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的病理诊断和分型

合集下载

fsgs的病理诊断标准

fsgs的病理诊断标准

fsgs的病理诊断标准
FSGS(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病理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肾小球局灶性节段性硬化,即部分肾小球呈现瘢痕样改变,而其他肾小球则可能正常。

硬化部分可出现在肾小球血管极和尿极,但以血管极为多见。

2. 免疫病理学检查显示肾小球内IgM、C3、Clq等免疫复合物沉积,主要
分布在硬化的肾小球节段袢上,呈不规则颗粒状、团块状或结节状。

这些沉积物也可出现在系膜区、系膜旁区和内皮下。

3. 电镜下观察到肾小球上皮细胞广泛足突融合,系膜基质增多,系膜区、系膜旁区偶尔可见细颗粒状电子致密物沉积。

此外,肾小球节段硬化处GBM
扭曲、增厚,毛细血管袢闭锁、塌陷。

如果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符合以上标准,尤其是光学显微镜和免疫病理学检查结果,则可考虑诊断为FSGS。

需要注意的是,病理诊断需要由专业的肾
脏病理医师进行评估和诊断,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成人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一、概述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ar sclerosis,FSGS)是以病理形态学特征来命名的常见的肾小球疾病。

其病变特征是部分(局灶)肾小球和(或)肾小球部分毛细血管襻(节段)发生硬化性改变;病变首先累及肾皮质深层的髓旁肾小球;早期就可以出现明显的肾小管-间质病变。

蛋白尿、肾病综合征是其突出的临床表现。

本病对各种治疗的反应均较差,疾病呈慢性进展性过程,最终发生慢性肾功能衰竭。

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两种学说:一是损伤——瘢痕学说,即认为FSGS是肾小球受损后修复的结果;二是主动致病学说,即认为FSGS是肾小球固有细胞受某些致病因子的刺激后被激活,进而主导病变的形成,足细胞的演变是其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目前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在起发病全过程中可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遗传背景;循环渗透性因子;FSGS的形成;FSGS的进展、恶化,终至终末期肾脏病。

同时劳累、盐分摄入过多、高血压、高血脂、健存肾单位的高动力状态等因素加重病变进展。

三、临床表现本病见于任何年龄,儿童及青少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1. 临床表现无特征性,大多数以起病隐匿的肾病综合征首发,部分可由微小病变型肾病转变而来,镜下血尿常见(约占2/3左右),可有肉眼血尿。

疾病早期就出现高血压、肾小管功能受损和肾功能损害,但多数患者在病程中逐渐发生。

上呼吸道感染、预防接种等因素均可加重临床症状。

2. 实验室检查 80%以上的患者尿蛋白呈非选择性,即尿中以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如IgG、C3、α2 巨球蛋白)为主。

见多形性红细胞尿。

常有肾小管功能异常的表现,如肾小管性酸中毒,低分子量蛋白尿、糖尿,尿浓缩稀释功能异常等。

常见低蛋白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

血清IgG 降低,补体正常。

20%~30%的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

3. 病理表现(1)光镜:肾小球病变呈局灶性(仅累及部分肾小球)、节段性(受累肾小球的节段小叶硬化)分布是本病特征性的病变。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病理诊断及分型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病理诊断及分型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病理诊断及分型
邹万忠
【期刊名称】《临床肾脏病杂志》
【年(卷),期】2009(009)006
【摘要】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是一种临床以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为特征、病理以局灶和节段分布的硬化性病变为主要特征的肾小球疾病。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继发性FSGS是指多种肾小球疾病导致的局灶肾小球节段硬化性病变。

原发性FSGS是病因、发病机制、病变特点、临床表现和预后等各方面均具特点的肾小球疾病,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总页数】3页(P246-248)
【作者】邹万忠
【作者单位】100191,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肾脏疾病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新病理分型 [J], 梅长林;刘亚伟
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合并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一例并文献复习 [J], 孙婧;黄华冰;王歆妤;梅小斌
3.特发性膜性肾病伴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变的研究进展 [J], 江嫚;万程;张春
4.一例难治性儿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并文献复习 [J], 李倩倩;唐玉英;安虹瑾;
邴丽娟;郑东丽;穆善善
5.移植肾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J], 朱莹;徐峰;梁少姗;梁丹丹;朱小东;杨帆;陈劲松;曾彩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症的诊断与治疗

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症的诊断与治疗
J o u r n c d o fC h i n a - J a p a n F r i e n d s h i p Ho s p i t a l , 2 0 0 9 Au g , V o 1 . 2 3 , No . 4 中 日友 好 医 院 学 报 2 0 0 9年 第 2 3卷 第 4期
系膜 增 生 型 F S G S ( m e s a n g i a l h y p e r c e l l u l a r F S G S ) 。
伴 明显 的足 细胞 增生和肥大 ,病 变可呈节段性或全球性 。
增 生 和肥 大 的 足 细 胞 可 充 满 肾 小 囊 腔 , 并 可 见 胞 浆 蛋 白滴 及空泡样变 , 球囊粘连和玻璃样变不常见 。 系膜 细胞 增 生 、 肾小 球 肥 大 和小 动脉 壁 玻 璃 样 变也 不 常 见 。 其 他 肾小 球 可
肌酐上升达 3 0 %以 上 , C s A应 减 量或 停 药 。
的F S G S临床表现特点可以从 以下几点简要阐明 :①蛋 白
尿量 及 肾病 综 合 征 : 目前 比较 一 致 的 看 法 是 顶 端 型 F S G S 的 患者 更 多 的 表 现 为 大 量 蛋 白尿 和 肾病 综 合 征 , 且 起 病 迅 速 。塌 陷 型 F S G S肾病 综 合 征也 很 常 见 。 S t o k e s 等 】 还 报 道 细胞型 F S G S肾病 综 合 征 常 见 。门 周 型 F S G S肾病 综 合 征
诊 ,国际 肾脏病理学 会在 2 0 0 3年的建议 中对病理标本制 片作出 了如下要求 :光镜标本应为 3 1 x m 的薄 切片 :应作 HE 、 P A S 、 Ma s s o n三色及 P A S M 全套染 色 ;全片不应 少于 1 O个肾小球 : 最好观察 1 5张连续切片等建议[ 8 l 。

FSGS的病理诊断与分型

FSGS的病理诊断与分型

81 3.5 13.2 81
11
88
50
Valeri (1996)
经典性FSGS
22 2.0 6.9 60
18
30
42
细胞性FSGS
61 4.2 10.2 91
17
62
51
Schwartz(1999)
经典性FSGS
49 1.7 4.8 63
24
20
18
细胞性FSGS球的特殊蛋白沉积
1,高脂蛋白血症 2,糖尿病肾小球病 3,糖原贮积症 4,淀粉样变性病 5,轻链蛋白沉积症
E,高血压病
原发性FSGS的病理形态
光镜特点:
★有局灶分布的节段性硬化的肾小球;硬化节
段为系膜基质增多、玻璃样变,有时出现细胞 反应;有或无 球性硬化 ★肾小管和间质灶状萎缩及纤维化,小动脉增 厚
4, 原发性FSGS与继发性FSGS 注意全面的临床病理资料的分析
原发性FSGS的病因发病机制
1,原发性FSGS的基因异常
家族性FSGS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2,特异性致原发性FSGS体液因子
致FSGS的通透性因子(permeability factor) 3,肾小球足细胞和其他固有细胞的损伤
4,系膜增生型FSGS (Mesangial hypercellulary FSGS):在节段性硬化的同时,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
5,细胞型FSGS (Cellular FSGS):节段性硬化的肾 小球上皮细胞增生、空泡变性,内皮和系膜细胞不同 程度的增生
6,塌陷型FSGS (Collapsing FSGS):肾小球上皮细 胞增生、空泡变性,毛细血管塌陷闭塞
5,寡巨肾单位肾病 6,反流性肾病 7,肾脏发育不良 8,肾乳头坏死 9,病态肥胖症 10,镰状细胞病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

FSGS的病因学分类
原发性或特发性FSGS 继发性FSGS
▪ 足细胞蛋白分子的变异:Podocin,-actinin ▪ 病毒感染:HIV-1, Parvovirus B19 ▪ 药物毒性:Heroin, α-干扰素等 ▪ 肾小球血液动力学改变所致的代偿性改变 ▪ 各种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进展过程
▪ 肾小管及间质:小管萎缩,间质L-M浸润伴纤维化 ▪ 小动脉:管壁增厚,可伴有玻璃样变
FSGS的基本病理特征
免疫荧光 : ▪ IgM及C3(+):团块样,节段性沉积,可
伴 C1q(弱+)
白蛋白,IgG,IgA(+):肾小球足细胞及肾 小管上皮细胞的吸收蛋白
▪ 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全部阴性。
顶端型FSGS(tip variant )
▪ 肾小球节段性病变发生于尿极:粘连、硬化 或足细胞增生肥大;
▪ 病变节段常见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及泡沫细 胞;
▪ 可见玻璃样变; ▪ 临床及预后:
对激素的治疗反应及长期预后类似于肾小球 微小病变,为预后良好的病理类型。
细胞型FSGS(cellular variant )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 的病理诊断和分型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 FSGS)
指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 ▪ 临床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
多数表现为激素治疗抵抗,并进行性发 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 ▪ 病理以局灶、节段分布的肾小球硬化病 变及足细胞的足突融合为特征。
FSGS)1981? (Schwarttz 1995)
原发性FSGS的病理类型(2004年)
(1)门部型FSGS(perihilar FSGS) (2)顶端型FSGS(tip FSGS) (3)细胞型FSGS(cellular FSGS) (4)塌陷型FSGS(collapsing FSGS) (5)非特殊型FSGS(not otherwise specified

《成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诊治专家共识》要点

《成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诊治专家共识》要点

《成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诊治专家共识》要点1.引言:-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

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2.诊断:-诊断FSGS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肾组织病理学结果。

确诊FSGS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典型的肾组织病理学特征,排除其他肾小球疾病的可能性,合并肾功能损害。

3.分型:-FSGS可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FSGS是指无明显病因的FSGS,继发性FSGS是指由其他疾病引起的FSGS。

4.病因和发病机制:-FSGS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涉及遗传因素、免疫反应、肾小管-肾小球轴的紊乱和代谢异常等。

常见的病因包括遗传突变、肾切除术、糖尿病、高血压等。

5.临床表现:-FSGS的临床表现可呈现多种形式,包括蛋白尿、肾功能损害、水肿等。

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

6.诊断策略:-在诊断FSGS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检查、肾功能检查、肾小球滤过率测定等。

7.肾组织病理学检查:-肾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FSGS的关键步骤。

常见的病理特点包括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系膜细胞增生、免疫复合物沉积等。

8.非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对于未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FSGS患者,常规治疗包括限制蛋白摄入、降低血压、利尿剂等。

ACEI或ARB可以用于控制血压和蛋白尿。

9.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对于FSGS患者是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环孢素A、他克莫司等。

10.补体系统的调控治疗:-部分FSGS患者存在补体系统异常激活的情况,因此调控补体系统的治疗可能对这些患者有效。

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ACEI、ARB、ACE抑制剂等。

11.肾移植:-对于FSGS经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患者,肾移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PPT精品课件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PPT精品课件

TRPC6基因突变,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核型为46,XY
的患儿多数表现为完全的性逆转伴性腺发育不全。
WT-1基因突变(Frasier综合征)
FS 多由Wilms tumor-1(WT-1)剪接突变引起。
③继发性FSGS
病毒相关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短小病毒B19等 药物相关性:海洛因、干扰素、锂、Pamidronate(帕米膦酸钠)等 肾组织减少:孤立肾、一侧肾发育不良、寡巨肾小球病、反流性肾病等 肾缺血缺氧:高血压肾损害、缺血性肾病(肾动脉狭窄)、胆固醇栓塞、发绀型心脏病、镰 状红细胞性贫血等 肥胖相关性
肾脏病理分型
尖端型FSGS
• PASM 染色 • 毛细血管袢直接疝入近端小管内。 • 红色箭头:少量透明样变 • 绿色箭头:足细胞肥大、增生 • 黄色箭头:毛细血管内细胞空泡
变性或泡沫细胞形成
肾脏病理分型
尖端型FSGS
• PAS 染色 • 红色箭头:毛细血管袢与近端小
管粘连 • 绿色箭头:细胞外基质增多,出
陷、管腔闭塞
FSGS病因
①原发性FSGS
②家族/遗传性FSGS
Frasier综合征(FS)是一组以慢性进展肾病、男
podocin基因突变,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性假两性畸形以及性腺肿瘤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 。
α-actinin4基因突变,常染色体显性遗传F1S0~的2肾0 岁病进常展在至2终~6末肾岁(甚E至S更RD晚)出,现主,要并肾多脏于病理为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定义特征
•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 • 以局灶节段分布的肾小球硬化为基本病理改变的一组肾小球病变, • 病因包括遗传性、继发性和原发性

肾内病理图解: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肾内病理图解: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肾内病理图解: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 (FSGS),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光镜下典型的表现为多少不等的球性硬化的肾小球背景下,可见局灶分布的节段性硬化的肾小球。

2004 年国际肾脏病理学会将其分为 5 型,也就是近 10 年以来一直使用的哥伦比亚分型,分别是:门部(门周)型、顶端型、细胞型、塌陷型、非特殊型。

各型 FSGS 的特点门部/门周型 FSGS:在血管极处(门部/门周)出现节段性硬化和透明样变,常有球囊粘连、小动脉透明样变等表现,原则上诊断该类型的 FSGS,需硬化部位在门部的肾小球应>肾活检标本 50% 肾小球。

顶端型 FSGS:在顶端处(近端肾小管处)出现球囊粘连,并有部分毛细血管袢疝入近端肾小管内,伴出现泡沫细胞、常有足细胞肥大、增生,偶有透明样变。

细胞型FSGS:一般表现为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增多,常伴有泡沫细胞及多形核细胞浸润,以及足细胞肥大、增生等,球囊粘连和透明样变不常见。

塌陷型 FSGS:一般表现为毛细血管袢固缩、塌陷,毛细血管腔闭塞,伴随足细胞的大量肥大和增生,足细胞足突融合非常广泛。

非特殊型 FSGS:不能归入以上 4 个类型的 FSGS,即称为非特殊型,包括既往的外周型和系膜增生型,只要能看见一个节段性硬化,即可诊断。

病理表现多样,可有节段性硬化、透明样,足细胞肥大、增生等表现。

FSGS 的病理特点1. 光镜:肾小球出现节段性硬化或球囊粘连;2. 免疫荧光:常有 IgM 和或 C3 在硬化部位沉积,亦可无特殊;3. 电镜:无电子致密物沉积,脏层上皮细胞(足细胞)的足突弥漫性融合;鉴别诊断1. 继发性 FSGS:如 IgA 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乙肝相关性肾炎、ANCA 相关性血管炎肾损害等,均可以表现为FSGS,需结合免疫荧光和临床资料进行鉴别;2. 适应不良性 FSGS:即我们常说的肥胖相关性 FSGS、高血压肾损害引起的 FSGS,原则上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鉴别:(1)临床病史,包括是否出现肾病综合征,适应性 FSGS 的蛋白尿多< 3.5 g/24 h,即使出现大量蛋白尿,血白蛋白亦多不低于30 g/L,而原发性 FSGS 多为肾病综合征表现;(2)继发性 FSGS 病理类型多为门部型 FSGS;(3)电镜下足细胞足突融合范围,适应性(继发性)FSGS 多<50%,而原发性 FSGS 多>70%,多超过 90%。

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诊疗规范

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诊疗规范

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诊疗规范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蛋白尿,其中70%的成人患者表现为肾病性蛋白尿,部分患者可发生高血压。

FSGS自然病程短,预后较差,一般在发病5—10年后约20%-30%的患者可进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由于FSGS患者肾小球病变表现多样,因此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也不完全相同。

目前认为细胞型、顶端型一般对治疗反应好,非其他型、门周型和塌陷型治疗效果不佳。

1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常为肾病性蛋白尿,可伴有镜下血尿,肾功能下降,30%-45%的患者可发生高血压。

2 病理光镜:硬化性病变仅累及部分肾小球(<50%)和部分毛细血管襻(<50%),早期病变仅累及皮髓交界处肾小球。

免疫荧光:可见IgM,伴或不伴有C3在肾小球系膜区或血管袢呈团块状沉积。

光镜下将FSGS分为五型,包括非其他型(not otherwise specified,NOS型,或经典型)、门周型(脐部型)、细胞型、顶端型和塌陷型。

具体表现见下表。

3 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确诊FSGS依赖肾活检。

另需除外各种原因导致的继发性FSGS:如足细胞相关蛋白异常(α肌动蛋白4突变、podocin突变等),HIV感染,药物中毒(海洛因、干扰素、锂等),肾发育不全,肾脏手术,孤立肾,寡肾小球巨大症,肥胖,糖尿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等。

4 治疗原则4.1 非肾病综合征的治疗(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ACEI或ARB具有降低血压、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进展的作用,因此被广泛使用。

建议在能耐受的情况下,逐渐增加ACEI 或ARB剂量,使蛋白尿<1g/d。

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咳嗽、高血钾及肾功能的改变等。

(2)血压控制:在ACEI、ARB治疗的基础上,可同时给予钙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等控制血压。

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硬化(FSGS)

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硬化(FSGS)

病理分型
目前国际上尚无一致的分型,比较公认的有: 经典型、周缘型、尖端型及塌陷型。经典型指 节段性硬化分布在肾小球血管极;周缘型指节 段性硬化分布在除血管极和尿极以外的肾小球 其他部位,这两型较为常见。尖端型指病变局 限于肾小球尿极,此型较少见。塌陷型指肾小 球毛细血管襻塌陷伴上皮细胞增生及空泡变形, 较少见。
• 在这一过程中,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细胞,是 主要的参与细胞。经典FSGS的病变形成过程可能 为:足细胞受到损伤后,出现变性并与肾小球基 底膜分离(脱离),引起毛细血管袢扩张和微血 管瘤样改变,裸露的肾小球基底膜与包曼囊随即 发生粘连,而在此处滤过的血浆成分直接进入到 壁层上皮细胞与包曼囊之间,通过进一步撕开、 延展,使得病变向整个肾小球及其连续的肾小管 进展,同时,在病变局部,细胞外基质的产生不 断增加,压迫毛细血管袢闭塞,最终导致肾小球 阶段硬化形成。
• 这一分型建议是目前最为系统的FSGS病理分型标准,具有 定义清楚、简单的易行的优点。但也不是我们理想的那样 十全十美,还有些不足之处,如该建议指出,诊断尖端型 要先除外门部型,而在门部型的诊断时又要先除外尖端型 。表现出相互矛盾,在实际病理诊断是难以掌握。所以包 括美国在内的一些重点肾脏病理中心也仅仅是借鉴这一建 议,并未采纳。将来,只有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使分型更 加准确和实用。
• 4、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进展、恶化,终至终 末期肾脏病,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 单个肾单位内节段性硬化的进展;如何从节 段性硬化进展为全球硬化以及如何从肾小球病变 到灶状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 • 有哪些外部因素加快了终末期肾脏病。
• 当局灶节段性硬化形成后,在致病因素的持续作用下,将 逐步进展为弥漫性肾小球硬化(即终末期肾脏病)。在同 一肾小球内有两种病理演变过程较常见:节段性硬化不 断增加、扩大、融合导致球型硬化;球囊粘连处尚能继 续滤过的血浆成分不再像正常状态下进入包曼囊腔,而是 直接进入到壁层上皮细胞与包曼囊壁之间,在囊壁的束缚 下,滤过液进一步剥离壁层上皮细胞直至血管极,并通过 系膜区再进入到该肾小球尚未硬化的部分,使之硬化。这 两种演变可同时出现。在后一种情况下,当滤过液沿包曼 囊壁剥离到肾小球尿极时,滤过液可通过剥离肾小管上皮 细胞及肾小管基底膜,沿肾小管向下游肾单位侵犯,导致 灶状肾小管萎缩,并刺激周围肾间质纤维化。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诊断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诊断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诊断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刘志红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占我国成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9%。

患者多以大量蛋白尿起病,常伴镜下血尿、肾小管功能受损、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

男性患者较多见,男:女为:1。

患者的临床表现在儿童和成人中有所不同,成人患者高血压和肾功能受损的发生率比儿童高。

由于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严重水肿持续存在使患者易罹患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上述并发症的出现不仅给治疗带来了困难,也是加速患者肾功能恶化,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FSGS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其中除了人们对FSGS认识水平提高外,还与高血压、肥胖等疾病发生率的增高以及环境因素(如有机溶剂等有毒物质)、特殊病原菌的感染(如病毒)和一些药物的应用有关。

需要强调的是FSGS是一病理形态学诊断名词,肾小球FSGS样病变表现为肾小球硬化性病变仅累及部分肾小球(局灶),或受累的肾小球只有部分毛细血管襻(节段)发生病变。

这类病变也可出现在其他一些肾脏疾病和肾小球疾病组织受损的代偿过程中,在确立特发性FSGS诊断之前一定要排除导致FSGS样病变的继发性病因。

此外,随着分子遗传学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研究揭示了一组遗传性FSGS疾病。

对于幼儿期起病,表现为激素治疗抵抗的患者尤应注意先天性/遗传性FSGS的排查。

目前这类患者的基因诊断还不能普遍开展,因此,建立相关的遗传基因学检测在FSGS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临床上FSGS需与传统的微小病变肾病(MCD)进行鉴别。

下面几点有助于鉴别诊断:(1)起病时就伴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者在FSGS较MCD多见。

这一点在成年患者表现的更突出。

反映出肾小球节段硬化性病变的存在。

(2)镜下血尿的发生率FSGS也比MCD者为高,约2/3患者可伴镜下血尿。

这与肾小球存在系膜增生性病变有关。

(3)尿蛋白的选择性。

MCD患者蛋白尿以选择性蛋白尿多见,而FSGS患者则多为非选择性蛋白尿。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诊断与治疗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诊断与治疗

Previous CME Home Page Next
Low-power view showing three glomeruli with cellular crescents from a patient with P-ANCA seropositivity. (Silver Stain)
Previous CME Home Page Next
Previous CME Home Page Next
Panel showing intact foot processes of a normal glomerulus on the left and foot process effacement in FSGS on the right.
FSGS,细胞型
( FSGS, Cellular variant )
Previous CME Home Page Next
Low power view displaying some glomeruli with 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 and others appearing histologically unremarkable. (Silver Stain)
• 定义:至少1G出现毛细血管塌陷,并伴有明显的足细胞 肥大增生。
• 足细胞常含有蛋白重吸收颗粒&空泡样变。 • 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球肥大、玻璃样变不常见。 • 间质-小管损害非常明显。
FSGS,塌陷型
临床特点: ☻重度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 ☻肾功能损害明显,进展迅速 ☻ 70%患者5年内进入尿毒症
Previous CME Home Page Next
FSGS, 经典型
• 最常见的类型. • 透明样变, 粘连, 泡沫细胞, 足细胞增生 • 血管,间质-小管的改变与小球病变成比例 • 各种亚型最终均可演变为经典型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讲课PPT课件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讲课PPT课件

中重度局灶性节段性 肾小球硬化患者需要 长期治疗,并密切关 注病情变化,以改善 预后。
预后还受到患者自 身状况、生活方式 和饮食习惯等多种 因素的影响。
定期复查:监测病 情进展,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健康饮食:低盐、 低脂、优质蛋白, 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适度运动:根据身 体状况选择合适的 运动方式,增强体 质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定义和病理特征 发病机制的分类和病理变化过程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与其他疾病的关联和鉴别诊断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定义 病理机制的分类及特点 病理变化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病理变化与疾病进展的关系
PART FOUR
蛋白尿:是局灶性节段 性肾小球硬化最常见的 临床表现,表现为尿液 中出现大量泡沫。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病因尚 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遗传、 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分类依据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病理分型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临床分型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病理生理分型
PART THREE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 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
细胞外基质在肾小球系膜区的沉积, 导致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的增多, 从而引起肾小球的硬化。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病理机制 主要是由于肾小球内循环免疫复合物 的沉积或原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导 致肾小球炎症反应和损伤。
足细胞损伤和脱落,导致肾小球滤 过屏障的破坏,血浆蛋白大量漏出, 进一步加重肾小球的硬化。
水肿:由于肾脏功能受 损,水分无法正常排泄, 导致水肿,常见于眼睑、 下肢等部位。
高血压:局灶性节段 性肾小球硬化患者常 常会出现高血压症状, 需要积极控制血压。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二 定义
FSGS是病理形态学诊断名词,表现为部分 (局灶)肾小球和(或)肾小球部分毛细 血管袢(节段)发生病变。一般“局灶性” 病变是指有病变的肾小球<50%,“节段” 则为累及肾小球的部分(<50%)毛细血管袢。 “硬化”指的是病变的实质是肾小球毛细 血管袢塌陷、基质增加 。
三 发病机制
一.损伤瘢痕学说:是损伤后修复反映的结果 二.主动致病学说:肾小球固有细胞受某些致 病因子刺激后被激活,进而主导病变的形 成。 目前认为足细胞损伤是FSGS发病的核心 环节。
原发性(特发性)FSGS 继发性FSGS 1 家族性 足细胞结构蛋白特定基因突变 2 病毒相关 HIV相关肾病 细小病毒B19 3 药物 海洛因肾病 锂 促进合成代谢的激 素等 4肾小球肥大或高滤过介导的结构功能适应性改变 肾单位数量(肾小球)减少 肾脏发育异常 病理性肥胖 镰状细胞性贫血 5 恶性疾病(淋巴瘤) 6 肾小球病瘢痕形成后出现的非特异型FSGS
电镜:

由于所取肾小球数量少,有时不能见到局 灶节段性硬化,电镜主要用于本病的鉴别 诊断。
免疫荧光:

节段性IgM和补体C3呈颗粒状、团块状在毛 细血管袢(硬化部位)和系膜区沉积,可 伴有相对较弱的IgG、IgA沉积,也可全部 阴性。
根据2004年颁发的FSGS病理分型的方案, 目前将其分为五型:非特异型、门部型、细 胞型、尖端型、塌陷型


诊断Leabharlann 诊断标准:本病的确诊有赖于肾活检病理诊断。若肾小球 病变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不符,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 化突出,或肾小球体积大小不一,或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 应差的肾病综合征,或有高血压、血尿及肾功能损害时, 即使未见到硬化的肾小球,仍应考虑本病。 以下几点有助于诊断: ① 早期存在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 ② 镜下血尿发生率高,约1/2的患者有镜下血尿 ③ 多数患者为非选择性蛋白尿; ④ 肾小管功能受损:尿中NAG、视黄醇结合蛋白、尿溶菌酶 水平升高,尿渗透压降低; ⑤ 血清IgG水平明显降低,其下降幅度超过尿中IgG的丢失量 ⑥ 对激素的反应差。一些患者早期激素敏感,晚期激素治疗 抵抗。 在确诊FSGS后,需排除各种继发性FSGS的可能性。

肾病科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诊疗规范2023版

肾病科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诊疗规范2023版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诊疗规范2023版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oca1.segmenta1.g1.omeru1.osc1.erosis,FSGS)是一种包括多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在内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的诊断。

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肾病综合征,主要病理表现为部分肾小球(局灶)及部分肾小球毛细血管祥(节段)发生硬化性改变。

本病对各种治疗的反应均较差,疾病呈慢性进行性过程,最终发生慢性肾衰竭。

【分类】(一)原发型(特发性)FSGS1.非其他类型FSGS(NOS型)2.尖端型FSGS3.塌陷型FSGS4.细胞型FSGS5.门周型FSGS(二)继发型FSGS1.HIV感染2.静脉毒品(海洛因)滥用3.其他药物(帕米磷酸、干扰素)4.基因异常(inpodocin、a-辅肌动蛋白4、TRPC-6)5.肾小球肥大(1)病态肥胖。

⑵镶状细胞病。

⑶发绡型先天性心脏病。

(4)缺氧性肺病。

6.肾单位减少(1)单侧肾发育不全。

⑵先天性肾单位减少症伴代偿性肥大。

⑶反流间质性肾炎。

⑷局灶性肾皮质坏死后。

(5)肾切除术后。

【病理】光镜:肾小球病变呈局灶性(仅累及部分肾小球)、节段性(仅累及部分肾小球毛细血管祥)硬化分布是本病特征性的病变。

病变常从皮质深层或近髓部位肾小球开始,逐渐扩展至肾皮质。

各个肾小球的病变程度轻重不一,节段性硬化的范围亦不相同。

节段硬化的肾小球内可见泡沫细胞(单核巨细胞吞噬低密度脂蛋白形成),并可见节段样与邻近的囊壁粘连。

炎性细胞常聚集在节段硬化处。

未硬化的肾小球病变轻微或呈弥漫性系膜基质增生改变。

硬化肾小球比例较高时,相对完好的肾小球体积代偿性增大。

早期就可以出现明显的肾小管-间质病变。

在肾小管常可见到基底膜局灶增厚和萎缩,伴间质细胞浸润及纤维化。

小动脉内膜玻璃样物质沉积和小动脉透明样变亦很常见。

按2004年国际肾脏病理学会FSGS病理分型标准,光镜下FSGS可分为五型:门周型、细胞型、顶端型、塌陷型和非其他类型(Nc)S型)。

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

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

综合征,伴镜下血尿、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
分 类

继发性FSGS
是多种肾小球疾病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共同形态学改变

原发性FSGS
则是在病因发病机制、病变特点、 临床表现和预后诸方面均具特点的肾 小球疾病
分 类— 继发性FSGS(一)

家族遗传性:a-actinin 4缺陷,nephrin,podocin缺 陷,WT-1缺陷,CD2AP缺陷,线粒体细胞病 病毒感染相关性:HIV相关性,细小病毒B19感染

病变仅限于双侧肾脏的一部份肾小球, 而这部分肾小球的病变也仅位于毛细 血管袢的个别节段,偶而波及一个完 整的肾小球,病变性质因病变和病程 的不同。包括局灶性肾小球节段性硬 化和(或)玻璃样变性及局灶性全肾 小球硬化。
定 义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
是临床-病理学诊断名称,其经典病理形态 学特点表现为光镜下肾小球局灶、节段性分 布的硬化,电镜下脏层上皮细胞足突消失; 临床表现为蛋白尿,常呈大量蛋白尿或肾病
inpedes the response to cytokines
Expert Opin .pharmacother 2009 Mar;10(4):615-28.
The efficacy of CsA depends essentially on the previous response to steroids
至少一个肾小球呈节段性毛细血管内增生堵 塞管腔,伴或不伴泡沫细胞及核碎裂 至少一个肾小球呈现位于尿极的节段性病变 (靠近尿极的25%外周毛细血管襻),可以 是细胞性病变或硬化,但一定要有球囊粘连 或是足细胞与壁层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 胞的汇合 至少一个肾小球呈节段性或球性塌陷并且伴 有足细胞增生

FSGS(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症)的定义、分类及发病机制

FSGS(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症)的定义、分类及发病机制

FSGS(局灶节段肾⼩球硬化症)的定义、分类及发病机制FSGS的定义FSGS指⼀种肾脏病理形态,⽽⾮⼀个疾病,表现为光镜下肾⼩球局灶、节段硬化(系膜基质增多伴⽑细⾎管腔闭塞、硬化、玻璃样变、泡沫细胞、节段性瘢痕形成、球囊粘连)。

图1图1:PAS染⾊,⼤箭头部位为系膜基质增多、管腔逐渐闭塞。

⼩箭头为节段硬化部位⾜细胞病变、增多。

FSGS的分类①根据病理形态分类:塌陷性,顶端型,细胞型(⾄少1个肾⼩球存在节段⽑细⾎管内增⽣),门部型(≥50%的节段硬化在门部),除外上述4型后诊断为⾮特殊型。

FSGS肾移植后复发表现为相同的病理类型,提⽰此分类存在⼀定的意义。

⽽且个别研究观察到各型存在差异:顶端型和塌陷型蛋⽩尿更多;顶端型肾⼩管间质损伤最轻、肾功能最好、糖⽪质激素治疗效果最好;塌陷型肾脏预后最差。

⽬前此分类⽅式逐渐已被部分病理学家放弃,认为此分型对临床意义不⼤。

但⽐较特殊的是塌陷性,⽬前在⾮裔⿊⼈发现其发病与APOL1基因突变相关,有特殊的临床、发病机制和预后,⽽且部分塌陷性肾⼩球病⽆节段硬化,所以⽬前倾向将其单独出来⼀个疾病:塌陷性肾⼩球病。

图2:塌陷型。

图3:顶端型②根据发病机制,将FSGS分为4类:原发性(原发⾜细胞病),遗传性,适应性,修复性;适应性和修复性FSGS即“继发性FSGS”。

这是⽬前相对⽐较提倡的分类⽅式。

下⾯分别介绍各种FSGS的发病机制。

FSGS的发病机制①原发性:⽬前⼤家公认其发病机制为,循环中某种致病因⼦引起⾜细胞损伤。

现在已经发现的⼀种循环因⼦为suPAR(可溶性尿激酶纤溶酶原活化受体)。

suPAR通过与⾜细胞上的αVβ3整合素结合来影响⾜突的成熟、粘附在GBM,部分研究发现其在原发性FSGS中⽔平升⾼、肾病综合征缓解时suPAR⽔平下降、移植前suPAR⽔平更⾼者易复发,但也有部分研究结果与上述相反。

在原发性FSGS发现的另⼀发病机制为microRNA-193a,其可抑制⾜细胞内WT1的信使RNA的翻译,从⽽抑制WT1控制的许多基因的表达,如nephri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的病理诊断和分型(FSGS)
北大一院王素霞
1、FSGS(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指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多数表现为激素治疗抵抗,并进行性发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病理以局灶、阶段分布的肾小球硬化病变及足细胞的足突融合为特征。

2、FSGS的病因学分类:原发性或特发性FSGS;继发性FSGS;足细胞蛋白分子的变异:Podocin,α-actinin;药物毒性:heroin, α-干扰素等;肾小球血液动力学改变所致的代偿性改变;各种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进展过程。

Am J Kidney Dis 2004;43:368-382
3、FSGS的基本病理特征:
光镜组织学:
肾小球:
硬化病变: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的管腔闭塞、实性变伴有机质增多,可伴泡沫细胞浸润
粘连斑(synechiae);与包曼氏囊壁粘连
玻璃样变(hyalinosis):硬化区,Ms
足细胞:空泡变性,增生及肥大
肾小管及间质:小管萎缩,间质L-M浸润白纤维化
小动脉:管壁增厚,可伴玻璃样变
免疫荧光:
IgM及C3+:团块样,节段性沉积,可办Clq弱+性;
白蛋白,IgG,IgA+:肾小球足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吸收蛋白
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全部阴性。

光镜检查:
节段硬化襻:基弟膜皱缩,玻璃样物质积聚及毛细血管腔的狭窄或闭塞,含透明脂滴的泡沫细胞。

足细胞:足突融合,细胞突起消失,绒毛样变性;胞质内细胞器肿胀,空泡形成,微丝骨架斑块样聚集,溶酶体增多,高密度蛋白质吸收滴;足突与GBM玻璃,GBM裸露。

弥漫性足细胞损伤:硬化或未硬化的毛细血管襻
4、FSGS的病理诊断:
肾活检标本制作要规范:肾小球数目>10个,切片厚度为3um,观察15张连续切片;HE、PAS、Masson及PASM全套染色。

免疫荧光及投射电镜检查:辅助及鉴别诊断
病理诊断的程序:具备FSGS的基本病理特征,以光镜组织学作为病理诊断的基础,结合临床、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除外继发性FSGS;根据FSGS的组织学变异特点,再进行病理分型
5、原发型FSGS的病理类型(2004):门部型FSGS(perihilar FSGS);顶端型FSGS(tip FSGS);细胞型FSGS(celluar FSGS);塌陷型FSGS(collapsing FSGS);非特殊型FSGS(not otherwise specified FSGS,NOS)
门部型FSGS:
节段性硬化或玻璃样变主要发生在肾小球的门部或血管极处(>50%);常见肾小球肥大、粘连极玻璃样变;常见小动脉的玻璃样变;足细胞增生及肥大:少见;
临床联系:肾小球高滤过或高压力的血液动力学改变所致继发性FSGS,常呈门部改变,应予以鉴别。

顶端型FSGS:
肾小球节段性病变发生于尿极:粘连、硬化或足细胞增生肥大;病变节段常见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及泡沫细胞;可见玻璃样变;
临床及预后:对激素的治疗反应及长期预后类似于肾小球微小病变,为预后良好的病理类型。

细胞型FSGS:肾小球节段性(>25%)毛细血管腔内细胞(包括内皮细胞、泡沫细胞及浸润的白细胞)增生伴管腔闭塞;常见足细胞的增生肥大及空泡变性;少见球囊粘连及玻璃样变;
临床联系:严重的蛋白尿(67%的病例尿蛋白大于10g/24h)进展至ESRD的发生率高于经典型(44%VS14%);对激素的治疗反应:较差/于经典型无区别
塌陷型FSGS: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节段性或球性的塌陷闭塞,足细胞肥大及增生,假新月体形成;肾小管间质损伤显著:上皮细胞变性、崩解及再生,管腔扩张呈微囊状,内含淡染的蛋白样管型;无球囊粘连及玻璃样变
临床及预后:多见于黑种人,严重的NS及较高的血肌酐,对激素治疗无反应,并快速进展至ESRD-恶性FSGS,除外继发于HIV病毒感染者
非特异型FSGS:也称为经典型或普通型、由其他类型转归而来;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节段性实性变伴基质增多及毛细血管腔闭塞;可见球囊粘连及玻璃样变;可见系膜细胞的增生(原系膜增生型);足细胞增生及肥大少见
临床及预后:与预后相关的临床指标:血肌酐及蛋白尿的程度与预后有关的病理改变: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
6、FSGS的临床病理联系:
预后与蛋白尿的程度有关:非肾病综合征水平蛋白尿(<3.0g/24h),预后较好,80%患者存活10年以上;肾病综合征水平蛋白尿(>3.0g/24h),预后差,6-8年发展为终末肾病;>10g/24h 蛋白尿者,3年发展为终末肾病;血肌酐水平影响预后;预后与病理类型:顶端型、门部型、非特殊型、细胞型、塌陷型
8、FSGS的鉴别诊断:
肾小球微小病变:
LM:肾小球肥大,灶状萎缩及肾间质纤维化
IF:IgM沉积;
EM:足细胞剥脱;
临床:血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及激素抵抗的NS。

老年性及非活动性肾小球硬化:>40岁,肾小球生理性萎缩硬化
肾小球疾病所致继发性FSGS:局灶增生硬化型IgA肾病:Alport综合征;非IgA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HIV相关性肾小球疾病与塌陷型FSGS鉴别:临床:血液检测到HIV感染标志物阳性;病理:超微结构可见管网状结构,核小体等
肾小球血液动力学改变所致继发性FSGS,与门部型FSGS鉴别:
肾实质减少:少而大肾单位肾病、肾发育不良、反流性肾病、肾皮质坏死、移植肾等;肾血流动力学改变:高血压病、肾动脉梗阻、肥胖症、先天性心脏病等;以血管极病变为主,办
肾小球肥大,系膜基质增生,但足细胞的足突融合较轻。

临床:中等量蛋白尿,少见典型的NS。

治疗:改善血流动力学,预后较原发性FSGS好。

9、原发性FSGS的病因发病机制:
特异性致病原发性原发性FSGS体液因子:致FSGS的通透性因子(permeability factor),分子量为5000d;血浆置换可治疗FSGS;FSGS的血清使动物肾小球通透性增加;FSGS的肾移植复发率高
原发性FSGS的基因异常:家族性FSGS 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19q13,HLA的相应位点出现异常)
肾小球足细胞和其他固有细胞的损伤:足细胞变性,转化,脱落,产生促细胞外基质生成的细胞因子,裸GBM形成,肾小囊粘连硬化;增生的足细胞丧失了synatopodia、podocalyxin、WT-1的表型,获得了CK(壁层上皮细胞)和CD68的标志—转分化,电镜观察则具备脏、壁细胞的双重特征;增生的足细胞重现了cyclin的表达,但丧失了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表明获得了胚胎细胞的特征
肾小球其他固有细胞的损伤:内皮和系膜细胞的损伤和变性,产生促细胞外基质生成的细胞因子
其他机制:肾小球血液动力学异常,大量蛋白尿,脂质代谢异常和脂质沉积,特殊蛋白沉积,血凝机制异常,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