴。
导师的考评情况应与教师年度考核、评奖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结合起来,成绩突出的导师在这方面给予倾斜。
对于所指导的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奖的,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都应对导师予以表彰和奖励。
除了物质奖励外,还要注意精神方面的褒奖,可以通过开展表彰大会、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等方式进行鼓励。
三、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导师的辛勤努力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和资金支持。
具体政策的出台应该由学校层面统一操作调控,并由学校负责进行领导和管理,在制度上为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