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觉过敏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觉过敏的研究
【关键词】过敏;疼痛
外周组织炎症或神经损伤常常引起持续性自发痛(spontaneous pain)、痛觉过敏(hyperalgesia)和痛觉超敏(allodynia)等病理性疼痛。持续性自发痛是指在不受任何外来刺激下持续发生的疼痛,痛觉超敏是指非伤害性刺激即可引起的疼痛,痛觉过敏指伤害性刺激下在受损部位及周围组织或远处可产生各种敏感性增强的疼痛或痛觉过敏区域,引起的更加强烈的疼痛。这些病理性疼痛是外周和中枢敏感化的结果,其中脊髓敏感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痛觉过敏时机体对疼痛的感觉阈值降低,轻微刺激即可引起疼痛感觉的现象。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s,EAAs)的释放及受体的激活所引起的细胞内信使,特别是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等生成是此种外周损伤或伤害性刺激所引发的痛觉过敏现象的原因。
1痛觉过敏及疼痛模型
1.1敏化和痛觉过敏
组织损伤可以导致伤害感受系统出现两种反应,即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外周敏化是初级传入纤维的变化引起的,表现为:对刺激反应阈值的下降、对阈上刺激反应增强、自主活动增强、感受野(刺激可诱发传入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区域)的扩大。伤害性刺激的输入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疼痛传递神经元的反应,称为中枢敏化。例如,损伤区域以外的刺激也可诱发脊髓背角疼痛反应增加。外周敏化导致初级痛觉过敏,表现为对来自损伤区域的刺激产生夸大的疼痛反应。中枢敏化导致次级痛觉过敏,表现为损伤区域外的刺激也能产生增加的疼痛反应。许多研究表明:机械刺激(不是温度刺激)产生的次级痛觉过敏(次级机械性痛觉过敏)发生在损伤后,它不是由未损伤区域的初级传入纤维的敏化引起的。
1.2痛觉过敏的类型
皮肤或周围组织损伤可引起各种感觉敏感性增强的疼痛称痛觉过敏。初级痛觉过敏产生于受损部位,二级痛觉过敏产生于邻近未受损部位的组织、皮肤或远距离及深部组织。通过进一步研究痛觉过敏的产生机理表明,初级痛觉过敏主要是由于外周受损部位神经末梢伤害性感受器不断受到刺激产生的,而二级痛觉过敏为神经中枢尤其脊髓神经元兴奋性发生改变所致。根据测试方法及组织对不同刺激的感受,痛觉过敏分为热痛觉过敏和机械性痛觉过敏。前者指皮肤损伤后产生持续性疼痛和痛觉过敏,原发性痛觉过敏发生在组织损伤部位,表现为热刺激的反应增强;后者指继发性痛觉过敏发生在损伤周围的正常组织,表现为对机械刺激的反应增强,如轻触刺激诱发疼痛。在实验室里对热刺激痛觉过敏观测,热板法是研究动物对伤害性刺激反应的常用方法,但不太适用于神经损伤后的动物。目前较常用的是Hargreaves发明的热辐射刺激的方法。采用一定功率之辐射热,从下向上照射动物之脚底,测试其回缩潜伏期(热刺激回缩潜伏期),或采用后脚浸泡方法测试一定温度下后脚回缩潜伏期。也有采用不同温度的热探头刺激以观测后脚回缩阈值。对机械性痛觉过敏的观测,一般可应用软毛刷或铅笔头轻触动物的皮毛以测试动物对轻触觉刺激的反应。目前较常用的方法是应用系列的Von Frey 针丝压迫皮肤以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几毫克至几百克)。
1.3动物疼痛模型
包括机械刺激致痛模型(小肠扩张模型,输尿管结石痛模型)、温度变化致痛模型(热辐射刺激法,甩尾发)、化学因素致痛模型(扭体实验,甲醛致痛模型,角叉菜胶炎症模型,大鼠上切牙牙髓炎疼痛模型,大鼠输尿管膀胱炎症疼痛模型)、中枢病理性疼痛模型、周围神经损伤模型(慢性缩窄性损伤,坐骨神经部分损伤,脊神经选择结扎,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癌痛模型(大鼠胫骨骨癌疼痛模型,小鼠骨癌疼痛模型)等。
2兴奋性氨基酸及其受体
2.1兴奋性氨基酸的种类
兴奋性氨基酸指L-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L-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Asp)及其人工合成的类似物,如红藻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等,在中枢神经系统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两种内源性EAAs,其中Glu含量最高,尤其在大脑皮层。脊髓中Glu含量虽明显低于脑内,但有特异性分布。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表明,接受伤害性信息传入的的脊髓后角Ⅰ~Ⅲ板层内有大量的EAAs存在,位于脊髓后根神节中的初级传入纤维胞体内均有EAAs的分布,背根内的EAAs浓度为腹根的12~19倍。EAAs通过相应的受体参与体内各种信号传递和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发挥多种作用,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包括学习、记忆和伤害性感受等。谷氨酸不仅参与神经元的正常信息传递,还具神经毒性作用。EAA大量释放致其受体的过度兴奋会产生兴奋性毒性而造成神经元的损伤和死亡及诸多伤害性反应。
2.2兴奋性氨基酸受体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可分为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iGluRs)和代谢型受体(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mGluRs)。前者包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NMDA)、使君子酸(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propionate,AMPA)和红藻氨酸(kainate,KA)型受体,AMPA受体和KA受体合称为非NMDA受体。这三种受体都属于配体或化学门控离子通道。
2.2.1离子型受体:NMDA受体是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一个亚型,分子结构复杂,药理学性质独特,不仅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如调节神经元的存活,调节神经元的树突、轴突结构发育及参与突触可塑性的形成等,而且对神经元回路的形成亦起着关键的作用,是学习和记忆过程中一类至关重要的受体。NMDA受体是由NR1和NR2亚单元组成的离子通道蛋白,前者有8种剪接变异体,后者又有8个亚单位。是电依赖性离子通道,对Ca2+高度通透。NMDA受体激活的一个重要作用是钙离子内流进入突触后膜,进而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代谢变化而导致热痛觉过敏。AMPA受体被激活后,可使钠离子内流和钾离子外流,对钙离子通透性影响不大,这一变化与许多兴奋性突触中的快速去极化作用有关。
2.2.2代谢型受体:代谢型受体(mGluRs)则是与G-蛋白耦联,调节细胞内的第二信使,有8个亚型即mGluR1-8,根据其对激动剂的敏感性差异分为3组:mGluRⅠ包括mGluR1